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04504U - 一种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04504U
CN209104504U CN201821822136.0U CN201821822136U CN209104504U CN 209104504 U CN209104504 U CN 209104504U CN 201821822136 U CN201821822136 U CN 201821822136U CN 209104504 U CN209104504 U CN 2091045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wiring
connecting element
electrical contact
wir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2213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曹郑
汤立华
范勃
刘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2213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045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045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045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至少一组分体的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所述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电接触;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分离时,所述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分离,两者距离大于1.5mm。由于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分离时,两者间距大于1.5mm,所以当第一部件淋水时,能够有效减少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粘水电连接的可能,第一部件不易导通,稳定与电路保持断开。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公告号为CN101356694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它包括相互电耦合的第一插件部分和第二插件部分。第一插件部分为插座,所述插座包括盒体、设在盒体上的用于与第二插件部分电接触的电触点,电触点一端裸露在插座外,另一端与电路连接。
第一插件部分与第二插件部分离后,处于非工作状态,若第一插件部分淋水,由于电触点裸露在插座外,所以电触点易沾水相互电连接,使得连接在电触电上的电路导通,电路产生电能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非工作状态时,第一部件淋水不易导通,稳定与电路保持断开。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至少一组分体的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所述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电接触;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分离时,所述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分离,两者距离大于1.5mm。
优选的,所述第二部件设有驱动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相分离的驱动件,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第二部件克服驱动件的驱动力,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电接触。
优选的,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第二部件直接驱动驱动件,并克服驱动件的驱动力。
优选的,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中至少一个受到第二部件的作用力和驱动件的驱动力,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电接触。
优选的,所述连接元件和接线元件中至少一个为弹性件,当弹性件不受外力作用时,弹性件弹性恢复,连接元件和接线元件电接触。
优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滑动连接在壳体上用于推动连接元件或接线元件的滑移件、设置在壳体上驱动滑移件滑动的弹簧。
优选的,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中至少一个受力产生形变或位移,接线元件与连接元件电接触。
优选的,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中至少一个受到第二部件的压力产生形变或位移,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电接触;
或者是,所述第二部件具磁性,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中至少一个受到第二部件的磁力作用产生形变或位移,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电接触。
优选的,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分离时,连接元件和接线元件中至少一个自发形变,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分离。
优选的,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设置有用于检测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的感应件、与感应件电连接用于驱动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电接触的电动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分离时,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分离,即使接线元件仍然与电路相连,连接元件淋水导通,电路也不会正常导通,以避免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分离时电路产生能量损失;
2、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分离时,两者间距大于1.5mm,当第一部件淋水时,能够有效减少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22粘水电连接的可能,有利于保证第一部件淋水时电路断开;
3、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分离时,驱动件能够自动将接线元件与连接元件断开,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后,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自动电接触,使用较为方便,无需手动接触连接元件或接线元件,以避免用户触电;
4、通过第二部件施加压力使得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电接触,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无需加设其他结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的第一剖视图;
图2为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的第二剖视图;
图3为第一部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部件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部件的第一爆炸图;
图6为第一部件的第二爆炸图;
图7为第一部件的俯视图;
图8为第一部件的第一剖视图;
图9为第一部件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一部件的第二剖视图;
图11为第一部件的第三剖视图;
图12为第一部件的第四剖视图;
图13为机体和机座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1、机体;2、机座;3、第一部件;4、第二部件;5、连接元件;6、接线元件;7、驱动件;71、滑移件;72、弹簧;8、固定点;9、接触点;10、施力点;11、壳体;111、壳身;112、中空柱;12、恢复件;13、感应件;14、电动件;15、接地元件;16、导电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2,一种连接器,包括相互电耦合的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4。
参见图2、图3和图4,第一部件3包括壳体11,壳体11上设有至少一组分体的接线元件6和连接元件5,连接元件5在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用于与第二部件4电连接,接线元件6始终与电路相连通。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电接触;
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即使接线元件6仍然与电路相连,连接元件5与淋水导通,电路也不会正常导通,以避免在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电路产生能量损失。
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时,两者间距大于1.5mm,当第一部件3淋水时,能够有效减少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粘水电连接的可能,有利于保证第一部件3淋水时电路断开。
具体地,壳体11上设有两组分体的接线元件6和连接元件5,两个接线元件6分别与火线、零线连通,并且两个接线元件6用于与不同连接元件5电接触。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两组中的接线元件6与连接元件5相互分离。
或者,参见图2和9,壳体11上设有一组分体的接线元件6和连接元件5、一个导电片16,当接线元件6与火线连通时,导电片16与零线相连通;当接线元件6与零线相连通时,导电片16与火线相连通。导电片16贯穿壳体11,并在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用于第二部件4电连接。
壳体11上还设置有与地线相连的接地元件15,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接地元件15与第二部件4相连,用于保护第二部件4,以将第二部件4的漏电排入大地。
由于连接元件5用于与第二部件4电连接,所以连接元件5一般裸露在第一部件3外,当第一部件3淋水时,连接元件5易粘水,两个连接元件5或者连接元件5与导电片16可能导通。在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接线元件6与连接部件分离,连接元件5不带电,即使第一部件3淋水,第一部件3仍然保持断开状态,不会被强电击穿,有利于保证该连接器的使用安全。
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的其中一个沿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4的分离方向与另一个分离,以便于后续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受力配合。
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有两种自动分离方式。
参见图2和图4,在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第一种自动分离方式中,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在不受外力时,正常处于电接触状态。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之间设置有驱动件7,即驱动件7位于第一部件3或者第二部件4上。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驱动件7驱动连接元件5形变或者位移,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
驱动件7位于第二部件4上时,驱动件7为一体成型在第二部件4上的卡勾,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卡勾拉动连接元件5位移或形变,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
参见图5和图6,驱动件7位于第一部件3上时,驱动件7包括滑动连接在壳体11上的滑移件71、设置在壳体11上驱动滑移件71滑动的弹簧72。滑移件71为滑移杆或者滑移块,弹簧72处于压缩或拉伸状态,弹簧72依靠弹力恢复驱动滑移件71与连接元件5抵接,使得连接元件5发生形变或者位移,进而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
或者,滑移件71与连接元件5一体成型,连接元件71随滑移件71滑移发生形变或位移,使得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分离。
优选地,壳体11包括壳身111、设置在壳身111的中空柱112,滑移杆和弹簧72均安装在中空柱112内,弹簧72驱动滑移杆沿中空柱112滑动,并抵接到连接元件5上,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中空柱112可以增大滑移杆的滑动行程,使得滑移杆的滑动行程不受壳身111尺寸的限制,滑动行程越大,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断开的距离越大,断电效果越好。
连接元件5固定在壳体11上,通过驱动件7施力带动连接元件5形变,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连接元件5的结构较为稳定,不易从壳体11上脱落。
连接元件5上具有与壳体11固定连接的固定点8、用于与接线元件6电接触的接触点9、用于供驱动件7施力的施力点10,施力点10位于固定点8与接触点9之间。驱动件7对施力点10施力时,施力点10离固定点8越远,连接元件5越容易产生形变。施力点10位于固定点8与接触点9之间时,连接元件5能够产生一定形变,又不与接触点9直接接触,以避免影响后续接触点9与接线元件6的电接触。
具体地,固定点8与接触点9之间的距离为L1,施力点10与接触点9之间的距离为L2,L2/L1=0.25~0.75,使得施力点10到固定点8和施力点10带接触点9均保留一段距离。连接元件5不仅能够产生较多形变,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稳定分离,而且驱动件7对施力点10施力也不会干扰固定点8的固定和后续接触点9与接线元件6的电接触。
或者,连接元件5可以滑动连接在壳体11上,连接元件5为块状,通过驱动件7抵接带动连接元件5滑动,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
另外,驱动件7可以驱动接线元件6形变或位移,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或者,驱动件7有两个,分别驱动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相互分离。
具体地,壳体11一侧凹陷设置有安装槽,接线元件6和连接元件5均安装在安装槽内,连接元件5从壳体11安装槽这一侧贯穿壳体11,在壳体11另一侧用于与第二部件4电连接。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第二部件4只能与连接元件5电接触,并通过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导通。当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后,其他导电元件与连接元件5接触时,也不会通电,以减少非工作状态时的安全隐患。
在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第二种自动分离方式中,参见图2和图10,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不受外力时,正常处于分离状态。至少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的其中一个为恢复件12,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恢复件12自发形变,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而不是依靠驱动件7驱动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分离。
连接元件5为恢复件12;或者,接线元件6为恢复件12;或者,连接元件5和恢复元件均为恢复件12。由于依靠恢复件12自发形变实现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的分离,所以这种分离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使用方便。
恢复件12依靠自身弹性自发形变,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恢复到电接触的状态;
或者,恢复件12为依据温度自发形变的双金属片,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电耦合产生热能,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不产生热能,双金属片温度降低,自发形变,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恢复到分离状态。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参见图2,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有三种电接触方式,本实施例中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的三种电接触可以与实施例一中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的两种分离方式任意组合。
在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第一种电接触方式中,接线元件6与连接元件5依靠第二部件4克服了驱动件7的驱动力,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电接触。
参见图2和图3和图4,连接元件5受到驱动件7的驱动力作用与接线元件6分离,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闭合时,第二部件4直接抵接驱动件7,带动驱动件7与连接元件5分离。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不受驱动件7的驱动力作用,不会与相互分离的趋势,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电接触。
连接元件5为弹性件;或者,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均为弹性件。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弹性件受到驱动件7的驱动力,弹性件弹性形变,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相互分离。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驱动件7的驱动力被第二部件4克服,连接元件5弹性恢复实现形变,并与接线元件6电连接。
具体地,参见图2、图5和图6,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第二部件4施力于滑移件71,并推动滑移件71远离连接元件5,施加在连接元件5上的力消失,连接元件5弹性恢复,并与接线元件6电接触。
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分离时,驱动件7能够自动将接线元件6与连接元件5断开,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后,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自动电接触,使用较为方便,无需手动接触连接元件5或接线元件6,以避免用户触电。
或者,接线元件6受到驱动件7的驱动力作用与连接元件5分离,接线元件6为弹性件,能够弹性恢复。
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连接元件5同时受到驱动件7的驱动力与第二部件4的作用力,第二部件4的作用力不仅克服了驱动件7的驱动力,并带动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电接触。
或者,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接线元件6同时受到驱动件7的驱动力与第二部件4的作用力,第二部件4的作用力不仅克服了驱动件7的驱动力,并带动接线元件6与连接元件5电接触。
参见图2和图10,在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第二种电接触方式中,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连接元件5受到第二部件4的压力产生形变或者位移,使得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电接触;或者,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接线元件6受到第二部件4的压力产生形变或者位移,使得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电接触。通过第二部件4施加压力使得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电接触,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之间无需加设其他结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参见图2和图11,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接线元件6和连接元件5也可以依靠磁力电接触。连接元件上具有有磁铁,第二部件上带有磁性,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第二部件4吸引带有磁铁的连接元件6靠近,使得连接元件6受到第二部件4的磁力作用产生形变或者位移,接线元件6和连接元件5电接触;
或者,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接线元件6受到第二部件4的磁力作用产生形变或位移,接线元件6和连接元件5电接触。
参见图2和图12,在连接元件5与接线元件6第三种电接触方式中,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之间设置有感应件13、与感觉件电连接的电动件14。感应件13为位于第一部件3的接触传感器,电动件14为微型气缸。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4配合时,接触传感器感应到第二部件4的压力,向微型气缸发送电信号,微型气缸的动力输出轴伸出驱动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中的一个位移或形变,使得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电接触。
实施例三:
一种家用电器,为开水煲、养生壶或者豆浆机。
参见图13,上述家用电器,包括机体1、机座2,机体1为加热容器,用于盛装和加热液体。机座2顶部设有第一部件3,机体1底部设有第二部件4,当机体1放置到机座2上时,第二部件4在重力作用下与第一部件3耦合。此时,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4的配合可以完全依靠机体1本身的重力作用,使得机体1与机座2不发生分离,无需人为施力使得两者配合,较为省力。
本实施例包含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结构,参见图2,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4分离时,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按照实施例一给出的方式进行分离;
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4配合时,连接元件5和接线元件6按照实施例二给出的方式进行电接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至少一组分体的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所述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电接触;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分离时,所述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分离,两者距离大于1.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二部件设有驱动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相分离的驱动件,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第二部件克服驱动件的驱动力,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电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第二部件直接驱动驱动件,并克服驱动件的驱动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中至少一个受到第二部件的作用力和驱动件的驱动力,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电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连接元件和接线元件中至少一个为弹性件,当弹性件不受外力作用时,弹性件弹性恢复,连接元件和接线元件电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驱动件包括滑动连接在壳体上用于推动连接元件或接线元件的滑移件、设置在壳体上驱动滑移件滑动的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中至少一个受力产生形变或位移,接线元件与连接元件电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中至少一个受到第二部件的压力产生形变或位移,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电接触;
或者是,所述第二部件具磁性,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时,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中至少一个受到第二部件的磁力作用产生形变或位移,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电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当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分离时,连接元件和接线元件中至少一个自发形变,接线元件和连接元件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设置有用于检测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配合的感应件、与感应件电连接用于驱动连接元件与接线元件电接触的电动件。
CN201821822136.0U 2018-11-06 2018-11-06 一种连接器 Active CN2091045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22136.0U CN209104504U (zh) 2018-11-06 2018-11-06 一种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22136.0U CN209104504U (zh) 2018-11-06 2018-11-06 一种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04504U true CN209104504U (zh) 2019-07-12

Family

ID=67158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22136.0U Active CN209104504U (zh) 2018-11-06 2018-11-06 一种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045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98797B (zh) 一种易插拔防触电插座
CN209298408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09104504U (zh) 一种连接器
CN108418046A (zh) 一种快速连接的sma连接器
CN208608418U (zh) 一种智能家居插座
CN201797163U (zh) 一种弹出式电源插座
CN209104482U (zh) 一种家用电器
CN109638585A (zh) 一种防短路的连接器
CN109638532A (zh) 一种防短路的电连接器
CN204995178U (zh) 电饭煲
CN105337077A (zh) 安全插座
CN206490264U (zh) 一种无绳电器的电连接器
CN100472908C (zh) 双磁控制式漏电保护器
CN201611707U (zh) 安全插头
CN101727113B (zh) 电热开水壶跳杆式温度控制器
CN105284762B (zh) 一种插头带控制开关的电蚊拍
CN201725994U (zh) 一种触点接通式安全电源插座
CN202736781U (zh) 微动开关组件及使用该微动开关组件的豆浆机
CN207426346U (zh) 一种安全墙壁插座
CN111244702A (zh) 插座及电插接组合件
CN214044252U (zh) 小家电耦合器
CN207925795U (zh) 一种自锁插座
CN214589534U (zh) 一种带保险保护器的品字插头
CN204103159U (zh) 漏电保护插头
CN212033837U (zh) 一种电磁感应插头断合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18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No. 52, 22nd Street, Baiyang Street, Qiantang New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