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42856U - 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42856U
CN209242856U CN201821796822.5U CN201821796822U CN209242856U CN 209242856 U CN209242856 U CN 209242856U CN 201821796822 U CN201821796822 U CN 201821796822U CN 209242856 U CN209242856 U CN 2092428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meable reactive
reactive barrier
river
black
perme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9682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靳润芳
杨帆
张艳艳
朱兵颖
陈雯
王夏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OYANG WATER CONSERVANCY EXPLORATION &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UOYANG WATER CONSERVANCY EXPLORATION &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OYANG WATER CONSERVANCY EXPLORATION &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UOYANG WATER CONSERVANCY EXPLORATION &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9682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428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428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428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区域、二级处理区域及深度处理区域,预处理区域内沿河道宽度方向设有第一滤网,第一滤网上端位于河道水体液面的上方,下端浸没在河道水体内;二级处理区域内沿河道宽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可渗透反应墙和第二可渗透反应墙,第一可渗透反应墙和第二可渗透反应墙交错设置,第一可渗透反应墙的底端与河道底端间隔有距离,第二可渗透反应墙的顶端位于河道水体液面以下;深度处理区域内设有多个生态浮岛,深度处理区域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上设有提升水泵,且出水管的出水端位于二级处理区域的起始端。本实用新型施工方便、快捷,并且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突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和氮磷营养盐含量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季节性和常年性河道水体黑臭现象。黑臭河道是指河道水体经过污染源的侵入后,污染源长期积累在河底的淤泥中没有及时处理,从而导致河道水体变黑发臭的现象。城市河流的环境恶化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因此,解决黑臭河道的污染、恢复河道的生态和社会功能问题是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黑臭河道的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态修复法,物理法包括底泥疏浚和调水等,化学法主要包括强化絮凝化学氧化和化学沉淀等,但这两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缺点,物理法中的引水换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且工程量巨大;底泥疏浚虽然可以清除大量污染物,但会破坏河道原有的生物种群,消弱其自净能力;化学法投资高、运营成本高,且易给河道带来新的污染物质。现有的生态修复法一般采用生物复合酶技术、微生物菌剂等,虽然投资较小,运营成本低,但易受水体中溶解氧的限制,且往水体中投加的微生物菌剂容易随水体流动而流失,从而影响处理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开发出一种新的黑臭河道生物处理方法,以解决上述弊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物理法、化学法和生态修复法处理黑臭河道时均存在缺陷,且难以将黑臭河道处理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预处理区域、二级处理区域以及深度处理区域,所述预处理区域内沿河道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一滤网,所述第一滤网的上端位于所述河道水体液面的上方,下端浸没在所述河道水体内;
所述二级处理区域内沿河道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可渗透反应墙和多个第二可渗透反应墙,且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和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的底端与河道底端间隔有距离,顶端位于河道水体液面以上;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的底端与河道底端固接,顶端位于河道水体液面以下,且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的上端重叠;
所述深度处理区域通过第二滤网与所述二级处理区域隔开,所述深度处理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生态浮岛,所述深度处理区域内还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有提升水泵,且所述出水管的出水端位于所述二级处理区域的起始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滤网的底端与河道底端接触或间隔距离,所述第一滤网的两侧均与河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的上端重叠的长度为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高度的1/4-1/5。
优选的,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与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的厚度均为50cm。
优选的,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和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均由钢筋混凝土和植物组成。
优选的,所述生态浮岛包括泡沫主体,所述泡沫主体上纵向开设有多个种植孔,每个所述种植孔中均固定有定植环,每个所述定植环中均种植有挺水植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通过设置预处理区域、二级处理区域以及深度处理区域对黑臭河道进行分级净化处理,提高了河道的自净能力,不需要采用工程机械对河道进行清污操作,降低了河道维护的费用,在不限制排污源头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河道的自净能力。
2)本实用新型采用交错设置的可渗透反应墙来实现水体的充氧,既满足了生物反应的需要,同时避免了采用充氧设备对能源的消耗,此外,可渗透反应墙内的植物可以负载固定水体微生物,使微生物在植物上增殖,且不会随水体流动流失,从而能够对黑臭河道污水水体进行高效降解。
3)本实用新型施工方便、快捷,并且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滤网,2-第一可渗透反应墙,3-第二可渗透反应墙,4-第二滤网,5-生态浮岛,6-出水管,7-提升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第一可渗透反应墙和第二可渗透反应墙均为常规可渗透反应墙,不涉及到任何创新,具体和授权公告号为CN 205710108U中的可渗透反应层的结构相同;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用到的提升水泵的品牌为天津东坡,型号为150QJ10-144/18,且其电连接方式为常规的电连接方式,不涉及到任何创新。
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具体如图1-2所示,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预处理区域、二级处理区域以及深度处理区域,预处理区域内沿河道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一滤网1,第一滤网1的上端位于河道水体液面的上方,下端浸没在河道水体内,设置第一滤网1可以将黑臭河道河面上漂浮的大的杂质截留下来后统一收集处理,避免其在河面长期漂浮导致河水的溶解氧不足,还可以避免其在河面上腐烂发出臭味。第一滤网1的底端与河道底端接触或间隔距离,第一滤网1的两侧均与河岸连接,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使第一滤网1稳定的固定在河道内,同时,使用者可以选择第一滤网1的底端与河道底端接触,或与河道底端间隔距离,只要第一滤网1有部分浸没在水中,且上端高于河水液面,则可以对河面漂浮物进行截留。第一滤网1与的两侧均与河岸活动连接,如可以在河岸垂向打多个锚钉,并用混凝土对锚钉周围土壤进行加固,使锚钉固定在河水浸泡的河岸上,然后第一滤网1通过系绳或挂钩在于锚钉固定,从而将第一滤网1固定。
二级处理区域内沿河道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和多个第二可渗透反应墙3,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和第二可渗透反应墙3均由钢筋混凝土和植物组成,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与第二可渗透反应墙3的厚度均为50cm,且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和第二可渗透反应墙3交错设置,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的底端与河道底端间隔有距离,顶端位于河道水体液面以上;第二可渗透反应墙3的底端与河道底端固接,顶端位于河道水体液面以下,且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3的上端重叠,重叠的长度为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高度的1/4-1/5。
可渗透反应墙由钢筋混凝土和植物组成,钢筋混凝土可以保证其在水体中具备一定的强度,不会受水体冲刷而崩塌,植物可以负载水体微生物,并使微生物在植物载体上增殖,增殖的微生物可以对黑臭河水进行生物降解,降低其COD浓度和氮磷含量,本实用新型在水流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可渗透反应墙,可以对黑臭河水进行持续的生物降解,有利于水质的纯化,且微生物均固定在可渗透反应墙内,其不会随水体流动而流失,有利于提高微生物降解效率。
本实用新型设置多个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和多个第二可渗透反应墙3交错设置,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的底端与河道底端间隔有距离,顶端位于河道水体液面以上;第二可渗透反应墙3的底端与河道底端固接,顶端位于河道水体液面以下,且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3的上端重叠,重叠的长度为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高度的1/4-1/5,这种设置方式和导流板的设置方式相似,即其可以在二级处理区域内形成强烈对流,从而对黑臭河水形成剧烈扰动,进而促进空气中溶解氧在水中的溶解量,有利于生物降解反应的进行。
深度处理区域通过第二滤网4与二级处理区域隔开,深度处理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生态浮岛5,生态浮岛5包括泡沫主体,泡沫主体上纵向开设有多个种植孔,每个种植孔中固定有定植环,每个定植环中种植有挺水植物如菖蒲、芦苇、蒲草等,泡沫主体可以保证生态浮岛5是漂浮在河面上的,种植孔中种植的挺水植物能够对二级处理区域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利用挺水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氮磷,使水质进一步得到净化。
深度处理区域设有出水管6,出水管6上设有提升水泵7,且出水管6的出水端位于二级处理区域的起始端。深度处理区域出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已经得到了很大的降低,由于黑臭黑道中接收有来自各污染源的污水,且污水的水质是变化的,当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较高时,其对可渗透反应墙内的微生物是有毒害作用的,因此,在进行生物处理前,必须使进水中污染物浓度在合适的范围内,当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时,本实用新型将深度处理区域出水导入二级处理区域的起始端,对二级处理区域内的进水进行稀释,并通过提升水泵7的流量控制来控制水的稀释程度,以使其满足生物处理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中,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预处理区域、二级处理区域以及深度处理区域,所述预处理区域内沿河道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一滤网(1),所述第一滤网(1)的上端位于所述河道水体液面的上方,下端浸没在所述河道水体内;
所述二级处理区域内沿河道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和多个第二可渗透反应墙(3),且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和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3)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的底端与河道底端间隔有距离,顶端位于河道水体液面以上;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3)的底端与河道底端固接,顶端位于河道水体液面以下,且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3)的上端重叠;
所述深度处理区域通过第二滤网(4)与所述二级处理区域隔开,所述深度处理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生态浮岛(5),所述深度处理区域内还设有出水管(6),所述出水管(6)上设有提升水泵(7),且所述出水管(6)的出水端位于所述二级处理区域的起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网(1)的底端与河道底端接触或间隔距离,所述第一滤网(1)的两侧均与河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3)的上端重叠的长度为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高度的1/4-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与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3)的厚度均为50c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渗透反应墙(2)和所述第二可渗透反应墙(3)均由钢筋混凝土和植物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浮岛(5)包括泡沫主体,所述泡沫主体上纵向开设有多个种植孔,每个所述种植孔中均固定有定植环,每个所述定植环中均种植有挺水植物。
CN201821796822.5U 2018-11-01 2018-11-01 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 Active CN2092428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96822.5U CN209242856U (zh) 2018-11-01 2018-11-01 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96822.5U CN209242856U (zh) 2018-11-01 2018-11-01 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42856U true CN209242856U (zh) 2019-08-13

Family

ID=67526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96822.5U Active CN209242856U (zh) 2018-11-01 2018-11-01 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428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49496B (zh) 一种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的方法及人工湿地结构
CN110272167B (zh) 一种基于碳纤维的矿山废水处理系统及地下水去污工艺
CN203639291U (zh) 一种污废水高效处理设备
CN201458909U (zh) 一种城市黑臭河水的原位净化装置
CN111484139A (zh) 一种高效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和/或重金属的人工湿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2718326B (zh) 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及其净化方法
CN104860395A (zh) 污水高效混合曝气调节池
CN206328295U (zh) 一种河道围隔截污导流原位净化处理系统
CN209242856U (zh) 一种黑臭河道原位分级处理系统
CN209974535U (zh) 一种北方寒冷地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
CN204779220U (zh) 基于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设备
CN103771590A (zh) 一种多级交替微生物发生器处理污水的方法及设备
CN208327714U (zh)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WO2020000214A1 (zh) 一种污水资源化处理装置
CN212833303U (zh) 一种基于景观湿地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04779063U (zh) 一种河湖边坡水体生物净化系统
CN204779028U (zh) 两级兼氧污水处理装置
CN212504433U (zh) 一种基于超微分离及好氧生化处理的黑臭河道水体处理系统
CN1810679B (zh) 一种用于净化污染水体的框架式生物纳污消污栅
CN205473227U (zh) 河水净化处理系统
CN205974196U (zh) 废水处理装置
CN110963640A (zh) 一种水生态修复用生态滤水池
CN215052775U (zh) 适用于小型流量水体污染物净化及复氧装置
CN213834718U (zh) 一种用于水体原位修复的浮岛
CN211620276U (zh) 废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