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78151U - 叶身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 Google Patents

叶身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78151U
CN208778151U CN201820916559.2U CN201820916559U CN208778151U CN 208778151 U CN208778151 U CN 208778151U CN 201820916559 U CN201820916559 U CN 201820916559U CN 208778151 U CN208778151 U CN 2087781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protection device
lightning protection
fan blade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1655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致阳
陈淳
刘凤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matech Wind Power Blad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matech Wind Power Blad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matech Wind Power Blad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matech Wind Power Blad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91655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781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781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781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叶身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叶身防雷装置安装于风机叶片的叶身部位,风机叶片内设有主传导引下线。其至,叶身防雷装置包括多个叶身接闪器、多个叶身接闪底座、多根叶身传导引下线以及绝缘层。多个叶身接闪器,呈多对布置且多对叶身接闪器沿风机叶片轴向间隔地设于风机叶片的叶身部位,同对的两个叶身接闪器分别设置在风机叶片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叶身接闪器显露于风机叶片的外壁。多个叶身接闪底座,设于风机叶片的内壁且分别对应地连接于多个叶身接闪器。多根叶身传导引下线,分别对应地连接于多个叶身接闪底座与主传导引下线之间。绝缘层设于叶身接闪底座的外周和叶身传导引下线的外周。

Description

叶身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风力发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叶身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背景技术
风机叶片的防雷装置主要用于风机叶片的雷击保护,当有雷电出现在风电叶片附近时,防雷装置能够使雷电无法直接击穿风机叶片,而是通过相应设置的接闪器对雷电进行拦截,保证雷击发生在防雷装置的接闪器上,并通过自身的电流引下系统将雷击电流传导至风机叶片的叶根部位,再通过塔筒转移至地面,从而降低雷击对风机叶片的损害,减小雷害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以保证风电机组长期持续有效的发电供应。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风机叶片的防雷电保护系统,主要是通过在叶片表面设置的接闪器捕获雷电流,再转至叶片内部进行电流传导。现有防雷装置主要包括接闪和传导两个系统,两者配合实现对风机叶片的防雷保护。然而,在现有防雷装置的设计中,两个系统的配合仅考虑了将各个零部件简单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防雷电系统,但对风机叶片的整体制程、结构布局、局部连接处及内部叶片金属裸露现象等问题均未充分探究和规避。
以中国发明专利CN101240772B为例,其公开了一种叶尖接闪器的连接方案,其主要包含:含有空腔的外露接闪器与预埋在叶片内部与延伸出叶片外部的导电体;外露接闪器的空腔用于可滑动地接收导电条延伸出叶片外部部位;外露接闪器与导电条伸出叶片外部部位用可拆卸的紧固件进行紧固连接。其中,该技术方案代表了大部分现有风机叶片的叶尖接闪器设计,即采用不可拆卸结构。
再以中国发明专利CN107076123A为例,其公开了一种叶片的防雷系统的全绝缘尖端单元,其主要包括导电尖端,其中尖端由外部部件和内部部件组成,至少一个侧接收器底座、内部尖端单元导体、形成引下线的最外部的绝缘电缆、以及在绝缘电缆与尖端单元的其它导电部件之间建立电连接的连接元件,其中尖端的内部部件、侧接收器底座、内部尖端导体、连接元件和绝缘电缆的一端都铸造嵌入绝缘材料中,仅留下尖端的外部部件以及绝缘电缆的另一端未被绝缘材料覆盖。
承上,现有风力发电机组叶片的防雷系统设计,是由叶尖和叶身表面若干固定离散的金属接收器作为主要的雷电捕获装置,这些金属接收器在叶片内部与接闪器支座相连接,再通过叶片内部引下线连接到轮毂,从而将雷电流通过塔筒释放到大地。叶片的内部系统只起到传导电流的作用,并不起到捕获电流的作用,而在分支电缆与接闪器支座的连接位置、多条分支电缆连接位置,以及叶片内部接闪器支座都存在金属裸露的现象,实际上,雷电并不总是顺利击中接闪器,有时会进入叶片内部形成电弧,这些金属导体极易成为雷击的对象,雷电流进入叶片内部,具大的能量不仅会使得电连接发生故障,造成防雷装置失效,也会击穿叶片表面材料或使叶片内部发生爆裂。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具备操作简单、绝缘性好、定位牢固等任一优点的雷电保护系统已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绝缘性较佳且有效缓解集群效应的叶身防雷装置。
本公开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叶身防雷装置的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叶身防雷装置,安装于风机叶片的叶身部位,所述风机叶片内设有主传导引下线。其至,所述叶身防雷装置包括多个叶身接闪器、多个叶身接闪底座、多根叶身传导引下线以及绝缘层。多个所述叶身接闪器,呈多对布置且多对所述叶身接闪器沿所述风机叶片轴向间隔地设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叶身部位,同对的两个所述叶身接闪器分别设置在所述风机叶片的迎风面和背风面,所述叶身接闪器显露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外壁。多个所述叶身接闪底座,设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内壁且分别对应地连接于多个所述叶身接闪器。多根所述叶身传导引下线,分别对应地连接于多个所述叶身接闪底座与所述主传导引下线之间。所述绝缘层设于所述叶身接闪底座的外周和所述叶身传导引下线的外周。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相邻两对所述叶身接闪器在所述风机叶片轴向上以第一间距间隔布置。其中,同对的两个所述叶身接闪器在所述风机叶片轴向上以第二间距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二间距小于所述第一间距。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叶身接闪器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穿设并显露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外壁,所述第四端伸入所述风机叶片的内腔并穿设于所述叶身接闪底座。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叶身接闪器呈螺栓结构,所述第三端为螺头部,所述第四端为螺杆部,所述螺头部的端面开设有内六角开槽,所述螺杆部螺接于所述叶身接闪底座。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螺头部与所述螺杆部为分体式结构,所述螺头部可拆装地螺接与所述螺杆部的一端,所述螺杆部的该端的开设有另一槽口。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叶身接闪器的材质为耐高温材料。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叶身接闪底座具有呈一体结构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叶身接闪器连接于所述第一部,所述叶身传导引下线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其中,所述第一部在所述风机叶片的内壁上的投影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部在所述风机叶片的内壁上的投影的尺寸。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部在所述风机叶片的内壁上的投影呈圆形,所述第二部在所述风机叶片的内壁上的投影呈矩形,所述第一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部的宽度。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叶身传导引下线的连接于所述叶身接闪底座的端部设有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穿设于所述叶身接闪底座。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接线端子设有螺纹,而与所述叶身接闪底座螺接配合。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叶身接闪底座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所述叶身接闪底座以其第一表面连接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内壁。其中,所述绝缘层的设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部分的厚度小于所述绝缘层的设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部分的厚度。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绝缘层的材质为注塑弹性材料或压铸复合材料。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风机叶片的叶身部位的外壁设有绝缘蒙皮。和/或,所述风机叶片的叶身部位的内壁设有绝缘蒙皮。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叶身防雷装置还包括多个叶身线支架。多个所述叶身线支架固定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内壁且分别对应于多根所述叶身传导引下线,以使所述叶身传导引下线架设于所述叶身线支架。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设置在所述风机叶片的迎风面内壁的所述叶身接闪底座与背风面内壁之间支撑有底座支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叶片防雷系统,安装于风机叶片,所述叶片防雷系统包括叶尖防雷装置、叶身防雷装置以及主传导引下线,所述叶尖防雷装置和所述叶身防雷装置分别设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叶尖部位和叶身部位,并分别连接于所述主传导引下线。其中,所述叶身防雷装置为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叶身防雷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风机叶片的叶尖部位的端部开口,所述叶尖防雷装置包括叶尖连接器、叶尖传导引下线、叶尖接闪器以及绝缘层。所述叶尖连接器设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叶尖部位且包括本体部和两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由所述本体部向所述叶尖部位的端部开口延伸而成,两个所述连接部间隔相对设置且分别对应于所述风机叶片的迎风面和背风面。所述叶尖传导引下线连接于所述叶尖连接器的所述本体部与所述主传导引下线之间。所述叶尖接闪器设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叶尖部位的端部开口处,所述叶尖接闪器包括两块金属接闪片,两块所述金属接闪片的形状分别与所述风机叶片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形状匹配,以界定出所述风机叶片的叶尖部位的尖端,两块所述金属接闪片分别可拆装地连接于所述叶尖连接器的两个所述连接部。所述绝缘层设于所述叶尖连接器的所述本体部的外周和所述叶尖传导引下线的外周。
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风机叶片的内腔中设有腹板。其中,所述主传导引下线设于所述腹板。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风机叶片,包括叶片本体以及叶片防雷系统,所述叶片防雷系统安装于所述叶片本体内。其至,所述叶片防雷系统为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叶片防雷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其中,所述风力发电机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风机叶片。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公开提出的叶身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公开提出的叶身防雷装置,通过“多个叶身接闪器呈沿风机叶片轴向间隔布置的多对,且同对的两个叶身接闪器分别设置在迎风面和背风面”的设计,相比于现有叶身防雷装置采用的将多个接闪器简单排布在叶身的设计方案,本公开更加适应叶身的集群效应的特点,进一步缓解集群效应。再者,本公开通过“绝缘层设于叶身接闪底座的外周、叶尖连接器的本体部的外周和叶尖传导引下线的外周”的设计,使得叶身防雷装置除叶身接闪器以外的部分均由绝缘层提供绝缘保护,确保叶身防雷装置的上述部位无金属裸露,从而在风机叶片内部发生电介质击穿时,使极限值显著增加,由此防止叶片内部形成电弧,进一步降低雷击对叶片内部的损伤。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一种现有风机叶片的外形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叶尖防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示出的叶尖防雷装置的一部分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图2示出的叶尖防雷装置的另一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2示出的叶尖防雷装置的叶尖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示出的叶尖防雷装置的叶尖连接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示出的叶尖防雷装置的接闪底座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叶身防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示出的叶身防雷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10是图8示出的叶身防雷装置的另一局部示意图;
图11是图8示出的叶身防雷装置的叶身接闪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8示出的叶身防雷装置的叶身接闪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沿图12中直线A-A所做的剖视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叶片防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风机叶片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图2示出的叶尖防雷装置的接闪底座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风机叶片;
101.迎风面;102.背风面;110.叶尖部位;111.尖端;120.叶身部位;130. 叶根部位;140.绝缘蒙皮;150.腹板;
200.叶尖防雷装置;
210.叶尖连接器;2101.第一端;2102.第二端;211.本体部;2111.减重孔;212.连接部;213.铆钉;220.叶尖接闪器;221.金属接闪片;230.叶尖传导引下线;231.第一接线端子;240.绝缘层;241.绝缘加强筋;250.接闪底座;251. 第一底座;2511.线槽;2512.第一平槽;252.第二底座;2521.第二平槽;253. 压块;254.接闪器;255.胶层;
300.叶身防雷装置;
310.叶身接闪器;3101.第三端;3102.第四端;311.螺头部;3111.内六角开槽;312.螺杆部;320.叶身接闪底座;3201.第一表面;3202.第二表面;321. 第一部;322.第二部;330.叶身传导引下线;331.第二接线端子;340.绝缘层; 350.叶身线支架;360.底座支架;
400.叶片防雷系统;
410.主传导引下线;411.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公开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公开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公开。
在对本公开的不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所述附图形成本公开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公开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端部”、“之间”、“侧”等来描述本公开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
本公开提出一种叶身防雷装置、具有该叶身防雷装置的叶片防雷系统、具有该叶片防雷系统的风机叶片以及具有该风机叶片的风力发电机。同时,本公开的下述说明书中还将对一种叶身防雷装置进行示例性说明。如图1所示,本公开提出的上述防雷设备是基于一种典型的风机叶片100进行描述的,该风机叶片100具有迎风面101和背风面102,并在叶片轴向上依次分为叶尖部位110、叶身部位120和叶根部位130。
叶身防雷装置实施方式
参阅图8,图8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的原理的叶身防雷装置300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出的叶身防雷装置 300是以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的风机叶片100的叶身部位120的防雷装置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将该叶身防雷装置300应用于其他类型的风电机组的风机叶片100中,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公开提出的叶身防雷装置300的原理的范围内。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出的叶身防雷装置300大致安装在风机叶片100的叶身部位120,风机叶片100内设有主传导引下线410。其中,叶身防雷装置300主要包括多个叶身接闪器310、多个叶身接闪底座 320、多根叶身传导引下线330以及绝缘层340。配合参阅图9至图13,图9 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叶身防雷装置300的局部示意图;图10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叶身防雷装置300的另一局部示意图;图11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叶身防雷装置300 的叶身接闪器310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叶身防雷装置300的叶身接闪底座320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沿图12 中直线A-A所做的剖视图。以下结合上述附图,对本公开提出的叶身防雷装置300的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连接方式和功能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叶身接闪器310呈多对布置,多对叶身接闪器310沿风机叶片100轴向间隔地设于风机叶片100的叶身部位 120,同对的两个叶身接闪器310分别设置在风机叶片100的迎风面101和背风面102,叶身接闪器310显露于风机叶片100的外壁。其中,相邻的两对叶身接闪器310在风机叶片100轴向上以第一间距间隔布置,同对的两个叶身接闪器310在风机叶片100轴向上以第二间距间隔布置,且第二间距小于第一间距。即,在多个叶身接闪器310中,不同对的叶身接闪器310以大间隔布置,同对的叶身接闪器310则以小间隔布置。据此,相比于现有的叶身接闪器310简单均匀排布在叶身的设计方案,本公开的上述叶身接闪器310 的排布设计更加适应叶身的集群效应的特点,进一步优化对集群效应的缓解。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叶身接闪器310在风机叶片100的叶身部位120上的布置位置而言,至少优选地保证在叶身部位120的距叶尖 1m~5m的区域(即现有风机叶片分区的Area2区域)内设置上述叶身接闪器 310。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身接闪器310具有第三端3101 和第四端3102。其中,第三端3101穿设并显露于风机叶片100的外壁,第四端3102伸入风机叶片100的内腔并穿设在叶身接闪底座320中。
进一步地,如图9至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身接闪器310优选地呈螺栓结构,上述第三端3101即为螺头部311,第四端3102即为螺杆部 312,且螺头部311的端面开设有便于安装拆卸操作的槽口,例如优选为内六角开槽3111,螺杆部312螺接于叶身接闪底座320。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身接闪器310的螺头部311的材质优选为耐高温合金材料,例如S31603、5系铝合金等,螺杆部312的材质优选为耐高温的钨合金,例如碳化钨等,或者,螺杆部312的材质还可以优选为其他耐高温绝缘材料,例如耐高温玻璃钢等。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身接闪器310的外露面积,即螺头部311 显露于风机叶片100外壁的面积优选地大于或等于200mm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叶身接闪器310的螺头部311与螺杆部312 选择不同的材质制成,因此叶身接闪器310的螺头部311与螺杆部312可以优选地采用分体式的结构设计。举例而言,可将螺头部311螺接配合地连接在螺杆部312的一端,且此时螺头部311的端面开设的槽口是用于将其与螺杆部312连接时的操作。螺杆部312的该端部的端面上亦可开设类似于上述槽口(例如优选为内六角开槽)的结构,可用于将叶身接闪器310(即连接后的螺头部311与螺杆部312)连接于叶身接闪底座320时的操作。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螺头部311与螺杆部312材质相同时,亦可选择上述分体式的结构设计。或者,当螺头部311与螺杆部312材质不同时,亦可通过其他现有制造工艺将两者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上述螺头部311与螺杆部312的开槽设计,叶身接闪器310螺接固定后,可以优选地使用耐高温硅胶对上述开槽结构进行密封。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身接闪器310可以优选地在风机叶片100 的迎风面101或本发明102脱模后,通过打孔攻丝安装在风机叶片100的相应位置上。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叶身接闪底座320设置在风机叶片 100的内壁且分别对应地连接于多个叶身接闪器310。并且,上述有关多个叶身接闪器310的排布方式的优选方案,亦可视为多个叶身接闪底座320的排布方式。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身接闪底座320具有呈一体结构的第一部321和第二部322。其中,叶身接闪器310连接于第一部321,叶身传导引下线330连接于第二部322,第一部321在风机叶片100的内壁上的投影的尺寸大于第二部322在风机叶片100的内壁上的投影的尺寸。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321在风机叶片100 的内壁上的投影呈圆形,第二部322在风机叶片100的内壁上的投影呈矩形,第一部321的外径大于第二部322的宽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部321 和第二部322在风机叶片100的内壁上的投影的形状亦可灵活选择,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身接闪底座32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3201和第二表面3202,且叶身接闪底座320是以其第一表面3201 连接于风机叶片100的内壁。其中,绝缘层340设置在第一表面3201的部分的厚度优选为小于绝缘层340设置在第二表面3202的部分的厚度。据此,向叶身接闪底座320打螺栓孔(即安装叶身接闪器310的螺杆部312所用的螺栓孔)时,由于绝缘层340的上述不同厚度的设计,有利于上述打螺栓孔的操作,能够防止打螺栓孔时将绝缘层340打穿而导致绝缘失效的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设置在迎风面101 内壁的叶身接闪底座320而言,其与背风面102内壁之间优选地支撑有底座支架360。据此,由于现有风机叶片100的制程通常为先设置背风面102,并在背风面102内壁设置应容纳在风机叶片100内腔内的各部件,再将迎风面 101组装到背风面102上,因此上述设计能够适应迎风面101与背风面102 的上述制程,便于操作。即,设置在迎风面101内壁的叶身接闪底座320在制程中,是首先通过底座支架360支撑连接于背风面102,然后在组装迎风面101的过程中在将该叶身接闪底座320与迎风面101的内壁贴合固定。
如图8至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根叶身传导引下线330分别对应地连接于多个叶身接闪底座320与主传导引下线410之间,用于将叶身接闪器310受雷击产生的电流经叶身连接器和叶身传导引下线330传导至主传导引下线410,进一步由主传导引下线410传导至叶根部位130,并由叶根部位130传导至塔筒。并且,上述有关多个叶身接闪器310的排布方式的优选方案,亦可视为多根叶身传导引下线330的排布方式。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身传导引下线330的连接于叶身接闪底座320的端部设有第二接线端子331,第二接线端子331穿设于叶身接闪底座320。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接线端子331优选地设有螺纹,而与叶身接闪底座320螺接配合。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身传导引下线330可以优选地通过连接件411连接于主传导引下线410。该连接件411可以优选地采用连接铜管、C 形夹、并线夹等。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身传导引下线330与主传导引下线410 通过连接件411连接后,可以优选地采用以下工艺进行加强:首先用热缩管进行绝缘处理,其次使用环氧粘接胶进行绝缘密封(粘接胶可以直接放置在专门的绝缘成型预制件中,绝缘成型预制件根据连接后形状而定),密封后使用两层Bi808双轴玻纤布进行加强。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层340设置在叶身接闪底座320的外周和叶身传导引下线330的外周,且上述部位外周设置的绝缘层340可优选地采用一体连接的结构。据此,风机叶片100内腔中所有外露的金属表面均浇铸绝缘材料进行覆盖形成绝缘层340,从而能够确保无金属裸露。当在叶片发生电介质击穿时,极限值显著增加,由此防止内部形成电弧,排除对叶片内部的损害。此外通过叶片内部金属表面的绝缘防护,阻止了雷电流的其他泄放途径,也进一步保障了雷电流在叶片外部的路径,增加叶身接闪器 310的接闪有效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层340的材质优选为注塑弹性材料或压铸复合材料,例如交联聚乙烯或BMC/DMC(Bulk/Dough molding compounds,团状模塑料)。
据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身防雷装置300的绝缘层340根据保护区域可大致分为底座绝缘层和线缆绝缘层。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强上述不同区域的绝缘层340之间的粘结性能,可在底座绝缘层与线缆绝缘层的粘接区域设置网格、倒刺等增强粘接性能的结构。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层340的耐压等级优选为大于或等于 17.5KV。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身防雷装置300还包括多个叶身线支架350,用以将叶身传导引下线330固定支撑在风机叶片100中。其中,多个叶身线支架350固定在风机叶片100的内壁且分别对应于多根叶身传导引下线330,以使叶身传导引下线330架设于叶身线支架350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描述的叶身防雷装置300的各金属结构的设计中,优选地采用将金属结构的尖角去除的设计,进一步缓解电荷集中的问题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机叶片100的叶身部位120的外壁设有绝缘蒙皮,且风机叶片100的叶身部位120的内壁设有绝缘蒙皮。据此,通过绝缘蒙皮的设置,形成以叶身接闪器310为中心的蒙皮绝缘加强保护区域,在叶片外表面或内表面一定范围内涂抹绝缘涂层、绝缘薄膜、灌注、手糊绝缘符合材料或绝缘粘接剂。当空间电场诱发包裹绝缘材料的内部金属件,击穿绝缘材料出现上行先导时,绝蒙皮绝缘加强保护区域可以保证电流在叶片内部爬行,使电流不会击穿结构层,导致结构层的失效。
容易理解的是,基于上述绝缘蒙皮的设计,叶身防雷装置300的设置在风机叶片100内壁的各部件,例如叶身接闪底座320、叶身线支架350和底座支架360等,实际上均是设置在风机叶片100内壁的绝缘蒙皮上。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叶身防雷装置仅仅是能够采用本公开原理的许多种叶身防雷装置中的一个示例。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原理绝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叶身防雷装置的任何细节或叶身防雷装置的任何部件。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出的叶身防雷装置,通过“多个叶身接闪器呈沿风机叶片轴向间隔布置的多对,且同对的两个叶身接闪器分别设置在迎风面和背风面”的设计,相比于现有叶身防雷装置采用的将多个接闪器简单排布在叶身的设计方案,本公开更加适应叶身的集群效应的特点,进一步缓解集群效应(由于大气电场的存在,使得叶片防雷系统的传导引下线周围形成的电场大幅度升高,当某一区域的传导引下线数量过多时,就会引起该区域电场远高于其他区域,形成电场的集群效应)。再者,本公开通过“绝缘层设于叶身接闪底座的外周、叶尖连接器的本体部的外周和叶尖传导引下线的外周”的设计,使得叶身防雷装置除叶身接闪器以外的部分均由绝缘层提供绝缘保护,确保叶身防雷装置的上述部位无金属裸露,从而在风机叶片内部发生电介质击穿时,使极限值显著增加,由此防止叶片内部形成电弧,进一步降低雷击对叶片内部的损伤。
叶尖防雷装置实施方式
参阅图2,图2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的原理的叶尖防雷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出的叶尖防雷装置 200是以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的风机叶片100的叶尖部位110的防雷装置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将该叶尖防雷装置200应用于其他类型的风电机组的风机叶片100中,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公开提出的叶尖防雷装置200的原理的范围内。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出的叶尖防雷装置200大致安装在风机叶片100的叶尖部位110,风机叶片100内设有主传导引下线410,且风机叶片100的叶尖部位110的端部开口。其中,叶尖防雷装置200主要包括叶尖连接器210、叶尖传导引下线230、叶尖接闪器220以及绝缘层240。配合参阅图3至图7,图3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叶尖防雷装置200的一部分结构的放大剖视图;图4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叶尖防雷装置200的另一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5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叶尖防雷装置200的叶尖连接器210的结构示意图;图6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叶尖防雷装置200的叶尖连接器210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7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原理的叶尖防雷装置200的接闪底座250的放大剖视图。以下结合上述附图,对本公开提出的叶尖防雷装置200的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连接方式和功能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叶尖连接器210设置在风机叶片 100的叶尖部位110且包括本体部211和两个连接部212。其中,连接部212 由本体部211向叶尖部位110的端部开口(大致沿风机叶片100的轴向)延伸而成,两个连接部212间隔相对设置且分别对应于风机叶片100的迎风面 101和背风面102,两个连接部212分别用于可拆卸地连接叶尖接闪器220 的两块金属接闪片221。
在本实施方式中,叶尖连接器210优选地采用分体式的设计,即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子连接器。具体而言,两个子连接器分别设置在风机叶片100 的迎风面101内壁和背风面102内壁,且每个子连接器具有子本体部211和由子本体部211向叶尖部位110的端部开口延伸而成的子连接部212。两个子连接器通过例如螺栓或铆钉的连接件将两者的子本体部211可拆装地连接在一起,从而使两个子本体部211贴合连接共同形成叶尖连接器210的本体部211,两个子连接部212相间隔而分别形成叶尖连接器210的两个连接部 212。通过上述设计,同时基于叶尖接闪器220的两块金属接闪片221的设计,能够使叶尖连接器210与叶尖接闪器220的连接结构呈分别对应于迎风面 101和背风面102的分体式设计,据此,由于现有风机叶片100的制程通常为先设置背风面102,并在背风面102内壁设置应容纳在风机叶片100内腔内的各部件,再将迎风面101组装到背风面102上,因此上述设计能够适应迎风面101与背风面102的上述制程,便于操作。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叶尖连接器210亦可采用一体结构,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叶尖连接器210的本体部211具有第一端2101和第二端2102,第一端2101较第二端2102靠近叶尖接闪器220。据此,第二端2102的尺寸优选为大于第一端2101的尺寸,从而使本体部211具备相对风机叶片100轴向的止退功能,避免因风机叶片 100工作中转动产生离心力而造成叶尖连接器210脱出。
更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体部211由第二端2102至第一端2101的外形大致呈楔形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叶尖连接器210的本体部211 上开设有多个减重孔2111,以减轻叶尖连接器210的重量。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本体部211上开设的多个减重孔 2111,还可以优选地采用填充压塑与模压物料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其结构强度。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叶尖传导引下线230连接在叶尖连接器 210的本体部211与主传导引下线410之间,用于将叶尖接闪器220受雷击产生的电流经叶尖连接器210和叶尖传导引下线230传导至主传导引下线 410,进一步由主传导引下线410传导至叶根部位130,并由叶根部位130传导至塔筒。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叶尖传导引下线230通过第一接线端子231可拆装地连接于叶尖连接器210的本体部211。具体而言,第一接线端子231大致呈螺栓结构且具有螺杆部和螺帽部,螺杆部外周设置有螺纹而与本体部211开设的螺孔螺纹配合,螺帽部设置在螺杆部一端且连接于叶尖传导引下线23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亦可采用其他结构替代螺栓结构作为叶尖传导引下线230连接于叶尖连接器210的第一接线端子231,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叶尖传导引下线230可以优选地通过连接件411连接于主传导引下线410。该连接件411可以优选地采用连接铜管、C 形夹、并线夹等。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叶尖传导引下线230与主传导引下线410 通过连接件411连接后,可以优选地采用以下工艺进行加强:首先用热缩管进行绝缘处理,其次使用环氧粘接胶进行绝缘密封(粘接胶可以直接放置在专门的绝缘成型预制件中,绝缘成型预制件根据连接后形状而定),密封后使用两层Bi808双轴玻纤布进行加强。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叶尖接闪器220设置在风机叶片 100的叶尖部位110的端部开口处。具体而言,叶尖接闪器220包括两块金属接闪片221,两块金属接闪片221的形状分别与风机叶片100的迎风面101 和背风面102的形状匹配,从而界定出风机叶片100的叶尖部位110的尖端 111,两块金属接闪片221分别可拆装地连接于叶尖连接器210的两个连接部 21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叶尖接闪器220亦可采用一体式的空心结构或实心结构设计,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接闪片221与连接部212 之间优选地通过多个铆钉213可拆装地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叶尖接闪器220的材料可以优选为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例如S31603、5系铝合金等。
再者,如图2、图4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出的叶尖防雷装置200还包括接闪底座250。具体而言,接闪底座250设置在叶尖传导引下线230上且位于叶尖连接器210与主传导引下线410之间。接闪底座 250主要包括第一底座251和第二底座252。第一底座251和第二底座252 其中之一连接于风机叶片100的迎风面101,其中另一连接于风机叶片100 的背风面102。第一底座251和第二底座252相互对接,第一底座251的朝向第二底座252的端部开设有线槽2511,线槽2511与第二底座252的朝向第一底座251的端部共同界定一线孔。其中,叶尖传导引下线230穿设于线孔,而由接闪底座250支撑定位于风机叶片100的迎风面101和背风面102 之间。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接闪底座250还包括压块253。具体而言,第一底座251的朝向第二底座252的端部开设有第一平槽2512,该第一平槽2512能够用于施加预紧力,线槽2511开设在第一平槽2512的槽底,第二底座252的朝向第一底座251的端部开设有第二平槽2521,该第二平槽2521能够用于施加预紧力,第二平槽2521螺纹套接于第一底座251的该端部。第一平槽2512的槽底与第二平槽2521的槽底之间设有压块253,线孔由线槽2511与压块253共同界定而成。据此,接闪底座250通过压块 253和线槽2511压紧叶尖传导引下线230,从而形成电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座251的连接于风机叶片100的一端的形状与风机叶片100的形状优选为相互匹配。并且,第二底座252的连接于风机叶片100的一端的形状亦与风机叶片100的形状优选为相互匹配。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上述第一底座251或第二底座252端部形状与其所连接的风机叶片100的部分的形状相互匹配的设计,接闪底座 250的侧壁可以优选地大致垂直于风机叶片100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其中之一所在的平面。如图16所示,以接闪底座250的侧壁大致垂直于风机叶片 100的背风面102为例,由于风机叶片100的叶型结构,接闪底座250的侧壁则相对于风机叶片100的迎风面101呈倾斜状态。此时,线槽2511的槽口所在平面即优选地平行于风机叶片100的背风面,反之亦然。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风机叶片100的迎风面和背风面上对应于接闪底座250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接闪器254。具体而言,第一底座251的连接于风机叶片100的端面上开设有螺孔,其中一个接闪器254 螺接固定于该螺孔,且该接闪器254穿过接闪底座250外包覆的绝缘层240 以及粘接第一底座251与风机叶片100的胶层255,并显露于风机叶片100。相应地,第二底座252的连接于风机叶片100的端面上开设有螺孔,其中另一个接闪器254螺接固定于该螺孔,且该接闪器254穿过接闪底座250外包覆的绝缘层240以及粘接第二底座252与风机叶片100的胶层255,并显露于风机叶片100。其中,上述接闪器254的具体设计可参考下述叶身接闪器实施方式中有关叶身接闪器的详细说明,在此不予赘述。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接闪底座250距离叶尖部位110的尖端111 的距离优选为1m~3m。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层240设置在叶尖连接器210 的本体部211的外周和叶尖传导引下线230的外周,且上述部位外周设置的绝缘层240可优选地采用一体连接的结构。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层240的材质优选为注塑弹性材料或压铸复合材料,例如交联聚乙烯或BMC/DMC(Bulk/Dough molding compounds,团状模塑料)。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层240的外周设置有多根绝缘加强筋241。具体而言,绝缘加强筋241的一端连接于绝缘层240的位于本体部211外周的部分,绝缘加强筋241的另一端连接于绝缘层240的位于叶尖传导引下线230外周的部分。
另外,绝缘层240亦设置在接闪底座250的外周,并与叶尖连接器210 其他部件外周设置的绝缘层240为一体结构。即,绝缘层240是设置在本体部211的外周、叶尖传导引下线230的外周和接闪底座250的外周。据此,风机叶片100内腔中所有外露的金属表面均浇铸绝缘材料进行覆盖形成绝缘层240,从而能够确保无金属裸露。当在叶片发生电介质击穿时,极限值显著增加,由此防止内部形成电弧,排除对叶片内部的损害。此外通过叶片内部金属表面的绝缘防护,阻止了雷电流的其他泄放途径,也进一步保障了雷电流在叶片外部的路径,增加叶尖接闪器220的接闪有效性。
据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叶尖防雷装置200的绝缘层240根据保护区域可大致分为连接板绝缘层、底座绝缘层和线缆绝缘层。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强上述不同区域的绝缘层240之间的粘结性能,可在连接板绝缘层与底座绝缘层的粘接区域设置网格、倒刺等增强粘接性能的结构。则上述的绝缘加强筋241即为设置在连接板绝缘层与线缆绝缘层之间的增强粘结性能的结构。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层240的耐压等级优选为大于或等于 17.5KV。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描述的叶尖防雷装置200的各金属结构的设计中,优选地采用将金属结构的尖角去除的设计,进一步缓解电荷集中的问题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机叶片100的叶尖部位110的外壁设有绝缘蒙皮,且风机叶片100的叶尖部位110的内壁设有绝缘蒙皮。据此,通过绝缘蒙皮的设置,形成以叶尖接闪器220为中心的蒙皮绝缘加强保护区域,在叶片外表面或内表面一定范围内涂抹绝缘涂层、绝缘薄膜、灌注、手糊绝缘符合材料或绝缘粘接剂。当空间电场诱发包裹绝缘材料的内部金属件,击穿绝缘材料出现上行先导时,绝蒙皮绝缘加强保护区域可以保证电流在叶片内部爬行,使电流不会击穿结构层,导致结构层的失效。
容易理解的是,基于上述绝缘蒙皮的设计,叶尖防雷装置200的设置在风机叶片100内壁的各部件,例如叶尖连接器210和接闪底座250等,实际上均是设置在风机叶片100内壁的绝缘蒙皮上。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叶尖防雷装置仅仅是能够采用本公开原理的许多种叶尖防雷装置中的一个示例。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原理绝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叶尖防雷装置的任何细节或叶尖防雷装置的任何部件。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出的叶尖防雷装置,通过“绝缘层设于叶尖连接器的本体部的外周和叶尖传导引下线的外周”的设计,使得叶尖防雷装置除叶尖接闪器以外的部分均由绝缘层提供绝缘保护,确保叶尖防雷装置的上述部位无金属裸露,从而在风机叶片内部发生电介质击穿时,使极限值显著增加,由此防止叶片内部形成电弧,进一步降低雷击对叶片内部的损伤。再者,本公开通过“两块金属接闪片的形状分别与风机叶片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形状匹配,以界定出风机叶片的叶尖部位的尖端”的设计,能够提升叶尖接闪器的接闪效果,同时保证风机叶片的叶尖部位结构的整体性。另外,由于叶尖接闪器可拆装地与叶尖连接器连接,能够便于叶尖接闪器的维修更换。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叶尖连接器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子连接器,两个子连接器分别设于风机叶片的迎风面内壁和背风面内壁”的设计,使得叶尖接闪器通过叶尖连接器设置在风机叶片的工艺更加符合风机叶片自身的结构制程,便于加工制造。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接闪底座的设置,能够有效缓解叶尖防雷装置,特别是其叶尖传导引下线的集群效应(由于大气电场的存在,使得叶片防雷系统的传导引下线周围形成的电场大幅度升高,当某一区域的传导引下线数量过多时,就会引起该区域电场远高于其他区域,形成电场的集群效应)。
叶片防雷系统实施方式
参阅图14,图14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公开的原理的叶片防雷系统400的结构示意图。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出的叶片防雷系统400是以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的风机叶片100的防雷系统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将该叶片防雷系统400应用于其他类型的风电机组的风机叶片100中,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公开提出的叶片防雷系统400的原理的范围内。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出的叶片防雷系统400安装在风机叶片100中,用于对风机叶片100提供防雷保护功能。该叶片防雷系统 400主要包括本公开提出的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体说明的叶尖防雷装置 200和叶身防雷装置300,同时包括主传导引下线410。具体而言,叶尖防雷装置200和叶身防雷装置300分别设置在风机叶片100的叶尖部位110和叶身部位120,并分别连接于主传导引下线410。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叶片防雷系统400同时采用本公开提出的叶尖防雷装置200和叶身防雷装置300的设计,因此两组防雷装置的部分结构可做适当改动、增减或联合。例如,叶尖防雷装置200的叶尖传导引下线230与叶身防雷装置300的距离叶尖最近的一根叶身传导引下线330 可以通过同一个连接件411与主传导引下线410连接。又如,叶尖防雷装置 200的绝缘层240与叶身防雷装置300的绝缘层340可以在上述连接件411 外周汇合成为一体的绝缘层。
配合参阅图9和图10所示,风机叶片100的内腔中设有腹板150,据此,主传导引下线410优选地设置在腹板150上。
需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叶片防雷系统400并不限于必须同时包括本公开提出的叶尖防雷装置200和叶身防雷装置300。即,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叶片防雷系统400可包括本公开提出的叶尖防雷装置200和其他现有的叶身防雷装置,或仅包括本公开提出的叶尖防雷装置200。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叶片防雷系统400可包括本公开提出的叶身防雷装置300和其他现有的叶尖防雷装置,或仅包括本公开提出的叶身防雷装置300。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叶片防雷系统仅仅是能够采用本公开原理的许多种叶片防雷系统中的一个示例。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原理绝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叶片防雷系统的任何细节或叶片防雷系统的任何部件。
风机叶片实施方式
基于上述说明,本公开还提供一种风机叶片,其主要包括叶片本体以及叶片防雷系统。其中,叶片防雷系统安装在叶片本体内,且叶片防雷系统为本公开提出的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体说明的叶片防雷系统400。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机叶片的叶尖部位和叶身部位的外壁和内壁均设有绝缘蒙皮140(图中仅显示一侧侧壁)。据此,通过绝缘蒙皮140的设置,形成以本公开提出的叶尖接闪器和叶身接闪器为中心的蒙皮绝缘加强保护区域,在叶片外表面或内表面一定范围内涂抹绝缘涂层、绝缘薄膜、灌注、手糊绝缘符合材料或绝缘粘接剂。当空间电场诱发包裹绝缘材料的内部金属件,击穿绝缘材料出现上行先导时,绝蒙皮绝缘加强保护区域可以保证电流在叶片内部爬行,使电流不会击穿结构层,导致结构层的失效。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风机叶片的叶片防雷系统仅具有本公开提出的叶尖防雷装置,则可以在叶尖部位的外壁和内壁设置绝缘蒙皮140。当风机叶片的叶片防雷系统仅具有本公开提出的叶身防雷装置,则可以在叶身部位的外壁和内壁设置绝缘蒙皮140。
进一步地,对于对应叶尖防雷装置的绝缘蒙皮140而言,可优选地在风机叶片的叶尖部位5m区域内设置绝缘蒙皮140。对于对应叶身防雷装置的绝缘蒙皮140而言,可优选地在叶身接闪器朝向叶根和叶尖方向各0.75m的区域内设置绝缘蒙皮140。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风机叶片仅仅是能够采用本公开原理的许多种风机叶片中的一个示例。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原理绝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风机叶片的任何细节或风机叶片的任何部件。
风力发电机实施方式
基于上述说明,本公开还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其中,该风力发电机包括本公开提出的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体说明的风机叶片。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风力发电机仅仅是能够采用本公开原理的许多种风力发电机中的一个示例。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原理绝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风力发电机的任何细节或风力发电机的任何部件。
以上详细地描述和/或图示了本公开提出的叶身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特定实施方式,相反,每个实施方式的组成部分和/或步骤可与这里所描述的其它组成部分和/或步骤独立和分开使用。一个实施方式的每个组成部分和/或每个步骤也可与其它实施方式的其它组成部分和/或步骤结合使用。在介绍这里所描述和/或图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时,用语“一个”、“一”和“上述”等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此外,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字限制。
虽然已根据不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公开提出的叶身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可在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对本公开的实施进行改动。

Claims (20)

1.一种叶身防雷装置,安装于风机叶片的叶身部位,所述风机叶片内设有主传导引下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身防雷装置包括:
多个叶身接闪器,呈多对布置且多对所述叶身接闪器沿所述风机叶片轴向间隔地设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叶身部位,同对的两个所述叶身接闪器分别设置在所述风机叶片的迎风面和背风面,所述叶身接闪器显露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外壁;
多个叶身接闪底座,设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内壁且分别对应地连接于多个所述叶身接闪器;
多根叶身传导引下线,分别对应地连接于多个所述叶身接闪底座与所述主传导引下线之间;以及
绝缘层,设于所述叶身接闪底座的外周和所述叶身传导引下线的外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身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对所述叶身接闪器在所述风机叶片轴向上以第一间距间隔布置;其中,同对的两个所述叶身接闪器在所述风机叶片轴向上以第二间距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二间距小于所述第一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身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身接闪器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穿设并显露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外壁,所述第四端伸入所述风机叶片的内腔并穿设于所述叶身接闪底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叶身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身接闪器呈螺栓结构,所述第三端为螺头部,所述第四端为螺杆部,所述螺头部的端面开设有内六角开槽,所述螺杆部螺接于所述叶身接闪底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叶身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头部与所述螺杆部为分体式结构,所述螺头部可拆装地螺接与所述螺杆部的一端,所述螺杆部的该端的开设有另一槽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身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身接闪器的材质为耐高温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身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身接闪底座具有呈一体结构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叶身接闪器连接于所述第一部,所述叶身传导引下线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其中,所述第一部在所述风机叶片的内壁上的投影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部在所述风机叶片的内壁上的投影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叶身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在所述风机叶片的内壁上的投影呈圆形,所述第二部在所述风机叶片的内壁上的投影呈矩形,所述第一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部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身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身传导引下线的连接于所述叶身接闪底座的端部设有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穿设于所述叶身接闪底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叶身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设有螺纹,而与所述叶身接闪底座螺接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身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身接闪底座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所述叶身接闪底座以其第一表面连接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内壁;其中,所述绝缘层的设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部分的厚度小于所述绝缘层的设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部分的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身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的材质为注塑弹性材料或压铸复合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身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叶身部位的外壁设有绝缘蒙皮;和/或,所述风机叶片的叶身部位的内壁设有绝缘蒙皮。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叶身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身防雷装置还包括:
多个叶身线支架,固定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内壁且分别对应于多根所述叶身传导引下线,以使所述叶身传导引下线架设于所述叶身线支架。
15.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叶身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风机叶片的迎风面内壁的所述叶身接闪底座与背风面内壁之间支撑有底座支架。
16.一种叶片防雷系统,安装于风机叶片,所述叶片防雷系统包括叶尖防雷装置、叶身防雷装置以及主传导引下线,所述叶尖防雷装置和所述叶身防雷装置分别设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叶尖部位和叶身部位,并分别连接于所述主传导引下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身防雷装置为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叶身防雷装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叶片防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叶尖部位的端部开口,所述叶尖防雷装置包括:
叶尖连接器,设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叶尖部位且包括本体部和两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由所述本体部向所述叶尖部位的端部开口延伸而成,两个所述连接部间隔相对设置且分别对应于所述风机叶片的迎风面和背风面;
叶尖传导引下线,连接于所述叶尖连接器的所述本体部与所述主传导引下线之间;
叶尖接闪器,设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叶尖部位的端部开口处,所述叶尖接闪器包括两块金属接闪片,两块所述金属接闪片的形状分别与所述风机叶片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形状匹配,以界定出所述风机叶片的叶尖部位的尖端,两块所述金属接闪片分别可拆装地连接于所述叶尖连接器的两个所述连接部;以及
绝缘层,设于所述叶尖连接器的所述本体部的外周和所述叶尖传导引下线的外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叶片防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叶片的内腔中设有腹板;其中,所述主传导引下线设于所述腹板。
19.一种风机叶片,包括叶片本体以及叶片防雷系统,所述叶片防雷系统安装于所述叶片本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防雷系统为权利要求16~18任一项所述的叶片防雷系统。
20.一种风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机包括权利要求19所述的风机叶片。
CN201820916559.2U 2018-06-13 2018-06-13 叶身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Active CN2087781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16559.2U CN208778151U (zh) 2018-06-13 2018-06-13 叶身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16559.2U CN208778151U (zh) 2018-06-13 2018-06-13 叶身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78151U true CN208778151U (zh) 2019-04-23

Family

ID=66149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16559.2U Active CN208778151U (zh) 2018-06-13 2018-06-13 叶身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78151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4335A (zh) * 2019-09-18 2019-11-15 吉林重通成飞新材料股份公司 一种风电叶片用防雷系统
CN110594108A (zh) * 2018-06-13 2019-12-20 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 叶尖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CN110594109A (zh) * 2018-06-13 2019-12-20 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 叶尖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CN112727711A (zh) * 2021-01-04 2021-04-30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力发电机叶片防雷装置
CN113757055A (zh) * 2021-10-27 2021-12-07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叶片的引下线连接端子及风力发电机
CN114922784A (zh) * 2022-05-25 2022-08-19 江苏寅昊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风电叶片用接闪器底座及其使用方法
CN118582359A (zh) * 2024-08-01 2024-09-03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风电机组的叶片导电防雷电路系统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94108A (zh) * 2018-06-13 2019-12-20 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 叶尖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CN110594109A (zh) * 2018-06-13 2019-12-20 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 叶尖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CN110454335A (zh) * 2019-09-18 2019-11-15 吉林重通成飞新材料股份公司 一种风电叶片用防雷系统
CN110454335B (zh) * 2019-09-18 2024-05-07 吉林重通成飞新材料股份公司 一种风电叶片用防雷系统
CN112727711A (zh) * 2021-01-04 2021-04-30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力发电机叶片防雷装置
CN113757055A (zh) * 2021-10-27 2021-12-07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叶片的引下线连接端子及风力发电机
CN113757055B (zh) * 2021-10-27 2023-02-17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叶片的引下线连接端子及风力发电机
CN114922784A (zh) * 2022-05-25 2022-08-19 江苏寅昊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风电叶片用接闪器底座及其使用方法
CN114922784B (zh) * 2022-05-25 2024-06-04 江苏寅昊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风电叶片用接闪器底座及其使用方法
CN118582359A (zh) * 2024-08-01 2024-09-03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风电机组的叶片导电防雷电路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778151U (zh) 叶身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US11225949B2 (en)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s for wind turbine blades
CN208778152U (zh) 叶尖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CN210859068U (zh) 叶尖防雷装置及风机叶片
EP2633186B1 (en) A wind turbine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and wind turbine blade
CN110219784A (zh) 一种风电叶片的防雷系统
CN108700041A (zh) 风力涡轮机叶片以及电位均衡系统
CN207701299U (zh) 一种防击穿型风电叶片避雷装置
KR20100115139A (ko) 풍력발전기의 낙뢰 보호 장치
CN110594108A (zh) 叶尖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CN110594109A (zh) 叶尖防雷装置、叶片防雷系统、风机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CN105604812B (zh) 接闪器、叶片防雷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的叶片
CN105209752B (zh) 风能设备和用于风能设备的避雷单元
CN108223306A (zh) 一种外覆于风电机组叶片表面的防雷接闪装置
CN210440167U (zh) 一种风电叶片用防雷系统
CN205047374U (zh) 一种风能叶片的防雷装置
CN209168833U (zh) 一种铁路牵引网优化改良绝缘子
CN211351002U (zh) 带电快速接线器
CN208819650U (zh) 一种防老化的矿物绝缘电缆
CN204627874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用电加热器
CN204537770U (zh) 复合绝缘子
CN209749602U (zh) 一种电塔驱鸟装置
CN219119384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叶片叶尖防雷装置
CN207715307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防雷改造装置
CN207458657U (zh) 一种便于生产的电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