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35783U - 冷热一体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热一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35783U
CN209235783U CN201821495331.7U CN201821495331U CN209235783U CN 209235783 U CN209235783 U CN 209235783U CN 201821495331 U CN201821495331 U CN 201821495331U CN 209235783 U CN209235783 U CN 2092357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pot
integrated device
hot integrated
h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9533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南春来
刁飞
唐小玲
罗金柳生
刘云祥
马向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49533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357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357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357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热一体装置,所述冷热一体装置(100)包括底座(3)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3)上并能够相互独立工作的制热部(1)和制冷部(2),所述制热部(1)包括热壶(11),所述制冷部(2)包括冷壶(21)和用于对所述冷壶(21)制冷的热电制冷系统。本实用新型的冷热一体装置通过在底座的两端设置制热部和制冷部,适应于不同用户的饮水习惯和使用习惯。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冷热一体装置采用热电制冷系统进行制冷,占用机内空间小且具有制冷效率较高,从而有效保证冷热一体装置的工作性能,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冷热一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冷热一体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如何能够喝上干净的饮用水成为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今日,由于担心水质问题,人们仍普遍喜欢喝煮沸后的热水,因此,电热水壶已基本成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家用电器。
然而,现有的电热水壶通常只具备对热水的快速降温功能,而不具备单独制冷或制冰功能,这使得人们在炎热的夏季难以便捷地喝上一杯冰冻的饮品。换言之,现有的电热水壶的用户体验性还亟待进一步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热一体装置,具有能够相互独立工作的制热部和制冷部,可适于不同用户的饮水习惯和使用习惯,因此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热一体装置,所述冷热一体装置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能够相互独立工作的制热部和制冷部,所述制热部包括热壶,所述制冷部包括冷壶和用于对所述冷壶制冷的热电制冷系统。
优选地,所述冷壶包括冷壶内胆,所述热电制冷系统包括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包括用于对所述冷壶内胆的外壁制冷的制冷端面。
优选地,所述半导体制冷片通过所述制冷端面贴合安装于所述冷壶内胆的内胆外底壁,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包括位于所述制冷端面的下方的制热端面,所述热电制冷系统包括与所述制热端面连接且位于所述制热端面的下方的散热片。
优选地,所述冷热一体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底座内腔中的内散热风扇,所述内散热风扇用于将所述散热片的热量外排。
优选地,所述底座的底壁上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位于所述内散热风扇的下方且所述散热孔的轴向投影面积不小于所述内散热风扇的轴向投影面积。
优选地,所述热电制冷系统包括用于对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供电的供电电路,所述冷热一体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底座内腔中的电控板,所述电控板中集成有所述供电电路。
优选地,所述电控板包括电控板外壳,所述电控板外壳为绝缘外壳和/或阻燃外壳。
优选地,所述冷壶包括套设在所述冷壶内胆外的冷壶外壳,所述冷壶内胆的外周壁与所述冷壶外壳的内周壁之间设有壶身保温层。
优选地,所述壶身保温层为真空保温层,和/或,所述壶身保温层中填充有相变制冷介质。
优选地,所述冷壶包括设有壶盖保温层的冷壶盖,所述冷壶盖的外壳体为密封外壳体。
优选地,所述冷壶包括设有提手卡扣部的冷壶提手,所述制冷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冷壶插装槽,所述冷壶插装槽的插装槽侧壁设有插装槽卡扣部,所述提手卡扣部与所述插装槽卡扣部能够在所述冷壶插装至所述冷壶插装槽时相互扣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冷热一体装置分别在底座的两端设置制热部和制冷部,并且制热部与制冷部能够相互独立工作,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饮水习惯和使用习惯,用户体验好。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冷热一体装置采用热电制冷系统进行制冷,与采用压缩机制冷系统相比,所需占用的空间更小,并且具有较高的制冷效率,能够有效保证冷热一体装置的工作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热电制冷系统的冷热一体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正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热电制冷系统的另一种冷热一体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图4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图5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7为图4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正剖视图;
图8为图4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结构爆炸图;
图9为图8中的冷热一体装置中的独立导冷元件的立体图;
图10为图4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导冷套筒的立体图(导冷套筒上形成有制冷片安装平面);
图11为图4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另一侧剖视图(导冷套筒上形成有套筒外凸部);
图12为图4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另一侧剖视图(制冷部设有外置感温探头);
图13为图4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另一侧剖视图(外置感温探头的顶端直接接触冷壶内胆的内胆底壁);
图14为图4中的冷热一体装置的另一侧剖视图(制冷部设有内置感温探头以及便携式冷壶)。
附图标记说明:
100 冷热一体装置
1 制热部 2 制冷部
3 底座 4 内散热风扇
10 电控板 11 热壶
12 热壶插装槽 13 热壶加热元件
14 连接器 15 连接器固定板
21 冷壶 22 导冷套筒
23 隔热保温层 24 冷壶插装槽
215 半导体制冷片 216 散热片
217 制冷片安装平面 218 独立导冷元件
219 便携式冷壶 220 内置感温探头
221 外置感温探头 31 底座上扣合盖
32 底座下扣合盖 33 底座凸起部
34 散热进风口 35 散热出风口
21a 冷壶外壳 21b 冷壶盖
21c 冷壶内胆 21d 内胆底壁凹槽
21e 壶盖下凸部 21f 壶盖中空夹层
22d 套筒外凸部 22e 套筒底壁凹槽
218a 内导冷壁面 218b 外导冷壁面
218c 导冷壁外凸部 219a 上方拿握部
219b 下方插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热一体装置100,如图1至图14所示,该冷热一体装置100包括底座3、设置在底座3的一端的制热部1以及设置在底座3的另一端的制冷部2。其中,制热部1包括用于制热的热壶11,热壶11可以是电热水壶或养生壶等加热容器,制冷部2包括用于对液体制冷的冷壶21,此处的制冷功能不限于制冷水功能,还可包括制冰功能或对热水进行降温的功能。
此外,冷热一体装置100可包括食品加工装置,该食品加工装置可具备一种或多种的食品处理功能,例如搅拌功能或榨汁功能等。对于冷热一体装置100而言,在设有制冷部2的前提下,底座3上可设置能够独立于制冷部2工作的制热部1或食品加工装置,或同时设置制热部1和食品加工装置。当然,食品加工装置也可设置为自带加热功能。
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冷热一体装置100中的制热部1和制冷部2是能够相互独立工作的,包括热壶11和冷壶21同时工作或单独工作。因此,该冷热一体装置100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饮水习惯,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从而大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制冷部2可包括设置在底座3的顶壁上的冷壶插装槽24,冷壶21插装在冷壶插装槽24中,制热部1可包括设置在底座3的顶壁上的热壶插装槽12,热壶11容置于热壶插装槽12中。
为保证制热部1与制冷部2之间相互独立,冷壶插装槽24与热壶插装槽12优选间隔设置。此外,由于热壶11和冷壶21的类型不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热壶11和冷壶21可分别固定插装在热壶插装槽12和冷壶插装槽24中,或者热壶11和冷壶21均设置为可供用户拿取的结构,又或者是设置为热壶11和冷壶21中的一者固定插装而另一者可拿取的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冷热一体装置100除了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饮水习惯之外,还能够适应不同的用户使用习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保证冷壶21能够稳定插装,可在冷壶插装槽24中安装导冷套筒22,该导冷套筒22的内径比冷壶21的冷壶内胆21c的外径略大。因此,当冷壶内胆21c至少部分插装在导冷套筒22的套筒腔中时,冷壶内胆21c不会出现晃动的情况,具有稳定的安装结构。
此外,由于导冷套筒22具有导冷特性,其可作为冷壶21与制冷系统之间的导冷结构。但为了使导冷效率更高,可在导冷套筒22的套筒内壁与冷壶内胆21c的内胆外壁之间填充导冷介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在冷壶插装槽24中设置隔热保温层23,以使得对冷壶21的隔热保温效果更好。例如,隔热保温层23可设置在导冷套筒22的套筒外壁与插装槽的内壁之间,隔热保温层23可形成为真空保温层或填充有隔热保温介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热壶11的热壶内腔和/或冷壶21的冷壶内腔中设有搅拌装置。当热壶11中设有搅拌装置时,制热部1中相当于具有食物料理机的功能。而当冷壶21中设有搅拌装置时,该搅拌装置配合冷壶21的制冰功能,能够制出口感较佳的冰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热部1可包括用于调控热壶11的温度的热壶温度调节装置,制冷部2可包括用于调控冷壶21的温度的冷壶温度调节装置。通过设置温度调节装置,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饮水要求来制取具有特定温度的开水。进一步地,制热部1可包括过热保护装置,制冷部2可包括过冷保护装置,能够保证冷热一体装置100的安全使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热壶插装槽12的插装槽内壁上设有沿周向依次间隔排布的多个插装槽功能键位,每个插装槽功能键位对应热壶11的不同使用功能,热壶11的外壁上设有功能选择键位。当用户将热壶11相对热壶插装槽12旋转时,功能选择键位能够对准任意的插装槽功能键位,功能选择键位与插装槽功能键位对准时实现电连接,从而使热壶11实现该插装槽功能键位对应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冷壶21包括设有提手卡扣部的冷壶提手,冷壶插装槽24的插装槽侧壁设有插装槽卡扣部。当冷壶21插装固定在冷壶插装槽24时,提手卡扣部与插装槽卡扣部能够相互扣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冷壶21与冷壶插装槽24之间的装配稳定性。此外,冷壶提手可形成为圆形的空心提手,以提高美观性。
优选地,制冷部2可通过热电制冷系统实现制冷,该热电制冷系统包括半导体制冷片215和用于对半导体制冷片215供电的供电电路,底座内腔中可设有电控板10,供电电路可集成在电控板10中,半导体制冷片215包括制热端面和用于对冷壶内胆21c的外壁制冷的制冷端面。其中,该电控板10优选设置为低压板以减少电路负荷,并且电控板10可包括电控板外壳,该电控板外壳可设置为绝缘外壳,也可设置为阻燃外壳等。例如,该电控板外壳可采用尼龙加玻纤(大约30%玻纤)制成。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制冷端面贴合安装于冷壶内胆21c的内胆外底壁,此时制热端面的下方连接有散热片216,以此确保半导体制冷片215的制冷端面能够持续制冷,否则,制热端面与制冷端面会达到热平衡,从而导致制冷端面的导冷效果减弱。
进一步地,冷热一体装置100还包括设置在底座3的底座内腔中的内散热风扇4,能够将散热片216的热量加速排出底座3外,进而保证制冷端面的高效制冷。
基于上述结构,为提高散热效率,可在底座3的底壁上开设散热孔,并且该散热孔优选设置在内散热风扇4的下方。更优选地,散热孔的轴向投影面积不小于内散热风扇的轴向投影面积,从而增大散热出风量,提高散热效率。
具体地,冷壶21包括套设在冷壶内胆21c外的冷壶外壳21a,并且冷壶内胆21c的外周壁与冷壶外壳21a的内周壁之间设有作为隔热保温层23的壶身保温层,保证对冷壶21的持续隔热保温。其中,该壶身保温层可设置为真空保温层或填充有相变制冷介质。
此外,冷壶21还包括用于盖合冷壶内胆21c的冷壶盖21b。该冷壶盖21b中设有作为隔热保温层23的壶盖保温层,并且冷壶盖21b的外壳体优选设置为密封外壳体,以此隔水隔热。
优选地,制冷部2包括设置在冷壶21与半导体制冷片215的制冷端面之间的导冷结构。其中,导冷结构中设有制冷片安装平面217,半导体制冷片215的制冷端面贴合安装在该制冷片安装平面217上,从而增大制冷端面的导冷面积,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6至图9,导冷结构包括安装在导冷套筒22的外周壁上的独立导冷元件218。此时,制冷片安装平面217设置在该独立导冷元件218上。可见,由于独立导冷元件218为能够独立于导冷套筒22生产的导冷部件,因此生产效率较高,并且易于装配和更换,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
具体地,独立导冷元件218呈环箍状且包括环向的内导冷壁面218a和外导冷壁面218b,并且导冷套筒22为圆形套筒。此时,内导冷壁面218a与导冷套筒22的套筒外周壁面相互贴合,有利于增加导冷面积。此外,外导冷壁面218b上形成有制冷片安装平面217,能够供半导体制冷片215的制冷端面平整贴合。
进一步地,外导冷壁面218b上形成有外凸的导冷壁外凸部218c,导冷壁外凸部218c的径向外端面形成为制冷片安装平面217。或者,外导冷壁面218b上也可形成有内凹的导冷壁凹槽,该导冷壁凹槽的凹槽底壁可作为制冷片安装平面217,并且导冷壁凹槽的凹槽上侧壁和凹槽下侧壁能够分别抵接在半导体制冷片215的上下两端,保证其安装牢固。
此外,还可通过增大内导冷壁面218a与导冷套筒22的套筒外周壁面的环向接触面积和轴向接触面积来提高导冷效率。优选地,内导冷壁面218a的环向周长至少为套筒外周壁面的环向周长的一半,内导冷壁面218a的轴向长度至少为套筒外周壁面的轴向长度的1/3。
当内导冷壁面218a的环向周长大于等于套筒外周壁面的环向周长的一半时,可以使内导冷壁面218a与套筒外周壁面之间形成过盈压接,从而固定独立导冷元件218与导冷套筒22的装配。或者,可将独立导冷元件218设置为弹性导冷元件以弹性箍紧导冷套筒22。
当内导冷壁面218a的环向周长小于套筒外周壁面的环向周长的一半时,独立导冷元件218可通过胶粘或紧固件等固定安装在导冷套筒22上。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0和图11,导冷结构包括直接形成在导冷套筒22的套筒外周壁上的制冷片安装平面217,半导体制冷片215的制冷端面同样能够与该制冷片安装平面217平整贴合。
可选地,套筒外周壁上形成有竖向的平整壁面,该平整壁面可作为制冷片安装平面217。或者,套筒外周壁上形成有径向内凹的制冷片安装凹槽,制冷片安装凹槽的凹槽底壁面形成为制冷片安装平面217。此时,半导体制冷片215至少部分嵌入制冷片安装凹槽中,并且半导体制冷片215的上下两端分别抵接制冷片安装凹槽的凹槽上侧壁和凹槽下侧壁,从而保证半导体制冷片215的稳定安装。又或者,套筒外周壁上形成有外凸的套筒外凸部22d,套筒外凸部22d的径向外端面形成为制冷片安装平面217,此结构便于在半导体制冷片215的制热端面上设置散热片216。
优选地,导冷结构中的制冷片安装平面217的平面面积不小于制冷端面的平面面积,该结构有利于进一步增大制冷端面与制冷片安装平面217的导冷接触面积。
此外,制冷部2包括用于感测冷壶21的温度的冷壶感温探头。该冷壶感温探头可以是能够间接感测冷壶温度的外置感温探头,也可以是能够直接感测冷壶温度的内置感温探头。
通过设置冷壶感温探头,本实用新型的冷热一体装置100能够根据感测到的冷壶温度实现温度调控、过冷保护或用户提醒等功能,有利于丰富冷热一体装置100的功能,从而使用户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2和图13,冷壶感温探头为设置在导冷套筒22的套筒外底壁和/或套筒外周壁上的外置感温探头221,从而实现对冷壶21的间接感温。由于外置感温探头221始终不会与冷壶21中的液体直接接触,因此该感测方式相对直接感温而言更加干净卫生,能够确保用户的饮用安全。
优选地,导冷套筒22的套筒外底壁形成有套筒底壁凹槽22e,冷壶内胆21c的内胆底壁形成有内胆底壁凹槽21d。其中,套筒底壁凹槽22e的凹槽壁向上嵌入内胆底壁凹槽21d中,外置感温探头221至少部分嵌入套筒底壁凹槽22e。通过将外置感温探头221嵌入套筒底壁凹槽22e中,探头与导冷套筒22之间的导冷面积更大,更有利于提高探头的感测精准性。
更优选地,本实施方式中的导冷套筒22的套筒内底壁与内胆底壁之间填充有导冷介质,并且外置感温探头221的顶端抵接于套筒底壁凹槽22e的凹槽顶壁。可见,外置感温探头221的顶端与套筒底壁凹槽22e的凹槽顶壁直接接触能够进一步提高探头的感测精准性,从而使冷热一体装置100的工作性能更可靠。
进一步地,嵌入套筒底壁凹槽22e中的外置感温探头221的外周壁与套筒底壁凹槽22e的凹槽侧壁相互抵接,使外置感温探头221的外周壁与套筒底壁凹槽22e的凹槽侧壁完全接触,导冷面积达到最大化,感测精准性也相应最高。
优选地,导冷套筒22的套筒外底壁可设有探头通过孔,此时,外置感温探头221的顶端穿过探头通过孔并抵接冷壶内胆21c的内胆底壁。与上述的感温结构相比,本优选结构中的外置感温探头221的顶端与冷壶内腔之间仅间隔有冷壶内胆21c的内胆底壁,由于省去一层导冷结构,本优选结构中的外置感温探头221的感温精准性相对更高。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4,冷壶感温探头为设置在冷壶21的冷壶内胆21c中的内置感温探头220。可见,由于内置感温探头220能够直接接触冷壶内胆21c中的液体,因此该感测方式相对间接感温而言,感温精准度更高。
优选地,冷壶21包括用于盖合冷壶内胆21c的冷壶盖21b,内置感温探头220可安装在冷壶盖21b的底部。更优选地,冷壶盖21b的底壁形成有向下凸起的壶盖下凸部21e,内置感温探头220从壶盖下凸部21e向下伸出。此时,通过设置壶盖下凸部21,内置感温探头220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感温精准度进一步提高。
此外,冷壶盖21b中可形成有用于隔热保温以及可用于安装电控板10的壶盖中空夹层21f,并且该壶盖中空夹层21f优选设置为真空夹层或填充有隔热保温介质。相应地,冷壶盖21b的外壳体优选设置为密封外壳体,形成隔水隔热结构。
在上述设有冷壶感温探头的冷热一体装置100中,还包括设置在底座3上的控制面板,该控制面板包括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用于显示探头感测到的冷壶温度,即具有提醒用户实时感测温度的功能。此外,控制面板包括温度设置按键(可设置为触摸式按键),电控板10可配置为控制半导体制冷片215制冷直至冷壶21达到温度设置按键的设定温度值,而冷壶感温探头优选采用能够向电控板10发出感测温度信号的电子式感温探头。
优选地,底座3的顶壁上形成有向上凸起的底座凸起部33,冷壶插装槽24位于底座凸起部33中,使得冷壶插装槽24的轴向尺寸更大,能够放置体积更大的冷壶21,增加一次性制冷水或制冰量。
优选地,底座凸起部33呈方形且设有散热进风口34和散热出风口35。为提高散热效率,可将散热进风口34与散热出风口35分别设置在底座凸起部33的相邻侧面上,使得散热进风口34与散热出风口35之间形成垂直风道,从而增大风压,加快散热速度。
此外,由于热壶插装槽12与冷壶插装槽24间隔设置,可优选将热壶插装槽12的插装槽外侧壁避让散热进风口34和散热出风口35设置,以免在散热进风口34或散热出风口35附近形成较大风阻而影响散热。
进一步地,散热进风口34优选设置为呈圆拱形,并且进风口中设有沿径向间隔地同心布置的多个圆拱形栅条,散热出风口35优选设置为呈矩形百叶窗状,即出风口中设有沿竖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直条形栅条。当散热进风口34呈圆拱形且散热出风口35呈矩形百叶窗状时,散热风道中的风阻较小,能够加快散热速度,提高散热效率。
为了与上述能够形成垂直风道的进出风口结构相匹配,设置在底座内腔中的散热风扇为离心式散热风扇。其中,散热进风口34连通离心式散热风扇的进风端,散热出风口35连通离心式散热风扇的出风端。换言之,当离心式散热风扇旋转时,空气经散热进风口34轴向流动至散热风扇的进风端,并沿径向从散热风扇的出风端流动至散热出风口35,从而形成风压较大的散热风道。
此外,可优选在底座3的底壁或侧壁上设置底座贯通孔,这样底座内腔中积聚的冷凝水能够通过该底座贯通孔外排,或者该底座贯通孔也可以用于辅助散热,或者该底座贯通孔能够同时用于供冷凝水外排和辅助散热。
优选地,底座3包括相互扣合的底座上扣合盖31和底座下扣合盖32,热壶插装槽12和冷壶插装槽24均设置在底座上扣合盖31上。将底座3设置为扣合盖结构的好处在于,便于底座内腔中的各部件的装配,例如制冷系统的部件或散热风扇等结构,有利于增加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够便于后续的拆机维修保养。
此外,冷壶21可通过胶粘、卡扣或紧固件等方式插装固定在冷壶插装槽24中,提高冷壶21与冷壶插装槽24之间的装配稳定性。进一步地,冷壶21的外周部与冷壶插装槽24的内周壁之间设有密封元件,用于隔热防水,保证冷壶21的高效制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4,制冷部2包括可拿取地设置在底座3上的便携式冷壶219。该便携式冷壶219能够便于用户出行时随身携带,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能够极大满足用户的饮用要求,实用性较高。
优选地,便携式冷壶219包括上方拿握部219a和下方插装部219b,下方插装部219b插装于导冷套筒22的套筒腔中。可见,通过将便携式冷壶219划分为便于用户拿握的上方拿握部219a以及用于制冷的下方插装部219b,能够方便用户随时携带或制冷。
当便携式冷壶219制冷完成后,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周壁温度较低,不利于用户拿握。但由于上方拿握部219a与下方插装部219b之间能够相互导冷,因此需要在上方拿握部219a的外周壁设置作为隔热保温层23的壶身保温层,以避免用户在接触上方拿握部219a时手感不适。
为提高制冷效率,下方插装部219b可设置为呈圆筒状,导冷套筒22可设置为圆形套筒。其中,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与导冷套筒22的内壁之间形成导冷接触结构。例如,该导冷接触结构可以是覆盖在导冷套筒22的内壁上的导冷弹性元件,此时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与导冷弹性元件的内壁弹性压接。或者,该导冷接触结构可以是分别形成在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周壁与导冷套筒22的内周壁之间的相互配合的旋接螺纹,此时下方插装部219b与导冷套筒22通过旋转接合,并通过各自的周壁导冷。又或者,该导冷接触结构可以是设置在导冷套筒22的内壁上的活动磁条,当下方插装部219b插装于导冷套筒22的套筒腔时,活动磁条的内壁抵压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
可见,通过在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与导冷套筒22的内壁之间设置导冷接触结构,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并能够同时对下方插装部219b进行限位,使便携式冷壶219与导冷套筒22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定。
当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与导冷套筒22的内壁之间存在较大间隙时,会导致导冷效果变差,进而影响制冷效率。因此,为保证高效制冷,可在导冷套筒22中设有微动开关,该微动开关设置为在下方插装部219b与导冷套筒22插装到位时被触发。或者,可在导冷套筒22中设有用于感测下方插装部219b与导冷套筒22插装到位的红外感测装置,当检测到插装不到位时,不允许制冷。需要说明的是,插装是否到位指的是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与导冷套筒22的内壁之间存在的间隙是否足够小,只有当间隙足够小或者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与导冷套筒22的内壁之间形成上述的导冷接触结构时,才能保证高效制冷。
此外,由于便携式冷壶219需要频繁地插拔使用,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为较易磨损部位。特此,可在下方插装部219b的外壁设置具有导冷特性的耐磨涂层,以提高便携式冷壶219的耐磨损度,保证其美观性。
优选地,便携式冷壶219包括冷壶盖21b,冷壶盖21b中设有作为隔热保温层23的壶盖保温层。当用户需要外带便携式冷壶219时,该隔热保温结构能够起到较长时间的保温作用。
另外,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冷热一体装置100的制热部1,其包括用于对热壶加热的热壶加热元件13、设置在热壶插装槽12中的连接器14以及用于固定安装连接器14的连接器固定板15,从而保证制热部1能够实现制热功能。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1)

1.一种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热一体装置(100)包括底座(3)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3)上并能够相互独立工作的制热部(1)和制冷部(2),所述制热部(1)包括热壶(11),所述制冷部(2)包括冷壶(21)和用于对所述冷壶(21)制冷的热电制冷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壶(21)包括冷壶内胆(21c),所述热电制冷系统包括半导体制冷片(215),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15)包括用于对所述冷壶内胆(21c)的外壁制冷的制冷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15)通过所述制冷端面贴合安装于所述冷壶内胆(21c)的内胆外底壁,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15)包括位于所述制冷端面的下方的制热端面,所述热电制冷系统包括与所述制热端面连接且位于所述制热端面的下方的散热片(21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热一体装置(100)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3)的底座内腔中的内散热风扇(4),所述内散热风扇(4)用于将所述散热片(216)的热量外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的底壁上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位于所述内散热风扇(4)的下方且所述散热孔的轴向投影面积不小于所述内散热风扇的轴向投影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制冷系统包括用于对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15)供电的供电电路,所述冷热一体装置(100)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3)的底座内腔中的电控板(10),所述电控板(10)中集成有所述供电电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10)包括电控板外壳,所述电控板外壳为绝缘外壳和/或阻燃外壳。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壶(21)包括套设在所述冷壶内胆(21c)外的冷壶外壳(21a),所述冷壶内胆(21c)的外周壁与所述冷壶外壳(21a)的内周壁之间设有壶身保温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壶身保温层为真空保温层,和/或,所述壶身保温层中填充有相变制冷介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壶(21)包括设有壶盖保温层的冷壶盖(21b),所述冷壶盖(21b)的外壳体为密封外壳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热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壶(21)包括设有提手卡扣部的冷壶提手,所述制冷部(2)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3)上的冷壶插装槽(24),所述冷壶插装槽(24)的插装槽侧壁设有插装槽卡扣部,所述提手卡扣部与所述插装槽卡扣部能够在所述冷壶(21)插装至所述冷壶插装槽(24)时相互扣合。
CN201821495331.7U 2018-09-12 2018-09-12 冷热一体装置 Active CN2092357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95331.7U CN209235783U (zh) 2018-09-12 2018-09-12 冷热一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95331.7U CN209235783U (zh) 2018-09-12 2018-09-12 冷热一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35783U true CN209235783U (zh) 2019-08-13

Family

ID=67517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95331.7U Active CN209235783U (zh) 2018-09-12 2018-09-12 冷热一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357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03230A (en) Water supply device for a refrigerator door
CN205649576U (zh) 一种恒温冷敷降温装置
CN208081039U (zh) 一种新型智能可控温水杯
US20180028012A1 (en) Slow cooker applianc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CN209246506U (zh) 小家电制冷装置和冷热一体装置
CN209235780U (zh) 小家电制冷装置和冷热一体装置
CN209235783U (zh) 冷热一体装置
US20150153088A1 (en) Cooling Utensil for Anti Freezing Crack or Distortion
CN102151065A (zh) 带制冷功能的慢炖锅
CN208832837U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209235782U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208832839U (zh) 小家电制冷装置和冷热一体装置
CN209235781U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202190877U (zh) 一种智能加热/制冷饭盒
CN208832844U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206222737U (zh) 饮水机的制冷结构及饮水机
CN110893069B (zh) 冷热一体装置
WO2020052634A1 (zh) 小家电制冷装置和冷热一体装置
CN110895090A (zh) 小家电制冷装置和冷热一体装置
CN209235779U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110895086B (zh) 冷热一体装置
CN208769385U (zh) 一种快速降温的智能杯盖
CN208616525U (zh) 真空密封恒温的茶叶存储罐
CN211559631U (zh) 一种利用半导体制冷片快速降温的智能保温杯
CN204931127U (zh) 一种保鲜果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