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25009U - 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25009U
CN208925009U CN201821694714.7U CN201821694714U CN208925009U CN 208925009 U CN208925009 U CN 208925009U CN 201821694714 U CN201821694714 U CN 201821694714U CN 208925009 U CN208925009 U CN 2089250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p
extraction element
poison
hole
frame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9471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先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169471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250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250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2500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解决了现有的胡蜂毒提取装置容易出现单个胡蜂多次排毒的问题;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包括箱体、取毒装置和控制装置,取毒装置和控制装置均设置在箱体上;取毒装置包括引诱器、取毒器和传感器,取毒器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传感器设置在第二安装槽内;一个取毒装置内取毒器与传感器的间距等于胡蜂的体长,相邻取毒装置之间的间距大于胡蜂的体长;引诱器设置在第三安装槽内,引诱器内第一腔室内装有用于吸引胡蜂的第一信息素;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通过取毒装置实现对取毒过程中胡蜂排毒次数的控制。

Description

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采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
背景技术
胡蜂毒为胡蜂科腹部末端螫刺腺体内的有毒液体,雌蜂尾端有长而粗的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射入皮肤内,但螫针并不留在皮内。胡蜂毒液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毒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尤易损害近曲肾小管,也可引起过敏反应。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低剂量的胡蜂毒对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有强大而良好的作用。
胡蜂毒被称为“上帝赐予人类的最好的天然药物”。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胡蜂毒对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有强大而良好的作用;药理学作用表现为具有极好的抗炎镇痛、改善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同时临床医学证明胡蜂毒有抑制肿瘤细胞和抗辐射的作用;胡蜂毒对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老寒腿及其运动损伤等疾病有着一定的疗效。
现有的胡蜂毒提取装置通过无差别刺激提取装置内的胡蜂排毒从而收集胡蜂毒,取毒过程中容易出现单个胡蜂多次排毒的现象,过度采毒影响到胡蜂群落的生存发展,不利于长期可持续提取胡蜂毒。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解决了现有的胡蜂毒提取装置容易出现单个胡蜂多次排毒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包括箱体、取毒装置和控制装置,取毒装置和控制装置均设置在箱体上;
箱体包括一个底座、一个顶盖和若干个中间箱体,中间箱体可拆卸设置在底座与顶盖之间;底座顶面和中间箱体顶面上均设有若干个下爬行槽和若干个插孔,一个下爬行槽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安装槽;顶盖底面和中间箱体底面上均设有与下爬行槽相匹配的光滑的上爬行槽和与插孔相匹配的插销,一个上爬行槽上设有若干个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与第一安装槽一一对应,且第二安装槽设置在对应的第一安装槽前方;底座与中间箱体、相邻中间箱体之间、中间箱体与顶盖通过插销与插槽的配合相连,且通过插销和插槽实现电连接;下爬行槽和相邻的上爬行槽组合成胡蜂爬行孔,胡蜂爬行孔末端设有第三安装槽;
取毒装置包括引诱器、取毒器和传感器,取毒器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传感器设置在第二安装槽内;一个取毒装置内取毒器与传感器的间距等于胡蜂的体长,相邻取毒装置之间的间距大于胡蜂的体长;引诱器设置在第三安装槽内,引诱器内第一腔室内装有用于吸引胡蜂的第一信息素;
引诱器引诱胡蜂进入胡蜂爬行孔,传感器接收到胡蜂到达取毒位置的信号后反馈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取毒器刺激胡蜂排毒。
进一步,取毒器包括导电栅极、纱网、上下敞口的第一框体和上方敞口的第二框体,导电栅极设置在第一框体上,且导电栅极顶端与第一框体顶部对齐;纱网通过螺钉设置在第一框体底部;第一框体可拆卸设置第二框体上,第一框体两侧设有用于电连接的第一触点。
取毒器通过刺激胡蜂模拟自然环境中胡蜂受到的攻击,从而使胡蜂为了自卫而使用胡蜂刺刺入刺激物排出蜂毒,由此获取蜂毒,从胡蜂体内排出的蜂毒在重力的作用下进入取毒器的第二框体内;设置在取毒器中间部位的纱网起到一定过滤的作用,将胡蜂在爬过取毒器和放毒过程中所带的直径较大的杂质与蜂毒隔离,以增加所收集的蜂毒的纯度。
进一步,相邻导电栅极留有供胡蜂刺刺入的空隙。
取毒器刺激胡蜂后,胡蜂做出相应的自卫防御,即用胡蜂刺刺入刺激物并排出蜂毒,故用于刺激胡蜂的导电栅极之间要留有足够的空隙保证胡蜂刺有空间刺入,此外,取毒器也需要空隙使蜂毒能够自由落到取毒器底端。
进一步,引诱器内设有第二腔室,第二腔室内装有用于驱赶胡蜂的第二信息素。
使用者在收集蜂毒过程中,可能会有觅食的胡蜂在本胡蜂毒提取装置周围觅食,对使用者而言是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的;故引诱器内设有第二腔室,在使用者收集蜂毒时排出用于驱赶胡蜂的第二信息素保证使用者取毒的安全。
进一步,胡蜂爬行孔进口处箱体外壁为糙纸板;取毒器与胡蜂爬行孔轴线垂直的两侧均设有用于与第一触点电连接的第二触点;胡蜂爬行孔出口处铰接有透明盖板,且盖板下端超出胡蜂爬行孔孔底。
箱体进口处采用糙纸板以模仿自然环境中用于胡蜂攀爬的条件,且由于胡蜂爬行孔尺寸较小,一次只能有一只胡蜂进入,那么多余的胡蜂可以在箱体外壁上停留;爬行孔较长,光线进入较难,为了保证胡蜂能从爬行孔出口飞出,利用胡蜂的趋光性,使胡蜂从爬行孔出口顶开盖板飞出,同时铰接的盖板可以避免胡蜂从爬行孔出口进入胡蜂爬行孔。
进一步,当不安装中间箱体时,顶盖可拆卸设置在底座上;底座与支撑杆相连,支撑杆底端设有圆顶,支撑杆上设有若干个铰接的支架。
支撑杆支撑本胡蜂毒提取装置使箱体远离地面,避免多余的昆虫进入胡蜂爬行孔使多余杂质掉入取毒器;与支撑杆相连的支架使整个支撑装置与底面接触点增加从而增加支撑的稳定性。
进一步,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模块、通信模块和电源模块,控制模块、通信模块和电源模块均设置在顶盖上;控制模块控制取毒装置放电刺激胡蜂排毒和通信模块与终端的连接。
控制装置控制本胡蜂毒提取装置的工作,在取毒装置的传感器感应到胡蜂后,控制取毒器放电刺激胡蜂以提取胡蜂毒;通信模块与终端相连,保证使用者能够远程监控本胡蜂毒提取装置,掌握实施情况,及时的取毒、修理等。
进一步,控制模块是型号为STC89C52的单片机。
STC89C52RC是STC公司生产的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微控制器,具有8K字节系统可编程Flash存储器。STC89C52使用经典的MCS-51内核,但是做了很多的改进使得芯片具有传统51单片机不具备的功能。在单芯片上,拥有灵巧的8位CPU和在系统可编程Flash,使得STC89C52为众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提供高灵活、超有效的解决方案。
进一步,电源模块包括设置在顶盖内的充电电池和设置在顶盖顶面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电连接充电电池。
设置在箱体顶盖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利用阳光为设置在顶盖内的充电电池充电,增加本胡蜂毒提取装置的续航性能,减少使用者露面的次数,从而减少使用者被胡蜂刺伤的可能性。
进一步,通信模块通过WIFI无线通信方式、NB-IOT无线通信方式、LORA无线通信方式、4G无线通信方式和/或5G无线通信方式与终端相连。
通信模块用途广泛,适用性好,实现本胡蜂毒提取装置的远程实时监控,方便使用者实时掌握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胡蜂毒提取装置使用时,通过控制装置上的控制模块开启设置在胡蜂爬行孔末端的引诱器的第一腔室,使装在第一腔室内用于引诱胡蜂的第一信息素散发出来以吸引胡蜂进入胡蜂爬行孔;由于胡蜂爬行孔的尺寸限制,一次只能有一只胡蜂进入,多余的胡蜂在糙纸板制成的箱体外壁停留,从而依次进入胡蜂爬行孔,在胡蜂爬行孔出口处的胡蜂由于铰接的盖板的限制,并不能进入胡蜂爬行孔;胡蜂进入胡蜂爬行孔后,由于上爬行槽光滑,没有着力点,胡蜂只能在下爬行槽上爬行,在第一信息素、后续的胡蜂和从透明盖板进入的光线的趋光性的共同作用下,进入胡蜂爬行孔的胡蜂将爬向胡蜂爬行孔出口;
胡蜂在爬行过程中,设置在上爬行槽上的传感器感应到胡蜂后,将信号反馈到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对应的取毒器放电以刺激胡蜂,从而使胡蜂利用胡蜂刺进行排毒,胡蜂排出的毒液在重力作用下经过纱网的过滤之后留到取毒器底端;由于过量刺激胡蜂排毒会影响到胡蜂群的生存,故在春夏时节,本胡蜂毒提取装置内的取毒装置是间隔刺激以减少胡蜂排出蜂毒的数量;秋季时外出觅食的工蜂也会逐渐死去,为避免浪费,本胡蜂毒提取装置内的取毒装置每次感应到胡蜂后刺激胡蜂进行排毒;由于胡蜂每次排毒量可以估算,控制模块根据传感器感应次数或者放电次数预估所提取的胡蜂毒的量从而及时关闭引诱器,使本胡蜂毒提取装置周围的胡蜂逐渐散去;
使用者从本胡蜂毒提取装置内取蜂毒时,由上至下逐层取下,取出取毒器将蜂毒倒出;同时,为了减小使用者被胡蜂刺伤的可能性,控制模块控制引诱器开启第二腔室从而释放第二腔室内用于驱赶胡蜂的第二信息素。
本胡蜂毒提取装置通过胡蜂爬行孔的设置保证胡蜂毒提取过程中取毒器刺激单个胡蜂,控制单个胡蜂在一次取毒过程中的排毒量;通过顶盖上太阳能电池板的设置使本胡蜂毒提取装置能够长时间使用,同时通过通信模块保证使用者及时掌握本胡蜂毒提取装置的实施情况,使使用者远程监控、省时省力;通过支撑杆及支架的设置增加本胡蜂毒提取装置的放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胡蜂毒提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箱体的配合示意图。
图3是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取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取毒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支撑杆与箱体的配合示意图。
图中:1-底座;2-顶盖;3-中间箱体;4-下爬行槽;41-第一安装槽;42-第三安装槽;43-第二触点;5-上爬行槽;51-第二安装槽;6-胡蜂爬行孔;7-取毒装置;71-引诱器;72-取毒器;721-导电栅极;722-纱网;723-第一框体;724-第二框体;725-第一触点;8-透明盖板;9-支撑杆;10-支架;11-控制模块;12-充电电池;13-太阳能电池板;14-通信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包括箱体、取毒装置7和控制装置,取毒装置7和控制装置均设置在箱体上;
箱体包括一个底座1、一个顶盖2和若干个中间箱体3,中间箱体3可拆卸设置在底座1与顶盖2之间;底座1顶面和中间箱体3顶面上均设有若干个下爬行槽4和若干个插孔,一个下爬行槽4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安装槽41;顶盖2底面和中间箱体3底面上均设有与下爬行槽4相匹配的光滑的上爬行槽5和与插孔相匹配的插销,一个上爬行槽5上设有若干个第二安装槽51,第二安装槽51与第一安装槽41一一对应,且第二安装槽51设置在第一安装槽41前方;底座1与中间箱体3、相邻中间箱体3之间、中间箱体3与顶盖2通过插销与插槽的配合相连,且通过插销和插槽实现电连接;下爬行槽4和相邻的上爬行槽5组合成胡蜂爬行孔6,胡蜂爬行孔6末端设有第三安装槽42;
取毒装置7包括引诱器71、取毒器72和传感器,取毒器72放置在第一安装槽41内,传感器设置在第二安装槽51内;一个取毒装置7内取毒器72与传感器的间距等于胡蜂的体长,相邻取毒装置7之间的间距大于胡蜂的体长;引诱器71设置在第三安装槽42内,引诱器71内第一腔室内装有用于吸引胡蜂的第一信息素;
引诱器71引诱胡蜂进入胡蜂爬行孔6,传感器接收到胡蜂到达取毒位置的信号后反馈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取毒器72刺激胡蜂排毒。
相邻导电栅极721留有供胡蜂刺刺入的空隙。
胡蜂爬行孔6进口处箱体外壁为糙纸板;取毒器72与胡蜂爬行孔6轴线垂直的两侧均设有用于与第一触点725电连接的第二触点43;胡蜂爬行孔6出口处铰接有透明盖板8,且盖板下端超出胡蜂爬行孔6孔底。
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模块11、通信模块14和电源模块,控制模块11、通信模块14和电源模块均设置在顶盖2上;控制模块11控制取毒装置7放电刺激胡蜂排毒和通信模块14与终端的连接。
控制模块11是型号为STC89C52的单片机。
电源模块包括设置在顶盖2内的充电电池12和设置在顶盖2顶面上的太阳能电池板13,太阳能电池板13电连接充电电池12。
通信模块14通过WIFI无线通信方式、NB-IOT无线通信方式、LORA无线通信方式、4G无线通信方式和/或5G无线通信方式与终端相连。
本胡蜂毒提取装置使用时,通过控制装置上的控制模块11开启设置在胡蜂爬行孔6末端的引诱器71的第一腔室,使装在第一腔室内用于引诱胡蜂的第一信息素散发出来以吸引胡蜂进入胡蜂爬行孔6;由于胡蜂爬行孔6的尺寸限制,一次只能有一只胡蜂进入,多余的胡蜂在糙纸板制成的箱体外壁停留,从而依次进入胡蜂爬行孔6,在胡蜂爬行孔6出口处的胡蜂由于铰接的盖板的限制,并不能进入胡蜂爬行孔6;胡蜂进入胡蜂爬行孔6后,由于上爬行槽5光滑,没有着力点,胡蜂只能在下爬行槽4上爬行,在第一信息素、后续的胡蜂和从透明盖板8进入的光线的趋光性的共同作用下,进入胡蜂爬行孔6的胡蜂将爬向胡蜂爬行孔6出口;
胡蜂在爬行过程中,设置在上爬行槽5上的传感器感应到胡蜂后,将信号反馈到控制模块11,控制模块11控制对应的取毒器72放电以刺激胡蜂,从而使胡蜂利用胡蜂刺进行排毒,胡蜂排出的毒液在重力作用下经过纱网722的过滤之后留到取毒器72底端;由于过量刺激胡蜂排毒会影响到胡蜂群的生存,故在春夏时节,本胡蜂毒提取装置内的取毒装置7是间隔刺激以减少胡蜂排出蜂毒的数量;秋季时外出觅食的工蜂也会逐渐死去,为避免浪费,本胡蜂毒提取装置内的取毒装置7每次感应到胡蜂后刺激胡蜂进行排毒;由于胡蜂每次排毒量可以估算,控制模块11根据传感器感应次数或者放电次数预估所提取的胡蜂毒的量从而及时关闭引诱器71,使本胡蜂毒提取装置周围的胡蜂逐渐散去;
使用者从本胡蜂毒提取装置内取蜂毒时,由上至下逐层取下,取出取毒器72将蜂毒倒出;同时,为了减小使用者被胡蜂刺伤的可能性,控制模块11控制引诱器71开启第二腔室从而释放第二腔室内用于驱赶胡蜂的第二信息素。
引诱器71内设有第二腔室,第二腔室内装有用于驱赶胡蜂的第二信息素。
所述第一信息素可以是正向吸引胡蜂的食物提取物,尤其是胡蜂喜欢甜食,以此吸引胡蜂群到本胡蜂毒提取装置;或者是反向吸引胡蜂的外来蜂群提取物,使胡蜂群以为有外地蜂群入侵而到被你胡蜂毒提取装置。
上述第一信息素无论是食物提取物或者是外来蜂群提取物等用于吸引胡蜂到本胡蜂毒提取装置的信息素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用于驱赶胡蜂的第二信息素可以是胡蜂天敌的提取物,且第二信息素释放时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分批次释放以节约成本。
所述传感器起到感应胡蜂位置的作用,本实用新型采用激光传感器,激光传感器通过接收反射光时间的缩短判定胡蜂是否达到所设置的取毒位置:胡蜂达到后激光传感器接收到反射光的时间缩短,传感器将这一信号反馈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进一步对取毒器发出相应指令进行取毒。
由于不同种类的胡蜂的体长并不一致,所以传感器与取毒器72之间的间距根据使用者实际饲养的胡蜂种类而调整。
实施例二:
取毒器72包括导电栅极721、纱网722、上下敞口的第一框体723和上方敞口的第二框体724,导电栅极721设置在第一框体723上,且导电栅极721顶端与第一框体723顶部对齐;纱网722通过螺钉设置在第一框体723底部;第一框体723可拆卸设置第二框体724上,第一框体723两侧设有用于电连接的第一触点725。
除电击以外,还有其它方式刺激胡蜂排毒,现提供另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
将取毒器72中的导电栅极721替换为超声波发生器,传感器感应到胡蜂达到取毒位置后,控制模块11控制超声波发生器发出超声波以刺激胡蜂,使胡蜂处于激怒状态,从而攻击取毒器72使取毒器72手机胡蜂毒;利用超声波替代电流刺激胡蜂避免了电流对胡蜂身体的影响,且为了保证电击过程中电流过大电死胡蜂,需要加设一个限流装置,就增加了使用成本;而超声波是间接刺激,规避电击的这一缺陷。
实施例三:
如图7所示,当不安装中间箱体3时,顶盖2可拆卸设置在底座1上;底座1与支撑杆9相连,支撑杆9底端设有圆顶,支撑杆9上设有若干个铰接的支架10。
支撑杆9下部为了方便插入地面,加工为尖角,同时为了安全考虑,将所述尖角改为圆顶;与支撑杆9铰接的支架10使整个支撑从单点支撑变为面支撑,增加支撑的稳定性,且铰接的支架10收入支撑杆9上相匹配的凹槽内,通过橡皮带等固定支架10的位置,减少支架10所占据的空间,使本胡蜂毒提取装置的便携性增加;一个或两个支架10的支撑效果并不好,三个及以上的支架10是较好的选择。
上述支架10不论是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等数量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将支撑杆9可拆卸与底座1相连,当需要移动或不用时放置本胡蜂毒提取装置时,支撑杆9与箱体分离,进一步减小所占的空间体积。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取毒装置(7)和控制装置,取毒装置(7)和控制装置均设置在箱体上;
箱体包括一个底座(1)、一个顶盖(2)和若干个中间箱体(3),中间箱体(3)可拆卸设置在底座(1)与顶盖(2)之间;底座(1)顶面和中间箱体(3)顶面上均设有若干个下爬行槽(4)和若干个插孔,一个下爬行槽(4)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安装槽(41);顶盖(2)底面和中间箱体(3)底面上均设有与下爬行槽(4)相匹配的光滑的上爬行槽(5)和与插孔相匹配的插销,一个上爬行槽(5)上设有若干个第二安装槽(51),第二安装槽(51)与第一安装槽(41)一一对应,且第二安装槽(51)设置在对应的第一安装槽(41)前方;底座(1)与中间箱体(3)、相邻中间箱体(3)之间、中间箱体(3)与顶盖(2)均通过插销与插槽的配合相连,且通过插销和插槽实现电连接;下爬行槽(4)和相邻的上爬行槽(5)组合成胡蜂爬行孔(6),胡蜂爬行孔(6)末端设有第三安装槽(42);
取毒装置(7)包括引诱器(71)、取毒器(72)和传感器,取毒器(72)放置在第一安装槽(41)内,传感器设置在第二安装槽(51)内;一个取毒装置(7)内取毒器(72)与传感器的间距等于胡蜂的体长,相邻取毒装置(7)之间的间距大于胡蜂的体长;引诱器(71)设置在第三安装槽(42)内,引诱器(71)内第一腔室内装有用于吸引胡蜂的第一信息素;
引诱器(71)引诱胡蜂进入胡蜂爬行孔(6),传感器接收到胡蜂到达取毒位置的信号后反馈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取毒器(72)刺激胡蜂排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取毒器(72)包括导电栅极(721)、纱网(722)、上下敞口的第一框体(723)和上方敞口的第二框体(724),导电栅极(721)设置在第一框体(723)上,且导电栅极(721)顶端与第一框体(723)顶部对齐;纱网(722)通过螺钉设置在第一框体(723)底部;第一框体(723)可拆卸设置第二框体(724)上,第一框体(723)两侧设有用于电连接的第一触点(7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导电栅极(721)留有供胡蜂刺刺入的空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引诱器(71)内还设有第二腔室,第二腔室内装有用于驱赶胡蜂的第二信息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胡蜂爬行孔(6)进口处箱体外壁为糙纸板;取毒器(72)与胡蜂爬行孔(6)轴线垂直的两侧均设有用于与第一触点(725)电连接的第二触点(43);胡蜂爬行孔(6)出口处铰接有透明盖板(8),且盖板下端超出胡蜂爬行孔(6)孔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当不安装中间箱体(3)时,顶盖(2)可拆卸设置在底座(1)上;底座(1)与支撑杆(9)相连,支撑杆(9)底端设有圆顶,支撑杆(9)上设有若干个铰接的支架(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模块(11)、通信模块(14)和电源模块,控制模块(11)、通信模块(14)和电源模块均设置在顶盖(2)上;控制模块(11)控制取毒装置(7)放电刺激胡蜂排毒和通信模块(14)与终端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模块(11)是型号为STC89C52的单片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源模块包括设置在顶盖(2)内的充电电池(12)和设置在顶盖(2)顶面上的太阳能电池板(13),太阳能电池板(13)电连接充电电池(12)。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通信模块(14)通过WIFI无线通信方式、NB-IOT无线通信方式、LORA无线通信方式、4G无线通信方式和/或5G无线通信方式与终端相连。
CN201821694714.7U 2018-10-15 2018-10-15 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9250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94714.7U CN208925009U (zh) 2018-10-15 2018-10-15 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94714.7U CN208925009U (zh) 2018-10-15 2018-10-15 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25009U true CN208925009U (zh) 2019-06-04

Family

ID=66725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94714.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925009U (zh) 2018-10-15 2018-10-15 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250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46708A (zh) * 2022-06-02 2022-08-30 深圳市蜜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蜂毒采集用分批次提取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46708A (zh) * 2022-06-02 2022-08-30 深圳市蜜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蜂毒采集用分批次提取装置
CN114946708B (zh) * 2022-06-02 2023-03-10 深圳市蜜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蜂毒采集用分批次提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18952U (zh) 一种新能源全智能园林杀虫灯
CN208925009U (zh) 一种胡蜂毒提取装置
CN207561218U (zh) 一种多功能林业捕虫装置
CN103563757A (zh) 一种种兔群养装置及其养殖方法
CN205385822U (zh) 一种驱虫装置
CN203661855U (zh) 吸风式长管电击灭虫器
WO2021196072A1 (zh) 一种畜牧业养殖除蚊装置及除蚊方法
CN108739679B (zh) 蜜蜂养殖及收蜜的方法
CN203969009U (zh) 电灭蚊栏
CN213281200U (zh) 一种便携式红火蚁诱灭器
CN205756698U (zh) 害虫捕杀器
CN208338710U (zh) 一种枸杞病虫害区域化网络监测预警装置
CN202799945U (zh) 昆虫抓捕灭杀装置
CN112586490A (zh) 一种太阳能农作物根部雷电式杀虫机器人及杀虫方法
CN217905920U (zh) 一种室外太阳能自动驱蚊设备
CN207341048U (zh) 一种太阳能林业杀虫装置
CN110115263A (zh) 静电驱虫方法、系统、设备及静电驱虫器、静电驱虫网
CN218649782U (zh) 一种胡蜂采毒装置
CN215380920U (zh) 一种智能化蔬菜病虫害绿色生态防治器
CN214546712U (zh) 一种辣椒种植用的病虫害防治装置
CN213281221U (zh) 一种家用智能灭蚊器
CN105475258B (zh) 一种自动补充诱虫剂的太阳能电网诱虫器
CN220936374U (zh) 金龟甲诱捕器
CN204244967U (zh) 一种可折式多功能电蚊蝇拍
CN208370748U (zh) 一种园林除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604

Termination date: 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