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50492U - 一种开关电源模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开关电源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50492U
CN209250492U CN201920126408.1U CN201920126408U CN209250492U CN 209250492 U CN209250492 U CN 209250492U CN 201920126408 U CN201920126408 U CN 201920126408U CN 209250492 U CN209250492 U CN 2092504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resistance
module
primary side
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2640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洪
石泽发
涂小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Hongm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Hongm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Hongm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Hongm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2640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504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504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504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开关电源模块,包括:输入滤波模块、变压转换模块、输出整流滤波模块、至少一个线性稳压模块、电压反馈模块和原边反馈控制芯片;输入滤波模块,用于抑制高压直流电中的干扰信号,输出抑制后的高压直流电;变压转换模块,用于根据振荡信号将高压直流电转换为低压交流电,并输出低压交流电;输出整流滤波模块,用于将低压交流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电,并输出低压直流电;线性稳压模块,用于降低低压直流电的电压,并输出降压后的低压直流电;电压反馈模块,用于检测低压交流电对应的输出信号,并反馈给原边反馈控制芯片;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用于根据输出信号调整振荡信号。本方案能够缩小开关电源模块占用的智能家电的布置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开关电源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开关电源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家电设备如空调、冰箱、抽烟机、洗衣机、电视等家电也开始越来越智能化、人性化,用于改善家庭居住环境,提升人们的家庭生活质量。
目前,智能家电驱动电路供电的开关电源模块大多数以AC-DC反激式架构为核心,且输出选取方案大多数采用光电耦合器、可控精密稳压源TL431以及与之配合工作的一组元器件组成的电路进行控制。
但是,开关电源模块采用上述输出选取方案,其所需的电路板空间较大,从而导致开关电源模块占用智能家电过多的布置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关电源模块,能够缩小开关电源模块占用的智能家电的布置空间。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关电源模块,包括:输入滤波模块、变压转换模块、输出整流滤波模块、至少一个线性稳压模块、电压反馈模块和原边反馈控制芯片;
所述输入滤波模块分别与外部的高压直流电和所述变压转换模块相连,所述电压反馈模块分别与所述变压转换模块和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相连,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与所述变压转换模块相连,所述至少一个线性稳压模块与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并联;
所述输入滤波模块,用于抑制所述高压直流电中的干扰信号,并将抑制干扰信号后的所述高压直流电传输给所述变压转换模块;
所述变压转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调整的振荡信号,将接收到所述高压直流电转换为低压交流电,并输出所述低压交流电;
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用于将所述变压转换模块输出的所述低压交流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电,并输出所述低压直流电;
所述线性稳压模块,用于降低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输出的所述低压直流电的电压,将降压后的所述低压直流电传输给对应的外部负载;
所述电压反馈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变压转换模块输出的所述低压交流电对应的输出信号,并将所述输出信号反馈给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
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接地引脚接地,用于根据所述输出信号调整所述振荡信号。
优选地,
所述变压转换模块,包括:磁芯、初级绕组、次级绕组、偏置绕组和屏蔽绕组;
所述初级绕组与所述次级绕组通过三明治绕法绕制在所述磁芯上;
所述初级绕组的电流输入端与所述输入滤波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初级绕组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一转换引脚相连;
所述偏置绕组绕制在所述磁芯上,所述偏置绕组的电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反馈模块相连,所述偏置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接地,用于通过与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耦合,并根据所述初级绕组接收的振荡信号,将所述初级绕组接收到的外部的高压直流电转变为低压交流电,并输出所述低压交流电;
所述次级绕组的电流输入端与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相连,所述次级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接地,用于将所述低压交流电传输给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
所述屏蔽绕组的一端绕制在所述磁芯上,所述屏蔽绕组的另一端接地,用于降低所述初级绕组、所述次级绕组和所述偏置绕组的电磁干扰。
优选地,
所述输入滤波模块,包括:差模电感、第一有极电容和第二有极电容;
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入端与所述高压直流电相连,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一有极电容的正极与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有极电容的负极接地;
所述第二有极电容的正极与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有极电容的负极与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变压转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调整的振荡信号,将经过所述差模电感、所述第一有极电容和所述第二有极电容抑制干扰信号后的所述高压直流电转换为低压交流电。
优选地,
进一步包括:第三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相连。
优选地,
进一步包括: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
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有极电容的负极相连,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有极电容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引脚相连。
优选地,
所述电压反馈模块,包括:第四电容、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
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接地,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接地,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引脚相连,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偏置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相连;
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用于根据所述第四电容、所述第六电阻、所述第七电阻和所述第八电阻反馈的输出信号,调整振荡信号,其中,所述输出信号与所述偏置绕组输出的所述低压交流电相对应。
优选地,
进一步包括:第五电容、第二二极管和第九电阻;
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供电引脚相连,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供电引脚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偏置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相连。
优选地,
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包括:第三整流二极管和第六有极电容;
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次级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六有极电容的正极相连,所述第六有极电容的负极接地;
所述线性稳压模块,用于降低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和第六有极电容转换的低压直流电的电压。
优选地,
所述线性稳压模块,包括:第十电阻、稳压管、三极管、第四整流二极管和第七有极电容;
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稳压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稳压管的正极接地;
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稳压管的负极相连,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整流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所述第四整流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七有极电容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七有极电容的负极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输入滤波模块可以抑制传入变压转换模块的外部高压直流电的干扰信号,使得变压转换模块可以获得平滑后的高压直流电,这样变压转换模块根据圆边反馈控制芯片调整的震荡信号,即可将平滑后的高压直流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点传输给输出整流滤波模块,以使其将低压直流电转变成稳定的低压直流电再经过线性滤波模块进行降压处理,得到更低压的稳定直流电,以通过获得的稳定低压直流电控制外部负载;而通过电压反馈模块可以准确地检测外部的输出直流电能的变化情况,并对应的输出信号反馈给原边反馈控制芯片,以使原边反馈控制芯片调整变压转换模块的振荡信号。综上可见,通过输入滤波模块、变压转换模块、输出整流滤波模块、至少一个线性稳压模块、电压反馈模块和原边反馈控制芯片,不仅可以控制对应的外部负载,还可以节省光电耦合器、可控精密稳压源TL431以及与其配合工作的一组元器件,这样既可以降低开关电源模块的成本,还可以节省开关电源模块的电路板空间,能够缩小开关电源模块占用的智能家电的布置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电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开关电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关电源模块,包括:输入滤波模块101、变压转换模块102、输出整流滤波模块103、至少一个线性稳压模块104、电压反馈模块105和原边反馈控制芯片106;
所述输入滤波模块101分别与外部的高压直流电和所述变压转换模块102相连,所述电压反馈模块105分别与所述变压转换模块102和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106相连,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103与所述变压转换模块102相连,所述至少一个线性稳压模块104与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103并联;
所述输入滤波模块101,用于抑制所述高压直流电中的干扰信号,并将抑制干扰信号后的所述高压直流电传输给所述变压转换模块102;
所述变压转换模块102,用于根据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106调整的振荡信号,将接收到所述高压直流电转换为低压交流电,并输出所述低压交流电;
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103,用于将所述变压转换模块102输出的所述低压交流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电,并输出所述低压直流电;
所述线性稳压模块104,用于降低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103输出的所述低压直流电的电压,将降压后的所述低压直流电传输给对应的外部负载;
所述电压反馈模块105,用于检测所述变压转换模块102输出的所述高压直流电对应的输出信号,并将所述输出信号反馈给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106;
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106的接地引脚接地,用于根据所述输出信号调整所述振荡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输入滤波模块可以抑制传入变压转换模块的外部高压直流电的干扰信号,使得变压转换模块可以获得平滑后的高压直流电,这样变压转换模块根据圆边反馈控制芯片调整的震荡信号,即可将平滑后的高压直流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点传输给输出整流滤波模块,以使其将低压直流电转变成稳定的低压直流电再经过线性滤波模块进行降压处理,得到更低压的稳定直流电,以通过获得的稳定低压直流电控制外部负载;而通过电压反馈模块可以准确地检测输出直流电能的变化情况,并对应的输出信号反馈给原边反馈控制芯片,以使原边反馈控制芯片调整变压转换模块的振荡信号。综上可见,通过输入滤波模块、变压转换模块、输出整流滤波模块、至少一个线性稳压模块、电压反馈模块和原边反馈控制芯片,不仅可以控制对应的外部负载,还可以节省光电耦合器、可控精密稳压源TL431以及与其配合工作的一组元器件,这样既可以降低开关电源模块的成本,还可以节省开关电源模块的电路板空间,能够缩小开关电源模块占用的智能家电的布置空间。
为了输出低噪音、低纹波的低压交流电,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变压转换模块,包括:磁芯、初级绕组、次级绕组、偏置绕组和屏蔽绕组;
所述初级绕组与所述次级绕组通过三明治绕法绕制在所述磁芯上;
所述初级绕组的电流输入端与所述输入滤波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初级绕组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一转换引脚相连;
所述偏置绕组绕制在所述磁芯上,所述偏置绕组的电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反馈模块相连,所述偏置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接地,用于通过与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耦合,并根据所述初级绕组接收的振荡信号,将所述初级绕组接收到的外部的高压直流电转变为低压交流电,并输出所述低压交流电;
所述次级绕组的电流输入端与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相连,所述次级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接地,用于将所述低压交流电传输给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
所述屏蔽绕组的一端绕制在所述磁芯上,所述屏蔽绕组的另一端接地,用于降低所述初级绕组、所述次级绕组和所述偏置绕组的电磁干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磁芯上的偏置绕组、屏蔽绕组,以及以三明治绕法绕制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既能以高效的传输方式达到电能-磁能-电能的能量传输,还能有效抑制电磁辐射干扰。使得电磁损耗、漏感、分布电容及耦合电容等参数上有明显减小趋势。并且由于采用单绕组方式,因此可以避免输出与输出之间的交叉调整率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偏置绕组可以与初级绕组绕制在一起,还可以绕制在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也可以与次级绕组绕制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输入滤波模块,包括:差模电感、第一有极电容和第二有极电容;
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入端与所述高压直流电相连,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一有极电容的正极与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有极电容的负极接地;
所述第二有极电容的正极与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有极电容的负极与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变压转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调整的振荡信号,将经过所述差模电感、所述第一有极电容和所述第二有极电容抑制干扰信号后的所述高压直流电转换为低压交流电。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第一有极电容、差模电感和第二有极电容组成的“π”型滤波电路,可以去除外部输入的高压直流电的谐波,减小输入电流的脉动,使得传入变压转换模块的电流更平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有极电容可以包括第一铝电解电容,第二有极电容可以包括第二铝电解电容。
为了避免原边反馈控制芯片过压失效,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源模块,进一步包括:第三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第三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一二极管组成的支路接在初级绕组之间,可以保护原边反馈控制芯片不会过电压,避免原边反馈控制芯片被高压击穿导致失效。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阻可以包括第一玻璃釉电阻,第二电阻可以包括第二玻璃釉电阻,第三电阻可以包括第三玻璃釉电阻。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源模块,进一步包括: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
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有极电容的负极相连,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有极电容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引脚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可以保护对原边反馈控制芯片进行过载保护,避免线路中的电流过大导致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烧毁。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电阻可以包括第四玻璃釉电阻,第五电阻可以包括第五玻璃釉电阻。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压反馈模块,包括:第四电容、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
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接地,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接地,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引脚相连,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偏置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相连;
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用于根据所述第四电容、所述第六电阻、所述第七电阻和所述第八电阻反馈的输出信号,调整振荡信号,其中,所述输出信号与所述偏置绕组输出的所述低压交流电相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第四电容、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可以准确的检测输出的外部的高压直流电能的变化情况,以使将对应的输出信号反馈给原边反馈控制芯片,使其形成振荡电路,产生交流波形。
需要说明的是,第六电阻可以包括第六玻璃釉电阻,第七电阻可以包括第七玻璃釉电阻,第八电阻可以包括第八玻璃釉电阻,第四电容可以包括陶瓷电容。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源模块,进一步包括:第五电容、第二二极管和第九电阻;
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供电引脚相连,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供电引脚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偏置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第五电容、第二二极管和第九电阻组成的支路,可以为原边反馈控制芯片供能,以使原边反馈控制芯片控制变压转换模块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第九电阻可以包括玻璃釉电阻,第五电容可以包括铝电解电容。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包括:第三整流二极管和第六有极电容;
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次级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六有极电容的正极相连,所述第六有极电容的负极接地;
所述线性稳压模块,用于降低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和第六有极电容转换的低压直流电的电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途径变压转化模块的低压交流电可以通过第三整流二极管转变成低压直流电,再经过第六有极电容滤波后即可得到稳定的低压直流电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六有极电容可以包括第六铝电解电容。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线性稳压模块,包括:第十电阻、稳压管、三极管、第四整流二极管和第七有极电容;
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稳压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稳压管的正极接地;
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稳压管的负极相连,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整流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所述第四整流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七有极电容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七有极电容的负极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输出整流滤波模块输出的低压直流电由三极管降压后,经过第四整流二极管可以转变成直流电压,再由第七有极电容滤波后即可得到稳定的直流电,以便控制外部负载。
举例来说,输出整流滤波模块输出的15V直流电压,由三极管降压后,经过第四整流二极管可以转变成支路电压,再由第七有极电容滤波后可以得到稳定的5V直流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第七有极电容可以是第七铝电解电容。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开关电源模块适用于,例如,变频空调外机的开关电源模块电路、冰箱开关电源模块电路。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关电源模块,包括:
输入滤波模块1、变压转换模块2、输出整流滤波模块3、至少一个线性稳压模块4、电压反馈模块5、原边反馈控制芯片6、第三电容C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二极管D1、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五电容C5、第二二极管D2和第九电阻R9;
输入滤波模块1,包括:差模电感L、第一有极电容C1和第二有极电容C2;
变压转换模块2,包括:磁芯T、初级绕组Z1、次级绕组Z2、偏置绕组Z3和屏蔽绕组;
输出整流滤波模块3,包括:第三整流二极管D3和第六有极电容C6;
线性稳压模块4,包括:第十电阻R10、稳压管Dy、三极管Q、第四整流二极管D4和第七有极电容C7;
电压反馈模块5,包括:第四电容C4、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
差模电感L的电流输入端与外部的高压直流电DC相连,差模电感L的电流输出端与初级绕组Z1的电流输入端相连;
第一有极电容C1的正极与差模电感L的电流输入端相连,第一有极电容C1的负极接地;
第二有极电容C2的正极与差模电感L的电流输出端相连,第二有极电容C2的负极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相连,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引脚CS相连,第五电阻的一端与第二有极电容C2的负极相连,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引脚CS相连;
第一电阻的一端与差模电感L的电流输出端相连,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
第二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初级绕组Z1的电流输入端1相连;
第三电容的一端与差模电感L的电流输出端相连,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相连;
初级绕组Z1与次级绕组Z2通过三明治绕法绕制在磁芯T上;
初级绕组Z1的电流输出端2与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一转换引脚相连;
偏置绕组Z3绕制在磁芯T上,偏置绕组Z3的电流输入端3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相连,偏置绕组Z3的电流输出端4接地,用于通过与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耦合,并根据初级绕组接收的原边反馈控制芯片6产生的振荡信号,将初级绕组接收到的高压直流电转变为低压交流电,并输出;
次级绕组Z2的电流输入端5与第三整流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次级绕组的电流输出端6接地,用于将低压交流电传输给第三整流二极管D3;
屏蔽绕组的一端绕制在磁芯T上,屏蔽绕组的另一端接地,用于降低初级绕组Z1、次级绕组Z2和偏置绕组Z3的电磁干扰;
第三整流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六有极电容C6的正极相连,第六有极电容C6的负极接地;
第十电阻R10的一端与第三整流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稳压管Dy的负极相连,稳压管Dy的正极接地;
三极管Q的基极与稳压管Dy的负极相连,三极管Q的集电极与第三整流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三极管Q的发射极与第四整流二极管D4的正极相连,第四整流二极管D4的负极与第七有极电容C7的正极相连,第七有极电容C7的负极接地;
第五电容的一端与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供电引脚VDD相连,第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供电引脚VDD相连,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九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偏置绕组Z3的电流输入端相连;
第四电容C4的一端接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与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引脚FB相连;
第六电阻R6的一端接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引脚FB相连;
第七电阻R7的一端接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引脚FB相连;
第八电阻R8的一端与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引脚FB相连,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偏置绕组Z3的电流输入端相连;
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接地引脚GND接地,用于根据第四电容C4、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反馈的,与偏置绕组输出的低压交流电对应的输出信号调整振荡信号,以使磁芯T、初级绕组、次级绕组、偏置绕组根据振荡信号将外部高压直流电转变为低压交流电。
在本实施例中,外部的高压直流电途径,由差模电感L、第一有极电容C1和第二有极电容C2组成的“π”型滤波电路传入,经过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在传统的三明治绕法的基础上,再采用叠加屏蔽绕法工艺绕制而成的变压转换模块,能够有效抑制辐射干扰,并以高效的传输方式达到电能-磁能-电能的能量传输,将转变后的低压交流电传输给第三整流二极管D3。途径变压转换模块2转换的低压交流电,经过第三整流二极管D3可以转换成低压直流电,再由第六有极电容C6滤波后可以得到稳定的低压直流电能。稳定的低压直流电再由三极管Q降压后,经过第四整流二极管D4后转变成低压直流电压,最后由第七有极电容C7滤波后,即可输出更稳定的低压直流电。
通过由第四电容C4、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组成的电压反馈模块5,能准确的检测输出直流电能的变化情况,经过平滑后传入原边反馈控制芯片6,以使通原边反馈控制芯片6控制变压转换模块运行。通过由第五电容C5、第二二极管D2和第九电阻R9组成的支路,可以为原边反馈控制芯片供能,以使原边反馈控制芯片运行。由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组成的电流保护部分,可以对原边反馈控制芯片进行过流保护,避免线路发生电流故障导致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烧毁。由第三电容C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二极管D1组成的过压保护部分,可以保护原边反馈控制芯片不会过压,从而可以避免原边反馈控制芯片被高压击穿。
综上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开关电源模块方案属于高度集成化方案,电路中同时存在高开关电流、高开关电压和模拟信号。为了保证电源可以稳定可靠的工作,在电路中加入单点接地、近距离旁路电容、近距离反馈电阻、高温环境散热参考量、次级输出环路面积、高压静电放电火花隙等设计理念。从而使开关电源模块有低EMI、低噪声耦合、低纹波噪声、高安全系数等优势。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整流二极管D3的负极还可以与外部负载相连。图2中未示出偏执绕组Z3。
另外图2中还示出了另一个线性稳压模块B,线性稳压模块B,包括:电阻Rw、稳压管Dyw、三极管Qw、整流二极管Dw和有极电容Cw,电阻Rw的一端与三极管Qw的集电极相连,电阻Rw的另一端与稳压管Dyw的负极相连,稳压管Dyw的正极接地,三极管Qw的基极与稳压管Dyw的负极相连,三极管Qw的集电极与第三整流二极管Dw的负极相连,三极管Qw的发射极与整流二极管Dw的正极相连,整流二极管Dw的负极与有极电容Cw的正极相连,有极电容Cw的负极接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提供的解冻控制装置和解冻控制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输入滤波模块可以抑制传入变压转换模块的外部高压直流电的干扰信号,使得变压转换模块可以获得平滑后的高压直流电,这样变压转换模块根据圆边反馈控制芯片调整的震荡信号,即可将平滑后的高压直流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点传输给输出整流滤波模块,以使其将低压直流电转变成稳定的低压直流电再经过线性滤波模块进行降压处理,得到更低压的稳定直流电,以通过获得的稳定低压直流电控制外部负载;而通过电压反馈模块可以准确地检测输出直流电能的变化情况,并对应的输出信号反馈给原边反馈控制芯片,以使原边反馈控制芯片调整变压转换模块的振荡信号。综上可见,通过输入滤波模块、变压转换模块、输出整流滤波模块、至少一个线性稳压模块、电压反馈模块和原边反馈控制芯片,不仅可以控制对应的外部负载,还可以节省光电耦合器、可控精密稳压源TL431以及与其配合工作的一组元器件,这样既可以降低开关电源模块的成本,还可以节省开关电源模块的电路板空间。
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磁芯上的偏置绕组、屏蔽绕组,以及以三明治绕法绕制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既能以高效的传输方式达到电能-磁能-电能的能量传输,还能有效抑制电磁辐射干扰。使得电磁损耗、漏感、分布电容及耦合电容等参数上有明显减小趋势。并且由于采用单绕组方式,因此可以避免输出与输出之间的交叉调整率问题。
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第一有极电容、差模电感和第二有极电容组成的“π”型滤波电路,可以去除外部输入的高压直流电的谐波,减小输入电流的脉动,使得传入变压转换模块的电流更平滑。
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第三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一二极管组成的支路接在初级绕组之间,可以保护原边反馈控制芯片不会过电压,避免原边反馈控制芯片被高压击穿导致失效。
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可以保护对原边反馈控制芯片进行过载保护,避免线路中的电流过大导致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烧毁。
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第四电容、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可以准确的检测输出的外部的高压直流电能的变化情况,以使将对应的输出信号反馈给原边反馈控制芯片,使其形成振荡电路,产生交流波形。
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途径变压转化模块的低压交流电可以通过第三整流二极管转变成低压直流电,再经过第六有极电容滤波后即可得到稳定的低压直流电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因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开关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滤波模块、变压转换模块、输出整流滤波模块、至少一个线性稳压模块、电压反馈模块和原边反馈控制芯片;
所述输入滤波模块分别与外部的高压直流电和所述变压转换模块相连,所述电压反馈模块分别与所述变压转换模块和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相连,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与所述变压转换模块相连,所述至少一个线性稳压模块与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并联;
所述输入滤波模块,用于抑制所述高压直流电中的干扰信号,并将抑制干扰信号后的所述高压直流电传输给所述变压转换模块;
所述变压转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调整的振荡信号,将接收到所述高压直流电转换为低压交流电,并输出所述低压交流电;
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用于将所述变压转换模块输出的所述低压交流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电,并输出所述低压直流电;
所述线性稳压模块,用于降低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输出的所述低压直流电的电压,将降压后的所述低压直流电传输给对应的外部负载;
所述电压反馈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变压转换模块输出的所述低压交流电对应的输出信号,并将所述输出信号反馈给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
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接地引脚接地,用于根据所述输出信号调整所述振荡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压转换模块,包括:磁芯、初级绕组、次级绕组、偏置绕组和屏蔽绕组;
所述初级绕组与所述次级绕组通过三明治绕法绕制在所述磁芯上;
所述初级绕组的电流输入端与所述输入滤波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初级绕组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一转换引脚相连;
所述偏置绕组绕制在所述磁芯上,所述偏置绕组的电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反馈模块相连,所述偏置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接地,用于通过与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耦合,并根据所述初级绕组接收的振荡信号,将所述初级绕组接收到的外部的高压直流电转变为低压交流电,并输出所述低压交流电;
所述次级绕组的电流输入端与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相连,所述次级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接地,用于将所述低压交流电传输给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
所述屏蔽绕组的一端绕制在所述磁芯上,所述屏蔽绕组的另一端接地,用于降低所述初级绕组、所述次级绕组和所述偏置绕组的电磁干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滤波模块,包括:差模电感、第一有极电容和第二有极电容;
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入端与所述高压直流电相连,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一有极电容的正极与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有极电容的负极接地;
所述第二有极电容的正极与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有极电容的负极与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变压转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调整的振荡信号,将经过所述差模电感、所述第一有极电容和所述第二有极电容抑制干扰信号后的所述高压直流电转换为低压交流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三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差模电感的电流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
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有极电容的负极相连,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有极电容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引脚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反馈模块,包括:第四电容、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
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接地,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接地,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引脚相连,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偏置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相连;
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用于根据所述第四电容、所述第六电阻、所述第七电阻和所述第八电阻反馈的输出信号,调整振荡信号,其中,所述输出信号与所述偏置绕组输出的所述低压交流电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五电容、第二二极管和第九电阻;
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供电引脚相连,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原边反馈控制芯片的供电引脚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偏置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整流滤波模块,包括:第三整流二极管和第六有极电容;
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次级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六有极电容的正极相连,所述第六有极电容的负极接地;
所述线性稳压模块,用于降低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和第六有极电容转换的低压直流电的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性稳压模块,包括:第十电阻、稳压管、三极管、第四整流二极管和第七有极电容;
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稳压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稳压管的正极接地;
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稳压管的负极相连,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整流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所述第四整流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七有极电容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七有极电容的负极接地。
CN201920126408.1U 2019-01-23 2019-01-23 一种开关电源模块 Active CN2092504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26408.1U CN209250492U (zh) 2019-01-23 2019-01-23 一种开关电源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26408.1U CN209250492U (zh) 2019-01-23 2019-01-23 一种开关电源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50492U true CN209250492U (zh) 2019-08-13

Family

ID=67536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26408.1U Active CN209250492U (zh) 2019-01-23 2019-01-23 一种开关电源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5049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40615A (zh) * 2020-06-13 2020-10-02 深圳市海洋王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温湿度检测装置及其开关电源电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40615A (zh) * 2020-06-13 2020-10-02 深圳市海洋王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温湿度检测装置及其开关电源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12431B (zh) 双整流交错式全桥单级功率因素校正电源电路及控制方法
CN105391192B (zh) 一种电能发射端和无线充电装置
CN109525132A (zh) 一种交错式pfc恒压驱动电路、驱动电源和电视机
CN107852007A (zh) 蓄电池充电器
CN104467437A (zh) 低待机功耗开关电源
CN201054545Y (zh) 中功率多路输出薄型开关电源
CN102694477B (zh) 高压交流与低压交流和低压直流三电源共地的电路
CN109560708A (zh) 一种数控高压直流发生装置及方法
CN108964450B (zh) 一种直流电源接入交流电源的复合电路
CN209250492U (zh) 一种开关电源模块
CN209571955U (zh) 一种电源电路
CN206452314U (zh) 一种开关电源
CN202663316U (zh) 高压交流与低压交流和低压直流三电源共地的电路
CN113839559A (zh) 一种高压浮动高频直流灯丝电源
CN212627329U (zh)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发射端、接收端及无线充电系统
CN111464054A (zh) 一种直流开关电源
CN207368895U (zh) 整流电路以及开关电源
CN203056981U (zh) 门禁系统电源
CN208353048U (zh) 基于新能源汽车的直流充电系统
CN207098941U (zh) 自耦型开关电源
CN110336458A (zh) 谐波治理电路、具有该电路的电源和空调器
CN109391163A (zh) 一种llc开关电源和显示装置
CN216356782U (zh) 一种户外ac输入大功率的交换机
CN104092367A (zh) 一种采用串联耦合电感的无输入纹波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103973141A (zh) 一种应用开关电源电路供电的全直流变频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