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91762U - 生物可吸收支架 - Google Patents

生物可吸收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91762U
CN209091762U CN201821371958.1U CN201821371958U CN209091762U CN 209091762 U CN209091762 U CN 209091762U CN 201821371958 U CN201821371958 U CN 201821371958U CN 209091762 U CN209091762 U CN 2090917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diamond
pipe holder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circular 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7195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宇
熊艳
叶春瑶
蒋文涛
王云兵
周志宏
田晓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2137195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917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917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917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支架领域,旨在解决现有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径向支撑力不足的问题,提供生物可吸收支架,其包括管支架;管支架包括沿着轴向方向依次间隔分布的支撑环列和连接环列;支撑环列包括多个沿着周向方向分布且其中一对尖角朝向周向方向布置的第一菱形框,相邻的两个第一菱形框的朝向周向方向布置的尖角连接,第一菱形框内设置有多个等倍缩小的加强菱形框;每个第一菱形框的每条棱边的中部与相邻的四个第二菱形框的尖角分别通过连接条连接。支撑环列能够保证和增强管支架的整体径向支撑力,加强菱形框的设置,更能够进一步加强整体的径向支撑力。而连接环列用于方便压握整体结构,以缩小管支架的直径,以便能够送入器官内部。

Description

生物可吸收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支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生物可吸收支架。
背景技术
支架材料经常被用于外科手术中,例如提供支撑的血管支架、肠道支架,另外还包括作为营养物质载体并提供一定的尺寸结构的人工骨支架、人工器官支架等。早期的支架材料通常采用金属或其他一些非可降解材料,通常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同时伴随着一些负面效果;而生物可吸收支架是用可溶解在人体内的材料制成,放入体内后,可被人体吸收。
生物可吸收支架可以通过完全降解而实现血管功能的恢复、降低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也为患者未来可能需要的诊治方案留下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是生物可吸收支架最大的问题是径向支撑力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生物可吸收支架,以解决现有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径向支撑力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生物可吸收支架,
包括管支架,管支架的管壁呈镂空的网状结构;
管支架包括沿着轴向方向依次间隔分布的支撑环列和连接环列,相邻的两个支撑环列设置一个连接环列;
支撑环列包括多个沿着周向方向分布且其中一对尖角朝向周向方向布置的第一菱形框,相邻的两个第一菱形框的朝向周向方向布置的尖角连接,第一菱形框内设置有多个等倍缩小的加强菱形框;连接环列包括多个沿着周向方向分布且其中一对尖角朝向周向方向布置的第二菱形框,相邻的两个第二菱形框的朝向周向方向布置的尖角连接;
第一菱形框的朝向周向方向的尖角与第二菱形框的朝向轴向方向的尖角相对;每个第一菱形框的每条棱边的中部与相邻的四个第二菱形框的尖角分别通过连接条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管支架设置有多个沿着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内层支撑架;
每个内层支撑架包括呈菱形状的支撑框,支撑框的中心与管支架的轴心线重合,支撑框的四个角分别设置有支撑孔;
管支架的内周壁设置有能够与支撑孔对应连接的支撑柱。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支撑框的四个尖角的外侧设置有沿着周向方向延伸且外侧壁能够与管支架的内周壁贴合的弧形件;
支撑孔设置于弧形件。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弧形件的外侧壁与管支架的内周壁之间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每个第一菱形框四周的四个连接条均向第一菱形框的中心延伸并相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支撑环列能够保证和增强管支架的整体径向支撑力,加强菱形框的设置,更能够进一步加强整体的径向支撑力。而连接环列用于方便压握整体结构,以缩小管支架的直径,以便能够送入器官内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压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内层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外层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第二种结构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第二种结构的压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第一种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第二种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压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第二种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第三种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第三种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第一种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第二种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内层管支架;101-第一环状单元;102-第一边框;110-外层管支架;111-第二环状单元;112-第二边框;120-连接孔;121-连接柱;200-管支架;201-支撑柱;210-支撑环列;211-第一菱形框;212-加强菱形框;220-连接环列;221-第二菱形框;230-连接条;240-内层支撑架;241-支撑框;242-弧形件;243-支撑孔;300-支架主体;301-连接柱;310-环状单元;311-梯形框;312-开口端;320-环列连接组件;321-连接条;330-第二层支架;331-连接孔;332-支撑孔;340-第三层支架;341-支撑柱;400-管支架;410-环形结构;412-V形框;413-第一框条;414-第二框条;415-第一尖角端;416-第二尖角端;417-连接端;420-连接组件;421-连接条;422-弹性条;430-辅助结构;431-辅助条;440-内层支撑架;441-支撑框;442-弧形件;443-支撑孔;444-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参照图1至图7。
本实施例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
如图1所示,包括内层管支架100和套设于内层管支架100外周的外层管支架110,内层管支架100和外层管支架110的管壁均呈镂空的网状结构;
内层管支架100的外周壁沿着周向方向间隔设置有多列孔组,每列孔组包括沿着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孔120,每个连接孔120沿着径向方向延伸;
外层管支架110的内周壁设置有沿着径向方向延伸的连接柱121,每个连接孔120对应设置一个连接柱121,每个连接柱121与一个连接孔120对应嵌设连接。
现有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存在径向支撑力不够的问题,通过设置内层管支架100和外层管支架110,相比现有的,设置内层管支架100和外层管支架110,生产成本变化不大,但是能够有效提高径向支撑力。
连接孔120和连接柱121在内层管支架100和外层管支架110上的分布,有助于平衡内层管支架100和外层管支架110之间各处的牵扯力,在内层管支架100和外层管支架110撑开和压握两种情况下,能够保持平衡的稳定状态,以保证径向支撑力完好无损。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1所示,连接孔120的径向长度尺寸小于连接柱121的径向长度尺寸;
内层管支架100的外周壁和外层管支架110的内周壁之间间隔设置。
间隔设置,一方面,用于保证内层管支架100和外层管支架110有足够的避让空间顺利撑开和压握,另一个方面,避免在自然状态下外层管支架110始终压迫内层管支架100,造成内层管支架100的径向支撑力受损,从而影响整体的支撑力。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
如图4所示,内层管支架100包括多个沿着轴向方向并排设置第一环状单元101;每个第一环状单元101包括多个沿着周向方向依次连接且呈正六边形的第一边框102;每个第一环状单元101中相邻的两个第一边框102的棱边重合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环状单元101之间的两个第一边框102对应且对应的尖角连接;
如图5所示,外层管支架110包括多个沿着轴向方向并排设置第二环状单元111;每个第二环状单元111包括多个沿着周向方向依次连接且呈六边形的第二边框112;每个第二环状单元111中相邻的两个第二边框112的棱边重合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环状单元111之间的两个第二边框112对应且对应的尖角连接。
相比现有的生物可吸收支架采用弧形结构,采用六边形的第一边框102和第二边框112,能够提高更大的径向支撑力。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环状单元101中相邻的两个第一边框102重合连接的棱边沿着轴向方向设置;第二环状单元111中相邻的两个第二边框112重合连接的棱边也沿着轴向方向设置。保证各处径向支撑力均衡。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环状单元101中相邻的两个第一边框102重合连接的棱边沿着轴向方向延伸且沿着周向方向环绕设置;第二环状单元111中相邻的两个第二边框112重合连接的棱边沿着轴向方向延伸且沿着周向方向环绕设置。
环绕设置,能够增大在径向方向的分作用力,从而增大整体的径向支撑力。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第一环状单元101中相邻的两个第一边框102重合连接的棱边的中部设置有连接孔120;第二环状单元111中相邻的两个第二边框112重合连接的棱边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柱121;连接柱121与连接孔120连接,第一环状单元101和第二环状单元111在轴向方向错开设置。
错开设置,利用第二边框112增强第一边框102的中部的支撑,从而增强第一边框102的整体支撑力。
实施例2,参照图8至图12。
本实施例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
包括管支架200,管支架200的管壁呈镂空的网状结构;
管支架200包括沿着轴向方向依次间隔分布的支撑环列210和连接环列220,相邻的两个支撑环列210设置一个连接环列220;
支撑环列210包括多个沿着周向方向分布且其中一对尖角朝向周向方向布置的第一菱形框211,相邻的两个第一菱形框211的朝向周向方向布置的尖角连接,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菱形框211内设置有多个等倍缩小的加强菱形框212;如图8和图9所示,连接环列220包括多个沿着周向方向分布且其中一对尖角朝向周向方向布置的第二菱形框221,相邻的两个第二菱形框221的朝向周向方向布置的尖角连接;
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菱形框211的朝向周向方向的尖角与第二菱形框221的朝向轴向方向的尖角相对;每个第一菱形框211的每条棱边的中部与相邻的四个第二菱形框221的尖角分别通过连接条230连接。
支撑环列210能够保证和增强管支架200的整体径向支撑力,加强菱形框212的设置,更能够进一步加强整体的径向支撑力。而连接环列220用于方便压握整体结构,以缩小管支架200的直径,以便能够送入器官内部。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12所示,管支架200设置有多个沿着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内层支撑架240;
每个内层支撑架240包括呈菱形状的支撑框241,支撑框241的中心与管支架200的轴心线重合,支撑框241的四个角分别设置有支撑孔243;管支架200的内周壁设置有能够与支撑孔243对应连接的支撑柱201。
呈菱形状的支撑框241对管支架200起到支撑的作用,以增强管支架200的径向支撑力;同时管支架200压握时,内层支撑架240也能够顺利压缩,实现直径的缩小,以便能够实现缩径后送入器官内部。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12所示,支撑框241的四个尖角的外侧设置有沿着周向方向延伸且外侧壁能够与管支架200的内周壁贴合的弧形件242;支撑孔243设置于弧形件242。
弧形件242用于实现内层支撑架240与管支架200内周壁的吻合,以增大内层支撑架240与管支架200的有效接触面积,以减小单位面积所对应的支撑力的大小,避免支撑力过于集中,以使内层支撑架240能够有效支撑管支架200。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12所示,弧形件242的外侧壁与管支架200的内周壁之间间隔设置。间隔设置,一方面,用于保证内层支撑架240和管支架200有足够的避让空间顺利撑开和压握,另一个方面,避免在自然状态下管支架200始终压迫内层支撑架240,造成内层支撑架240的径向支撑力受损,从而影响整体的支撑力。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10所示,每个第一菱形框211四周的四个连接条230均向第一菱形框211的中心延伸并相交。连接条230延伸至第一菱形框211的中心,能够有效增强第一菱形框211和第二菱形框221之间的连接强度。
实施3,参照图13至图16。
本实施例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
包括管壁呈镂空的网状结构的支架主体300;
如图13所示,支架主体300包括多个环状单元310和多个环列连接组件320;每个环状单元310包括多个沿着支架主体300的周向方向环形分布且设置有开口端312的梯形框311,每个梯形框311的开口宽度从底端到开口端312逐渐增大,每个梯形框311的开口端312朝向轴向方向设置,一个环状单元310内的相邻的两个梯形框311的开口端312分别朝向支架主体300的两端,一个梯形框311的两个侧臂分别与同一个环状单元310内相邻的梯形框311的侧臂重合连接;
多个环状单元310沿着支架主体300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环状单元310之间通过环列连接组件320连接,相邻的两个环状单元310之间的梯形框311的开口端312朝向分别对应设置;
每个环列连接组件320包括多个沿着周向方向环形分布的连接条321,相邻的两个环状单元310中开口端312均朝向支架主体300其中一端的两个梯形框311之间通过连接条321连接,相邻的两个环列连接组件320中连接条321所连接的两个梯形框311的开口端312朝向相反。
“每个梯形框311的开口端312朝向轴向方向设置”是指开口于端朝向支架主体300的一端。“一个环状单元310内的相邻的两个梯形框311的开口端312分别朝向支架主体300的两端”是指朝向相反,一个朝向支架主体300的一端,另一个朝向支架主体300的另一端。“一个梯形框311的两个侧臂分别与同一个环状单元310内相邻的梯形框311的侧臂重合连接”,该位置的两个梯形框311的两个侧臂的设置方向一致,能够重合。“相邻的两个环状单元310之间的梯形框311的开口端312朝向分别对应设置”,一个环状单元310内的每个梯形框311框的开口端312与相邻的环状单元310内的一个梯形框311的开口端312一一对应。“相邻的两个环状单元310中开口端312均朝向支架主体300其中一端”只连接朝向其中一端的,朝向另一端的不连接;“相邻的两个环列连接组件320中连接条321所连接的两个梯形框311的开口端312朝向相反”,一个环列连接组件320中的连接条321连接开口端312朝向其中一端的梯形框311,相邻的环列连接组件320中的连接条321连接开口端312朝向另外一端的梯形框311,这样能够保证支架主体300具有足够的径向支撑力的同时,也具有压缩的作用。
相比现有技术中采用圆弧状,采用梯形框311的结构,径向支撑力更大。每个环状单元310内的梯形框311的开口端312朝向相反,能够保证每个环状单元310的径向支撑力。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14所示,生物可吸收支架还包括第二层支架330,支架主体300套设于第二层支架330的外周;
第二层支架330的外周壁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孔331,支架主体300的内周壁间隔设置有多个分别能够与连接孔331对应卡接配合的连接柱301。
第二层支架330设置连接孔331,支架主体300设置连接柱301,相比第二层支架330设置连接柱301,支架主体300设置连接孔331,缩小了第二层支架330对支架主体300的支撑限制作用。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15和图16所示,生物可吸收支架还包括第三层支架340,第二层支架330套设于第三层支架340的外周;
第三层支架340的外周壁设置有多个支撑柱341,第二层支架330的内周壁间隔设置有多个能够与支撑柱341对应卡接配合的支撑孔332。
采用第三层支架340,进一步增强支架主体300的径向支撑力。支撑孔332设置于第二层支架330,支架主体300和第三层支架340分别设置支撑柱341,支架主体300和第三层支架340对第二层支架330的从第二层支架330的内外侧施加作用力,不仅能够保证增强径向的总体支撑力,也能够不削弱单个的第二层支架330的径向支撑力。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14和图15所示,支架主体300的内周壁和第二层支架330之间间隔设置,第二层支架330和第三层支架340之间间隔设置。
一方面,用于保证第二层支架330和支架主体300有足够的避让空间顺利撑开和压握,另一个方面,避免在自然状态下支架主体300始终压迫第二层支架330,造成第二层支架330的径向支撑力受损,从而影响整体的支撑力。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14和图15所示,连接孔331和连接柱301沿着周向方向阵列分布;
支撑柱341和支撑孔332沿着周向方向阵列分布,相邻的两个连接孔331之间对应设置一个支撑孔332。使支架主体300和第三层支架340对第二层支架330的作用力沿着第二层支架330的周面均匀分布。
实施例4,参照图17至图19。
本实施例提供的生物可吸收支架,
包括管壁呈镂空的网状结构的管支架400;
如图17所示,管支架400包括多个环形结构410和多个连接组件420,多个环形结构410沿着管支架400的轴向方向间隔分布,相邻的两个环形结构410之间通过一个连接组件420连接;
环形结构410包括多个沿着周向方向环形分布的V形框412,V形框412包括长度相等的两个第一框条413和长度相等的两个第二框条414,第一框条413的长度尺寸大于第二框条414的长度尺寸;两个第一框条413的一端连接形成第一尖角端415,两个第二框条414的一端连接形成第二尖角端416,两个第一框条413的剩下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框条414的剩下的两端对应连接形成两个连接端417;第一尖角端415和第二尖角端416均朝向管支架400的轴向方向设置且朝向一致;
每个连接组件420包括沿着周向方向环形分布且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条421和多个弹性条422,每个连接条421和每个弹性条422均沿管支架400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相邻的两个环形结构410的相邻一侧的第一尖角端415和第二尖角端416通过弹性条422连接,相邻的两个环形结构410的连接端417通过连接条421连接。
两个呈V字形排布的第一框条413和第二框条414排布形成“V形框412”,第一框条413和第二框条414的角度能够调节,但是由于第一框条413和第二框条414的长度不一致,因此,第一框条413和第二框条414进行压缩时,受到彼此的阻碍作用,不易压缩,从而能够为管支架400提供足够的径向支撑力,也就是“V形框412”具备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而第一框条413和第二框条414的角度能够调节,又使管支架400能够实现压缩缩径处理。弹性条422的设置,一方面,增强两个环形结构410之间的连接作用,以增强径向支撑力,另一个方面,保证在增强径向支撑力的同时能够使V形框412顺利实现压缩。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18所示,每个V形框412的第一尖角端415的一侧设置有辅助结构430;
辅助结构430包括长度相等的两个辅助条431;每个辅助条431的长度与第二框条414相等,每个辅助条431平行于辅助条431设置,每个辅助条431的一端与第一尖角端415连接,每个辅助条431的另一端与连接条421连接。
辅助结构430,进一步增强V形框412的径向支撑力。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19所示,管支架400设置有多个沿着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内层支撑架440;
每个内层支撑架440包括呈菱形状的支撑框441,支撑框441的中心与管支架400的轴心线重合,支撑框441的四个角分别设置有支撑孔443;
管支架400的内周壁设置有能够与支撑孔443对应连接的支撑柱444。
呈菱形状的支撑框441对管支架400起到支撑的作用,以增强管支架400的径向支撑力;同时管支架400压握时,内层支撑架440也能够顺利压缩,实现直径的缩小,以便能够实现缩径后送入器官内部。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19所示,支撑框441的四个尖角的外侧设置有沿着周向方向延伸且外侧壁能够与管支架400的内周壁贴合的弧形件442;支撑孔443设置于弧形件442。
弧形件442用于实现内层支撑架440与管支架400内周壁的吻合,以增大内层支撑架440与管支架400的有效接触面积,以减小单位面积所对应的支撑力的大小,避免支撑力过于集中,以使内层支撑架440能够有效支撑管支架400。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19所示,弧形件442的外侧壁与管支架400的内周壁之间间隔设置。间隔设置,用于保证内层支撑架440和管支架400有足够的避让空间顺利撑开和压握,避免在自然状态下管支架400始终压迫内层支撑架440,造成内层支撑架440的径向支撑力受损,从而影响整体的支撑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特征在于:
包括管支架,所述管支架的管壁呈镂空的网状结构;
所述管支架包括沿着轴向方向依次间隔分布的支撑环列和连接环列,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环列设置一个所述连接环列;
所述支撑环列包括多个沿着周向方向分布且其中一对尖角朝向周向方向布置的第一菱形框,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菱形框的朝向周向方向布置的尖角连接,所述第一菱形框内设置有多个等倍缩小的加强菱形框;所述连接环列包括多个沿着周向方向分布且其中一对尖角朝向周向方向布置的第二菱形框,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菱形框的朝向周向方向布置的尖角连接;
所述第一菱形框的朝向周向方向的尖角与所述第二菱形框的朝向轴向方向的尖角相对;每个所述第一菱形框的每条棱边的中部与相邻的四个所述第二菱形框的尖角分别通过连接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支架设置有多个沿着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内层支撑架;
每个所述内层支撑架包括呈菱形状的支撑框,所述支撑框的中心与所述管支架的轴心线重合,所述支撑框的四个角分别设置有支撑孔;
所述管支架的内周壁设置有能够与所述支撑孔对应连接的支撑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框的四个尖角的外侧设置有沿着周向方向延伸且外侧壁能够与所述管支架的内周壁贴合的弧形件;
所述支撑孔设置于所述弧形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件的外侧壁与所述管支架的内周壁之间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菱形框四周的四个所述连接条均向所述第一菱形框的中心延伸并相交。
CN201821371958.1U 2018-08-24 2018-08-24 生物可吸收支架 Active CN2090917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71958.1U CN209091762U (zh) 2018-08-24 2018-08-24 生物可吸收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71958.1U CN209091762U (zh) 2018-08-24 2018-08-24 生物可吸收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91762U true CN209091762U (zh) 2019-07-12

Family

ID=67151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71958.1U Active CN209091762U (zh) 2018-08-24 2018-08-24 生物可吸收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9176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09591A (zh) * 2018-08-24 2018-12-18 四川大学 生物可吸收支架
CN111134920A (zh) * 2020-01-22 2020-05-12 北京弘海微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密网支架
CN111249046A (zh) * 2020-01-22 2020-06-09 北京立德微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管腔密网支架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09591A (zh) * 2018-08-24 2018-12-18 四川大学 生物可吸收支架
CN109009591B (zh) * 2018-08-24 2024-02-27 四川大学 生物可吸收支架
CN111134920A (zh) * 2020-01-22 2020-05-12 北京弘海微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密网支架
CN111249046A (zh) * 2020-01-22 2020-06-09 北京立德微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管腔密网支架
CN111134920B (zh) * 2020-01-22 2023-08-08 北京弘海微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密网支架
CN111249046B (zh) * 2020-01-22 2023-08-08 北京立德微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管腔密网支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091762U (zh) 生物可吸收支架
CN101951860B (zh) 具有使邻接撑杆相互连接的单一应力集中区的球囊可扩张的可生物性吸收支架
CN2423899Y (zh) 冠状动脉支架
CN209091761U (zh) 生物可降解支架
CN209091763U (zh) V形可降解生物架
CN206852738U (zh) 一种医疗辅助护理架
CN209091764U (zh) 生物梯形可降解支架
CN101642395B (zh) 造口支架
CN109009591A (zh) 生物可吸收支架
CN109091275A (zh) 生物可降解支架
CN109124838A (zh) V形可降解生物架
CN109009590A (zh) 生物梯形可降解支架
CN108113784A (zh) 一种多层级反手性血管支架
CN205683168U (zh) 一种高顺应性主动脉术中三分支支架
CN211155974U (zh) 一种心内科用手术扩胸装置
CN210932057U (zh) 一种血管支架
CN209237009U (zh) 一种移动式输液架
CN209122800U (zh) 一种对偏瘫患者用腿部定位装置
CN110063824A (zh) 一种椎动脉支架
CN208031411U (zh) 一种心内科临床用护理装置
CN209137567U (zh) 一种适用于老年人医用的医疗注射架
CN207666729U (zh) 一种可回收腔静脉滤器
CN208838312U (zh) 一种冷敷袋及其使用辅助装置
CN220193776U (zh) 一种引流管防折用卡固结构
CN212756817U (zh) 一种用于肝胆肠外科护理的送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