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44158U - 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44158U
CN209044158U CN201821810538.9U CN201821810538U CN209044158U CN 209044158 U CN209044158 U CN 209044158U CN 201821810538 U CN201821810538 U CN 201821810538U CN 209044158 U CN209044158 U CN 2090441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module
object side
image side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1053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海荣
刘彬彬
邹金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Precision Optic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Precision Optical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Precision Optic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1053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441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441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441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光学组件由物侧至成像面依次包括: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一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像侧面为凸面;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光学组件满足以下关系式:1.0<SD11*2/OAL27<1.2;其中,SD11为第一透镜物侧面有效半孔径,OAL27为第一透镜物侧面到第三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当光学组件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光学组件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且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总体尺寸小型化,缩小光学组件的前端体积,利于光学组件于设备上的安装。

Description

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面屏手机已在市场上逐渐流行,因此把手机刘海宽度做小是关键。在同时要保证高成像品质的前提下,摄像镜头尺寸在这个趋势下同样面临小型化要求,不仅镜头总体尺寸要做到小型化,而且镜头前端透镜总体尺寸也要更小,因此对镜头规格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传统搭载于移动终端上的摄像镜头,在满足小型化要求的同时,存在镜头前端体积较大,不能满足摄像镜头于屏下的封装,无法实现减小刘海宽度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镜头前端体积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一种光学组件,由物侧至成像面依次包括: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一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像侧面为凸面;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所述光学组件满足以下关系式:
1.0<SD11*2/OAL27<1.2;
其中,SD11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有效半孔径,OAL27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到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当所述光学组件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所述光学组件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且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三透镜的总体尺寸小型化,从而缩小所述光学组件的前端体积,利于所述光学组件于设备上的安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当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时,可减小所述第三透镜的加工难度,提高产品良品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组件的物侧与所述第一透镜之间还设置有光阑。通过设置光阑以调节光圈,控制通光量,进而调节景深。具体地,光阑能够在光线较强时减小通光量,在光线较弱时增大通光量,从而提升光学组件的成像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组件满足以下关系式:
SAG12≤0.02mm;
其中,SAG12为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在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当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所述光学组件能够减小光线的偏折角,降低所述第一透镜对于所述光学组件的敏感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组件满足以下关系式:
4<CT23/CT12<6.5;
其中,CT23为所述第二透镜到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距离,CT12为所述第一透镜到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距离。当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所述光学组件的总长能够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小型化,同时也可矫正轴外像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组件满足以下关系式:
6<V3/f1<25;
其中,V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阿贝数,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当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所述光学组件的垂轴色差能够受到矫正,同时,入射光经光学组件矫正后,并从第五透镜出射形成出射光,出射光与感光元件之间具有相匹配的主光线角度(Chief Ray Angle,CRA)。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组件满足以下关系式:
1.2<Imgh/SD51<1.5;
其中,Imgh为所述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SD51为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当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减小光学有效面,实现所述光学组件的小型化,同时,降低透镜的加工成型难度,提高良品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组件满足以下关系式:
12<|R10|/CT45<58;
其中,R10为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CT45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当满足上述关系式时,能够平衡所述光学组件的球差,在提高成像质量的同时,也可保证所述光学组件前端有较长的深度。
一种摄像模组,包括感光元件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光学组件,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组件的所述成像面。由于设置有成像效果良好且前端体积较小的所述光学组件,所述摄像模组同样具有成像好以及前端体积较小的特点,小体积的特点利于所述摄像模组于设备上的安装,特别是利于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中的屏下封装。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及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安装于所述壳体上。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移动终端能够实现减小刘海宽度的效果,从而实现更高的屏占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组件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组件的示意图;
图4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组件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组件的示意图;
图6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组件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组件的示意图;
图8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组件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组件的示意图;
图10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组件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组件的示意图;
图12为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组件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组件10包括从物侧至成像面依次排列的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
其中,第一透镜L1包括物侧面S2及像侧面S3,物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L2包括物侧面S4及像侧面S5,物侧面S4为凸面,像侧面S5为凹面;第三透镜L3包括物侧面S6及像侧面S7;第四透镜L4包括物侧面S8及像侧面S9,像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L5包括物侧面S10及像侧面S11。
当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时,可减小透镜加工难度,提高产品良率;像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时,可减小轴上球差,提高成像质量。另外,光学组件10还包括成像面S14。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物侧与第一透镜L1间设置有光阑ST0,通过设置光阑ST0以调节光圈,控制通光量,进而调节景深。具体地,光阑ST0能够在光线较强时减小通光量,在光线较弱时增大通光量,从而提升光学组件10的成像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透镜L5与成像面S14间还设置有红外滤光片L6,红外滤光片L6包括物侧面S12及像侧面S13,且红外滤光片L6为玻璃材质。红外滤光片L6用于调整成像的光线波长区段,具体用于隔绝红外光进入成像面S14,从而防止红外光对正常影像色彩与清晰度造成影响,提高光学组件10在白天及夜间的成像效果。
位于光学组件10物侧的被摄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进入光学组件10,并依次经过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红外滤光片L6,最终到达成像面S14。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满足以下关系式:
1.0<SD11*2/OAL27<1.2;
其中,SD11为第一透镜L1物侧面S2有效半孔径,OAL27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到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于光轴上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SD11*2/OAL27的关系还可以为1.02、1.04、1.08、1.1、1.12、1.14、1.16、1.17或1.18。当光学组件10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将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且第一透镜L1至第三透镜L3的总体尺寸小型化,从而缩小光学组件10的前端体积,利于光学组件10于设备上的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满足以下关系式:
SAG12≤0.02mm;
其中,SAG12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在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SAG12可以为18.00μm、13.00μm、-0.40μm、-2.50μm、-5.80μm、-6.60、-6.70μm或-6.90μm。需要注意的是,当SAG12的数值为正时,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在光轴的交点位于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的有效半径顶点在光轴的投影点靠近物侧的方向上;SAG12的数值为负时,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在光轴的交点位于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的有效半径顶点在光轴的投影点靠近成像面S14的方向上。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光学组件10能够减小光线的偏折角,降低第一透镜L1对于光学组件10的敏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满足以下关系式:
4<CT23/CT12<6.5;
其中,CT23为第二透镜L2到第三透镜L3于光轴上的距离,CT12为第一透镜L1到第二透镜L2于光轴上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CT23/CT12的关系可以为4.08、4.10、4.80、5.20、5.70、5.80、6.10、6.20、6.30、或6.40。当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光学组件10的总长能够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小型化,同时也可矫正轴外像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满足以下关系式:
6<V3/f1<25;
其中,V3为第三透镜L3的阿贝数,f1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在一些实施例中,V3/f1的关系可以为,7.10、7.60、16.30、19.10、19.80、21.20、21.40、23.20或23.30。当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光学组件10的垂轴色差能够受到矫正,同时,入射光经光学组件10矫正后,并从第五透镜L5出射形成出射光,出射光与感光元件之间具有相匹配的主光线角度(ChiefRay Angle,CRA)。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满足以下关系式:
1.2<Imgh/SD51<1.5;
其中,Imgh为成像面S14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SD51为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0的有效半孔径。在一些实施例中,Imgh/SD51的关系还可以为1.25、1.29、1.38、1.40、1.43、1.44、1.45、1.46、1.48或1.49。当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减小光学有效面,实现光学组件10的小型化,同时,也可降低透镜的加工成型难度,提高良品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满足以下关系式:
12<|R10|/CT45<58;
其中,R10为第五透镜L5物侧面S10的曲率半径,CT45为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9到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0于光轴上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R10|/CT45的关系可以为13.60、14.00、16.80、17.00、23.40、24.00、25.50、26.00、28.00、55.00或57.00。当满足上述关系式时,能够平衡光学组件10的球差,在提高成像质量的同时,也可保证光学组件10前端有较长的深度。
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料;第二透镜L2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料;第三透镜L3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料;第四透镜L4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料;第五透镜L5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料。
另外,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非球面面型公式为:
其中,Z是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是非球面上任一点到光轴的距离,c是非球面顶点的曲率,k是圆锥常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由物侧至成像面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图2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其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9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凸面。其中,当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为凸面时,可减小第三透镜L3的加工难度,提高产品良品率。另外,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非球面的设计能够解决视界歪曲等问题,同时,也使透镜更轻、更薄且更平。
此外,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均为塑料材质,因此,光学组件10能够减轻重量且降低材料成本。
同样,如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五透镜L5与成像面S14间还设置有红外滤光片L6。红外滤光片L6为玻璃材质,且不影响光学组件10的焦距。红外滤光片L6用于调整成像的光线波长区段,具体地,红外滤光片L6用于隔绝非通光区域的其他波段的光干扰,以提升光学组件10的分辨力。
具体地,光学组件10满足以下关系:
SD11*2/OAL27=1.03;
其中,SD1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的有效半孔径,OAL27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到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于光轴上的距离。
当满足上述关系时,光学组件10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且第一透镜L1至第三透镜L3的总体尺寸小型化,从而缩小光学组件10的前端体积,利于在设备上的安装。
光学组件10还设置有光阑ST0,光阑ST0设置于物侧与第一透镜L1之间。通过设置光阑ST0以更好地调节光圈,控制通光量,进而调节景深。具体地,光阑ST0能够在光线较强时减小通光量,在光线较弱时增大通光量,从而提升光学组件10的成像效果。
此外,光学组件10还满足以下关系:
SAG12=-6.6μm;
此时,光学组件10能够减小光线的偏折角,降低第一透镜L1对于光学组件10的敏感度,减小制造难度;
CT23/CT12=6.33;
当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光学组件10的总长能够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小型化,同时,也可矫正轴外像差;
V3/f1=19.17;
当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光学组件10的垂轴色差能够受到矫正,同时,入射光经光学组件10矫正后,并从第五透镜L5出射形成出射光,出射光与感光元件之间具有相匹配的主光线角度(Chief Ray Angle,CRA);
Imgh/SD51=1.46;
当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减小光学有效面,实现光学组件10的小型化,同时,降低透镜的加工成型难度,提高良品率。
|R10|/CT45=13.69;
当满足上述关系式时,能够平衡光学组件10的球差,在提高成像质量的同时,也可保证光学组件10前端有较长的深度。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的有效焦距为f=3.45mm,光圈数为FNO=2.01,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为HFOV=39.03度,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到成像面S14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4.23mm。
另外,光学组件10的各项参数由表1和表2给出。由物面至成像面S14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表1中的Y半径为曲率半径。面序号2和3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和像侧面S3,即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表2中的K为圆锥常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表1
表2
第二实施例
如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由物侧至成像面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图4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其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9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凸面。其中,当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为凸面时,可减小第三透镜L3的加工难度,提高产品良品率。另外,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非球面的设计能够解决视界歪曲等问题,同时,也使透镜更轻、更薄且更平。
此外,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均为塑料材质,因此,光学组件10能够较少重量且降低材料成本。
在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的有效焦距为f=3.58mm,光圈数为FNO=2.01,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为HFOV=37.87度,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到成像面S14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4.34mm。
另外,光学组件10的各项参数由表3和表4给出。由物面至成像面S14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3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表3中的Y半径为曲率半径。面序号2和3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和像侧面S3,即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表4中的K为圆锥常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表3
表4
根据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上述各参数信息,可得到以下数据:
第三实施例
如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由物侧至成像面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图6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其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9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凸面。其中,当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为凸面时,可减小第三透镜L3的加工难度,提高产品良品率。另外,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非球面的设计能够解决视界歪曲等问题,同时,也使透镜更轻、更薄且更平。
此外,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均为塑料材质,因此,光学组件10能够较少重量且降低材料成本。
在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的有效焦距为f=4.08mm,光圈数为FNO=2.14,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为HFOV=34.49度,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到成像面S14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4.43mm。
另外,光学组件10的各项参数由表5和表6给出。由物面至成像面S14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5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表5中的Y半径为曲率半径。面序号2和3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和像侧面S3,即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表6中的K为圆锥常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表5
表6
根据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上述各参数信息,可得到以下数据:
第四实施例
如图7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由物侧至成像面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图8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其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9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凸面。另外,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非球面的设计能够解决视界歪曲等问题,同时,也使透镜更轻、更薄且更平。
此外,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的均为塑料材质,因此,光学组件10能够较少重量且降低材料成本。
在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的有效焦距为f=3.50mm,光圈数为FNO=1.85,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为HFOV=39.19度,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到成像面S14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4.20mm。
另外,光学组件10的各项参数由表7和表8给出。由物面至成像面S14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7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表7中的Y半径为曲率半径。面序号2和3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和像侧面S3,即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表8中的K为圆锥常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表7
表8
根据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上述各参数信息,可得到以下数据:
第五实施例
如图9所示的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由物侧至成像面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图10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其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9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凸面。当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为凸面时,可减小第三透镜L3的加工难度,提高产品良品率。
在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的有效焦距为f=3.33mm,光圈数为FNO=2.06,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为HFOV=39.02度,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到成像面S14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3.98mm。
另外,光学组件10的各项参数由表9和表10给出。由物面至成像面S14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9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表9中的Y半径为曲率半径。面序号2和3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和像侧面S3,即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表10中的K为圆锥常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表9
表10
根据第五实施例所提供的上述各参数信息,可得到以下数据:
第六实施例
如图11所示的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由物侧至成像面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图12为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
其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9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凸面。当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7为凸面时,可减小第三透镜L3的加工难度,提高产品良品率。
在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的有效焦距为f=3.0mm,光圈数为FNO=2.23,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为HFOV=41.19度,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到成像面S14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3.46mm。
另外,光学组件10的各项参数由表11和表12给出。由物面至成像面S14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表11中的Y半径为曲率半径。面序号2和3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2和像侧面S3,即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像侧面。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表12中的K为圆锥常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表11
表12
根据第六实施例所提供的上述各参数信息,可得到以下数据:
如图13所示的一个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0被应用于摄像模组20,摄像模组20还包括感光元件210,感光元件210设置于光学组件10的成像面S14。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光元件210为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由于设置有成像效果良好且前端体积较小的光学组件10,即第一透镜L1至第三透镜L3的总体尺寸小型化,摄像模组20的前端将同样具有小体积的特点,因此能够灵活地安装于设备,同时也能满足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的屏下封装要求。
如图14所示的一个实施例中,摄像模组20被应用于移动终端30。移动终端30还包括壳体310,摄像模组20安装于壳体310上。特别地,移动终端30如智能手机、平板、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游戏机、PC等,具有小体积前端特点的摄像模组20利于在上述设备中进行安装,减少在设备中的占用空间。具体地,对于具有刘海的智能手机而言,智能手机需要在显示屏一侧的刘海区域开设通光孔以让光线进入摄像模组20,而摄像模组20的前端体积决定了通光孔的大小。因此,通过采用前端体积小的摄像模组20,可缩小刘海区域的通光孔占用空间,进而减小刘海区域的宽度,以实现移动终端30更高的屏占比。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成像面依次包括: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一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
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像侧面为凸面;
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所述光学组件满足以下关系式:
1.0<SD11*2/OAL27<1.2;
其中,SD11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有效半孔径,OAL27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到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件的物侧与所述第一透镜之间还设置有光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件满足以下关系式:
SAG12≤0.02mm;
其中,SAG12为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在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件满足以下关系式:
4<CT23/CT12<6.5;
其中,CT23为所述第二透镜到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距离,CT12为所述第一透镜到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件满足以下关系式:
6<V3/f1<25;
其中,V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阿贝数,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件满足以下关系式:
1.2<Imgh/SD51<1.5;
其中,Imgh为所述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SD51为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孔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件满足以下关系式:
12<|R10|/CT45<58;
其中,R10为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CT45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9.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光元件及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组件,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组件的所述成像面。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安装于所述壳体上。
CN201821810538.9U 2018-11-05 2018-11-05 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2090441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10538.9U CN209044158U (zh) 2018-11-05 2018-11-05 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10538.9U CN209044158U (zh) 2018-11-05 2018-11-05 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44158U true CN209044158U (zh) 2019-06-28

Family

ID=67040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10538.9U Active CN209044158U (zh) 2018-11-05 2018-11-05 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4415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5174A (zh) * 2019-11-22 2021-05-25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1487089B2 (en) 2020-01-16 2022-11-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e captur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ncluding five lenses of +−++− or +−−+− refractive powers,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5174A (zh) * 2019-11-22 2021-05-25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835174B (zh) * 2019-11-22 2023-11-07 江西欧菲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1487089B2 (en) 2020-01-16 2022-11-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e captur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ncluding five lenses of +−++− or +−−+− refractive powers,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99922B (zh) 七片式广角镜头
WO2021233052A1 (zh)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CN110646924B (zh) 光学镜头
CN107526153A (zh) 取像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CN209044167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3741006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8654422U (zh) 摄影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08156286U (zh) 成像光学系统及电子装置
CN207336900U (zh) 成像镜头
CN111308667A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CN209044158U (zh) 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1983783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9297020U (zh) 成像组件、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07976775A (zh) 摄像光学镜头
CN113433656B (zh) 一种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296213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786328U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CN209297018U (zh) 光学组件、取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10720856U (zh) 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EP3896510A1 (en) Optical system,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8272885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509862B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326022B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TWI807478B (zh) 光學成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設備
CN209590391U (zh) 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Jingchao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200 East of College Sixth Road an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OFILM TECH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