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96280U - 指纹u盘 - Google Patents

指纹u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96280U
CN208796280U CN201821577417.4U CN201821577417U CN208796280U CN 208796280 U CN208796280 U CN 208796280U CN 201821577417 U CN201821577417 U CN 201821577417U CN 208796280 U CN208796280 U CN 2087962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fingerprint
connection
body portion
mai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7741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oyle Method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oyle Metho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oyle Method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oyle Metho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57741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962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962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962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mage Inpu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指纹U盘,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且两端开口的外壳及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内的U盘本体,U盘本体包括主控板、指纹模块和USB接口,USB接口固设于外壳的一开口端,所述指纹模块固设于外壳的另一开口端,外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第一连接壳和第二连接壳,第一壳体、第一连接壳、第二壳体及第二连接壳一体成型共同围成收容空间,第一壳体靠近第一连接壳的一端的外表面与第二壳体靠近第一连接壳的一端的外表面位于不同平面,和/或第一壳体靠近第二连接壳的一端的外表面与第二壳体靠近第二连接壳的一端的外表面位于不同平面。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指纹U盘拥有良好的稳定性,坚固耐用。

Description

指纹U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存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指纹U盘。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使用U盘来进行数据的存储、交换和共享。但U盘被盗和遗失也时有发生,有可能导致U盘里面的重要存储数据丢失和被盗,因此需要一种能保护到存储数据不泄露的U盘,从而出现了需要个人指纹识别才能对U盘里面的存储数据进行获取的指纹U盘。
然而,相关技术的指纹U盘包括外壳、指纹模块、主控板及USB接口,指纹模块都是设置于外壳正面。在指纹U盘插入计算机等读取与存储设备时,因为指纹模块的指纹采集面均设置在外壳的正面,在采集指纹时通常会造成指纹U盘相对于计算机USB接口的晃动,长时间使用会影响计算机等设备接口的松动和指纹U盘USB接口的松动,严重的甚至可能损坏指纹U盘和计算机设备的接口。这样就导致了指纹U盘稳定性不高,容易损坏。
同时,相关技术的指纹U盘中的外壳分为上外壳和下外壳,通过上外壳与下外壳之间设置卡柱和卡槽卡接来收容指纹模块、主控板和USB接口。由于上外壳与下外壳是通过卡柱和卡槽的卡接形成固定的,使得外壳容易拆卸,在长久的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卡柱和卡槽之间的松动,不能很好的保护到指纹模块、主控板,从而导致指纹U盘的使用寿命不长。并且外壳通常采用塑料材质制成,采用塑料材质制成的外壳不够经久耐用,坑跌落能力较差,容易损坏。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指纹U盘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易拆卸、坚固耐用的指纹U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指纹U盘,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且两端开口的外壳及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U盘本体,所述U盘本体包括主控板、及分别与所述主控板两端连接的指纹模块和USB接口,所述USB接口固设于所述外壳的一开口端并延伸出所述收容空间,所述指纹模块固设于所述外壳的另一开口端,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端间隔设置的第二壳体、及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的第一连接壳和第二连接壳,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连接壳、所述第二壳体及所述第二连接壳一体成型共同围成所述收容空间,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壳的一端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壳的一端的外表面位于不同平面,和/或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壳的一端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壳的一端的外表面位于不同平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关于所述外壳的中心轴线中心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均由金属材质制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包括位于首端的主体部、位于末端的副体部及连接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副体部的连接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副体部位于两个平行的平面上,所述第一壳体的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副体部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壳体的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副体部相对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主体部厚度大于所述副体部厚度,所述连接部呈圆弧形,自靠近所述主体部往靠近所述副体部方向所述连接部的厚度先逐渐递减然后逐渐增加,且所述连接部位于靠近所述主体部一侧的厚度大于所述连接部位于靠近所述副体部一侧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壳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的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副体部,所述第二连接壳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副体部,自所述第一壳体的主体部向所述第二壳体的副体部方向所述第一连接壳的厚度逐渐减小,自所述第二壳体的主体部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副体部方向所述第二连接壳的厚度逐渐减小。
优选的,所述指纹U盘还包括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位于所述外壳远离所述USB接口一端的限位卡台,所述指纹模块对应抵接于所述限位卡台。
优选的,所述指纹U盘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外壳的壳帽,所述壳帽收容所述USB接口延伸出所述收容空间的部分。
优选的,所述壳帽包括与所述外壳间隔设置的顶壁及自所述顶壁周侧向靠近所述外壳方向且与所述外壳卡接的侧壁,所述侧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一连接侧壁、第二侧壁及第二连接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关于所述侧壁中心轴线中心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U盘本体还包括用于收容固定所述主控板并与所述外壳内壁卡接的支架,所述支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设置有与所述外壳内壁卡接的凸台,相对应的,所述外壳的内壁对应所述凸台设置有收容所述凸台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指纹模块包括装饰部、设于所述装饰部且与所述主控板连接的指纹采集器、与所述主控板间隔设置且与所述指纹采集器连接的传输器及分别与所述传输器和所述主控板连接的连接器,所述指纹采集器的采集面位于所述收容空间的端面,所述传输器为FPC。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指纹U盘将所述USB接口和所述指纹模块分别设于所述外壳两端,在按压所述指纹模块时不会造成所述指纹U盘的晃动,拥有良好的稳定性,不会造成插入设备的接口和所述指纹U盘的损坏;并且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连接壳及所述第二连接壳一体成型使得所述外壳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从而使得所述指纹U盘坚固耐用,进而提升了所述指纹U盘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指纹U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指纹U盘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外壳与限位卡台的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指纹U盘100,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且两端开口的外壳10、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U盘本体部20及套设于所述外壳10的壳帽30。
为方便描述,所述外壳10的两个开口端定义靠近所述壳帽30的为第一开口端40,远离所述壳帽30且与所述第一开口端40相对设置的为第二开口端50。
所述外壳10包括第一壳体11、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11两端间隔设置的第二壳体12、及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连接的第一连接壳13和第二连接壳14。
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连接壳13及所述第二连接壳14均由金属材质制成且一体成型共同形成一矩形环状结构围成所述收容空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壳13一端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12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壳13一端的外表面位于不同平面,所述第一壳体11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壳14一端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12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壳14一端的外表面位于不同平面。
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结构相同。具体的,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关于所述外壳10的中心轴线中心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均呈U型结构,为了方便描述,所述U型结构相对平行的两端一端为首端另一端为末端。所述第一壳体11包括位于首端的第一主体部111、位于末端的第一副体部112及连接所述第一主体部111和所述第一副体部112的第一连接部113。所述第二壳体12包括位于首端的第二主体部121、位于末端的第二副体部122及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121和所述第二副体部122的第二连接部123。所述第一主体部111与所述第二副体部122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主体部121与所述第一副体部112相对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主体部111与所述第二主体部121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副体部112与所述第二副体部122厚度。所述第一连接部11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3均呈圆弧形,自靠近所述第一主体部111向靠近所述第一副体部112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113的厚度先逐渐减小然后逐渐增加,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13位于靠近所述第一主体部111一侧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3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副体部112一侧的厚度。即所述第一连接部113上厚度最薄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3的中间区域,而所述第一连接部113上厚度最厚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3与所述第一主体部111的连接处。同样的,所述第二连接部123自靠近所述第二主体部121向靠近所述第二副体部122方向的厚度先逐渐减小然后逐渐增加,且所述第二连接部123位于靠近所述第二主体部121一侧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23位于靠近所述第二副体部122一侧的厚度。即所述第二连接部123上厚度最薄点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23的中间区域,而所述第二连接部123上厚度最厚点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23与所述第二主体部121的连接处。需要说明的是,此段落所述之厚度均为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靠近并围成所述收容空间一侧的内表面与远离所述收容空间一侧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
所述第一连接壳13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主体部111和所述第二副体部122,所述第二连接壳14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121和所述第一副体部112。且自所述第一主体部111向所述第二副体部122方向所述第一连接壳13的厚度逐渐减小,自所述第二主体部121向所述第一副体部112方向所述第二连接壳14的厚度逐渐减小。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壳13与所述第二连接壳14均包括围成所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及远离所述收容空间一侧的外表面,所述第一连接壳13的外表面自所述第一主体部111的外表面向靠近所述第二副体部122的外表面方向倾斜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连接壳14的外表面自所述第二主体部121的外表面向靠近所述第一副体部112的外表面方向倾斜延伸形成。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连接壳13及所述第二连接壳14围成矩形环状结构,使得整体上外形上为一个半错位的跑道形状,这样使得所述外壳10层次分明,立体感更强,增加了所述外壳10的美感。并且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并一体成型,也增加了所述外壳10的抗跌落能力,以及所述外壳10的稳定性,从而提升了所述外壳10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指纹U盘100还包括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开口端50处的限位卡台60。所述限位卡台60呈矩形环状,具体的,所述限位卡台60为金属材质制成且与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连接壳13及所述第二连接壳14一体成型而成。
所述U盘本体20包括主控板21、分别连接于所述主控板21两端的指纹模块22和USB接口23、及用于收容固定所述主控板21的支架24。
所述主控板21包括处理模块、存储模块、识别模块等多个运行模块,用于识别指纹图像和存储数据信息等,在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由于所述主控板21为U盘使用,所述主控板21相较于通常的主控板宽度较小,即相比于通常的主控板本实施中的所述主控板21比较薄。
所述主控板21在安装时,首先放入所述支架24中与所述支架24相对固定,然后通过所述支架24与所述外壳10之间的配合将所述主控板21固定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所述指纹模块22对应抵接于所述限位卡台60。
所述指纹模块22包括装饰部221、设于所述装饰部221且与所述主控板21连接的指纹采集器222、与所述主控板21间隔设置且与所述指纹采集器222连接的传输器223及夹设于所述主控板21与所述传输器223之间的且分别与所述传输器223和所述主控板21连接的连接器224。
所述装饰部221对应与所述限位卡台60抵接,将所述指纹采集器222固定于所述第二开口端50处。所述指纹采集器222与所述装饰部221共同配合将所述第二开口端50密封。
所述指纹采集器222包括远离所述收容空间一侧的采集面2221,所述采集面2221用于识别和采集使用者的指纹数据。
所述传输器223用于传输指纹数据。具体的,所述传输器223为FPC,具有良好的韧性。
所述USB接口23连接于所述主控板21并位于与所述指纹模块22相对的一端。
所述USB接口23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并固设于所述第一开口端40且部分沿所述外壳10的长度方向延伸出所述收容空间。所述USB接口23与所述第一开口端40尺寸相匹配将所述第一开口端40密封。通过所述指纹模块22与所述USB接口23将所述外壳10内部密封与外界隔绝。
由于所述USB接口23与所述指纹模块22分别连接于所述主控板21两端,使得所述外壳10需要长度比较长。但是所述指纹模块22的所述传输器223由FPC制成韧性较好可以弯折,使得所述外壳10并不需要较长的长度才能收容上述各部件。
所述支架24上设置有与所述外壳10内壁卡接的凸台241,相对应的,所述外壳10内壁对应所述凸台241设置有收容所述凸台241的凹槽1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5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111上,所述凹槽15自所述第一主体部111的内表面向所述第一主体部111的外表面方向凹陷形成。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凸台241与所述凹槽15的设置数量及位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只需能将所述支架24与所述外壳10卡接固定,使得所述支架24能在所述收容空间内固定位置,从而将所述主控板21位置限制即可。
所述壳帽30套设于所述第一开口端40一侧并收容所述USB接口23伸出所述收容空间的部分。
所述壳帽30包括与所述外壳10间隔设置的顶壁31及自所述顶壁31周侧向靠近所述外壳10方向且与所述外壳10卡接的侧壁32。
所述侧壁3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侧壁321、第二侧壁322、第一连接侧壁和第二连接侧壁,所述第一侧壁321与所述第二侧壁322关于所述侧壁32中心轴线中心对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321、所述第二侧壁322、所述第一连接侧壁及所述第二连接侧壁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连接壳13及所述第二连接壳14相匹配。即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321与所述第二侧壁322均包括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一致的主体部、副体部和连接部。这样所述壳帽30可以更好的套设于所述外壳10。
优选的,所述指纹U盘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壳帽30内的保护支架70,所述保护支架70用于所述壳帽30与所述外壳10接合时保护所述USB接口2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结构完全相同,并且所述第一侧壁321与所述第二侧壁322又和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结构相同。即所述外壳10的正反两面和所述壳帽30的正反两面均为对称设置,这样在所述壳帽30套设于所述外壳10时不需要区分正反即可套设,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在所述指纹U盘100插入计算机等设备的接口时。由于所述USB接口23与所述指纹模块22分别设于正对的两端,所以在按压所述指纹模块22时的力是与计算机等设备的接口方向正对的,不会造成所述指纹U盘100出现左右或者上下的晃动,从而不会出现使用久了之后计算机等设备的接口和所述指纹U盘100的所述USB接口23出现松动的情况。
所述指纹U盘100的组装方法:
将所述指纹模块22和所述USB接口23与所述主控板21连接。
测试连接好的所述指纹模块22和所述USB接口23与所述主控板21的性能是否完好。
将安装好的所述主控板21、所述指纹模块22及所述USB接口23装入所述支架24中,先将所述USB接口23这一端装入所述支架24中,然后通过在另一端施力将所述USB接口23顶出,再将所述指纹模块22扣入所述支架24中,完成所述U盘本体20的装配。
将装配完成的所述U盘本体20从第一开口端40处装入所述外壳10,让所述指纹模块22一端对准所述第一开口端40,然后轻轻施加压力往所述外壳10内推送,当所述支架24上的所述凸台241移动到所述凹槽15位置时,会听到所述凸台241弹起的声音,完成所述U盘本体20和所述外壳10的组装。
测试组装完成的所述U盘本体20和所述外壳10的性能是否完好。
在所述壳帽30的顶壁31内涂上固定胶,将所述保护支架70扣入所述壳帽30内,所述保护支架70通过所述固定胶与所述壳帽30固定连接。
将所述壳帽30与所述外壳10盖接。
检测确认所述壳帽30和所述外壳10盖接处是否有间隙及所述壳帽30的盖接的松紧度。并且检测所述壳帽30上的侧壁32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是否对齐。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指纹U盘将所述USB接口和所述指纹模块分别设于所述外壳两端,在按压所述指纹模块时不会造成所述指纹U盘的晃动,拥有良好的稳定性,不会造成插入设备的接口和所述指纹U盘的损坏;并且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连接壳及所述第二连接壳一体成型使得所述外壳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从而使得所述指纹U盘坚固耐用,进而提升了所述指纹U盘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指纹U盘,包括具有收容空间且两端开口的外壳及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U盘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U盘本体包括主控板、及分别与所述主控板两端连接的指纹模块和USB接口,所述USB接口固设于所述外壳的一开口端并延伸出所述收容空间,所述指纹模块固设于所述外壳的另一开口端,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端间隔设置的第二壳体、及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的第一连接壳和第二连接壳,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连接壳、所述第二壳体及所述第二连接壳一体成型共同围成所述收容空间,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壳的一端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壳的一端的外表面位于不同平面,和/或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壳的一端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壳的一端的外表面位于不同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关于所述外壳的中心轴线中心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均由金属材质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包括位于首端的主体部、位于末端的副体部及连接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副体部的连接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副体部位于两个平行的平面上,所述第一壳体的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副体部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壳体的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副体部相对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指纹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厚度大于所述副体部厚度,所述连接部呈圆弧形,自靠近所述主体部往靠近所述副体部方向所述连接部的厚度先逐渐递减然后逐渐增加,且所述连接部位于靠近所述主体部一侧的厚度大于所述连接部位于靠近所述副体部一侧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指纹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壳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的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副体部,所述第二连接壳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副体部,自所述第一壳体的主体部向所述第二壳体的副体部方向所述第一连接壳的厚度逐渐减小,自所述第二壳体的主体部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副体部方向所述第二连接壳的厚度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U盘还包括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位于所述外壳远离所述USB接口一端的限位卡台,所述指纹模块对应抵接于所述限位卡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U盘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外壳的壳帽,所述壳帽收容所述USB接口延伸出所述收容空间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指纹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帽包括与所述外壳间隔设置的顶壁及自所述顶壁周侧向靠近所述外壳方向且与所述外壳卡接的侧壁,所述侧壁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一连接侧壁、第二侧壁及第二连接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关于所述侧壁中心轴线中心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U盘本体还包括用于收容固定所述主控板并与所述外壳内壁卡接的支架,所述支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设置有与所述外壳内壁卡接的凸台,相对应的,所述外壳的内壁对应所述凸台设置有收容所述凸台的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模块包括装饰部、设于所述装饰部且与所述主控板连接的指纹采集器、与所述主控板间隔设置且与所述指纹采集器连接的传输器及分别与所述传输器和所述主控板连接的连接器,所述指纹采集器的采集面位于所述收容空间的端面,所述传输器为FPC。
CN201821577417.4U 2018-09-26 2018-09-26 指纹u盘 Active CN2087962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77417.4U CN208796280U (zh) 2018-09-26 2018-09-26 指纹u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77417.4U CN208796280U (zh) 2018-09-26 2018-09-26 指纹u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96280U true CN208796280U (zh) 2019-04-26

Family

ID=66210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77417.4U Active CN208796280U (zh) 2018-09-26 2018-09-26 指纹u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962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72460B2 (en) Universal serial bus connector with integral shell
US5391083A (en) Computer card connector
JP4996914B2 (ja) 平面型カードリーダ
CN208796280U (zh) 指纹u盘
JP4817271B2 (ja) カードリーダー
KR200449333Y1 (ko) 휴대폰용 멀티 어댑터
CN211089166U (zh) 一种多向调节式车载直插充电器
US20060082963A1 (en) USB drive mass storage device with means for holding memory cards not in use
CN211669661U (zh) 便携式数据储存设备
CN109968922A (zh) 包括胎压侦测器及其刻录器的组合件
CN210350237U (zh) 一种便携式收纳扩展坞
CN208904683U (zh) 移动电源
CN204103192U (zh) 多端口式移动存储器
WO2012016430A1 (zh) 多造型储存容置器
CN207117734U (zh) 一种侧面扣合薄款防水手机套
CN205141198U (zh) 一种可双面插接的USB 2.0 Micro-B型USB插头
CN108596316A (zh) 指纹u盘及指纹u盘的组装方法
CN209767630U (zh) 便于使用的手机壳
CN210120254U (zh) 一种多功能数据线
CN218023085U (zh) 多功能收纳盒
CN209592497U (zh) 防松数据连接器及头戴显示产品
CN215729759U (zh) 一种会计财务数据存储装置
CN212063523U (zh) 充电装置
CN208285671U (zh) 一种便携式转换器
CN215555721U (zh) 一种带取卡针的数据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