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36748U - 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 - Google Patents
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136748U CN209136748U CN201721619346.5U CN201721619346U CN209136748U CN 209136748 U CN209136748 U CN 209136748U CN 201721619346 U CN201721619346 U CN 201721619346U CN 209136748 U CN209136748 U CN 2091367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pper limb
- supporting element
- centesis
- arteria brachialis
- stabilizing br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包括支撑件(1)和多个固定件(2),支撑件(1)具有容纳腔,上肢的外侧置入容纳腔后,支撑件(1)的包覆长度能够从穿刺部位以上的部位至少延伸至手部,多个固定件(2)至少设在支撑件(1)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中间部位和第二端,分别用于对肘关节上部、肘关节下部和手部进行约束。此种上肢固定支具能够辅助肘关节和腕关节制动,避免压迫止血过程中肘关节关节弯曲或上肢内旋,使术后穿刺侧上肢保持伸直并外展的状态,保证压迫止血位置准确,可有效防止肱动脉穿刺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
背景技术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对冠心病进行诊断、治疗、评估冠状动脉储备功能及评价疗效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穿刺入路包括桡动脉、股动脉及肱动脉,近年来经桡、肱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在很大程度上已取代了传统的经股动脉路径。
特别是当存在以下情况时,常选用肱动脉作为穿刺入路,例如:桡动脉严重迂曲变形;已知桡动脉近段存在阻塞性病变、Allen试验超过15秒;桡动脉作为透析或搭桥用血管;既往有雷诺现象等。
在肱动脉穿刺时,患者取仰卧位,前臂伸直并外展,掌心朝上,肘关节过伸轻度外旋,选择上臂内侧下1/3,肱二头肌内侧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即肘横纹稍上方约1~3cm处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法进行肱动脉穿刺。造影或动脉成形术结束后需拔除鞘管,并在穿刺处进行止血。
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压迫止血的方式,需要按压10~20分钟,无菌纱布覆盖后用弹力绷带或压力止血器加压包扎24小时,穿刺侧上肢保持伸直并外展位4~6小时。在临床中发现,由于患者在止血过程中肘部不可避免地会进行活动,导致不能达到很好的压迫止血效果,在肱动脉穿刺术后容易出血或发生并发症。但是目前市场上也没有适用于肱动脉的局部闭合装置或压迫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能够降低肱动脉穿刺术后产生出血或并发症的可能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包括支撑件和多个固定件,支撑件具有容纳腔,上肢的外侧置入容纳腔后,支撑件的包覆长度能够从穿刺部位以上的部位至少延伸至手部,多个固定件至少设在支撑件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中间部位和第二端,分别用于对肘关节上部、肘关节下部和手部进行约束。
进一步地,支撑件的第二端延伸至手背部位。
进一步地,支撑件为圆弧形的板状结构。
进一步地,支撑件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固定孔,用于根据不同患者的上肢长度选取合适的固定孔安装固定件;或者
支撑件上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固定槽,固定件能够在固定槽内滑动,以根据不同患者的上肢长度使固定件约束在上肢合适的位置。
进一步地,固定件为两端分别设在支撑件两侧的弹性带,弹性带与支撑件之间形成封闭空间。
进一步地,固定件包括设在支撑件一侧的连接带,连接带与支撑件的另一侧连接后实现对约束部位的固定。
进一步地,固定件包括分别设在支撑件两侧的连接带,两侧的连接带相互联接后实现对约束部位的固定。
进一步地,两侧的连接带相互联接后的长度可调。
进一步地,两侧的连接带上分别设有魔术贴,用于通过魔术贴的粘合实现连接带的联接。
进一步地,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还包括牵拉件,支撑件的第二端设有孔或限位件,牵拉件的第一端固定,第二端连接通过孔或限位件连接在支撑件上,以对整个上肢的运动进行约束。
进一步地,支撑件采用硬质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支撑件的内侧设有缓冲层。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将患者进行肱动脉穿刺术后的上肢外侧置入支撑件的容纳腔后,支撑件的包覆长度能够从穿刺部位以上的部位延伸至手部,多个固定件至少设在支撑件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中间部位和第二端,可分别对肘关节上部、肘关节下部和手部进行约束。此种上肢固定支具能够限制肘关节和腕关节运动,避免压迫止血过程中肘关节弯曲或上肢内旋,使术后穿刺侧上肢保持伸直且外展的状态,保证压迫止血位置的准确性,可有效防止肱动脉穿刺术后出血或并发症的发生。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的一个实施例在使用状态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的一个实施例在使用状态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撑件;2、固定件;3、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左”和“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提到的上肢外侧是指上肢对应于肘关节外侧的一侧,上肢在肘关节处弯曲时朝向的一侧为上肢内侧;上肢的上部对应于上臂位置,下部对应于手的位置。
发明人发现,在肱动脉穿刺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术后并发症,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血肿、假性动脉瘤,部分病人也可见正中神经损伤,将导致手的感觉或运动功能发生障碍,而发生正中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局部血肿对神经的直接压迫。术后压迫位置移位是导致血肿、假性动脉瘤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肱动脉的解剖位置比较游离,因此在进行压迫止血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压迫位置准确、并且注意肘部相对制动,否则很难保证实现可靠的压迫止血,从而导致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
由于肱动脉穿刺部位的特殊性,患者的上肢在发生弯曲,或者手腕内旋即从手心向上的状态转变为手心向下的状态时,均可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上臂肌肉的运动,容易导致肱动脉发生移位。因此使术后穿刺侧上肢保持伸直和外展位非常重要。现有技术的方案中一般更多地关注于防止上肢弯曲,而没有考虑手腕翻转使上肢内旋导致肱动脉发生移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用于在肱动脉穿刺术后辅助上肢保持在合适的状态或位置。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此种上肢固定支具包括:支撑件1和连接在支撑件1上的多个固定件2。
其中,支撑件1具有与上肢相适配的容纳腔,患者在进行穿刺术后,将伸直后的上肢外侧部位置入容纳腔,如图1所示,支撑件1包覆在上肢的外侧进行支撑,上肢的内侧露在支撑件1之外。如图2所示,支撑件1的包覆长度能够从上臂穿刺部位以上的部位至少延伸至手部。
多个固定件2至少设在支撑件1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中间部位和第二端,分别用于对肘关节上部、肘关节下部和手部进行约束,位于支撑件1第一端和中间部位的固定件2分别位于加压包扎部位的两侧。在此基础上,为了强化约束效果,也可以在支撑件1的长度方向上增设固定件2。
此种上肢固定支具在使用时,患者进行肱动脉穿刺术后,可对穿刺部位用纱布等进行简单包扎,患者包扎后可躺于病床上,将上肢放入支撑件1的容纳腔内,放入的方式取决于固定件2的结构形式。如果固定件2不能拆开,则可将上肢从支撑件1的上端放入容纳腔;如果固定件2能够拆开,则可将支撑件1的开放侧朝上放置,上肢从支撑件1的开放侧置入容纳腔。三个固定件2分别位于支撑件1的第一端(与上臂对应)、中间部位(与下臂对应)和第二端(与手部对应),使三个固定件2均处于收紧约束上肢的状态,以使支撑件1向包扎后的穿刺部位加压止血。
此时上肢固定支具能够辅助固定上肢,同时限制了肘关节和腕关节的运动,避免压迫止血过程中肘关节关节弯曲或上肢内旋,使术后穿刺侧上肢保持伸直并外展的状态,以防肘关节关节弯曲或上肢内旋带动上臂肌肉运动而导致肱动脉移位。上肢固定支具能够保证压迫止血位置准确,可有效防止肱动脉穿刺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如图2所示的背面结构示意图,支撑件1的第二端延伸至手背部位,这样位于支撑件1第二端的固定件2约束在掌心位置,手指仍可以自由活动,增加患者的舒适性。优选地,支撑件1的第二端的底部边缘从背部看呈圆弧形,能够使支撑件1的边缘更加圆滑,能够更好地对手部进行支撑,并防止对手部造成伤害。
优选地,支撑件1为圆弧形的板状结构,圆弧形板状结构的内部形成容纳腔,容纳腔的上部尺寸大于下部尺寸,以更好地适应从上臂到腕部尺寸逐渐减小。此种结构的支撑件1比较轻便,制作简单,节约材料。可替代地,支撑件1的外形也可设计为其它形状,只要在其内部形成容纳腔即可。
优选地,支撑件1采用硬质材料制成,例如硬质塑料、轻金属材料等加工方便,且对人体没有伤害的材料。采用硬质材料支撑的支撑件1在受到外力或患者上肢试图运动时不容易发生变形,可靠地限制肘关节和腕关节的运动,使术后穿刺侧上肢保持伸直并外展的状态,以防肘关节关节弯曲或上肢内旋带动上臂肌肉运动而导致肱动脉移位,从而保证压迫止血位置准确,可有效防止肱动脉穿刺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支撑件1的内侧还可以设有缓冲层,缓冲层垫在支撑件1的内表面上,能够提高患者上肢的舒适度感受,避免肘关节和腕关节与支撑件1接触时产生碰撞和摩擦,对于较为消瘦的患者尤为重要。而且缓冲层能够提高支撑件1与上肢贴合的紧密度,使上肢在支撑件1的容纳腔内不容易发生错位和移动,使支撑件1向穿刺部位提供的止血压力稳定可靠,止血位置准确。
下面给出固定件2可采用的结构形式。在一种结构形式中,固定件2为两端分别设在支撑件1左右两侧的弹性带,弹性带与支撑件1之间形成封闭空间,患者的手可以从支撑件1的上端依次穿过三个固定件2,最终使上肢位于容纳腔内。
在另一种结构形式中,固定件2包括设在支撑件1一侧的连接带,支撑件1的另一侧设有固定孔,连接带与支撑件1的另一侧连接后实现对约束部位的固定,通过连接带穿入固定孔的长度来调节对上肢相应部位约束的松紧度。
在再一种结构形式中,固定件2包括分别设在支撑件1左右两侧的连接带,两侧的连接带相互联接后实现对约束部位的固定。例如,两侧的连接带可通过系结、搭接、扣接或粘接等方式实现连接。此种结构使用方便,容易调节松紧度,在连接带解除联接后,上肢很容易放置在支撑件1的容纳腔内,不容易碰触到穿刺部位。
优选地,两侧的连接带相互联接后的长度可调,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在不同患者上肢粗细有差异时仍能实达到可靠得约束效果。
具体地,两侧的连接带上分别设有魔术贴,用于通过魔术贴的粘合实现连接带的联接。此种联接方式固定和拆除均较为快捷。而且魔术贴可以根据不同患者上肢的尺寸范围选择合适的长度,以对于不同胖瘦的患者都能够可靠地约束上肢,从而保证压迫止血位置准确,有效防止肱动脉穿刺术后出血和并发症的产生。在需要对上肢进行固定时,打开魔术贴,就能方便地将上肢从支撑件1的开放端放入容纳腔内,当调整好上肢在支撑件1上的相对位置后,就可以将魔术贴粘合,并保持合适的预紧力,既要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又要保证上肢不能在容纳腔内活动。
对于不同患者,除了上肢的粗细存在差异,上肢的长度也不尽相同。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肢固定支具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长度上肢的患者,可采取如下措施。
在一种结构形式中,支撑件1的两侧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离散的固定孔,在使固定件2约束上肢时,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上肢长度选取合适的固定孔安装固定件2。例如,将连接带穿设在不同位置的固定孔内,以保证三个固定件能够准确地对肘关节上部、肘关节下部和手部进行约束。该实施例能够实现固定件2在支撑件1的长度方向上进行离散的调节。
在另一种结构形式中,支撑件1的两侧分别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固定槽,固定件2能够在固定槽内滑动,在使固定件2约束上肢时,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上肢长度使固定件2约束在上肢合适的位置。例如,将连接带的一端穿设并连接在固定槽内,根据患者上肢的尺寸,可以上下滑动调节三组连接带的位置,以保证三个连接带能够准确地对肘关节上部、肘关节下部和手部进行约束。该实施例能够使固定件2在支撑件1的长度方向上进行连续的调节,以实现固定件2约束位置的微调,从而更加准确地调整约束位置,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上肢固定支具还包括牵拉件,例如绳子等,如图2所示,支撑件1的第二端设有孔3,例如设置两个孔3,牵拉件的第一端可固定在病床或其它难于移动的物体上,第二端穿设在孔3内以连接在支撑件1上,从而对整个上肢的运动进行约束。该实施例在防止上肢发生弯曲或内旋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防止上肢整体移动,使上肢保持在合适的位置,从而优化止血效果。可替代地,也可以在支撑件1的第二端设置限位件,牵拉件的第二端可通过限位件固定以连接在支撑件1上。
本实用新型的上肢辅助固定支具中的支撑件1从上臂经过肘关节、腕关节一直延伸到手部后侧,三个固定件2分别约束于肘关节上下(加压包扎位置两侧)及手掌,可同时限制肘关节和腕关节的运动,使上肢保持伸直并外展位,手指可以正常活动,可以防止手臂弯曲及内旋所致的加压包扎移位,术后4~6小时后可拆除。由于通过固定支具可稳定可靠地加压,止血时间大大缩短。而且,该上肢固定支具可重复使用。对于上肢粗细和长度具有差异性的不同患者,此种上肢固定支具能够灵活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通用性较强。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件(1)和多个固定件(2),所述支撑件(1)具有容纳腔,上肢的外侧部位置入所述容纳腔后,所述支撑件(1)的包覆长度能够从穿刺部位以上的部位至少延伸至手部,多个所述固定件(2)至少设在所述支撑件(1)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中间部位和第二端,分别用于对肘关节上部、肘关节下部和手部进行约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的第二端延伸至手背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为圆弧形的板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固定孔,用于根据不同患者的上肢长度选取合适的所述固定孔安装所述固定件(2);或者
所述支撑件(1)上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固定槽,所述固定件(2)能够在所述固定槽内滑动,以根据不同患者的上肢长度使所述固定件(2)约束在上肢合适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2)为两端分别设在支撑件(1)两侧的弹性带,所述弹性带与所述支撑件(1)之间形成封闭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2)包括设在支撑件(1)一侧的连接带,所述连接带与所述支撑件(1)的另一侧连接后实现对约束部位的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2)包括分别设在支撑件(1)两侧的连接带,两侧的所述连接带相互联接后实现对约束部位的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两侧的所述连接带相互联接后的长度可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两侧的所述连接带上分别设有魔术贴,用于通过魔术贴的粘合实现所述连接带的联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牵拉件,所述支撑件(1)的第二端设有孔(3)或限位件,所述牵拉件的第一端固定,第二端连接通过所述孔(3)或限位件连接在支撑件(1)上,以对整个上肢的运动进行约束。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的内侧设有缓冲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619346.5U CN209136748U (zh) | 2017-11-29 | 2017-11-29 | 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619346.5U CN209136748U (zh) | 2017-11-29 | 2017-11-29 | 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136748U true CN209136748U (zh) | 2019-07-23 |
Family
ID=67264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619346.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136748U (zh) | 2017-11-29 | 2017-11-29 | 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136748U (zh) |
-
2017
- 2017-11-29 CN CN201721619346.5U patent/CN20913674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763670B2 (en) | Compression unit and a radial artery compression system | |
US11033280B2 (en) | Tissue compression device with fixation and tension straps | |
JP6138702B2 (ja) | 用手橈骨動脈圧迫装置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器具 | |
US20120221041A1 (en) | Artery compressor | |
CN101073510B (zh) | 一次性股动脉压迫止血器 | |
WO2016107157A1 (zh) | 一种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 | |
WO2008064528A1 (fr) | Dispositif d'obturation styptique de compression de vaisseau sanguin | |
EP2506780A1 (en) | Compression system | |
CN201286734Y (zh) | 动脉压迫止血器 | |
CN207561950U (zh) | 一种多功能肱动脉气囊压迫带 | |
WO2014037960A1 (en) | Vascular puncture site closure device | |
AU2010333067B2 (en) | Dorsal forearm plate | |
CN209136748U (zh) | 肱动脉穿刺术后上肢固定支具 | |
CN208640913U (zh) | 手术患者血管穿刺部位保护装置 | |
CN221732020U (zh) | 一种桡动脉穿刺导管固定装置 | |
CN215228051U (zh) | 一种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及止血手套 | |
CN219940706U (zh) | 止血装置 | |
CN213883708U (zh) | 一种经肱动脉穿刺介入手术后上肢固定器 | |
CN216985032U (zh) | 用于远端桡动脉穿刺的压迫止血器 | |
CN202776850U (zh) | 一种腕关节调节器 | |
CN109907791A (zh) | 一种股动脉人工压迫辅助装置 | |
CN115998360A (zh) | 一种远端桡动脉止血器及其使用方法 | |
TWM248408U (en) | Controllable tourniquet | |
TWM330079U (en) | Hemostatic device | |
NZ716048A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 manual radial artery compression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23 Termination date: 2020112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