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22809U - 一种医疗助行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医疗助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22809U
CN209122809U CN201820899910.1U CN201820899910U CN209122809U CN 209122809 U CN209122809 U CN 209122809U CN 201820899910 U CN201820899910 U CN 201820899910U CN 209122809 U CN209122809 U CN 2091228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beam
support rod
handrail
back support
parall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89991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月娟
彭丽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2089991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228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228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228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al Preparation Storing Or Oral Administr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疗助行器,所述医疗助行器包括一右扶手和一左扶手,所述右扶手和所述左扶手延伸出四根支撑杆,四根所述支撑杆的高度可调,能够根据患者身高不同调节不同的高度,且四根所述支撑杆底部安装有带刹车的万向轮。所述医疗助行器设置有悬挂输液瓶的输液架和悬挂引流瓶或引流袋的挂钩,方便输液和引流患者下床活动。所述医疗助行器还设置可折叠坐垫,便于患者疲劳时休息。

Description

一种医疗助行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准确的说涉及一种医疗助行器。
背景技术
患者在外科手术后,为了预防并发症,提倡尽早进行康复锻炼,患者在术后早期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即可下床活动,进行康复锻炼。术后患者身上会有引流管连接引流瓶或者引流袋,有些患者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静脉输液治疗,其下床活动极为不便,等待输液结束后再下床活动,不利于快速康复。术后患者身体虚弱,这些患者在病区中散步或在室外活动时,需要由护理人员或家属进行搀扶,还需安排人员负责提输液瓶及引流瓶,容易出现意外情况,护理风险较大,且占用人力较多,一些患者拒绝搀扶,更增加了跌倒、意外脱管等风险。为了方便身体虚弱的患者下床活动,现在通常推荐患者使用助行器,现有的助行器通常采用支架结构,支架上设置扶手,患者在下床活动时抓握扶手通过助行器支架来支撑部分身体重量,进而降低行走耗力,同时可预防患者跌倒,达到助行的效果。但是,现有的助行器无法满足悬挂输液瓶或引流瓶的需求,输液或者连接引流瓶的患者无法自主使用助行器进行活动。另外,使用助行器的患者身体虚弱,行走一段距离后会疲劳,现有的助行器没有座椅功能。现有的助行器高度固定,身高不同的患者无法方便地使用同一个助行器,如果针对不同身高的患者分别配置助行器,成本较高,且助行器会占用很多存储空间,不适合病房配置。综上,现有的助行器无法满足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需要一种新型结构的助行器来实现上述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疗助行器,所述医疗助行器包括一右扶手和一左扶手,所述右扶手和所述左扶手延伸出四根支撑杆,四根所述支撑杆的高度可调,且四根所述支撑杆底部安装有带刹车的万向轮,所述医疗助行器设置有悬挂输液瓶的输液架和悬挂引流瓶或引流袋的挂钩,所述医疗助行器还设置可折叠坐垫。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疗助行器,包括一右扶手、一左扶手、一前横梁以及一顶横梁,所述右扶手和所述左扶手结构相同、平行对称,所述右扶手和所述左扶手通过所述前横梁及所述顶横梁连接,且所述前横梁和所述顶横梁平行,所述右扶手呈倒U形,向下延伸形成一右前支撑杆和一右后支撑杆,所述左扶手呈倒U形,向下延伸形成一左前支撑杆和一左后支撑杆,其中,所述右前支撑杆和所述左前支撑杆平行,所述右后支撑杆和所述左后支撑杆平行,所述右前支撑杆和所述右后支撑杆之间连接一第一右横梁,所述第一右横梁与水平面平行,所述左前支撑杆和所述左后支撑杆之间连接一第一左横梁,所述第一左横梁与水平面平行,且所述第一右横梁和所述第一左横梁上设置若干引流挂钩。
优选地,所述右前支撑杆、所述右后支撑杆、所述左前支撑杆以及所述左后支撑杆均为长度可调支撑杆,且长度调节同步。
优选地,所述右扶手和所述左扶手顶端分别具有一输液架孔,所述医疗助行器包括一输液架,所述输液架顶端具有四个输液架挂钩,且所述输液架通过所述输液架孔与所述右扶手或所述左扶手连接。
优选地,所述右前支撑杆、所述右后支撑杆、所述左前支撑杆以及所述左后支撑杆底部分别安装一带刹车的万向轮。
优选地,所述右前支撑杆和所述右后支撑杆之间连接一第二右横梁,所述第二右横梁与水平面平行,且所述第二右横梁位于所述第一右横梁顶部,所述左前支撑杆和所述左后支撑杆之间连接一第二左横梁,所述第二左横梁与水平面平行,且所述第二左横梁位于所述第一左横梁顶部,所述第二右横梁和所述第二左横梁平行且距地面距离相同,所述第二右横梁和所述第二左横梁顶部设置一坐垫,所述坐垫底部具有一第一坐垫杆和一第二坐垫杆,所述第一坐垫杆和所述第二坐垫杆平行且与所述前横梁平行,所述第一坐垫杆接近所述右前支撑杆及所述左前支撑杆,所述第二坐垫杆接近所述右后支撑杆及所述左后支撑杆,所述第一坐垫杆与所述第二右横梁及所述第二左横梁可转动的连接,所述第二坐垫杆与所述第二右横梁及所述第二左横梁可分离的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医疗助行器的优点在于:所述医疗助行器设置输液架和用于悬挂引流瓶的挂钩,方便输液和引流患者下床活动;所述医疗助行器高度可调,能够根据患者身高不同调节不同的高度,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所述医疗助行器设置可折叠坐垫,便于患者疲劳时休息,全方位提高了助行器的功能,有利于患者康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疗助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引流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种医疗助行器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医疗助行器包括一右扶手10、一左扶手20、一前横梁60以及一顶横梁70,所述右扶手10和所述左扶手20结构相同,平行对称,所述右扶手10和所述左扶手10通过所述前横梁60及所述顶横梁70连接,且所述前横梁60和所述顶横梁70平行。优选地,所述右扶手10、所述左扶手20、所述前横梁60以及所述顶横梁70表面设置软质套管,提高患者抓握时的舒适度。所述右扶手10呈倒U形,向下延伸形成一右前支撑杆11和一右后支撑杆12,所述左扶手20呈倒U形,向下延伸形成一左前支撑杆21和一左后支撑杆22,其中,所述右前支撑杆11和所述左前支撑杆21平行,所述右后支撑杆12和所述左后支撑杆22平行。所述右前支撑杆11、所述右后支撑杆12、所述左前支撑杆21以及所述左后支撑杆22底部分别安装一万向轮50,所述万向轮50具有一刹车板51,即所述万向轮50为带刹车的万向轮。优选地,所述右前支撑杆11、所述右后支撑杆12、所述左前支撑杆21以及所述左后支撑杆2均为长度可调支撑杆,且高度同步调节,适配不同身高患者的同时保持所述医疗助行器的稳定性。
所述右扶手10顶端具有一右输液架孔101,所述左扶手20顶端具有一左输液架孔201。所述医疗助行器还包括一输液架90,所述输液架90顶端具有四个输液架挂钩91,所述输液架90能够通过所述右输液架孔101与所述右扶手10连接,所述输液架90还能够通过所述左输液架孔201与所述左扶手20连接,便于方便输液位置不同患者的使用。
所述右前支撑杆11和所述右后支撑杆12之间连接一第一右横梁13,所述第一右横梁13与水平面平行;所述左前支撑杆21和所述左后支撑杆22之间连接一第一左横梁23,所述第一左横梁23与水平面平行。所述第一右横梁13和所述第一左横梁23上设置若干引流挂钩30,用来悬挂引流瓶或引流袋。具体的,常用引流瓶结构如图2所示,所述引流瓶31具有一瓶体311,所述瓶体311顶部具有一引流口312,用于连接引流管,所述瓶体311侧面顶部具有两个引流瓶挂钩313。所述引流瓶挂钩313与所述瓶体311可转动的连接,当所述引流瓶31处于悬挂状态时,所述引流瓶挂钩313转动至垂直于所述瓶体311顶部。当悬挂所述引流瓶31至所述引流挂钩30时,所述引流瓶挂钩313与所述引流挂钩30连接,为了防止所述引流瓶31与地面接触,设置所述第一右横梁13和所述第一左横梁23与地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瓶体311和所述引流瓶挂钩313的长度之和。由于引流瓶需要置于低处,本申请通过将所述引流挂钩30设置在所述第一右横梁13和所述第一左横梁23上,通过所述引流挂钩30悬挂的引流瓶始终处于低位。
所述右前支撑杆11和所述右后支撑杆12之间还连接一第二右横梁14,所述第二右横梁14与水平面平行,且所述第二右横梁14位于所述第一右横梁13顶部;所述左前支撑杆21和所述左后支撑杆22之间连接一第二左横梁24,所述第二左横梁24与水平面平行,且所述第二左横梁24位于所述第一左横梁23顶部。所述第二右横梁14和所述第二左横梁24平行且距地面距离相同。所述第二右横梁14和所述第二左横梁24顶部设置一坐垫80,所述坐垫80顶面与水平面平行,所述坐垫底部具有一第一坐垫杆81和一第二坐垫杆82,所述第一坐垫杆81和所述第二坐垫杆82平行且与所述前横梁60平行。所述第一坐垫杆81接近所述右前支撑杆11及所述左前支撑杆21,所述第二坐垫杆82接近所述右后支撑杆12及所述左后支撑杆22。所述第一坐垫杆81与所述第二右横梁14及所述第二左横梁24可转动的连接,转轴为所述第一坐垫杆81主轴,所述第二坐垫杆82与所述第二右横梁14及所述第二左横梁24可分离的连接。所述坐垫80沿所述第一坐垫杆81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二坐垫杆82与所述第二右横梁14及所述第二左横梁24连接或分离。当患者使用所述医疗助行器行走时,旋转所述坐垫80至其与所述前横梁60接触;旋转所述坐垫80至所述第二坐垫杆82与所述第二右横梁14及所述第二左横梁24连接,即可形成座椅结构,方便患者休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医疗助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右扶手、一左扶手、一前横梁以及一顶横梁,所述右扶手和所述左扶手结构相同、平行对称,所述右扶手和所述左扶手通过所述前横梁及所述顶横梁连接,且所述前横梁和所述顶横梁平行,所述右扶手呈倒U形,向下延伸形成一右前支撑杆和一右后支撑杆,所述左扶手呈倒U形,向下延伸形成一左前支撑杆和一左后支撑杆,其中,所述右前支撑杆和所述左前支撑杆平行,所述右后支撑杆和所述左后支撑杆平行,所述右前支撑杆和所述右后支撑杆之间连接一第一右横梁,所述第一右横梁与水平面平行,所述左前支撑杆和所述左后支撑杆之间连接一第一左横梁,所述第一左横梁与水平面平行,且所述第一右横梁和所述第一左横梁上设置若干引流挂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前支撑杆、所述右后支撑杆、所述左前支撑杆以及所述左后支撑杆均为长度可调支撑杆,且长度调节同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扶手和所述左扶手顶端分别具有一输液架孔,所述医疗助行器包括一输液架,所述输液架顶端具有四个输液架挂钩,且所述输液架通过所述输液架孔与所述右扶手或所述左扶手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前支撑杆、所述右后支撑杆、所述左前支撑杆以及所述左后支撑杆底部分别安装一带刹车的万向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前支撑杆和所述右后支撑杆之间连接一第二右横梁,所述第二右横梁与水平面平行,且所述第二右横梁位于所述第一右横梁顶部,所述左前支撑杆和所述左后支撑杆之间连接一第二左横梁,所述第二左横梁与水平面平行,且所述第二左横梁位于所述第一左横梁顶部,所述第二右横梁和所述第二左横梁平行且距地面距离相同,所述第二右横梁和所述第二左横梁顶部设置一坐垫,所述坐垫底部具有一第一坐垫杆和一第二坐垫杆,所述第一坐垫杆和所述第二坐垫杆平行且与所述前横梁平行,所述第一坐垫杆接近所述右前支撑杆及所述左前支撑杆,所述第二坐垫杆接近所述右后支撑杆及所述左后支撑杆,所述第一坐垫杆与所述第二右横梁及所述第二左横梁可转动的连接,所述第二坐垫杆与所述第二右横梁及所述第二左横梁可分离的连接。
CN201820899910.1U 2018-06-11 2018-06-11 一种医疗助行器 Active CN2091228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99910.1U CN209122809U (zh) 2018-06-11 2018-06-11 一种医疗助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99910.1U CN209122809U (zh) 2018-06-11 2018-06-11 一种医疗助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22809U true CN209122809U (zh) 2019-07-19

Family

ID=67227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99910.1U Active CN209122809U (zh) 2018-06-11 2018-06-11 一种医疗助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228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211901U (zh) 多功能移动输液架
CN103919656B (zh) 一种护理装置
CN205339343U (zh) 一种骨科椅
CN111097080A (zh) 一种医疗病床用便于调节高度防折叠输液管的输液架
CN205181664U (zh) 高度可自动调节的外科护理床
CN205459710U (zh) 一种多功能医用助行器
CN109674602A (zh) 一种骨科护理牵引支架
CN201179131Y (zh) 顶托式牵引按摩矫姿椅
CN105662762B (zh) 一种护理装置
CN201235111Y (zh) 多功能输液椅
CN209122809U (zh) 一种医疗助行器
CN109907945A (zh) 一种多功能骨科护理助行装置
CN203943781U (zh) 多段可调牵引床
CN208301825U (zh) 一种icu病人床上功能锻炼的多功能椅
CN205548878U (zh) 一种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体位垫
CN206120842U (zh) 儿童输液椅
CN205411418U (zh) 一种角度可调的牵引支架
CN208677802U (zh) 一种用于移动患者的医疗护理装置
CN210873404U (zh) 一种便携式输液固定装置
CN206044858U (zh) 一种安全型床边座椅
CN209187404U (zh) 一种多功能自由体位分娩助产椅
CN208626116U (zh) 一种可调节胸腔穿刺患者用座椅
CN102090957B (zh) 一种方便儿童病人大小便用医疗生活康复推车装置
CN202236167U (zh) 一种多功能康复助步车
CN204951416U (zh) 医用床旁桌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