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07025U - 烹饪锅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锅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07025U
CN209107025U CN201820827881.8U CN201820827881U CN209107025U CN 209107025 U CN209107025 U CN 209107025U CN 201820827881 U CN201820827881 U CN 201820827881U CN 209107025 U CN209107025 U CN 2091070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ilica gel
section
guiding shad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82788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勇
金振卫
王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070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070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包括锅体和锅盖,锅盖上具有手柄,手柄包括底座和上盖,底座和上盖共同围成空腔,空腔内设有发光体,发光体上具有导光罩,上盖的至少对应导光罩的位置可透光,底座和上盖之间还设有第一硅胶件,且第一硅胶件的对应导光罩的位置开设有可供导光罩穿过的第一避让孔,上盖和底座之间通过第一硅胶件密封,从而通过第一硅胶件实现上盖和底座之间的有效密封,使得水汽、灰尘等不会从上盖和底座之间进入至手柄中。

Description

烹饪锅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锅具。
背景技术
烹饪锅具是厨房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人们常用其来煮饭、炒菜、烧水等。
现有技术的烹饪锅具主要包括:锅体和盖设在锅体上的锅盖,锅盖上具有手柄,手柄内通常设置有发光体,通过发光体进行照明指示或者功能指示等。具体地,手柄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上盖,底座和上盖共同围成空腔,空腔内设置有发光体,为了使发光体发出的光更加明显,通过设置在发光体上的导光罩对发光体进行导光,上盖的至少对应导光罩的位置可透光,从而将光线呈现至用户。
然而,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烹饪锅具的上盖和底座之间的密封效果不好,导致水汽或者灰尘等容易从上盖和底座之间进入至手柄中,而导致手柄内的发光体等各部件受潮而损坏,影响锅具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调锅具,能够提高手柄的上盖和底座之间的密封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上具有手柄,所述手柄包括底座和连接在底座上的上盖,所述底座和所述上盖共同围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发光体,所述发光体上具有导光罩,所述上盖的至少对应所述导光罩的位置可透光,所述底座和所述上盖之间还设有第一硅胶件,且所述第一硅胶件的对应所述导光罩的位置开设有可供所述导光罩穿过的第一避让孔,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硅胶件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锅具,通过在上盖和底座之间设置第一硅胶件,通过第一硅胶件实现上盖和底座之间的有效密封,同时在第一硅胶件的对应导光罩的位置开设可供导光罩穿过的第一避让孔,以保证导光罩的布置和导光效果,第一硅胶件的存在使得水汽、灰尘等不会从上盖和底座之间进入至手柄中,对手柄内的各器件进行了有效保护,防止器件受潮或受脏污而损坏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第一硅胶件为片状。
也就是说,第一硅胶件为一整片结构,将第一硅胶件设置为片状而非硅胶圈,以保证第一硅胶件在装配时的平整性,使得上盖、第一硅胶件和底座之间的配合的更加紧密,若将第一硅胶件设置为硅胶圈,在装配时,硅胶圈会因受力而局部发生扭曲等,会影响密封效果。
可选的,所述底座的内壁上具有用于承载所述第一硅胶件的支撑台阶。
通过在底座的内壁上设置支撑台阶,通过支撑台阶对第一硅胶件进行支撑,进一步保证了在装配过程中第一硅胶件的平整性,保证了密封效果。
可选的,所述支撑台阶为沿所述底座的内壁周向设置的环形支撑台阶,所述第一硅胶件覆盖在所述支撑台阶上;
所述第一硅胶件的外径与所述支撑台阶的外径相匹配。
这样可在整个周向上对第一硅胶件进行支撑,进一步保证了第一硅胶件的平整性,使第一硅胶件与底座之间的配合效果更好。
可选的,所述上盖上开设有第一螺孔,所述底座上对应所述第一螺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一硅胶件的对应所述第二螺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避让孔,所述上盖、所述第一硅胶件和所述底座通过穿设在所述第一螺孔、第二避让孔和所述第二螺孔中的螺钉锁紧在一起。
可选的,所述上盖的对应所述导光罩的位置开设有可供所述导光罩穿过的通孔;
所述上盖具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凹槽,所述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一凹槽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上覆盖有第二硅胶件,所述第二硅胶件与所述第一凹槽之间密封贴合。
通过在上盖设置通孔,以使导光罩的部分伸出至通孔外,从而保证了透光效果;同时,通过在上盖的第一凹槽上覆盖第二硅胶件,且使第二硅胶件与第一凹槽之间密封贴合,在对导光罩进行有效保护,保证有效透光的同时,使得水汽、灰尘等不会从第二硅胶件与第一凹槽的接合处进入至手柄内,进一步提高了防水防尘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二硅胶件与所述第一凹槽之间过盈配合。
这样无需其他零部件或介质即可实现第二硅胶件与第一凹槽之间的密封,节省成本,装配方便且可靠。
可选的,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通过穿设在所述第一螺孔、所述第二避让孔和所述第二螺孔中的螺钉锁紧时,所述第二硅胶件的对应所述第一螺孔的位置具有可插入至所述第一螺孔中的凸起。
可选的,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一螺孔的孔壁之间密封贴合。
这样进一步提高了第二硅胶件与上盖之间的配合的稳定性以及密封效果。
可选的,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一螺孔的孔壁之间过盈配合。
可选的,所述第二硅胶件的底面开设有可供所述导光罩伸入的第二凹槽;
所述导光罩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过盈配合。
这样使得导光罩不会在第二凹槽中晃动,从而提高了导光罩的稳定性以及导光罩与硅胶件之间配合的稳定性,提高了透光效果,避免导光罩晃动而导致第二硅胶件从第一凹槽中脱落的情况出现,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可选的,所述导光罩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之间的距离范围为0mm~1mm。
将导光罩的顶端与第二凹槽的槽底之间的距离设置在该范围内,可避免导光罩将第二硅胶件的该部位顶起的情况出现,以防止第二硅胶件松动。
可选的,所述导光罩的伸出至所述通孔外的部分的高度不小于2mm。
这样不仅保证了透光效果,且可保证导光罩有足够的长度能够较好的与第二硅胶件底面的第二凹槽配合。
可选的,所述导光罩与所述通孔之间过盈配合;
或者,所述导光罩与所述通孔之间通过密封胶密封配合。
通过使导光罩与上盖的通孔之间密封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防水防尘效果,使底座内的零部件不会受潮。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盖的俯视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盖的爆炸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盖中手柄的底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盖中手柄的底座的俯视结构图;
图5为图4中A-A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盖中手柄的第一硅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上盖的俯视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第二硅胶件的仰视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上盖安装有导光罩时的俯视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上盖、导光罩和第二硅胶件的爆炸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第二硅胶件的仰视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导光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导光罩的侧视结构图一;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导光罩的侧视结构图二;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上盖的俯视结构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上盖中安装有导光罩时的剖视图;
图19为图18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导光罩的仰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上盖的俯视结构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上盖安装有导光罩时的结构剖视图;
图23为图22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手柄;11—上盖;110—第一凹槽;111—通孔;112—第一螺孔;113—第一孔段;114—第二孔段;115—支撑台阶;116—打胶槽;12—底座;121—支撑台阶;122—第二螺孔;2—发光体;3—第二硅胶件;30—凸起;31—第二凹槽;311—槽底;4—导光罩;41—第一导光段;411—第一紧配段;412—第一导向段;42—第二导光段;421—第二紧配段;422—第二导向段;43—第三导光段;5—控制板;6—第一硅胶件;61—第一避让孔;62—第二避让孔;100—锅盖;200—锅体;300—电磁炉。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盖的俯视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盖的爆炸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盖中手柄的底座的立体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盖中手柄的底座的俯视结构图。图5为图4中A-A向的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盖中手柄的第一硅胶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上盖的俯视结构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第二硅胶件的仰视结构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上盖安装有导光罩时的俯视结构图。参照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
该烹饪锅具包括:锅体和盖设在锅体上的锅盖100。在烹饪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使用锅盖100,比如煎炒时,可将锅盖100从锅体上移开;在煮食材时,可将锅盖100盖设在锅体上。其中,锅盖100上具有手柄1,以方便用户拿取锅盖100。
手柄1具体可包括:底座12和连接在底座12上的上盖11,底座12和上盖11共同围成空腔,空腔内设置有发光体2,发光体2可以是LED灯,比如贴片式LED灯或者插针式LED灯,发光体2也可以为氖灯等其他能够发光的装置,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可以理解的是,上盖11的至少部分可透光,以使发光体2发出的光线能够呈现给用户。具体可通过控制发光体2的点亮、熄灭、明暗、闪烁等为用户提供照明指示或者提供锅具功能指示。
具体实现时,可在空腔内设置控制板5,通过控制板5控制发光体2工作。控制板5具体可通过螺钉、胶水等固定在底座12内。控制板5具体可以是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Board,简称PCB)。其中,可以直接将发光体2设置在控制板5上,当然,发光体2也可以不设置在控制板5上,只要发光体2与控制板5电连接即可,发光体2可以通过引线实现与控制板5的电连接,也可以与控制板5通过无线方式连接。具体实现时,可以在空腔内设置用于为控制板5和/或发光体2供电的供电装置,该供电装置比如可以是电池。示例性的,控制板5上设有电池座,电池座内设有电池,电池座具有可开闭的开口,以方便更换电池。
为了使光线更加明显,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体2上还设置有导光罩4,上盖11的至少对应导光罩4的位置可透光。通过导光罩4对发光体2发出的光线进行聚集,且将发光体2发出的光线向上导出,使得呈现在手柄1上的光线更亮,指示效果更好。可以理解的是,导光罩4由可透光材质制成,比如:聚乙烯(Poly ethylene,简称PE)、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styrene copolymer,简称A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简称ABS树脂)、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塑料)、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塑料)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只要能够起到良好的导光效果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导光罩4可以直接罩设在发光体2上,也可以位于发光体2的上方,只要能起到聚光、导光效果即可。
由于位于上盖11和底座12的空腔内的控制板5、发光体2、电池等部件大部分为电子器件,电子器件需要工作环境干燥、干净,若水汽、灰尘等从上盖11和底座12之间的接合处进入至手柄1内腔中,会导致电子器件受潮或者受脏污影响而发生短路或者损坏,影响锅具的正常使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2和上盖11之间还设有第一硅胶件6,且第一硅胶件6的对应导光罩4的位置开设有可供导光罩4穿过的第一避让孔61,上盖11和底座12之间通过该第一硅胶件6实现密封。
当底座12和上盖11连接在一起后,由于上盖11和底座12之间存在第一硅胶件6,从而在保证导光罩4向上伸出实现导光的同时,实现了上盖11和底座12之间的密封效果,使水汽、灰尘等不会从上盖11和底座12之间进入至手柄1的内腔中,实现了防水防尘效果,对手柄1内的各器件进行了有效保护。
该烹饪锅具可以在电磁炉上使用。使用时,将盛装有食材的该烹饪锅具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上,给电磁炉通电,此时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电磁炉内的线圈盘,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体的底部,从而产生无数的小涡流,使锅体发热,进而加热锅体内的食材。
为了使电磁炉能够对该烹饪锅具进行精确控温,烹饪锅具的手柄1上还可以设置采温组件,加热过程中,采温组件实时采集锅体内的蒸汽的温度,当然,采温组件也可以采集锅体内液体的温度,然后将该温度传输至控制板5,控制板5将该温度信号发送给电磁炉内的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该温度信号具体调整电磁炉的加热功率、加热时长等,从而控制锅内食物的温度,达到精确控温的目的。具体可以是,锅具上具有与控制板5电连接的发射模块,电磁炉内具有与控制器电连接的接收模块,控制板5和控制器之间通过接收模块和发射模块进行通讯。
此时发光体2可起到功能指示作用,发光体2具体可用于在控制板5和电磁炉的控制器之间正常通讯时亮起或闪烁,从而使用户根据发光信号即可方便地获知烹调器是否处于精确控温状态,提高了用户体验感。也就是说,当烹调器处于精确控温状态时,发光体2就会发亮或闪烁,发光体2发出的光线呈现给用户,从而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获知烹调器是否处于精确控温状态,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需要说明的是,发光体2发出的光线可以是单一的光线,比如红光、黄光、绿光等,也可以是不同颜色的光线交替闪烁,此外,控制板5具体可以控制发光体2以一定的频率闪烁,这样不仅使得指示效果更好,还可以带来较好的视觉美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不仅可以在电磁炉上使用,也可以在电陶炉等其他加热装置上使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通过在上盖11和底座12之间设置第一硅胶件6,通过第一硅胶件6实现上盖11和底座12之间的有效密封,同时,在第一硅胶件6的对应导光罩4的位置开设可供导光罩4穿过的第一避让孔61,以保证导光罩4的布置和导光效果,第一硅胶件6的存在使得水汽、灰尘等不会从上盖11和底座12之间进入至手柄1中,对手柄1内的各器件进行了有效保护,防止器件受潮或受脏污而损坏的情况发生。
其中,第一硅胶件6具体可以为片状。也就是说,第一硅胶件6为一整片结构,将第一硅胶件6设置为片状而非硅胶圈,可保证第一硅胶件6放置在支撑台阶121上的平整性,使得上盖11、第一硅胶件6和底座12之间的配合的更加紧密。若将第一硅胶件6设置为硅胶圈,在装配时,第一硅胶件6会因受力而局部发生扭曲等,会影响密封效果。而且,将第一硅胶件6设置为片状,且在第一硅胶件6的对应导光罩4的位置开设可供导光罩4穿过的第一避让孔61,此时第一硅胶件6还起到了对导光罩4的限位固定作用,使得导光罩4更加稳定,对光线导向更加稳定,保证了透光效果。
具体地,底座12的内壁上具有用于承载第一硅胶件6的支撑台阶121,使得第一硅胶件6的装配更加方便。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台阶121可以为沿底座12的内壁周向设置的环形支撑台阶,第一硅胶件6覆盖在支撑台阶121上,可以理解为,底座12的内壁周向上具有向内伸出的凸缘,凸缘形成为支撑台阶121,这样可在整个周向上对第一硅胶件6进行支撑,进一步保证了第一硅胶件6的平整性,使第一硅胶件6与底座12之间的配合效果更好。
当然,也可以是,沿底座12的内壁周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凸缘,多个凸缘共同形成支撑台阶。
较为优选的,可使第一硅胶件6的外径与支撑台阶121的外径相匹配。在装配时,先将第一硅胶件6放置在支撑台阶121上,再将上盖11和底座12连接在一起,当上盖11和底座12固定好之后,第一硅胶件6被上盖11和底座12夹设在其中,从而实现了密封效果。而且,片状的第一硅胶件6覆盖在支撑台阶121上,即,发光体2、控制板5等位于第一硅胶件6和底座的内壁围成的空间内,仅有导光罩4从第一硅胶件6上的第一避让孔61伸出,片状的第一硅胶件6的存在进一步提高了发光体2、控制板5与外界的隔离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11和底座12具体通过螺钉实现连接。上盖11上开设有第一螺孔112,底座12上对应第一螺孔112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螺孔122,第一硅胶件6的对应第二螺孔122的位置开设有第二避让孔62,在装配时,将第一螺孔112、第二螺孔122和第二避让孔62对准,上盖11、第一硅胶件6和底座12通过穿设在第一螺孔112、第二避让孔62、第二螺孔122中的螺钉锁紧在一起,装配方便且可靠。其中,第二螺孔122具体可位于支撑台阶121的内缘。
其中,为了使光线的显示更加明显,上盖11的对应导光罩4的位置开设有可供导光罩4穿过的通孔111。其中,上盖11具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凹槽110,通孔111和第一螺孔112均开设在第一凹槽110内。通过使导光罩4的部分伸出至通孔111的外侧,以保证透光效果。其中,第一凹槽110的开口上还覆盖有第二硅胶件3,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硅胶件3可透光。通过第二硅胶件3可对导光罩4进行有效保护,且可保证手柄1的整体外观美感,同时由于第二硅胶件3可透光,第二硅胶件3的存在可增大光线分布的面积,使指示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导光罩4也可以不伸出至通孔111外。导光罩4导出的光线从通孔111发出呈现给用户,或者,将通孔111对应的位置设置为玻璃等可透光的材料。
进一步地,第二硅胶件3可与第一凹槽110的槽壁之间密封贴合,从而在保证有效透光的同时,提高了第二硅胶件3与上盖11的第一凹槽110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水汽、脏污等进入至手柄1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硅胶件3可与所述第一凹槽110之间过盈配合,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硅胶件3的尺寸大于第一凹槽110的尺寸,由于第二硅胶件3具有弹性,在安装时,将第二硅胶件3压入第一凹槽110中即可实现第二硅胶件3与第一凹槽110的紧密配合,使水、灰尘不会进入至手柄1内。即,无需其他零部件或介质即可实现第二硅胶件3与上盖11之间的密封,成本低、安装方便且密封效果好。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二硅胶件3与所述第一凹槽110之间也可以通过密封胶密封贴合。
进一步地,第二硅胶件3的对应第一螺孔112的位置还具有可插入至第一螺孔112中的凸起3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孔112、第二螺孔122、第二避让孔62均为四个,四个第一螺孔112间隔排布在上盖11上。相应地,第二硅胶件3上设置有四个凸起30,一个凸起30对应插入一个第一螺孔112中。装配时,先将上盖11、第一硅胶件6和底座12装配在一起,然后再安装第二硅胶件3。这样当第二硅胶件3覆盖在第一凹槽110上时,第二硅胶件3上的凸起30正好插入至第一螺孔112中,不仅实现了第二硅胶件3的固定,方便第二硅胶件3的拆装或更换。而且第二硅胶件3的凸起30覆盖螺钉,防止螺钉裸露在空气中发生氧化,提高了手柄1的外观美感。
具体地,第一螺孔112具体可包括:与螺钉匹配的第一配合段以及位于第一配合段顶部的用于与凸起30配合的第二配合段。在装配时,将螺钉伸入至第一螺孔112中,使螺钉置于第一配合段,将上盖11和底座12连接好之后,将第二硅胶件3覆盖在上盖11的第一凹槽110中,第二硅胶件3底部的凸起30伸入至第一螺孔112的第二配合段中。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螺孔112也可以设置为一个、二个、三个或者四个以上,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较为优选的,凸起30可与第一螺孔112的孔壁之间密封贴合,这样进一步提高了第二硅胶件3与上盖11之间的密封配合,进一步提高了防水防尘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凸起30与第一螺孔112之间过盈配合,可以理解的是,凸起30的尺寸大于第一螺孔112的尺寸。由于凸起30具有一定的弹性,向第二硅胶件3施加向下的压力即可使凸起30进入至第一螺孔112中,并与第一螺孔112紧密配合。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凸起30也通过密封胶实现与第一螺孔112之间的密封贴合。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硅胶件3与上盖11的第一凹槽110之间的紧密配合实现了第一层密封(防水、防尘);第二硅胶件3的凸起30与上盖11的第一螺孔112之间的紧密配合实现了第二层密封(防水、防尘);上盖11与底座12之间的第一硅胶件6实现第三层密封(防水、防尘),从而对手柄1内的各器件进行了有效保护,保证了锅具的正常使用。
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通过设置第一硅胶件6和第二硅胶件3,实现装配位置的多重密封(防水、防尘),且美化了锅具外观。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导光罩4的稳定性,且提高光线亮度和显示效果,第二硅胶件3的底面开设有可供导光罩4伸入的第二凹槽31。其中,第二硅胶件3的底面指的是第二硅胶件3的朝向导光罩4的一面。由于第二硅胶件3的底面开设有可供导光罩4伸入的第二凹槽31,即,第二硅胶件3的对应第二凹槽31的位置的厚度比第二硅胶件3的其他位置的厚度薄,因此,使得透光效果更好。第二凹槽31起到了对导光罩4的定位作用,使得安装更加方便,导光罩4更加稳定。
其中,可使导光罩4与第二凹槽31的槽壁密封贴合。具体可以是,导光罩4与第二凹槽31之间过盈配合。无需其他零部件或介质就可以实现导光罩4与第二凹槽31的紧密配合,减小了安装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成本。在安装时,将导光罩4伸入至第二凹槽31中,此时导光罩4与第二凹槽31的槽壁之间紧密贴合,使得导光罩4不会在第二凹槽31中晃动,从而提高了导光罩4的稳定性以及导光罩4与第二硅胶件3之间配合的稳定性,提高了透光效果,避免导光罩4晃动而导致第二硅胶件3从上盖11的第一凹槽110中脱离的情况出现,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可以理解的是,导光罩4的位于第二凹槽31中的部分具有横向尺寸和纵向尺寸,第二凹槽31具有横向尺寸和纵向尺寸,导光罩4的该部分的横向与第二凹槽31的横向相对应,导光罩4的该部分的纵向与第二凹槽31的纵向相对应。具体实现时,可使导光罩4的位于第二凹槽31中的部分的横向尺寸大于第二凹槽31的横向尺寸,从而使导光罩4可与第二凹槽31之间过盈配合;或者,可使导光罩4的位于第二凹槽31中的部分的纵向尺寸大于第二凹槽31的纵向尺寸,从而使导光罩4可与第二凹槽31之间过盈配合;或者,可使导光罩4的位于第二凹槽31中的部分的纵向尺寸大于第二凹槽31的纵向尺寸,且使导光罩4的位于第二凹槽31中的部分的横向尺寸大于第二凹槽31的横向尺寸,从而使导光罩4可与第二凹槽31之间过盈配合。
而且,当导光罩4与第二硅胶件3的底面的第二凹槽31过盈配合时,由于第二硅胶件3具有一定的弹性,第二硅胶件3会在导光罩4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第二硅胶件3向边缘增加体积,使得第二硅胶件3的边缘对第一凹槽110的槽壁的压力增强,增大了摩擦力,使得第二硅胶件3与第一凹槽110槽壁的配合更加紧密,使得第二硅胶件3不容易从第一凹槽110中掉出,不仅起到了较好的防水防尘效果,且提高了整个手柄1的外观美感。
当然,第二硅胶件3与所述第一凹槽110之间也可以通过密封胶密封贴合。
此外,第二硅胶件3的尺寸也可以稍小于第一凹槽110的尺寸,当导光罩4与第二硅胶件3的底面的第二凹槽31过盈配合时,由于第二硅胶件3具有一定的弹性,第二硅胶件3会在导光罩4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第二硅胶件3向边缘增加体积,当导光罩4与第二凹槽31配合好之后,第二硅胶件3的边缘正好与第一凹槽110的槽壁紧密贴合,从而使第二硅胶件3不会从第二凹槽31中脱落出来,不仅起到了较好的防水防尘效果,且提高了整个手柄1的外观美感。
其中,可将导光罩4的顶端与第二凹槽31的槽底311之间的距离设置在0mm~1mm之间。较为优选的,可使导光罩4的顶端与第二凹槽31的槽底311不接触,即,导光罩4的顶端与第二凹槽31的槽底311之间的距离大于0mm,这样当导光罩4对第二硅胶件3产生向外的挤压力时,可防止第二硅胶件3的对应第二凹槽31的位置被导光罩4顶起,即防止第二硅胶件3的该位置鼓起而导致第二硅胶件3的边缘的作用力变小而从第一凹槽110中脱落的情况发生,进一步提高了第二硅胶件3的稳定性。
为了保证导光罩4与第二硅胶件3的第二凹槽31之间能够更好的配合,可使导光罩4的伸出至第一凹槽110的通孔111外的部分的高度不小于2mm,这样不仅使得导光效果更好,而且保证了导光罩4的顶部能够较好与第二凹槽31过盈配合。
具体实现时,底座12的顶部一侧具有用于避让上盖11的避让缺口120,这样可使上盖11与底座12的配合更加紧密,整体性更好。此外,第二硅胶件3的上表面可以与上盖11的上表面平齐,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手柄1的外观美感。
参照图1至图9,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硅胶件3的外轮廓形状大致呈圆形,第一凹槽110大致呈圆形凹槽。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凹槽110也可以为长条形或者椭圆形等,第二硅胶件3的形状与第二凹槽的形状匹配。
其中,可使第二硅胶件3的上表面与上盖11的上表面平齐,这样使得第二硅胶件3与上盖11形成一个整体的感觉,提高了手柄1的外观美感。为了提高手柄1的外观美感和握持舒适度,可以将上盖11的上表面设计为弧形面。
此外,可使第二硅胶件3的颜色与上盖11的颜色相同,这样可进一步提高手柄1的整体视觉效果,使其看起来为一个整体。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第二硅胶件3调配为其他颜色,以美化锅具外观,只要能够保证透光效果即可。还可以在第二硅胶件3的外观面上注塑出所需要的图案,比如产品标识或者卡通图案等,美化锅盖外观。
实施例二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上盖、导光罩和第二硅胶件的爆炸结构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第二硅胶件的仰视结构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0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结构的烹饪锅具。
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包括锅体200和盖设在锅体200上的锅盖,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锅盖的上盖11的外轮廓形状不同,且在本实施例中,上盖11的第一凹槽110为长条形凹槽,第二硅胶件3为长条形硅胶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孔112具体为两个,当然,第一螺孔112也可以为两个以上,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达到相同或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实施例三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导光罩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导光罩的侧视结构图一。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导光罩的侧视结构图二。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上盖的俯视结构图。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上盖中安装有导光罩时的剖视图。图19为图18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导光罩的仰视图。
参照图14至图2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与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导光罩4与上盖11的通孔111之间密封配合。
通过使导光罩4与通孔111之间密封配合,使得导光罩4不会在通孔111中晃动,进一步提高了导光罩4的稳定性,使得导光效果更好。而且,提高了导光罩4与上盖11的通孔111之间的密封性,可防止水、灰尘等从导光罩4与通孔111之间进入至手柄1内,避免手柄1内的控制板5、发光体2等电子器件受潮或受脏污影响而损坏的情况发生,进一步提高了防水防尘效果。而且,可进一步提高导光罩4与第二硅胶件3之间的良好配合,进而提高了第二硅胶件3的稳定性。
结合图1至图20所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导光罩4与通孔111之间过盈配合。也就是说,无需其他零部件或者介质即可实现导光罩4与通孔111的紧配,减小了安装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成本。
参照图14至图19所示,具体地,导光罩4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导光段41、第二导光段42和第三导光段43。其中,通孔111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第一孔段113和第二孔段114。第二孔段114的孔径大于第一孔段113的孔径,以使通孔111的孔壁上形成支撑台阶115。第二导光段42的外径大于第一导光段41的外径。当导光罩4在上盖11上安装到位后,第三导光段43显露在通孔111外,第二导光段42穿设在第二孔段114中,且第二导光段42的底面支撑在支撑台阶115上,第一导光段41的部分穿设在第一孔段113中。可以理解的是,当导光罩4与上盖11的通孔111配合到位后,第一导光段41的底部和第三导光段43均位于通孔111的外部。具体地,导光罩4的第三导光段43伸入至第二硅胶件3的第二凹槽31中。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光段41与通孔111的第一孔段113之间过盈配合。具体地,第一导光段41包括:穿设在第一孔段113中的第一紧配段411以及位于第一紧配段411底部的第一导向段412,第一紧配段411与第一孔段113之间过盈配合,当导光罩4安装到位后,第一导向段412位于通孔111的外部。
具体地,第一紧配段411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D大于第一孔段113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F。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紧配段411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中,水平方向指的是与导光罩4的中轴线垂直的方向,横向宽度指的是第一紧配段41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沿X轴方向上的宽度或者沿Y轴方向上的宽度。而第一孔段113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中,水平方向指的是与第一孔段113的中轴线垂直的方向,横向宽度指的是第一孔段113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沿X轴方向上的宽度或者沿Y轴方向上的宽度。当第一紧配段411与第一孔段113相配合后,第一紧配段41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与第一孔段113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相对应,第一紧配段41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与第一孔段113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相对应。
通过使第一紧配段411在其中一个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一孔段113的在对应该方向上的宽度,从而实现第一紧配段411与第一孔段113之间的过盈配合,从而提高了导光罩4的稳定性,避免导光罩4在通孔111中晃动,提高了导光效果。
也可以是,第一紧配段411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J大于第一孔段113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I。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紧配段411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中,水平方向指的是与导光罩4的中轴线垂直的方向,纵向宽度指的是第一紧配段41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沿Y轴方向上的宽度或者沿X轴方向上的宽度。第一孔段113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中,水平方向指的是与第一孔段113的中轴线相垂直的方向,纵向宽度指的是第一孔段113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沿Y轴方向上的宽度或者沿X轴方向上的宽度。当第一紧配段411与第一孔段113相配合后,第一紧配段41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与第一孔段113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相对应,第一紧配段41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与第一孔段113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相对应。
比如,当第一紧配段41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指的是该水平方向上沿X轴方向的宽度时,相应地,第一紧配段41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可指在水平方向上沿Y轴方向的宽度,其中,X轴和Y轴可以为正交关系。
通过使第一紧配段411在其中一个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一孔段113的在对应该方向上的宽度,从而实现第一紧配段411与第一孔段113之间的过盈配合,从而提高了导光罩4的稳定性,避免导光罩4在通孔111中晃动,提高了导光效果。
或者,还可以是,使第一紧配段41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D大于第一孔段113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F的同时,使第一紧配段41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J大于第一孔段113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I,从而使得导光罩4的第一导光段41与第一孔段113之间配合的更加紧密,进一步提高了导光罩4的稳定性。
其中,可使第一导向段412的外径小于第一孔段113的孔径,这样可使导光罩4的第一导光段41的第一导向段412能够顺畅地从通孔111的顶部向下穿出至通孔111外。比如,第一导向段412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E小于第一孔段113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F,第一导向段412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K小于第一孔段113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I。第一导向段412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E小于第一紧配段411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D,第一导向段412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K小于第一紧配段411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J。
具体实现时,可使第一导向段412与第一紧配段411之间平滑过渡。这样不仅提高了导光罩4的外观美感,且对光线的导向效果更好,光线向上散发的更加顺畅。
具体地,第一导向段412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尺寸也可以由第一导向段412的顶端至第一导向段412的底端逐渐减小。
此外,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导向段412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尺寸也可以与第一紧配段41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尺寸相等。
在装配时,将导光罩4由通孔111的顶端向下伸入至通孔111,直至导光罩4的第二导光段42的底面置于通孔111中的支撑台阶115上。导光罩4的第一导光段41可以将发光体2罩住,也可以使第一导光段41的底部位于发光体2的上方,只要能够实现导光即可。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导光段42与第二孔段114之间过盈配合。具体地,第二导光段42包括第二导向段422和第二紧配段421,第二紧配段421与第二孔段114之间过盈配合。
具体地,第二紧配段421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A大于第二孔段114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L。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紧配段421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中,水平方向指的是与导光罩4的中轴线垂直的方向,横向宽度指的是第二紧配段42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沿X轴方向上的宽度或者沿Y轴方向上的宽度。而第二孔段114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中,水平方向指的是与第二孔段114的中轴线垂直的方向,横向宽度指的是第二孔段114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沿X轴方向上的宽度或者沿Y轴方向上的宽度。当第二紧配段421与第二孔段114相配合后,第二紧配段42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与第二孔段114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相对应,第二紧配段42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与第二孔段114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相对应。
通过使第二紧配段421在其中一个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二孔段114的在对应该方向上的宽度,从而实现第二紧配段421与第二孔段114之间的过盈配合,从而提高了导光罩4的稳定性,避免导光罩4在通孔111中晃动,提高了导光效果。
也可以是,第二紧配段421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M大于第二孔段114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G。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紧配段421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中,水平方向指的是与导光罩4的中轴线垂直的方向,纵向宽度指的是第二紧配段42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沿Y轴方向上的宽度或者沿X轴方向上的宽度。第二孔段114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中,水平方向指的是与第二孔段114的中轴线相垂直的方向,纵向宽度指的是第二孔段114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沿Y轴方向上的宽度或者沿X轴方向上的宽度。
当第二紧配段421与第二孔段114相配合后,第二紧配段42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与第二孔段114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相对应,第二紧配段42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与第二孔段114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相对应。
比如,当第二紧配段42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指的是该水平方向上沿X轴方向的宽度时,相应地,第二紧配段42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可指在水平方向上沿Y轴方向的宽度,其中,X轴和Y轴可以为正交关系。
通过使第二紧配段421在其中一个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二孔段114的在对应该方向上的宽度,从而实现第二紧配段421与第二孔段114之间的过盈配合,从而提高了导光罩4的稳定性,避免导光罩4在通孔111中晃动,提高了导光效果。
或者,还可以是,使第二紧配段42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A大于第二孔段114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L的同时,使第二紧配段42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M大于第二孔段114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G,从而使得导光罩4的第二导光段42与第二孔段114之间配合的更加紧密,进一步提高了导光罩4的稳定性。
其中,可使第二导向段422的外径小于第二孔段114的孔径,具体可以是,第二导光段42可包括第二紧配段421以及分别位于第二紧配段421顶部和底部的第二导向段422。这样可使导光罩4能够顺畅地进入至通孔111中,在安装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比如,第二导向段422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A1小于第二孔段114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L,且小于第二紧配段421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A;第二导向段422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跨度M1小于第二孔段114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G,且小于第二紧配段421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M。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二导向段422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尺寸也可以与第二紧配段42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尺寸相等。
具体实现时,可使第二导向段422与第二紧配段421之间平滑过渡。这样不仅提高了导光罩4的外观美感,且对光线的导向效果更好,光线向上散发的更加顺畅。
在第三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可以使第一导光段41与第一孔段113之间过盈配合,同时,使第二导光段42与第二孔段114之间过盈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导光罩4与通孔111之间的紧配效果。
当然,也可以是,当第一导光段41与第一孔段113之间过盈配合时,第二导光段42与第二孔段114之间也可以为间隙配合。或者,当第二导光段42与第二孔段114之间过盈配合时,第一导光段41与第一孔段113之间也可以为间隙配合。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相同,并能达到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各个实施例之间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上盖的俯视结构图。图2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上盖安装有导光罩时的结构剖视图。图23为图22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结合图14至图16、图21至图2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与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
导光罩4具体通过黏结剂与上盖11的通孔111密封连接。
其中,黏结剂可以是耐高温且粘性较强的硅酮胶,也可以是硅胶等其他能够耐高温、粘性强的胶体,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通过黏结剂实现导光罩4与通孔111密封连接,一方面,可防止导光罩4在通孔111中晃动,提高了导光罩4的稳定性,保证了透光效果;另一方面,可防止水、水汽、灰尘等从导光罩4与通孔111之间进入至手柄1的内腔中,对手柄1内的各器件进行了有效保护,防止器件受潮或受脏污影响而损坏的情况发生,保证了锅具的正常使用。而且,当导光罩4上覆盖有第二硅胶件3时,导光罩4的稳定性提高,进而提高了导光罩4与第二硅胶件3的稳定配合,同时使第二硅胶件3能够很好地与第一凹槽110相配合,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参照图21至图23所示,具体地,可在通孔111的孔壁上设置用于容置黏结剂的打胶槽116。在装配时,将黏结剂注入打胶槽116中即可,使得装配更加方便。
其中,打胶槽116具体开设在支撑台阶115的支撑面上,可以理解的是,打胶槽116的开口朝上。
在装配时,先在打胶槽116中注入适量的黏结剂,然后将导光罩4伸入至通孔111中,直至第二导光段42置于支撑台阶115上,从而通过黏结剂方便且可靠地实现了导光罩4与通孔111的密封粘接。
在本实施例中,打胶槽116具体为环形凹槽。这样可从周向上对导光罩4进行粘接,使得导光罩4的整个周向均能够与通孔111之间可靠粘接,提高了密封效果。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将打胶槽116设置为多个,多个打胶槽沿支撑台阶115的周向间隔排布。在该种情况下,各打胶槽116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条形等等。
具体实现时,可将打胶槽116的槽深设置在0.3mm~2mm之间,这样不仅保证了制作成本,使制作成本不会太大,同时保证了粘接效果,进而保证了导光罩4与通孔111之间的密封效果。
其中,为了防止黏结剂对光线造成遮挡而影响导光效果,可使打胶槽116与支撑台阶115的内缘之间具有间距。这样在粘接时,即使黏结剂从打胶槽116中溢出来,此时由于打胶槽116与支撑台阶115的内缘之间有一定距离,因此,可较大程度地防止黏结剂溢出至支撑台阶115的内缘处。
当然,具体实现时,可选用透明的黏结剂,使得在保证有效粘接的同时,不会对光线造成遮挡。
进一步地,打胶槽116与支撑台阶115的外缘之间具有间距,这样可以防止黏结剂从第二孔段114的孔壁与第二导光段42的侧壁之间溢出,以保证外观美感。具体地,可以使打胶槽116与支撑台阶115的内缘和外缘之间均具有间距。
其中,可使打胶槽116与支撑台阶115的内缘之间的间距和打胶槽116与支撑台阶115的外缘之间的间距相等。即,将打胶槽116设置在支撑台阶115的中部,不仅方便开槽和注入黏结剂,而且使得导光罩4与支撑台阶115之间的作用力更加均匀,使得粘接更可靠。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导光罩4的第一导光段41与第一孔段113之间间隙配合,即,第一导光段41的尺寸小于第一孔段113的孔径。具体地,第一导光段41具体可以如实施例三所述,包括穿设在第一孔段113中的第一紧配段411和位于第一紧配段411底部的第一导向段412,比如,第一紧配段41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D小于第一孔段113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横向宽度F,第一紧配段41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纵向宽度J小于第一孔段113在水平方向上的纵向宽度I。其中,第一导向段412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尺寸可以和第一紧配段411相同,也可以小于第一紧配段411,以起到更好的导向作用。这样设置使得导光罩4的第一导光段41更容易穿过第一孔段113,直至导光罩4的第二导光段42置于支撑台阶115上,由于黏结剂的存在,导光罩4在黏结剂的作用下实现与通孔111的可靠粘接,此时由于导光罩4的第二导光段42与通孔111之间密封连接,因此,即使第一导光段41与第一孔段113之间间隙配合,水、灰尘也不会落入至手柄1中。
在第二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导光罩4的第一导光段41与第一孔段113之间也可以过盈配合。即,在装配时,先向打胶槽116中注入黏结剂,然后将导光罩4向下伸入至通孔111中,直至第二导光段42置于支撑台阶115上,此时,第一导光段41与第一孔段113之间过盈配合,第二导光段42通过黏结剂与第二孔段114之间密封粘接。这样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导光罩4的稳定性,具体配合方式可参照实施例三的描述。
在第三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导光罩4的第二导光段42的侧壁与第二孔段114的孔壁之间间隙配合。具体地,导光罩4的第二导光段42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尺寸可略小于第二孔段114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尺寸,这样可方便将导光罩4放入第二孔段114中。由于导光罩4的第二导光段42与支撑台阶115之间密封粘接,因此,即使导光罩4的第二导光段42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尺寸小于第二孔段114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的尺寸,水、灰尘也不会进入至手柄1中。
在该种情况下,导光罩4的第一导光段41与第一孔段114之间可以是过盈配合,也可以是间隙配合。
在第四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导光罩4的第二导光段42与第二孔段114之间过盈配合。即,导光罩4通过与第二孔段114之间的过盈配合以及黏结剂的双重作用实现了导光罩4与通孔111之间的密封,使得密封效果更好,导光罩4的稳定性更好,提高了透光效果。具体的配合方式与实施例三相同,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三的描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该种情况下,导光罩4的第一导光段41与第一孔段114之间可以是过盈配合,也可以是间隙配合。
本实施例的导光罩4与通孔111之间的配合方式在实施例一以及实施例二提供的烹饪锅具中均适用。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相同,并能达到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的描述。
实施例五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调器,该烹调器包括:烹饪锅具和电磁炉300。
其中,烹饪锅具包括:锅体200和盖设在锅体200上的锅盖100,锅盖100上具有手柄1,本实施例中的手柄1与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或者实施例三或者实施例四提供的锅盖的手柄相同,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
电磁炉300具体包括:底壳、位于底壳顶部的面板以及位于底壳内腔中的线圈盘,电磁炉的具体工作原理和实施例一中描述的电磁炉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该烹调器具体可具有精确控温功能和防溢功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烹饪锅具,包括锅体和锅盖(100),所述锅盖(100)上具有手柄(1),所述手柄(1)包括底座(12)和连接在底座(12)上的上盖(11),所述底座(12)和所述上盖(11)共同围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发光体(2),所述发光体(2)上具有导光罩(4),所述上盖(11)的至少对应所述导光罩(4)的位置可透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2)和所述上盖(11)之间还设有第一硅胶件(6),且所述第一硅胶件(6)的对应所述导光罩(4)的位置开设有可供所述导光罩(4)穿过的第一避让孔(61),所述上盖(11)和所述底座(12)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硅胶件(6)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硅胶件(6)为片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2)的内壁上具有用于承载所述第一硅胶件(6)的支撑台阶(1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阶(121)为沿所述底座(12)的内壁周向设置的环形支撑台阶,所述第一硅胶件(6)覆盖在所述支撑台阶(121)上;
所述第一硅胶件(6)的外径与所述支撑台阶(121)的外径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1)上开设有第一螺孔(112),所述底座(12)上对应所述第一螺孔(112)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螺孔(122),所述第一硅胶件(6)的对应所述第二螺孔(122)的位置开设有第二避让孔(62),所述上盖(11)、所述第一硅胶件(6)和所述底座(12)通过穿设在所述第一螺孔(112)、第二避让孔(62)和所述第二螺孔(122)中的螺钉锁紧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1)的对应所述导光罩(4)的位置开设有可供所述导光罩(4)穿过的通孔(111);
所述上盖(11)具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凹槽(110),所述通孔(111)开设在所述第一凹槽(110)中,所述第一凹槽(110)的开口上覆盖有第二硅胶件(3),所述第二硅胶件(3)与所述第一凹槽(110)之间密封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硅胶件(3)与所述第一凹槽(110)之间过盈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1)和所述底座(12)通过穿设在所述第一螺孔(112)、所述第二避让孔(62)和所述第二螺孔(122)中的螺钉锁紧时,所述第二硅胶件(3)的对应所述第一螺孔(112)的位置具有可插入至所述第一螺孔(112)中的凸起(3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30)与所述第一螺孔(112)的孔壁之间过盈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硅胶件(3)的底面开设有可供所述导光罩(4)伸入的第二凹槽(31);
所述导光罩(4)与所述第二凹槽(31)之间过盈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罩(4)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凹槽(31)的槽底之间的距离范围为0mm~1mm;
所述导光罩(4)的伸出至所述通孔(111)外的部分的高度不小于2mm。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罩(4)与所述通孔(111)之间过盈配合;
或者,所述导光罩(4)与所述通孔(111)之间通过密封胶密封配合。
CN201820827881.8U 2018-05-14 2018-05-30 烹饪锅具 Active CN20910702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12970 2018-05-14
CN2018207129708 2018-05-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07025U true CN209107025U (zh) 2019-07-16

Family

ID=66411479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26887.3U Active CN208851183U (zh) 2018-05-14 2018-05-30 烹饪锅具
CN201820827881.8U Active CN209107025U (zh) 2018-05-14 2018-05-30 烹饪锅具
CN201820827152.2U Active CN208851263U (zh) 2018-05-14 2018-05-30 烹饪锅具
CN201820826909.6U Active CN209136151U (zh) 2018-05-14 2018-05-30 烹饪锅具
CN201820981529.XU Active CN208957674U (zh) 2018-05-14 2018-06-25 烹饪锅具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26887.3U Active CN208851183U (zh) 2018-05-14 2018-05-30 烹饪锅具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27152.2U Active CN208851263U (zh) 2018-05-14 2018-05-30 烹饪锅具
CN201820826909.6U Active CN209136151U (zh) 2018-05-14 2018-05-30 烹饪锅具
CN201820981529.XU Active CN208957674U (zh) 2018-05-14 2018-06-25 烹饪锅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5) CN20885118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0119938B3 (de) * 2020-07-29 2021-11-04 Miele & Cie. Kg Gargeschirr mit einer Ausgabeeinheit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des Gargeschir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36151U (zh) 2019-07-23
CN208851263U (zh) 2019-05-14
CN208851183U (zh) 2019-05-14
CN208957674U (zh) 2019-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65217U (zh) 一种慢炖锅
ATE266345T1 (de) Multifunktionelles elektrisches kochgerät
CN209107025U (zh) 烹饪锅具
CN208851185U (zh) 烹饪锅具
CN206721530U (zh) 节能高效毛巾加热桶
CN205338668U (zh) 一种烹饪器具的操作显示组件
CN204698377U (zh)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07021194U (zh) 透光旋钮和家用电器
CN205597770U (zh) 一种新型电饭煲面盖
CN206745187U (zh) 电水壶
CN206630449U (zh) 家电器具
CN209883798U (zh) 烹饪器具
CN220876517U (zh) 一种具有氛围灯结构的电饭煲
CN103300718A (zh) 一种感温变色电热水壶
CN209246165U (zh) 电磁炉
CN210055638U (zh) 烹饪器具
CN203885263U (zh) 自动烹调式炒菜锅顶部加热装置
CN209235731U (zh) 盖体结构及电饭煲
CN208463660U (zh) 电水壶
CN207604764U (zh) 烹调器
CN217146794U (zh) 一种可发光的礼盒
CN204617329U (zh) 一种电热饭盒
CN203059338U (zh) 电饭煲
CN212901251U (zh) 一种小夜灯吸管杯
CN208551262U (zh) 一种煮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