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46266U - 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与直流输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与直流输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46266U
CN209046266U CN201821631975.4U CN201821631975U CN209046266U CN 209046266 U CN209046266 U CN 209046266U CN 201821631975 U CN201821631975 U CN 201821631975U CN 209046266 U CN209046266 U CN 2090462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circuit
circuit
change
conversion switch
retu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319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毓欣
赵晓斌
李战鹰
罗炜
陈曦
喇元
郭龙
秦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3197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462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462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4626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6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or generators via a high voltage DC link [HVCD]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和直流输电系统,所述直流转换开关电路包括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和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所述直流转换开关电路包括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和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当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大地回路转金属回路时,通过在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设置第一限流电阻;当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金属回路转大地回路时,通过在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设置第二限流电阻;能够有效地降低转换开关中避雷器吸收的能量,使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大地回路转金属回路或者金属回路转大地回路时更加顺利。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与直流输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输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与直流输电系统。
背景技术
在直流输电系统中,为实现单极大地运行和单极金属运行方式的转换,需设置金属回线转换开关MRTB(metallic return transfer breaker)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ERTB(earth return transfer breaker)。金属回线转换开关MRTB装设于接地极线回路中,在不停运的情况下,将直流电流从单极大地回线转换到单极金属回线 (断开大地回线中直流电流),以保证转换过程中不中断直流功率的输送。大地回线转换开关ERTB装设于接地极线和极线之间,在不停运的情况下,将直流电流从单极金属回线转换到单极大地回线(断开金属回线中直流电流)。
在两端直流输电系统中,一般至少一个换流站设置MRTB和ERTB。在多端直流输电系统中,一般会有多个换流站设置MRTB和ERTB。在大容量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金属回线转换开关中的振荡回路和避雷器吸收能量较大,大功率转换时避雷器吸收能量要求可达几十MJ,一般采用多柱并联结构,外部并联及内部并联总柱数可多达几十至几百柱,但对避雷器阀片质量控制和柱间分流均匀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多柱并联避雷器极易在直流转换中发生避雷器故障导致运行方式转换失败,进而可能引起直流停运,目前国内多个直流工程都曾因直流转换开关多柱并联避雷器故障引发过运行方式转换失败。此外,由于避雷器柱数众多,避雷器占地较大,造价也较高。
在直流输电系统进行大地转金属或者金属转大地转换过程中,当直流转换电流越大时,避雷器吸收能量越大,越不利于系统顺利转换,当直流转换电流越小时,避雷器吸收能量越小,越利于系统顺利转换。故为了让系统在进行大地转金属或者金属转大地转换过程中更加顺利,可通过降低直流转换电流以使得降低避雷器吸收的能量的方式来改善避雷器运行条件和系统转换条件,虽然现有技术方案中可通过降低系统转换时的输送功率的方式实现直流转换电流降低的效果,但该种方式会降低直流输电系统的可用率以及增加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损失,无法真正地解决直流输电系统在大功率运行状态进行大地回路转金属回路或者金属回路转大地回路时,避雷器吸收能量过大,导致避雷器容易发生故障这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当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大地回路转金属回路或者金属回路转大地回路时,能够有效地降低转换开关中避雷器吸收的能量,使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大地回路转金属回路或者金属回路转大地回路时更加顺利。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所述直流转换开关电路包括: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和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通过中性母线与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接地极线相连接;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金属回线相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包括第一限流电阻、第一转换开关、第一LC振荡回路和第一避雷器;其中,所述第一转换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转换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LC振荡回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LC振荡回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避雷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避雷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限流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限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包括第二转换开关、第二LC振荡回路和第二避雷器;其中,所述第二转换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转换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二LC振荡回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LC振荡回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避雷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避雷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所述直流转换开关电路包括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和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通过中性母线与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接地极线相连接;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金属回线相连接;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包括第二限流电阻、第三转换开关、第三LC振荡回路和第三避雷器;其中,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三LC振荡回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LC振荡回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三避雷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避雷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限流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限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包括第四转换开关、第四LC振荡回路和第四避雷器;其中,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四LC振荡回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LC振荡回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四避雷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避雷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直流输电系统,所述直流输电系统包括第一换流站、第二换流站和直流线路;其中,所述第一换流站包括如上述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所述直流转换开关电路包括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和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通过中性母线与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接地极线相连接;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金属回线相连接,所述第一换流站通过直流线路与所述第二换流站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直流输电系统,所述直流输电系统包括第三换流站、第四换流站和直流线路;其中,所述第三换流站包括如上述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所述直流转换开关电路包括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和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通过中性母线与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接地极线相连接;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金属回线相连接,所述第三换流站通过直流线路与所述第四换流站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的有益效果在于:当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大地回路转金属回路时,通过在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设置第一限流电阻;当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金属回路转大地回路时,通过在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设置第二限流电阻;能够有效地降低转换开关中避雷器吸收的能量,使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大地回路转金属回路或者金属回路转大地回路时更加顺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大地回路转金属回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不加入第一限流电阻时避雷器吸收的能量、大地回线电流和金属回线电流的变化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加入第一限流电阻的阻值为10Ω时避雷器吸收的能量、大地回线电流和金属回线电流的变化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加入阻值为10Ω的第一限流电阻时第一限流电阻吸收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加入第一限流电阻的阻值为20Ω时避雷器吸收的能量、大地回线电流和金属回线电流的变化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加入阻值为20Ω的第一限流电阻时第一限流电阻吸收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加入第一限流电阻的阻值为50Ω时避雷器吸收的能量、大地回线电流和金属回线电流的变化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加入阻值为50Ω的第一限流电阻时第一限流电阻吸收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加入第一限流电阻的阻值为100Ω时避雷器吸收的能量、大地回线电流和金属回线电流的变化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加入阻值为100Ω的第一限流电阻时第一限流电阻吸收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加入第一限流电阻的阻值为500Ω时避雷器吸收的能量、大地回线电流和金属回线电流的变化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加入阻值为500Ω的第一限流电阻时第一限流电阻吸收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金属回路转大地回路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其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大地回路转金属回路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直流输电系统包括第一换流站1、第二换流站2和直流线路;其中,所述第一换流站1包括直流转换开关电路3;所述直流转换开关电路3包括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和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2;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的输入端通过中性母线与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 31的输出端与接地极线相连接;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2的输出端与金属回线相连接,所述第一换流站1通过直流线路与所述第二换流站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直流输电系统为两端直流输电系统或者多端直流输电系统或者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其中,所述两端直流输电系统至少有一个换流站设置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和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2,而所述多端直流输电系统会有多个换流站设置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和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2;其中,KN11、KN12、KN21和KN22为中性线隔离开关;K11、K12、 K21和K22用于连接换流站的中性线和运行极对极的极线,实现单极金属回线运行方式;RP为直流极线电阻;RER和REI分别为整流侧和逆变侧的接地极线路电阻; LP为直流极线电感;LER和LEI分别为整流侧和逆变侧的接地极线路电感。
请参阅图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 包括第一限流电阻311、第一转换开关312、第一LC振荡回路313和第一避雷器 314;其中,所述第一转换开关31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 31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转换开关31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LC振荡回路313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转换开关312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LC振荡回路313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转换开关312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避雷器31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换开关312 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避雷器31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限流电阻311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限流电阻31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转换开关312的第二端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设置第一限流电阻311,在单极大地运行方式转换为单极金属运行方式过程时,投入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在不改变直流输电系统中的直流转换电流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第一金属转换开关电路31中第一避雷器314吸收的能量,使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大地回路转金属回路时更加顺利;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可以为无源型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或者有源型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
请参阅图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2 包括第二转换开关321、第二LC振荡回路322和第二避雷器323;其中,所述第二转换开关3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2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转换开关32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2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二LC振荡回路322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转换开关321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LC振荡回路32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转换开关321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避雷器32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换开关321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避雷器32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转换开关321的第二端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转换开关312和所述第二转换开关321是由交流断路器改造而成;所述第一LC振荡回路313和所述第二LC振荡回路322的设置是为了让电路中形成电流过零点;而所述第一避雷器314和所述第二避雷器323均为金属氧化物,用于吸收直流回路中存储的能量;其中,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2可以为无源型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或者有源型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
以所述直流输电系统中的极1运行为例,对直流输电系统中单极大地运行方式转换为单极金属运行方式的过程进行说明,具体步骤如下:
在单极大地运行方式转换为单极金属运行方式过程时,投入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此时KN11和KN12处于闭合状态,KN21和KN22处于断开状态;
首先,使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处于闭合状态,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2处于断开状态,K11、K12、K21和K22处于断开状态;此时所述直流输电系统的直流电流仅流经大地回线;
然后,使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处于闭合状态,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2处于闭合状态,K12和K22处于闭合状态,K11和K21处于断开状态;此时所述直流输电系统的直流电流在大地回线和金属回线两个回路中分流;接着投入第一限流电阻311,使流经大地回线的所述直流输电系统的直流电流进一步降低;
然后断开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使所述第一大地回线中的所述直流输电系统的直流电流被转移至金属回线回路;
所述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断开后,接地极线路回路电流为零。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投入所述第一限流电阻311,可以使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中的所述第一避雷器314吸收的能量降低,从而使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大地回路转金属回路时更加顺利。
请参阅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和图1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对直流输电系统进行单极大地运行方式转换为单极金属运行方式时避雷器吸收的能量、大地回线电流、金属回线电流以及限流电阻吸收的能量进行分析;图4是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不加入第一限流电阻311时避雷器吸收的能量、大地回线电流和金属回线电流的变化示意图;图5是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加入第一限流电阻311的阻值为10Ω时避雷器吸收的能量、大地回线电流和金属回线电流的变化示意图;图6是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 31加入阻值为10Ω的第一限流电阻311时第一限流电阻311吸收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图7是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加入第一限流电阻311的阻值为20Ω时避雷器吸收的能量、大地回线电流和金属回线电流的变化示意图;图8是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加入阻值为20Ω的第一限流电阻311时第一限流电阻311吸收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图9是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加入第一限流电阻311的阻值为50Ω时避雷器吸收的能量、大地回线电流和金属回线电流的变化示意图;图10是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加入阻值为50Ω的第一限流电阻311时第一限流电阻311吸收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图11是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加入第一限流电阻311的阻值为100Ω时避雷器吸收的能量、大地回线电流和金属回线电流的变化示意图;图12是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加入阻值为100Ω的第一限流电阻311时第一限流电阻311吸收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图13是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加入第一限流电阻311的阻值为500Ω时避雷器吸收的能量、大地回线电流和金属回线电流的变化示意图;图14是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加入阻值为500Ω的第一限流电阻311时第一限流电阻311吸收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从图中可以分析得出,投入第一限流电阻311后,即第一限流电阻311的阻值从0到10 Ω到20Ω到50Ω到100Ω再到500Ω时,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31中的所述第一避雷器314吸收的能量大大降低,从16MJ依次降低到14MJ、12.2MJ、9.1 MJ、6.5MJ和2.7MJ,所述第一限流电阻吸收的能量逐渐增加从1.9MJ依次增加到3.1MJ、5.5MJ、7.1MJ和6.9MJ;由此可以看出所述第一避雷器314吸收的能量降至约原来的六分之一,而且所述第一限流电阻311吸收的能量并不会过大,对所述第一限流电阻311造成的冲击也不会过大,并且在所述直流输电系统中非常易于实现,由此可见通过设置限流电阻,可以有效地降低避雷器吸收的能量,使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回路转换时更加顺利。
请参阅图15,其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金属回路转大地回路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直流输电系统包括第三换流站4、第四换流站5和直流线路;其中,所述第三换流站4包括直流转换开关电路6;所述直流转换开关电路包括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1和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 62;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1的输入端通过中性母线与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1 的输出端与接地极线相连接;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2的输出端与金属回线相连接,所述第三换流站4通过直流线路与所述第四换流站5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直流输电系统为两端直流输电系统或者多端直流输电系统或者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其中,所述两端直流输电系统至少有一个换流站设置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1和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2,而所述多端直流输电系统会有多个换流站设置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1和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2;其中,KN11、KN12、KN21和KN22为中性线隔离开关;K11、K12、 K21和K22用于连接换流站的中性线和运行极对极的极线,实现单极金属回线运行方式;RP为直流极线电阻;RER和REI分别为整流侧和逆变侧的接地极线路电阻; LP为直流极线电感;LER和LEI分别为整流侧和逆变侧的接地极线路电感。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2包括第二限流电阻、第三转换开关、第三LC振荡回路和第三避雷器;其中,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2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2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三LC振荡回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LC振荡回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三避雷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避雷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限流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限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2设置第二限流电阻,在单极金属运行方式转换为单极大地运行方式过程时,投入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2,能够有效地降低第二大地转换开关电路62中的第三避雷器吸收的能量,使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金属回路转大地回路时更加顺利;其中,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2可以为无源型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或者有源型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
本实施例在直流输电系统中单极金属运行方式转换为单极大地运行方式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可参考上述直流输电系统中单极大地运行方式转换为单极金属运行方式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1包括第四转换开关、第四LC振荡回路和第四避雷器;其中,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1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1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四LC振荡回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LC振荡回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四避雷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避雷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转换开关是由交流断路器改造而成;所述第四LC 振荡回路的设置是为了让电路中形成电流过零点;而所述第四避雷器为金属氧化物,用于吸收直流回路中存储的能量;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61 可以为无源型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或者有源型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的有益效果在于:当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大地回路转金属回路时,通过在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设置第一限流电阻;当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金属回路转大地回路时,通过在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设置第二限流电阻;能够有效地降低转换开关中避雷器吸收的能量,使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大地回路转金属回路或者金属回路转大地回路时更加顺利。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和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通过中性母线与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接地极线相连接;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金属回线相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包括第一限流电阻、第一转换开关、第一LC振荡回路和第一避雷器;其中,所述第一转换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转换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LC振荡回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LC振荡回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避雷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避雷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限流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限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包括第二转换开关、第二LC振荡回路和第二避雷器;其中,所述第二转换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转换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二LC振荡回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LC振荡回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避雷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避雷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
3.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和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通过中性母线与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接地极线相连接;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金属回线相连接;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包括第二限流电阻、第三转换开关、第三LC振荡回路和第三避雷器;其中,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三LC振荡回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LC振荡回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三避雷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避雷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限流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限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包括第四转换开关、第四LC振荡回路和第四避雷器;其中,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四LC振荡回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LC振荡回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四避雷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避雷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转换开关的第二端相连接。
5.一种直流输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流站、第二换流站和直流线路;其中,所述第一换流站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所述直流转换开关电路包括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和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通过中性母线与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接地极线相连接;所述第一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金属回线相连接,所述第一换流站通过直流线路与所述第二换流站连接。
6.一种直流输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换流站、第四换流站和直流线路;其中,所述第三换流站包括如权利要求3至4任一项所述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所述直流转换开关电路包括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和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通过中性母线与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接地极线相连接;所述第二大地回线转换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金属回线相连接,所述第三换流站通过直流线路与所述第四换流站连接。
CN201821631975.4U 2018-10-08 2018-10-08 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与直流输电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0462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31975.4U CN209046266U (zh) 2018-10-08 2018-10-08 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与直流输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31975.4U CN209046266U (zh) 2018-10-08 2018-10-08 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与直流输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46266U true CN209046266U (zh) 2019-06-28

Family

ID=67035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31975.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046266U (zh) 2018-10-08 2018-10-08 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与直流输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462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93741A (zh) * 2018-10-08 2019-01-11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与直流输电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93741A (zh) * 2018-10-08 2019-01-11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与直流输电系统
CN109193741B (zh) * 2018-10-08 2024-01-26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与直流输电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181927A1 (zh) 一种直流电流关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WO2014131373A1 (zh) 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停运站并入运行系统的方法
CN102723704B (zh) 一种磁开关式短路电流故障检测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装置
CN106558865A (zh) 一种改进型级联全桥高压直流断路器及其快速重合方法
CN105720552B (zh) 一种限流式高压直流断路器
CN104900444A (zh) 直流断路器的拓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WO2015081615A1 (zh) 一种直流断路器
CN111030042A (zh) 一种无源型半控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7453335A (zh) 一种直流断路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9056939U (zh) 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与直流输电系统
CN106024497A (zh) 一种高短路关断直流断路器用辅助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209046266U (zh) 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与直流输电系统
CN208337177U (zh) 一种适用于柔性直流孤岛运行时的交流耗能装置
CN109193739A (zh) 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与直流输电系统
CN108092243B (zh) 一种电容缓冲型混合式直流断路器
CN209056940U (zh) 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与直流输电系统
CN107370130A (zh) 一种基于改进型半桥子模块的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及其控制策略
CN110880746A (zh) 一种无源式柔性直流电网故障限流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9193741A (zh) 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与直流输电系统
CN205178490U (zh) 一种新型桥式固态故障电流限制器
CN102420433B (zh) 基于磁控开关的无功补偿系统
CN201584906U (zh) 一种用于变压器中性点隔直装置中的晶闸管触发电路
CN209389701U (zh) 一种直流开关
CN109193740A (zh) 一种基于换流站的直流转换开关电路与直流输电系统
CN207612044U (zh) 利用电容抑制起弧的混合直流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6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6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