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08293U - 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08293U
CN208708293U CN201721760887.XU CN201721760887U CN208708293U CN 208708293 U CN208708293 U CN 208708293U CN 201721760887 U CN201721760887 U CN 201721760887U CN 208708293 U CN208708293 U CN 2087082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ect
frame body
fungus breeding
outer barrel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6088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创荣
梁淑仪
郑常格
杜月心
江敏华
王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Zhelong Ecolog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Zhelong Ecolog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Zhelong Ecolog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Zhelong Ecolog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72176088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082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08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082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12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using renewable energies, e.g. solar water pumping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包括真菌繁殖释放器、昆虫诱捕器、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器和太阳能供电装置。太阳能供电装置可以给设置在昆虫诱捕器上的诱捕灯供电,在特定波长灯光的诱因下,一部分昆虫进入到昆虫收集装置中,掉落到真菌繁殖释放袋,被真菌繁殖释放袋中的真菌感染,进行真菌的持续繁殖,当真菌数量较多时,真菌孢子冲破释放袋释放到环境中进而感染其他害虫。一部分未进入昆虫诱捕装置中的昆虫,通过在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器上停歇,将昆虫病毒携带到环境中,达到昆虫病毒的自传播目的。整个装置将灯光诱杀、病毒控害、真菌杀虫三者集合应用,起到有效、持续控害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害虫生物防治领域,尤其是集灯光诱捕、昆虫病毒自传播和真菌繁殖释放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防治系统。
背景技术
昆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一直以来对农业害虫的防治都是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产生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农业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等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现有技术中,有专门利用昆虫诱捕装置进行害虫诱捕,达到害虫防治的目的的,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6818681A的一种多功能昆虫诱捕器,包括本体架、昆虫进入口装置、夹层装置和昆虫收集装置;本体架包括底座和安装在底座上的支承架;在支承架上安装有昆虫进口装置;昆虫进入口装置包括侧板、背板、前板组件和跳板,在前板组件与背板之间设有防昆虫返回机构;夹层装置包括夹层底板、夹层顶板、夹层侧板和夹层支承板,在昆虫收集装置上设有连通夹层腔与昆虫收集装置之间的第二进入孔。
也有将害虫诱捕到诱捕器中利用杀虫真菌进行害虫防治的。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106942177的一种害虫诱集装置、制备方法及应用,其中装置包括硬质有色诱虫板、带有可侵染害虫的菌带、带有引诱剂和缓释剂的悬挂物,所述硬质有色诱虫板折叠成左右两端开口的箱盒,所述带有可侵染害虫的菌带放置在所述箱盒内侧壁的底部;所述带有引诱剂和缓释剂的悬挂物悬挂在所述箱盒内侧壁的顶部,其优点是利用昆虫对颜色和气味的趋性,将温室害虫诱集至装置内部,然后沾染上真菌孢子粉被侵染致死,此外,有的害虫从装置中飞出后,体表会携带孢子粉,将孢子主动传播出去,进一步侵染其他害虫。
上述害虫防治的方法都比较单一,因此在实际生产的应用中,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并不够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集合利用多种害虫害虫生物防治的措施,提高害虫防治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包括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器、昆虫诱捕器和真菌繁殖释放器。
所述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器包括反光罩、储粉机构和栖息平台,所述储粉机构设置在反光罩的下方且与反光罩连接,所述栖息平台设置在储粉机构的底部;所述储粉机构包括内筒体和与内筒体螺纹连接的外筒体,所述内筒体内设有第一腔体,内筒体的下端设有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外筒体内设有第二腔体,外筒体的顶部设有供内筒体伸入第二腔体的第二开口,外筒体的底部设有底板,所述外筒体的下端外侧面设有一个以上的出粉口;
所述真菌繁殖释放器包括支撑骨架、若干挂在支撑骨架上的真菌繁殖释放袋和补水装置,所述支撑骨架包括上框体和下框体,所述上框体与下框体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真菌繁殖释放袋的上端固定在上框体上,真菌繁殖释放袋的上端设有投放口,真菌释放袋的下端固定在下框体上,所述真菌释放袋的下端设有依靠重力自开启的自动释放口;所述补水装置包括储水管和传水绳,传水绳的一端置于储水管内,另一端与所述真菌繁殖释放袋接触;
所述昆虫诱捕器设置在上框体上且与真菌繁殖释放袋的投放口对接。
作为改进,所述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器、昆虫诱捕器和真菌繁殖释放器固定在支架上。
作为改进,所述支架上还设有太阳能供电装置。
作为改进,所述反光罩呈弧形,反光罩的顶部设有吊钩;所述内筒体的上端对称的两侧设有吊挂耳,所述反光罩的底部对应所述吊挂耳处设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与吊挂耳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内筒体从上往下包括第一柱体、第二柱体和第三柱体,所述第二柱体的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外筒体的上部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三柱体通过内筒体与外筒体的螺纹配合形成用于调节出粉口大小的调节机构。
作为改进,所述外筒体内与所述底板上设有锥形体。
作为改进,所述栖息平台包括与外筒体的底部固定连接的支架、铺设在支架上的铜网垫圈和铺设在铜网垫圈上的毛绒垫圈,所述铜网垫圈和毛绒垫圈上均设有供外筒体穿出的通孔。
作为改进,所述自动释放口包括真菌繁殖释放袋下端开口和使下端开口封闭的压垫,所述压垫为棉垫,且固定在真菌繁殖释放袋的下端一侧。
作为改进,所述上框体包括若干上固定框,真菌繁殖释放袋与上固定框一一对应,且所述真菌繁殖释放袋的投放口边缘固定在上固定框上;所述真菌释放袋的上端四周设有围绕投放口设置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外侧面设有公魔术贴,所述真菌繁殖释放袋的袋体外侧面设有母魔术贴,公魔术贴与母魔术贴配合实现真菌繁殖释放袋的固定。
作为改进,所述支撑骨架还包括设于上框体与下框体之间的中间框体,所述中间框体所围成的面积大于上框体所围成的面积,上框体与中间框体之间设有第二连接杆,所述上框体与中间框体之间铺设挡板,所述挡板固定在第二连接杆上;所述储水器由若干水管首尾连接而成,所述水管围绕下框体而设形成环形储水结构,所述环形储水结构设于中间框体的下方;所述环形储水结构上设有若干水收集口,所述水收集口设置相邻挡板之间的下方,所述传水绳挂在相邻挡板之间,其一端通过水收集口伸入储水器内,另一端固定在真菌繁殖释放袋的背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器反光罩既可以作为昆虫病毒的保护装置,防止风、紫外线和雨水对昆虫病毒活性的影响,还可以作为诱虫灯的反光装置,吸引更多的昆虫来到辅助自传播装置活动,提高昆虫传播病毒的机率;具有储粉机构,昆虫病毒粉剂的出粉量可以调节,省工省时,实现了昆虫病毒的自传播;栖息平台上的毛绒垫圈具有减少昆虫病毒损失和提高昆虫携带病毒机率的作用。而铜网垫圈则具有透水和防杂菌的作用;
昆虫诱捕器能够将诱捕得到的昆虫自动向真菌繁殖释放器中输送,确保真菌繁殖释放器中的真菌能够繁持续殖和释放,起到长期害虫防治的作用;
真菌繁殖释放袋的释放口设置在袋体的下端,在真菌繁殖储初期,由于昆虫及繁殖的真菌重量较轻,即使在重力作用下,真菌无法突破袋体下端的释放口;当真菌繁殖释放袋内的真菌繁殖到一定程度或昆虫数量较多时,在重力作用下可突破释放口进行释放,该种释放真菌的方式更稳定,而且释放真菌的数量得到保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器顶部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器底部视角的立体图。
图4为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器的分解视图。
图5为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器的外筒体与支架配合的示意图。
图6为真菌繁殖释放器俯视图。
图7为真菌繁殖释放器立体图。
图8为真菌繁殖释放器支撑骨架侧视图。
图9为真菌繁殖释放器支撑骨架立体图。
图10为真菌繁殖释放器补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真菌繁殖释放袋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昆虫诱捕器立体图。
图13为昆虫诱捕器的昆虫收集装置的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包括真菌繁殖释放器1、昆虫诱捕器2、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器3和太阳能供电装置5。所述真菌繁殖释放器1、昆虫诱捕器2、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器3和太阳能供电装置5固定在支架4上。所述支架4包括支杆和设置在支杆顶部的框架,所述支杆穿过真菌繁殖释放器1和昆虫诱捕器2的中心将其固定,所述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器3吊挂在框架上。所述太阳能供电装置5的太阳能板铺设在框架上,从而能很好的接受阳光的照射。
如图2、3所示,所述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器3包括反光罩31、储粉机构32和栖息平台33。
如图4所示,所述反光罩31呈弧形,在其底部形成向上的弧形凹槽,储粉机构32的上部可以置于所述弧形凹槽内,使反光罩31对储粉机构32起到防风、防紫外线、挡雨的作用,进而确保储粉机构32内昆虫病毒的固有特性。所述反光罩31的在与灯光诱捕装置联合应用是,可以对灯光进行反射,通过反射光吸引更多的昆虫来到诱捕装置活动。反光罩31的顶部设有吊钩34,可以将传播装置吊挂在环境中,使用方便。
如图4、5所示,所述储粉机构32设置在反光罩1的下方且与反光罩31连接,所述储粉机构32包括内筒体321和与内筒体321螺纹连接的外筒体322,外筒体322与内筒体321同轴,且外筒体322的内径稍大于内筒体321的外径,使二者可以相对旋转。内3筒体321和外筒体322均为铜质件,具有良好的防杂菌作用。所述内筒体321内设有第一腔体,内筒体321的下端设有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外筒体322内设有第二腔体,外筒体322的顶部设有供内筒体321伸入第二腔体的第二开口3221;外筒体322与内筒体321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可通过旋转内筒体321来改变去相对外筒体322的位置。所述外筒体322的下端外侧面设有若干出粉口3222,所述出粉口3222呈长方形,其长度方向与外筒体322的高度方向一致,出粉口呈圆周均匀分布在外筒体322上。所述内筒体321从上往下包括第一柱体3211、第二柱体3212和第三柱体3213,所述第二柱体3212的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外筒体322的上部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三柱体3213通过内筒体321与外筒体322的螺纹配合形成用于调节出粉口3222大小的调节机构,旋转内筒体321使其相对外筒体322上下移动即可调整出粉口3222的大小,该调节结构操作简单,实用。所述外筒体322的底部设有底板3224,该底板3224的中心向上凸起形成锥形体3223,使外筒体322内的昆虫病毒粉剂能够向四周均匀的铺开。
如图4所示,所述内筒体321的上端对称的两侧设有吊挂耳36,所述反光罩31的底部对应所述吊挂耳36处设有连接臂35,所述连接臂35与吊挂耳36连接。所述吊挂耳为螺栓,所述外筒体322的外壁设有螺孔,所述螺栓与螺孔配合;所述连接臂呈L形,其包括固定片和连接片,所述固定片与反光罩3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上设有供螺栓穿过的穿孔。
如图4所示,所述栖息平台33包括与外筒体322的底部固定连接的支架331、铺设在支架331上的铜网垫圈332和铺设在铜网垫圈332上的毛绒垫圈333,所述支架331、铜网垫圈332和毛绒垫圈333均呈圆形,其直径大于外筒体322直径,小于反光罩31的直径。所述支架331包括圆环,所述圆环与外筒体322的底部之间通过连杆连接,支架331用于支撑铜网垫圈332和毛绒垫圈333。所述铜网垫圈332为网状结构,其中间设有供外筒体322穿出的通孔,铜网垫圈332具有透水和防杂菌增生的作用。所述毛绒垫圈333上均设有供外筒体322穿出的通孔,毛绒垫圈333的直径与铜网垫圈332的直径相同,所述毛绒垫圈333的顶面与出粉口3222下边沿平齐,使昆虫病毒粉剂从出粉口3222流出后能够停留在毛绒垫圈33上;毛绒垫圈333吸粉效果好,防止风将昆虫病毒粉剂吹走,昆虫栖息在毛绒垫圈333上更容易携带病毒。
本实用新型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的原理:整个传播装置吊挂在环境中,昆虫病毒粉剂储存在储粉机构32内,昆虫病毒粉剂通过外筒体322上的出粉口3222流出在外的栖息平台33上;昆虫在光或信息素的诱因下来到传播装置活动时,可利用栖息平台33进行栖息,昆虫离开时会携带栖息平台上的昆虫病毒进入环境,实现昆虫病毒的传播。
如图6、7所示,所述真菌繁殖释放器1包括支撑骨架11、若干挂在支撑骨架11上的真菌繁殖释放袋13和补水装置12。
如图8、9所示,所述支撑骨架11由金属杆焊接而成,其结构强度高,不容易变形,能够很好的支撑真菌繁殖释放袋13。所述支撑骨架11包括上框体111、下框体112和中间框体113,中间框体113设于上框体111与下框体112之间,上框体111、下框体112和中间框体113均为矩形,上框体111所围成的面积与下框体112所围成的面积大致相同,中间框体113所围成的面积大于上框体111所为围成的面积,三个框体呈上下布置且其中心同轴。所述上框体111与下框体112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杆116,本实施例一共设有四根第一连接杆116,分布在上框体111的四个边角,其用于连接上框体111和下框体112。所述上框体111与中间框体113之间设有第二连接杆114连接,第二连接杆114呈倾斜设置,上框体111与下框体112的每条相对的侧边之间一共设有两根第二连接杆114,第二连接杆114将上框体111与下框体112连接形成整体,上框体111、中间框图和第二连接杆114组成四棱锥台形的骨架。所述上框体111包括若干上固定框1111,真菌繁殖释放袋13与上固定框1111一一对应,且所述真菌繁殖释放袋13的上端边缘固定在上固定框1111上;所述上固定框1111由纵横交错的支撑杆形成,每个上固定框1111均为矩形,本实施例中,上固定框1111的布置区域包括位于上框体111中间的第一区域和围绕第一区域设置的第二区域;该种布置合理,满足一定数量要求的同时,各个真菌繁殖释放袋13之间不会受到遮挡,有利于真菌的释放。所述下框体112的中间位置设有螺母117,该螺母117可以螺杆配合,螺杆可以插在地上,实现整个真菌繁殖释放器在环境中的布设。
如图6至8所示,所述上框体111与中间框体113之间铺设挡板14,第二连接杆114支撑挡板14,使挡板14像屋檐一样切斜设置,具有一定的反射和排水的功能。所述第二连接杆114上设有凸起115,该凸起115呈钩状,凸起115向上设置并与第二连接杆114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所述挡板14上设有与所述凸起115配合的通孔141,该通孔141为长条形孔,所述挡板4通过凸起115与通孔141的配合固定在第二连接杆114上而不会脱落。本实施例的挡板14可以是黄板,用于引诱昆虫飞过来。
如图11所示,真菌繁殖释放袋13包括袋体131、设置在袋体131上端的投放口131和设置在的袋体131下端能依靠重力自开启的自动释放口。袋体131的形状大致呈长条形,袋体131由具有保湿透气的布料缝纫而成,如无纺布等,袋体131的材质一定程度影响真菌的防止。所述真菌释放袋的上端四周设有围绕投放口131设置的连接部136,该连接部136可以通过在袋体131的上端裁剪四道切口形成,所述连接部136的外侧面设有公魔术贴,所述真菌繁殖释放袋13的袋体131外侧面设有母魔术贴,公魔术贴与母魔术贴配合实现真菌繁殖释放袋13的固定,该种固定方式拆装方便;四个连接部136分别对应上固定框1111的四条边,使真菌繁殖释放袋13的投放口131形成矩形的打开状态,便于昆虫的投放。真菌繁殖释放袋13的下端延伸至下框体112的外侧,可以通过魔术贴固定在下框体112上,这样一来,真菌繁殖释放袋13从上往下呈倾斜设置,在袋体131的下端部形成斜坡,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所述自动释放口包括真菌繁殖释放袋13下端开口133和使下端开口133封闭的压垫134;所述压垫134为棉垫,棉垫缝纫固定在真菌繁殖释放袋13的下端外侧,棉垫具有一定的重量,能够压紧下端开口,并使其封闭,只有袋体131内的昆虫及真菌具有足够重量时才会冲开下端开口133;另外,棉垫具有一定的吸水功能,可以保持真菌繁殖释放袋13的湿度。所述袋体131外表面还可以设置其他用于释放真菌的袋体135。
如图7、10所示,所述补水装置12包括储水管和传水绳,传水绳的一端置于储水管内,另一端与所述真菌繁殖释放袋13接触。所述水箱由四个矩形分布的水管121首尾连接而成,所述水管121围绕下框体112而设形成环形储水结构,所述环形储水结构设于中间框体113的下方,所述储水管由若干挂钩15吊挂在中间框体113上。相邻水管121之间通过三通管122连接,三通管122的两个接口分别与两水管121对接,三通管122的第三个接口朝上形成雨水收集口1221,所述水收集口设置相邻挡板14之间的下方,挡板14倒流的雨水可以通过雨水收集口1221进入储水管,完成储水管的自动蓄水功能。所述传水绳挂在相邻挡板14之间,其一端通过雨水收集口1221伸入储水管内,另一端固定在真菌繁殖释放袋13的背面,真菌繁殖释放袋13通过传水绳吸取水箱内的水分来保持其湿度。所述传水绳伸入储水管内的一端套有铜环,铜质器件可以抑制杂菌生长,保证真菌繁殖。
如图12、13所示,所述昆虫诱捕器2设置在上框体111上,所述昆虫诱捕器2包括本体架21、上夹层装置23和一个以上的昆虫收集装置22。所述本体架21包括中间收集区域和围绕中间收集区域设置的外围区域,所述外围区域和中间区域分别布置昆虫收集装置22。所述昆虫收集装置22包括昆虫进入口和昆虫输送口24,处于中间区域的昆虫收集装置22的昆虫进入口处于本体架21的顶部与上夹层装置23连通,昆虫可以通过上夹层装置23进入中间区域的昆虫收集装置22。处于外围区域的昆虫收集装置22的昆虫进入口处于本体架21的侧面,昆虫可以通过其昆虫进入口爬入昆虫收集装置22内。
太阳能供电装置可以给设置在昆虫诱捕器上的诱捕灯供电,诱捕灯利用灯光吸引昆虫,昆虫爬到昆虫诱捕器上,根据昆虫习性,昆虫会进入到昆虫收集装置22中。所述昆虫收集装置22与所述真菌繁殖释放袋一一对应,且昆虫输送口与真菌繁殖释放袋的投放口对接,昆虫诱捕器能够将诱捕得到的昆虫自动向真菌繁殖释放器中输送,确保真菌繁殖释放器中的真菌能够繁持续殖和释放,起到长期害虫防治的作用。

Claims (10)

1.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包括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器、昆虫诱捕器和真菌繁殖释放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器包括反光罩、储粉机构和栖息平台,所述储粉机构设置在反光罩的下方且与反光罩连接,所述栖息平台设置在储粉机构的底部;所述储粉机构包括内筒体和与内筒体螺纹连接的外筒体,所述内筒体内设有第一腔体,内筒体的下端设有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外筒体内设有第二腔体,外筒体的顶部设有供内筒体伸入第二腔体的第二开口,外筒体的底部设有底板,所述外筒体的下端外侧面设有一个以上的出粉口;
所述真菌繁殖释放器包括支撑骨架、若干挂在支撑骨架上的真菌繁殖释放袋和补水装置,所述支撑骨架包括上框体和下框体,所述上框体与下框体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真菌繁殖释放袋的上端固定在上框体上,真菌繁殖释放袋的上端设有投放口,真菌释放袋的下端固定在下框体上,所述真菌释放袋的下端设有依靠重力自开启的自动释放口;所述补水装置包括储水管和传水绳,传水绳的一端置于储水管内,另一端与所述真菌繁殖释放袋接触;
所述昆虫诱捕器设置在上框体上且与真菌繁殖释放袋的投放口对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昆虫病毒辅助自传播器、昆虫诱捕器和真菌繁殖释放器固定在支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还设有太阳能供电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罩呈弧形,反光罩的顶部设有吊钩;所述内筒体的上端对称的两侧设有吊挂耳,所述反光罩的底部对应所述吊挂耳处设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与吊挂耳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从上往下包括第一柱体、第二柱体和第三柱体,所述第二柱体的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外筒体的上部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三柱体通过内筒体与外筒体的螺纹配合形成用于调节出粉口大小的调节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内与所述底板上设有锥形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栖息平台包括与外筒体的底部固定连接的支架、铺设在支架上的铜网垫圈和铺设在铜网垫圈上的毛绒垫圈,所述铜网垫圈和毛绒垫圈上均设有供外筒体穿出的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释放口包括真菌繁殖释放袋下端开口和使下端开口封闭的压垫,所述压垫为棉垫,且固定在真菌繁殖释放袋的下端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体包括若干上固定框,真菌繁殖释放袋与上固定框一一对应,且所述真菌繁殖释放袋的投放口边缘固定在上固定框上;所述真菌释放袋的上端四周设有围绕投放口设置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外侧面设有公魔术贴,所述真菌繁殖释放袋的袋体外侧面设有母魔术贴,公魔术贴与母魔术贴配合实现真菌繁殖释放袋的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还包括设于上框体与下框体之间的中间框体,所述中间框体所围成的面积大于上框体所围成的面积,上框体与中间框体之间设有第二连接杆,所述上框体与中间框体之间铺设挡板,所述挡板固定在第二连接杆上;所述储水管由若干水管首尾连接而成,所述水管围绕下框体而设形成环形储水结构,所述环形储水结构设于中间框体的下方;所述环形储水结构上设有若干水收集口,所述水收集口设置相邻挡板之间的下方,所述传水绳挂在相邻挡板之间,其一端通过水收集口伸入储水管内,另一端固定在真菌繁殖释放袋的背面。
CN201721760887.XU 2017-12-17 2017-12-17 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 Active CN2087082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60887.XU CN208708293U (zh) 2017-12-17 2017-12-17 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60887.XU CN208708293U (zh) 2017-12-17 2017-12-17 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08293U true CN208708293U (zh) 2019-04-09

Family

ID=65968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60887.XU Active CN208708293U (zh) 2017-12-17 2017-12-17 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082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24834A (zh) 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
CN205357857U (zh) 一种农业害虫诱捕器
CN206423399U (zh) 一种家用多功能灭蚊器
CN208708293U (zh) 一种害虫生物防治综合系统
CN213549219U (zh) 一种林业病虫害防治装置
CN205455537U (zh) 一种栽培大棚固定式诱捕虫器
CN205962439U (zh) 一种简易害虫诱捕器
CN207219908U (zh) 一种害虫防治箱
CN205390076U (zh) 一种枣食芽象甲成虫诱杀装置
CN205093413U (zh) 一种环保节能型害虫诱捕装置
CN108013007A (zh) 一种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自传播装置及方法
CN211322707U (zh) 一种夜用昆虫诱捕装置
CN207665861U (zh) 油茶树诱虫灯
CN211721582U (zh) 一种玉米昆虫防治用诱虫装置
CN209171249U (zh) 一种葡萄害虫灯光诱捕装置
CN207011574U (zh) 一种野外连续捕鼠装置
CN110402907A (zh) 一种可防止昆虫逃跑的户外采集装置
CN207444076U (zh) 一种杀虫灯
CN218164059U (zh) 一种农业植物保护用昆虫诱捕装置
CN207428304U (zh) 自重式简易捕鼠器
CN214546718U (zh) 一种新型森林病虫害防治诱虫装置
CN208191633U (zh) 一种虫生真菌繁殖释放袋的保湿补水装置
CN2726307Y (zh) 沙棘木蠹蛾诱捕器
CN210746811U (zh) 一种棉铃虫混合诱捕装置
CN210671787U (zh) 一种林业育苗用病虫害防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