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68019U - 一种阻风装置以及笔记本电脑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阻风装置以及笔记本电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68019U
CN209168019U CN201821995293.1U CN201821995293U CN209168019U CN 209168019 U CN209168019 U CN 209168019U CN 201821995293 U CN201821995293 U CN 201821995293U CN 209168019 U CN209168019 U CN 2091680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oke
elastic force
interconnecting piece
pulling force
drive mag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9529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小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99529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680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680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680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阻风装置以及笔记本电脑,该阻风装置包括:设置有凹槽的主机下盖、阻风部、至少一个驱动部、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各个驱动部与各个弹力连接部一一对应;每一个弹力连接部分别与阻风部以及对应的驱动部相连;每一个驱动部用于在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闭合时向对应的弹力连接部施加拉力;在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分离时向对应的弹力连接部撤回拉力;每一个弹力连接部用于在对应的驱动部的拉力作用下向阻风部施加拉力;在对应的驱动部撤回拉力时撤回拉力;阻风部用于在各个弹力连接部的拉力作用下隐藏在凹槽内;在各个弹力连接部撤回拉力时离开凹槽,进行阻风。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可以提高笔记本电脑的美观度。

Description

一种阻风装置以及笔记本电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阻风装置以及笔记本电脑。
背景技术
笔记本电脑由于携带方便,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较为广泛。笔记本电脑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使笔记本电脑能够维持工作,需要利用风扇对其进行散热。
目前,笔记本电脑通常将风扇向后,也就是将风扇向LCD显示器(Liquid 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的方向吹出热风的方式进行散热。目前为了使热风在撞到LCD显示器时不向主机下盖的方向回流,通常在主机下盖的下表面安装一个与笔记本电脑的屏轴相平行的,且长度一致的橡胶条。该橡胶条突出主机下盖的下表面。因此,现有的方式,由于该橡胶条突出在主机下盖的下表面上,导致笔记本电脑的美观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阻风装置以及笔记本电脑,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笔记本电脑的美观度。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阻风装置,该阻风装置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其包括:
设置有凹槽的主机下盖、阻风部、至少一个驱动部、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一一对应;
每一个所述弹力连接部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阻风部相连;每一个所述弹力连接部的第二端分别与对应的驱动部相连;
每一个所述驱动部,分别用于在所述笔记本电脑的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闭合时,向对应的弹力连接部施加拉力;在所述LCD前框与所述主机上盖相分离时,向对应的弹力连接部撤回所施加的拉力;
每一个所述弹力连接部,分别用于在对应的驱动部的拉力作用下,向所述阻风部施加拉力;在对应的驱动部撤回拉力时,撤回向所述阻风部施加的拉力;
所述阻风部,用于在所述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的拉力作用下,隐藏在所述凹槽内;在所述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撤回所施加的拉力时,离开所述凹槽,进行阻风。
优选地,
所述阻风部,包括:旋转轴以及阻风门;
所述旋转轴安装在所述凹槽中,且所述旋转轴与所述阻风门相连;
所述阻风门在所述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的拉力作用下隐藏在所述凹槽内时,所述阻风门的下表面与所述主机下盖的下表面平齐;
所述阻风门在所述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撤回所施加的拉力时,绕所述旋转轴旋转离开所述凹槽,且所述阻风门的下表面与所述主机下盖的下表面之间具有设定的角度。
优选地,
所述阻风部,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阻风弹力子部;
每一个所述阻风弹力子部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凹槽的槽底相连;所述阻风弹力子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阻风门相连;
每一个所述阻风弹力子部,分别用于在所述阻风门隐藏在所述凹槽内时,发生压缩形变;在所述阻风门离开所述凹槽时,恢复为原有形状。
优选地,
所述角度为100°至140°之间的任一数值。
优选地,
所述阻风弹力子部为至少一个第一弹簧或至少一个第一橡皮条。
优选地,
所述驱动部,包括:第一驱动磁铁以及第二驱动磁铁;
所述第一驱动磁铁放置在所述主机下盖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二驱动磁铁与所述LCD前框的内表面相贴合,且所述第二驱动磁铁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第一驱动磁铁相对;
所述第一驱动磁铁与所述第二驱动磁铁在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闭合时,相互吸引;且在所述LCD前框与所述主机上盖相分离时,相互分离。
优选地,
所述第一驱动磁铁的S极与所述第二驱动磁铁的N极相对。
优选地,
所述第一驱动磁铁的N极与所述第二驱动磁铁的S极相对。
优选地,
所述弹力连接部的第一端以固定连接方式或活动连接方式与所述阻风部相连;
所述弹力连接部的第二端以固定连接方式或活动连接方式分别与对应的驱动部相连。
优选地,
所述弹力连接部为至少一个第二弹簧或至少一个第二橡皮条。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笔记本电脑,该笔记本电脑包括:
上述任一所述的阻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阻风装置以及笔记本电脑,该阻风装置包括设置有凹槽的主机下盖、阻风部、设定数量的驱动部、设定数量的弹力连接部。各个驱动部在笔记本电脑的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闭合时,向对应的弹力连接部施加拉力,以使对应的弹力连接部向阻风部施加拉力。然后阻风部在各个弹力连接部的拉力作用下隐藏在凹槽内。各个驱动部在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分离时向对应的弹力连接部撤回所施加的拉力,以使对应的弹力连接部撤回向阻风部施加的拉力。然后阻风部在各个弹力连接部撤回所施加的拉力时离开凹槽,进行阻风。通过上述可知,阻风部在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闭合时,也就是在笔记本电脑可能处于未使用状态时阻风部时隐藏在主机下盖的凹槽内的。而在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分离时,也就是在笔记本电脑可能处于使用状态时阻风部才离开凹槽进行阻风。由于阻风部仅在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分离时才离开凹槽,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提高笔记本电脑的美观度。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阻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笔记本电脑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阻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阻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阻风装置,该阻风装置应用于笔记本电脑,阻风装置包括:
设置有凹槽1011的主机下盖101、阻风部102、至少一个驱动部103、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104;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部103与所述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104一一对应;
每一个所述弹力连接部104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阻风部102相连;每一个所述弹力连接部104的第二端分别与对应的驱动部103相连;
每一个所述驱动部103,分别用于在所述笔记本电脑的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闭合时,向对应的弹力连接部104施加拉力;在所述LCD前框与所述主机上盖相分离时,向对应的弹力连接部104撤回所施加的拉力;
每一个所述弹力连接部104,分别用于在对应的驱动部103的拉力作用下,向所述阻风部102施加拉力;在对应的驱动部103撤回拉力时,撤回向所述阻风部102施加的拉力;
所述阻风部102,用于在所述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104的拉力作用下,隐藏在所述凹槽1011内;在所述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104撤回所施加的拉力时,离开所述凹槽1011,进行阻风。
根据图1所示的实施例,该阻风装置包括设置有凹槽的主机下盖、阻风部、设定数量的驱动部、设定数量的弹力连接部。各个驱动部在笔记本电脑的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闭合时,向对应的弹力连接部施加拉力,以使对应的弹力连接部向阻风部施加拉力。然后阻风部在各个弹力连接部的拉力作用下隐藏在凹槽内。各个驱动部在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分离时向对应的弹力连接部撤回所施加的拉力,以使对应的弹力连接部撤回向阻风部施加的拉力。然后阻风部在各个弹力连接部撤回所施加的拉力时离开凹槽,进行阻风。通过上述可知,阻风部在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闭合时,也就是在笔记本电脑可能处于未使用状态时阻风部时隐藏在主机下盖的凹槽内的。而在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分离时,也就是在笔记本电脑可能处于使用状态时阻风部才离开凹槽进行阻风。由于阻风部仅在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分离时才离开凹槽,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提高笔记本电脑的美观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一个笔记本电脑的仰视图。图1为该图中T截面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阻风部的长度可以根据业务要求确定。比如阻风部的长度可以大于或等于屏轴的长度。在图2中可以看出阻风部102的长度a大于屏轴20的长度b,且阻风部的垂直中心轴与笔记本电脑的垂直中心轴C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阻风部的宽度d可以根据业务要求确定。但需要注意的是,阻风部的宽度应与凹槽的宽度相匹配,以使阻风部可以完全隐藏于凹槽内。还需要注意的是,阻风部的宽度应满足阻风要求,以在阻风部离开凹槽进行阻风时,可以最大限度的进行阻风,以减少回流进入风扇的热风量。比如,阻风部的宽度d可以选用0.5厘米至15厘米内的任一数值。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部以及弹力连接部的数量均可以根据业务要求确定。需要注意的是,驱动部和弹力连接部需要一一对应。图1中的椭圆形虚线内的部分为一个驱动部。图1中的不规则形状虚线内的部分为阻风部102。在驱动部和弹力连接部的数量均为1时,可以沿着阻风部水平轴的方向,在任一位置与阻风部建立连接。比如优选地可以在图2中所示的A位置或B位置。在驱动部和弹力连接部的数量均大于1时,则可以沿着阻风部水平轴的方向,进行均匀放置,并与阻风部连接。比如在驱动部和弹力连接部的数量均为2时设置在阻风部的两端,也就是图2中所示的A位置和B位置与阻风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示,所述阻风部102包括旋转轴1021以及阻风门1022;
所述旋转轴1021安装在所述凹槽1011中,且所述旋转轴1021与所述阻风门1022相连;
所述阻风门1022在所述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104的拉力作用下隐藏在所述凹槽1011内时,所述阻风门1022的下表面与所述主机下盖101的下表面平齐;
所述阻风门1022在所述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104撤回所施加的拉力时,绕所述旋转轴1021旋转离开所述凹槽1011,且所述阻风门1022的下表面与所述主机下盖101的下表面之间具有设定的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从图3中可以看出,阻风门在与弹力连接部的连接处可以存在一个固定柱30,利用该固定柱与弹力连接部连接。为了节省材料,该固定柱可在与弹力连接部对应的连接处设置,而在不需要与弹力连接部连接的位置处不设置该固定柱。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部在笔记本电脑的LCD前框40与主机上盖50相闭合时,向弹力连接部施加拉力F1。则在驱动部的拉力作用下,弹力连接部向阻风门施加拉力F2。阻风门在弹力连接部的拉力作用下隐藏在凹槽内,且在隐藏时阻风门的下表面e与主机下盖的下表面f平齐。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部在LCD前框40与所述主机上盖50相分离时,向弹力连接部撤回所施加的拉力F1。则在驱动部撤回拉力时,弹力连接部向阻风门撤回施加的拉力F2。阻风门在弹力连接部撤回所施加的拉力F2时,按照如图4所示的轨迹k绕旋转轴旋转,从而离开凹槽,此时阻风门的下表面e与主机下盖f的下表面之间具有设定的角度β。其中,角度β为100°至140°之间的任一数值。比如120°。
在本实施例中,在LCD前框40与主机上盖50从成相互分离状态转变为相互闭合状态时,驱动部开始向弹力连接部施加拉力。弹力连接部在驱动部的拉力作用下向阻风门施加拉力。阻风门在弹力连接部的拉力作用下沿如图3中所示的轨迹k旋转,并隐藏在凹槽内。最后阻风门在隐藏时其下表面e与主机下盖的下表面f平齐。
根据上述实施例,阻风门可以随着笔记本电脑的LCD前框与主机上盖之间的位置状态,沿着旋转轴转动,并隐藏在凹槽中或者离开凹槽进行阻风。可见阻风门随着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状态可以自动进行隐藏和阻风状态的切换。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阻风部102可以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阻风弹力子部1023;
每一个所述阻风弹力子部1023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凹槽1011的槽底相连;所述阻风弹力子部1023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阻风门1022相连;
每一个所述阻风弹力子部1023,分别用于在所述阻风门1022隐藏在所述凹槽1011内时,发生压缩形变;在所述阻风门1022离开所述凹槽1011时,恢复为原有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阻风弹力子部在阻风门隐藏在凹槽中时,处于压缩状态。但是,当阻风门开始离开凹槽时,阻风弹力子部从压缩状态开始逐渐的恢复至原始无弹力状态,最终恢复到原始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当阻风门开始进入凹槽时,阻风弹力子部从无弹力的原始状态开始逐渐的进入压缩状态,直到阻风门的下表面e与主机下盖的下表面f平齐时,才进入到稳定压缩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阻风弹力子部的长度选取与角度β有关。可以根据该角度β来选择阻风弹力子部的长度。
根据上述实施例,阻风弹力子部在阻风门隐藏在凹槽内时发生压缩形变,并且在阻风门离开凹槽时恢复为原有形状。因此,可以利用阻风弹力子部的长度来限定阻风门的下表面与主机下盖的下表面之间的角度,从而使阻风门可以具有最优的阻风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风弹力子部1023为至少一个第一弹簧或至少一个第一橡皮条。
在本实施例中,弹簧和橡皮条的类型均可以根据业务要求确定。比如选用螺旋弹簧。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驱动部103可以包括第一驱动磁铁1031以及第二驱动磁铁1032;
所述第一驱动磁铁1031放置在所述主机下盖101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二驱动磁铁1032与所述LCD前框的内表面相贴合,且所述第二驱动磁铁1032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第一驱动磁铁1031相对;
所述第一驱动磁铁1031与所述第二驱动磁铁1032在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闭合时,相互吸引;且在所述LCD前框与所述主机上盖相分离时,相互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驱动磁铁放置在主机下盖的上表面上,且放置在靠近笔记本电脑屏轴的一侧。第二驱动磁铁与LCD前框40的内表面相贴合,且第二驱动磁铁的设置位置与第一驱动磁铁相对,并也放置在靠近笔记本电脑屏轴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磁铁与第二驱动磁铁在LCD前框40与主机上盖50相闭合时,由于磁力作用相互吸引,由于相互吸引向弹力连接部施加拉力。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磁铁与第二驱动磁铁LCD前框40与主机上盖50相分离时,磁力作用较小或消失,从而撤销了向弹力连接部施加的拉力。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磁铁以及第二驱动磁铁的磁极设置可以根据业务要求确定。比如,第一驱动磁铁的S极与第二驱动磁铁的N极相对,如图2中所示的60为S极,70为N极。又如,第一驱动磁铁的N极与所述第二驱动磁铁的S极相对,如图2中所示的60为N极,70为S极。
根据上述实施例,由于第一驱动磁铁以及第二驱动磁铁依靠相互间的磁力作用,便可对弹力连接部施加拉力或对弹力连接部撤销拉力。并不用其他耗用能源的驱动装置进行,因此能耗较低。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力连接部104的第一端以固定连接方式或活动连接方式与所述阻风部102相连;
所述弹力连接部104的第二端以固定连接方式或活动连接方式分别与对应的驱动部103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连接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焊接方式。在弹力连接部采用焊接方式分别与阻风部以及驱动部连接时,弹力连接部连接的较为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活动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方式。在弹力连接部采用卡接方式分别与阻风部以及驱动部连接时,在更换和检修弹力连接部时较为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力连接部104为至少一个第二弹簧或至少一个第二橡皮条。
在本实施例中,弹簧和橡皮条的类型均可以根据业务要求确定。比如选用螺旋弹簧。
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阻风装置包括设置有凹槽的主机下盖、阻风部、设定数量的驱动部、设定数量的弹力连接部。各个驱动部在笔记本电脑的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闭合时,向对应的弹力连接部施加拉力,以使对应的弹力连接部向阻风部施加拉力。然后阻风部在各个弹力连接部的拉力作用下隐藏在凹槽内。各个驱动部在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分离时向对应的弹力连接部撤回所施加的拉力,以使对应的弹力连接部撤回向阻风部施加的拉力。然后阻风部在各个弹力连接部撤回所施加的拉力时离开凹槽,进行阻风。通过上述可知,阻风部在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闭合时,也就是在笔记本电脑可能处于未使用状态时阻风部时隐藏在主机下盖的凹槽内的。而在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分离时,也就是在笔记本电脑可能处于使用状态时阻风部才离开凹槽进行阻风。由于阻风部仅在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分离时才离开凹槽,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提高笔记本电脑的美观度。
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阻风门可以随着笔记本电脑的LCD前框与主机上盖之间的位置状态,沿着旋转轴转动,并隐藏在凹槽中或者离开凹槽进行阻风。可见阻风门随着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状态可以自动进行隐藏和阻风状态的切换。
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阻风弹力子部在阻风门隐藏在凹槽内时发生压缩形变,并且在阻风门离开凹槽时恢复为原有形状。因此,可以利用阻风弹力子部的长度来限定阻风门的下表面与主机下盖的下表面之间的角度,从而使阻风门可以具有最优的阻风效果。
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驱动磁铁以及第二驱动磁铁依靠相互间的磁力作用,便可对弹力连接部施加拉力或对弹力连接部撤销拉力。并不用其他耗用能源的驱动装置进行,因此能耗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因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阻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包括:
设置有凹槽的主机下盖、阻风部、至少一个驱动部、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一一对应;
每一个所述弹力连接部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阻风部相连;每一个所述弹力连接部的第二端分别与对应的驱动部相连;
每一个所述驱动部,分别用于在所述笔记本电脑的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闭合时,向对应的弹力连接部施加拉力;在所述LCD前框与所述主机上盖相分离时,向对应的弹力连接部撤回所施加的拉力;
每一个所述弹力连接部,分别用于在对应的驱动部的拉力作用下,向所述阻风部施加拉力;在对应的驱动部撤回拉力时,撤回向所述阻风部施加的拉力;
所述阻风部,用于在所述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的拉力作用下,隐藏在所述凹槽内;在所述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撤回所施加的拉力时,离开所述凹槽,进行阻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风部,包括:旋转轴以及阻风门;
所述旋转轴安装在所述凹槽中,且所述旋转轴与所述阻风门相连;
所述阻风门在所述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的拉力作用下隐藏在所述凹槽内时,所述阻风门的下表面与所述主机下盖的下表面平齐;
所述阻风门在所述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撤回所施加的拉力时,绕所述旋转轴旋转离开所述凹槽,且所述阻风门的下表面与所述主机下盖的下表面之间具有设定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风部,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阻风弹力子部;
每一个所述阻风弹力子部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凹槽的槽底相连;所述阻风弹力子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阻风门相连;
每一个所述阻风弹力子部,分别用于在所述阻风门隐藏在所述凹槽内时,发生压缩形变;在所述阻风门离开所述凹槽时,恢复为原有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为100°至140°之间的任一数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风弹力子部为至少一个第一弹簧或至少一个第一橡皮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包括:第一驱动磁铁以及第二驱动磁铁;
所述第一驱动磁铁放置在所述主机下盖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二驱动磁铁与所述LCD前框的内表面相贴合,且所述第二驱动磁铁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第一驱动磁铁相对;
所述第一驱动磁铁与所述第二驱动磁铁在LCD前框与主机上盖相闭合时,相互吸引;且在所述LCD前框与所述主机上盖相分离时,相互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阻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磁铁的S极与所述第二驱动磁铁的N极相对;
或,
所述第一驱动磁铁的N极与所述第二驱动磁铁的S极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阻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力连接部的第一端以固定连接方式或活动连接方式与所述阻风部相连;
所述弹力连接部的第二端以固定连接方式或活动连接方式分别与对应的驱动部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阻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力连接部为至少一个第二弹簧或至少一个第二橡皮条。
10.一种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阻风装置。
CN201821995293.1U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阻风装置以及笔记本电脑 Active CN2091680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95293.1U CN209168019U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阻风装置以及笔记本电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95293.1U CN209168019U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阻风装置以及笔记本电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68019U true CN209168019U (zh) 2019-07-26

Family

ID=67341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95293.1U Active CN209168019U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阻风装置以及笔记本电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680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30364A (zh) 拉链式硬质箱包的拉链简易更换机构及方法
CN208689482U (zh) 一种滑盖式双面屏的学生平板电脑
CN209168019U (zh) 一种阻风装置以及笔记本电脑
CN206516274U (zh) 一种可折叠的广告机
CN206209235U (zh) 一种中框结构及交互智能平板
CN213940008U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办公卡位
CN205665993U (zh) 一种新型蓝牙控制双面差异显示的电子嘉宾牌
CN2815152Y (zh) 一种可更换外型的数码相框
CN206773984U (zh) 一种能收藏显示屏的多媒体电子商务教学平台
CN207266454U (zh) 电子产品支撑架及电子产品
CN207034543U (zh) 一种带计算机主板电源开关的显示器
CN208259351U (zh) 一种办公综合演示终端装置
CN208737689U (zh) 一种可翻折的双屏电子书阅读器
CN205685287U (zh) 一种液晶显示器拆解工作台
CN206363719U (zh) 超薄信息广告发布机
CN207458399U (zh) 一种用于商务英语信函对比的装置
CN220604268U (zh) 一种epd电子纸屏信息画框
CN204375354U (zh) 一种电子阅报栏
CN201870226U (zh) 电子纸相册
CN202177084U (zh) 一种电子纸发光时钟灯
CN208272028U (zh) 一种gsm彩屏报警器
CN109027561A (zh) 一种设计专业用便携式一体化显示屏
CN204009677U (zh) 一种触控查询一体机
CN207818152U (zh) 思想政治宣传移动架
CN209625615U (zh) 一种组合式文学地图挂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