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35594U - 防旋枕 - Google Patents

防旋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35594U
CN209235594U CN201821925018.2U CN201821925018U CN209235594U CN 209235594 U CN209235594 U CN 209235594U CN 201821925018 U CN201821925018 U CN 201821925018U CN 209235594 U CN209235594 U CN 2092355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neckpillow
postive stop
headrest
stop baff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2501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俊霞
官培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Dianjiang County Chongqing City
Original Assignee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Dianjiang County Chongqing C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Dianjiang County Chongqing City filed Critic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Dianjiang County Chongqing City
Priority to CN20182192501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355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355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355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头颈护理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旋枕。防旋枕,包括头枕部、颈枕部和肩垫部;头枕部包括头枕气囊,头枕气囊的上表面设置有凹陷部,凹陷部的位置能够与仰卧于头枕气囊上的人体的头部枕骨的位置相对应;头枕气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头部转动的第一限位挡板,第一限位挡板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防护气囊;颈枕部包括颈枕气囊,颈枕气囊与头枕气囊连通,颈枕气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颈部移动的第二限位挡板,第二限位挡板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护气囊;肩垫部包括肩部过渡气垫,肩部过渡气垫与颈枕气囊连通。本实用新型能够防止头部枕骨直接与头枕气囊接触,有效地缓解了压疮的形成,提高了舒适度。

Description

防旋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头颈护理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旋枕。
背景技术
颈椎疾病、颈椎手术及术后康复过程中需要对头颈部进行保护,特别是术后早期以及颈椎骨折需要保守治疗的患者,颈部制动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内容,而颈椎骨折脱位病例术前亦需要颈部制动。既往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头颈胸石膏、颈胸部支具(如Halo头胸背心)或颅骨牵引等来完成。这些措施有的需要有创操作,如Halo头环、颅骨牵引;有的舒适性很差,如头颈胸石膏。为此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操作简单、能起到固定头颈部、防止头颈部左右转动的防旋枕。
现有的防旋措施使用起来不方便,主要靠米枕或沙袋或盐袋堆砌而成,堆砌物外包裹毛巾,存在反复多次塑形、每人每次塑形出现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厚度,塑形物容易对患者的面部产生磕碰,且长期仰卧的患者的头枕部容易形成压疮。当患者仰卧于床上,头部、颈部、肩背部会因衬垫不当、悬空而产生不适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旋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舒适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旋枕,包括头枕部、颈枕部和肩垫部;所述头枕部包括头枕气囊,所述头枕气囊的上表面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位置能够与仰卧于所述头枕气囊上的人体的头部枕骨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头枕气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头部转动的第一限位挡板,所述第一限位挡板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防护气囊;所述颈枕部包括颈枕气囊,所述颈枕气囊与所述头枕气囊连通,所述颈枕气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颈部移动的第二限位挡板,所述第二限位挡板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护气囊;所述肩垫部包括肩部过渡气垫,所述肩部过渡气垫与所述颈枕气囊连通。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头顶防护部,所述头顶防护部的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一限位挡板连接,所述头顶防护部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限位挡板连接,用于遮挡头顶,且所述头顶防护部能够打开,以露出所述头顶。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头顶防护部包括第一柔性挡片和第二柔性挡片,所述第一柔性挡片的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一限位挡板连接,所述第二柔性挡片的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限位挡板连接,所述第一柔性挡片与所述第二柔性挡片通过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一柔性挡片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柔性挡片的外表面能够分别和与其连接的第一限位挡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头枕气囊的下表面、所述颈枕气囊的下表面以及所述肩部过渡气垫的下表面均设置有支撑塑形层。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颈枕气囊的下表面的支撑塑形层呈拱形,所述颈枕气囊的下表面的支撑塑形层的上表面设置有颈枕垫。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头枕气囊的上表面、所述颈枕气囊的上表面以及所述肩部过渡气垫的上表面均设置有柔性亲肤层。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亲肤层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调节部,多个所述第一调节部沿所述头枕气囊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限位挡板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调节部相配合的第二调节部。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挡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位置与仰卧于所述头枕气囊上的人体的眼睛的位置相对应,且所述凹槽的槽底的上表面低于眼睛的水平位置20~30mm。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肩部过渡气垫的高度由所述肩部过渡气垫与所述颈枕的连接端向所述肩部过渡气垫的自由端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头枕气囊的宽度为130~190mm;所述颈枕气囊的宽度为110~170mm。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该圆形的直径为50~70mm。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挡板的高度为120~140mm,所述第二限位挡板的高度不大于所述第一限位挡板的高度。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颈枕气囊的上表面为拱形,所述拱形的高度为40~90mm。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塑形层的厚度为5~7mm。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挡板的上边缘为平滑过渡的曲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旋枕,包括头枕部、颈枕部和肩垫部;所述头枕部包括头枕气囊,所述头枕气囊的上表面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位置能够与仰卧于所述头枕气囊上的人体的头部枕骨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头枕气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头部转动的第一限位挡板,所述第一限位挡板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防护气囊;所述颈枕部包括颈枕气囊,所述颈枕气囊与所述头枕气囊连通,所述颈枕气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颈部移动的第二限位挡板,所述第二限位挡板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护气囊;所述肩垫部包括肩部过渡气垫,所述肩部过渡气垫与所述颈枕气囊连通。
基于该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旋枕,通过在头枕气囊的上表面设置凹陷部,能够防止头部枕骨直接与头枕气囊接触,避免了枕骨长期受压,有效地缓解了压疮的形成。通过设置第一防护气囊,能够防止头面部直接与第一限位挡板接触,通过设置第二防护气囊,能够防止颈部直接与第二限位挡板接触,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头面部和颈部的损伤,提高了舒适度。通过设置肩部过渡气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肩背部悬空现象,进一步提高了舒适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方法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产生了较好的实用的效果,并具有广泛的产业价值。
下面将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旋枕的透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旋枕的另一视角的透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旋枕的头枕部、颈枕部和肩垫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旋枕的头顶防护部在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防旋枕的头枕部、颈枕部和肩垫部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防旋枕的俯视图。
图标:101-头枕部;102-颈枕部;103-肩垫部;104-头枕气囊;105-颈枕气囊;106-肩部过渡气垫;107-凹陷部;108-第一限位挡板;109-第二限位挡板;110-第一防护气囊;111-第二防护气囊;112-第一柔性挡片;113-第二柔性挡片;114-第一连接件;115-第二连接件;116-支撑塑形层;117-柔性亲肤层;118-凹槽;119-第一调节部;120-颈枕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旋枕,包括头枕部101、颈枕部102和肩垫部103;头枕部101包括头枕气囊104,头枕气囊104的上表面设置有凹陷部107,凹陷部107的位置能够与仰卧于头枕气囊104上的人体的头部枕骨的位置相对应;头枕气囊10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头部转动的第一限位挡板108,第一限位挡板108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防护气囊110;颈枕部102包括颈枕气囊105,颈枕气囊105与头枕气囊104连通,颈枕气囊10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颈部移动的第二限位挡板109,第二限位挡板109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护气囊111;肩垫部103包括肩部过渡气垫106,肩部过渡气垫106与颈枕气囊105连通。
基于该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旋枕,通过在头枕气囊104的上表面设置凹陷部107,能够防止头部枕骨直接与头枕气囊104接触,有效地缓解了压疮的生成。通过设置第一防护气囊110,能够防止头面部直接与第一限位挡板108接触,通过设置第二防护气囊111,能够防止颈部直接与第二限位挡板109接触,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头面部和颈部的损伤,提高了舒适度。通过设置肩部过渡气垫106,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肩背部悬空现象,进一步提高了舒适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旋枕,具有良好的外固定的效果,特别适用于没有手术而且需要长期固定的患者,对于颈椎骨折需要保守治疗的患者,能够确保治疗效果。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旋枕也可以供术后早期的患者使用,以提供辅助外固定功能。
可选地,在使用状态下,两个第一限位挡板108的板面平行,且两个第一限位挡板108的板面均与头枕部101的下表面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布料接头位置要求避开凹陷部107呈现,在患者使用过程中,能够避免接头对枕骨部形成压疮。
另外,由于防旋枕是放在病床上使用的,第一限位挡板108、第二限位挡板109与头枕部101的直角连接处的外表面为圆滑过渡的弧形,方便给患者定时翻身,防止棱角处划破床单。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头枕气囊104、颈枕气囊105、肩部过渡气垫106、第一防护气囊110和第二防护气囊111均为可充放气的气囊,作为优选,充气口(未示出)位于颈枕气囊105,这样的方式便于空气向颈枕气囊105两侧的头枕气囊104和肩部过渡气垫106流动,充气更加均匀。可选地,充气口可以位于颈枕气囊105的上表面,也可以位于颈枕气囊105的下表面或侧面。
需要说明的是,充气口也可以位于头枕气囊104或肩部过渡气垫106。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一限位挡板108与第二限位挡板109之间可以一体成型设置,第一限位挡板108与第二限位挡板109可以折叠至头枕部101和颈枕部102的下方;第一限位挡板108与第二限位挡板109也可以分开设置,第一防护气囊110能够向头枕部101的上表面折叠,第二限位挡板109能够向颈枕部102的下表面折叠。头枕部101和肩垫部103也可以向颈枕部102的方向折叠至颈枕部102的下方,以便于收纳。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防旋枕还包括头顶防护部,头顶防护部的一端与一个第一限位挡板108连接,头顶防护部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限位挡板108连接,用于遮挡头顶,且头顶防护部能够打开,以露出头顶。
通过设置头顶防护部,能够对患者的头顶进行遮挡,不仅增强了防旋枕的美观效果,而且能够给患者带来安全感,对患者的头部起到保暖作用。同时,当患者需要做牵引时,可以将头顶防护部能够打开,便于治疗。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头顶防护部包括第一柔性挡片112和第二柔性挡片113,第一柔性挡片112的一端与一个第一限位挡板108连接,第二柔性挡片113的一端与另一个第一限位挡板108连接,第一柔性挡片112与第二柔性挡片113通过连接件连接;第一柔性挡片112的外表面和第二柔性挡片113的外表面能够分别和与其连接的第一限位挡板108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在一起。
可选地,第一柔性挡片112与第二柔性挡片113的材质为布料,第一柔性挡片112与第二柔性挡片113通过连接件例如拉链、魔术贴或按扣等连接。
可选地,第一柔性挡片112的外表面和第二柔性挡片113的外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14,两个第一限位挡板108的外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件115,第一连接件114与第二连接件115相配合,分别将第一柔性挡片112和第二柔性挡片113与其对应的第一限位挡板108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在一起。
可选地,第一连接件114和第二连接件115可以为魔术贴或按扣。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头枕气囊104的外表面、颈枕气囊105的外表面以及肩部过渡气垫106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支撑塑形层116。
通过设置支撑塑形层116,能够对头枕气囊104、颈枕气囊105以及肩部过渡气垫106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对患者的头颈部起到良好的支撑固定作用,有效地抑制了头颈部的左右转动,增强了护理和治疗效果。同时,支撑塑形层116不与头部直接接触,能够有效地减小压疮产生的可能性,提高了舒适度。
可选地,支撑塑形层116的材质为塑料,例如,PP、PE或ABS等。支撑塑形层116的厚度为5~7mm。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头枕气囊104的上表面、颈枕气囊105的上表面以及肩部过渡气垫106的上表面均设置有柔性亲肤层117。
通过设置柔性亲肤层117,能够与患者的皮肤接触,增强了患者的舒适感。
可选地,柔性亲肤层117的材质为棉布。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挡板108的上表面设置有凹槽118,凹槽118的位置与仰卧于头枕气囊104上的人体的眼睛的位置相对应,且凹槽118的槽底的上表面低于眼睛的水平位置20~30mm。凹槽118的深度以不遮挡患者视线为宜。可选地,凹槽118为弧形槽。
通过设置凹槽118,不会遮挡患者的视线,当患者的头颈部不能左右移动时,可以转动眼球,看到外面的环境,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恐惧感,提高了舒适度和人文关怀。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肩部过渡气垫106的高度由肩部过渡气垫106与颈枕的连接端向肩部过渡气垫106的自由端逐渐减小。
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缓解肩背部悬空带来的不适感,而且肩部过渡气垫106的自由端与床的上表面平滑过渡,不会产生硌背部的现象,提高了舒适度。
支撑塑形层116在肩部过渡气垫106末端的高度由高到低逐步过渡至完全平整,不仅能够防止患者肩背部被异常撑起而引起不适感,而且能够预防压疮的形成。
可选地,肩部过渡气垫106的宽度为350-530mm。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头枕气囊104的宽度为130~190mm;颈枕气囊105的宽度为110~170mm。这样的方式能够适用于不同头部宽度和颈部宽度的患者。
可选地,头枕气囊104的宽度可以为但不限于130mm、135mm、140mm、145mm、150mm、155mm、160mm、165mm、170mm、175mm、180mm、185mm或190mm。
颈枕气囊105的宽度可以为但不限于110mm、115mm、120mm、125mm、130mm、135mm、140mm、145mm、150mm、155mm、160mm、165mm或170mm。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凹陷部107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该圆形的直径为50~70mm。
将凹陷部107的横截面的形状设置为圆形,避免了棱角对患者头部的磕碰,圆形的直径为50~70mm,能够增强适用性,适用于不同年龄、头部大小不同的患者。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挡板108的高度为120~140mm,第二限位挡板109的高度不大于第一限位挡板108的高度。
第一限位挡板108的高度过高,会给患者带来压抑的感觉。
第一限位挡板108的高度过低,无法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导致头部容易左右旋转。
可选地,第一限位挡板108的高度可以为但不限于120mm、125mm、130mm、135mm或140mm。
由于仰卧状态下,颈部的高度小于头部的高度,因此,第二限位挡板109的高度不大于第一限位挡板108的高度,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节省第二限位挡板109的用料量,而且也能够起到较好的固定作用。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颈枕气囊105的上表面为拱形,拱形的高度H为40~90mm。
拱形的高度H是指颈枕气囊105充气后的高度。颈枕气囊105的上表面为拱形,能够更好地贴合颈部前凸曲线,预防颈椎反弓。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支撑塑形层116的厚度为5~7mm。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强支撑和保护作用,提高舒适度,延长了防旋枕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挡板109的上边缘为平滑过渡的曲线。这样的方式增强了防旋枕的美观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直径、宽度等数值,是在产品充气50%状况下剩余空间的估计值,通过充气多少进行人体差异调整。在产品日常使用过程中,充气也不宜超过70%,否则充气硬度导致不舒适感,同时容易导致气囊爆开,缩短使用时间。
实施例二
参见图5所示,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防旋枕,本实施例的防旋枕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的改进,除此之外的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也属于该实施例,在此不再重复描述。相同的零部件使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参照对实施例一的描述。
在某些实施例中,颈枕气囊105的下表面的支撑塑形层116呈拱形,颈枕气囊105的下表面的支撑塑形层116的上表面设置有颈枕垫120。
通过将颈枕气囊105的下表面的支撑塑形层116设置为拱形结构,当充气不满例如充气量为50%~70%时,该拱形的支撑塑形层116能够对颈部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可选地,颈枕垫120的上表面的最高点与颈枕气囊105的内表面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h为10~20mm。这样的方式能够保证空气流通,满足充气需求。
可选地,颈枕垫120的材质为天然乳胶或高密度海绵等。
实施例三
参见图6所示,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防旋枕,本实施例的防旋枕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的改进,除此之外的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也属于该实施例,在此不再重复描述。相同的零部件使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参照对实施例一的描述。
在某些实施例中,柔性亲肤层117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调节部119,多个第一调节部119沿头枕气囊104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限位挡板108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一调节部119相配合的第二调节部(未示出)。
通过设置第一调节部119和第二调节部,能够便于对两个第一限位挡板108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从而适用于头部宽度不同的患者,增强了适用性。
可选地,第一调节部119和第二调节部可以为魔术贴、子母扣或磁铁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防旋枕,其特征在于,包括头枕部、颈枕部和肩垫部;所述头枕部包括头枕气囊,所述头枕气囊的上表面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位置能够与仰卧于所述头枕气囊上的人体的头部枕骨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头枕气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头部转动的第一限位挡板,所述第一限位挡板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防护气囊;所述颈枕部包括颈枕气囊,所述颈枕气囊与所述头枕气囊连通,所述颈枕气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颈部移动的第二限位挡板,所述第二限位挡板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护气囊;所述肩垫部包括肩部过渡气垫,所述肩部过渡气垫与所述颈枕气囊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旋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头顶防护部,所述头顶防护部的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一限位挡板连接,所述头顶防护部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限位挡板连接,用于遮挡头顶,且所述头顶防护部能够打开,以露出所述头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旋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顶防护部包括第一柔性挡片和第二柔性挡片,所述第一柔性挡片的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一限位挡板连接,所述第二柔性挡片的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限位挡板连接,所述第一柔性挡片与所述第二柔性挡片通过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一柔性挡片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柔性挡片的外表面能够分别和与其连接的第一限位挡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旋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气囊的下表面、所述颈枕气囊的下表面以及所述肩部过渡气垫的下表面均设置有支撑塑形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旋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枕气囊的下表面的支撑塑形层呈拱形,所述颈枕气囊的下表面的支撑塑形层的上表面设置有颈枕垫。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旋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气囊的上表面、所述颈枕气囊的上表面以及所述肩部过渡气垫的上表面均设置有柔性亲肤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旋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亲肤层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调节部,多个所述第一调节部沿所述头枕气囊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限位挡板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调节部相配合的第二调节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旋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挡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位置与仰卧于所述头枕气囊上的人体的眼睛的位置相对应,且所述凹槽的槽底的上表面低于眼睛的水平位置20~30mm;所述头枕气囊的宽度为130~190mm;所述颈枕气囊的宽度为110~170mm;所述凹陷部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该圆形的直径为50~70mm。
9.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防旋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挡板的高度为120~140mm,所述第二限位挡板的高度不大于所述第一限位挡板的高度;所述颈枕气囊的上表面为拱形,所述拱形的高度为40~90mm;所述支撑塑形层的厚度为5~7mm。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旋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过渡气垫的高度由所述肩部过渡气垫与所述颈枕的连接端向所述肩部过渡气垫的自由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限位挡板的上边缘为平滑过渡的曲线。
CN201821925018.2U 2018-11-19 2018-11-19 防旋枕 Active CN2092355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25018.2U CN209235594U (zh) 2018-11-19 2018-11-19 防旋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25018.2U CN209235594U (zh) 2018-11-19 2018-11-19 防旋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35594U true CN209235594U (zh) 2019-08-13

Family

ID=67530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25018.2U Active CN209235594U (zh) 2018-11-19 2018-11-19 防旋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3559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1370A (zh) * 2018-11-19 2019-01-11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防旋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1370A (zh) * 2018-11-19 2019-01-11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防旋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74441B1 (en) Headrest for chiropractor's table
CN206044204U (zh) 颈椎康护枕
CN209235594U (zh) 防旋枕
CN109171370A (zh) 防旋枕
CN211835122U (zh) 便携式俯卧位睡垫
CN108392376A (zh) 一种颈椎康复治疗仪
US20220202214A1 (en) Support pillow
CN214550133U (zh) 一种气囊夹固头托装置
CN207949519U (zh) 一种多功能的颈椎枕
CN203354091U (zh) 趴睡支撑架构造
CN202161447U (zh) 颈椎牵引枕
CN208877193U (zh) 一种颈椎康复治疗仪
CN2295466Y (zh) 充气式颈腰气囊药枕
CN205924271U (zh) 颈托
CN108542710A (zh) 一种颈椎康复治疗仪
CN108635172A (zh) 一种颈椎康复治疗仪
CN201379739Y (zh) 开胸术后专用卧位垫
CN207168620U (zh) 一种微力后仰牵引式颈椎矫正装置
CN206566127U (zh) 一种早产儿医用头部固定软枕
CN211560794U (zh) 一种防止头部压疮的护理枕
CN211095084U (zh) 一种颈椎骨折患者使用u型固定枕
CN213851795U (zh) 一种侧卧位手术用腿部支撑保护装置
CN203841443U (zh) 多高度多功能三窝形枕
CN218044607U (zh) 一种多功能可调节康复自愈枕
CN204133754U (zh) 医用头部固定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