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34270U - 一种多功能触控笔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触控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34270U
CN208834270U CN201821277585.1U CN201821277585U CN208834270U CN 208834270 U CN208834270 U CN 208834270U CN 201821277585 U CN201821277585 U CN 201821277585U CN 208834270 U CN208834270 U CN 2088342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sensing element
circuit board
button axle
enclosure interi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7758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金鹏
陈诚
齐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oq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oq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oq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oq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7758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342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342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342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触控笔,包括壳体、第一感应元件、笔帽和第一电路板,第一感应元件位于壳体内部,用于产生第一感应信号;笔帽具有按键轴,按键轴深入壳体内部且连接感应磁铁,当按键轴受到外力旋转时,按键轴上的感应磁铁旋转改变第一感应元件所受磁场,以触发第一感应元件产生第一感应信号;第一电路板位于壳体内部,与第一感应元件电性连接,用于接收第一感应信号以产生第一电子信号,该第一电子信号传导至电子设备,可用于执行电子设备触摸屏页面的上移或下移、放大或缩小等功能,有效增加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触控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笔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触控笔。
背景技术
触控笔是一种常见的输入设备,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绘图板等具有触摸屏的电子设备,且除了以触控笔在触摸屏上进行点击操作外,甚至能以手写方式输入文字或绘图。
其中,压力感应式触控笔主要利用触控笔内的压力感应元件来实现对电子设备指令的输入,具体地,当使用者持笔书写或点击时,触控笔的笔头向笔内移动并且触发压力感应元件,使压力感应元件产生电子信号,该电子信号再传递给电子设备,进而对电子设备进行指令输入。例如中国专利(CN201620239235.0)揭示的压力感应式触控笔,其包括压力感应元件、触发柱、弹簧和电路板等,当触发柱受到外力触压时,触发柱克服弹簧弹力触发压力感应元件,使压力感应元件产生一感应信号,电路板根据感应信号生成一电子信号,然后,电子信号传导至电子设备,用于向电子设备输入指令信息。当触发柱不受外力触压时,触发柱在弹簧的复位力下恢复原位。
但是,上述技术存在下列缺陷:
(1)该触控笔只能实现点击、文字输入和绘图功能,功能单一,无法满足用户多功能需求;
(2)触控笔内部结构较多,且复杂,使得触控笔整体外形臃肿,进而影响使用手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且功能多样的多功能触控笔。
一种多功能触控笔,包括:
壳体;
第一感应元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用于产生第一感应信号;
笔帽,具有按键轴,所述按键轴深入所述壳体内部且连接感应磁铁,当所述按键轴受到外力旋转时,所述按键轴上的所述感应磁铁旋转改变第一感应元件所受磁场,以触发所述第一感应元件产生第一感应信号;
第一电路板,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与所述第一感应元件电性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感应信号以产生第一电子信号。
进一步,所述笔帽还包括:
本体,套接在所述按键轴的外部,并与所述壳体扣接,其中,所述本体转动能够带动所述按键轴同时转动。
进一步,还包括:
第二感应元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用于产生第二感应信号;
笔头,位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笔帽的相反端,且深入到所述壳体内部,当所述笔头受到外力触压时,所述笔头触发所述第二感应元件产生第二感应信号;
第二弹簧,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且套接在所述笔头上,用于对所述笔头移动提供复位力;
第二电路板,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与所述第二感应元件电性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感应信号以产生第二电子信号。
进一步,还包括:
第三感应元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且与所述第一电路电性连接,用于产生第三感应信号;
第一弹簧,套接在所述按键轴和所述本体之间,用于对所述按键轴沿着所述本体轴线方向移动提供复位力;
当所述按键轴受到外力触压时,所述按键轴触压所述第三感应元件,以触发所述第三感应元件产生第三感应信号,所述第一电路板收所述第三感应信号以产生第三电子信号。
进一步,所述第二电路板具有蓝牙功能,其与所述第一电路板通过FFC焊接对接。
进一步,还包括:
电池,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且与所述笔头相邻,用于对触控笔工作提供电能。
进一步,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第一电池负极接口和第一压力模拟接口,所述第二弹簧、所述第二感应元件和所述电池位于第一壳体内部;
第二壳体,具有第二电池负极接口和第二压力模拟接口,所述第一感应元件、第三感应元件、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位于第二壳体内部;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后,所述第一电池负极接口和所述第二电池负极接口相对接,以实现所述电池对触控笔工作提供电能,及所述第一压力模拟接口和所述第二压力模拟接口相对接,以实现所述第二感应元件和所述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为螺纹连接。
进一步,所述按键轴上设置有第三弹簧,及和第三弹簧配合的突起结构。
进一步,所述壳体外壁上设置有指示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使得触控笔的整体形状小巧。壳体采用了分体结构,便于壳体内部零件的安装拆卸,且拆装方便。该触控笔的重心接近握笔位置,提升了使用的舒适感。另外,本实用新型除了对笔头触压而带来的对电子设备手写输入文字或绘图等基础功能外,还具有对笔帽旋转而带来的对电子设备触摸屏页面的上移或下移、放大或缩小等功能,以及对笔帽触压、长按操作带来的对电子设备菜单确认返回主菜单等功能,有效增加了触控笔使用功能,有利于推广应用。再者,笔头和笔帽分别位于壳体的两端,两者距离适当,能够满足单手操作,还避免了手写时的误操作。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多功能触控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多功能触控笔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笔帽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壳体和笔帽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壳体、101第一扣合部、102第一感应元件、103固定胶圈、104指示灯、110第一壳体、111第一电池负极接口、112第一压力模拟接口、120第二壳体、121电池正极接口、122第二压力模拟接口、123第二电池负极接口、200第三感应元件、300第一电路板、 400笔帽、410按键轴、411感应磁铁、412第一台阶、413突起结构、420本体、421第二扣合部、422第二台阶、430第一弹簧、440第三弹簧、450笔帽按钮、500笔头、600第二弹簧、 700第二感应元件、800第二电路板、900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多功能触控笔包括壳体100、第一感应元件102、第一电路板300和笔帽400,所述第一感应元件102和第一电路板300分别安装在所述壳体100内部,且第一感应元件102和第一电路板300为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300可为PCBA,且外形呈圆形的电路板,所述壳体100的横截面也可呈圆形,这样,呈圆形的第一电路板300可横向设置在壳体100内部,但壳体100的横截面形状不限于此,还可呈方形或三角形等。该笔帽 400具有一按键轴410,按键轴410深入壳体100内部且设置有一感应磁铁411,当按键轴410 受到外力旋转时,该按键轴410上的感应磁铁411旋转改变第一感应元件102所受磁场,以触发第一感应元件102产生第一感应信号,第一电路板300收到第一感应信号以产生第一电子信号,该第一电子信号传导至电子设备,用于实现触摸屏页面的上移或下移、放大或缩小等功能。举例来说,外力带动按键轴410正转时,实现触摸屏页面上移,按键轴410反转时,实现触摸屏页面下移。
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元件102感应磁铁411的旋转角度及方向,主要是利用霍尔效应,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感应到的旋转角度,可根据该旋转角度控制触摸屏上移的相应量,即触摸屏上移的位置和旋转角度相一致。
如图4所示,所述笔帽400还包括本体420,本体420为中空结构,按键轴410位于本体420内部,且本体420转动时能够带动按键轴410同步转动。按键轴410的长度长于本体420的长度,该按键轴410左端延伸至本体420外部,且可深入壳体100内部连接感应磁铁411,且感应磁铁411随按键轴410同步运动;按键轴410右端可延伸至本体420外部,操作者可作用在该本体420以带动按键轴410整体旋转。
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壳体100和本体420可采用卡扣连接。具体地,壳体100上设置有第一扣合部101,本体420上设置有第二扣合部421,通过第一扣合部101和第二扣合部421扣合将壳体100和本体420进行连接。参考图4,第一扣合部101位于壳体100端部的外壁上,参考图5,第二扣合部421位于本体420的内壁上。当壳体100和本体420扣接后,使得本体420垂直于长度方向固定,且可以进行360度旋转,以便于操作者作用在本体420,以带动按键轴410旋转。优选地,第一扣合部101和第二扣合部421分别具有相对应的倒角,使得壳体100和本体420扣接更加紧固。
如图4所示,所述多功能触控笔还包括第三弹簧440,并且,按键轴410上设置有突起结构413,当按键轴410旋转时,在第三弹簧440和突起结构413的作用下,按键轴410的旋转具有齿轮拨动的效果,以提高第一感应元件102感应按键轴410旋转的精度,有效防止按键轴410旋转过快,第一感应元件102而无法感应按键轴410的旋转,同时齿轮拨动的效果可提升旋转手感,提升操作体验。
综上,通过转动按键轴410,以触发第一感应元件102产生第一感应信号,第一电路板 300收到第一感应信号以产生第一电子信号,该第一电子信号传导至电子设备,可用于执行电子设备触摸屏页面的上移或下移、放大或缩小等功能,有效增加用户体验。
【第二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于,所述多功能触控笔还具有执行电子设备手写方式输入文字或绘图等的基础功能。
如图1至图3、图6所示,所述多功能触控笔还包括笔头500、第二弹簧600、第二感应元件700和第二电路板800,所述第二弹簧600、第二感应元件700和第二电路板800分别设置在壳体100内部,第二感应元件700和第二电路板800为电性连接,该第二电路板800可为PCBA,且呈长方形的电路板。所述笔头500位于壳体100设置笔帽400的相反端,该笔头 500深入到壳体100内部且套接第二弹簧600,当笔头500受到外力触压时,该笔头500触发第二感应元件700,以触发第二感应元件700产生第二感应信号,第二电路板800收到第二感应信号以产生第二电子信号,该第二电子信号传导至电子设备,用于执行电子设备手写输入文字或绘图等功能。
如图3所示,第一电路板300和第二电路板800沿着壳体100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且,第一电路板300和第二电路板800之间可通过FFC进行焊接对接。第一电路板300和第二电路板800可从壳体100与笔帽400的配合端放入到壳体100内部,并通过壳体100内部的固定胶圈103进行位置预固定,最后,将壳体100和笔帽400进行扣接,实现第一电路板300 和第二电路板800最终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800可为主要的电路板,其具有支持2.4GHz蓝牙无线传输。所述第一电路板300生成的第一电子信号传输至第二电路板800,由第二电路板800通过蓝牙将第一电子信号和第二电子信号传送至电子设备。
如图6所示,所述多功能触控笔还包括电池900,电池900可选用9号电池,其为第一电路板300和第二电路板800等工作提供电能,该电池900安装在壳体100内部,具体靠近笔头500位置,这样,功能触控的重心接近握笔位置,提升了触控笔使用的舒适度。
如图1至图3、图6所示,所述壳体100包括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其中,第二弹簧600、第二感应元件700和电池900位于第一壳体110内部,第一电路板300和第二电路板800位于第二壳体120内部。第二壳体120的一端和笔帽400扣接,另一端和第一壳体 110螺纹连接。
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配合端上设置有第一电池负极接口 111,第二壳体120上设置有与第一电池负极接口111配合的第二电池负极接口123,当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螺纹连接后,电池正极接口121和电池900正极相对接,第一电池负极接口111和第二电池负极接口123相对接,以实现电池900对第一电路板300和第二电路板800等工作提供电能。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配合端上还设置有第一压力模拟接口112,第二壳体120上设置有与第一压力模拟接口112配合的第二压力模拟接口122,当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螺纹连接后,该第一压力模拟接口112和第二压力模拟接口122相对接,使第二感应元件700和第二电路板800实现电性连接,进而实现信号的传输。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前述的电池正极接口121、第一电池负极接口111、第二电池负极接口123、第一压力模拟接口112和第二压力模拟接口122处设置有金属箔片,通过金属箔片接触,实现两者的对接。壳体100通过采用分体结构,以便于电池900安装和更换,其中,电池900可通过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20连接端放入至第一壳体111内部,随后,将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20进行螺纹连接,实现对电池900的最终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该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还可采用扣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壳体100上还设置有指示灯104,指示灯104可为双色LED指示灯,具有闪烁效果,通过指示灯的显示可反映触控笔的执行功能状态,以及电池900的电量等。在本实施例中,该指示灯104位于第二壳体120上。
另外,触控笔还具有拾取感应模块,支持睡眠模式,减少电量消耗。
综上,对触控笔一端的笔头500触压后,能够执行对电子设备手写输入文字或绘图等功能,并且,对触控笔另一端的按键轴410进行旋转后,能够执行对电子设备触摸屏页面的上移或下移、放大或缩小等功能,有效增加了触控笔的使用功能,进而增加用户体验。还有,触控笔的重心位于握笔位置,有效提升触控笔使用的舒适度。另外,壳体采用分体结构,有利于壳体内部零件的安装和拆卸。
【第三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于,所述多功能触控笔还具有执行电子设备返回主菜单等功能,该功能还包括手机的HOME键相对应的功能,例如退出、返回上一步操作等。
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多功能触控笔还包括第三感应元件200和笔帽按钮450,第三感应元件200位于第二壳体120内部,且和第一电路板300电性连接,参考图3,第一感应元件102和第三感应元件200分别位于第一电路板300的两侧,并且第三感应元件200相对于第一感应元件102位于第一电路板300外侧位置,即第三感应元件200和第二壳体120端口相近。笔帽按钮450连接按键轴410的右端,当操作者按压笔帽按钮450时,按键轴410 能够沿着本体420轴线方向移动,且使按键轴410的左端触压第三感应元件200产生第三感应信号,第一电路板300收到第三感应信号以产生第三电子信号,该第三电子信号传导至电子设备,用于实现电子设备的菜单确认、返回主菜单等功能。
如图4所示,所述多功能触控笔还包括第一弹簧430,第一弹簧430套设在按键轴410 和本体420之间,当按压本体420时,通过第一弹簧430起到按压回弹功能。
为了防止按键轴410从本体420内部移出而无法复位,可在本体420和按键轴410上分别设置相配合的台阶,具体地,参考图5,按键轴410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台阶412,本体420的内部设置有与第一台阶412配合的第二台阶422,通过第二台阶422限制第一台阶412,防止按键轴410从本体420设置第二台阶422端移出。该第一台阶412位于按键轴410设置感应磁铁412的相反端上,即防止按键轴410朝其自由端的反方向移动而无法复位。另外,当第一台阶412和第二台阶422相接触时,该按键轴410设置感应磁铁412的相反端还具有延伸至本体420外部的延伸部,作用在该延伸部上可带动按键轴410整体旋转。该第一台阶 412位于本体420有槽形对接,即本体420旋转是能带动按键轴410同步旋转。需要说明的是,按键轴410在其自由端方向移动时不需要限制,因为,设置在壳体100内部的第三感应元件200会阻挡按键轴410继续朝着其自由端方向移动。
综上,对触控笔的按键轴410进行旋转后,能够执行对电子设备触摸屏页面的上移或下移、放大或缩小等功能,对触控笔的按键轴进行触压后,能够执行对电子设备返回主菜单等功能,有效增加了触控笔的使用功能和用户体验。
【第四实施例】
与第二实施例不同在于,所述多功能触控笔还具有执行电子设备的菜单确认、返回主菜单等功能。其功能的操作方法可参见第三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综上,对触控笔一端的笔头500触压后,能够执行对电子设备手写输入文字或绘图等功能,并且,对触控笔另一端的本体420进行旋转后,能够执行对电子设备触摸屏页面的上移或下移、放大或缩小等功能,对该触控笔的笔帽按钮450进行触压后,能够执行对电子设备返回主菜单等功能,有效增加了触控笔的使用功能,进而增加用户体验。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在原有触控笔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笔帽,通过转动笔帽,可实现对电子设备触摸屏页面的上移或下移、放大或缩小等功能,通过按压笔帽,可实现对电子设备菜单确认、返回主菜单等功能,使得触控笔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值得注意的是,作用在笔帽而带来的功能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是其它功能,可自定义设置。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不能仅以本实施例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采用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同等变化或修饰,仍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多功能触控笔,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第一感应元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用于产生第一感应信号;
笔帽,包括按键轴和本体,所述按键轴深入所述壳体内部且连接一感应磁铁,当所述按键轴受到外力旋转时,所述按键轴上的所述感应磁铁旋转改变第一感应元件所受磁场,以触发所述第一感应元件产生第一感应信号,所述本体套接在所述按键轴的外部,并与所述壳体扣接,其中,所述本体转动能够带动所述按键轴同时转动;
第一电路板,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与所述第一感应元件电性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感应信号以产生第一电子信号;
第二感应元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用于产生第二感应信号;
笔头,位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笔帽的相反端,且深入到所述壳体内部,当所述笔头受到外力触压时,所述笔头触发所述第二感应元件,以触发所述第二感应元件产生第二感应信号;
第二弹簧,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且套接在所述笔头上,用于对所述笔头移动提供复位力;
第二电路板,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与所述第二感应元件电性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感应信号以产生第二电子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触控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感应元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且与所述第一电路电性连接,用于产生第三感应信号;
第一弹簧,套接在所述按键轴和所述本体之间,用于对所述按键轴沿着所述本体轴线方向移动提供复位力;
当所述按键轴受到外力触压时,所述按键轴触压所述第三感应元件,以触发所述第三感应元件产生第三感应信号,所述第一电路板收所述第三感应信号以产生第三电子信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板具有蓝牙功能,其与所述第一电路板通过FFC焊接对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触控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池,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且与所述笔头相邻,用于对触控笔工作提供电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第一电池负极接口和第一压力模拟接口,所述第二弹簧、所述第二感应元件和所述电池位于第一壳体内部;
第二壳体,具有第二电池负极接口和第二压力模拟接口,所述第一感应元件、第三感应元件、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位于第二壳体内部;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后,所述第一电池负极接口和所述第二电池负极接口,以实现所述电池对触控笔工作提供电能,及所述第一压力模拟接口和所述第二压力模拟接口相对接,以实现所述第二感应元件和所述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为螺纹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轴上设置有第三弹簧,及和第三弹簧配合的突起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外壁上设置有指示灯。
CN201821277585.1U 2018-08-09 2018-08-09 一种多功能触控笔 Active CN2088342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77585.1U CN208834270U (zh) 2018-08-09 2018-08-09 一种多功能触控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77585.1U CN208834270U (zh) 2018-08-09 2018-08-09 一种多功能触控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34270U true CN208834270U (zh) 2019-05-07

Family

ID=66308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77585.1U Active CN208834270U (zh) 2018-08-09 2018-08-09 一种多功能触控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3427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3793A (zh) * 2020-01-19 2020-06-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2783339A (zh) * 2019-10-23 2021-05-11 翰硕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笔结构
CN113821112A (zh) * 2021-08-31 2021-12-2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笔、触控显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83339A (zh) * 2019-10-23 2021-05-11 翰硕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笔结构
CN111273793A (zh) * 2020-01-19 2020-06-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1273793B (zh) * 2020-01-19 2024-03-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3821112A (zh) * 2021-08-31 2021-12-2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笔、触控显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834270U (zh) 一种多功能触控笔
CN203858594U (zh) 被动式触控笔
CN207833481U (zh) 手写板
JP2003050668A (ja) 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
CN206147973U (zh) 一种法语词语助学笔
CN103123545A (zh) 带鼠标的触控笔
CN206906993U (zh) 柔性键盘
CN203786682U (zh) 一种电子笔
CN207264340U (zh) 一种电子笔
CN208316701U (zh) 可发声的触摸式旋钮及系统
CN207111911U (zh) 一种汽车智能挡位手柄
CN204537065U (zh) 多功能键盘
CN202126679U (zh) 一种嵌入式多媒体辅助演示仪
CN203054730U (zh) 带支撑架的键盘
CN210199713U (zh) 一种主动式电容钢笔
CN103117026A (zh) 具有实体按键的显示装置
CN206489550U (zh) 电磁触控书写板及手写显示装置
CN203502912U (zh) 触控键盘
CN203574771U (zh) 触摸式电视电脑组合机
CN201975302U (zh) 盲人遥控器
CN102141849A (zh) 触摸鼠标
CN202067233U (zh) 具有虚拟键盘的无线鼠标
CN202649944U (zh) 新型激光笔鼠标
CN112015284A (zh) 一种小型多功能鼠标
CN201410822Y (zh) 智能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