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和用于安装光伏层压件的边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和用于安装光伏层压件的边框,属于光伏组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常规光伏组件边框均设置有C面,因此,在使用常规的光伏组件边框进行组件封装时,组件头部和/或中间位置处的接线盒的组装和光伏组件边框的C面将会遮挡组件的背面,特别地,当光伏组件为双面电池组件时,将会进一步影响双面电池组件背面电池的发电功率,造成资源的浪费。
同时,由于常规光伏组件边框的长边框和短边框的截面腔体均为矩形空心腔体,矩形空心腔体的设置导致使用金属的增加,同样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方案中,通过降低光伏组件边框的厚度来减少资源的浪费,然而光伏组件边框的厚度降低,将导致光伏组件边框的强度降低,继而影响组装后的双面电池组件的机械载荷性能。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光伏组件边框,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和用于安装光伏层压件的边框,以减少边框对光伏组件的背面电池的遮挡,同时在保证光伏组件的机械载荷性能的基础上,减少边框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使用量。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光伏层压件和固定在所述光伏层压件边缘的边框,所述边框设有分别位于所述光伏层压件上、下侧的上壁、下壁,连接上壁和下壁并位于所述光伏层压件边缘外侧的侧壁,以及与下壁、侧壁分别连接以围成角码安置腔的支撑壁,其中,所述角码安置腔在边框高度方向上具有顶端和底端,定义所述光伏层压件与所述边框组装的方向为安装方向,所述顶端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底端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的尺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壁、侧壁及支撑壁所围成的形状为梯形或三角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壁包括连接壁和加强壁,所述加强壁与所述下壁相连,所述连接壁与所述侧壁相连,所述连接壁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下壁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的尺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角码安置腔的顶端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下壁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的尺寸。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安装光伏层压件的边框,所述边框设有分别位于光伏层压件上、下侧的上壁、下壁,连接上壁和下壁并位于所述光伏层压件边缘外侧的侧壁,以及与下壁、侧壁分别连接以围成角码安置腔的支撑壁,所述角码安置腔在边框高度方向上具有顶端和底端,定义所述光伏层压件与所述边框组装的方向为安装方向,所述顶端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底端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的尺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壁、侧壁及支撑壁所围成的形状为梯形或三角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壁包括连接壁和加强壁,所述加强壁与所述下壁相连,所述连接壁与所述侧壁相连,所述连接壁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下壁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的尺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角码安置腔的顶端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下壁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的尺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安装光伏层压件的边框通过设置顶端尺寸大于底端尺寸的角码安置腔,不仅满足了光伏组件头部/中间位置处对接线盒安装空间的要求,而且不会对光伏层压件的背面电池产生遮挡;同时,在保证组装后的光伏组件的机械载荷性能的同时,减少了边框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使用,降低了边框和光伏组件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光伏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边框一较佳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边框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1中角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边框与角码组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光伏组件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光伏组件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光伏组件100,包括光伏层压件200和用于安装所述光伏层压件200的边框1,且相邻两个所述边框1通过角码2连接。
请参阅图2和图3所示,所述边框1设有分别位于光伏层压件200上、下侧的上壁11、下壁12,连接上壁11和下壁12并位于所述光伏层压件200边缘外侧的侧壁13,以及分别与所述下壁12、侧壁13连接设置的支撑壁14,所述支撑壁14与下壁12、侧壁13分别连接以围成供收容角码2的角码安置腔15。
所述上壁1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侧壁13上,且位于所述侧壁13的端部,另一端沿垂直于所述侧壁13的方向向外延伸。
所述下壁1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侧壁13上,另一端沿垂直于所述侧壁13的方向向外延伸,以使得所述下壁12与所述上壁11大致平行设置。具体来讲,所述下壁12和所述上壁11位于所述侧壁13的同一侧,所述下壁12位于所述上壁11的下方。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壁12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上壁11的延伸长度,以提升所述下壁12的支撑强度。
所述上壁11、下壁12和侧壁13组合形成用于收容所述光伏层压件200的嵌置槽16,定义所述嵌置槽16靠近所述侧壁13的一侧为内侧,则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嵌置槽16的高度由内向外逐渐减小,且所述嵌置槽16中部的高度与所述光伏层压件200的厚度一致,如此设置,当所述光伏层压件200收容在所述嵌置槽16内时,因所述上壁11远离所述侧壁13的一侧具有一定的弹性,可更好的压紧光伏层压件200,以保证所述光伏层压件200的连接稳定性;同时,所述嵌置槽16的内侧与所述光伏层压件200之间形成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用于收容边框1与所述光伏层压件200封装时的多余的封装材料,保证所述光伏层压件200的受光面洁净。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嵌置槽16由内至外可保持相同的高度,且此时,所述上壁11和所述下壁12呈平行或大致平行设置,即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嵌置槽16的设置高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只需保证所述嵌置槽16可稳定收容所述光伏层压件200的一侧边即可。
进一步的,所述上壁11贴近所述嵌置槽16的一侧凹设有溢胶槽111,且所述溢胶槽111与所述嵌置槽16连通设置,如此设置,当所述边框1通过硅胶等封装材料封装在所述光伏层压件200的边缘时,多余的封装材料可进入所述溢胶槽111中,以有效避免多余的封装材料粘附在光伏层压件200的表面,保证光伏层压件200的发电功率。
所述支撑壁14的一端与所述侧壁13远离所述上壁11的一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下壁12的远离所述侧壁13的一端相连,且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下壁12、侧壁13及支撑壁14所围成的形状为梯形或三角形。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壁14包括连接壁141和加强壁142,所述连接壁141与所述侧壁13相连,所述加强壁142与所述下壁12相连,定义所述光伏层压件200与所述边框1组装的方向为安装方向,所述连接壁141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下壁12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的尺寸。
所述角码安置腔15由所述下壁12、侧壁13和支撑壁14围设形成,以供收容所述角码2。所述角码安置腔15在所述边框1的高度方向上具有顶端151和底端152,所述顶端151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底端152在所述安装方向上的尺寸,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角码安置腔15在所述光伏层压件200厚度方向上的截面呈梯形/三角形,如此设置,当所述下壁12承受压力时,所述支撑壁14可将下壁12承受的压力传递至所述侧壁13上,以有效提升所述下壁12的支撑力。
请参阅图4所示,所述角码2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卡持部21和第二卡持部22,进一步的,在所述光伏层压件200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卡持部21和第二卡持部22的截面形状与角码安置腔15的截面形状相同,如此设置,可保证所述第一卡持部21/第二卡持部22可准确收容在所述角码安置腔15内,使得所述角码2在连接相邻的边框1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卡持部21包括靠近所述光伏层压件200一侧的第一内壁211,所述第二卡持部22包括靠近所述光伏层压件200一侧的第二内壁221,所述第一内壁211和所述第二内壁221上均设置有锯齿状的卡持齿23,且所述卡持齿23朝向所述第一卡持部21与第二卡持部22的连接处倾斜,如此设置,一方面可方便所述角码2与所述边框1的连接安装,减小所述第一卡持部21/第二卡持部22进入所述角码安置腔15时的摩擦力;另一方面,增加了角码2脱离角码安置腔15时的摩擦力,有效提高了所述角码2与所述角码安置腔15组合安装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角码安置腔15内与所述第一卡持部21/第二卡持部22接触的加强壁142的内壁面上设有与所述卡持齿23相对应的凸块(未图示),通过所述卡持齿23与所述凸块的配合,可进一步提升所述角码2与所述角码安置腔15的安装稳定性。
请参阅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光伏组件100′。所述光伏组件100′包括光伏层压件200、安装在所述光伏层压件200上的接线盒110以及组装在所述光伏层压件200四周的组件边框,所述组件边框为前述的用于安装所述光伏层压件200的边框1。所述边框1通过封装材料封装在所述光伏层压件200的四周,由于所述边框1的角码安置腔15呈梯形/三角形设置,故无需在组件边框上设置C面,同时也不会对光伏层压件200的背面电池产生遮挡。
进一步的,当所述边框1与所述光伏层压件200组装后,所述接线盒110安装在所述光伏层压件200背面电池的边缘且贴近所述边框1,以进一步减小/避免所述接线盒110对所述光伏层压件200的背面电池的遮挡,提升了所述光伏组件100′的发电效率。
请参阅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光伏组件1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组件100″与所述光伏组件100′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其区别点仅在于所述接线盒110′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100″长度方向的中线上。由此可见,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接线盒110′的安装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于此不予限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边框1通过设置有顶端151尺寸大于底端152尺寸的角码安置腔15,故无需设置C面,即可满足在光伏组件100(100′、100″)头部/中间位置处安装接线盒110、110′的要求,且不会对光伏组件100(100′、100″)的背面电池产生遮挡,有效提升了光伏组件100(100′、100″)的发电效率。
此外,通过设置顶端151尺寸大于底端152尺寸的角码安置腔15,可在保证组装后的光伏组件100(100′、100″)的机械载荷性能的同时,减少边框1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边框1和光伏组件100(100′、100″)适于推广和使用。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