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32378U - 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32378U
CN209232378U CN201822149758.8U CN201822149758U CN209232378U CN 209232378 U CN209232378 U CN 209232378U CN 201822149758 U CN201822149758 U CN 201822149758U CN 209232378 U CN209232378 U CN 2092323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control
input
controlled switch
output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4975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曲孔宁
林昆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pone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pone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pone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pone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4975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323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323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323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和显示装置,其中,通过对驱动电路的巧妙设计,以在显示装置处于待机模式时可通过外部电源模块为其显示面板中的数据线提供驱动电压,能够有效降低显示装置在待机模式下的功耗,延长显示装置的使用时间。

Description

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AMOLED(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装置相对于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实现更好的显示效果和更低的功耗,且已经广泛应用于高端、智能手机、手表等设备中。但是现有的显示装置在正常工作模式和待机模式下的工作原理相同,仅是通过降低屏幕刷新率来降低处于待机模式下的显示装置功耗,使得显示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降低空间有限,无法有效延长其使用时间,满足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和显示装置,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电路,应用于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具有多条数据线的显示面板,所述驱动电路包括源极控制电路、第一电控开关、用于产生模拟电压的第一电荷泵、用于产生GAMMA(伽马)电压的GAMMA电压产生电路,所述第一电控开关设置有控制端、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
所述第一电控开关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电荷泵的输入端分别与外部电源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控开关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荷泵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端外接控制信号,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控开关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源极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源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显示面板中的各数据线连接;
其中,当输入至所述第一电控开关的控制端的信号为第一控制信号时,所述第一电荷泵与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连通以为所述显示面板中的数据线提供驱动信号,使得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正常工作模式;
当输入至所述第一电控开关的控制端的信号为第二控制信号时,所述外部电源模块与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连通以为所述显示面板中的数据线提供驱动信号,使得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待机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源极控制电路包括多通道控制开关以及多个运算放大器,所述多通道控制开关设置有多个输入端和多个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设置有控制端、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以及输出端;
所述多通道控制开关的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各输出端分别与各所述运算放大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各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控制端外接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以及所述显示面板的数据线分别连接;
其中,当输入至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控制端的输入信号为第三控制信号时所述运算放大器关闭,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数据线连通以通过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为所述显示面板中的数据线提供驱动信号;
当输入至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控制端的输入信号为第四控制信号时所述运算放大器开启,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通过所述运算放大器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数据线连通以为所述显示面板中的数据线提供驱动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包括分压电阻阵列和buffer(缓冲)电路阵列,所述分压电阻阵列设置有输入端以及多个输出端,所述buffer电路阵列设置有多个输入端和多个输出端;
所述分压电阻阵列的输入端与外部供电模块连接、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buffer电路阵列的各输入端对应连接,所述buffer电路阵列的各输出端与所述多通道控制开关的各输入端分别对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设置有多条栅极线,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栅极控制电路、第二电控开关、第三电控开关、用于产生负压的第二电荷泵、用于产生栅极高电压的第三电荷泵以及用于产生栅极低电压的第四电荷泵,所述第二电控开关和所述第三电控开关均设置有控制端、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的端;
所述第二电控开关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荷泵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三电荷泵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控制端外接控制信号,所述第三电荷泵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荷泵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三电控开关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电荷泵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四电荷泵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控制端外接控制信号,所述第二电荷泵的输入端与所述外部电源模块连接,所述第四电荷泵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电荷泵的输出端连接;
其中,当输入至所述第二电控开关的控制端以及所述第三电控开关的控制端的控制信号为第五控制信号时,所述第三电荷泵通过所述第二电控开关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连通,且所述第四电荷泵通过所述第三电控开关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连通,以为所述显示面板中的栅极线提供驱动信号,使得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正常工作模式;
当输入至所述第二电控开关的控制端以及所述第三电控开关的控制端的控制信号为第六控制信号时,所述第一电荷泵通过所述第二电控开关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连通,且所述第二电荷泵通过所述第三电控开关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连通,以为所述显示面板中的栅极线提供驱动信号,使得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待机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五控制信号相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与所述第六控制信号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内部电源模块;
在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待机模式时,所述内部电源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荷泵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以为该显示面板提供阳极电压和阴极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第四电控开关,该第四电控开关设置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输出端和控制端;
所述第四电控开关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内部电源模块连接、第二输入端用于外部电源芯片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控制端外接控制信号;其中,当所述控制端的输入信号为第七控制信号时,所述内部电源模块通过所述第四电控开关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当所述控制端的输入信号为第八控制信号时,所述外部电源芯片通过所述第四电控开关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控制信号产生电路和微处理器,所述控制信号产生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控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信号产生电路用于在所述微处理器的控制下为所述电控开关提供不同的控制信号。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驱动芯片,所述驱动芯片上集成有上述权所述的驱动电路。
又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的驱动电路,所述显示面板设置有多条栅极线和多条数据线;
所述驱动电路中的源极控制电路与所述显示面板中的各数据线分别连接、栅极控制电路与所述显示面板中的各栅极线分别连接以实现对所述显示面板的驱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和显示装置,其中,通过对驱动电路的巧妙设计,以在显示装置处于待机模式时可通过外部电源模块为其显示面板中的数据线提供驱动电压,能够有效降低显示装置在待机模式下的功耗,延长显示装置的使用时间。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可通过GAMMA电压产生电路为处于待机模式下的显示面板提供驱动电压,从而进一步降低待机模式下显示装置的功耗。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方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源极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所示的源极控制电路的另一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所示的GAMMA电压产生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标:10-显示装置;20-驱动电路;21-源极控制电路;210-多通道控制开关;211-运算放大器;22-第一电控开关;23-第一电荷泵;24-GAMMA电压产生电路;240-分压电阻阵列;241-buffer电路阵列;2410-buffer电路;25-栅极控制电路;26-第二电控开关;27-第三电控开关;28-第二电荷泵;29-第三电荷泵;30-第四电荷泵;31-控制信号产生电路;32-微处理器;40-显示面板;S-数据线;G-栅极线;50-外部电源模块;60-外部电源芯片;70-内部电源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只是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的方框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10包括驱动电路20和显示面板40,该显示面板40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显示面板40中的各像素单元中的栅极连接的多条栅极线G以及与各像素单元中的源极连接的多条数据线S,其中,通过所述驱动电路20向各所述栅极线G和各所述数据线S提供驱动电压以控制所述显示面板40中的各像素单元的工作状态,进而实现对显示面板40的显示控制。另外,所述显示装置10还与外部电源模块50连接以为所述驱动电路20提供工作电源。需要注意的是,所述显示装置10可以是但不限于AMOLED显示装置。
详细地,请结合参阅图2,所述驱动电路20包括源极控制电路21、第一电控开关22、用于产生模拟电压的第一电荷泵23和用于产生GAMMA电压的GAMMA电压产生电路24,所述第一电控开关22设置有控制端、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第一电控开关22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电荷泵23的输入端分别与外部电源模块50连接,所述第一电控开关22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荷泵23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端外接控制信号,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24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控开关22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源极控制电路2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源极控制电路21的输出端与所述显示面板40中的各数据线S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可以是但不限于高电平信号,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可以是但不限于低电平信号。
根据实际需求,所述显示装置10的工作状态一般可以分为正常工作模式和待机模式,其中,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正常工作模式时,所述驱动电路20为所述显示面板40提供驱动电压的方式与现有技术相同。如,可向所述第一电控开关22的控制端输入第一控制信号,使得所述第一电荷泵23与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24连通以为所述显示面板40中的数据线S提供驱动信号。
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待机模式,向所述第一电控开关22的控制端输入第二控制信号,使得所述外部电源模块50与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24连通以为所述显示面板40中的数据线S提供驱动信号。
在此应注意的是,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正常工作模式时,所述驱动电路20为所述显示面板40提供驱动电压的方式与现有技术相同。但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待机模式时,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一方面通过第一电控开关22的设置使得外部电源模块50可直接作为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24的供电源,从而节省了第一电荷泵23这一部分电路的功耗;另一方面,由于第一电荷泵23是用于对外部电源模块50的输出电压进行倍压处理,如第一电荷泵23的输出电压可以为但不限于所述外部电源模块50的输出电压的二倍,因此,通过前述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待机模式下的电源电压,节省功耗。
在上述驱动电路20中,是通过向所述第一电控开关22的控制端输入不同的控制信号,以使得所述驱动电路20为所述源极控制电路21提供不同的驱动电压,进而使得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不同的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一电控开关22的实际类型可根据需求进行灵活选取,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源极控制电路21用于产生驱动所述显示面板40中的数据线S的驱动电压(如S(1)、S(2)……),根据对所述显示装置10显示效果和功耗需求的不同,所述源极控制电路21的实现形式有多种,例如,请结合参阅图3,所述源极控制电路21可以包括多通道控制开关210以及多个运算放大器211,所述多通道控制开关210可设置有多个输入端和多个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211可设置有控制端、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以及输出端。所述多通道控制开关210的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24的输出端连接、各输出端分别与各所述运算放大器21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各所述运算放大器211的控制端外接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二输入端以及所述显示面板40的数据线S分别连接。
又例如,请结合参阅图4,所述源极控制电路21包括多通道控制开关210以及多个运算放大器211,所述多通道控制开关210设置有多个输入端和多个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211设置有控制端(EN)、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以及输出端,所述多通道控制开关210的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24的输出端连接、各输出端分别与各所述运算放大器211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连接,各所述运算放大器211的控制端外接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以及所述显示面板40的数据线S分别连接。
其中,当输入至所述运算放大器211的控制端的输入信号为第三控制信号时所述运算放大器211关闭,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24与所述显示面板40的数据线S连通以通过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24为所述显示面板40中的数据线S提供驱动信号;当输入至所述运算放大器211的控制端的输入信号为第四控制信号时所述运算放大器211开启,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24通过所述运算放大器211与所述显示面板40的数据线S连通以为所述显示面板40中的数据线S提供驱动信号。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正常工作模式时,图4中给出的源极控制电路21与图3中给出的源极控制电路21的电路工作原理相同,但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待机模式时,图4中给出的源极控制电路21,可以通过控制所述运算放大器211的工作状态(如开启或关闭)使得用于驱动所述数据线S的驱动电压不同,例如,当输入至所述运算放大器211的控制端的控制信号为第三控制信号时所述运算放大器211关闭,以通过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24直接为所述显示面板40的数据线S提供驱动电压,从而可以有效节省源极控制电路21的静态功耗。实际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控制所述源极控制电路21中的运算放大器211开启或关闭的数量。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24包括分压电阻阵列240和buffer电路阵列241,所述分压电阻阵列240设置有输入端以及多个输出端,所述buffer电路阵列241设置有多个输入端和多个输出端;所述分压电阻阵列240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控开关22的输出端连接、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buffer电路阵列241的各输入端对应连接,所述buffer电路阵列241的各输出端与所述多通道控制开关210的各输入端分别对应连接。
其中,所述分压电阻阵列240中的各电阻用于根据驱动所述数据线S所需的电压大小实现对输入电压的分压处理。所述buffer电路阵列241中的各buffer电路2410用于增强对应支路输出的驱动电压的驱动能力,如经各所述buffer电路2410处理前的电压为V(1)、V(2)、……V(63),处理后的电压为VG(1)、VG(2)、……VG(64)。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压电阻阵列240中的电阻的数量以及所述buffer电路阵列241中的buffer电路2410的数量可根据所述显示装置10所需要的电压阶数(如64阶、128阶、256阶等)决定。应注意的是,所述分压电阻阵列240中的电阻的数量、所述buffer电路阵列241中的buffer电路2410的数量、所述多通道控制开关210的输入端、输出端的数量以及所述运算放大器211的数量匹配或一一对应,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阅图6,所述驱动电路20还可包括栅极控制电路25、第二电控开关26、第三电控开关27、用于产生负压的第二电荷泵28、用于产生栅极高电压的第三电荷泵29以及用于产生栅极低电压的第四电荷泵30,所述第二电控开关26和所述第三电控开关27均设置有控制端、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的端。
所述第二电控开关26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荷泵23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电荷泵29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25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控制端外接控制信号,所述第三电荷泵29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荷泵2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控开关27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电荷泵28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四电荷泵30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25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控制端外接控制信号,所述第二电荷泵28的输入端与所述外部电源模块50连接,所述第四电荷泵30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电荷泵28的输出端连接。应注意,与第一电荷泵23类似,所述第二电荷泵28、所述第三电荷泵29和所述第四电荷泵30均是用于对输入电压进行倍压处理,如,所述第二电荷泵28的输出电压是输出电压的负2倍,所述第三电荷泵29的输出电压是输入电压的2倍等。此外,所述第二电控开关26、所述第三电控开关27的工作原理与上述的第一电控开关22的工作原理相同,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正常工作模式时,所述驱动电路20为所述显示面板40中的栅极线G提供驱动电压的方式与现有技术相同。如,可向所述第二电控开关26的控制端以及所述第三电控开关27的控制端输入第五控制信号,使得所述第三电荷泵29通过所述第二电控开关26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25连通,且所述第四电荷泵30通过所述第三电控开关27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25连通,以为所述显示面板40中的栅极线G提供驱动信号,使得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正常工作模式。但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待机模式时,所述驱动电路20为所述显示面板40中的栅极线G提供驱动电压的方式可以与现有技术相同(如上述对正常工作模式描述),也可以不同。
例如,当所述驱动电路20为所述显示面板40中的栅极线G提供驱动电压的方式与现有技术不同时,即可向所述第二电控开关26的控制端以及所述第三电控开关27的控制端输入第六控制信号,使得所述第一电荷泵23通过所述第二电控开关26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25连通,且所述第二电荷泵28通过所述第三电控开关27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25连通,以为所述显示面板40中的栅极线G提供驱动信号。在此应注意的是,与现有技术相比,对处于待机模式下的显示装置10,本实施例给出的前述方式将栅极控制电路25的输入电压调整为所述第一电荷泵23的输出电压以及所述第二电荷泵28的输出电压,使得电源电压降低,即在待机模式下可通过关掉第三电荷泵29和第四电荷泵30,以节省第三电荷泵29和第四电荷泵30的电路功耗,进而降低所述显示装置10在待机模式下的总功耗。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对上述第一电控开关22、第二电控开关26和第三电控开关27的状态控制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五控制信号相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与所述第六控制信号相同。且在实际实施时,向所述第一电控开关22、所述第二电控开关26以及所述第三电控开关27输入的控制信号可以由外部电路提供,也可以由内部电路提供。例如,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20可包括控制信号产生电路31和微处理器32,以实现对所述驱动电路20的高效性、精确性、智能性的控制。其中,所述控制信号产生电路31的输入端与所述微处理器32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控开关22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电控开关26的输入端以及所述第三电控开关27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信号产生电路31用于在所述微处理器32的控制下为各所述电控开关提供不同的控制信号以使得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待机模式或正常工作模式。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信号产生电路31和微处理器32的实际类型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选取,如所述控制信号产生电路31可以是但不限于振荡器等。
进一步地,根据实际需求,请再次参阅图7,所述驱动电路20还可包括内部电源模块70;在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待机模式时,所述内部电源模块70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荷泵23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显示面板40连接以为该显示面板40提供阳极电压和阴极电压。
此外,所述驱动电路20还可包括第四电控开关,该第四电控开关设置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输出端和控制端;所述第四电控开关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内部电源模块70连接、第二输入端用于与外部电源芯片60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显示面板40连接、控制端外接控制信号;其中,当所述控制端的输入信号为第七控制信号时,所述内部电源模块70通过所述第四电控开关与所述显示面板40连接;当所述控制端的输入信号为第八控制信号时,所述外部电源芯片60通过所述第四电控开关与所述显示面板40连接。
基于对上述驱动电路20的巧妙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驱动芯片,该驱动芯片上集成有上述所述的驱动电路20。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驱动芯片具有与上述驱动电路20相同的技术特征,因此,关于所述驱动芯片的实际电路结构等可参照对前述驱动电路20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动电路20、驱动芯片和显示装置10,其中,通过对驱动电路20的巧妙设计,以在显示装置10处于待机模式时可通过外部电源模块50为其显示面板40中的数据线S提供驱动电压,能够有效降低显示装置10在待机模式下的功耗,延长显示装置10的使用时间。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可可通过GAMMA电压产生电路24为处于待机模式下的显示面板40提供驱动电压,从而进一步降低待机模式下显示装置10的功耗。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功能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现有程序代码或算法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实现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驱动电路,应用于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具有多条数据线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包括源极控制电路、第一电控开关、用于产生模拟电压的第一电荷泵、用于产生GAMMA电压的GAMMA电压产生电路,所述第一电控开关设置有控制端、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
所述第一电控开关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电荷泵的输入端分别与外部电源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控开关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荷泵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端外接控制信号,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控开关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源极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源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显示面板中的各数据线连接;
其中,当输入至所述第一电控开关的控制端的信号为第一控制信号时,所述第一电荷泵与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连通以为所述显示面板中的数据线提供驱动信号,使得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正常工作模式;
当输入至所述第一电控开关的控制端的信号为第二控制信号时,所述外部电源模块与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连通以为所述显示面板中的数据线提供驱动信号,使得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待机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源极控制电路包括多通道控制开关以及多个运算放大器,所述多通道控制开关设置有多个输入端和多个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设置有控制端、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以及输出端;
所述多通道控制开关的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各输出端分别与各所述运算放大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各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控制端外接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以及所述显示面板的数据线分别连接;
其中,当输入至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控制端的输入信号为第三控制信号时所述运算放大器关闭,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数据线连通以通过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为所述显示面板中的数据线提供驱动信号;
当输入至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控制端的输入信号为第四控制信号时所述运算放大器开启,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通过所述运算放大器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数据线连通以为所述显示面板中的数据线提供驱动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GAMMA电压产生电路包括分压电阻阵列和buffer电路阵列,所述分压电阻阵列设置有输入端以及多个输出端,所述buffer电路阵列设置有多个输入端和多个输出端;
所述分压电阻阵列的输入端与外部供电模块连接、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buffer电路阵列的各输入端对应连接,所述buffer电路阵列的各输出端与所述多通道控制开关的各输入端分别对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所述显示面板还具有多条栅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栅极控制电路、第二电控开关、第三电控开关、用于产生负压的第二电荷泵、用于产生栅极高电压的第三电荷泵以及用于产生栅极低电压的第四电荷泵,所述第二电控开关和所述第三电控开关均设置有控制端、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的端;
所述第二电控开关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荷泵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三电荷泵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控制端外接控制信号,所述第三电荷泵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荷泵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三电控开关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电荷泵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四电荷泵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控制端外接控制信号,所述第二电荷泵的输入端与所述外部电源模块连接,所述第四电荷泵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电荷泵的输出端连接;
其中,当输入至所述第二电控开关的控制端以及所述第三电控开关的控制端的控制信号为第五控制信号时,所述第三电荷泵通过所述第二电控开关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连通,且所述第四电荷泵通过所述第三电控开关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连通,以为所述显示面板中的栅极线提供驱动信号,使得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正常工作模式;
当输入至所述第二电控开关的控制端以及所述第三电控开关的控制端的控制信号为第六控制信号时,所述第一电荷泵通过所述第二电控开关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连通,且所述第二电荷泵通过所述第三电控开关与所述栅极控制电路连通,以为所述显示面板中的栅极线提供驱动信号,使得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待机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五控制信号相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与所述第六控制信号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内部电源模块;
在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待机模式时,所述内部电源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荷泵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以为该显示面板提供阳极电压和阴极电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第四电控开关,该第四电控开关设置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输出端和控制端;
所述第四电控开关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内部电源模块连接、第二输入端用于连接外部电源芯片、输出端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控制端外接控制信号;其中,当所述控制端的输入信号为第七控制信号时,所述内部电源模块通过所述第四电控开关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当所述控制端的输入信号为第八控制信号时,所述外部电源芯片通过所述第四电控开关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控制信号产生电路和微处理器,所述控制信号产生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控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信号产生电路用于在所述微处理器的控制下为所述电控开关提供不同的控制信号。
9.一种驱动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芯片上集成有上述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电路。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电路,所述显示面板设置有多条栅极线和多条数据线;
所述驱动电路中的源极控制电路与所述显示面板中的各数据线分别连接、栅极控制电路与所述显示面板中的各栅极线分别连接以实现对所述显示面板的驱动。
CN201822149758.8U 2018-12-20 2018-12-20 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2092323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49758.8U CN209232378U (zh) 2018-12-20 2018-12-20 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49758.8U CN209232378U (zh) 2018-12-20 2018-12-20 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32378U true CN209232378U (zh) 2019-08-09

Family

ID=67508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49758.8U Active CN209232378U (zh) 2018-12-20 2018-12-20 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3237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46013A (zh) * 2018-12-20 2019-02-15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和显示装置
CN110728938A (zh) * 2019-11-22 2020-01-24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控制系统及显示屏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46013A (zh) * 2018-12-20 2019-02-15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和显示装置
CN110728938A (zh) * 2019-11-22 2020-01-24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控制系统及显示屏
WO2021098229A1 (zh) * 2019-11-22 2021-05-27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控制系统及显示屏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1345C (zh) 电子电路、电光学装置、及其驱动方法以及电子机器
CN107274850B (zh) 一种显示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209232378U (zh) 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和显示装置
CN105656307B (zh) 电荷泵电路及栅极开启电压生成电路
CN106448579A (zh) 一种低功率源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TWI406260B (zh) 應用於顯示面板之具電荷回收功能之控制電路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9346013A (zh) 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和显示装置
CN100529854C (zh) 电源电路和采用该电源电路的液晶显示器
CN205724364U (zh) 激光器电源
CN110264971A (zh) 防闪屏电路及方法、驱动电路、显示装置
CN105679254B (zh) 降低液晶显示模组功耗的控制方法
CN209281854U (zh) 源极驱动芯片保护电路、显示面板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CN213123730U (zh) 发光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09473072A (zh) 液晶显示器省电方法
CN103354081A (zh) 像素驱动电流提取装置及像素驱动电流提取方法
CN105096840A (zh) 背光驱动电路、背光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9754755B (zh) 一种显示面板的供电方法、装置及显示设备
CN203590028U (zh) 一种电荷泵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电源管理电路
CN109754748A (zh) 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7740146U (zh) 电压转换电路、显示驱动芯片、显示设备和信息处理装置
CN104835474A (zh) 电压输出装置、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CN206060348U (zh) 电源切换电路
CN103310757A (zh) 一种液晶面板的数据驱动电路、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CN207265861U (zh) 一种用于稳压驱动自举的电荷泵单元电路
CN109327211A (zh) 负载开关及其开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