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37181U - 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37181U
CN209237181U CN201821084629.9U CN201821084629U CN209237181U CN 209237181 U CN209237181 U CN 209237181U CN 201821084629 U CN201821084629 U CN 201821084629U CN 209237181 U CN209237181 U CN 2092371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
infrared radiation
item
head
lamp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8462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国平
郭勇亮
柴海燕
廖惠鹏
武海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neral Hight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neral Hight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neral Hight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neral Hight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8462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371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371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371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治疗过程中病人暴露在外界环境中且不能调节有效辐照距离的问题。它包括舱顶架,在舱顶架下端设有周向封闭的舱体侧围,在舱体侧围的下端设有底面,舱顶架、舱体侧围和底面合围形成供人体整体进入并平躺的红外辐照舱室,舱顶架上设有红外辐照装置,舱顶架上连接有能驱动红外辐照舱室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的升降机构,红外辐照舱室呈悬臂式连接于升降机构上。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在治疗中与治疗后有效将病人与外界隔离防止感染且可以调节辐照距离的优点。

Description

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
背景技术
热疗仪是通过加热人体组织来实现临床疗效的仪器,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和促进伤口愈合,例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改进的射频电感式双热源全身热疗系统[201220287831.8],包括红外发热罩和电感式射频治疗单元两部分,所述红外发热罩由内外壳体和内外壳体之间填充的保温层构成,在整个红外发热罩内壳体的表面贴附有一层采用不可见光低温电热薄膜构成的红外发热源;所述电感治疗单元包括置于红外发热罩内的治疗床和嵌入在床表面的射频热源,该射频热源采用面积可调换的饼状射频电感治疗单元。
在上述方案中,能利用红外渗透进人体组织,促进伤口愈合以及对其他疾病进行辅助治疗,但是在上述方案中,红外发热罩为开放式罩体,病人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与外界环境向联通,而病人尤其是有外伤疮口的病人需要在相对封闭且无菌的环境中治疗,将病人暴露在外界环境中易引发交叉感染,且辐照源不能根据病人的体型控制与病人之间的距离,影响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舱顶架,在舱顶架下端设有周向封闭的舱体侧围,在舱体侧围的下端设有底面,所述的舱顶架、舱体侧围和底面合围形成供人体整体进入并平躺的红外辐照舱室,所述的舱顶架上设有红外辐照装置,所述的舱顶架上连接有能驱动红外辐照舱室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的升降机构,所述的红外辐照舱室呈悬臂式连接于升降机构上。
在上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中,红外辐照装置固定在舱顶架上且位于红外辐照舱室外侧上方,在红外辐照舱室上设有位于红外辐照装置正下方的透光盖板,所述的红外辐照装置具有至少两个热疗辐照灯头。
在上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中,红外辐照装置包括灯头安装座,所述的灯头安装座上固定有至少两个热疗辐照灯头,所述的热疗辐照灯头位于灯头安装座侧部,且热疗辐照灯头的侧壁与灯头安装座的侧壁相接触,所述的灯头安装座为中空结构,所述的灯头安装座侧部固定有与灯头安装座内部贯通的引线管,所述的热疗辐照灯头的电源线穿经灯头安装座内部后自引线管汇总穿出,所述的引线管固定在舱顶架上。
在上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中,灯头安装座包括上下两端敞口的中空筒体,在中空筒体的上端固定有上盖板54,在中空筒体的下端固定有下盖板,所述的中空筒体的中部内侧固定有中间板,所述的中间板上设有与热疗辐照灯头数量相等的穿线孔,所述的热疗辐照灯头的电源线分别穿过对应的穿线孔后进入引线管中,所述的热疗辐照灯头包括呈圆柱状的灯罩桶,所述的灯罩桶内设有热疗辐照光源;所述的中空筒体的外侧设有数量与热疗辐照灯头相同的弧形凹口且弧形凹口沿着中空筒体外侧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的弧形凹口沿着中空筒体的外侧纵向延伸至中空筒体两端;所述的灯罩桶设于弧形凹口内且弧形凹口与灯罩桶外侧壁相吻合。
在上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中,红外辐照装置的各个热疗辐照灯头并联地连接于辐照控制器上,所述的辐照控制器上连接有测量电路模块、显示模块、输入模块和超温报警模块,所述的测量电路模块上连接有位于红外辐照舱室内的体温传感器,所述的体温传感器为腔内体温探头,当体温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超过预设体温阀值时所述的超温报警模块发出报警信号且辐照控制器控制红外辐照装置停止工作。
在上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中,辐照控制器还连接有预热循环系统,所述的预热循环系统设于红外辐照舱室内且位于红外辐照舱室的一端,所述的预热循环系统包括电供暖装置、至少一个舱内温度传感器和至少一个风扇,所述的电供暖装置和风扇均与辐照控制器相连,所述的舱内温度传感器与测量电路模块相连,所述的舱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红外辐照舱室内的温度超过预设温度阀值时所述的超温报警模块发出报警信号且辐照控制器控制电供暖装置停止工作。
在上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中,舱体侧围由柔性材料制成且可拆卸地连接于舱顶架上,所述的舱体侧围包括第一长侧面、第二长侧面、第一短侧面和第二短侧面,所述的第一长侧面和第二长侧面相对置,所述的第一短侧面和第二短侧面相对置,所述的第一长侧面、第二长侧面、第一短侧面和第二短侧面合围形成所述舱体侧围,所述的第一短侧面上设有当第一短侧面向内翻转后可供使用者头部伸出的头部开口,在头部开口上可拆卸连接有可将头部开口封闭的封盖片;所述的第一长侧面包括第一头部侧面和第一身体侧面,所述的第一头部侧面一边与第一短侧面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第一头部侧面另一边与第一身体侧面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第一身体侧面另一边与第二短侧面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第二长侧面包括第二头部侧面和第二身体侧面,所述的第二头部侧面一边与第一短侧面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第二头部侧面另一边与第二身体侧面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第二身体侧面另一边与第二短侧面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
在上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中,第一身体侧面外壁设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的第二身体侧面外壁设有第二连接结构,当第一短侧面与第一头部侧面和第二头部侧面分离、第二短侧面与第一身体侧面和第二身体侧面分离、第一头部侧面与第一头部侧面分离、第二头部侧面与第二头部侧面分离、封盖片与头部开口分离时,所述的第一短侧面可向内翻转覆盖于使用者肩部,所述的第二短侧面可向内翻转覆盖于使用者脚部,所述的第一身体侧面和第二身体侧面可交替向内翻转覆盖于使用者身体上,且所述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相互可拆卸连接,从而将使用者包裹;所述的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条毛面条或勾面条,至少一条毛面条或勾面条位于靠近第一头部侧面一侧,至少一条毛面条或勾面条位于靠近第二短侧面一侧;所述的第二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条勾面条或毛面条,至少一条勾面条或毛面条位于靠近第一头部侧面一侧,至少一条勾面条或毛面条位于靠近第二短侧面一侧;当第一身体侧面和第二身体侧面交替向内翻转覆盖于使用者身体上时所述的第一连接结构的毛面条或勾面条和第二连接结构的勾面条或毛面条一一对应设置且毛面条与勾面条相互粘连。
在上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中,第一头部侧面和第二头部侧面中至少有其一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的第一身体侧面和第二身体侧面中至少有其一设有进入开口,所述的进入开口上可拆卸连接有可将进入开口封闭的门面;所述的底面由柔性材料或硬质材料制成;所述的底面与舱体侧围连为一体或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舱顶架上设有环形毛条或环形勾条,所述的舱体侧围上端敞口处设有环形勾条或环形毛条,所述的舱顶架上的环形毛条或环形勾条与舱体侧围上端敞口处的环形勾条或环形毛条相互粘连;所述的红外辐照舱室内设有由不透光材料制成的隔断帘,所述的隔断帘将红外辐照舱室分隔成沿红外辐照舱室纵向分布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当人体位于红外辐照舱室内时人体头部位于第一腔室,其余部分位于第二腔室,所述的红外辐照装置位于第二腔室处;所述的隔断帘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的隔断帘可拆卸地设置于红外辐照舱室内。
在上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中,升降机构包括固定在舱顶架上的升降立柱,所述的升降立柱与基座在竖直方向活动相连,所述的升降立柱与基座之间设有液压升降驱动机构,所述的液压升降驱动机构上连接有设于基座上的升降控制开关,所述的液压升降驱动机构还与脚控升降开关相连;所述的基座上设有滚轮;所述的底面能被设置于其下方的病床支撑。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红外辐照舱室将治疗环境与外界环境相对分离隔绝,防止外界污染物进入红外辐照舱室,造成病人感染,同时一定程度上组织内部温度与外界进行热交换起到保温作用,节省能源,给病人提供温暖舒适的治疗环境,以及到治疗结束,不会因热疗辐照装置的关闭使病人忽冷忽热。
2、在治疗结束后,可利用舱体侧围与底面包裹病人,避免病人长时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造成交叉感染。
3、多个热疗辐照灯头同时工作,可覆盖病患全身,进行全身性热疗,提高康复效率,减短治疗周期。
4、体温传感器检测到人体体温超过预设的体温阀值时辐照控制器控制热疗辐照灯停止工作从而减少体温继续上升的速度,超温报警模块报警从而提醒医务人员,防止对病人造成伤害。
5、电供暖装置,在人体进入热疗辐照舱前即可对热疗辐照舱进行预热,从而提高使用舒适性和治疗效果。
6、隔断帘将红外辐照舱室分割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有效阻挡第二腔室中可见光进入第一腔室中刺激病人眼部,避免造成刺眼不适。
7、升降立柱配合病床可控制红外辐照装置与病人距离,保证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外辐照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舱体侧围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舱体侧围折叠过程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舱体侧围折叠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热循环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辐照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升降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舱顶架1、舱体侧围2、底面3、红外辐照舱室4、红外辐照装置5、升降机构6、透光盖板7、热疗辐照灯头8、灯头安装座9、引线管10、空筒体11、下盖板12、中间板13、穿线孔14、灯罩桶15、热疗辐照光源17、弧形凹口18、辐照控制器19、测量电路模块20、显示模块21、输入模块22、超温报警模块23、体温传感器24、预热循环系统25、电供暖装置26、舱内温度传感器27、风扇28、第一长侧面29、第二长侧面30、第一短侧面31、第二短侧面32、头部开口33、封盖片34、第一头部侧面35、第一身体侧面36、第二头部侧面37、第二身体侧面38、毛面条39、勾面条40、进入开口41、门面42、环形毛条43、环形勾条44、隔断帘45、第一腔室46、第二腔室47、升降立柱48、基座49、液压升降驱动机构50、升降控制开关51、有滚轮52、脚控升降开关5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包括舱顶架1,在舱顶架1下端设有周向封闭的舱体侧围2,在舱体侧围2的下端设有底面3,所述的舱顶架1、舱体侧围2和底面3合围形成供人体整体进入并平躺的红外辐照舱室4,所述的舱顶架1上设有红外辐照装置5,所述的舱顶架1上连接有能驱动红外辐照舱室4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的升降机构6,所述的红外辐照舱室4呈悬臂式连接于升降机构6上。
红外辐照舱室4将治疗环境与外界环境相对分离隔绝,防止外界污染物进入治疗舱室,造成病人感染,同时一定程度上组织内部温度与外界进行热交换起到保温作用,节省能源,给病人提供温暖舒适的治疗环境,以及到治疗结束,不会因热疗辐照装置的关闭使病人忽冷忽热。
当由于病人的体型是的红外辐照装置5距离人体病灶过远或过近时升降机构6驱动舱顶架1带动设置在舱顶架1上的红外辐照装置5向远离或靠近人体的方向运动,使得红外辐照装置5距离人体的距离为最佳有效辐照距离,防止红外辐照装置5过远而造成红外光散失过大治疗效果不佳,或防止红外辐照装置5过近,红外光过于集中不能均匀覆盖人体病灶,使部分位置缺失有效治疗。优选地,在舱体侧围2上设置由标线,医生可观察标线与人体的距离来判断是否要通过升降机构6改变红外辐照装置5位置来保持红外辐照装置5与病人人体的有效治疗距离。
优选地,红外辐照装置5固定在舱顶架1上且位于红外辐照舱室4外侧上方,在红外辐照舱室4上设有位于红外辐照装置5正下方的透光盖板7,所述的红外辐照装置5具有至少两个热疗辐照灯头8。红外辐照装置5发出红外光波以及可见光等光波通过透明盖板7进入红外辐照舱室4进行辐照热疗,且可防止红外辐照装置5因温度聚集发生不良状态,对病人造成伤害。
优选地,本实施例还设置由WIRA光波过滤装置,WIRA光波过滤装置包括保持架以及固定在保持架上的间距设置的两个透镜,两个透镜与保持架形成密闭空间且在密闭空间中填充有液体以及选择性影响辐射光谱的介质,WIRA光波过滤装置设置在红外辐照装置5与透明盖板7之间且固定安装在透明盖板7或红外辐照装置5上。在本实施例中优选WIRA光波过滤装置设置在红外辐照装置5上,在红外辐照装置5发出光波还未扩散之前通过光波过滤装置,以减小光波过滤装置的体积。更优选地,填充在两个透镜之间的液体为水,且两个透镜之间具有一定预压力,防止水在吸收热量后释放气体形成气泡影响透光率。光波经过WIRA光波过滤装置后大幅滤过了其中对皮肤易产生热效应的光,从而只保留了病人能够耐受且极具治疗价值的一种高能量光波,它能够轻松穿透人体皮下的7CM以形成深层治疗。
更优选地,红外辐照装置5包括灯头安装座9,所述的灯头安装座9上固定有至少两个热疗辐照灯头8,所述的热疗辐照灯头8位于灯头安装座9侧部,且热疗辐照灯头8的侧壁与灯头安装座9的侧壁相接触,所述的灯头安装座9为中空结构,所述的灯头安装座9侧部固定有与灯头安装座9内部贯通的引线管10,所述的热疗辐照灯头8的电源线穿经灯头安装座9内部后自引线管10汇总穿出,所述的引线管10固定在舱顶架1上。灯头安装座9的中空设计,可容纳热疗辐照灯头8的电源线、控制器等原件,避免暴露在外,提高整体整齐性,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对其造成破坏,也防止各类医疗试剂的溅射腐蚀。源线汇总后通过引线管10后可与外界电源或控制器连接,引线管10对电源线、信号线起保护作用。引线管10也可以与舱顶架1可滑动连接,使用者可根据需要改变红外辐照装置5的辐照位置。
多个热疗辐照灯头8的设置增大了有效辐照面积,避免大面积病灶中只有局部接受到有效辐照而造成治疗不均衡,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治疗周期。例如大面积创伤,在接受有效辐照的区域愈合速度高于未接受有效辐照区域,形成部分区域愈合,未接受有效辐照区域需要继续辐照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康复周期。而在愈合与未愈合相接的区域,由于两个区域组织状态不同会使病患出现拉扯感,进一步提升病患的痛楚和降低治疗舒适感。由于单个热疗辐照灯头8发出光波后会产生散射现象,外围光区能量减弱,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只有中心区域为有效的辐照区域,弱光区域的能量浪费。而在多个单个热疗辐照灯头8同时开启时,弱光区域部分光波相互叠加,从新达到治疗要求,实现有效治疗,提高能源利用率,且有效均匀各光区光波强度,实现全身均匀治疗。
灯头安装座9包括上下两端敞口的中空筒体11,在中空筒体11的上端固定有上盖板54,在中空筒体11的下端固定有下盖板12,上盖板54和上盖板12与中空筒体11可拆卸固定连接,方便装配和后期检修。所述的中空筒体11的中部内侧固定有中间板13,所述的中间板13上设有与热疗辐照灯头8数量相等的穿线孔14,所述的热疗辐照灯头8的电源线分别穿过对应的穿线孔14后进入引线管10中,通过穿线孔14对电源线进行整理束缚,避免各线路发生干涉,同时也便于后期的检修。所述的热疗辐照灯头8包括呈圆柱状的灯罩桶15,所述的灯罩桶15内设有热疗辐照光源17;所述的中空筒体11的外侧设有数量与热疗辐照灯头8相同的弧形凹口18且弧形凹口18沿着中空筒体11外侧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的弧形凹口18沿着中空筒体11的外侧纵向延伸至中空筒体11两端;所述的灯罩桶15设于弧形凹口18内且弧形凹口18与灯罩桶15外侧壁相吻合。弧形凹口18有效限制灯罩筒15的位置,便于灯罩筒15的定位与装配,同时有效保证了灯罩筒15的平行度,有利于各光源分布均匀。
红外辐照装置5的各个热疗辐照灯头8并联地连接于辐照控制器19上,所述的辐照控制器19上连接有测量电路模块20、显示模块21、输入模块22、输出模块55和超温报警模块23,所述的测量电路模块20上连接有位于红外辐照舱室4内的体温传感器24,所述的体温传感器24为腔内体温探头,当体温传感器24检测到的温度超过预设体温阀值时所述的超温报警模块23发出报警信号且辐照控制器19控制红外辐照装置5停止工作。体温传感器24在尚未置入人体体腔内时,体温传感器24也可以用于测量热疗辐照舱的环境温度,将体温传感器24插入人体腔内从而能够监控人体体温。
辐照控制器19包括STM32L152RB芯片;测量电路模块20包括NTC测量电路模块2;显示模块21包括FTN段码液晶显示屏;输出模块55包括NPN型三极管驱动电路,每个待驱动的热疗辐照灯头8分别与一个NPN型三极管驱动电路相连;体温传感器24更优选为MR401B型腔内体温探头,且体温传感器24通过DB-9通讯接口与测量电路模块20相连,体温传感器24可以与接地端相连。输入模块22包括若干调整体温阀值的体温调整按键和至少一个切换工作状态的状态切换按键。体温调整按键能够调整体温阀值,从而适应于不同的人体。超温报警模块23连接于输出模块22或者超温报警模块23连接于辐照控制器19;超温报警模块23包括声音报警器和/或灯光报警器,声音报警器可以是蜂鸣器,灯光报警器可以是LED灯。当体温超过体温阀值时,热疗辐照灯停止运行从而减少体温继续上升的速度,超温报警模块23报警从而提醒医务人员。当体温传感器24检测到人体体温超过预设的体温阀值时所述的辐照控制器19控制热疗辐照灯停止工作。
由于各部分的具体电路结构均是本领域常见的电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申请文件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实现对电路结构、各个元器件的型号等作出选择,本申请对现有技术不做赘述。
辐照控制器19还连接有预热循环系统25,所述的预热循环系统25设于红外辐照舱室4内且位于红外辐照舱室4的一端,所述的预热循环系统25包括电供暖装置26、至少一个舱内温度传感器27和至少一个风扇28,所述的电供暖装置26和风扇28均与辐照控制器19相连,所述的舱内温度传感器27与测量电路模块20相连,所述的舱内温度传感器27检测到红外辐照舱室4内的温度超过预设温度阀值时所述的超温报警模块23发出报警信号且辐照控制器19控制电供暖装置26停止工作。电供暖装置26包括固定在红外辐照舱室4顶部内侧的至少一个红外辐照发射器,红外辐照发射器的下方分别设有固定在红外辐照舱室4上的防护罩。
由于设置了电供暖装置26,在人体进入热疗辐照舱前即可对热疗辐照舱进行预热,从而提高使用舒适性和治疗效果。此外,设置了风扇28促进气流运动,从而提高预热效果,避免局部热量集中。舱内温度传感器27可实时监测舱内温度,以便确定是否达到预热效果。
优选地,在电供暖装置26之间设置有反光装置,电供暖装置26发出加热光波后可通过反光装置的反射,加快舱体侧围2内温度上升,同时减小加热光波散失,节省能源。
具体的,舱体侧围2由柔性材料制成且可拆卸地连接于舱顶架1上,所述的舱体侧围2包括第一长侧面29、第二长侧面30、第一短侧面31和第二短侧面32,所述的第一长侧面29和第二长侧面30相对置,所述的第一短侧面31和第二短侧面32相对置,所述的第一长侧面29、第二长侧面30、第一短侧面31和第二短侧面32合围形成所述舱体侧围2,所述的第一短侧面31上设有当第一短侧面31向内翻转后可供使用者头部伸出的头部开口33,在头部开口33上可拆卸连接有可将头部开口33封闭的封盖片34。在治疗结束后,舱体侧围2与舱顶架1分离,利用舱体侧围2的柔性特征,折叠将病人的上表面与侧边包裹,而底面2与舱体侧围2固定连接,且包覆病人的下表面,在包裹过程中,病人始终处于舱体侧围2中,避免在外界长时间暴露发生交叉感染,且在包裹完成后,病人的头部可从头部开口33伸出自由呼吸。
进一步,第一长侧面29包括第一头部侧面35和第一身体侧面36,所述的第一头部侧面35一边与第一短侧面31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第一头部侧面35另一边与第一身体侧面36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第一身体侧面36另一边与第二短侧面32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当第一短侧面31盖在病人头部后,将第一头部侧面35与第一身体侧面36分离,第一身体侧面36与第二短侧面32分离,然后将第二短侧面32向内翻折盖在病人脚部,在将第一身体侧面36向内翻折盖在病人躯体上并压盖在第一短侧面31与第二短侧面32上实现病人脚部与躯干的初步包裹。所述的第二长侧面30包括第二头部侧面37和第二身体侧面38,所述的第二头部侧面37一边与第一短侧面31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第二头部侧面37另一边与第二身体侧面38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第二身体侧面38另一边与第二短侧面32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将第二头侧面37、第二短侧面32与第二身体侧面38分离,将第二身体侧面38向内翻折完成躯干的完全包覆,使得病人与外界环境隔绝。
更进一步,第一身体侧面36外壁设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的第二身体侧面38外壁设有第二连接结构,当第一短侧面31与第一头部侧面35和第二头部侧面37分离、第二短侧面32与第一身体侧面36和第二身体侧面38分离、第一头部侧面35与第一头部侧面35分离、第二头部侧面37与第二头部侧面37分离、封盖片34与头部开口33分离时,所述的第一短侧面31可向内翻转覆盖于使用者肩部,所述的第二短侧面32可向内翻转覆盖于使用者脚部,所述的第一身体侧面36和第二身体侧面38可交替向内翻转覆盖于使用者身体上,且所述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相互可拆卸连接,从而将使用者包裹且由于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相互连接,包裹后不易松动使舱体侧围2脱离将使用者暴露在空气中。
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条毛面条39或勾面条40,至少一条毛面条39或勾面条40位于靠近第一头部侧面35一侧,至少一条毛面条39或勾面条40位于靠近第二短侧面32一侧;所述的第二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条勾面条40或毛面条39,至少一条勾面条40或毛面条39位于靠近第一头部侧面35一侧,至少一条勾面条40或毛面条39位于靠近第二短侧面32一侧;当第一身体侧面36和第二身体侧面38交替向内翻转覆盖于使用者身体上时所述的第一连接结构的毛面条39或勾面条40和第二连接结构的勾面条40或毛面条39一一对应设置且毛面条39与勾面条40相互粘连。将第一身体侧面36与第二身体侧面38两端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连接,提高连接稳定性。
优选地第一短侧面31和第二短侧面32外侧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第一身体侧面36内侧壁设置有与第三连接结构相对应的第四连接结构,在第一身体侧面36压盖在第一短侧面31与第二短侧面32上时第三连接结构与第四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三连接结构与第四连接结构分布包括至少一条毛面条39或勾面条40,第四连接结构包括与第三连接结构相对应的勾面条40或毛面条39。进一步防止舱体侧围2包裹病人后出现松动。
优选地,第一头部侧面35和第二头部侧面37中至少有其一由透明材料制成形成视窗,医师或护士可通过透明的视窗观测病人的治疗状态,视窗也可以是第一头部侧面35、第二头部侧面37以及舱顶架1的一部分。透明材料可以是亚克力板、玻璃纸、透明塑料片等。
所述的第一身体侧面36和第二身体侧面38中至少有其一设有进入开口41,所述的进入开口41上可拆卸连接有可将进入开口41封闭的门面42,方便病人进入。
在本实施例中底面3由柔性材料,增强病人使用舒适度,底面3也可由硬质材料制成,可在硬质底面上设置柔性床垫;在本实施例中底面2与舱体侧围2连为一体,底面3与舱体侧围2也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舱顶架1上设有环形毛条43或环形勾条44,所述的舱体侧围2上端敞口处设有环形勾条44或环形毛条43,所述的舱顶架1上的环形毛条43或环形勾条44与舱体侧围2上端敞口处的环形勾条44或环形毛条43相互粘连.
红外辐照舱室4内设有由不透光材料制成的隔断帘45,所述的隔断帘45将红外辐照舱室4分隔成沿红外辐照舱室4纵向分布的第一腔室46和第二腔室47,当人体位于红外辐照舱室4内时人体头部位于第一腔室46,其余部分位于第二腔室47,所述的红外辐照装置5位于第二腔室47处;所述的隔断帘45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的隔断帘45可拆卸地设置于红外辐照舱室4内红外辐照装置5在治疗过程中,为处于第二腔室47中的病人躯体提供可穿透病人病灶组织的红外光,已达到辅助治疗以及愈合伤口的目的。同时,由于隔断帘3为非透光材料,有效阻隔红外辐照装置5辐照进入第二腔室47中的可见光进入第一腔室46,使得第一腔室46光线柔和,位于第一腔室46中的病人眼部免于强光刺激,从而避免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炫目等不良症状。隔断帘45由柔性材料制成,隔断帘45位于人体颈部或胸部。隔断帘45自然垂落,且根据病人的人体构造,轻柔的贴敷在病人的颈部或者胸部,使隔断帘45与病人躯体之间不易产生缝隙,出现漏光现象,使得第二腔室47中的可见光泄漏进第一腔室46,给病人造成不适。
升降机构6包括固定在舱顶架1上的升降立柱48,所述的升降立柱48竖直方向活动相连有基座49,所述的升降立柱48与基座49之间设有液压升降驱动机构50,所述的液压升降驱动机构50上连接有设于基座49上端的升降控制开关51,所述的液压升降驱动机构50还与设置在基座49下端的脚控升降开关53相连,医务工作者可通过控制升降开关51控制液压升降机构50驱动升降立柱48带动舱顶架1靠近或远离地面3方向运动,当医务工作者双手处于非空闲状态时,可以用脚控制脚控升降开关53以控制液压升降驱动机构50;所述的基座49上设有滚轮52,可通过滚轮轻松推动升降机构6带动舱顶架1脱离病床或运动到病床上方开始治疗;所述的底面3能被设置于其下方的病床支撑。
当病人需要治疗时,升降机构6驱动舱顶架1升高,利于医务工作者将舱顶架1推至病床上方。再通过升降机构6将舱顶架1调至一定高度,将舱体侧围2远离底面3的一侧连接到舱顶架1上,开启预热循环系统25对相对封闭的红外辐照舱室4进行加热,等温度达到预设值时,打开门面42让病人进入,利用隔断帘45将红外辐照舱室4分为第一腔室46和第二腔室47,病人头部处于第一腔室46中,打开红外辐照装置5进行辐照热疗。
当辐照热疗结束后,将舱体侧围2与舱顶架1分离,并使第一短侧面31、第二短侧面32、第一头部侧面35、第一短侧面31、第二头部侧面37和第二身体侧面38两两分离,利用舱体侧围2柔性特点,将第一短侧面31、第二短侧面32、第一短侧面31、和第二身体侧面38向内翻折包裹病人且露出头部,避免病人长时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发生感染。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舱顶架1、舱体侧围2、底面3、红外辐照舱室4、红外辐照装置5、升降机构6、透光盖板7、两个热疗辐照灯头8、灯头安装座9、引线管10、空筒体11、下盖板12、中间板13、穿线孔14、灯罩桶15、热疗辐照光源17、弧形凹口18、辐照控制器19、测量电路模块20、显示模块21、、输入模块22、超温报警模块23、体温传感器24、预热循环系统25、电供暖装置26、舱内温度传感器27、风扇28、第一长侧面29、、第二长侧面30、、第一短侧面31、第二短侧面32、头部开口33、封盖片34、第一头部侧面35、第一身体侧面36、第二头部侧面37、第二身体侧面38、毛面条39、勾面条40、进入开口41、门面42、环形毛条43、环形勾条44、隔断帘45、第一腔室46、第二腔室47、升降立柱48、基座49、液压升降驱动机构50、升降控制开关51、有滚轮52、脚控升降开关53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Claims (10)

1.一种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舱顶架(1),在下端设有周向封闭的舱体侧围(2),在舱体侧围(2)的下端设有底面(3),所述的舱顶架(1)、舱体侧围(2)和底面(3)合围形成供人体整体进入并平躺的红外辐照舱室(4),所述的舱顶架(1)上设有红外辐照装置(5),所述的舱顶架(1)上连接有能驱动红外辐照舱室(4)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的升降机构(6),所述的红外辐照舱室(4)呈悬臂式连接于升降机构(6)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红外辐照装置(5)固定在舱顶架(1)上且位于红外辐照舱室(4)外侧上方,在红外辐照舱室(4)上设有位于红外辐照装置(5)正下方的透光盖板(7),所述的红外辐照装置(5)具有至少两个热疗辐照灯头(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红外辐照装置(5)包括灯头安装座(9),所述的灯头安装座(9)上固定有至少两个热疗辐照灯头(8),所述的热疗辐照灯头(8)位于灯头安装座(9)侧部,且热疗辐照灯头(8)的侧壁与灯头安装座(9)的侧壁相接触,所述的灯头安装座(9)为中空结构,所述的灯头安装座(9)侧部固定有与灯头安装座(9)内部贯通的引线管(10),所述的热疗辐照灯头(8)的电源线穿经灯头安装座(9)内部后自引线管(10)汇总穿出,所述的引线管(10)固定在舱顶架(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灯头安装座(9)包括上下两端敞口的中空筒体(11),在中空筒体(11)的上端固定有上盖板(),在中空筒体(11)的下端固定有下盖板(12),所述的中空筒体(11)的中部内侧固定有中间板(13),所述的中间板(13)上设有与热疗辐照灯头(8)数量相等的穿线孔(14),所述的热疗辐照灯头(8)的电源线分别穿过对应的穿线孔(14)后进入引线管(10)中,所述的热疗辐照灯头(8)包括呈圆柱状的灯罩桶(15),所述的灯罩桶(15)内设有热疗辐照光源(17);所述的中空筒体(11)的外侧设有数量与热疗辐照灯头(8)相同的弧形凹口(18)且弧形凹口(18)沿着中空筒体(11)外侧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的弧形凹口(18)沿着中空筒体(11)的外侧纵向延伸至中空筒体(11)两端;所述的灯罩桶(15)设于弧形凹口(18)内且弧形凹口(18)与灯罩桶(15)外侧壁相吻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红外辐照装置(5)的各个热疗辐照灯头(8)并联地连接于辐照控制器(19)上,所述的辐照控制器(19)上连接有测量电路模块(20)、显示模块(21)、输入模块(22)和超温报警模块(23),所述的测量电路模块(20)上连接有位于红外辐照舱室(4)内的体温传感器(24),所述的体温传感器(24)为腔内体温探头,当体温传感器(24)检测到的温度超过预设体温阀值时所述的超温报警模块(23)发出报警信号且辐照控制器(19)控制红外辐照装置(5)停止工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辐照控制器(19)还连接有预热循环系统(25),所述的预热循环系统(25)设于红外辐照舱室(4)内且位于红外辐照舱室(4)的一端,所述的预热循环系统(25)包括电供暖装置(26)、至少一个舱内温度传感器(27)和至少一个风扇(28),所述的电供暖装置(26)和风扇(28)均与辐照控制器(19)相连,所述的舱内温度传感器(27)与测量电路模块(20)相连,所述的舱内温度传感器(27)检测到红外辐照舱室(4)内的温度超过预设温度阀值时所述的超温报警模块(23)发出报警信号且辐照控制器(19)控制电供暖装置(26)停止工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舱体侧围(2)由柔性材料制成且可拆卸地连接于舱顶架(1)上,所述的舱体侧围(2)包括第一长侧面(29)、第二长侧面(30)、第一短侧面(31)和第二短侧面(32),所述的第一长侧面(29)和第二长侧面(30)相对置,所述的第一短侧面(31)和第二短侧面(32)相对置,所述的第一长侧面(29)、第二长侧面(30)、第一短侧面(31)和第二短侧面(32)合围形成所述舱体侧围(2),所述的第一短侧面(31)上设有当第一短侧面(31)向内翻转后可供使用者头部伸出的头部开口(33),在头部开口(33)上可拆卸连接有可将头部开口(33)封闭的封盖片(34);所述的第一长侧面(29)包括第一头部侧面(35)和第一身体侧面(36),所述的第一头部侧面(35)一边与第一短侧面(31)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第一头部侧面(35)另一边与第一身体侧面(36)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第一身体侧面(36)另一边与第二短侧面(32)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第二长侧面(30)包括第二头部侧面(37)和第二身体侧面(38),所述的第二头部侧面(37)一边与第一短侧面(31)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第二头部侧面(37)另一边与第二身体侧面(38)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第二身体侧面(38)另一边与第二短侧面(32)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身体侧面(36)外壁设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的第二身体侧面(38)外壁设有第二连接结构,当第一短侧面(31)与第一头部侧面(35)和第二头部侧面(37)分离、第二短侧面(32)与第一身体侧面(36)和第二身体侧面(38)分离、第一头部侧面(35)与第一头部侧面(35)分离、第二头部侧面(37)与第二头部侧面(37)分离、封盖片(34)与头部开口(33)分离时,所述的第一短侧面(31)可向内翻转覆盖于使用者肩部,所述的第二短侧面(32)可向内翻转覆盖于使用者脚部,所述的第一身体侧面(36)和第二身体侧面(38)可交替向内翻转覆盖于使用者身体上,且所述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相互可拆卸连接,从而将使用者包裹;所述的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条毛面条(39)或勾面条(40),至少一条毛面条(39)或勾面条(40)位于靠近第一头部侧面(35)一侧,至少一条毛面条(39)或勾面条(40)位于靠近第二短侧面(32)一侧;所述的第二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条勾面条(40)或毛面条(39),至少一条勾面条(40)或毛面条(39)位于靠近第一头部侧面(35)一侧,至少一条勾面条(40)或毛面条(39)位于靠近第二短侧面(32)一侧;当第一身体侧面(36)和第二身体侧面(38)交替向内翻转覆盖于使用者身体上时所述的第一连接结构的毛面条(39)或勾面条(40)和第二连接结构的勾面条(40)或毛面条(39)一一对应设置且毛面条(39)与勾面条(40)相互粘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头部侧面(35)和第二头部侧面(37)中至少有其一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的第一身体侧面(36)和第二身体侧面(38)中至少有其一设有进入开口(41),所述的进入开口(41)上可拆卸连接有可将进入开口(41)封闭的门面(42);所述的底面(3)由柔性材料或硬质材料制成;所述的底面(3)与舱体侧围(2)连为一体或通过可拆卸结构相连;所述的舱顶架(1)上设有环形毛条(43)或环形勾条(44),所述的舱体侧围(2)上端敞口处设有环形勾条(44)或环形毛条(43),所述的舱顶架(1)上的环形毛条(43)或环形勾条(44)与舱体侧围(2)上端敞口处的环形勾条(44)或环形毛条(43)相互粘连;所述的红外辐照舱室(4)内设有由不透光材料制成的隔断帘(45),所述的隔断帘(45)将红外辐照舱室(4)分隔成沿红外辐照舱室(4)纵向分布的第一腔室(46)和第二腔室(47),当人体位于红外辐照舱室(4)内时人体头部位于第一腔室(46),其余部分位于第二腔室(47),所述的红外辐照装置(5)位于第二腔室(47)处;所述的隔断帘(45)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的隔断帘(45)可拆卸地设置于红外辐照舱室(4)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机构(6)包括固定在舱顶架(1)上的升降立柱(48),所述的升降立柱(48)与基座(49)在竖直方向活动相连,所述的升降立柱(48)与基座(49)之间设有液压升降驱动机构(50),所述的液压升降驱动机构(50)上连接有设于基座(49)上的升降控制开关(51),所述的液压升降驱动机构(50)还与脚控升降开关(53)相连;所述的基座(49)上设有滚轮(52);所述的底面(3)能被设置于其下方的病床支撑。
CN201821084629.9U 2018-07-09 2018-07-09 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 Active CN2092371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84629.9U CN209237181U (zh) 2018-07-09 2018-07-09 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84629.9U CN209237181U (zh) 2018-07-09 2018-07-09 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37181U true CN209237181U (zh) 2019-08-13

Family

ID=67515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84629.9U Active CN209237181U (zh) 2018-07-09 2018-07-09 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371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11172A (zh) * 2018-07-09 2018-12-18 浙江通用海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11172A (zh) * 2018-07-09 2018-12-18 浙江通用海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11172A (zh) 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
US10507140B2 (en) Wound care method and system with one or both of vacuum-light therapy and thermally augmented oxygenation
CN111840809A (zh) 一种光医疗装置
CN205672357U (zh) 一种医疗消毒烤灯
JPH1085248A (ja) 眼機能改善用温熱器
JP6391651B2 (ja) 陰圧光線療法および熱的に促進される酸素化の一方または両方を用いた創傷ケア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209237181U (zh) 红外辐照全身热疗装置
CN209237179U (zh) 热疗辐照设备的控制装置
CN206960883U (zh) 一种控制系统及采用其的消毒灯
CN207215320U (zh) 一种艾灸温度报警器
CN206381502U (zh) 一种新型医用烤灯
CN209696079U (zh) 一种可自动甩头的atp红外生物效应治疗仪
CN209237178U (zh) 全身热疗辐照柔性舱身
CN209237180U (zh) 用于热疗辐照的两级治疗舱
CN208003137U (zh) 用于医院消毒室的紫外线灯控制结构
CN212973882U (zh) 一种手外科用智能烤灯
CN109011184A (zh) 一种颈部理疗装置
CN211798287U (zh) 一种能量理疗舱
CN107510599A (zh) 一种自动调节艾灸温度的报警设备
CN115337163A (zh) 一种带多重温度采集及自动控制系统的全身热疗设备
RU72411U1 (ru) Светодиодная кабина
CN110384868A (zh) 一种用于老年病预防和康复治疗的医疗设备
CN219398701U (zh) 一种方便使用的杂脉崇锅治疗仪
CN209204046U (zh) 一种控温式隔物脐灸器
CN110681056B (zh) 一种妇产科脉冲微波治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