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90930U - 直流泄能支路及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直流泄能支路及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90930U
CN208690930U CN201821409569.3U CN201821409569U CN208690930U CN 208690930 U CN208690930 U CN 208690930U CN 201821409569 U CN201821409569 U CN 201821409569U CN 208690930 U CN208690930 U CN 2086909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nch
dynamic
lets out
arrester
transmiss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0956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龙
李凌飞
何智鹏
辛清明
黄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outh Power Grid International Co ltd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outh Power Grid International Co ltd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outh Power Grid International Co ltd,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South Power Grid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40956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909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909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909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6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or generators via a high voltage DC link [HVCD]

Landscapes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输配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直流泄能支路,包括: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和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与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电连接,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接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接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与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输电线路的负极电连接;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一泄能电阻和第一避雷器组;第二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二泄能电阻和第二避雷器组。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地降低泄能回路的成本,提高泄能回路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直流泄能支路及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输配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直流泄能支路及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开关器件的快速发展,柔性直流输电在电压等级、输电距离和传输容量上,已经向传统直流输电逐步靠近。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和保护系统能够通过合理的配置来提高系统在故障情况下的不间断运行能力,从而实现系统的保护功能。然而,现有技术中,当受端换流站交流母线故障或者发生扰动时,母线电压将会跌落,从而会引起系统传输功率的下降,此时送端换流站若在故障期间保持额定传输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将会导致换流站子模块电容电压和直流线路电压升高,从而导致功率器件和电容的损坏,此类问题在新能源并网外送的情况下较为凸出。因此,有必要在受端交流侧故障期间(200ms-300ms),针对受端交流系统无法完全吸收的功率进行泄放,在故障切除后完成系统重启恢复正常运行状态,从而保证两端换流站功率器件的安全运行。
当直流输电系统发生故障时,现有的直流泄能支路虽然也能对过剩的功率进行泄放,但是,由于元器件直接与直流线路连接,会导致对元器件的绝缘水平要求更高,从而增加设备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流泄能支路,能够有效地降低元器件两端的电压,保证元器件的正常运行。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流泄能支路,配置于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包括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和第二动态泄能支路;
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负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一泄能电阻和第一避雷器组,所述第一泄能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泄能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避雷器组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避雷器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并接地;
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二泄能电阻和第二避雷器组,所述第二泄能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电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泄能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避雷器组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避雷器组的第二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负极电连接。
作为优化方案,所述第一泄能电阻与所述第二泄能电阻的阻值通过以下计算公式得到:
其中,Ud为此时直流侧电压实际值,Udrate为直流侧电压额定值,m为投入泄能电阻时的阈值,P1为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送端站输送功率,P2为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受端站接收功率,P3为流入所述直流泄能支路的功率,正常运行情况下满足P1=P2,P3=0。
作为优化方案,所述第一避雷器组中的避雷器数量为M个,且M个避雷器间同向并联,并共同并联在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正负极之间,其中,M≥1。
作为优化方案,所述第二避雷器组中的避雷器数量为N个,且N个避雷器间同向并联,并共同并联在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正负极之间,其中,N≥1。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直流泄能支路,配置于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包括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和第二动态泄能支路;
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负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一避雷器组,所述第一避雷器组的第一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避雷器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并接地;
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二避雷器组,所述第二避雷器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避雷器组的第二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负极电连接。
作为优化方案,所述第一避雷器组中的避雷器数量为m个,且m个避雷器间同向并联,并共同并联在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正负极之间,其中,m≥1。
作为优化方案,所述第二避雷器组中的避雷器数量为n个,且n个避雷器间同向并联,并共同并联在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正负极之间,其中,n≥1。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包括整流站、逆变站、直流线路以及如上所述的直流泄能支路;其中,所述整流站和所述逆变站包括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所述整流站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正极、所述逆变站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正极与所述直流线路相连接;所述整流站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负极、所述逆变站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负极与所述直流线路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直流泄能支路,包括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和第二动态泄能支路;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一泄能电阻和第一避雷器组,所述第一泄能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泄能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避雷器组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避雷器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二泄能电阻和第二避雷器组,所述第二泄能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电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泄能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避雷器组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避雷器组的第二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负极电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地降低元器件两端的电压,保证元器件的正常运行,从而提高直流泄能回路的可靠性;此外,能够有效地降低直流泄能回路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直流泄能支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避雷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整流站、逆变站、直流线路以及动态泄能支路;其中,所述整流站和所述逆变站包括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所述整流站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正极、所述逆变站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正极与所述直流线路相连接;所述整流站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负极、所述逆变站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负极与所述直流线路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整流站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和所述逆变站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均有6个桥臂,每个桥臂由N个规格一样的子模块SM(Sub-Module)和一个电抗器L串联组成。所述整流站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和所述逆变站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均通过三相变压器与交流系统连接,交流系统电源用Usa由表示,变压器用等值电感Lsa表示,换流站损耗用req表示,变压器电抗用XT表示,直流线路电压用Ud表示。其中,所述子模块SM为半桥子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设定整流站的输送功率为P1,逆变站的接收功率为P2,流入所述动态泄能支路的功率为P3,当直流输电系统正常运行时P1=P2,P3=0;当逆变站的交流侧母线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所述交流侧母线电压会下降,逆变站的接收功率降低,而此时整流站的输送功率保持不变,因此需要启动动态泄能支路来消耗多余的功率。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流泄能支路,配置于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包括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和第二动态泄能支路;
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负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一泄能电阻和第一避雷器组,所述第一泄能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泄能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避雷器组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避雷器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并接地;
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二泄能电阻和第二避雷器组,所述第二泄能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电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泄能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避雷器组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避雷器组的第二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负极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与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具有相同的结构,采用“第一”、“第二”的描述方式只是为了对其作出区分,而不具有限定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流泄能支路,通过在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接入泄能电阻,同时为动态泄能支路构造一个接地点,能够有效地降低元器件两端的电压;当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发生故障时,启动所述动态泄能支路,可以通过泄能电阻消耗传输中的过剩功率,从而保证元器件的正常运行以及故障消除后直流输电系统的快速恢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泄能电阻与所述第二泄能电阻的阻值通过以下计算公式得到:
其中,Ud为此时直流侧电压实际值,Udrate为直流侧电压额定值,m为投入泄能电阻时的阈值,P1为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送端站输送功率,P2为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受端站接收功率,P3为流入所述避雷型直流泄能支路的功率,正常运行情况下满足P1=P2,P3=0。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泄能电阻与第二泄能电阻阻值的计算公式得到的泄能电阻值为所述直流泄能支路中最大泄能电阻的阻值要求,而由于避雷器也可以作为泄能电阻的一部分,可以根据避雷器的阻抗特性,适当减小泄能电阻阻值的要求,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做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避雷器组中的避雷器数量为M个,且M个避雷器间同向并联,并共同并联在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正负极之间,其中,M≥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避雷器组中的避雷器数量为N个,且N个避雷器间同向并联,并共同并联在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正负极之间,其中,N≥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因采用避雷器与泄能电阻的组合,避雷器作为泄能支路的启停开关,在故障发生后,由于过电压的产生,避雷器自主动作,大电流通过避雷器泄能电阻得到泄放。当故障结束后,避雷器恢复,泄能支路恢复高阻状态。与采用晶闸管或IGBT等电力电子器件作为开关的泄能支路比较,本实用新型中的泄能支路结构更为简单,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
结合图1和图3所示,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避雷型直流泄能支路,配置于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包括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和第二动态泄能支路;
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负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一避雷器组,所述第一避雷器组的第一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避雷器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并接地;
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二避雷器组,所述第二避雷器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避雷器组的第二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负极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避雷器组中的避雷器数量为m个,且m个避雷器间同向并联,并共同并联在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正负极之间,其中,m≥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避雷器组中的避雷器数量为n个,且n个避雷器间同向并联,并共同并联在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正负极之间,其中,n≥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因采用避雷器与泄能电阻的组合,避雷器作为泄能支路的启停开关,在故障发生后,由于过电压的产生,避雷器自主动作,大电流通过避雷器泄能电阻得到泄放。当故障结束后,避雷器恢复,泄能支路恢复高阻状态。与采用晶闸管或IGBT等电力电子器件作为开关的泄能支路比较,本实用新型中的泄能支路结构更为简单,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
综上,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直流泄能支路,包括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和第二动态泄能支路;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一泄能电阻和第一避雷器组,所述第一泄能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泄能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避雷器组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避雷器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二泄能电阻和第二避雷器组,所述第二泄能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电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泄能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避雷器组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避雷器组的第二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负极电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地降低元器件两端的电压,保证元器件的正常运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直流泄能支路,配置于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和第二动态泄能支路;
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负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一泄能电阻和第一避雷器组,所述第一泄能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泄能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避雷器组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避雷器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并接地;
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二泄能电阻和第二避雷器组,所述第二泄能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电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泄能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避雷器组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避雷器组的第二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负极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泄能支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泄能电阻与所述第二泄能电阻的阻值通过以下计算公式得到:
其中,Ud为此时直流侧电压实际值,Udrate为直流侧电压额定值,m为投入泄能电阻时的阈值,P1为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送端站输送功率,P2为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受端站接收功率,P3为流入所述直流泄能支路的功率,正常运行情况下满足P1=P2,P3=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泄能支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雷器组中的避雷器数量为M个,且M个避雷器间同向并联,并共同并联在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正负极之间,其中,M≥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泄能支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避雷器组中的避雷器数量为N个,且N个避雷器间同向并联,并共同并联在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正负极之间,其中,N≥1。
5.一种直流泄能支路,配置于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和第二动态泄能支路;
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负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一避雷器组,所述第一避雷器组的第一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避雷器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入端电连接并接地;
所述第二动态泄能支路包括第二避雷器组,所述第二避雷器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动态泄能支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避雷器组的第二端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负极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流泄能支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雷器组中的避雷器数量为m个,且m个避雷器间同向并联,并共同并联在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正负极之间,其中,m≥1。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流泄能支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避雷器组中的避雷器数量为n个,且n个避雷器间同向并联,并共同并联在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正负极之间,其中,n≥1。
8.一种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包括整流站、逆变站、直流线路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直流泄能支路;其中,所述整流站和所述逆变站包括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所述整流站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正极、所述逆变站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正极与所述直流线路相连接;所述整流站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负极、所述逆变站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负极与所述直流线路相连接。
CN201821409569.3U 2018-08-29 2018-08-29 直流泄能支路及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Active CN2086909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09569.3U CN208690930U (zh) 2018-08-29 2018-08-29 直流泄能支路及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09569.3U CN208690930U (zh) 2018-08-29 2018-08-29 直流泄能支路及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90930U true CN208690930U (zh) 2019-04-02

Family

ID=65887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09569.3U Active CN208690930U (zh) 2018-08-29 2018-08-29 直流泄能支路及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909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84387B2 (en) LCC and MMC series-connected HVDC system with DC fault ride-through capability
CN109755954B (zh) 一种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换流器故障保护方法及装置
WO2016107616A1 (zh) 一种防止电压源型换流器电容过电压的装置
CN112217403B (zh) 桥臂电抗器在直流侧的特高压柔直换流单元布置结构
CN204668938U (zh) 混合直流故障处理装置、混合直流输电系统
CN111600497B (zh) 抑制高压直流换相失败的串联双向二极管桥换流器
CN108321828B (zh) 一种电流源-混合电压源串联型换流器拓扑
CN110289774A (zh) 一种高压直流输电换流单元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217720738U (zh) 一种海上柔性直流海缆永久性故障穿越系统
CN105375454A (zh) 一种短路故障限流器
CN110233472B (zh) 一种电压源换流器故障保护方法和保护装置
CN215835111U (zh) 一种应用于架空地线的直流融冰系统及其直流融冰设备
CN106936303B (zh) 一种抑制大容量mmc子模块故障电流的桥臂电路及方法
CN114884112A (zh) 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系统的受端交流故障穿越控制方法
CN208690930U (zh) 直流泄能支路及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CN111276995A (zh) 用于海上风电柔直送出系统的功率平衡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08754000U (zh) 直流泄能支路及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CN110380445A (zh) 混合直流换流器及其故障穿越方法
CN208739024U (zh) 直流泄能支路及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CN108242896A (zh) 换流器、直流侧接地三级结构柔性直流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4959327U (zh) 储能电路及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CN209658980U (zh) 一种充电桩的电源供电系统
CN212163154U (zh) 抑制高压直流换相失败的串联双向二极管桥换流器
CN107104457A (zh) 一种基于lcc‑aac型的混合直流输电系统
CN114785162A (zh) 一种适用于大容量水电解制氢设备的整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