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69957U - 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69957U
CN209169957U CN201822133617.7U CN201822133617U CN209169957U CN 209169957 U CN209169957 U CN 209169957U CN 201822133617 U CN201822133617 U CN 201822133617U CN 209169957 U CN209169957 U CN 2091699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ation
layer
route
double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3361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玉彤
裴星宇
郑建平
黄强飞
陈建福
黄培专
杨锐雄
侯祖锋
陈勇
陈建钿
钱兴博
宋志伟
黄义杨
孙廷玺
薛健斌
孟正华
黄树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Zhuhai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Zhuhai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Zhuhai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3361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699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699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699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包括主供电源层、枢纽层和负荷中心层,枢纽层包围负荷中心层,主供电源层包围枢纽层,主供电源层包括4座500kV变电站,枢纽层包括4座220kV变电站,负荷中心层包括4座220kV变电站,主供电源层的每一座500kV变电站通过双回线路与枢纽层的每一座220kV变电站对应相连,枢纽层的4座220kV变电站之间进行双回路链式连接,枢纽层的每一座220kV变电站通过双回线路与负荷中心层的每一座220kV变电站对应相连,负荷中心层的4座220kV变电站之间进行双回路链式连接和交叉互联。本实用新型使电网架结构形成网格化的同时,提高供电可靠性、自愈能力、网络重构能力及供电能力等。

Description

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要求也越来越高,供电网络结构的先进性与合理性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供电网络结构的改变与建设难度大、周期长、需要的投资也大,必须提前研究、提前规划、提前布局。
虽然电网自动化是电力系统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仅依赖于电网自动化系统来提高供电可靠性是有瓶颈的,并且也有其固有的风险,在我国庞大的供电系统内全面建设与推广是不现实的,这样会使自动化系统非常复杂,因此需要研究一种全新、实用的、高可靠电网结构,并能够减少对电网自动化系统的依赖度,还能够满足故障的快速隔离及快速自愈要求。
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多,并必将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像北京、上海、广州及珠三角大湾区内的城市对电网可靠性要求将非常高,必须提前研究、规划、布局高可靠城市电网。一次网架设计不合理,即使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其效果难以实现。因此,需要研究新型电网接线方式。
电网网架规划及建设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用电企业的发展,合理的、协调的电网网架结构不但能节约投资,还能使供、用电企业均获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反之,如果规划及建设不合理,将会给供、用电企业双方均带来巨大损失。
高质量的电网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但什么样的电网是高质量,目前国内外现有的电网结构普遍存在认识盲区,过于追求自动化覆盖率,对一次网络结构研究重视不够,片面追求通过提高自动化水平来提高供电可靠性、自愈能力、网络重构能力及供电能力,即没能由主电源到区域变电站、负荷中心变电站、再到终端用户进行全面系统规划设计,难以满足时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高可靠城市电网接线结构,即将电源站点、区域变电站、负荷中心变电站,进行全面、统一、协同设计,使电网架结构形成网格化的同时,提高供电可靠性、自愈能力、网络重构能力及供电能力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包括主供电源层、枢纽层和负荷中心层,所述枢纽层包围所述负荷中心层,所述主供电源层包围所述枢纽层,所述主供电源层包括4座500kV变电站,所述枢纽层包括4座220kV变电站,所述负荷中心层包括4座220kV变电站,所述主供电源层的每一座500kV变电站通过双回线路与所述枢纽层的每一座220kV变电站对应相连,所述枢纽层的4座220kV变电站之间进行双回路链式连接,所述枢纽层的每一座220kV变电站通过双回线路与所述负荷中心层的每一座220kV变电站对应相连,所述负荷中心层的4座220kV变电站之间进行双回路链式连接和交叉互联。
以负荷中心层的4座220kV变电站为中心,依次向外连接为枢纽层的4座220kV变电站、主供电源层的4座500kV变电站,组成一网状结构的电网,实现对处于中心的负荷中心层进行四个方向的电源直接供电,提高带负荷能力,同时优化连接结构,在该电网结构发生某一点故障时,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进一步,主供电源层的4座500kV变电站分别为变电站A1、变电站A2、变电站A3、变电站A4,所述枢纽层的4座220kV变电站分别为变电站B1、变电站B2、变电站B3、变电站B4,变电站A1通过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1连接,变电站A2通过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2连接,变电站A3通过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3连接,变电站A4通过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4连接。
进一步,变电站B1、变电站B2、变电站B3、变电站B4通过双回220kV线路首尾相连,实现双回路链式连接,即变电站B1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2连接;变电站B2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3连接;变电站B3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4连接;变电站B4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1连接。
进一步,负荷中心层的4座220kV变电站分别为变电站C1、变电站C2、变电站C3、变电站C4,变电站B1通过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1连接,变电站B2通过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2连接,变电站B3通过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3连接,变电站B4通过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4连接。
进一步,变电站C1、变电站C2、变电站C3、变电站C4通过双回220kV线路首尾相连,实现双回路链式连接,即变电站C1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2连接;变电站C2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3连接;变电站C3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4连接;变电站C4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1连接。
进一步,变电站C1、变电站C2、变电站C3、变电站C4,通过双回220kV线路实现交叉互联,即变电站C1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3连接;变电站C2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4连接。
进一步,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C1、变电站C2、变电站C3、变电站C4均预留2个220kV间隔,可以分别接入两回发电厂的220kV联络线路。
进一步,发电厂设有4座,分别为发电厂G1、发电厂G2、发电厂G3、发电厂G4,发电厂接入负荷中心层的方式包括;同一发电厂的两回线路分别接入附近的两座变电站或同一发电厂的两回线路均接入附近的同一座变电站。
进一步,同一发电厂的两回线路分别接入附近的两座变电站,即发电厂G1接入变电站C1与2变电站C2;发电厂G2接入变电站C2与变电站C3;发电厂G3接入变电站C3与变电站C4;发电厂G4接入变电站C4与变电站C1; 同一发电厂的两回线路均接入附近的同一座变电站,即发电厂G1接入变电站C1;发电厂G2接入变电站C2;发电厂G3接入变电站C3;发电厂G4接入变电站C4。
进一步,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枢纽层的220kV变电站和负荷中心层的220kV变电站的220kV侧配电装置均采用双母线双分段接线方式。即双回220kV线路在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的220kV侧、枢纽层的220kV变电站的220kV侧和负荷中心层的220kV变电站的220kV侧均可选择接入双分段的同一侧或在双分段的每侧接入一回线路。
其中,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可以替换为其他更大供电量的变电站,可以根据当地的供电需求量选择合适等级的供电变电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该种接线结构的电网正常运行时每个主供电源变电站的带负荷能力均得到提高,极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降低了电网建设的投资,经济效益明显,值得全网推广;
2、采用该种电网接线结构,减少500kV变电站220kV出线间隔占用明显,同时供电可靠性也有明显提高,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特别适合发达城市采用,满足湾区建设需求;
3、每座220kV变电站接线标准一致、结构统一,可以实现模块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有利于提高建设效率、降低成本。
4、采用分层、双闭环互联接线方式,转供能力强,运行方式灵活;
5、每座变电站均采用双母线双分段接线方式,双回220kV线路接入母线位置可选择,有利于控制供电网内短路电流的大小。
6、电厂电源的近负荷接入,有利于就地消纳及降低供电损耗;
7、该种高可靠城市电网接线结构,将电源站点、区域枢纽变电站、负荷中心变电站,进行全面、统一、协同设计,使电网架结构形成网格化的同时,提高了供电可靠性、自愈能力、网络重构能力及供电能力等。
附图说明
图1是电网接线结构的分层连接示意图。
图2是同一发电厂分别接入附近的两座枢纽层变电站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同一发电厂均接入附近的两座枢纽层变电站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的双母线双分段接线方式示意图。
图5是枢纽层的220kV变电站和负荷中心层的220kV变电站的双母线双分段接线方式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电网接线结构的故障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3电网接线结构的故障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4电网接线结构的故障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5中电网接线结构建设过程中无枢纽层变电站不完整接线方式1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5中电网接线结构建设过程中无枢纽层变电站不完整接线方式2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5中电网接线结构建设过程中无枢纽层变电站不完整接线方式3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5中电网接线结构建设过程中无负荷中心层变电站不完整接线方式1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5中电网接线结构建设过程中无负荷中心层变电站不完整接线方式2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5中电网接线结构建设过程中无负荷中心层变电站不完整接线方式3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5中电网接线结构建设过程中主供电源层变电站不完整接线方式1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5中电网接线结构建设过程中主供电源层变电站不完整接线方式2示意图。
图17是实施例5中电网接线结构建设过程完成后的完整接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实施例1:
该高可靠城市电网接线结构,按三层设计,第一层为主供电源层,第二层为枢纽层,第三层为负荷中心层。主供电源层包含4座500kV变电站,枢纽层包含4座220kV变电站,负荷中心层包含4座220kV变电站,同时该电网接线结构在枢纽层并入4座发电厂。
如图1所示:500kV的变电站A1、A2、A3、A4均为主供电源,分别与220kV的变电站B1、B2、B3、B4实现双回线路连接,即变电站A1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1连接;变电站A2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2连接;变电站A3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3连接;变电站A4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4连接。
如图1虚线所示为:当以上线路采用电缆敷设时如载流量不满足要求,可以采用4回线连接方式,为限制短路电流可以每段母线接一回线路运行。
220kV的变电站B1、B2、B3、B4均为枢纽变电站,通过双回220kV线路首尾相连,实现双回路链式连接(以下简称枢纽层双环网),即变电站B1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2连接;变电站B2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3连接;变电站B3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4连接;变电站B4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1连接。
220kV的变电站C1、C2、C3、C4均为负荷中心变电站,通过双回220kV线路首尾相连,实现双回路链式连接(以下简称负荷中心层双环网),即变电站C1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2连接;变电站C2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3连接;变电站C3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4连接;变电站C4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1连接。
枢纽层双环网中的220kV变电站B1、B2、B3、B4与负荷中心层双环网中的220kV变电站C1、C2、C3、C4,通过双回220kV线路实现互联,即变电站B1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1连接;变电站B2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2连接;变电站B3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3连接;变电站B4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4连接。通过这些互联实现枢纽层双环网与负荷中心层双环网的有效连接。
负荷中心层双环网中的220kV变电站C1、C2、C3、C4,通过双回220kV线路实现交叉互联,即变电站C1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3连接;变电站C2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4连接。通过交叉互联实现每座负荷中心220kV变电站均由来自四个方向的电源直接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
负荷中心层双环网中的220kV变电站C1、C2、C3、C4,均预留2个220kV间隔,可以分别接入2回发电厂的220kV联络线路,发电厂的接入方式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同一发电厂的两回线路分别接入附近的两座220kV变电站,如图2所示,发电厂G1接入变电站C1与变电站C2;发电厂G2接入变电站C2与变电站C3;发电厂G3接入变电站C3与变电站C4;发电厂G4接入变电站C4与变电站C1。第二种是,同一发电厂的两回线路均接入附近的同一座220kV变电站,如图3所示,发电厂G1接入220kV变电站C1;发电厂G2接入220kV变电站C2;发电厂G3接入220kV变电站C;发电厂G4接入220kV变电站C4。
如图4所示,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的220kV侧配电装置采用双母线双分段接线方式,1、2母线设计有8回220kV线路,5、6母线设计有8回220kV线路。双回220kV线路可选择接入双分段的同一侧或在双分段的每侧接入一回线路。
如图5所示,枢纽层的220kV变电站和负荷中心层的220kV变电站的220kV侧配电装置均采用采用双母线双分段接线方式,1、2母线设计有5回220kV线路,5、6母线设计有5回220kV线路。双回220kV线路可选择接入双分段的同一侧或在双分段的每侧接入一回线路。
其中,220kV侧配电装置是指变电站中用于进行220kV电缆线路进行接线的配电装置,配电装置是发电厂与变电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电厂与变电所电气主接线的具体实现。配电装置是根据电气主接线的连接方式,由开关设备、保护设备、测量设备、母线以及必要的辅助设备组成,辅助设备包括安装布置电气设备的构架、基础、房屋和通道等。变电站一般具有两个或三个电压等级的配电装置。配电装置电压等级有0.38~10kV、35kV、110kV、220kV、330kV、500kV等几种。本设计中利用双回220kV线路进行连接,所以接线在220kV等级的配电装置。
采用该种接线结构的电网正常运行时每个主供电源变电站的带负荷能力均提高到75%、N-1情况下主供电源线路的带负荷能力均提高到87.5%,极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降低了电网建设的投资,经济效益明显,值得全网推广。由图1也可以看出,8座220kV变电站仅站用500kV变电站8回出线间隔,因此采用该种电网接线结构,减少500kV变电站220kV出线间隔占用明显,同时供电可靠性也有明显提高。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当主供电源层有一座550V变电站完全失去后,全部负荷由其余3座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供电,因此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带负荷能力可以达到75%。正常运行时,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有8回出线给枢纽层的变电站及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供电,当失去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A1后,还有3座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还有6回出线给枢纽层的变电站及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供电,如图6箭头所示,剩余线路电流均表示为I。因此,按失去1座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来考虑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带负荷能力可以达到3÷4=75%。
实施例3:
如图7所示,当主供电源层任一座变电站有一回220kV线路故障失去后,其余主供电源变电站出线带负荷能力可以达到87.5%。正常运行时,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有8回出线给枢纽层的变电站及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供电,当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A1有一回220kV线路故障失去后,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还有7回出线给枢纽层的变电站及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供电,如图7箭头所示,剩余线路电流均表示为I。因此,按失去1回线路来考虑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出线带负荷能力可以达到7÷8=87.5%。
实施例4:
如图8所示,当枢纽层有一座变电站完全失去后,相当于失去一路主供电源,同时失去一座负荷变电站,其余7座变电站的全部负荷由其余3座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供电,因此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带负荷能力可以达到85.71428.57%。正常运行时,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有8回出线给枢纽层的变电站及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供电,当失去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A1后,还有3座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还有6回出线给3座枢纽层的变电站及4座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供电,如图8箭头所示,剩余线路电流均表示为I。因此,按失去1座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及1座枢纽层的变电站来考虑主供电源层的变电站带负荷能力可以达到(3÷4)÷(7÷8)=75%÷87.5%=85.7142857%。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所述是该电网接线结构在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临时接线方式的例子以及最终建设成型的完整结构。为更好地理解对本设计的建设过程,以及在建设该电网接线结构中可实现一边使建设好的变电站立即投入使用,一边在建设好新的变电站通过搭线接入在建设中的电网结构,通过不同的接线方式来呈现。
如图9所示,为电网接线结构无枢纽层变电站不完整接线方式1的示意图。该不完整接线形式,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有2座,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有4座,220kV枢纽层变电站没有建设。本接线形式如图9,220kV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C1与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1采用双回线路直接连接,路径按终期枢纽层的变电站B1接入考虑;220kV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C2与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1采用双回线路直接连接,路径按终期枢纽层的变电站B2接入及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2接入考虑;220kV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C3与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3采用双回线路直接连接,路径按终期枢纽层的变电站B3接入考虑;220kV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C4与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3采用双回线路直接连接,路径按终期枢纽层的变电站B4接入及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4接入考虑;4座220kV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C1、C2、C3、C4之间进行双回路线首尾连接,并且变电站C1与变电站C3、变电站C2与变电站C4之间通过双回路线进行交叉互联。
如图10所示,为电网接线结构无枢纽层变电站不完整接线方式2的示意图。该不完整接线形式与图9所示的方式1相比,增加了一座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2,即共有3座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本接线形式如图10,与图9的方式1不同在于,将220kV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C2通过双回线路连接至新增的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2。
如图11所示,为电网接线结构无枢纽层变电站不完整接线方式3的示意图。该不完整接线形式与图10所示的方式2相比,再增加了一座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4,即共有4座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本接线形式如图11,与图10的方式2不同在于,将220kV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C4通过双回线路连接至新增的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2。
如图12所示,为电网接线结构建设过程中无负荷中心层变电站不完整接线方式1的示意图。该不完整接线形式,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有2座,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有4座,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没有建设。本接线形式如图12,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B1、B2均通过双回线路接至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1;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B3、B4均通过双回线路接至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3,4座220kV枢纽变电站B1、B2、B3、B4之间利用双回路线进行首尾相连。其中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B1与变电站B3按照负荷中心层的220kV变电站C1与变电站C3连接路线交叉连接,待负荷中心层的220kV变电站C1与变电站C3建设时接入负荷中心层的220kV变电站C1与变电站C3,其中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B2与变电站B4按照负荷中心层的220kV变电站C2与变电站C4连接路线交叉连接,待负荷中心层的220kV变电站C2与变电站C4建设时接入负荷中心层的220kV变电站C2与变电站C4。
如图13所示,为电网接线结构建设过程中无负荷中心层变电站不完整接线方式2的示意图。该不完整接线形式与图12所示的方式1相比,增加了一座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2,即共有3座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本接线形式如图13,与图12的方式1不同在于,将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B2通过双回线路连接至新增的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2。
如图14所示,为电网接线结构建设过程中无负荷中心层变电站不完整接线方式3的示意图。该不完整接线形式与图13所示的方式2相比,增加了一座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4,即共有4座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本接线形式如图14,与图13的方式2不同在于,将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B4通过双回线路连接至新增的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4。
如图15所示,为电网接线结构建设过程中主供电源层变电站不完整接线方式1示意图。该不完整接线形式,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只有2座时,本接线形式如图15。2座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B1、B2均通过双回路线直接接至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1中,2座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B3、B4均通过双回路线直接接至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3中,4座220kV枢纽变电站B1、B2、B3、B4之间利用双回路线进行首尾相连,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B1还通过双回线路与220kV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C1直接相连,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B2还通过双回线路与220kV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C2直接相连,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B3还通过双回线路与220kV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C3直接相连,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B4还通过双回线路与220kV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C4直接相连,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C1、C2、C3、C4之间利用双回路线进行首尾相连,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C1与C3、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C2与C4最后进行交叉互联。
如图16所示,为电网接线结构建设过程中主供电源层变电站不完整接线方式2示意图。该不完整接线形式与图15所示的方式1相比,增加了一座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2,即共有3座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本接线形式如图16,与图15的方式1不同在于,将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B2通过双回线路连接至新增的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2。
如图17所示,为电网接线结构建设过程完成后的完整接线示意图。该完整接线形式与图16所示的方式2相比,增加了最后一座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4,即共有4座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本接线形式如图17,与图16的方式2不同在于,将220kV枢纽层的变电站B4通过双回线路连接至新增的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A4。
需要说明的是,图17所示的完整的接线结构与实施例1中图1所示的接线结构所表示是同一连接结构,不同是图1中增加了4个发电厂G1、G2、G3、G4,其余均相同,只是在表现图的形式上不同。
由图9—图17,清楚地展示了各种在建设初中其间的连接结构,以及在最后形成终期完整的电网接线结构图,使整个建设过程清晰合理,可最大化提高变电站的使用率。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供电源层、枢纽层和负荷中心层,所述枢纽层包围所述负荷中心层,所述主供电源层包围所述枢纽层,所述主供电源层包括4座500kV变电站,所述枢纽层包括4座220kV变电站,所述负荷中心层包括4座220kV变电站,所述主供电源层的每一座500kV变电站通过双回线路与所述枢纽层的每一座220kV变电站对应相连,所述枢纽层的4座220kV变电站之间进行双回路链式连接,所述枢纽层的每一座220kV变电站通过双回线路与所述负荷中心层的每一座220kV变电站对应相连,所述负荷中心层的4座220kV变电站之间进行双回路链式连接和交叉互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供电源层的4座500kV变电站分别为变电站A1、变电站A2、变电站A3、变电站A4,所述枢纽层的4座220kV变电站分别为变电站B1、变电站B2、变电站B3、变电站B4,变电站A1通过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1连接,变电站A2通过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2连接,变电站A3通过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3连接,变电站A4通过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4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变电站B1、变电站B2、变电站B3、变电站B4通过双回220kV线路首尾相连,实现双回路链式连接,即变电站B1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2连接;变电站B2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3连接;变电站B3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4连接;变电站B4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B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中心层的4座220kV变电站分别为变电站C1、变电站C2、变电站C3、变电站C4,变电站B1通过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1连接,变电站B2通过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2连接,变电站B3通过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3连接,变电站B4通过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4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变电站C1、变电站C2、变电站C3、变电站C4通过双回220kV线路首尾相连,实现双回路链式连接,即变电站C1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2连接;变电站C2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3连接;变电站C3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4连接;变电站C4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变电站C1、变电站C2、变电站C3、变电站C4,通过双回220kV线路实现交叉互联,即变电站C1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3连接;变电站C2经双回220kV线路与变电站C4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中心层的变电站C1、变电站C2、变电站C3、变电站C4均预留2个220kV间隔,可以分别接入两回发电厂的220kV联络线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厂设有4座,分别为发电厂G1、发电厂G2、发电厂G3、发电厂G4,发电厂接入负荷中心层的方式包括;同一发电厂的两回线路分别接入附近的两座变电站或同一发电厂的两回线路均接入附近的同一座变电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同一发电厂的两回线路分别接入附近的两座变电站,即发电厂G1接入变电站C1与2变电站C2;发电厂G2接入变电站C2与变电站C3;发电厂G3接入变电站C3与变电站C4;发电厂G4接入变电站C4与变电站C1;同一发电厂的两回线路均接入附近的同一座变电站,即发电厂G1接入变电站C1;发电厂G2接入变电站C2;发电厂G3接入变电站C3;发电厂G4接入变电站C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供电源层的500kV变电站、枢纽层的220kV变电站和负荷中心层的220kV变电站的220kV侧配电装置均采用双母线双分段接线方式。
CN201822133617.7U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 Active CN2091699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33617.7U CN209169957U (zh)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33617.7U CN209169957U (zh)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69957U true CN209169957U (zh) 2019-07-26

Family

ID=67344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33617.7U Active CN209169957U (zh) 2018-12-18 2018-12-18 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699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3984A (zh) * 2018-12-18 2019-03-15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3984A (zh) * 2018-12-18 2019-03-15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
CN109473984B (zh) * 2018-12-18 2024-04-12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68612B (zh) 一种中压配电网的三双接线方式
CN107134770B (zh) 一种主配荷协同配电网接线结构的供电系统
CN103116807B (zh) 一种功能区配电网精细化规划方法
CN102170144B (zh) 链式扩展供电系统
CN106374463B (zh) 一种a+类供电区域配电网供电模式配置方法
CN105846422B (zh) 一种大容量电网短路电流控制措施优化配置方法
CN206547006U (zh) 一种主配荷协同配电网接线结构的供电系统
CN207339266U (zh) 中压配电变压器双射低压备自投接线结构
CN209169957U (zh) 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
CN102208811B (zh) 含微网的配电网络的接线结构
CN103178451A (zh) 一种电网终端小型变配电系统
CN208078653U (zh) 双母线与单母线混合接线高压配电装置
CN109473984A (zh) 一种城市电网接线结构
CN109671344A (zh) 一种用于直流输配电工程动态模拟实验系统的拓扑结构
CN105024329A (zh) 一种中压架空主干配电网建设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CN202121332U (zh) 链式扩展供电系统
CN213585170U (zh) 基于储能站的站用电屏及分布式站用电系统
Ueda et al. Representtive test systems for Swedish distribution networks
Zheng et al. Reli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of zhangbei multi-terminal HVDC transmission system
CN114759805A (zh) 一种背靠背柔直换流站布置型式
CN203774631U (zh) 双断路器作单母线分段的高压配电装置
CN203787789U (zh) 一种用于高压配电的T、π混合网架接线结构
Zhong et al. Chinese growing pains
CN207504574U (zh) 一种基于超导线路的供电系统
CN206992496U (zh) 一种变电站电气总平面布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