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81375U - 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及无线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及无线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81375U
CN208781375U CN201821476274.8U CN201821476274U CN208781375U CN 208781375 U CN208781375 U CN 208781375U CN 201821476274 U CN201821476274 U CN 201821476274U CN 208781375 U CN208781375 U CN 2087813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capacitor
control chip
control
c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7627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琪
刘程
胡志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i Tech Investment Sanjia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anhai Sanjia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anhai Sanjia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anhai Sanjia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47627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813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813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813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re Alar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无线控制电路,包括控制端无线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端无线控制电路包括控制端子控制电路及与控制端子控制电路连接的无线通信电路;所述控制端子控制电路与无线通信电路通过SPI接口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在实际安装中可以省去大量工程布线级线材,使得系统简单且便于维护;同时,低功耗无线感应终端对环境参数进行检测并将检测数据传递给无线控制端,无线控制端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决定是否报警,简单便捷;此外,一个无线控制端可连接多个低功耗无线感应终端,便于对环境进行大范围检测,更加便于使用。

Description

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及无线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火灾报警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及无线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家庭用火、用电量的增加,家庭火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家庭火灾一旦发生,很容易出现扑救不及时、灭火器材缺乏及在场人惊慌失措、逃生迟缓等不利因素,最终导致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探讨家庭火灾的特点及防火对策,对于预防家庭火灾,减少火灾损失具有现实意义。
现有的火灾报警系统按照信号大部分采用有线火灾报警系统。有线火灾报警系统组成的火灾报警系统耗材多、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系统维护成本高。而且由于通过有线链接,存在线路易老化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无线控制电路,包括控制端无线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端无线控制电路包括控制端子控制电路及与控制端子控制电路连接的无线通信电路;所述控制端子控制电路与无线通信电路通过SPI接口连接。
进一步,所述控制端子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芯片,所述第一控制芯片设有64个管脚;所述无线通信电路包括设有20个管脚的第二芯片,所述第一芯片的第15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1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16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20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17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19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20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15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21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12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22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13管脚,第一芯片的第23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14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24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11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25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9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 26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10管脚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芯片的第1管脚连接通过第六电容C6接地,所述第六电容C6并联有第七电容C7及并联有第一磁珠FB1和第八电容C8的串联体;所述第一磁珠FB1与第八电容C8之间的节点连接于RFVDD节点;所述第一芯片的第19管脚依次连接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后接地,所述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之间的节点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60管脚;所述第一芯片的第28管脚通过第四电阻R4后接地;第一芯片的第32管脚依次连接第一电阻R1、第十二电容C12后接地,所述第一芯片的第32管脚还连接于第三稳压二极管D3的阴极,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于第一电阻R1和第十二电容C12之间且与第一芯片的第7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48管脚通过第十四电容C14接地,所述第十四电容C14与第十五电容C15、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 及第十八电容C18并联;第一芯片的第64管脚通过第五电容C5接地,所述第五电容C5与第二磁珠FB2与第十三电容C13的串联体并联且第二磁珠FB2与第十三电容C13之间的节点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13管脚;所述控制端子控制电路还包括设有12个接口的第二接线器J2;所述第一芯片的第1管脚、第19管脚、第32管脚、第48管脚及第64管脚连接于第二接线器J2的第1接口及第3 接口;所述第二接线器J2的第5接口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7管脚,第二接线器 J2的第9接口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49管脚,第二接线器J2的第11管脚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46管脚;第二接线器J2的第2接口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55管脚,第二接线器J2的第4接口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56管脚,第二接线器J2的第6 接口和第8接口接地;第二接线器J2的第10接口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58管脚,第二接线器J2的第12接口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59管脚。
进一步,所述无线通信电路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线器J1、第一电感L1、第一电容C1、第二稳压器LM2、第一稳压器LM1、第零电容C0及第零电感 L0的串联体,所述第零电感L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芯片的第4管脚,所述第一稳压器LM1和第零电容C0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接地,所述第二稳压器 LM2和第一稳压器LM1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1接地;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稳压器LM2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2接地;所述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容 C1之间的节点连接第二十电容C20;第一接线器J1和第一电感L1之间的节点连接于第二二极管D2和第十九电容C19的并联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十电容C20 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十九电容C19的另一端且接地。
进一步,所述第一控制芯片采用32位Cortex-M3内核CPU。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无线控制电路,包括终端无线控制电路,所述终端无线控制电路包括终端子控制电路及与终端子控制电路连接的无线通信电路;所述终端子控制电路与无线通信电路通过SPI接口连接。
进一步,所述终端子控制电路包括第三控制芯片,所述第三控制芯片设有 28个管脚;所述无线通信电路包括设有20个管脚的第四芯片,所述第三芯片的第13管脚与第四芯片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第三芯片的第16管脚与第四芯片的第15管脚连接,所述第三芯片的第17管脚与第四芯片的第12管脚连接,所述第三芯片的第18管脚与第四芯片的第14管脚连接,所述第三芯片的第19管脚与第四芯片的第13管脚连接,所述第三芯片的第20管脚与第四芯片的第11 管脚连接,所述第三芯片的第24管脚与第四芯片的第10管脚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三芯片的第26管脚连接第三十电容C30后接地,第三芯片的第27管脚连接第三十一电容C31后接地,第三芯片的第26管脚与第27管脚之间还连接有第二晶振Y2;第三芯片的第7管脚分别连接第三十三电容C33和第二十五电容C25后接地。
进一步,所述无线通信电路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线器J1、第一电感L1、第一电容C1、第二稳压器LM2、第一稳压器LM1、第零电容C0及第零电感 L0的串联体,所述第零电感L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芯片的第4管脚,所述第一稳压器LM1和第零电容C0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接地,所述第二稳压器 LM2和第一稳压器LM1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1接地;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稳压器LM2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2接地;所述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容 C1之间的节点连接第二十电容C20;第一接线器J1和第一电感L1之间的节点连接于第二二极管D2和第十九电容C19的并联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十电容C20 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十九电容C19的另一端且接地。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包括上述的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无线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32位Cortex-M3内核MCU,系统运行高速、稳定、可靠。控制端子控制电路及终端子控制电路通过SPI接口与无线通信电路进行通讯;通过采用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在实际安装中可以省去大量工程布线级线材,使得系统简单且便于维护;同时,低功耗无线感应终端对环境参数进行检测并将检测数据传递给无线控制端,无线控制端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决定是否报警,简单便捷;此外,一个无线控制端可连接多个低功耗无线感应终端,便于对环境进行大范围检测,更加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控制电路的控制端子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控制电路的控制端子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芯片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控制电路的控制端子控制电路的部分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控制电路的控制端子控制电路的部分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控制电路的无线通信电路的电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控制电路的终端子控制电路的第三控制芯片的电路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控制电路的终端子控制电路的部分电路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控制电路的终端子控制电路的部分电路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控制电路的终端子控制电路的部分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无线控制电路,包括控制端无线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端无线控制电路包括控制端子控制电路及与控制端子控制电路连接的无线通信电路;所述控制端子控制电路与无线通信电路通过SPI接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32位Cortex-M3内核MCU,系统运行高速、稳定、可靠。控制端子控制电路及终端子控制电路通过SPI接口与无线通信电路进行通讯;通过采用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在实际安装中可以省去大量工程布线级线材,使得系统简单且便于维护;同时,低功耗无线感应终端对环境参数进行检测并将检测数据传递给无线控制端,无线控制端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决定是否报警,简单便捷;此外,一个无线控制端可连接多个低功耗无线感应终端,便于对环境进行大范围检测,更加便于使用。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端子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芯片,所述第一控制芯片设有64个管脚;所述无线通信电路包括设有20个管脚的第二芯片,所述第一芯片的第15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1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16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20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17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19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20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15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21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12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22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13管脚,第一芯片的第23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14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24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11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25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9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26管脚与第二芯片的第10管脚连接。所述第一芯片的第1管脚连接通过第六电容C6接地,所述第六电容C6并联有第七电容C7及并联有第一磁珠FB1和第八电容C8的串联体;所述第一磁珠FB1与第八电容C8之间的节点连接于RFVDD节点;所述第一芯片的第19管脚依次连接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后接地,所述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之间的节点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60管脚;所述第一芯片的第28管脚通过第四电阻R4后接地;第一芯片的第32管脚依次连接第一电阻R1、第十二电容C12后接地,所述第一芯片的第32管脚还连接于第三稳压二极管D3的阴极,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于第一电阻R1和第十二电容C12之间且与第一芯片的第7管脚连接;第一芯片的第48管脚通过第十四电容C14接地,所述第十四电容C14与第十五电容C15、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及第十八电容C18并联;第一芯片的第64管脚通过第五电容C5接地,所述第五电容C5与第二磁珠FB2与第十三电容C13的串联体并联且第二磁珠FB2与第十三电容C13之间的节点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13管脚;所述控制端子控制电路还包括设有12个接口的第二接线器J2;所述第一芯片的第1管脚、第19管脚、第32管脚、第48管脚及第 64管脚连接于第二接线器J2的第1接口及第3接口;所述第二接线器J2的第5 接口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7管脚,第二接线器J2的第9接口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49管脚,第二接线器J2的第11管脚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46管脚;第二接线器J2的第2接口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55管脚,第二接线器J2的第4接口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56管脚,第二接线器J2的第6接口和第8接口接地;第二接线器J2的第10接口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58管脚,第二接线器J2的第12接口连接于第一芯片的第59管脚。所述无线通信电路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线器J1、第一电感L1、第一电容C1、第二稳压器LM2、第一稳压器LM1、第零电容C0 及第零电感L0的串联体,所述第零电感L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芯片的第4管脚,所述第一稳压器LM1和第零电容C0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接地,所述第二稳压器LM2和第一稳压器LM1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1接地;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稳压器LM2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2接地;所述第一电感L1 和第一电容C1之间的节点连接第二十电容C20;第一接线器J1和第一电感L1 之间的节点连接于第二二极管D2和第十九电容C19的并联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十电容C2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十九电容C19的另一端且接地。所述第一控制芯片采用32位Cortex-M3内核CPU。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无线控制电路,包括终端无线控制电路,所述终端无线控制电路包括终端子控制电路及与终端子控制电路连接的无线通信电路;所述终端子控制电路与无线通信电路通过SPI接口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32位Cortex-M3内核MCU,系统运行高速、稳定、可靠。控制端子控制电路及终端子控制电路通过SPI接口与无线通信电路进行通讯;通过采用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在实际安装中可以省去大量工程布线级线材,使得系统简单且便于维护;同时,低功耗无线感应终端对环境参数进行检测并将检测数据传递给无线控制端,无线控制端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决定是否报警,简单便捷;此外,一个无线控制端可连接多个低功耗无线感应终端,便于对环境进行大范围检测,更加便于使用。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子控制电路包括第三控制芯片,所述第三控制芯片设有28个管脚;所述无线通信电路包括设有20个管脚的第四芯片,所述第三芯片的第13管脚与第四芯片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第三芯片的第16 管脚与第四芯片的第15管脚连接,所述第三芯片的第17管脚与第四芯片的第 12管脚连接,所述第三芯片的第18管脚与第四芯片的第14管脚连接,所述第三芯片的第19管脚与第四芯片的第13管脚连接,所述第三芯片的第20管脚与第四芯片的第11管脚连接,所述第三芯片的第24管脚与第四芯片的第10管脚连接。所述第三芯片的第26管脚连接第三十电容C30后接地,第三芯片的第27 管脚连接第三十一电容C31后接地,第三芯片的第26管脚与第27管脚之间还连接有第二晶振Y2;第三芯片的第7管脚分别连接第三十三电容C33和第二十五电容C25后接地。所述无线通信电路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线器J1、第一电感L1、第一电容C1、第二稳压器LM2、第一稳压器LM1、第零电容C0及第零电感L0的串联体,所述第零电感L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芯片的第4管脚,所述第一稳压器LM1和第零电容C0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接地,所述第二稳压器LM2和第一稳压器LM1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1接地;所述第一电容 C1和第二稳压器LM2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2接地;所述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容C1之间的节点连接第二十电容C20;第一接线器J1和第一电感L1之间的节点连接于第二二极管D2和第十九电容C19的并联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十电容C2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十九电容C19的另一端且接地。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包括上述的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无线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32位Cortex-M3内核MCU,系统运行高速、稳定、可靠。控制端子控制电路及终端子控制电路通过SPI接口与无线通信电路进行通讯;通过采用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在实际安装中可以省去大量工程布线级线材,使得系统简单且便于维护;同时,低功耗无线感应终端对环境参数进行检测并将检测数据传递给无线控制端,无线控制端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决定是否报警,简单便捷;此外,一个无线控制端可连接多个低功耗无线感应终端,便于对环境进行大范围检测,更加便于使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具体地”、“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Claims (10)

1.一种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无线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端无线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端无线控制电路包括控制端子控制电路及与控制端子控制电路连接的无线通信电路;所述控制端子控制电路与无线通信电路通过SPI接口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无线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端子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芯片,所述第一控制芯片设有64个管脚;所述无线通信电路包括设有20个管脚的第二控制芯片,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15管脚与第二控制芯片的第1管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第16管脚与第二控制芯片的第20管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第17管脚与第二控制芯片的第19管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第20管脚与第二控制芯片的第15管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第21管脚与第二控制芯片的第12管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第22管脚与第二控制芯片的第13管脚,第一控制芯片的第23管脚与第二控制芯片的第14管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第24管脚与第二控制芯片的第11管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第25管脚与第二控制芯片的第9管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第26管脚与第二控制芯片的第10管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无线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1管脚连接通过第六电容C6接地,所述第六电容C6并联有第七电容C7及并联有第一磁珠FB1和第八电容C8的串联体;所述第一磁珠FB1与第八电容C8之间的节点连接于RFVDD节点;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19管脚依次连接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后接地,所述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之间的节点连接于第一控制芯片的第60管脚;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28管脚通过第四电阻R4后接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32管脚依次连接第一电阻R1、第十二电容C12后接地,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32管脚还连接于第三稳压二极管D3的阴极,所述第三稳压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于第一电阻R1和第十二电容C12之间且与第一控制芯片的第7管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第48管脚通过第十四电容C14接地,所述第十四电容C14与第十五电容C15、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及第十八电容C18并联;第一控制芯片的第64管脚通过第五电容C5接地,所述第五电容C5与第二磁珠FB2与第十三电容C13的串联体并联且第二磁珠FB2与第十三电容C13之间的节点连接于第一控制芯片的第13管脚;所述控制端子控制电路还包括设有12个接口的第二接线器J2;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1管脚、第19管脚、第32管脚、第48管脚及第64管脚连接于第二接线器J2的第1接口及第3接口;所述第二接线器J2的第5接口连接于第一控制芯片的第7管脚,第二接线器J2的第9接口连接于第一控制芯片的第49管脚,第二接线器J2的第11管脚连接于第一控制芯片的第46管脚;第二接线器J2的第2接口连接于第一控制芯片的第55管脚,第二接线器J2的第4接口连接于第一控制芯片的第56管脚,第二接线器J2的第6接口和第8接口接地;第二接线器J2的第10接口连接于第一控制芯片的第58管脚,第二接线器J2的第12接口连接于第一控制芯片的第59管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无线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电路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线器J1、第一电感L1、第一电容C1、第二稳压器LM2、第一稳压器LM1、第零电容C0及第零电感L0的串联体,所述第零电感L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的第4管脚,所述第一稳压器LM1和第零电容C0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接地,所述第二稳压器LM2和第一稳压器LM1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1接地;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稳压器LM2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2接地;所述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容C1之间的节点连接第二十电容C20;第一接线器J1和第一电感L1之间的节点连接于第二二极管D2和第十九电容C19的并联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十电容C2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十九电容C19的另一端且接地。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无线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采用32位Cortex-M3内核CPU。
6.一种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无线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无线控制电路,所述终端无线控制电路包括终端子控制电路及与终端子控制电路连接的无线通信电路;所述终端子控制电路与无线通信电路通过SPI接口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无线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子控制电路包括第三控制芯片,所述第三控制芯片设有28个管脚;所述无线通信电路包括设有20个管脚的第四控制芯片,所述第三控制芯片的第13管脚与第四控制芯片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第三控制芯片的第16管脚与第四控制芯片的第15管脚连接,所述第三控制芯片的第17管脚与第四控制芯片的第12管脚连接,所述第三控制芯片的第18管脚与第四控制芯片的第14管脚连接,所述第三控制芯片的第19管脚与第四控制芯片的第13管脚连接,所述第三控制芯片的第20管脚与第四控制芯片的第11管脚连接,所述第三控制芯片的第24管脚与第四控制芯片的第10管脚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无线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控制芯片的第26管脚连接第三十电容C30后接地,第三控制芯片的第27管脚连接第三十一电容C31后接地,第三控制芯片的第26管脚与第27管脚之间还连接有第二晶振Y2;第三控制芯片的第7管脚分别连接第三十三电容C33和第二十五电容C25后接地。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无线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电路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线器J1、第一电感L1、第一电容C1、第二稳压器LM2、第一稳压器LM1、第零电容C0及第零电感L0的串联体,所述第零电感L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控制芯片的第4管脚,所述第一稳压器LM1和第零电容C0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接地,所述第二稳压器LM2和第一稳压器LM1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1接地;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稳压器LM2之间的节点通过电容CM2接地;所述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容C1之间的节点连接第二十电容C20;第一接线器J1和第一电感L1之间的节点连接于第二二极管D2和第十九电容C19的并联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十电容C2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十九电容C19的另一端且接地。
10.一种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其特征在: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无线控制电路。
CN201821476274.8U 2018-09-10 2018-09-10 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及无线控制电路 Active CN2087813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76274.8U CN208781375U (zh) 2018-09-10 2018-09-10 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及无线控制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76274.8U CN208781375U (zh) 2018-09-10 2018-09-10 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及无线控制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81375U true CN208781375U (zh) 2019-04-23

Family

ID=66160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76274.8U Active CN208781375U (zh) 2018-09-10 2018-09-10 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及无线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813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77052A (zh) * 2018-09-10 2018-11-09 深圳市泛海三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及无线控制电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77052A (zh) * 2018-09-10 2018-11-09 深圳市泛海三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及无线控制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78681B (zh) 一种多悬臂梁结构微波功率传感器
CN208781375U (zh) 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及无线控制电路
CN204188728U (zh) 一种配电变压器熔断器负荷指数预测装置
CN102506909A (zh) 一种4-20mA专用模拟采集模块
CN203400150U (zh) 基于ZigBee和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的人体姿态检测系统
CN206411267U (zh) 一种用于输电线路的无人机测距装置
CN108777052A (zh) 低功耗无线火灾报警系统及无线控制电路
CN206711992U (zh) 无人机的智能电池结构
CN109191812A (zh) 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4096322U (zh) 三脚传感器人体秤、厨房秤
CN206673955U (zh) 智能井盖装置
CN203838168U (zh) 一种高动态范围无线智能风速风向传感器
CN205317327U (zh) 一种基于单片机的小型电子称重系统
CN106197563A (zh)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下智能管网信息系统
CN208366459U (zh) 一种基于低功耗控制器的加速度信号采集及无线发送系统
CN203337245U (zh) 便携电子秤
CN2384205Y (zh) 一种远距传感容器液位的测显器
CN209708303U (zh) 一种基于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油井无线数传终端装置
CN110631642A (zh) 一种基于LoRa技术的无线温度压力采集装置
CN208833363U (zh) 一种碾米机称重电路
CN204993513U (zh) 一种电话振铃检测提示装置
CN212965260U (zh) 一种高压开关柜局部放电检测装置
CN202218213U (zh) 一种压力开关
CN209372971U (zh) 一种智能电容电感测试仪
CN203894335U (zh) 一种数字电感电容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the three floor of the new world apartment, Nanshan Avenu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for office only).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i tech investment Sanjiang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F3, Guangcai Xintiandi apartment, Nanshan Avenu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FANHAI SANJIANG ELECTRONIC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