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46285U - 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46285U
CN209046285U CN201821529490.4U CN201821529490U CN209046285U CN 209046285 U CN209046285 U CN 209046285U CN 201821529490 U CN201821529490 U CN 201821529490U CN 209046285 U CN209046285 U CN 2090462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stor
diode
side winding
vice
processing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2949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德琦
莫光铖
吴壬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inry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hinr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hinry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hinr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52949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462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462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462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包括原边处理电路、变压器、第一副边处理电路、第二副边处理电路;所述原边处理电路连接市电;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连接动力电池;所述第二副边处理电路连接低压电池,所述原边处理电路、所述变压器和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形成的第一处理电路,用于将所述市电的电能传输到所述动力电池;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所述变压器和所述第二副边电路形成第二处理电路,用于将所述动力电池的电能传输到所述低压电池,更好的实现由高压动力电池为低压蓄电池充电。

Description

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保护环境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汽车制造和应用领域逐渐引入新能源。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军,电动汽车又分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车载电子设备(比如DC/DC变换器和集成车载充电机)呈小型化、集成化和高功率密集化的趋势。目前,集成车载充电机电路已实现通过市电为动力电池组充电的功能,但该功能较为单一,难以满足集成车载充电机在未来场景中的多样化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用于通过控制第一副边绕组和第二副边绕组之间的距离L的长短,能控制漏感,进而控制耦合作用,以替代原边电感的作用,从而实现由高压动力电池为低压蓄电池充电,进而使得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具有多样的充电方式。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包括原边处理电路、变压器、第一副边处理电路、第二副边处理电路;
所述变压器包括原边绕组、铁芯、第一副边绕组和第二副边绕组,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设置于所述铁芯上;所述原边处理电路连接市电;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连接动力电池;所述第二副边处理电路连接低压电池;所述原边处理电路、所述变压器和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形成第一处理电路,所述第一处理电路用于将所述市电的电能传输到所述动力电池;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所述变压器和所述第二副边电路形成第二处理电路,所述第二处理电路用于将所述动力电池的电能传输到所述低压电池;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以及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总漏感与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以及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总宽度成反比例关系。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与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总漏感与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总宽度w的关系式为:
其中,L为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总漏感, NP为所述原边绕组的匝数,MLT为单匝的平均匝长,b为所述原边绕组与绕组i 的内外径之差,所述绕组i为所述第一副边绕组或所述第二副边绕组,w为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总宽度。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一副边绕组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之间的距离L 的范围为5mm-50mm。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原边绕组与所述第一副边绕组的线圈结构为三明治绕法结构。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原边处理电路包括晶体管Q1、晶体管Q2、晶体管Q3、晶体管Q4、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第一电容 C1和第一电感L1,其中:所述晶体管Q1的漏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漏极,所述晶体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漏极,所述晶体管Q4的源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2的源极,所述晶体管Q2的漏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 Q1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2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2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源极;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晶体管Q2的漏极和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原边绕组的第一端,所述原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晶体管Q4的漏极和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包括晶体管Q5、晶体管Q6、晶体管Q7、晶体管Q8、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其中:所述晶体管Q5的漏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7的漏极,所述晶体管Q7的源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8的漏极,所述晶体管Q8的源极连接第六晶体管Q6的源极,所述晶体管Q6的漏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7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7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8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8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6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6的源极;所述第一副边绕组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晶体管Q6的漏极和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第一副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 Q7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晶体管Q8的漏极和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所述第三电容C3的正极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晶体管Q7的漏极和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所述第三电容C3的负极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6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晶体管Q8的源极和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晶体管Q1、所述晶体管Q2、所述晶体管Q3、所述晶体管Q4、所述晶体管Q5、所述晶体管Q6、所述晶体管Q7、所述晶体管Q8均为N型原边MOSFET管。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二副边处理电路包括二极管D9、二极管D10和第四电容C4,其中: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及所述二极管D10的负极,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第三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0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10的负极连接在所述二极管D9与所述第四电容C4的连接线上。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包括原边处理电路、变压器、第一副边处理电路、第二副边处理电路;所述变压器包括原边绕组、铁芯、第一副边绕组和第二副边绕组,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设置于所述铁芯上;所述原边处理电路连接市电;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连接动力电池;所述第二副边处理电路连接低压电池,一方面,所述原边处理电路、所述变压器和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形成第一处理电路,所述第一处理电路用于将所述市电的电能传输到所述动力电池,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所述变压器和所述第二副边电路形成第二处理电路,所述第二处理电路用于将所述动力电池的电能传输到所述低压电池,其中,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以及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总漏感与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以及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总宽度成反比例关系。由于通过控制第一副边绕组和第二副边绕组之间的距离L的长短,能控制漏感,进而控制耦合作用,以替代原边电感的作用,从而实现由高压动力电池为低压蓄电池充电。
附图说明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涉及到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现有技术的车载OBC+DC/DC物理集成方式;
图2A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在图2A中所示的变压器绕法结构示意图;
图2C是在图2A中所示的原边处理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D是在图2A中所示的第一副边处理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E是在图2A中所示的第二副边处理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F是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常规设计中,在常用的车载OBC解决方案中,OBC一般独立于DC/DC变换器设置,如图1所示,市电通过OBC输出侧电路进入OBC主变压器,再通过OBC 输出电路将能量传递给动力电池组,动力电池组将能量传递给DC/DC电路, DC/DC电路将能量传递给蓄电池及负载,现有的分离式电气方案成本较高、占用空间较大,不能满足现实的多样性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本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包括原边处理电路、变压器、第一副边处理电路、第二副边处理电路;所述变压器包括原边绕组、铁芯、第一副边绕组和第二副边绕组,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设置于所述铁芯上;所述原边处理电路连接市电;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连接动力电池;所述第二副边处理电路连接低压电池,一方面,所述原边处理电路、所述变压器和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形成第一处理电路,所述第一处理电路用于将所述市电的电能传输到所述动力电池,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所述变压器和所述第二副边电路形成第二处理电路,所述第二处理电路用于将所述动力电池的电能传输到所述低压电池,其中,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以及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总漏感与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以及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总宽度成反比例关系。由于通过控制第一副边绕组和第二副边绕组之间的距离L的长短,能控制漏感,进而控制耦合作用,以替代原边电感的作用,从而实现由高压动力电池为低压蓄电池充电。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介绍。
请参阅图2A,图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100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原边处理电路201、变压器202、第一副边处理电路203、第二副边处理电路204;
所述变压器202包括原边绕组208、铁芯、第一副边绕组209和第二副边绕组210,所述原边绕组208、所述第一副边绕组209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210设置于所述铁芯上;所述原边处理电路201连接市电205;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 203连接动力电池206;所述第二副边处理电路204连接低压电池207;
所述原边处理电路201、所述变压器202和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203形成第一处理电路,所述第一处理电路用于将所述市电205的电能传输到所述动力电池206;
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203、所述变压器202和所述第二副边电路204形成第二处理电路,所述第二处理电路用于将所述动力电池206的电能传输到所述低压电池207;
所述原边绕组208、所述第一副边绕组209以及所述第二副边绕组210的总漏感与所述原边绕组208、所述第一副边绕组209以及所述第二副边绕组210的总宽度成反比例关系。
可选的,所述原边处理电路201、所述变压器202和所述第二副边处理电路 204形成第三处理电路,所述第三处理电路用于将所述市电205的电能传输到所述低压电池207。
可选的,所述原边处理电路201通过所述变压器202、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203、所述第二副边处理电路204同时向所述动力电池206和所述低压电池 207充电。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原边绕组208、所述第一副边绕组209与所述第二副边绕组210的总漏感与所述原边绕组208、所述第一副边绕组209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210的总宽度w的关系式为:
其中,L为所述原边绕组208、所述第一副边绕组209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 210的总漏感,NP为所述原边绕组208的匝数,MLT为单匝的平均匝长,b为所述原边绕组208与绕组i的内外径之差,所述绕组i为所述第一副边绕组209或所述第二副边绕组210,w为所述原边绕组208、所述第一副边绕组209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210的总宽度。
可见,本示例中,通过控制第一副边绕组和第二副边绕组的距离L,增大漏感,降低耦合。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第一副边绕组209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210之间的距离L的范围为5mm-50mm。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如图2B所示,所述原边绕组208与所述第一副边绕组209的线圈结构为三明治绕法结构。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如图2C所示,所述原边处理电路201包括晶体管 Q1、晶体管Q2、晶体管Q3、晶体管Q4、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第一电容C1和第一电感L1,其中:所述晶体管Q1的漏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漏极,所述晶体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漏极,所述晶体管 Q4的源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2的源极,所述晶体管Q2的漏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2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2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源极;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晶体管Q2的漏极和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原边绕组208的第一端,所述原边绕组208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 Q3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晶体管Q4的漏极和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
其中,晶体管与二极管组合形成开关管。
其中,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以及二极管D4均为整流二极管。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如图2D所示,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203包括晶体管Q5、晶体管Q6、晶体管Q7、晶体管Q8、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其中:所述晶体管Q5的漏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7的漏极,所述晶体管Q7的源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8的漏极,所述晶体管Q8的源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6的源极,所述晶体管Q6的漏极连接所述晶体管 Q5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7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7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8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8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6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6的源极;所述第一副边绕组209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晶体管Q6的漏极和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第一副边绕组209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7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晶体管 Q8的漏极和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所述第三电容C3的正极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晶体管Q7的漏极和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所述第三电容C3的负极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6的源极、所述二极管 D6的正极、所述晶体管Q8的源极和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
可选的,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203的电路的元件可去除第二电容C2,只含有第三电容C3,即包括晶体管Q5、晶体管Q6、晶体管Q7、晶体管Q8、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和第三电容C3
其中,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漏极和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其余晶体管Q5、晶体管Q6、晶体管Q7、晶体管Q8、二极管 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的连接模式与上述一致。
其中,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以及二极管D8均为整流二极管。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晶体管Q1、所述晶体管Q2、所述晶体管Q3、所述晶体管Q4、所述晶体管Q5、所述晶体管Q6、所述晶体管Q7、所述晶体管Q8均为N型原边MOSFET管。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如图2E所示,所述第二副边处理电路204包括二极管D9、二极管D10和第四电容C4,其中:所述第二副边绕组2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及所述二极管D10的负极,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副边绕组210 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二副边绕组210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副边绕组210的第三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0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10的负极连接在所述二极管 D9与所述第四电容C4的连接线上。
其中,二极管D9和二极管D10均为整流二极管。
可见,本示例中,由于通过控制第一副边绕组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之间的距离L的长短,能控制漏感,进而控制耦合作用,以替代原边电感的作用,从而实现由高压动力电池为低压蓄电池充电。
如图2F所示,图2F为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100的电路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实用新型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实用新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实用新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上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原边处理电路、变压器、第一副边处理电路、第二副边处理电路;
所述变压器包括原边绕组、铁芯、第一副边绕组和第二副边绕组,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设置于所述铁芯上;所述原边处理电路连接市电;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连接动力电池;所述第二副边处理电路连接低压电池;
所述原边处理电路、所述变压器和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形成第一处理电路,所述第一处理电路用于将所述市电的电能传输到所述动力电池;
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所述变压器和所述第二副边电路形成第二处理电路,所述第二处理电路用于将所述动力电池的电能传输到所述低压电池;
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以及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总漏感与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以及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总宽度成反比例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与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总漏感与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总宽度w的关系式为:
其中,L为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总漏感,NP为所述原边绕组的匝数,MLT为单匝的平均匝长,b为所述原边绕组与绕组i的内外径之差,所述绕组i为所述第一副边绕组或所述第二副边绕组,w为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第一副边绕组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总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边绕组和所述第二副边绕组之间的距离L的范围为5mm-5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边绕组与所述第一副边绕组的线圈结构为三明治绕法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边处理电路包括晶体管Q1、晶体管Q2、晶体管Q3、晶体管Q4、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第一电容C1和第一电感L1,其中:
所述晶体管Q1的漏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漏极,所述晶体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漏极,所述晶体管Q4的源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2的源极,所述晶体管Q2的漏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源极;
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2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2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源极;
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晶体管Q2的漏极和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原边绕组的第一端,所述原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晶体管Q4的漏极和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边处理电路包括晶体管Q5、晶体管Q6、晶体管Q7、晶体管Q8、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其中:
所述晶体管Q5的漏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7的漏极,所述晶体管Q7的源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8的漏极,所述晶体管Q8的源极连接第六晶体管Q6的源极,所述晶体管Q6的漏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源极;
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7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7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8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8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6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6的源极;
所述第一副边绕组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晶体管Q6的漏极和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第一副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7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晶体管Q8的漏极和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所述第三电容C3的正极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晶体管Q7的漏极和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所述第三电容C3的负极分别连接所述晶体管Q6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晶体管Q8的源极和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
7.根据权利要求5-6任一项所述的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晶体管Q1、所述晶体管Q2、所述晶体管Q3、所述晶体管Q4、所述晶体管Q5、所述晶体管Q6、所述晶体管Q7、所述晶体管Q8均为N型原边MOSFET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副边处理电路包括二极管D9、二极管D10和第四电容C4,其中:
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及所述二极管D10的负极,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第三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0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10的负极连接在所述二极管D9与所述第四电容C4的连接线上。
CN201821529490.4U 2018-09-18 2018-09-18 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 Active CN2090462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29490.4U CN209046285U (zh) 2018-09-18 2018-09-18 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29490.4U CN209046285U (zh) 2018-09-18 2018-09-18 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46285U true CN209046285U (zh) 2019-06-28

Family

ID=67033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29490.4U Active CN209046285U (zh) 2018-09-18 2018-09-18 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462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8862A (zh) * 2018-09-18 2019-09-03 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成车载充电机电路及制造方法、集成车载充电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8862A (zh) * 2018-09-18 2019-09-03 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成车载充电机电路及制造方法、集成车载充电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046338U (zh) 一种集成车载充电机及电路
US20220200446A1 (en) Magnetic Apparatus and Two-Way DC Converter Circuit
CN107623365A (zh) 一种带逆变功能的三端口充电机
CN208452807U (zh) 一种集成双向obc与双向dc/dc转换器的充放电电路
CN107659154B (zh) 双向dc-dc变换电路
CN103312178B (zh)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及应用其的电池检测设备
CN207782658U (zh) 一种多功能集成式控制器电路
CN102403906B (zh) 升压变换器
CN110198862A (zh) 集成车载充电机电路及制造方法、集成车载充电机
CN207968039U (zh) 一种大功率车载快速充电机
CN108092371A (zh) 充放电装置
CN108964469A (zh) 一种并串联结构的全桥双llc谐振变换器
CN109149736A (zh)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放电系统
CN105871205A (zh) 一种集成式多功能电源转换系统
CN110235336A (zh) 集成车载充电机电路及制造方法、集成车载充电机
CN106230068A (zh) 一种电池组拓扑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04319798B (zh)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及光储系统
CN209046285U (zh) 一种集成式车载充电机及电路
CN208337415U (zh) 一种并串联结构的全桥双llc谐振变换器
CN110268595B (zh) 集成车载充电机电路及制造方法、集成车载充电机
CN209683468U (zh) 集成车载充电机电路及集成车载充电机
CN208904734U (zh) 集成车载充电机电路及集成车载充电机
CN208861785U (zh) 集成变压器及应用该集成变压器的集成开关电源应用电路
CN207819499U (zh) 主被动结合升降压电池均衡电路
CN110190656A (zh) 串联电池组均衡充放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