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67771U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167771U CN209167771U CN201822076808.4U CN201822076808U CN209167771U CN 209167771 U CN209167771 U CN 209167771U CN 201822076808 U CN201822076808 U CN 201822076808U CN 209167771 U CN209167771 U CN 2091677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image side
- object side
- refractive index
- optical ima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镜头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设置在光阑位置处的滤光片,所述滤光片在第一光圈值孔径内镀有可见光和红外光可通过的第一膜层,所述滤光片在第一光圈值至第二光圈值之间的孔径内镀有红外光可通过的第二膜层,所述第一光圈值大于第二光圈值。本实用新型采用镀有特定膜层的滤光片实现可见光与红外光两档光圈自动切换,无需采用驱动马达,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镜头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在安防监控领域中,光学成像镜头是必不可少的部件,安防监控都是24全天候工作的,因此,光学成像镜头也是既要在白天环境下工作,也要在夜晚环境下工作。在白天环境下工作时,可见光的光强度较大,需减小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以减少进光量,避免拍摄图像过亮,在夜晚环境下工作时,红外光的光强度较弱,需要增大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以增加进光量,避免拍摄图像较暗。现有的光学成像镜头是采用驱动马达控制光阑叶片来实现可见光小光圈与红外光大光圈的两档光圈切换,这种方式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用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设置在光阑位置处的滤光片,所述滤光片在第一光圈值孔径内镀有可见光和红外光可通过的第一膜层,所述滤光片在第一光圈值至第二光圈值之间的孔径内镀有红外光可通过的第二膜层,所述第一光圈值大于第二光圈值。
进一步的,还包括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光阑、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第十透镜和第十一透镜;该第一透镜至第十一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该第一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该第二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该第三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四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五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六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七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平面,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该第八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九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九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九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十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十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十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十一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十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十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该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十一片,且满足
1.45<nd6<1.65,60<vd6<85,1.8<nd7<1.9,20<vd7<30,1.45<nd8<1.65,60<vd8<85, 1.45<nd9<1.65,60<vd9<85,1.8<nd10<1.9,20<vd10<30,其中,nd6、nd7、nd8、nd9、nd10分别表示该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和第十透镜在d线的折射率,vd6、vd7、vd8、vd9、vd10分别表示该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和第十透镜在d线的色散系数。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圈值为1.8,所述第二光圈值为1.4。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膜层为可通过430-650nm及900-1000nm的膜层,所述第二膜层为可通过900-1000nm的膜层。
进一步的,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D12/R12<1.83,nd1>1.9,其中,D12为该第一透镜的通光口径,R12为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nd1为第一透镜在d线的折射率。
进一步的,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进一步的,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该第九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十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
进一步的,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7<|R22/R31|<1.3,0.5<|R42/R51|<2, 0.9<|R71/R82|<1.1,其中,R22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1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2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1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1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2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进一步的,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9<T2/T3<1.1,0.9<T5/T6<1.1,0.8<T8/T9<1.3,其中,T2为该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3为该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5为该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8为该第九、第十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之和,T9为该第十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进一步的,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7<ALT/ALG<1.35,其中,ALG为该第一透镜到该第十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总和,ALT为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十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十一个透镜厚度的总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光阑位置设置镀有特定膜层的滤光片实现可见光小光圈与红外光大光圈两档光圈自动切换,无需采用驱动马达,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各个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设计以及相关光学式限定,具有可见光与940nm红外共焦效果好,可见光与940nm红外焦点偏移<4um的优点,夜晚可使用940nm主波段光源进行补偿,人眼不易察觉。此外,还具有大广角、解像力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滤光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0.9-0.995um红外光MTF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可见光MTF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0.9-0.995um红外光离焦曲线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可见光离焦曲线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场曲和畸变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0.9-0.995um红外光MTF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可见光MTF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0.9-0.995um红外光离焦曲线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可见光离焦曲线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场曲和畸变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0.9-0.995um红外光MTF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可见光MTF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0.9-0.995um红外光离焦曲线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可见光离焦曲线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场曲和畸变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0.9-0.995um红外光MTF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可见光MTF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0.9-0.995um红外光离焦曲线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可见光离焦曲线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场曲和畸变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0.9-0.995um红外光MTF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可见光MTF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0.9-0.995um红外光离焦曲线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可见光离焦曲线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场曲和畸变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五个实施例的各个表达式的数值表。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所说的「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镜以高斯光学理论计算出来的近轴屈光率为正(或为负)。所说的「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定义为成像光线通过透镜表面的特定范围。透镜的面形凹凸判断可依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即通过曲率半径(简写为R值)的正负号来判断透镜面形的凹凸。R值可常见被使用于光学设计软件中,例如Zemax或CodeV。R值亦常见于光学设计软件的透镜资料表(lens data sheet) 中。以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物侧面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物侧面为凹面。反之,以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像侧面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像侧面为凸面。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设置在光阑位置处的滤光片,所述滤光片在第一光圈值孔径内镀有可见光和红外光可通过的第一膜层,所述滤光片在第一光圈值至第二光圈值之间的孔径内镀有红外光可通过的第二膜层,所述第一光圈值大于第二光圈值。实现了可见光小光圈和红外光大光圈的两档光圈自动切换,提高拍摄图像质量,无需采用驱动马达,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
优选的,该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光阑、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第十透镜和第十一透镜;该第一透镜至第十一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该第一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该第二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该第三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四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五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六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七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平面,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该第八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九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九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九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十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十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十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十一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十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十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该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十一片,且满足
1.45<nd6<1.65,60<vd6<85,1.8<nd7<1.9,20<vd7<30,1.45<nd8<1.65,60<vd8<85, 1.45<nd9<1.65,60<vd9<85,1.8<nd10<1.9,20<vd10<30,其中,nd6、nd7、nd8、nd9、nd10分别表示该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和第十透镜在d线的折射率,vd6、vd7、vd8、vd9、vd10分别表示该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和第十透镜在d线的色散系数。采用十一片透镜,并通过各个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设计以及相关光学式限定,具有可见光与940nm红外共焦效果好,可见光与940nm红外焦点偏移<4um的优点,光谱范围广,夜晚可使用940nm主波段光源进行补偿,人眼不易察觉。
优选的,所述第一膜层为可通过430-650nm及900-1000nm的膜层,所述第二膜层为可通过900-1000nm的膜层。夜晚可使用940nm主波段光源进行补偿,人眼不易察觉。
优选的,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D12/R12<1.835,nd1>1.9,其中,D12为该第一透镜的通光口径,R12为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nd1为第一透镜在d线的折射率。在可实现广角,低f-theta畸变功能前提下,便于工艺加工。
优选的,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可更好矫正平衡像差,提升MTF表现效果。
优选的,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该第九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十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有利于消色差。
优选的,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7<|R22/R31|<1.3,0.5<|R42/R51|<2, 0.9<|R71/R82|<1.1,其中,R22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1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2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1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1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2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易于加工制造。
优选的,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9<T2/T3<1.1,0.9<T5/T6<1.1,0.8<T8/T9<1.3,0.7<ALT/ALG<1.35,其中,T2为该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3为该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5为该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8为该第九、第十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之和,T9为该第十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ALG为该第一透镜到该第十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总和,ALT为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十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十一个透镜厚度的总和。以进一步缩短镜头长度,且易于加工制造。
下面将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镜头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一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滤光片140以及从物侧A1至像侧A2沿一光轴I依次包括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光阑、第六透镜6、第七透镜7、第八透镜8、第九透镜9、第十透镜100、第十一透镜110、盖板玻璃120和成像面130;滤光片140设置在光阑位置处,滤光片140在第一光圈值(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光圈值为1.8)孔径内镀有可见光和红外光可通过的第一膜层141,滤光片140 在第一光圈值至第二光圈值(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光圈值为1.4)之间的孔径内镀有红外光可通过的第二膜层14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光圈值和第二光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此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轻易实现的,不再细说。
具体的,第一膜层141为430-650nm可见光及900-1000nm红外光可通过的膜层,光谱可按如下要求:420-630nm,Tmin>90%;650±10nm,T=50%;680-870nm,Tmax<2%;900±10nm, T=50%;920-970nm,Tmin>90%;990-1100nm,Tmax<2%;第二膜层142为900-1000nm红外光可通过的膜层,光谱可按如下要求:420-870n,Tmax<2%;900±10nm,T=50%;920-970nm, Tmin>90%;990-1100nm,Tmax<2%,其中,Tmax表示光谱最大透过率,T表示光谱透过率,Tmin 表示光谱最小透过率。但不限于此。
该第一透镜1具负屈光率,该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1为凸面,该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12为凹面;
该第二透镜2具负屈光率,该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1为凸面,该第二透镜2的像侧面22为凹面;
该第三透镜3具负屈光率,该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31为凹面,该第三透镜3的像侧面32为凸面;
该第四透镜4具正屈光率,该第四透镜4的物侧面41为凹面,该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42为凸面;
该第五透镜5具正屈光率,该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51为凸面,该第五透镜5的像侧面52为凸面;
该第六透镜6具正屈光率,该第六透镜6的物侧面61为凸面,该第六透镜6的像侧面62为凸面,该第六透镜6的物侧面61和像侧面62均为非球面。
该第七透镜7具负屈光率,该第七透镜7的物侧面71为平面,该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2为凹面;
该第八透镜8具正屈光率,该第八透镜8的物侧面81为凸面,该第八透镜8的像侧面82为凸面;
该第九透镜9具正屈光率,该第九透镜9的物侧面91为凸面,该第九透镜9的像侧面92为凸面;
该第十透镜100具负屈光率,该第十透镜100的物侧面101为凹面,该第十透镜100的像侧面102为凸面;
该第十一透镜110具正屈光率,该第十一透镜110的物侧面111为凸面,该第十一透镜 110的像侧面112为凹面。
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七透镜7和第八透镜8为胶合透镜,第九透镜9和第十透镜100为胶合透镜。
本具体实施例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1-1所示。
表1-1实施例一的详细光学数据
表面 | 曲率半径 | 厚度 | 材质 | 折射率 | 色散系数 | 焦距 | |
OBJ | 被摄物面 | 平面 | Infinity | ||||
11 | 第一透镜 | 16.87 | 2.03 | 玻璃 | 2.00 | 25.44 | -11.36 |
12 | 6.25 | 3.31 | |||||
21 | 第二透镜 | 30.05 | 0.65 | 玻璃 | 1.57 | 56.06 | -9.39 |
22 | 4.43 | 4.47 | |||||
31 | 第三透镜 | -5.88 | 0.66 | 玻璃 | 1.77 | 49.61 | -8.43 |
32 | -78.62 | 0.14 | |||||
41 | 第四透镜 | -31.65 | 2.52 | 玻璃 | 1.88 | 40.81 | 11.24 |
42 | -7.69 | 0.10 | |||||
51 | 第五透镜 | 11.90 | 2.16 | 玻璃 | 1.90 | 31.42 | 12.60 |
52 | -141.89 | 2.78 | |||||
- | 光阑 | 平面 | 0.71 | 玻璃 | 1.52 | 64.21 | - |
61 | 第六透镜 | 9.01(ASG) | 1.98 | 玻璃 | 1.50 | 81.61 | 13.49 |
62 | -23.11(ASG) | 0.10 | |||||
71 | 第七透镜 | 平面 | 0.60 | 玻璃 | 1.85 | 23.79 | -6.11 |
72 | 4.99 | 0 | |||||
81 | 第八透镜 | 4.99 | 2.25 | 玻璃 | 1.59 | 68.62 | 6.37 |
82 | -12.21 | 0.10 | |||||
91 | 第九透镜 | 32.80 | 2.00 | 玻璃 | 1.50 | 81.59 | 9.72 |
92 | -5.47 | 0 | |||||
101 | 第十透镜 | -5.47 | 0.60 | 玻璃 | 1.85 | 23.79 | -9.27 |
102 | -20.73 | 0.10 | |||||
111 | 第十一透镜 | 9.97 | 2.13 | 玻璃 | 1.91 | 35.26 | 16.64 |
112 | 27.64 | 1.15 | |||||
121 | 平板玻璃 | 平面 | 0.55 | 玻璃 | 1.52 | 64.21 | - |
122 | 平面 | 1.71 | |||||
130 | 成像面 | 平面 |
本具体实施例中,第六透镜6的物侧面61和像侧面62依下列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
其中:
z:非球面的深度(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之切面,两者间的垂直距离);
c:非球面顶点的曲率(the vertex curvature);
K:锥面系数(Conic Constant);
径向距离(radial distance)
rn:归一化半径(normalization radius(NRADIUS));
u:r/rn;
am:第m阶Qcon系数(is the mth Qcon coefficient);
Qm con:第m阶Qcon多项式(the mth Qcon polynomial);
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详细数据请参考下表。
表面 | 12 | 13 |
K= | -1.56E+01 | 2.75E+01 |
a<sub>4</sub>= | 1.81E-03 | -1.91E-04 |
a<sub>6</sub>= | -2.46E-04 | -1.19E-04 |
a<sub>8</sub>= | 1.37E-05 | 1.31E-05 |
a<sub>10</sub>= | -1.19E-06 | -1.85E-06 |
a<sub>12</sub>= | 1.43E-08 | 6.77E-08 |
本具体实施例的相关条件表达式的数值请参考图28,其中,T1为该第一透镜1在光轴I 上的厚度,T4为该第四透镜4在光轴I上的厚度,T7为该第七透镜7和第八透镜8在光轴I上的厚度之和,G12为该第一透镜1到该第二透镜2在光轴I上的空气间隙,G23为该第二透镜2到该第三透镜3在光轴I上的空气间隙,G34为该第三透镜3到该第四透镜4在光轴I 上的空气间隙,G45为该第四透镜4到该第五透镜5在光轴I上的空气间隙,G67为该第六透镜6到该第七透镜7在光轴I上的空气间隙,G89为该第八透镜8到该第九透镜9在光轴I 上的空气间隙,G1011为该第十透镜100到该第十一透镜110在光轴I上的空气间隙,Gstop 为该光阑前后空气间隙总和,TTL为该第一透镜1到该成像面130在光轴I上的距离。
本具体实施例的场曲及畸变图如图7(A)和图7(B)所示,可以看出畸变小;解像力请参阅图3和4,从图上可以看出解像力好,可见光(430-656nm)与红外(900-1000nm)的共焦性具体参见图5和6,共焦性好,940nm红外偏移量IR shift<4um。
本具体实施例中,f=2.53mm;FOV=166°,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焦距,FOV为视场角。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各个透镜的面型凹凸和屈光率相同,仅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透镜非球面系数及系统焦距的光学参数不同。
本具体实施例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2-1所示。
表2-1实施例二的详细光学数据
本具体实施例的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详细数据请参考下表。
表面 | 12 | 13 |
K= | -1.68E+01 | 3.37E+01 |
a<sub>4</sub>= | 1.81E-03 | -7.34E-05 |
a<sub>6</sub>= | -2.50E-04 | -1.58E-04 |
a<sub>8</sub>= | 1.29E-05 | 1.95E-05 |
a<sub>10</sub>= | -9.82E-07 | -2.50E-06 |
a<sub>12</sub>= | 1.82E-08 | 1.00E-07 |
本具体实施例的相应条件表达式的数值请参考图28。
本具体实施例的场曲及畸变图如图12所示,可以看出畸变小;解像力请参阅图8和9,从图上可以看出解像力好,可见光(430-656nm)与红外(900-1000nm)的共焦性具体参见图10和11,共焦性好,940nm红外偏移量IR shift<4um。
本具体实施例中f=2.55;FOV=167°。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各个透镜的面型凹凸和屈光率相同,仅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透镜非球面系数及系统焦距的光学参数不同。
本具体实施例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3-1所示。
表3-1实施例三的详细光学数据
表面 | 曲率半径 | 厚度 | 材质 | 折射率 | 色散系数 | 焦距 | |
OBJ | 被摄物面 | 平面 | Infinity | ||||
11 | 第一透镜 | 16.73 | 1.69 | 玻璃 | 2.00 | 25.44 | -10.27 |
12 | 5.92 | 3.33 | |||||
21 | 第二透镜 | 32.29 | 0.57 | 玻璃 | 1.52 | 64.21 | -10.35 |
22 | 4.49 | 4.15 | |||||
31 | 第三透镜 | -5.65 | 0.58 | 玻璃 | 1.77 | 49.61 | -7.83 |
32 | -128.13 | 0.3 | |||||
41 | 第四透镜 | -29.49 | 2.43 | 玻璃 | 1.88 | 40.81 | 10.94 |
42 | -7.42 | 0.10 | |||||
51 | 第五透镜 | 11.43 | 1.80 | 玻璃 | 1.91 | 35.26 | 11.54 |
52 | -90.26 | 3.63 | |||||
- | 光阑 | 平面 | 0.48 | ||||
61 | 第六透镜 | 9.08(ASG) | 1.75 | 玻璃 | 1.50 | 81.61 | 14.13 |
62 | -27.41(ASG) | 0.09 | |||||
71 | 第七透镜 | -138.81 | 0.56 | 玻璃 | 1.85 | 23.79 | -5.86 |
72 | 4.96 | 0 | |||||
81 | 第八透镜 | 4.96 | 2.03 | 玻璃 | 1.59 | 68.62 | 6.33 |
82 | -12.37 | 0.1 | |||||
91 | 第九透镜 | 61.97 | 1.76 | 玻璃 | 1.50 | 81.59 | 10.50 |
92 | -5.56 | 0 | |||||
101 | 第十透镜 | -5.56 | 0.57 | 玻璃 | 1.81 | 22.69 | -10.13 |
102 | -19.85 | 0.09 | |||||
111 | 第十一透镜 | 9.45 | 2.23 | 玻璃 | 1.91 | 35.26 | 13.43 |
112 | 40.71 | 1.10 | |||||
121 | 平板玻璃 | 平面 | 0.82 | 玻璃 | 1.52 | 64.21 | - |
122 | 平面 | 1.57 | |||||
130 | 成像面 | 平面 |
本具体实施例的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详细数据请参考下表。
表面 | 12 | 13 |
K= | -1.68E+01 | 3.37E+01 |
a<sub>4</sub>= | 2.06E-03 | -8.31E-05 |
a<sub>6</sub>= | -3.07E-04 | -1.95E-04 |
a<sub>8</sub>= | -1.72E-05 | 2.60E-05 |
a<sub>10</sub>= | -1.42E-06 | -3.62E-06 |
a<sub>12</sub>= | 2.86E-08 | 1.58E-07 |
本具体实施例的相应条件表达式的数值请参考图28。
本具体实施例的场曲及畸变图如图17(A)和图17(B)所示,可以看出畸变小;解像力请参阅图13和14,从图上可以看出解像力好,可见光(430-656nm)与红外(900-1000nm)的共焦性具体参见图15和16,共焦性好,940nm红外偏移量IR shift<4um。
本具体实施例中f=2.45;FOV=174°。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各个透镜的面型凹凸和屈光率相同,仅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透镜非球面系数及系统焦距的光学参数不同。
本具体实施例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4-1所示。
表4-1实施例四的详细光学数据
表面 | 曲率半径 | 厚度 | 材质 | 折射率 | 色散系数 | 焦距 | |
OBJ | 被摄物面 | 平面 | Infinity | ||||
11 | 第一透镜 | 16.85 | 1.79 | 玻璃 | 2.00 | 25.44 | -10.70 |
12 | 6.07 | 3.49 | |||||
21 | 第二透镜 | 32.45 | 0.59 | 玻璃 | 1.52 | 64.21 | -10.55 |
22 | 4.57 | 4.23 | |||||
31 | 第三透镜 | -5.79 | 0.60 | 玻璃 | 1.77 | 49.61 | -8.02 |
32 | -130.23 | 0.31 | |||||
41 | 第四透镜 | -29.96 | 2.49 | 玻璃 | 1.88 | 40.81 | 11.22 |
42 | -7.60 | 0.10 | |||||
51 | 第五透镜 | 11.75 | 1.85 | 玻璃 | 1.91 | 35.26 | 11.83 |
52 | -90.49 | 3.70 | |||||
- | 光阑 | 平面 | 0.49 | ||||
61 | 第六透镜 | 9.18(ASG) | 1.74 | 玻璃 | 1.50 | 81.61 | 14.38 |
62 | -28.62(ASG) | 0.08 | |||||
71 | 第七透镜 | -149.36 | 0.58 | 玻璃 | 1.85 | 23.79 | -6.02 |
72 | 5.08 | 0 | |||||
81 | 第八透镜 | 5.08 | 2.08 | 玻璃 | 1.59 | 68.62 | 6.49 |
82 | -12.69 | 0.10 | |||||
91 | 第九透镜 | 62.74 | 1.80 | 玻璃 | 1.50 | 81.59 | 10.78 |
92 | -5.72 | 0 | |||||
101 | 第十透镜 | -5.72 | 0.59 | 玻璃 | 1.81 | 22.69 | -10.23 |
102 | -20.38 | 0.10 | |||||
111 | 第十一透镜 | 9.61 | 2.25 | 玻璃 | 1.91 | 35.26 | 13.77 |
112 | 40.18 | 1.13 | |||||
121 | 平板玻璃 | 平面 | 0.84 | 玻璃 | 1.52 | 64.21 | - |
122 | 平面 | 1.58 | |||||
130 | 成像面 | 平面 |
本具体实施例的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详细数据请参考下表。
本具体实施例的相应条件表达式的数值请参考图28。
本具体实施例的场曲及畸变图如图22(A)和图22(B)所示,可以看出畸变小;解像力请参阅图18和19,从图上可以看出解像力好,可见光(430-656nm)与红外(900-1000nm)的共焦性具体参见图20和21,共焦性好,940nm红外偏移量IR shift<4um。
本具体实施例中f=2.5;FOV=169°。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各个透镜的面型凹凸和屈光率相同,仅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透镜非球面系数及系统焦距的光学参数不同。
本具体实施例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5-1所示。
表5-1实施例五的详细光学数据
本具体实施例的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详细数据请参考下表。
表面 | 12 | 13 |
K= | -1.67E+01 | 3.25E+01 |
a<sub>4</sub>= | 1.84E-03 | -7.38E-05 |
a<sub>6</sub>= | -2.48E-04 | -1.56E-04 |
a<sub>8</sub>= | 1.30E-05 | 1.99E-05 |
a<sub>10</sub>= | -9.68E-07 | -2.50E-06 |
a<sub>12</sub>= | 1.46E-08 | 9.59E-08 |
本具体实施例的相应条件表达式的数值请参考图28。
本具体实施例的场曲及畸变图如图27(A)和图27(B)所示,可以看出畸变小;解像力请参阅图23和24,从图上可以看出解像力好,可见光(430-656nm)与红外(900-1000nm)的共焦性具体参见图25和26,共焦性好,940nm红外偏移量IR shift<4um。
本具体实施例中f=2.6;FOV=163°。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光阑位置处的滤光片,所述滤光片在第一光圈值孔径内镀有可见光和红外光可通过的第一膜层,所述滤光片在第一光圈值至第二光圈值之间的孔径内镀有红外光可通过的第二膜层,所述第一光圈值大于第二光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光阑、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第十透镜和第十一透镜;该第一透镜至第十一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该第一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该第二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该第三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四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五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六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七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平面,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该第八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九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九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九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十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十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十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该第十一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十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十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该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十一片,且满足
1.45<nd6<1.65,60<vd6<85,1.8<nd7<1.9,20<vd7<30,1.45<nd8<1.65,60<vd8<85,1.45<nd9<1.65,60<vd9<85,1.8<nd10<1.9,20<vd10<30,其中,nd6、nd7、nd8、nd9、nd10分别表示该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和第十透镜在d线的折射率,vd6、vd7、vd8、vd9、vd10分别表示该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和第十透镜在d线的色散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圈值为1.8,所述第二光圈值为1.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膜层为可通过430-650nm及900-1000nm的膜层,所述第二膜层为可通过900-1000nm的膜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D12/R12<1.83,nd1>1.9,其中,D12为该第一透镜的通光口径,R12为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nd1为第一透镜在d线的折射率。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该第九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十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7<|R22/R31|<1.3,0.5<|R42/R51|<2,0.9<|R71/R82|<1.1,其中,R22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1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2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1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1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2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9<T2/T3<1.1,0.9<T5/T6<1.1,0.8<T8/T9<1.3,其中,T2为该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3为该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5为该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8为该第九、第十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之和,T9为该第十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7<ALT/ALG<1.35,其中,ALG为该第一透镜到该第十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总和,ALT为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十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十一个透镜厚度的总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076808.4U CN209167771U (zh) | 2018-12-11 | 2018-12-11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076808.4U CN209167771U (zh) | 2018-12-11 | 2018-12-11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167771U true CN209167771U (zh) | 2019-07-26 |
Family
ID=67343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076808.4U Active CN209167771U (zh) | 2018-12-11 | 2018-12-11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16777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58465A (zh) * | 2018-12-11 | 2019-02-19 |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
2018
- 2018-12-11 CN CN201822076808.4U patent/CN20916777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58465A (zh) * | 2018-12-11 | 2019-02-19 |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CN109358465B (zh) * | 2018-12-11 | 2024-07-19 |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358465A (zh)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
CN109799597B (zh)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
CN108318995B (zh) | 一种透镜系统和镜头 | |
CN108388004A (zh) | 一种星光级高清日夜共焦光学镜头 | |
CN111999869A (zh) | 一种红外共焦的变焦镜头 | |
CN210072173U (zh) | 广角日夜共焦型无热化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
CN211878291U (zh) | 高清广角日夜共焦光学系统及摄像模组 | |
CN113960750A (zh) | 一种大光圈红外广角ToF镜头 | |
CN209343033U (zh)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
CN209167771U (zh)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2873039U (zh) | 一种微型投影镜头及投影设备 | |
CN211955960U (zh) | 一种定焦低色差的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0488106U (zh) | 一种鱼眼镜头 | |
CN109445065A (zh) | 一种用于数字电影放映机的10组13片式镜头结构 | |
CN109116525A (zh) | 一种无热化鱼眼高清的光学镜头 | |
CN209979920U (zh) | 一种鱼眼镜头 | |
CN110161655B (zh) | 广角日夜共焦型无热化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
CN209167653U (zh) | 一种超薄鱼眼镜头 | |
CN109683279B (zh) | 一种大光圈红外共焦光学系统 | |
CN114609762B (zh) | 小体积大广角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
CN117270160A (zh) | 一种日夜监控镜头 | |
CN212647138U (zh) | 一种红外共焦的变焦镜头 | |
CN112596217B (zh) | 一种红外共焦镜头 | |
CN213780517U (zh)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2873034U (zh) | 高像素红外光学系统及其应用的摄像模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