CN209262625U - 支架 - Google Patents

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62625U
CN209262625U CN201822031452.2U CN201822031452U CN209262625U CN 209262625 U CN209262625 U CN 209262625U CN 201822031452 U CN201822031452 U CN 201822031452U CN 209262625 U CN209262625 U CN 2092626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ment
federally sponsored
tie point
pedestal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3145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志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7562089&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09262625(U)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203145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626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626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626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一种支架,包括基体、基座、支撑部、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及联动组件,基体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座,支撑部设于基体的底部,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联动件及与第一联动件交叉设置的第二联动件;第一与第二联动件转动连接于基体,第一联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另一端连接基座,第二联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另一端连接基座;在一待支撑物件放置于支撑部时,在待支撑物件的重力作用下支撑部及基体相对基座移动,第一及第二联动件连接基座的一端相对基底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及第二夹持部移动以与支撑部配合夹持待支撑物件,从而可以避免待支撑物件在相对支架移动时被支架划伤表面,且所述支架整体体积较小,对待支撑物件的摩擦也较小。

Description

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架,尤其是一种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进步,移动终端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对娱乐和通信的需求,使得人们需要在多种场合使用移动终端。有些使用场合需要对移动终端进行固定,使移动终端的显示屏幕朝向特定的方向。例如车内导航或者办公环境下,需要使用支架来支撑移动终端,使得移动终端能够保持特定姿势进行使用。
现有的支架在移动终端安装于支架后,利用移动终端的自重实现支架的夹持部件移动以实现将移动终端固定在支架上。然而,由于移动终端在自重作用下会相对支架移动,不可避免地会划伤移动终端的表面。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支架,以解决利用自重将待支撑物件安装于支架时待支撑物件的表面容易被划伤的技术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架,包括基体、基座、支撑部、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及联动组件,所述基体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基体的底部,所述联动组件包括:
第一联动件;
第二联动件;
所述第二联动件与第一联动件交叉设置,且第一联动件与第二联动件相互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所述第一联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基座,所述第二联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基座;在一待支撑物件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时,在所述待支撑物件的重力作用下所述支撑部及所述基体相对所述基座移动,所述第一联动件连接所述基座的一端及所述第二联动件连接所述基座的一端相对所述基底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第一滑动方向移动及带动所述第二夹持部沿第二滑动方向移动以与所述支撑部配合夹持所述待支撑物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联动件开设一通孔,所述第二联动件穿过所述通孔,使得所述第一联动件与第二联动件交叉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联动件层叠于所述第一联动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部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部设于所述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联动件,所述第二夹持臂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一夹持臂在第一联动件的带动下移动,所述第二夹持臂在第二联动件的带动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上设有第一槽体以及第二槽体,所述第一夹持臂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一槽体并沿第一槽体滑动的第一销柱,所述第二夹持臂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二槽体并沿第二槽体滑动的第二销柱。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相对倾斜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的靠近所述支撑部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远离所述支撑部的端部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三连接点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三连接点之间,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第四连接点、第五连接点和第六连接点,所述第四连接点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臂,所述第六连接点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点位于所述第四连接点与所述第六连接点之间,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点及第六连接点分别为一条形槽,所述基座通过销柱嵌入所述条形槽并沿所述条形槽滑动以分别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及第二联动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本体及分别从所述本体相对两侧朝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一通孔开设于所述本体,所述第一连接点凸设于所述第一延伸部面向待支撑物件的表面,所述第三连接点沿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延伸方向开设,一凸伸部连接于所述本体并从所述通孔边缘朝所述通孔中心凸伸,所述第二连接点开设于所述凸伸部上,所述第二联动件穿过所述通孔使得所述第四连接点及所述第六连接点位于所述通孔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基部及一连接于所述基部且与所述基部不在同一平面的连接部,所述基部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所述第四连接点凸设于所述第一端部面向待支撑物件的表面,所述第五连接点开设于所述第二端部上,所述连接部从所述第二端部背向待支撑物件的表面凸伸并朝背离所述第四连接点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六连接点沿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开设。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还包括夹座,所述夹座包括夹持件和万向连接器,所述夹持件通过所述万向连接器与所述基座连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架将待支撑物件安装于基体,基体相对基座移动实现将待支撑物件夹持固定,在使用过程中基体跟随待支撑物件一起相对基座移动,而待支撑物件和基体之间不需要移动,从而可以避免待支撑物件在安装于支架时相对机架移动而被支架划伤待支撑物件的表面。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架在待支撑物件自重作用下,基体相对基座移动而通过联动组件拉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别朝向支撑部并且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直至与支撑部一起夹持待支撑物件,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夹持点位于待支撑物件在横向和/或纵向安装时重叠区域的边角,这样在待支撑物件横向或者纵向安装的情况下,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夹持位置的中点均大体位于待支撑物件的重力作用线,从而可以利用待支撑物件自重来实现横向或者纵向方式固定待支撑物件。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架利用待支撑物件的自重来夹持待支撑物件,在将待支撑物件放入支架过程操作简单,尤其适应在汽车形成过程中安装移动终端,行车更为安全。另外,所述支架整体体积较小,且对待支撑物件的摩擦也较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的爆炸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面壳未示出)。
图4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中设有支撑部的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中的面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A是待支撑物件在横向放置和纵向方式的位置示意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活动轨迹示意图;
图5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纵向夹持待支撑物件的示意图;
图5D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横向夹持待支撑物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面壳未示出)。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支架 100
基座 10
基座销柱 11
基体 20
后盖 21
第一槽体 22
第二槽体 23
第一销柱 24
第二销柱 25
面壳 26
转轴 27
待支撑物件 28
第一夹持部 30
第一夹持臂 31
第二夹持部 40
第二夹持臂 41
支撑部 50
联动组件 60
第一联动件 61
本体 601
第一延伸部 602
第二延伸部 603
通孔 610
凸伸部 608
第一连接点 611
第二连接点 612
第三连接点 613
第二联动件 62
第四连接点 621
第五连接点 622
第六连接点 623
基部 604
连接部 605
第一端部 606
第二端部 607
夹座 70
万向连接器 71
夹持件 72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描述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下方"、"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图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100的立体示意图,图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100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100的爆炸图,图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100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面壳26未示出)。如图1至图3所示,该支架100包括基体20、基座10、第一夹持部30、第二夹持部40、支撑部50及联动组件60。所述待支撑物件28(参图5C)支撑在支撑部50上时,基体20相对基座10移动,使得联动组件60带动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移动以与所述支撑部50配合以夹持待支撑物件28。本实施例中,所述待支撑物件28可为移动终端、书本、礼盒、瓶子等各种物件,所述移动终端可以为平板状的智能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等。
本实施方式中,基座10大体呈平板状。基座10可以根据应用场合固定在其他物件上,例如在办公室使用场合下,基座10可以通过粘接、支撑等方式固定在办公桌或者墙壁上。在汽车内部的使用场合,可以通过一夹座70连接于汽车的空调出风口的位置,从而可以固定整个支架。本实施方式中,该夹座70可以包括夹持件72和万向连接器71,夹座70的一侧设有一个或者多个夹持件72,用于夹持于汽车的空调出风口的叶片等物件上。所述夹持件72的另外一侧通过万向连接器71与所述基座10连接。本实施方式中,万向连接器71包括一对相对方位为90°的铰链形成,具体包括十字轴式、球笼式、球叉式、凸块式、球销式、球铰式等,使得基体20及基座10可以相对万向连接器71在外力作用下任意方位转动。
所述基体20可相对基座10移动地与基座10连接,优选沿重力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基座10。例如,基体20可以通过滑槽-滑块结构与基座10连接,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选择其他惯用结构实现基体20与基座10的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本实施方式中,基体20包括后盖21和面壳26。请同时参阅图4A及4B,后盖21大体呈一面敞口的长方体,与敞口面相对的侧面可移动地连接于基座10。面壳26扣合在所述后盖21的敞口面,使得面壳26和后盖21构成一内部中空的壳体。然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面壳28也可以省略。
所述支撑部50设于所述基体20的底部,例如可以设置于所述后盖21的底部,也可以设置于所述面壳26的底部,设置的方式可以为一体成型、固定连接、可拆卸地连接、可转动或移动地连接等。所述支撑部50突出于所述基体20的朝向待支撑物件28的侧面(即背离基座10的侧面)。面壳26扣合在后盖21后,支撑部50从面壳26的朝向待支撑物件的侧面(即背离基座10的侧面)突出,用户将待支撑物件28沿面壳26的侧面放置在所述支撑部50上。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5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者多个。在支撑部50数量为一个的情况下,支撑部50优选位于基体20底部的中心位置。在支撑部50数量为两个的情况下,优选两个支撑部50的中点大体位于基体20底部的中心位置。这样,当待支撑物件28放置在支撑部50上时支撑部50能稳固地托起待支撑物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部50具有垂直于或者倾斜于基体20的钩状,或者杆状等结构。在支撑部50具有钩状的实施方式中,待支撑物件28的底部可放置于钩状的凹陷处,从而可以防止待支撑物件相对基体20的方向脱落,具有更好的牢固度。
所述第一夹持部30沿第一滑动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20并且突出于基体20的朝向待支撑物件28的侧面。所述第二夹持部40沿第二滑动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20并且突出于基体20的朝向待支撑物件28的侧面。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并且相互倾斜,而且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之间的距离沿靠近支撑部50的方向逐渐变小,使得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在靠近所述支撑部50的方向移动时相互靠近,远离所述支撑部50的方向移动时相互远离。本实施方式中,该支架还可以包括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所述第一夹持部30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31的端部,所述第二夹持部40设于所述第二夹持臂41的端部。所述第一夹持臂31沿所述第一滑动方向可移动连接于所述面壳26,所述第二夹持臂41沿所述第二滑动方向可移动连接于所述面壳26。在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分别沿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靠近所述支撑部50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也靠近所述支撑部50方向移动,并且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相互靠近直至与支撑部50夹持待支撑物件28。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移动连接于面壳26,作为一种示例,所述面壳26设有沿所述第一滑动方向延伸的第一槽体22以及沿所述第二滑动方向延伸的第二槽体23,所述第一夹持臂31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一槽体22的第一销柱24,所述第二夹持臂41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二槽体23的第二销柱25。如此,第一夹持臂31通过第一槽体22和与第一槽体22配合的第一销柱24可移动地连接于面壳26,第二夹持臂41通过第二槽体23和与第二槽体23配合的第二销柱25可移动地连接于面壳26。然而,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仍可通过其他方式可移动地连接于基体20,例如可将第一槽体及第二槽体设置于后盖21。
其中,所述第一槽体22和第二槽体23相对倾斜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槽体22和第二槽体23的靠近所述支撑部5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远离所述支撑部5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这样,第一夹持臂31可以通过销柱嵌入所述第一槽体22内在第一槽体22远离所述支撑部50的端部与靠近所述支撑部50的端部之间滑动,第二夹持臂41可以通过销柱嵌入所述第二槽体23内在第二槽体23远离所述支撑部50的端部与靠近所述支撑部50的端部之间滑动。
联动组件60用于利用基体20和基座10之间的相对移动来带动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移动以夹持待支撑物件28。联动组件60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部30、第二夹持部40、基体20和基座10连接。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联动组件60位于所述面壳26和所述后盖21之间的容腔内。在待支撑物件28放置于所述支撑部50上时,所述基体20相对所述基座10移动而通过所述联动组件60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分别沿所述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分别靠近所述支撑部50移动并且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40相互靠近直至与所述支撑部50共同夹持所述待支撑物件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联动组件6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弹性件,用于在待支撑物件28脱离支架后,弹性件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分别远离所述支撑部50移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合理设置弹性件的强度和/或压缩量,使得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在待支撑物件28脱离支架后回复至预设的位置。
所述联动组件60包括第一联动件61和第二联动件62。第一联动件61设有第一连接点611、第二连接点612及第三连接点613。所述第一联动件61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臂31,于所述第二连接点612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盖21。第二联动件62设有第四连接点621、第五连接点622和第六连接点623。所述第二联动件62于第四连接点621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臂41,于所述第五连接点622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盖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点612与第五连接点622可以重合,使得第一联动件61和第二联动件62重叠地连接于后盖21的同一位置。所述第三连接点613及第六连接点623分别可移动地或固定地连接所述基座10。显然,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点612和第五连接点622也可以不重合。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点612和第五连接点622通过后盖21上一转轴27枢接于后盖21上。所述基座10包括两个基座销柱11,且两个基座销柱11穿过所述后盖21分别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点613及第六连接点623。两个基座销柱11随着所述基座10和基体20之间的相对移动在所述基体20上滑动。所述第一联动件61与所述第二联动件62分别通过一个基座销柱11连接于基座10,从而避免了所述第一联动件61与第二联动件62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减小了所述联动组件60所需的空间。
所述第一联动件61上,所述第一连接点611及第三连接点613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点612的两侧。所述第二联动件62上,所述第四连接点621及第六连接点623分别位于所述第五连接点622的两侧。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联动件61临近所述第二连接点612开设一个通孔610,所述第二联动件62一端穿过所述通孔610使得所述第二联动件62与所述第一联动件61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五连接点622与所述第二连接点612重合并同时转动连接于所述转轴27。其中,所述通孔610的形状不受限制,可为任意形状的孔槽,例如圆孔、弧形孔、棱形孔、梯形孔、阶梯孔等。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联动件62与所述第一联动件61可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五连接点622与所述第二连接点612重合并同时转动连接于所述转轴27并使得第二联动件62与所述第一联动件61呈交叉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接点613及第六连接点623分别为一条形槽,所述基座销柱11相对所述基体20上滑动的同时在所述条形槽中移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接点613及第六连接点623分别为一销柱,并在基座10上对应所述第三连接点613及第六连接点623的轨迹形成滑槽。
具体的,本实施例一中,所述第一联动件61包括本体601及分别从所述本体601相对两侧朝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602及第二延伸部603。所述通孔601开设于本体601,所述第一连接点611凸设于所述第一延伸部602面向面壳26的表面,所述第三连接点613沿所述第二延伸部603的延伸方向开设。一凸伸部608连接于所述本体601并从所述通孔601边缘朝所述通孔601中心凸伸。所述第二连接点612开设于所述凸伸部608上。
所述第二联动件62包括基部604及一连接于所述基部604且与所述基部604不在同一平面的连接部605。所述基部604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部606及第二端部607。所述第四连接点621凸设于所述第一端部606面向面壳26的表面,所述第五连接点622开设于所述第二端部607上。所述连接部605从所述第二端部607背向面壳26的表面凸伸并朝背离所述第四连接点62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六连接点623沿所述连接部605的延伸方向开设。
本实施例一中,所述连接部604穿过所述通孔610,使得所述第一端部606与所述凸伸部608重叠,所述第二连接点612与所述第五连接点622重合以与转轴27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弹性件可以是套设在所述转轴27上的扭簧,该扭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联动件61,另外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联动件62。然而,弹性件也可以是其他实现方式,例如可以是连接在后盖21靠近所述支撑部50的一端与所述基座10之间的弹簧。
为了更清楚地阐述本实施方式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下详细描述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固定待支撑物件的过程。
首先,将待支撑物件28放置于支撑部50上,支撑部50在待支撑物件的重力作用下带动基体20相对基座10向下移动。在移动过程中,由于支撑部50固定连接于基体20,支撑部50与基体20之间没有相对移动,支撑部50和基体20一起在待支撑物件28的重力作用下随着待支撑物件28一起相对基座10向下移动,即待支撑物件28与基体20之间没有相对移动和相对摩擦。
然后,第二连接点612和第五连接点622随着基体20相对基座10滑动带动所述第三连接点613和第六连接点623朝远离支撑部5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联动件61和第二联动件62绕所述转轴27转动,带动第一连接点611和第四连接点621朝靠近支撑部50的方向移动。同时,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
最后,由于第一连接点611和第四连接点621分别可转动地连接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因此,第一连接点611带动第一夹持臂31的销柱沿第一槽体22朝靠近支撑部50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夹持部30沿第一滑动方向靠近支撑部50移动,第四连接点621带动第二夹持臂41的销柱沿第二槽体23朝靠近支撑部50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二夹持部40沿第二滑动方向朝靠近支撑部50的方向移动。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靠近支撑部50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还相互靠近直至与支撑部50一起夹持待支撑物件。
在待支撑物件28脱离支架100后,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在弹性件的回复力作用下分别远离所述支撑部50移动直至回复至预定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架100将待支撑物件28放置于支撑部50,基体20相对基座10移动实现将待支撑物件28夹持固定,在安装过程中不需要待支撑物件28相对支架100移动,从而可以避免待支撑物件28因相对支架100移动而使待支撑物件28表面划伤。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100尤其适合汽车内夹持手机的使用场合,可以防止在车辆行驶颠簸手机相对支架滑动而划伤手机的表面。
图5A是待支撑物件在横向放置和纵向方式的位置示意图。如图5A所示,同一待支撑物件在横向放置和纵向放置时,二者重叠的区域大体为正方形(边长为同一部待支撑物件)。图5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100的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活动轨迹示意图。如图5B所示,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滑动方向和第二滑动方向,使得第一夹持臂31和第二夹持臂41在与支撑部50夹持待支撑物件时,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夹持点位于正方形的左边角和右边角。对于市场上大多数使用的手机来说,其长宽比例约为2:1,所以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夹持点之间的距离约为待支撑物件的宽度,也约为长边的一半,即纵向放置时夹持点位于长边的中点处,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横向移动距离(例如为X)是纵向移动距离(例如为2X)的一半。图5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100纵向夹持待支撑物件28的示意图,图5D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100横向夹持待支撑物件28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100适用于多种尺寸的待支撑物件28以横向或者纵向方式夹持。如图5C所示,支架100在纵向夹持待支撑物件28时,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夹持点在纵向夹持待支撑物件28时位于待支撑物件28两侧的长边的中心处。如图5D所示,支架100在横向夹持待支撑物件28时,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中点位于待支撑物件28长边的中心处。理论上,待支撑物件28的重心也大体位于手机中心,这样可以牢固地固定待支撑物件,尤其适合汽车内夹持待支撑物件28的使用场合,可以防止在车辆行驶颠簸路时产生甩头甩尾的状况。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100在待支撑物件28自重作用下,基体20相对基座10移动而通过联动组件60拉动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分别朝向支撑部50并且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直至与支撑部50一起夹持待支撑物件28,使得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的夹持点位于待支撑物件28在横向和纵向安装时重叠区域的边角,这样在待支撑物件横向或者纵向安装的情况下,第一夹持部30和第二夹持部40夹持位置的中点均大体位于待支撑物件28的重力作用线,从而可以利用待支撑物件自重来实现横向或者纵向方式固定待支撑物件28。可以理解的,待支撑物件28无论横放还是竖放于支撑部50上,只要所述待支撑物件28处于每一夹持部的运动范围之间,所述待支撑物件28便可被夹持。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30直接设置于第一联动件61的第一连接点611处,且所述第一联动件61的第一连接点611从所述基体20中伸出;所述第二夹持部40直接设置于第二联动件62的第四连接点621处,且所述第二联动件62的第四连接点621从所述基体20中伸出。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几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支架,包括基体、基座、支撑部、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及联动组件,所述基体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基体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包括:
第一联动件;
第二联动件;
所述第二联动件与第一联动件交叉设置,且第一联动件与第二联动件相互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所述第一联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基座,所述第二联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基座;在一待支撑物件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时,在所述待支撑物件的重力作用下所述支撑部及所述基体相对所述基座移动,所述第一联动件连接所述基座的一端及所述第二联动件连接所述基座的一端相对所述基底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第一滑动方向移动及带动所述第二夹持部沿第二滑动方向移动以与所述支撑部配合夹持所述待支撑物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件开设一通孔,所述第二联动件穿过所述通孔,使得所述第一联动件与第二联动件交叉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动件层叠于所述第一联动件上。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部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部设于所述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联动件,所述第二夹持臂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一夹持臂在第一联动件的带动下移动,所述第二夹持臂在第二联动件的带动下移动,当移动终端放置在所述支撑部时带动第一夹持臂及第二夹持臂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向支撑部靠近的同时所述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相互靠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上设有第一槽体以及第二槽体,所述第一夹持臂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一槽体并沿第一槽体滑动的第一销柱,所述第二夹持臂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二槽体并沿第二槽体滑动的第二销柱。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相对倾斜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的靠近所述支撑部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远离所述支撑部的端部之间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三连接点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三连接点之间,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第四连接点、第五连接点和第六连接点,所述第四连接点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臂,所述第六连接点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点位于所述第四连接点与所述第六连接点之间,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点及第六连接点分别为一条形槽,所述基座通过两个基座销柱分别嵌入两条形槽并沿所述条形槽滑动以分别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及第二联动件连接,两基座销柱穿过所述基体并随所述基体相对所述基座移动而在所述基体上滑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本体及分别从所述本体相对两侧朝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一通孔开设于所述本体,所述第一连接点凸设于所述第一延伸部面向待支撑物件的表面,所述第三连接点沿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延伸方向开设,一凸伸部连接于所述本体并从所述通孔边缘朝所述通孔中心凸伸,所述第二连接点开设于所述凸伸部上,所述第二联动件穿过所述通孔使得所述第四连接点及所述第六连接点位于所述通孔的两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基部及一连接于所述基部且与所述基部不在同一平面的连接部,所述基部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所述第四连接点凸设于所述第一端部面向待支撑物件的表面,所述第五连接点开设于所述第二端部上,所述连接部从所述第二端部背向待支撑物件的表面凸伸并朝背离所述第四连接点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六连接点沿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开设。
CN201822031452.2U 2018-12-04 2018-12-04 支架 Active CN2092626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31452.2U CN209262625U (zh) 2018-12-04 2018-12-04 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31452.2U CN209262625U (zh) 2018-12-04 2018-12-04 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62625U true CN209262625U (zh) 2019-08-16

Family

ID=67562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31452.2U Active CN209262625U (zh) 2018-12-04 2018-12-04 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626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46952A (zh) * 2020-04-24 2020-11-17 深圳市岸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产品支撑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46952A (zh) * 2020-04-24 2020-11-17 深圳市岸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产品支撑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262625U (zh) 支架
CN105411183A (zh) 一种绘图一体桌
CN208253129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4386618U (zh) 隐藏设施的会议桌
CN108413225B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05299022U (zh) 一种多功能自拍杆
CN207706251U (zh) 一种多角度可横竖双向固定手机支架结构
CN205377984U (zh) 手机支架
CN202063051U (zh) 车载折叠台
CN214045705U (zh) 一种多用途磁吸式无线充电器手机支架
CN202874676U (zh) 置放架
CN219918984U (zh) 一种磁吸重力支架
CN209488931U (zh) 一种pcb顶板升降装置
CN209164966U (zh) 一种升降底座及显示装置
CN208273051U (zh) 插接式可调节手机支架
CN206947873U (zh) 固线夹及固线装置
CN203057251U (zh) 一种手机伸缩万向支架
CN202475976U (zh) 平板式显示装置的多方位支持结构
CN207853531U (zh) 带支架手机移动充电电源
CN211118536U (zh) 一种终端支架及终端展示系统
CN209385941U (zh) 支架
CN218536555U (zh) 一种车用支架
CN207527243U (zh) 一种移动终端支架
CN218720400U (zh) 一种电子设备支架
CN220727584U (zh) 一种自由屏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