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36982U - 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 - Google Patents

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36982U
CN209136982U CN201721034831.6U CN201721034831U CN209136982U CN 209136982 U CN209136982 U CN 209136982U CN 201721034831 U CN201721034831 U CN 201721034831U CN 209136982 U CN209136982 U CN 2091369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aperture
reconstructing system
fixed button
wire lo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3483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建波
崔国庆
张磊
赵立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Deyi Dame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Deyi Dame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Deyi Dame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Deyi Dame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3483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369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369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369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第一固定纽扣,所述第一固定纽扣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纽扣的形状匹配的一个或多个通孔;可调节线环,所述可调节线环包括收纳部及调节线,所述调节线穿过所述收纳部及所述第一固定纽扣的通孔,在所述第一固定纽扣的一侧形成伸缩部;缠绕线环,所述缠绕线环与所述伸缩部连接;固定线环,所述固定线环与所述缠绕线环闭环连接;第二固定纽扣,所述第二固定纽扣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固定纽扣的形状匹配的一个或多个通孔,所述固定线环以闭环方式通过所述第二固定纽扣的一个或多个通孔。通过上述方案,提高了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的易用性。

Description

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
背景技术
膝关节交叉韧带又称十字韧带,位于股骨内外髁之间,前后两条,互相交叉。前交叉韧带起于股骨髁间窝外后部,向前、内、下止于胫骨棘前侧。后交叉韧带起于股骨髁间窝内前部,向后、外、下止于胫骨棘后侧。前交叉韧带防止胫骨向前移位;后交叉韧带则防止胫骨向后移位。前交叉韧带损伤多由过伸暴力或外展外旋小腿所引起。其撕裂可发生在起点、体部、或止点。常合并胫骨棘的撕脱骨折。后交叉韧带损伤多由于暴力直接打击胫骨上端的前方所致。撕裂可发生在股骨或胫骨附着处。如损伤时,膝关节位于半屈位,可合并前叉韧带损伤。
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当交叉韧带出现损伤后,会导致关节的不稳定以及引起其他组织的退化。由于韧带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差,损伤后的韧带必须通过手术置换以恢复其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至少部分的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包括:
第一固定纽扣,所述第一固定纽扣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纽扣的形状匹配的一个或多个通孔;
可调节线环,所述可调节线环包括收纳部及调节线,所述调节线穿过所述收纳部及所述第一固定纽扣的通孔,在所述第一固定纽扣的一侧形成伸缩部;
缠绕线环,所述缠绕线环与所述伸缩部连接;
固定线环,所述固定线环与所述缠绕线环闭环连接;
第二固定纽扣,所述第二固定纽扣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固定纽扣的形状匹配的一个或多个通孔,所述固定线环以闭环方式通过所述第二固定纽扣的一个或多个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重建系统还包括:
牵引线,所述牵引线具有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固定纽扣通孔的第一端及第二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重建系统还包括:
翻绊线,所述翻绊线具有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固定纽扣通孔的第三端及第四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二固定纽扣包括:
圆形基体,所述圆形基体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直径小于第二表面的直径;
用于依次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在所述圆形基体内对称分布,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孔径,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二孔径,所述第一孔径大于第二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用于通过牵引线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孔径,所述第三通孔在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二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用于通过翻袢线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孔径,所述第四通孔在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二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三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第四通孔按照顺时针顺序在所述圆形基体上对称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从所述圆形基体的边缘沿着朝向所述圆形基体圆心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三通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从所述圆形基体的边缘沿着朝向所述圆形基体圆心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四通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均为锥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的中心距离所述圆形基体的中心均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孔径小于所述第一表面直径的四分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的开口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孔径的二分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二固定纽扣包括:
圆形基体,所述圆形基体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直径小于第二表面的直径;
用于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表面按照第一矩形形成第一下沉部,在所述第二表面按照第二矩形形成第二下沉部,所述第二下沉部与所述第一下沉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矩形、所述第二矩形的中心与所述圆形基体的中心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矩形与所述第二矩形在第一方向上的边长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矩形在第一方向上的边长大于所述第二矩形在第一方向上的边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矩形与所述第二矩形在第二方向上的边长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矩形在第一方向上的边长大于所述第一矩形在第二方向上的边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二矩形在第一方向上的边长等于所述第二矩形在第二方向上的边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下沉部具有第一下沉高度,所述第一下沉高度小于所述圆形基体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下沉部具有第二下沉高度,所述第二下沉高度与所述第一下沉高度的和等于所述圆形基体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下沉高度与所述第二下沉高度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二固定纽扣包括:
长形基体,所述长形基体的中间及两端分别呈直线及半圆形,所述长形基体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面积;
用于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用于依次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在所述长形基体内对称分布,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孔径,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二孔径,所述第一孔径大于第二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用于通过牵引线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三孔径,所述第三通孔在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四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用于通过翻袢线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三孔径,所述第四通孔在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四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孔径大于所述第三孔径,所述第二孔径大于所述第四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三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第四通孔按照第一方向在所述长形基体上依次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从所述长形基体的边缘沿着朝向所述长形基体圆心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开口部在所述长形基体的一侧分布,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基体的直线边缘形成第一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从所述长形基体的边缘沿着朝向所述长形基体圆心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四通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二开口部在所述长形基体的另一侧分布,所述第二开口部与所述基体的直线边缘形成第二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开口部及所述第二开口部在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形成的图形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二固定纽扣包括:
基体,所述基体具有半圆形的第一边缘及斜面的第二边缘,所述基体具有上表面和与所述上表面平行的下表面,所述上表面的面积小于所述下表面的面积;
用于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基体的一侧;
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基体的上表面与所述基体固定连接;
用于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凸起部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通孔位于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位于所述基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突起部的顶部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弧形结构的圆心同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位于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三通孔在为锥台型结构,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三通孔在所述锥台型结构的一侧具有第一孔径,在所述锥台型结构的另一侧具有第二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二通孔在为锥台型结构,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锥台型结构的一侧具有第三孔径,在所述锥台型结构的另一侧具有第四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孔径小于所述第三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二孔径小于所述第四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在垂直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的中心的中间点重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通过调节伸缩部的长短,能够使第一固定纽扣与第二固定纽扣之间产生不同的收缩力,能够适应于多种韧带固定场景,提高了重建系统的易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的结构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纽扣的结构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固定纽扣的结构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固定纽扣的结构图;
图2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固定纽扣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固定纽扣的结构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固定纽扣的结构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固定纽扣的结构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固定纽扣的结构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固定纽扣的结构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固定纽扣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包括:第一固定纽扣A1,所述第一固定纽扣A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纽扣A1的形状匹配的一个或多个通孔;可调节线环B,所述可调节线环包括收纳部B1及调节线,所述调节线穿过所述收纳部B1及所述第一固定纽扣A1的通孔,在所述第一固定纽扣的一侧形成伸缩部;缠绕线环E,所述缠绕线环E与所述伸缩部连接;固定线环F,所述固定线环F与所述缠绕线环E闭环连接;第二固定纽扣A2,所述第二固定纽扣A2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固定纽扣A2的形状匹配的一个或多个通孔,所述固定线环F以闭环方式通过所述第二固定纽扣的一个或多个通孔。
可选的,所述重建系统上还包括具有第一色彩样式的牵引线C,所述牵引线 C具有用于通过所述通孔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牵引线C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可调节线环B的截面面积。
可选的,所述重建系统还包括具有第二色彩样式的翻绊线D,所述第二色彩样式与所述第一色彩样式不同,所述翻绊线D具有用于通过所述通孔的第三端及第四端,所述翻绊线D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可调节线环B的截面面积。通过将牵引线C和翻绊线D设置为不同的样式,能够便于用户在使用时对牵引线C 和翻绊线D进行快速识别,方便使用。通过将牵引线C和翻绊线D设置为较小的截面面积,这样可以在保证用力强度的前提下,降低牵引线C和翻绊线D的粗细程度,同时可以相应的降低牵引线C和翻绊线D通过的通孔的孔径大小,节省了空间。
具体的,可调节线环B可以由编织线构成,通过将所述编织线在所述固定纽扣的通孔中编织形成所述可调节线环。
作为另外一种情况,所述可调节线环B也可以由纤维线构成,通过将所述纤维线在所述固定纽扣的通孔中缠绕形成所述可调节线环。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调节可调节线环中的调节线B2及B3,可以调节B1侧的调节线组成的伸缩部的长短,通过伸缩部对缠绕线环E及固定线环F施加压力,进而使第一固定纽扣A1与第二固定纽扣A2之间的压力处于可调节的状态。通过上述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能够灵活有效的对韧带进行绑定或固定。
参见图2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韧带重建的固定纽扣,包括:
第一圆形基体21,该第一圆形基体21具有第一表面211和与该第一表面 211平行的第二表面212,该第一表面的直径小于第二表面212的直径;
用于依次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一通孔22及第二通孔23,该第一通孔 22及第二通孔23在该第一圆形基体21内对称分布,该第一通孔22及第二通孔 23在该第一表面211具有第一孔径,该第一通孔22及第二通孔23在该第二表面212具有第二孔径,该第一孔径大于第二孔径。
具体的,第一圆形基体21可以是标准的圆形,也可以是类似于圆形的结构。第一圆形基体21可以采用具有较强应力结构的材料制作(比如不锈钢等)而成。
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第一圆形基体21通常是和韧带可调节线环配套使用,韧带可调节线环可以通过预设的方式穿过第一圆形基体21的第一通孔22和第二通孔23,由于第一通孔22和第二通孔23设置了不同的孔径,能够有效的卡住韧带可调节线环,确保了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牢固性。
参见图2b,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固定纽扣还包括:
用于通过牵引线的第三通孔24,该第三通孔24在该第一表面211具有第一孔径,该第三通孔24在该第二表面212具有第二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固定纽扣还包括:
用于通过翻袢线的第四通孔25,该第四通孔25在该第一表面211具有第一孔径,该第四通孔25在该第二表面212具有第二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第一通孔22、第三通孔24、第二通孔23及第四通孔25按照顺时针顺序在该第一圆形基体21上对称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参见图2c,该固定纽扣还包括:
第一开口部26,该第一开口部26从该第一圆形基体21的边缘沿着朝向该第一圆形基体21圆心的方向,延伸至该第三通孔24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固定纽扣还包括:
第二开口部27,该第二开口部27从该第一圆形基体21的边缘沿着朝向该第一圆形基体21圆心的方向,延伸至该第四通孔25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参见图2d,该固定纽扣还包括:
第一水平开口部28,该第一水平开口部28从该圆形基体21的边缘沿着朝向该圆形基体21圆心的方向,延伸至该第二通孔23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参见图2d,该固定纽扣还包括:
第二水平开口部29,该第二水平开口部29从该圆形基体21的边缘沿着朝向该圆形基体21圆心的方向,延伸至该第一通孔22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均为锥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的中心距离该第一圆形基体的中心均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第一孔径小于该第一表面直径的四分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的开口距离小于该第一孔径的二分之一。
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韧带重建的固定纽扣,包括:
第二圆形基体31,所述第二圆形基体31具有第一表面311和与所述第一表面311平行的第一表面312,所述第一表面311的直径小于第一表面312的直径;用于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五通孔32,所述第五通孔32在所述第一表面311 按照第一矩形321形成第一下沉部,在所述第一表面312按照第二矩形322形成第二下沉部,所述第二下沉部与所述第一下沉部连接。
具体的,第二圆形基体31可以是标准的圆形,也可以是类似于圆形的结构。第二圆形基体31可以采用具有较强应力结构的材料制作(比如不锈钢等)而成。
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第二圆形基体31通常是和韧带可调节线环配套使用,韧带可调节线环可以通过预设的方式穿过第二圆形基体31的第五通孔32,由于第五通孔32通过第一下沉部和第二下沉部形成了T型结构,能够有效的卡住韧带可调节线环,确保了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牢固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矩形321、所述第二矩形322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圆形基体31的中心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矩形321与所述第二矩形322在第一方向上的边长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矩形321在第一方向上的边长大于所述第二矩形322在第一方向上的边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矩形321与所述第二矩形322在第二方向上的边长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矩形321在第一方向上的边长大于所述第一矩形321在第二方向上的边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二矩形322在第一方向上的边长等于所述第二矩形322在第二方向上的边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下沉部具有第一下沉高度,所述第一下沉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圆形基体31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下沉部具有第二下沉高度,所述第二下沉高度与所述第一下沉高度的和等于所述第二圆形基体31 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下沉高度与所述第二下沉高度相同。
参见图4a-4c,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韧带重建的固定纽扣,包括:
长形基体41,该长形基体41的中间及两端分别呈直线及半圆形,该长形基体41具有第一表面411和与该第一表面411平行的第二表面412,该第一表面 411的面积小于该第二表面412的面积;
用于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六通孔42及第七通孔43,用于依次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六通孔42及第七通孔43,该第六通孔42及第七通孔43在该长形基体41内对称分布,该第六通孔42及第七通孔43在该第一表面411具有第三孔径421,该第六通孔42及第七通孔43在该第二表面412具有第四孔径422,该第三孔径421大于第四孔径422。
具体的,长形基体41可以采用具有较强应力结构的材料制作(比如不锈钢等)而成。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长形基体41通常是和韧带可调节线环配套使用,韧带可调节线环可以通过预设的方式穿过长形基体41的第六通孔42和第七通孔43,由于第六通孔42和第七通孔43设置了不同的孔径,能够有效的卡住韧带可调节线环,确保了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牢固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固定纽扣还包括:
用于通过牵引线的第八通孔44,该第八通孔44在该第一表面411具有第五孔径,该第八通孔44在该第二表面412具有第六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固定纽扣还包括:
用于通过翻袢线的第九通孔45,该第九通孔45在该第一表面411具有第五孔径,该第九通孔45在该第二表面412具有第六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第三孔径421大于该第五孔径,该第四孔径422大于该第六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第八通孔44、第六通孔42、第七通孔43及第九通孔45按照第一方向在该长形基体41上依次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固定纽扣还包括:
第三开口部46,该第三开口部46从该长形基体41的边缘沿着朝向该长形基体41圆心的方向,延伸至该第六通孔42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第三开口部46在该长形基体41的一侧分布,该第三开口部46与该基体的直线边缘形成第一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固定纽扣还包括:
第四开口部47,该第四开口部47从该长形基体41的边缘沿着朝向该长形基体41圆心的方向,延伸至该第九通孔45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第四开口部47在该长形基体41的另一侧分布,该第四开口部47与该基体的直线边缘形成第二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第三开口部46及该第四开口部47在该第一表面411及该第二表面412形成的图形相同。
参见图5a-5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韧带重建的固定纽扣,包括:
基体51,所述基体51具有半圆形的第一边缘及斜面的第二边缘,所述基体 51具有上表面和与所述上表面平行的下表面,所述上表面的面积小于所述下表面的面积;用于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十通孔52,所述第十通孔52位于所述基体51的一侧;突起部53,所述突起部53在所述基体51的上表面与所述基体 51固定连接;用于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十一通孔54,所述第十一通孔54 位于所述凸起部内。
具体的,基体51可以采用具有较强应力结构的材料制作(比如不锈钢等) 而成。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基体51通常是和韧带可调节线环配套使用,韧带可调节线环可以通过预设的方式穿过基体51的第十通孔52和第十一通孔54,由于第十通孔52和第十一通孔54设置了不同的孔径,能够有效的卡住韧带可调节线环,确保了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牢固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十通孔52位于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十通孔52的中心位于所述基体5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突起部53的顶部为弧形结构,所述第十一通孔54与所述弧形结构的圆心同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第十二通孔55,所述第十二通孔55位于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十通孔52及第十二通孔55在为锥台型结构,所述第十通孔52及第十二通孔55在所述锥台型结构的一侧具有第七孔径,在所述锥台型结构的另一侧具有第八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十一通孔54在为锥台型结构,所述第十一通孔54在所述锥台型结构的一侧具有第九孔径,在所述锥台型结构的另一侧具有第十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七孔径小于所述第九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八孔径小于所述第十孔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所述第十一通孔54的中心在垂直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十通孔52和第十二通孔55的中心的中间点重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3)

1.一种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固定纽扣,所述第一固定纽扣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纽扣的形状匹配的一个或多个通孔;
可调节线环,所述可调节线环包括收纳部及调节线,所述调节线穿过所述收纳部及所述第一固定纽扣的通孔,在所述第一固定纽扣的一侧形成伸缩部;
缠绕线环,所述缠绕线环与所述伸缩部连接;
固定线环,所述固定线环与所述缠绕线环闭环连接;
第二固定纽扣,所述第二固定纽扣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固定纽扣的形状匹配的一个或多个通孔,所述固定线环以闭环方式通过所述第二固定纽扣的一个或多个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建系统还包括:
牵引线,所述牵引线具有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固定纽扣通孔的第一端及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建系统还包括:
翻绊线,所述翻绊线具有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固定纽扣通孔的第三端及第四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固定纽扣包括:
圆形基体,所述圆形基体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直径小于第二表面的直径;
用于依次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在所述圆形基体内对称分布,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孔径,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二孔径,所述第一孔径大于第二孔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用于通过牵引线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孔径,所述第三通孔在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二孔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用于通过翻袢线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孔径,所述第四通孔在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二孔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第四通孔按照顺时针顺序在所述圆形基体上对称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从所述圆形基体的边缘沿着朝向所述圆形基体圆心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三通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从所述圆形基体的边缘沿着朝向所述圆形基体圆心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四通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均为锥台型。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的中心距离所述圆形基体的中心均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孔径小于所述第一表面直径的四分之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的开口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孔径的二分之一。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固定纽扣包括:
圆形基体,所述圆形基体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直径小于第二表面的直径;
用于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表面按照第一矩形形成第一下沉部,在所述第二表面按照第二矩形形成第二下沉部,所述第二下沉部与所述第一下沉部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矩形、所述第二矩形的中心与所述圆形基体的中心重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矩形与所述第二矩形在第一方向上的边长不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矩形在第一方向上的边长大于所述第二矩形在第一方向上的边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矩形与所述第二矩形在第二方向上的边长相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矩形在第一方向上的边长大于所述第一矩形在第二方向上的边长。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矩形在第一方向上的边长等于所述第二矩形在第二方向上的边长。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下沉部具有第一下沉高度,所述第一下沉高度小于所述圆形基体的厚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下沉部具有第二下沉高度,所述第二下沉高度与所述第一下沉高度的和等于所述圆形基体的厚度。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下沉高度与所述第二下沉高度相同。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固定纽扣包括:
长形基体,所述长形基体的中间及两端分别呈直线及半圆形,所述长形基体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面积;
用于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用于依次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在所述长形基体内对称分布,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孔径,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二孔径,所述第一孔径大于第二孔径。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用于通过牵引线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三孔径,所述第三通孔在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四孔径。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用于通过翻袢线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在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三孔径,所述第四通孔在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第四孔径。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孔径大于所述第三孔径,所述第二孔径大于所述第四孔径。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第四通孔按照第一方向在所述长形基体上依次分布。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从所述长形基体的边缘沿着朝向所述长形基体圆心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内。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部在所述长形基体的一侧分布,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基体的直线边缘形成第一夹角。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从所述长形基体的边缘沿着朝向所述长形基体圆心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四通孔内。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开口部在所述长形基体的另一侧分布,所述第二开口部与所述基体的直线边缘形成第二夹角。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部及所述第二开口部在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形成的图形相同。
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固定纽扣包括:
基体,所述基体具有半圆形的第一边缘及斜面的第二边缘,所述基体具有上表面和与所述上表面平行的下表面,所述上表面的面积小于所述下表面的面积;
用于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基体的一侧;
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基体的上表面与所述基体固定连接;
用于通过韧带可调节线环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突起部内。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孔位于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位于所述基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间。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的顶部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弧形结构的圆心同心。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纽扣还包括:
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位于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一侧。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三通孔在为锥台型结构,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三通孔在所述锥台型结构的一侧具有第一孔径,在所述锥台型结构的另一侧具有第二孔径。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通孔在为锥台型结构,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锥台型结构的一侧具有第三孔径,在所述锥台型结构的另一侧具有第四孔径。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孔径小于所述第三孔径。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孔径小于所述第四孔径。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在垂直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的中心的中间点重合。
CN201721034831.6U 2017-08-17 2017-08-17 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 Active CN2091369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34831.6U CN209136982U (zh) 2017-08-17 2017-08-17 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34831.6U CN209136982U (zh) 2017-08-17 2017-08-17 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36982U true CN209136982U (zh) 2019-07-23

Family

ID=67263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34831.6U Active CN209136982U (zh) 2017-08-17 2017-08-17 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369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4385A (zh) * 2017-08-17 2019-03-01 北京德益达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4385A (zh) * 2017-08-17 2019-03-01 北京德益达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
CN109394385B (zh) * 2017-08-17 2024-09-24 北京德益达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136982U (zh) 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
CN209048359U (zh) 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
CN208989251U (zh) 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
CN209187071U (zh) 带有可调节线环的韧带重建固定装置
CN209136983U (zh) 具有带药线环的韧带重建系统
CN209136984U (zh) 带有固定线环的韧带重建固定装置
CN206150472U (zh) 一种无缝痕内裤
US20070225804A1 (en) Hernia Prosthe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s
JP2007138335A (ja) 姿勢をコントロールするためのウェア
CN107373805B (zh) 一种多功能塑身束裤
CN109394390A (zh) 带有可调节线环的韧带重建固定装置
CN109394385A (zh) 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
CN208989253U (zh) 用于韧带重建的固定纽扣
CN109394389A (zh) 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
CN109394386A (zh) 动态加压韧带重建系统
CN209790123U (zh) 一种脊柱外科用的侧凸矫形支具
CN109394387A (zh) 具有带药线环的韧带重建系统
CN105963008A (zh) 股骨近端前侧万向锁定板
CN207785265U (zh) 一种肱骨大结节解剖锁定板
CN209032734U (zh) 用于韧带重建的固定纽扣
CN206507363U (zh) 一种支撑型护腰
CN109394388A (zh) 带有固定线环的韧带重建固定装置
CN206576309U (zh) 一种隐形易舒西服
CN207383565U (zh) 一种多功能校服裤
NO752883L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