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32739U - 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32739U
CN208732739U CN201821463817.2U CN201821463817U CN208732739U CN 208732739 U CN208732739 U CN 208732739U CN 201821463817 U CN201821463817 U CN 201821463817U CN 208732739 U CN208732739 U CN 2087327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ke
fiber water
connecting rod
restoration
ecological enclo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6381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宏刚
肖川
陈继红
谢周平
杨永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Zhongke High Tech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四川中科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四川中科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四川中科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182146381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327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327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327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包括多个生态围隔单元相互连接而成,生态围隔单元包括连接杆,两个连接杆之间设有横向连接杆,横向连接杆上设有纤维水草,纤维水草包括插入到横向连接杆的纤维水草根部端、纤维水草根茎端、纤维水草枝叶端,纤维水草根茎端安装在纤维水草根部端,纤维水草枝叶端安装在纤维水草根茎端;横向连接杆的下端区域一侧连接有渔网,另一侧连接有防污装置。生态围隔装置由多个生态围隔单元连接而成,而单个生态围隔单元之间设有吸水性、吸附性极强的人工纤维水草,能够改善水体生态环境,优化水质。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生态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湖泊生态系统受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透明度不高,水生态修复是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方法。湖滨带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库保护的生态屏障。湖泊带生态修复是指湖库水陆交错带的生态修复,介于缓冲带与湖库水体之间过渡区,其核心区为湖库高水位与低水位之间的变幅区。然而,许多城市人工湖兼具防洪补水和生态景观等多重功能,常因防洪排涝、调水补水等需求,呈现水体交换量大、水体停留时间短、水位变幅大等高水力负荷特点,大大增加了湖滨带乃至整个湖泊水体生态修复的难度。
首先,适用范围和条件较为单一,如直立式护岸型、硬质驳岸带、干旱地区湖滨带以及具备挖塘和堆岛条件的湖滨带生态修复,然而对于其他类型或其他地区的城市人工湖和自然湖泊而言,尤其针对许多水面面积大、岸线较长、高水力负荷的城市人工湖和自然湖泊而言,湖滨带生态修复仍存在诸多技术问题未能解决。其次,现有的围隔装置功能比较单一,只能完成防污、利于水生物通过、生态修复等作用,不能将作用综合。
基于此,提供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生态围隔装置存在功能单一化,不能满足生态修复需要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结合生态修复、防污、利于鱼类生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装置,从而解决以往功能单一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包括多个生态围隔单元相互连接而成,生态围隔单元包括连接杆,两个连接杆之间设有横向连接杆,横向连接杆上设有纤维水草,纤维水草包括插入到横向连接杆的纤维水草根部端、纤维水草根茎端、纤维水草枝叶端,纤维水草根茎端安装在纤维水草根部端,纤维水草枝叶端安装在纤维水草根茎端;横向连接杆的下端区域一侧连接有渔网,另一侧连接有防污装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的长度为湖泊带水深度的4/3—5/3。
优选地,所述横向连接杆与渔网、防污装置均通过U型固定夹连接。
优选地,所述防污装置为防浊帘,防浊帘上设有利于水流通过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渔网的高度与防污装置的高度相同。
优选地,位于渔网、防污装置的下端区域,且位于相邻连接杆之间的区域设有防止渔网、防污装置偏移的PVC管。
优选地,所述纤维水草根茎端上可安装多根纤维水草枝叶端。
优选地,所述纤维水草根部端与横向连接杆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孔径为0.2—0.8u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生态围隔装置由多个生态围隔单元连接而成,而单个生态围隔单元之间设有吸水性、吸附性极强的人工纤维水草,能够改善水体生态环境,优化水质;人工纤维水草下端设有渔网、防污装置等形成一个立体生态围隔结构,具有利于水体中鱼类生物通过,阻挡水体中污染物质进入湖泊中心附近区域,避免扩大污染面积。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纤维水草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防污装置,2-通孔,3-连接杆,4-渔网,5-U型固定夹,6-横向连接杆,7-纤维水草,71-纤维水草根部端,72-纤维水草根茎端,73-纤维水草枝叶端,8-PVC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包括多个生态围隔单元相互连接而成,生态围隔单元包括连接杆3,两个连接杆3之间设有横向连接杆6,横向连接杆6上设有纤维水草7,纤维水草7包括插入到横向连接杆6的纤维水草根部端71、纤维水草根茎端72、纤维水草枝叶端73,纤维水草根茎端72安装在纤维水草根部端71,纤维水草枝叶端73安装在纤维水草根茎端72;横向连接杆6的下端区域一侧连接有渔网4,另一侧连接有防污装置1。
本实施例中所述生态围隔装置的设计,主要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类似功能的结构,在湖泊带设置修复设备,往往修复设备功能比较单一,如仅有吸附水体中杂质或阻挡湖泊带沿岸杂质进入湖泊带中心区域等功能,如此达到的修复效果较差,还会造成不利于鱼类生物游动、阻挡水体在湖泊内的流动等问题。
基于此,本实施例中技术方案设计为立体修复装置,上层设置纤维水草7,纤维水草7包括插入到横向连接杆6的纤维水草根部端71、纤维水草根茎端72、纤维水草枝叶端73,纤维水草根茎端72安装在纤维水草根部端71,纤维水草枝叶端73安装在纤维水草根茎端72,纤维水草枝叶端73由超细纤维纱条组成,在湖泊带水域里像天然沉水植物一样,竖立在生长的水体里,位于水体的上层空间,具有巨大的微生物附着表面积,超细纤维之间具有很多微细的孔隙,形成毛细管构造,具有高吸水性和极强的吸附能给力,利于微生物的负载增殖。
纤维水草7的设置,设置在水体的上层空间,长期净化污水,降低悬浮物含量,提高水体透明度,增加溶解氧,改善水体环境,维护水体生物多样性,抑制藻类过度滋生。且在水体的下层区域同时设置渔网、防污装置,利于鱼类通过的同时,可对水体的下层空间出现的污染物阻挡在湖泊带内岸区域内,利于集中处理,防止其进入湖泊带中心区域。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连接杆3的长度为湖泊带水深度的4/3—5/3。
其中,所述横向连接杆6与渔网4、防污装置1均通过U型固定夹5连接。
连接杆3的设置,其插入到湖泊带水体的底泥中,对整个生态围隔单元进行固定,防止风浪过大等自然因素,导致其倾倒,则影响整个围隔单元倒塌,故连接杆3具有一定的定力作用,连接杆3不能全部插入到湖泊带的水体中,必须有部分露出到水面外,便于工作人员观察围隔装置的具体工作状态,是否有倾斜或者破坏。
本实施例设置的渔网4,其具体结构与常规技术中的渔网结构相同,避免湖泊带生物进入湖泊带靠岸区域,人工捕杀,如果需要进行捕捞时,可人工将渔网拆卸下来,让其游入岸边,然后进行捕捞,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了鱼类生长的繁殖季、成熟季,在最大量繁殖鱼类的同时,而且能够根据其繁殖情况进行适时捕捞,维护整个生态平衡。
而防污装置的设置,其具体结构可为防浊帘,在上层水体空间纤维水草修复的基础上,在下层空间内设置该结构,同样具有修复、阻挡污染物的作用,而此处设置是在下层空间,也就是分别从上层、下层空间立体上进行水体污染的修复,基于湖泊带污染物的大致种类分析,下层水体空间主要为悬浮物、流动的杂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防浊帘能够防止悬浮物、杂质等的流动,将其阻挡在一定范围内,当积累一段时间后,工作人员集中进行处理。
实施例3:
本实施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防污装置1为防浊帘,防浊帘上设有利于水流通过的通孔2。所述渔网4的高度与防污装置1的高度相同。防污装置1的设置,要达到的效果不是完全阻挡一切物质的流动,将湖泊带与中心区域进行隔离,本实施例中的设置,在防浊帘上设置通孔2还是要达到利于水体流动通过的目的。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位于渔网4、防污装置1的下端区域,且位于相邻连接杆3之间的区域设有防止渔网4、防污装置1偏移的PVC管8。PVC管8的设置,是将设置在下层的渔网4、防污装置1具有一定的承重性,防止底部飘移起来,影响各自的效果。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纤维水草根茎端72上可安装多根纤维水草枝叶端73。所述纤维水草根部端71与横向连接杆6可拆卸连接。所述通孔2的孔径为0.2—0.8um。
在纤维水草根茎端72上安装多根纤维水草枝叶端73,可形成多根纤维水草在上层水体空间内漂浮景象,纤维水草广泛应用于河流、湖泊、池塘等各类水体的生态环境修复,净化美化水体,不会影响水体的使用和观赏功能;也可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水域,维护水体生态平衡,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市场需求量巨大。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生态围隔单元相互连接而成,生态围隔单元包括连接杆(3),两个连接杆(3)之间设有横向连接杆(6),横向连接杆(6)上设有纤维水草(7),纤维水草(7)包括插入到横向连接杆(6)的纤维水草根部端(71)、纤维水草根茎端(72)、纤维水草枝叶端(73),纤维水草根茎端(72)安装在纤维水草根部端(71),纤维水草枝叶端(73)安装在纤维水草根茎端(72);横向连接杆(6)的下端区域一侧连接有渔网(4),另一侧连接有防污装置(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3)的长度为湖泊带水深度的4/3—5/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连接杆(6)与渔网(4)、防污装置(1)均通过U型固定夹(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污装置(1)为防浊帘,防浊帘上设有利于水流通过的通孔(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渔网(4)的高度与防污装置(1)的高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渔网(4)、防污装置(1)的下端区域,且位于相邻连接杆(3)之间的区域设有防止渔网(4)、防污装置(1)偏移的PVC管(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水草根茎端(72)上可安装多根纤维水草枝叶端(7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水草根部端(71)与横向连接杆(6)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2)的孔径为0.2—0.8um。
CN201821463817.2U 2018-09-07 2018-09-07 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 Active CN2087327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63817.2U CN208732739U (zh) 2018-09-07 2018-09-07 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63817.2U CN208732739U (zh) 2018-09-07 2018-09-07 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32739U true CN208732739U (zh) 2019-04-12

Family

ID=66033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63817.2U Active CN208732739U (zh) 2018-09-07 2018-09-07 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327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85128B (zh) 一种有效改善河道水质的原位生态净化方法
CN109160611B (zh) 一种适用于山区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收集处理的多级生态塘系统
CN105236578B (zh) 城市河道水环境改善方法
CN106277343A (zh) 一种人工湿地深度净化系统
CN203530027U (zh) 节杆支撑式沉水植物种植网床
CN205472958U (zh) 基于低矮无花苦草的河道生态床
CN102923906A (zh) 集景观和生物生态修复的校园景观水体水质保持自净系统
CN206302808U (zh) 一种沉水植物种植床
CN207259333U (zh) 一种景观水体治理系统
CN209065541U (zh) 一种适用于山区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收集处理的多级生态塘系统
CN108203971A (zh) 一种智能围隔挡藻系统
CN108243934A (zh) 一种快速调节沉水植物种植密度的系统
CN109665624A (zh) 一种改善水环境的生态修复装置
CN107857368A (zh) 一种硬质驳岸河道的水生态修复装置
CN102349461A (zh) 潮汐河流污水处理及水产养殖综合系统
CN208732739U (zh) 一种用于湖泊带生态修复的生态围隔装置
CN208500669U (zh) 一种可移动式生态沉床
CN104746472B (zh) 一种防水土流失用河堤生态种植工具
CN205557450U (zh) 一种河堤生态护坡系统
CN209057856U (zh) 一种贝类下降流高密度采苗设施
CN104817185A (zh) 生物网膜、底栖滤食动物和沉水植物协同净化水质的方法
CN204560515U (zh) 一种羊栖菜陆上工厂化保苗设施
CN208104148U (zh) 人工河道拦污系统
CN103043797A (zh) 新型床式污水生态修复技术
CN110104782A (zh) 具有景观功能的入湖口水质净化生态浮床及其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610000, No. four, 19 South Renmin Road, Chengdu, Sichuan, Wuho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Sichuan Zhongke Water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610000, No. four, 19 South Renmin Road, Chengdu, Sichuan, Wuhou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Sichuan Zhongke water affai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19, section 4, Renmin South Road, Wuhou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00

Patentee after: Sichuan Zhongke High Tech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9, section 4, Renmin South Road, Wuhou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00

Patentee before: Sichuan Zhongke Water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