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34959U - 风扇 - Google Patents

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34959U
CN208934959U CN201821084639.2U CN201821084639U CN208934959U CN 208934959 U CN208934959 U CN 208934959U CN 201821084639 U CN201821084639 U CN 201821084639U CN 208934959 U CN208934959 U CN 2089349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motor
blade
fan blad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8463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世强
郭润明
蒋团广
张旭升
方与
康瑞祥
易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8463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349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349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349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风扇,所述风扇包括机头组件和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底座和支撑杆;所述机头组件包括支架、电机安装框、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其中,所述支架安装于所述支撑杆顶部,且可绕所述支撑杆轴线转动;所述电机安装框安装于所述支架且可相对于所述支架在上下方向翻转,所述电机安装框中部设置有电机安装座;所述第一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座的前侧,所述第一电机具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安装有第一风叶;所述第二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座的后侧,所述第二电机具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上安装有第二风叶;所述第一风叶与所述第二风叶的扭转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立体全向出风。

Description

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扇。
背景技术
电风扇按照不同的功能和形态可以分为吊扇、台扇、落地扇、壁扇、换气扇、空调扇等多种;按照进出风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轴流式风扇、贯流式风扇、离心式风扇和横流式风扇等多种。其中,家用台扇和落地扇多为轴流式风扇,通常情况下家用台扇和落地扇风量较小,在高档位时风量相对稍大,但是高档位大风量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而使用环境多通常为室内,噪音的影响会更大。此外,常规的电风扇送风范围较小,即使开启摇头送风,也只能实现在一个扇形区域内间断送风,不能满足需要大范围送风或远距离送风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风扇,旨在解决现有风扇不能实现大范围送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风扇包括机头组件和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底座和支撑杆;所述机头组件包括支架、电机安装框、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其中,所述支架安装于所述支撑杆顶部,且可绕所述支撑杆轴线转动;所述电机安装框安装于所述支架且可相对于所述支架在上下方向翻转,所述电机安装框中部设置有电机安装座;所述第一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座的前侧,所述第一电机具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安装有第一风叶;所述第二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座的后侧,所述第二电机具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上安装有第二风叶;所述第一风叶与所述第二风叶的扭转方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风扇还包括电控板,所述电控板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二电机,并控制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二电机相对旋转;所述电控板包括转速比调节模块、档位调节模块和转向调节模块。
优选地,所述转速比调节模块调节并控制所述第一电机的转速ω1和所述第二电机的转速ω2之比
优选地,所述档位调节模块包括可编辑档位的编辑器和存储器;所述档位调节模块还包括多个预设档位选择键和至少一个自定义档位选择键。
优选地,所述转向调节模块用于同步切换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的转动方向;所述转向调节模块包括保护开关,以在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工作时切断所述转向调节模块。
优选地,所述支架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电机安装框上下翻转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电连接所述电控板。
优选地,所述支撑杆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支架左右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电连接所述电控板。
优选地,所述电机安装框夹持安装于所述支架两端,所述支架两端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电机安装框的旋转定位片。
优选地,所述第一风叶的叶片数量为n1,所述第二风叶的叶片数量为n2;所述第一风叶的扭转角度为θ1,所述第二风叶的扭转角度为θ2;定义所述第一风叶的叶片数量与第二风叶的叶片数量之比和所述第一风叶扭转角度与第二风叶扭转角度之比的乘积为第一差异系数,则第一差异系数所述第一差异系数k1∈[0.7,1.2]。
优选地,所述第一风叶的叶片长度为l1,面积为S1,所述第二风叶的叶片长度为l2,面积为S2;定义所述第一风叶的叶片面积与所述第一风叶的叶片长度之比和所述第二风叶的叶片面积与所述第二风叶的叶片长度之比的乘积为第二差异系数,则第二差异系数所述第二差异系数k2∈[0.8,1.2]。
优选地,所述风扇还包括第三风叶,所述第三风叶安装于所述第一转轴。
优选地,所述第三风叶设于第一风叶的外侧,且所述第三风叶的叶片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风叶的叶片长度。
优选地,所述风扇还包括第四风叶,所述第四风叶安装于所述第二转轴。
优选地,所述第四风叶设于所述第一风叶与所述第二风叶之间,且所述第四风叶的叶片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风叶的叶片长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双电机对旋同向出风,并且通过设置可上下翻转的电机安装框和左右转动的支架可以使出风方向范围以机头组件为中心实现立体全向出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扇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扇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风扇一实施例的电机与风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风扇一实施例机头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区域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另一实施例中风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机头组件 141 第二转轴
110 支架 142 第二风叶
120 电机安装框 150 旋转定位片
121 电机安装座 200 支撑组件
130 第一电机 210 底座
131 第一转轴 220 支撑柱
132 第一风叶 300 第三风叶
140 第二电机 400 第四风叶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扇。
家用落地扇、台扇、窗扇等轴流风扇采用的是一个电机带动固定在电机转轴上的倾斜的风叶旋转,从而将空气朝电机的轴向驱动的出风方式,这种风扇结构简单,出风方式直接,应用最为普遍,但这种风扇的风叶所直接推动的空气除具有沿轴向的动量之外,还具有因风叶与空气摩擦而使气体产生的与转轴垂直的动量,其中,与转轴垂直的气流的动量会使气流扩散开,气流散开之后气流束的横截面增大,沿轴向运动时所受的阻力急剧增加,导致轴向的有效送风距离较近,尤其是风扇摇头摆风时,轴向有效送风距离相比于单一方向出风时的送风距离更近。
以“美的FS40-12DR”落地扇为对象进行风量台风速检测测试,与其他落地扇基本一样,美的FS40-12DR的最大出风速度为4m/s左右。打开风扇,调至最高档位,将风量台放置在风扇轴线前方不同距离处,对风速进行检测,数据如下:
距离(m) 1 2 3 4 5
风速(m/s) 3.85 2.47 1.65 0.75 0.6
从实验数据来看,风扇衰减为非线性衰减,速度越高衰减越快,并在在3m处衰减到1.65m/s,而人体感受到有风需要风速在1.6m/s左右。
从上述试验数据可得出结论,普通落地扇的有效送风距离为3m左右,与日常使用中经验一致。
通常,3m的有效送风距离可以满足多数应用场景的需求,但是在落地扇等轴流风扇开启到高档位时产生的噪音较大。同样以“美的FS40-12DR”进行档位与噪音对比试验(档位越高则出风速度越高)。“美的FS40-12DR”在同类产品中机械噪音控制较好,运行中几乎没有部件机械振动或摩擦而产生的噪音,因此检测的噪音可以认为全部源于风叶吹动气流时产生的噪音。FS40-12DR具有三个档位,在距离风扇两米处检测各档位对应的噪音大小,数据如下:
档位 1 2 3
噪音(分贝) 36.3 43.2 53.8
白天噪音超过50分贝,夜晚噪音超过45分贝时会干扰正常的睡眠和休息。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0类声环境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的要求是白天噪音不大于50分贝,夜晚噪音不大于40分贝;1类声环境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的要求是白天噪音不大于55分贝,夜晚噪音不大于45分贝。
由此可知,常规落地扇在夜晚使用时,其最大档位情况下产生的噪音会比较明显的影响到睡眠和休息。即使在白天,其最大档位情况下传产生的噪音也不符合0类声环境区的要求。
因此常规的单电机单风叶结构的落地扇不能在保持充分安静的前提下,保证充足的有效送风距离。同时,常规落地扇也不能满足一些较大空间的送风需求,例如面积较大的客厅等需求的场景。
在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下,例如在面积较小的卧室内为婴幼儿送风或为老年人送风等情况下,需要的不再是较大的有效送风距离,而是尽快将气流散开的柔风,以避免较大风速直吹婴幼儿或者老人身体。目前,人们通常将风扇朝向墙壁,利用墙壁对气流的反冲作用使气流达到快速散开的目的,而不能通过直接调整风扇达到目的。
此外,风扇除了为人送风以为还存在其他功能性的应用,例如换气,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形,如需要用到风扇使空气对流,达到加快荫干待荫干物的目的,具体的例如在晾晒葡萄干时,晾晒房多孔的墙壁可以为室内外空气流动提供较好的条件,但是靠自然风的常规荫干方式耗时较长,常规的排气扇对葡萄周围的气流流速影响很小,不能直接作用于房内悬挂的葡萄串。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出风范围较大,可满足多场景应用的风扇。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风扇采用两个电机分别单独控制两个风叶反向旋转,两风叶的倾斜方向相反,因此两风叶反向旋转时其出风方向相同,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风扇的出风在可以左右转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实现上下360°的转动。
具体的,请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风扇包括机头组件100和支撑组件200,所述支撑组件200包括底座210和支撑杆;所述机头组件100包括支架110、电机安装框120、第一电机130和第二电机140;其中,所述支架110安装于所述支撑杆顶部,且可绕所述支撑杆轴线转动;所述电机安装框120安装于所述支架110且可相对于所述支架110在上下方向翻转,所述电机安装框120中部设置有电机安装座121;所述第一电机130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座121的前侧,所述第一电机130具有第一转轴131,所述第一转轴131上安装有第一风叶132;所述第二电机140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座121的后侧,所述第二电机140具有第二转轴141,所述第二转轴141上安装有第二风叶142;所述第一风叶132与所述第二风叶142的扭转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的风扇还包括电控板,所述电控板连接第一电机130和第二电机140,并控制所述第一电机130和所述第二电机140相对旋转。第一电机130驱动第一转轴131旋转以带动第一风叶132转动;同样的,第二电机140驱动第二转轴141旋转以带动第二风叶142转动。第一电机130和第二电机140分别电连接电控板,所述电控板分别单独控制第一电机130和第二电机140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速度,使第一电机130和第二电机140的转动方向保持相反。
双电机对旋同向出风可以使空气受到轴向叠加的驱动作用,和径向相互抵消的驱动作用,减小气流在轴向运动时的扰动,使气流平稳的向前运动。在两风叶转速相差不大时,相对于单风叶出风,气流的聚拢效果明显,可以传送到更远的距离。两风叶转速的不同会导致风扇出风效果的不同,关于第一风叶132和第二风叶142转速比对风扇出风量和有效送风距离的影响,下文中会进行具体说明。
电控板包括转速比调节模块、档位调节模块和转向调节模块;其中,所述转速比调节模块用于调节和固定所述第一电机130与所述第二电机140转速之比,所述档位调节模块用于同步调节所述第一电机130与所述第二电机140的转速,所述转向调节模块用于切换所述第一电机130和所述第二电机140的转动方向。定义第一电机130的转速为ω1,第二电机140的转速为ω2,则转速比调节模块控制的取值范围在0.75到1.33之间。在第一电机130为出风电机时,的取值范围为1到1.33,在第一电机130为进风电机时,的取值范围为0.75到1。转向调节模块具有两种调节模式,一种是正转模式,另一种是反转模式,正转模式下,风扇正向出风,反转模式下,风扇反向出风;转向调节模块包括调节开关和保护开关,保护开关用于在风扇工作时切断转向调节模块,防止在风扇工作时触发转向调节开关使第一电机130和第二电机140在工作中反向而造成损害;转向调节开关用于在风扇停止工作时对切换第一电机130和第二电机140的供电模式,以控制风扇正向或者反向出风。保护开关为常闭开关,当风扇工作时,保护开关打开,切断转向调节模块的供电;当风扇接通电源并且不工作时,保护开关闭合,转向调节模块可以正常工作。
双电机分别驱动双风叶转动共同完成出风,在两风叶相同的情况下,其出风模式取决于两电机的转速之比。以风扇第一风叶132一侧出风为例进行说明,保持第一电机130和第二电机140的总输出功率恒定,调节第一电机130和第二电机140的转速比,对出风总量和有效送风距离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从上述实验数据可知,当第一电机130200与第二电机140300的转速比时,出风量和有效送风距离都较大;当时,出风量降低的速率减小,并且有效送风距离降低的速率也减小;在的值介于0.7到0.9之间时,有效送风距离和出风量均出现了很大的衰减,而在时,出风量和有效送风距离衰减明显减小。
的比值范围扩大,进行风扇出风模式的进一步研究,部分数据如下:
从上述试验可以得出,在时,出风量几乎不再随着该比值的增大而减小。同功率的单电机风扇出风量和有效送风距离分别为690m3/h和4m,该功率下双风叶的出风量和有效送风距离均接近单风叶的情况,也就是在第一电机130和第二电机140转速比大于2.1之后,双风叶对旋的出风量和有效送风距离不再明显优于单风叶时的情形。
结合上一组实验数据,在需求获得较大出风量和有效送风距离的情况下,的值不应大于2.1且不应小于0.7;对取值以0.7和2.1两个值为基础进行细化,再次进行试验,数据如下:
从上述数据可知,在的取值介于0.8到2.0之间时,出风量较大且有效送风距离较远。而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和第二电机140的转动方向可以相反,也即是可以由第二电机140一侧出风,因此,为获得较大的出风量和较远的有效送风距离,第一电机130和第二电机140的转速比的取值优选范围为[0.5,2]。
当第一电机130和第二电机140的转速差异较大时,有效送风距离较近,出风的发散角度较大。根据上述几组实验数据,仍以第一电机130一侧出风为例对第一电机130和第二电机140转速比的差异与出风发散角度之间关系进行量化研究。部分数据如下:
其中,因出风气流没有明显的边界,而对于柔风模式的出风参数精确性的要求不高,因此采用在距离出风风叶1m远处,气流流速不小于1m/s的边缘区域为边界进行界定,并取约数,得出上述发散角度数据。
从上述数据可知,当的值介于0.8到1.3时,出风的发散角度小于45°,出风聚拢效果比较好。
的值进行细化研究,结果表明当的值介于0.75到1.33时,出风发散角度小于45°。而当ω1小于ω2时,噪音较大,因此在第一电机130为出风电机时,为获得较好的聚拢出风效果和较低的噪音,控制
普通风扇通常预设三个档位,本实用新型的风扇也可以进行档位的预设,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档位调节模块包括可编辑档位的编辑器和存储器;所述档位调节模块还包括多个预设档位选择键和至少一个自定义档位选择键。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可以实现不同的出风模式,因此,预设档位除常规的控制风速的档位之外,还包括出风模式的档位,例如预设档位中包括柔风模式档位和直风模式档位。除此之外,用户可以适用档位编辑器进行自定义档位设置,可编辑的内容包括总输出功率和转速比,编辑完成后保存在存储器中,与自定义档位选择键进行关联,实现自定义出风模式的直接调用选择。
风扇的叶片包括平面叶片和弧面叶片,应当指出的是,在采用平面叶片时,通过转向调节模块改变电机的转向,出风方向相反,第一风叶132与第二风叶142的转速比对出风效果的影响不在直接适用前述内容,需要经过倒置,替换为第二风叶142与第一风叶132的转速比在采用弧面叶片时,通过转向调节模块改变电机转向,出风方向相反,但出风效果与采用平面叶片时有所差别,正面出风时出风能力有所提高,反面出风时出风能力有所降低,其他方面与上述内容吻合。
本实用新型的电机安装框120呈环形,用于供所述第一电机130与所述第二电机140安装,风扇的前后网罩也安装在所述电机安装框120上。电机安装框120的侧边上设有对称的两连接轴,并通过两连接轴安装在支架110上,其中一连接轴设置有一通孔,电线穿过该连接轴的通孔延伸到电机安装框120内,并连接第一电机130与第二电机140。支架110上设有供所述连接轴安装的轴孔,电机安装框120安装在支架110上之后可以绕两转轴旋转,以实现第一电机130与第二电机140在电机安装框120的带动下上下翻转。而电线通过转轴上的通孔插入,在电机安装框120上下翻转时不会出现缠绕和卡线的情况,因此其翻转角度可以达到360°。本实用新型的风扇还包括支持组件,支撑组件200包括底盘和支撑柱220,所述支撑柱220下端安装于所述底盘,上端连接所述支架110。支撑柱220的上端设置一中空构件,支架110下端设置一连接杆,所述连接杆插入支撑柱220上端的中空构件中。
支架110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电机安装框120上下翻转的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电连接电控板,以在电控板的控制下上下转动;同样的,第一驱动机构也可以设置在电机安装框120上,例如将其中一连接轴作为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轴驱动电机安装框120相对支架110的转动。支撑杆或连接杆上设有用于驱动支架110左右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电连接电控板,以在电控板的控制下驱动支架110以支撑杆为轴线左右转动。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另请参照图4和图5,第一驱动机构还可以省去,而在电机安装框120与支架110之间设置旋转定位片150,旋转定位片150上设置一供连接轴穿过的中心孔和分布于中心孔周围的定位孔,电机安装框120夹持安装于支架110两端,并在电机安装框120的连接轴或支架110两端设至与定位孔适配的定位滚珠。电机安装框120可以通过手动的方式调节上下出风方向,方向调节到位后定位滚珠卡持定位孔以将电机安装框120定位。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相互反向旋转的电机,带动叶片扭转方向相反的第一风叶132和第二风叶142驱动空气沿轴向出风,并通过电控板控制第一电机130和第二电机140的转速在一定的比值范围内,可以使气流垂直于电机轴向方向的动量被相互抵消从而使气流更为聚拢,出风量更大,送风距离更远,从而可以在满足一定送风距离需求的前提下,降低第一电机130和第二电机140的转速,进而降低风扇工作时的噪音。通过电控板的转速比调节模块调节第一电机130和第二电机140的转速比,从而使风扇具备从气流快速散开的柔风出风功能逐渐到气流聚拢的远距离送风的功能;通过可编辑档位的编辑器和存储器,可以将用户经常用到的出风模式进行编辑存储,并将其作为自定义档位与自定义档位键进行关联,设置好之后可以一键选择而不需要每次需要使用时进行重复设置。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实现电机安装框120的上下翻转,同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实现支架110的左右转动,从而可以实现以机头组件100为中心的立体全向出风,以满足多种情形的送风需求。
风扇除了其两电机的转速比会影响出风效果之外,所述第一风叶132的叶片数量n1、所述第二风叶142的叶片数量n2、所述第一风叶132的扭转角度θ1、所述第二风叶142的扭转角度θ2的数值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出风效果有所影响。较多的影响因素共同影响风扇的出风能力并且难以具体计算时,如何组合这些影响因素的关系才能实现最优设计就面临理论和试验上的困难。
为此,定义所述第一风叶132的叶片数量与第二风叶142的叶片数量之比和所述第一风叶132扭转角度与第二风叶142扭转角度之比的乘积为第一风叶132与第二风叶142之间的第一差异系数;定义所述第一风叶132的叶片面积与所述第一风叶132的叶片长度之比和所述第二风叶142的叶片面积与所述第二风叶142的叶片长度之比的乘积为第二差异系数。则第一差异系数第二差异系数
第一差异系数反应的是在第一风叶132和第二风叶142在叶片形状、面积、长度、宽度等其他条件一定时,其本身的出风能力的比值;第二差异系数反应的是在第一风叶132和第二风叶142的叶片数量、叶片的扭转角度和叶片的宽度等条件一定时,其本身的出风能力的比值。
在恒定总输出功率和叶片的其他条件均相同时,对不同k1值的风扇进行出风能力的分组试验,结果如下: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在k1∈[0.7,1.2]时,风扇的出风量和送风距离都处于较佳的范围。
在恒定总输出功率和叶片的其他条件均相同时,对不同k2值的风扇进行出风能力的分组试验,结果如下:
k<sub>2</sub>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出风量(m<sup>3</sup>/h) 615 745 851 876 869 860 845 751 683
送风距离(m) 4.2 5.0 6.2 7.7 7.4 7.0 6.2 5.5 4.8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风扇的出风量和送风距离的最优区间为k2∈[0.8,1.2]。
结合第一电机130和第二电机140的转速比、第一差异系数和第二差异系数,不难得出,风扇获得较佳出风能力时风叶本身的参数设置和电机转速的比例设置。
上述实施例是采用了双风叶的风扇的具体实施例,为进一步提高风扇的送风距离,本实用新型在双风叶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另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6,本实施例风扇还包括第三风叶300,增加第三风叶300在双风叶对旋出风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整流调节,增大最远送风距离。具体的,所述第三风叶300安装于所述第一转轴131;所述第三风叶300设于第一风叶132与所述第二风叶142相对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三风叶300的叶片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风叶132的叶片长度。
风叶会改变气流的流速和流向,采用两组风叶时可以对气流进二次调整,并通过对两组风叶进行特定的设定和调整以达到对出风效果进行人为调节的目的,据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上述两组风叶风扇的实施例。而气流流动时会受到周围空气的阻碍,因此气流的边界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气流可以等效区分为气流束中心区和气流束边界区,相比之下,气流束中心区的流速对送风距离的影响更大,而气流束边界区对送风的角度影响较大。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在上述双风叶的基础上增加整流风叶的实施例。
其中,第三风叶300为整流风叶,整流风叶主要用于调整气流束中心区区域比例和流速,已达到在总功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节气流束中心区与边界区的范围和比例获得更远的送风距离。
在此基础上,为提高风扇运行时的稳定性和进一步提高整流风叶的整流能力,本实用新型提出又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第四风叶400,所述第四风叶400安装于所述第二转轴141且设于所述第一风叶132与所述第二风叶142之间。同样的,所述第四风叶400的叶片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风叶142的叶片长度。需要指出的是,整流风叶可以单独采用第三风叶300或第四风叶400,也可以同时设置第三风叶300和第四风叶400。
整流风叶与第一风叶132和第二风叶142配合,可以使气流的可调整性更强,而整流风叶对气流额外的驱动作用,且该额外的驱动作用集中在风束中心区域,可以调整风扇所产生气流束的中心区和边界区的区域比例和流速比例,从而获得更远的出风距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头组件和支撑组件,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底座和支撑杆;
所述机头组件包括:
支架,安装于所述支撑杆顶部,且可绕所述支撑杆轴线转动;
电机安装框,安装于所述支架且可相对所述支架在上下方向翻转;所述电机安装框的中部设有电机安装座;
第一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座的前侧,所述第一电机具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安装有第一风叶;
第二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座的另后侧,所述第二电机具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上安装有第二风叶,且所述第二风叶的扭转方向与所述第一风叶的扭转方向相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还包括电控板,所述电控板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二电机,并控制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二电机相对旋转;所述电控板包括转速比调节模块、档位调节模块和转向调节模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速比调节模块调节并控制所述第一电机的转速ω1和所述第二电机的转速ω2之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档位调节模块包括可编辑档位的编辑器和存储器;所述档位调节模块还包括多个预设档位选择键和至少一个自定义档位选择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调节模块用于同步切换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的转动方向;所述转向调节模块包括保护开关,以在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工作时切断所述转向调节模块。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电机安装框上下翻转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电连接所述电控板。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支架左右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电连接所述电控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安装框夹持安装于所述支架两端,所述支架两端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电机安装框的旋转定位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叶的叶片数量为n1,所述第二风叶的叶片数量为n2;所述第一风叶的扭转角度为θ1,所述第二风叶的扭转角度为θ2;定义所述第一风叶的叶片数量与第二风叶的叶片数量之比和所述第一风叶扭转角度与第二风叶扭转角度之比的乘积为第一差异系数,则第一差异系数
所述第一差异系数k1∈[0.7,1.2]。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叶的叶片长度为l1,面积为S1,所述第二风叶的叶片长度为l2,面积为S2;定义所述第一风叶的叶片面积与所述第一风叶的叶片长度之比和所述第二风叶的叶片面积与所述第二风叶的叶片长度之比的乘积为第二差异系数,则第二差异系数
所述第二差异系数k2∈[0.8,1.2]。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还包括第三风叶,所述第三风叶安装于所述第一转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风叶设于第一风叶的外侧,且所述第三风叶的叶片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风叶的叶片长度。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还包括第四风叶,所述第四风叶安装于所述第二转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风叶设于所述第一风叶与所述第二风叶之间,且所述第四风叶的叶片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风叶的叶片长度。
CN201821084639.2U 2018-07-09 2018-07-09 风扇 Active CN2089349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84639.2U CN208934959U (zh) 2018-07-09 2018-07-09 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84639.2U CN208934959U (zh) 2018-07-09 2018-07-09 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34959U true CN208934959U (zh) 2019-06-04

Family

ID=66715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84639.2U Active CN208934959U (zh) 2018-07-09 2018-07-09 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349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53186A (zh) 风扇
CN109306968A (zh) 风扇
CN108869357A (zh) 风扇
CN208920217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869356A (zh) 风扇
CN20892022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7081084U (zh) 空调室内机
WO2020020237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WO2020020366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WO2020020368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7081082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758828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758829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758831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758832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892022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8920303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8920284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WO2020020236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8934959U (zh) 风扇
CN208765087U (zh) 空调器
CN108758824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8778286U (zh) 风扇
CN20892022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8669661U (zh) 风机组件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