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98689U - 矩阵光学系统、聚光系统和复眼透镜 - Google Patents

矩阵光学系统、聚光系统和复眼透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98689U
CN209198689U CN201920010795.2U CN201920010795U CN209198689U CN 209198689 U CN209198689 U CN 209198689U CN 201920010795 U CN201920010795 U CN 201920010795U CN 209198689 U CN209198689 U CN 2091986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unit
spacing
unit
optical matri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1079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勇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lite Internation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plite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lite Internation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plite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01079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986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986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986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矩阵光学系统、聚光系统和复眼透镜,矩阵光学系统包括: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包括多个第一透镜单元;所述多个第一透镜单元的焦距不同;所述第二透镜包括多个第二透镜单元;所述多个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不同;所述多个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与所述多个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不同;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平行间隔设置。还提供了一种包括该矩阵光学系统的聚光系统和复眼透镜。上述方案通过设置非同轴透镜单元的间距及焦距,使光线射入矩阵光学系统后能够实现聚光或散光的效果,增强了矩阵光学系统的出光强度,提高了系统的出光效率。

Description

矩阵光学系统、聚光系统和复眼透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矩阵光学系统、聚光系统和复眼透镜。
背景技术
在光学领域中,为了满足不同场景对不同光源性质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光学结构及光学系统应运而生。矩阵光源是一种将多个点阵光源组合排列在一起的光源,具有发光强度高、热传导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各个应用领域。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矩阵光源的特性,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均力求设计一种能够增加光强、缩短光路、减小光器件尺寸以及降低成本的矩阵光学系统。
但是,传统的矩阵光学系统因其固有的设计理念,在实际应用中仍会出现出光强度低的问题。例如,全反射形透镜阵列,是一种在LED矩阵光源上按一定阵列形式,将单个的全反射形透镜与单元光一一对应的聚光透镜阵列,其全反射透镜单元的阵列排布与光源中心重合,当入射光经透镜阵列出射后,光斑呈阵列式分布,大大降低了光强。这样的设计不仅无法实现高强度的出光效果,甚至还存在着聚光效果差、光路长导致的系统体积大、成本高等问题。
因此,传统的矩阵光学系统存在着出光强度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矩阵光学系统存在出光强度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矩阵光学系统、聚光系统和复眼透镜。
一种矩阵光学系统,包括: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包括多个第一透镜单元;所述多个第一透镜单元的焦距不同;所述第二透镜包括多个第二透镜单元;所述多个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不同;所述多个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与所述多个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不同;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平行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矩阵光学系统,由于第一透镜的透镜单元间距与第二透镜的透镜单元间距不同,光线射入透镜后将发生偏折,若想改变光线的折射效果以实现对光线的汇聚或发散,可以在不增加其余影响光路透镜的情况下,通过设置不同透镜单元的间距来影响光程变化,使得光经过矩阵光学系统后,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但是,通过设置不同透镜单元的间距来实现光程的预期变化,还需按照预期可实现的光程变化效果,设置不同透镜单元的焦距,使光在射入矩阵光学系统后,能够产生预期的光路折射,即能够实现矩阵光学系统对光线的汇聚,和/或发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一透镜单元是由N个透镜单元排列组成,所述第二透镜的第二透镜单元是由N个透镜单元排列组成,N≥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非同轴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时,所述第一透镜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由所述矩阵光学系统的几何中心向外逐渐加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时,所述第一透镜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由所述矩阵光学系统的几何中心向外逐渐缩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曲面结构不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是同向平行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聚光系统,包括矩阵光源、双凸透镜及如上第一至第四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矩阵光学系统;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设于所述矩阵光源与所述双凸透镜之间;所述矩阵光源射入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同向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矩阵光源的光源间距为a,所述矩阵光源的间距为a,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为b,所述的第二透镜单元间距为c,a≥b≥c。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复眼透镜,包括如上第一至第六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矩阵光学系统;所述第一透镜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反向相对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矩阵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矩阵光学系统的二维光路结构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矩阵光学系统的简易光路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矩阵光学系统的简易光路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聚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聚光系统的矩阵光源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聚光系统的第一透镜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聚光系统的第二透镜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聚光系统同轴和不同轴设置时的能量曲线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复眼透镜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复眼透镜的二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图1是一个实施例中矩阵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矩阵光学系统100,包括: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
第一透镜110包括有多个第一透镜单元111,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形状可以是球面透镜,也可以是非球面透镜,第一透镜单元111可以是点阵粘贴方式附着于第一透镜110基底上,也可以是与第一透镜110以一片式压模方式制成,第一透镜单元111可以呈多边形阵列矩阵排布,如正六边形,且多个第一透镜单元111可以按预期设置的光成像效果来设置不同焦距。
第二透镜120包括有多个第二透镜单元121,第二透镜单元121的形状可以是球面透镜,也可以是非球面透镜,第二透镜单元121同样可以是点阵粘贴方式附着于第二透镜120基底上,也可以是与第二透镜120以一片式压膜方式制成,第二透镜单元121可以呈多边形阵列矩阵排布,如正六边形,且多个第二透镜单元121可以按预期设置的光成像效果来设置不同焦距。
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平行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矩阵光学系统,由于第一透镜的透镜单元间距与第二透镜的透镜单元间距不同,透镜单元的非同轴设置使得光线射入透镜后将发生偏折,若想改变光线的折射效果以实现对光线的汇聚或发散,可以在不增加其余影响光路透镜的情况下,通过设置不同透镜单元的间距来影响光程变化,使得光经过矩阵光学系统后,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但是,通过设置不同透镜单元的间距来实现光程的预期变化,还需按照预期可实现的光程变化效果,设置不同透镜单元的焦距,使光在射入矩阵光学系统后,能够产生预期的光路折射,即能够实现矩阵光学系统对光线的汇聚,和/或发散。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一透镜单元是由N个透镜单元排列组成,所述第二透镜的第二透镜单元是由N个透镜单元排列组成,N≥2。
其中,由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矩阵光学系统100,是通过设置不同透镜单元的间距来改变光程,实现光路的预期光成像效果,即第一透镜110和第二透镜120上必须存在至少两个透镜单元,方可将第一透镜单元111的间距设置大于或小于第二透镜单元121的间距,第一透镜单元111的间距或第二透镜单元121的间距是指各透镜单元轴心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进一步推导出矩阵光学系统应存在至少两片透镜,即除第一透镜110和第二透镜120之外,还可增加更多的透镜在系统中,则本实用新型对矩阵光学系统100的透镜数,以及各透镜上透镜单元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制。
参考图2,图2是一个实施例中矩阵光学系统的二维光路结构图,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矩阵光学系统,下面将建立平面坐标系XY进行介绍,包括:第一透镜所在平面为∑B平面,第二透镜所在平面为∑S平面,两平面相互平行于X轴。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Y轴方向上的间隔距离为d,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SSn,n≥1)小于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BBn,n≥1),位于∑B平面下方的光源矩阵由n个点光源组成(n≥1),将汇聚在焦点A,焦点A位于Y轴正方向上。
具体地,当第一透镜的第一透镜单元为两个时,第一透镜上中心透镜单元B的中心轴线与Y轴共线,此时可计算出穿过Y轴的中心透镜单元B焦距(AS+d)小于相邻透镜单元Bn的焦距ABn,相邻透镜单元Bn的焦距ABn可有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AB1是相邻透镜单元B1的焦距,BB1是第一透镜上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值,(AS+d)是第一透镜上中心透镜单元B的焦距,d是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Y轴方向上的间隔距离值,则第一透镜上所有相邻透镜单元Bn的焦距ABn可由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n为自然整数,n≥1,∠θn是针对第一透镜上中心透镜单元B与相邻第n个透镜单元Bn焦距的夹角,ABn是第一透镜上第n个透镜单元的焦距,当第一透镜上的第一透镜单元存在有n个时,n个第一透镜单元的焦距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n为自然整数,n≥1,BBn表示第一透镜上第n个透镜单元与中心透镜单元B的间距值,ABn是第一透镜上第n个透镜单元的焦距,AS是第二透镜上中心透镜单元S的焦距,d是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Y轴方向上的间隔距离值。
进一步,当第二透镜的第二透镜单元同样为两个时,第二透镜上中心透镜单元S的中心轴线与Y轴共线,此时可计算出穿过Y轴的中心透镜单元S焦距AS小于相邻透镜单元Sn的焦距ASn,相邻透镜单元Sn的焦距ASn可有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AS1是相邻透镜单元S1的焦距,SS1是第二透镜上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值,AS是第二透镜上中心透镜单元S的焦距,则第二透镜上所有相邻透镜单元Sn的焦距ASn可以由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n为自然整数,n≥1,∠是针对第二透镜上中心透镜单元S与相邻第n个透镜单元Sn焦距的夹角,ASn是第二透镜上第n个透镜单元的焦距,当第二透镜上的第二透镜单元存在有n个时,n个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n为自然整数,n≥1,SSn表示第二透镜上第n个透镜单元与中心透镜单元S的间距值,ASn是第二透镜上第n个透镜单元的焦距,AS是第二透镜上中心透镜单元S的焦距。
在实际应用中,要使光线在穿过矩阵光学系统之后能够汇聚在一焦点A,可通过设置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透镜单元间距差,以及各个透镜单元的焦距,来建立一个满足上述条件关系的矩阵光学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矩阵光学系统的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二透镜单元还可能是与图2所示不一样的结构,即可以是第一透镜单元或第二透镜单元的透镜单元紧密排列,也可以是第一透镜单元或第二透镜单元的透镜单元间隔排列,甚至第一透镜单元与第二透镜单元的结构完全不同,上述参数的设置不受限制,但须满足透镜单元间距的变化趋势,即当第二透镜单元间距小于第一透镜单元间距时,透镜单元的焦距由几何中心向外逐渐加长,此时的光线从第一透镜侧射入矩阵光学系统后,出射光呈现聚光趋势;当第二透镜单元间距大于第一透镜单元间距时,透镜单元的焦距由几何中心向外逐渐缩短,此时的光线从第一透镜侧射入矩阵光学系统后,出射光呈现散光趋势。
本实施例主要是将矩阵光学系统的第一透镜单元、第二透镜单元设为两个时具体说明,可以在第一、第二两个透镜设置两个透镜单元的基础上,利用透镜单元间距、中心透镜单元的焦距等参数,控制变量计算出其余透镜单元所需的焦距,完善透镜单元的设置后,即可实现当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大于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时,第一透镜单元与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由矩阵光学系统的几何中心向外逐渐增大,此时的光线从第一透镜侧射入矩阵光学系统后汇聚;当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小于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时,第一透镜单元与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由矩阵光学系统的几何中心向外逐渐减小,此时的光线从第一透镜侧射入矩阵光学系统后发散。
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光线从第一透镜侧射入矩阵光学系统后,将会受到不同透镜单元间距的影响呈现不同的出光效果,不仅能够增强出光强度,还能够缩短光路,从而减小矩阵光学系统的体积、降低成本。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完全不同于现有技术的同轴概念,而是采用透镜单元间距差设置非同轴来改变光路,为其他光学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述第一透镜单元111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121非同轴设置。
其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矩阵光学系统100是采用非同轴透镜单元的设计理念设计的,透镜单元的非同轴偏移程度可由第一透镜110和第二透镜120上,各透镜单元之间的间距差来体现,即第一透镜单元111相对于第二透镜单元121的间距越大,则透镜单元的非同轴偏移程度越大。矩阵光学系统100要实现对入射光的光路改变,可通过设置不同透镜单元的间距完成,即可使得入射平行光汇聚或发散。
参考图3,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矩阵光学系统的简易光路图,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矩阵光学系统,当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时,所述第一透镜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由所述矩阵光学系统的几何中心向外逐渐加长。
其中,由于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大于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且第一透镜单元与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由矩阵光学系统的几何中心向外逐渐增大,因此光线射入矩阵光学系统后,将汇聚在一焦点A。
参考图4,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矩阵光学系统的简易光路图,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矩阵光学系统,当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时,所述第一透镜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由所述矩阵光学系统的几何中心向外逐渐缩短。
其中,由于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小于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时,且第一透镜单元与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由矩阵光学系统500的几何中心向外逐渐减小,因此当光线射入矩阵光学系统后,将呈现发散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第一透镜单元111与第二透镜单元121的曲面结构不同。
其中,第一透镜单元111与第二透镜单元121可以是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形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透镜单元111与第二透镜单元121,可以在满足间距条件和焦距条件的设置下,进一步考虑通过改变透镜单元的结构或形状,来增强矩阵光学系统100的出光效率、出光角度等,因此,本实用新型对矩阵光学系统100上的透镜单元结构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是同向平行间隔设置。
其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的组成,可以是第一透镜单元111与第二透镜单元121同方向的平行间隔组合,也可以是第一透镜单元111与第二透镜单元121反方向相对的平行间隔设置,还可以是第一透镜单元111与第二透镜单元121反方向契合的平行间隔设置。
参考图5,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聚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聚光系统500,包括矩阵光源510、双凸透镜540及如上第一至第四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矩阵光学系统;第一透镜520与第二透镜530设于矩阵光源510与双凸透镜540之间;矩阵光源510射入第一透镜520;第一透镜单元521与第二透镜单元531同向设置。
其中,矩阵光源510可以是由多个单一LED芯片光源阵列组合的光源,其结构如图6所示,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聚光系统的矩阵光源结构示意图。双凸透镜540可以是非球面双凸聚光透镜,也可以是球面或非球面聚光透镜。此外,矩阵光源510的间距大于第一透镜单元521的间距,第一透镜单元521的间距又大于第二透镜单元531的间距。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结构可参阅图7和图8,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聚光系统的第一透镜结构示意图,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聚光系统的第二透镜结构示意图。
其中,聚光系统500的矩阵光源510由36个LED点阵光源,以正六边形的形式排列组成,每个LED芯片光源的中心间距为10.4mm;为了便于加工,聚光系统500的第一透镜520由37个短焦距非球面透镜以正六边形的形式排列组成,从几何结构的中心向外,每个透镜的焦距逐渐增长,第一透镜单元521的间距为10.36mm;聚光系统500的第二透镜530由37个短焦距非球面透镜以正六边形的形式排列组成,从几何结构的中心向外,每个透镜的焦距逐渐增长,第二透镜单元531的间距为10.2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聚光系统500,包括上述矩阵光学系统,矩阵光源510设置在第一透镜520的平面侧,双凸透镜540设置在第二透镜530的第二透镜单元531侧,以保证光线沿Z轴方向射入第一透镜520并穿出双凸透镜540后能够在一短距离焦点汇聚,并加强出光强度。
本实施例主要是提供一种包括有矩阵光学系统的聚光系统,通过设置不同结构形状的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二透镜单元,在保证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大于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且矩阵光源间距大于第一透镜单元间距的结构条件下,使LED芯片矩阵光源在穿过矩阵光学系统后能够聚焦在一点,使LED矩阵光源更容易实现大功率化。此外,在增加了一个双凸聚光透镜之后,能够缩短光线的聚焦距离,在实际应用中减小聚光系统的尺寸、增强聚光系统的聚光效率并降低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聚光系统,所述矩阵光源的间距为a,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为b,所述的第二透镜单元间距为c,a≥b≥c。
其中,可参考图5,矩阵光源510上的光源间距设为a,第一透镜单元521的间距设为b,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设为c,则为使聚光系统500具有聚光效果,可以是a≥b≥c。
参考图9,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聚光系统同轴和不同轴设置时的能量曲线图,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聚光系统,该聚光系统的第一透镜单元、第二透镜单元以及矩阵光源同轴设置,且间距统一为10.4mm、双凸透镜的厚度为21mm、双凸透镜的直径为φ80mm、聚光系统的总长度,即LED矩阵光源到焦点距离的长度为96mm,边际出光角,即焦点与透镜边缘的夹角为66°,则出射光的最高能量曲线如图9中的虚线所示,为2.39E+08lux(勒克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聚光系统,该聚光系统的第一透镜单元、第二透镜单元以及矩阵光源不同轴设置,矩阵光源的间距为10.4mm、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为10.36mm、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为10.2mm、双凸透镜的厚度为19mm、双凸透镜的直径为φ72mm、聚光系统的总长度,即LED矩阵光源到焦点距离的长度为79mm,边际出光角,即焦点与透镜边缘的夹角为68°,则出射光的最高能量曲线如图9中的实线所示,为3.43E+08lux(勒克斯)。由此可见,聚光系统非同轴设置能够很大程度增强出光强度,不仅如此,还能将聚光系统由同轴总长度的96mm缩短至79mm,缩小了系统尺寸,降低了制作成本。
参考图10和图11,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复眼透镜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11为该实施例中复眼透镜的二维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复眼透镜700,包括如上第一至第六个实施例所述的矩阵光学系统;第一透镜单元711与第二透镜单元721反向相对设置。
其中,第一透镜单元711的间距为1mm,第二透镜单元721的间距为1.005mm,透镜单元的焦距由复眼透镜的几何中心向外逐渐增长。光线由第一透镜射入后,将在第二透镜侧一焦点汇聚。
本实施例主要是提供一种包括有矩阵光学系统的复眼透镜,利用矩阵光学系统的设计原理,设置物点侧的第一透镜单元间距大于第二透镜单元间距,且两透镜的透镜单元焦距由复眼透镜的几何中心向外逐渐增长,则像点侧的光成像效果即为汇聚,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矩阵光学系统设计复眼透镜,不仅能够减小复眼透镜的体积,还能采用两片色散值不同的光学材料制成复眼透镜,实现消色差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矩阵光学系统、聚光系统以及复眼透镜,其第一透镜上第一透镜单元的形状可以不同于第二透镜单元的形状,第一透镜单元与第二透镜单元的位置可以是同向设置,也可以是背向相对设置,需要矩阵光学系统用于聚光作用时,只需设置靠近物点的透镜单元间距大于靠近像点的透镜单元间距,且透镜单元的焦距有由中心向外逐渐增长即可;需要矩阵光学系统用于发散作用时,只需设置靠近物点的透镜单元间距小于靠近像点的透镜单元间距,且透镜单元的焦距有由中心向外逐渐减小即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间接,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对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矩阵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包括多个第一透镜单元;所述多个第一透镜单元的焦距不同;所述第二透镜包括多个第二透镜单元;所述多个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不同;所述多个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与所述多个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不同;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平行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阵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一透镜单元是由N个透镜单元排列组成,所述第二透镜的第二透镜单元是由N个透镜单元排列组成,N≥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阵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非同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阵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时,所述第一透镜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由所述矩阵光学系统的几何中心向外逐渐加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阵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间距时,所述第一透镜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由所述矩阵光学系统的几何中心向外逐渐缩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阵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曲面结构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阵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是同向平行间隔设置。
8.一种聚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矩阵光源、双凸透镜及如权利要求1-4、6-7任一项所述的矩阵光学系统;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设于所述矩阵光源与所述双凸透镜之间;所述矩阵光源射入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同向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聚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矩阵光源的间距为a,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的间距为b,所述的第二透镜单元间距为c,a≥b≥c。
10.一种复眼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矩阵光学系统;所述第一透镜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反向相对设置。
CN201920010795.2U 2019-01-04 2019-01-04 矩阵光学系统、聚光系统和复眼透镜 Active CN2091986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10795.2U CN209198689U (zh) 2019-01-04 2019-01-04 矩阵光学系统、聚光系统和复眼透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10795.2U CN209198689U (zh) 2019-01-04 2019-01-04 矩阵光学系统、聚光系统和复眼透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98689U true CN209198689U (zh) 2019-08-02

Family

ID=67430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10795.2U Active CN209198689U (zh) 2019-01-04 2019-01-04 矩阵光学系统、聚光系统和复眼透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9868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69225A (zh) * 2019-01-04 2019-04-23 多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矩阵光学系统、聚光系统和复眼透镜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69225A (zh) * 2019-01-04 2019-04-23 多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矩阵光学系统、聚光系统和复眼透镜
WO2020140764A1 (zh) * 2019-01-04 2020-07-09 多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矩阵光学系统、聚光系统和复眼透镜
CN109669225B (zh) * 2019-01-04 2020-08-11 多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矩阵光学系统、聚光系统和复眼透镜
US11460611B2 (en) 2019-01-04 2022-10-04 Toplite International Co., Limited Matrix optical system, light concentrating system, and compound eye len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69225A (zh) 矩阵光学系统、聚光系统和复眼透镜
CN101460876A (zh) 带有多个光学腔的显示装置
CN102208748A (zh) 一种多次泵浦的碟片固体激光器
CN209198689U (zh) 矩阵光学系统、聚光系统和复眼透镜
CN102679265B (zh) 一种利用自由曲面透镜实现光束匀光控制的方法
CN104020566A (zh) 二维大规模激光束阵列占空比调节装置
CN105182546A (zh) 匀光元件及光源系统
CN202676983U (zh) 激光光源及相关发光装置
CN208110241U (zh) 一种带空气间隙的粘合棱镜组件和投影光机
CN203433197U (zh) 匀光装置、发光装置及投影系统
CN102901045B (zh) 用于大功率led光源的菲涅尔透镜
CN206322997U (zh) 一种光纤激光器泵浦源
CN201674110U (zh) 一种实现半导体激光列阵光束重组和光纤耦合的装置
CN204648006U (zh) 一种可调焦的led光学系统
CN1299128C (zh) 一种用于阵列二极管激光器的二维准直微透镜阵列
CN204227321U (zh) 二次透镜及背光模组
CN204648116U (zh) 一种led光学系统
CN204648118U (zh) 一种反射式导光筒
CN111029906B (zh) 一种激光器的矫正系统、光源系统及投影装置
CN206322998U (zh) 一种提高面阵ld泵浦耦合均匀性的装置
CN204302585U (zh) 光学构件
CN1834709A (zh)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阵列光束准直系统
CN204945564U (zh) 背光模组
CN103208950A (zh) 一种基于离轴菲涅尔反射聚光镜的聚光光伏发电装置
CN214037939U (zh) 一种双透镜激光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