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92163U - 食用碗 - Google Patents

食用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92163U
CN208892163U CN201721825491.9U CN201721825491U CN208892163U CN 208892163 U CN208892163 U CN 208892163U CN 201721825491 U CN201721825491 U CN 201721825491U CN 208892163 U CN208892163 U CN 2088921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wl
interior
soup
edible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2549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智勇
曹汉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82549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921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921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921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od-Manufactur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食用碗,包括内碗及外碗,内碗的开口处设有外翻的弯扣,弯扣沿内碗周向延伸,内碗通过弯扣扣设于外碗中,内碗与外碗围合形成有用于容纳汤汁的汤汁腔,内碗上设有与汤汁腔相通并用于供内碗中的汤汁流进汤汁腔的漏汤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用碗,通过内碗及外碗的设置,且内碗与外碗围合形成有汤汁腔,内碗上设有漏汤孔,使得内碗中的汤汁可以通过漏汤孔处流进汤汁腔中,从而使得人们吃饭时食用的食用量降低,进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达到养生的效果。

Description

食用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卫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食用碗。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日常的食盐摄入量依然普遍超标,国家推荐食盐摄入量是5克/天,而实际上人们摄入食盐普遍超过20克/天。特别是吃火锅类及炒菜类,食盐量严重超标,而食盐摄入过量,容易诱导胃癌,损害血管,产生高血压,更容易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各种代谢综合症,对肾脏有极大的伤害。
现有技术中,人们每天吃饭用的食用碗,其底部及侧壁均是完全封闭的,因此饭和菜经常泡在汤汁中,而菜中的食盐基本上是融合于汤汁中,从而导致人们每天吃饭都不可避免的食用过量的食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用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食用碗的底部及侧壁均完全封闭导致人们每天食用过量食盐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食用碗,包括内碗及外碗,所述内碗的开口处设有外翻的弯扣,所述弯扣沿所述内碗周向延伸,所述内碗通过所述弯扣扣设于所述外碗中,所述内碗与所述外碗围合形成有用于容纳汤汁的汤汁腔,所述内碗上设有与所述汤汁腔相通并用于供所述内碗中的汤汁流进所述汤汁腔的漏汤孔。
进一步地,所述内碗包括内碗体,以及与所述内碗体连接的内碗底;所述外碗包括外碗体,以及与所述外碗体连接的外碗底;所述弯扣设于所述内碗体上,所述内碗体与所述外碗体之间形成有侧汤腔,所述内碗底与所述外碗底之间形成有底汤腔,所述汤汁腔包括所述侧汤腔及所述底汤腔。
优选地,所述漏汤孔设于所述内碗底上。
优选地,所述内碗底及所述内碗体上均设有所述漏汤孔。
优选地,所述内碗体、所述内碗底及所述弯扣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外碗体及所述外碗底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外碗底的外侧包覆有具有弹性并用于供人手握持的持碗部。
优选地,所述内碗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内碗分割成两第一内碗部,所述漏汤孔设于其中一所述第一内碗部上。
优选地,所述内碗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内碗分割成两第二内碗部,两所述第二内碗部上设有均所述漏汤孔。
优选地,所述内碗包括三沿所述内碗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将所述内碗分割成三第三内碗部,至少一所述第三内碗部上设有所述漏汤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用碗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食用碗通过内碗及外碗的设置,内碗与外碗围合形成有用于容纳汤汁的汤汁腔,且内碗上设有与汤汁腔相通并用于供内碗中的汤汁流进汤汁腔的漏汤孔,这样,当内碗中装有饭菜时,菜中的汤汁可以通过漏汤孔处流进汤汁腔中,使得内碗中的饭菜食盐量降低,从而使得人们吃饭时食用的食用量降低,进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达到养生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食用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食用碗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食用碗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食用碗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内碗;2-外碗;3-汤汁腔;4-持碗部;10-漏汤孔;11-内碗体;12-内碗底;13-弯扣;14-第一隔板;14a-第二隔板;14b-第三隔板;15-第一内碗部;15a-第二内碗部;15b-第三内碗部;21-外碗体;22-外碗底;31-侧汤腔;32-底汤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一: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用碗进行说明。该食用碗包括内碗1及外碗2,内碗1的开口处设有外翻的弯扣13,弯扣13沿内碗1周向延伸,弯扣13呈圆弧状,内碗1通过弯扣13扣设于外碗2中,内碗1与外碗2围合形成有用于容纳汤汁的汤汁腔3,内碗1上设有漏汤孔10,漏汤孔10与汤汁腔3相通,漏汤孔10用于供内碗1中的汤汁流进汤汁腔3。本实用新型的食用碗,使用时,将内碗1扣设于外碗2中,然后将饭菜装入内碗1中,内碗1中的汤汁可流入汤汁腔3中;洗碗时,只需要将内碗1从外碗2中拆卸下来,倒掉汤汁腔3中的汤汁,然后内碗1、外碗2分开洗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用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食用碗通过内碗1及外碗2的设置,内碗1与外碗2围合形成有用于容纳汤汁的汤汁腔3,且内碗1上设有与汤汁腔3相通并用于供内碗1中的汤汁流进汤汁腔3的漏汤孔10,这样,当内碗1中装有饭菜时,菜中的汤汁可以通过漏汤孔10处流进汤汁腔3中,使得内碗1中的饭菜食盐量降低,从而使得人们吃饭时食用的食用量降低,进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达到养生的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用碗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内碗1包括内碗体11及内碗底12,内碗底12与内碗体11连接,外碗2包括外碗体21及外碗底22,外碗底22与外碗体21连接,弯扣13设于内碗体11上,内碗体11与外碗体21之间形成有侧汤腔31,内碗底12与外碗底22之间形成有底汤腔32,汤汁腔3包括侧汤腔31及底汤腔3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侧汤腔31及底汤腔32均可用于容纳汤汁,且通过侧汤腔31的设置,使得内碗体11与外碗体21之间是有间隙的,从而使得当把内碗1从外碗2中拆卸下来时不会有阻力,拆卸方便且省力。
优选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用碗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漏汤孔10优选设于内碗底12上,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汤汁最终都会慢慢的向内碗底12处汇聚,因此将漏汤孔10设于内碗底12上可以很好地将内碗1中的汤汁漏进汤汁腔3中,进而保证内碗1中饭菜的食盐量底。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内碗底12及内碗体11上均设有漏汤孔10,这样,位于内碗1周边的汤汁将会就近沿着内碗体11上的漏汤孔10流进汤汁腔3中,从而提高了整个内碗1漏汤汁的速度,让人们能够尽快的吃上含食盐量较低的饭菜,同时也让不愿意等的人们能够吃到食盐量低的饭菜。
优选地,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用碗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内碗体11、内碗底12及弯扣13优选为一体成型,通过一体成型能够减少内碗1加工所需要的模具,减少内碗1加工工艺,同时也提高了内碗1加工的效率,此外一体成型也使得内碗1的结构牢固。
优选地,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用碗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外碗体21及外碗底22优选为一体成型,通过一体成型能够使得外碗2的封闭性更好,使得外碗2的结构更加牢固,汤汁不会从外碗2中流出。同时,一体成型能够减少外碗2加工所需要的模具,减少外碗2加工工艺,同时也提高了外碗2加工的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用碗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外碗底22的外侧包覆有持碗部4,持碗部4具有弹性,持碗部4采用尼龙等弹性塑料制成,持碗部4与外碗底22过盈配合,持碗部4用于供人手握持,通过持碗部4的设计,使得人们在使用该食用碗时可以很好的握持住碗,且不会发生烫手的状况。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及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用碗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内碗1包括第一隔板14,第一隔板14将内碗1平均分割成两第一内碗部15,漏汤孔10设于其中一第一内碗部15上。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内碗1设计成一个鸳鸯碗,具有漏汤孔10的一边可以用于装菜,而另一边可以用于装饭,这样,可以使得饭上不会粘有汤汁,从而可以满足一些不喜欢饭里面有汤汁的使用者;同时,使用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将不喜欢有汤汁的菜装入具有漏汤孔10的一边,而另一边用于装喜欢有汤汁的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食用碗与实施例一中的食用碗技术特征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请参阅图3,上述内碗1包括第二隔板14a,第二隔板14a将内碗1分割成两第二内碗部15a,两第二内碗部15a上均设有述漏汤孔10,这样,使得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将不同的菜进行分类,从而防止因不同的菜相互掺杂在一起,导致每种菜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进而影响使用者的胃口。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食用碗与实施例一中的食用碗技术特征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请参阅图4,上述内碗1包括三沿内碗1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三隔板14b,第三隔板14b将内碗1分割成三个第三内碗部15b,至少一第三内碗部15b上设有漏汤孔10。本实施例通过第三隔板14b的设置,使得内碗1可以分成三部分,因此,使用者可以尽可能的将不同的菜进行分类,进而提高使用者用餐的品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食用碗,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碗及外碗,所述内碗的开口处设有外翻的弯扣,所述弯扣沿所述内碗周向延伸,所述内碗通过所述弯扣扣设于所述外碗中,所述内碗与所述外碗围合形成有用于容纳汤汁的汤汁腔,所述内碗上设有与所述汤汁腔相通并用于供所述内碗中的汤汁流进所述汤汁腔的漏汤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碗包括内碗体,以及与所述内碗体连接的内碗底;所述外碗包括外碗体,以及与所述外碗体连接的外碗底;所述弯扣设于所述内碗体上,所述内碗体与所述外碗体之间形成有侧汤腔,所述内碗底与所述外碗底之间形成有底汤腔,所述汤汁腔包括所述侧汤腔及所述底汤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碗,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汤孔设于所述内碗底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碗底及所述内碗体上均设有所述漏汤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碗体、所述内碗底及所述弯扣一体成型。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碗体及所述外碗底一体成型。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碗底的外侧包覆有具有弹性并用于供人手握持的持碗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碗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内碗分割成两第一内碗部,所述漏汤孔设于其中一所述第一内碗部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碗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内碗分割成两第二内碗部,两所述第二内碗部上均设有所述漏汤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碗包括三沿所述内碗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将所述内碗分割成三第三内碗部,至少一所述第三内碗部上设有所述漏汤孔。
CN201721825491.9U 2017-12-22 2017-12-22 食用碗 Active CN2088921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25491.9U CN208892163U (zh) 2017-12-22 2017-12-22 食用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25491.9U CN208892163U (zh) 2017-12-22 2017-12-22 食用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92163U true CN208892163U (zh) 2019-05-24

Family

ID=66564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25491.9U Active CN208892163U (zh) 2017-12-22 2017-12-22 食用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921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892163U (zh) 食用碗
US20220218147A1 (en) Device and system for a divider insert for a food-heating appliance
CN207023562U (zh) 具有过滤功能的餐盒
CN208808141U (zh) 一种自带定位的新型古典火锅
CN208176461U (zh) 一种集成式餐具托盘
CN206714326U (zh) 扇贝型餐盒
CN206462814U (zh) 一种便于清洗的火锅
CN205107278U (zh) 一种多功能火鸡锅
CN202312796U (zh) 一种翻炒锅
CN208808140U (zh) 一种自带定位的古典火锅
CN207721368U (zh) 一种用于餐具盒的盛水结构
CN206342295U (zh) 一种沙拉勺
CN214855836U (zh) 一种快速降温的保温婴童碗
CN201675569U (zh) 一种儿童餐碗
CN205866548U (zh) 横截面可变的吸管
CN210810468U (zh) 一种炒菜机用液体加料装置
CN214484113U (zh) 一种复合中空杯
CN211242666U (zh) 一种中式餐饮用分餐式组合餐具
CN108244991A (zh) 一种大批量食品炒制锅具
CN209315448U (zh) 一种保温杯
CN205916523U (zh) 一种拱形塑料杯盖
CN208463509U (zh) 一种具有搅拌鸡蛋功能的陶瓷碗
CN106983355B (zh) 全自动火锅及其使用方法
CN208243175U (zh) 一种多功能餐桌桌面结构
CN208892142U (zh) 一种可提醒换水清洗的陶瓷花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