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89322U - 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689322U CN208689322U CN201821370966.4U CN201821370966U CN208689322U CN 208689322 U CN208689322 U CN 208689322U CN 201821370966 U CN201821370966 U CN 201821370966U CN 208689322 U CN208689322 U CN 2086893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polaroid
- optical waveguide
- waveguide layer
- light sou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0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323 disproportio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60 hair shin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47 laser engra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该显示结构包括显示面板、偏光结构及光源,偏光结构设于显示面板上,偏光结构包括偏光片以及覆盖设于偏光片上的导光层;光源设于显示面板上且位于偏光结构的一侧,光源发射出的光束经过导光层后进入偏光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通过在偏光片上设置导光层的方式,减少了光源的厚度,从而降低了显示结构的厚度,使用户体验佳。此外,通过在导光层上设置与导光层形成一定角度的导光孔,使得入射导光层的光束在通过导光孔的时候发生折射并进入偏光片的方式,使得部分原本直接射出导光层的光束发生折射进入偏光片,从而增加偏光片的入射光量,进而提高显示结构亮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主动式全反射液晶显示结构主要包括光源、导光条、第一偏光片、液晶以及第二偏光片。光源发出的光束从导光条进入第一偏光片,经过第一偏光片将光束转换成偏振光,然后经由液晶对偏振光进行电调制后的光进入第二偏光片中进行解析,从而使得不同的偏振光产生明暗对比,进而产生画面。然而传统的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的导光层设置在光源上,导致光源较厚,而光源设置在显示结构前方,就导致显示结构整体较厚,使得占地空间较大且用户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能够减小显示结构的厚度以及提高显示结构的显示亮度与显示均匀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所述显示结构包括:
显示面板;
偏光结构,所述偏光结构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上,所述偏光结构包括偏光片以及覆盖设于所述偏光片上的导光层;以及
光源,所述光源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上且位于所述偏光结构的一侧,所述光源发射出的光束经过所述导光层进入所述偏光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层包括背离所述偏光片设置的上表面,所述导光层的所述上表面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导光孔,若干所述导光孔的中心线与所述导光层的所述上表面均形成第一角度,所述导光孔用于使入射所述导光层的光束在通过所述导光孔时发生折射,以使所述光束进入所述偏光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层还包括与所述上表面相对设置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与所述偏光片连接;
所述导光孔的开口位于所述导光层的所述上表面,所述导光孔自所述上表面向所述下表面延伸设置,且所述导光孔在所述导光层内的延伸深度为所述偏光片厚度的千分之二到百分之一。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孔为椭圆形孔,所述导光孔的长轴长度为所述导光孔的所述延伸深度的五分之二到五分之四,所述导光孔的短轴长度为所述导光孔的所述延伸深度的五分之一到五分之三。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显示结构还包括导光条,所述导光条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且位于所述光源与所述偏光结构之间,所述导光条用于引导光束进入所述导光层以及偏光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侧面和与第一显示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显示侧面,所述偏光片包括第一面,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侧面与所述偏光片的所述第一面齐平设置,所述光源包括发光面,所述发光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二显示侧面齐平。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光源还包括与所述发光面相对设置的透光面,所述偏光片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面相对设置的第二面,所述导光条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光面和第二导光面,所述第一导光面与所述光源的所述透光面贴合,所述第二导光面贴合于所述偏光片的所述第二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条设有斜面,所述斜面连接于所述光源的所述透光面及所述导光层的第一侧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条包括第一部分和与所述第一部分固接的第二部分,且所述第二部分设有所述斜面,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光源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偏光结构连接;或者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偏光结构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光源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条还包括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上均设有反射层,所述反射层用于将进入所述导光条的所述光束反射至所述偏光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偏光结构还包括保护膜,所述保护膜覆盖在所述导光层的所述上表面上,且所述保护膜完全覆盖所述导光孔并与所述导光孔之间形成具有填充介质的闭合空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光源上设有亮度感应装置及开关,所述亮度感应装置与所述光源电连接,所述开关与所述亮度感应装置及所述光源电连接;
所述亮度感应装置用于感应环境亮度,所述开关用于根据所述亮度感应装置感应的所述环境亮度控制所述光源的开启或关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通过将偏光片以及覆盖设于偏光片上的导光层设置于显示面板上的方式,使得原本在较厚光源中的导光层转移到较薄的偏光片上,实现了使显示结构整体厚度减小的目的,有利于显示结构的小型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光孔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光层上表面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光孔形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光孔第一种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光孔第二种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光孔第三种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光孔第四种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光孔第五种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光孔第六种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光孔第七种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光孔第八种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光孔第九种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光孔第十种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光孔第十一种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光孔第十二种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17是图1中的第一种导光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种导光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三种导光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顶”、“底”、“中”、“竖”、“斜”、“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设置”、“固设”、“连接”、“固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包括显示面板1、偏光结构2以及光源3。偏光结构2设于显示面板1上,偏光结构2包括偏光片21以及覆盖设于偏光片21上的导光层20。光源3设于显示面板1上且位于偏光结构2的一侧,光源3发射出的光束经过导光层20进入偏光片21,并最终经由偏光片21传输至显示面板1。
其中,该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可应用于显示领域中,例如应用在电视、电脑、手机等设备上作为显示屏使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将导光层20覆盖设于偏光片21上形成偏光结构2,再将偏光结构2设于显示面板1,且光源3设于偏光结构2的一侧的方式,替代了目前市面上采用的导光层20直接贴设在光源3上的方式,有效降低光源3侧的厚度,从而整体降低显示结构1的厚度,有利于显示结构1的小型化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导光层20完全覆盖于偏光片21上,即,导光层20的各个侧面应与偏光片21对应的各个侧面齐平。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由导光层20进入偏光片21的光束较为均匀,从而使得显示面板1发光均匀。
结合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光层20可为贴设在偏光片21上的方形板或者是贴覆在偏光片21上的导光膜(例如亚克力膜)形成。具体地,导光层20包括上表面201及与上表面201相对设置的下表面202以及连接于上表面201和下表面202之间的第一侧面203和第二侧面204,其中,下表面202与偏光片21连接,第一侧面203与第二侧面204相对且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导光层20的上表面201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导光孔205,若干导光孔25的中心线(未标注)与导光层20的上表面201均形成第一角度α,导光孔205用于使入射导光层20的光束在通过导光孔205时发生折射,以使光束进入偏光片21。
更进一步地,该若干导光孔205的开口位于导光层20的上表面201,各导光孔205的各中心线平行设置,且导光孔205自导光层20的上表面201向导光层20的下表面202倾斜设置,第一角度α为30度到150度。采用各导光孔205的中心线平行设置的方式,可以使得经过导光孔205折射之后的光不再经过导光孔205产生二次折射,从而减少光强度的损失;使第一角度α为30度到150度的这种角度设置,可以使入射光束尽可能多的通过导光孔205的折射进入偏光片21,从而提高显示结构的亮度。
具体地,导光孔205可在第一角度α为30度到150度之间设置,当第一角度α为30度时,导光孔205的中心线与第一侧面203形成60度的夹角,当第一角度α为150度时,导光孔205的中心线与第二侧面204形成60度的夹角。
优选地,第一角度α为120度到150度,在这个角度区间下,可以使入射光束较多的进入偏光片21。
在本实施例中,导光孔205的中心线与偏光片21的吸收轴成90度,使得入射光束在经过导光孔205的折射之后,部分该光束入射偏光片21的吸收轴的角度接近90度,使得偏光片21对于入射光束的吸收率高,能够提高显示结构的亮度。
在本实施例中,导光孔205自上表面201向下表面202延伸设置,导光孔205的延伸深度d为偏光片21厚度的千分之二到百分之一。其中,延伸深度d为导光孔205底部中点a到导光孔顶部中心点b的长度,定义导光孔205底部中点a到导光层上表面201的距离为h,如图2的A所示,当第一角度α大于90度小于等于150度时,h=d*s i n(180-α)。如图2的B所示,当第一角度α大于等于30度小于90度时,h=d*s i nα。可以得知的是,当第一角度α等于90度时,h=d。确定h的大小后,通过标尺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每个导光孔205底部中点a到上表面201的距离h,从而可有效检测雕刻工艺是否优良。
此外,为了使得较多的光束都能通过导光孔205发生折射,导光孔205的延伸深度d不宜过浅,也不宜过深,因此,限定导光孔205的延伸深度d,主要是基于导光孔205对光束的折射作用而考虑的。
在本实施例中,导光孔205为开口在上表面201的椭圆形空腔,且导光孔205的开口形状为椭圆形,导光孔205的长轴长度为延伸深度d的五分之二到五分之四,导光孔205的短轴长度为延伸深度d的五分之一到五分之三。
优选地,导光孔205的长轴长度为延伸深度d的五分之三,导光孔205的短轴长度为延伸深度d的五分之二。使用这种数值比例,能够使椭圆形空腔增强折射光束的能力,使更多的光束通过导光孔205后进入偏光片21。
在本实施例中,导光孔205内具有介质,且该介质可为空气。光束射入导光层20之后,部分向导光层20的上表面201传输的光束经过导光孔205,而此时由于导光层20为亚克力膜,而导光孔205内的介质为空气,所以光束会在进出导光孔205的内壁的时候发生折射。因此,导光孔205采用椭圆形空腔的设计有利于光束的折射,且对光折射的指向性强。
可以理解的是,导光孔205也可为如图4所示的圆锥体空腔、三棱柱空腔或球状空腔。
结合图5至图7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若干导光孔205可自导光层20的第一侧面203由稀疏到密集排布至导光层20的第二侧面204。具体地,以光束从第一侧面203入射为例,因为光强度在光传输的过程中会发生损耗,所以光传输的距离越长,入射光束强度就越低,从而出现靠近第一侧面203的显示结构较亮而靠近第二侧面204的显示结构较暗的情况,进而造成显示结构亮度不均。而本实用新型采用导光孔205由稀疏到密集的排布方式能够增加这部分靠近第二侧面204的光束经过导光孔205的概率,并使该光束发生折射进入偏光片21内,从而使显示结构亮度显示均匀。
结合图8至图10所示,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若干导光孔205均匀排布在导光层20的上表面201,以便于在生产制作的时候,使用激光雕刻技术直接制作间隔设置的导光孔205。
结合图11至图13所示,作为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以导光层20的中心线206作为分割线,位于导光层20的中心线206的一侧的导光孔205为靠近第一侧面203的导光孔205,位于导光层20中心线206的另一侧的导光孔205为靠近第二侧面204的导光孔205。则若干导光孔205可自导光层20的第一侧面203均匀设置到上表面201的中心线206,再从上表面201的中心线206由稀疏到密集排布至导光层20的第二侧面204。
结合图14至图16所示,作为再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以导光层20的中心线206作为分割线,位于导光层20的中心线206的一侧的导光孔205为靠近第一侧面203的导光孔205,位于导光层20中心线206的另一侧的导光孔205为靠近第二侧面204的导光孔205。若干导光孔205可自导光层20的第一侧面203均匀设置到上表面201的中心线206,再从中心线206较为密集的均匀排布至导光层20的第二侧面204。
应该得知的是,在上述图11至图13以及图14至图16的两种方式中,均可以在光强度较高的靠近第一侧面203的区域内使导光孔205均匀排布在上表面201上,采用均匀排布的方式从而可以降低雕刻的难度。而在光强度较低的靠近第二侧面204的区域内则使用由稀疏到密集排布的方式或者较为密集地均匀排布的方式,能够增加这部分靠近第二侧面204的光束经过导光孔205的概率并发生折射进入偏光片21内,进而使显示结构亮度显示均匀。
以下对导光孔使光束发生折射的具体原理进行说明:
由于入射导光层20的光束会有不同的入射方向,以光束从第一侧面203入射到导光层20为例,根据光束入射导光层20后的结果可分为三类光束,分别为第一类光束、第二类光束和第三类光束。其中,第一类光束为会经过导光孔205的光束,第二类光束为直接射出导光层20的光束,第三类光束为直接射入偏光片21的光束。而导光孔205只对第一类光束产生影响。该第一类光束射入导光层20后,会继续传输直至经过导光孔205后第一类光束产生折射,部分经过折射的该第一类光束进入偏光片21,而剩余部分经过折射的该光束透过上表面201或者第二侧面204射出导光层20;而第二类光束会在射入导光层20后,直接透过第二侧面204射出导光层20;同理,第三类光束会在进入导光层20后直接射入偏光片21。
由此可知,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在导光层20上设置导光孔205,且导光孔205的中心线与导光层20的上表面201之间形成一定角度α的方式,可以使第一类光束通过折射后部分进入偏光片21,使入射偏光片21的光量增加,从而实现提高显示结构亮度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偏光结构2还包括保护膜22,保护膜22覆盖在导光层20的上表面201上,且保护膜22完全覆盖导光孔205并与导光孔205之间形成具有填充介质的闭合空间。其中,保护膜22用于保护偏光结构2不受到外界的挤压,刮蹭以及磨擦,有利于保持偏光结构2的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闭合空间内的填充介质为空气。具体地,在制作导光孔205的时候,空气会自然进入导光孔205,而在保护膜22覆盖闭合空间的时候,空气就留在导光孔205内。采用这种方式,省去了对闭合空间填充介质的过程,使制作工艺变得简单而高效。
结合图1和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显示结构还包括导光条4,导光条4设置在显示面板1上,且位于光源3与偏光结构2之间,用于引导光束,使光束在通过导光条4后进入导光层20以及偏光片21。具体地,导光条4起到引导光束进入导光层20的作用,可以使部分直接射出显示结构的光束进入导光层20,从而增加显示结构亮度。
进一步地,导光条4还包括第一反射面41和第二反射面42,第一反射面41与第二反射面42上均设有反射层(未图示),反射层用于将进入导光条4的光束反射至偏光结构2。具体地,反射层可由覆盖在第一反射面41和第二反射面42上的一层反射材料形成;或者,反射层也可由贴合在第一反射面41和第二反射面42上的一层反射板形成。该反射层可使得一部分将要射出导光条4的光束传输至反射层后发生反射,从而使得一部分光束进入导光层20,增加进入导光层20的光束,提升显示结构亮度。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包括第一显示侧面11和与第一显示侧面11相对设置的第二显示侧面12,偏光片21包括第一面211,显示面板1的第一显示侧面11与偏光片21的第一面211齐平设置,光源3包括发光面31,发光面31与显示面板1的第二显示侧面12齐平。具体地,采用使显示面板1的第一显示侧面11与偏光片21的第一面211齐平设置的方式可以减少光束射出显示面板的数量,采用使发光面31与显示面板1的第二显示侧面12齐平的方式,可以使光束可以较多地进入显示面板1,增加显示结构亮度。
进一步地,光源3还包括与发光面31相对设置的透光面32,偏光片21还包括与第一面211相对设置的第二面212,导光条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光面43和第二导光面44,第一导光面43与光源3的透光面32贴合,第二导光面44贴合于偏光片21的第二面212。导光条4设有斜面(未标注),斜面连接于光源3的透光面32及导光层20的第一侧面203。
应该得知的是,由于导光层20覆盖设于偏光片21上,因此,导光层20的尺寸与偏光片21的尺寸相匹配,即,导光层20的第一侧面203应与偏光片21对应的第二面212齐平,导光层20的第二侧面204应与偏光片21对应的第一面211齐平。
具体地,因为第一侧面203与第二面212齐平设置,所以第二导光面44也与第一侧面203贴合。具体地,光源3采用LED光源,由于最小的LED光源的厚度在0.2mm-0.4mm之间,偏光片21的厚度在0.1mm-0.2mm之间,而导光层20的厚度在0.1mm-0.15mm之间,因此可以得知的是,光源3的最小厚度依然略大于导光层20叠加于偏光片21的整体厚度,因此,该导光条4的斜面因自厚度较大的光源3的顶面倾斜连接至厚度较小的导光层20的顶面,即,该斜面为自上而下倾斜设置。此外,由于该光源3的最小厚度略大于导光层叠加于偏光片21的整体厚度,因此可知,光源3的顶面与导光层20的顶面之间的高低差并不大,即,斜面的斜率较小,因此采用在导光条4上设有斜面的方式可以使光束平缓的穿过导光条4。
所以导光条4的斜面用于连接不同厚度的光源3和导光层20,斜面为第一反射面41,导光条底面(未标注)为第二反射面42,该斜面有助于光束在射出光源之后以较小的损耗进入导光层20。
可以得知的是,该斜面可为倾斜平面或者曲面,该斜面可通过在导光条4上切割去除部分材料形成。
以下对导光条4使光束发生反射的具体原理进行说明:
由于入射导光条20的光束会有不同的入射方向,以光束从第一导光面43入射到第二导光面44为例,根据光束射出第一导光面43的结果可分为三种光束,分别为第1种光束、第2种光束和第3种光束。其中,第1种光束为从第一导光面43射出后传输至第一反射面41或第二反射面42的并最终进入导光层20的光束。第2种光束为从第一导光面43射出后直接进入导光层20的光束;第3种光束为从第一导光面43射出后传输到第一反射面41或第二反射面42并最终回到光源的光束。第1种光束射入导光条后,会继续传输,直至到达第一反射面41或第二反射面42后,该第1种光束产生反射,部分经过反射的该第1种光束进入导光层20,而剩余部分经过反射的该光束经过传输后会再次到达第二反射面42或第一反射面41后产生反射,该部分光束的一部分光束会进入导光层20,另一部分会再次传输至第一反射面41或第二反射面42产生反射,以此类推;而第2种光束会在射入导光条4后,直接进入导光层20;第3种光束在进入导光条4后,会继续传输,直至到达第一反射面41或第二反射面42后第3类光束产生反射,该第3类光束会在反射后回到光源3,而不能进入第一侧面203。
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条4可使大部分的光束反射至导光层20内,并最终经由导光层20内的导光孔206将大部分光束折射至偏光片21,从而使得进入偏光片21的光束增加,进而使得经由偏光片21传输至显示面板1进行显示的光束也增加,有效提高显示结构的显示亮度。
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条4包括第一部分45和与第一部分45固接的第二部分46,且第二部分46设有斜面,第一部分45与光源3连接,第二部分46与偏光结构2连接;或者第一部分45与偏光结构2连接,第二部分46与光源3连接。
结合图18所示,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导光条4包括第一部分45和与第一部分固接的第二部分46,第一部分45与光源3连接,第二部分46与偏光结构2连接,且第二部分46设有斜面。具体地,导光条其中第一部分45为方形条,第二部分46为楔形条,第一部分45的顶面(未标注)与第二部分46的顶面(未标注)形成上述的第一反射面41,第一部分45的底面(未标注)与第二部分46的底面(未标注)形成上述的第二反射面42。
结合图19所示,作为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导光条4包括第一部分45和与第一部分固接的第二部分46,导光条第二部分46与光源连接,第一部分45与偏光结构2连接,第一部分45的顶面与第二部分46的顶面形成上述的第一反射面,第一部分45的底面与第二部分46的底面形成上述的第二反射面42。
进一步地,在图17中,由于斜面是自光源3的顶面直接倾斜连接至导光层20的顶面,因此,将该斜面标记为第一斜面;而在图18中,斜面设于第二部分46,且斜面自第一部分45的顶面向导光层20的顶面倾斜连接,因此,将该斜面标记为第二斜面;同理,在图19中,斜面还是设于第二部分46,但此时,斜面是自光源的顶面向第一部分45的顶面倾斜连接的,因此,将该斜面标记为第三斜面。
其中,定义第一斜面的斜率为K1,第二斜面的斜率为K2,第三斜面的斜率为K3,K1<K2≤K3,可以得知第一斜面相较于第二斜面与第三斜面较为平缓,所以光束在传输到第一斜面的时候反射角度较小,从而光强度损失较少。
采用第二斜面的设置方式,相较于第一斜面而言,因第二斜面设于第二部分46,因此,第一部分45的顶面高于第二部分46的顶面设置,这样能够使得光束在第一部分45传输的时候,减少触碰到第一部分45的顶面的概率(即,减少触碰到第一反射面41的概率),从而缩短光束的传输路径,所以光强度较强;而光束在第二部分46传输的时候,由于该第二部分46的第二斜面斜率较大,所以光束碰到斜面后会发生大角度的反射,从而导致光束的传输路径延长,进而导致在第二部分46的光强度削减程度较高,即最终导致进入导光层20或偏光片21的光束强度弱。
同理,由于第三斜面斜率略小于或近似等于第二斜面斜率,因此,对于图19的导光条而言,其对于光束的传输效果与图18的导光条的传输效率相差无异,故这里不再赘述。
由此可知,采用第一斜面的方式,由于第一斜面斜率较小,从而光束在传输到到第一斜面时发生反射的角度较小,进而使得进入导光层以及偏光片的光束更加均匀,进而使得显示面板的亮度显示更加均匀。
请再次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光源3上设有亮度感应装置(未图示)及开关,亮度感应装置与光源3电连接,开关与亮度感应装置及光源3电连接;亮度感应装置用于感应环境亮度,开关用于根据亮度感应装置感应的环境亮度控制光源3的开启或关闭。
具体地,在环境亮度高于亮度感应装置所设置的亮度阈值时,亮度感应装置会控制开关关闭,从而关闭光源3;而在环境亮度低于亮度感应装置所设置的亮度阈值时,亮度感应装置会控制开关开启,从而开启光源3。采用亮度感应装置自动感应环境亮度并自动控制光源的开启或关闭的方式,可以减少显示结构的耗电量,还可以有效护眼,因为光源发射出的光多为高频的蓝光,长时间观看显示结构的话对眼睛会产生损害,而在环境亮度高于亮度阈值时,显示结构所发出的光为环境所入射的自然光进入显示面板后,显示面板底部的反射材料将自然光反射出,进入人眼,经过反射的光被反射材料滤过了大量有害人眼的蓝光,从而能够有效护眼。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通过在偏光片上设置导光层的方式,减少了光源的厚度,从而降低了显示结构的厚度。
此外,通过导光层上设置与导光层形成一定角度的导光孔,使得入射导光层的光束在通过导光孔的时候发生折射并进入偏光片的方式,使得部分原本直接射出导光层的光束发生折射进入偏光片,从而增加了偏光片的入射光量,进而提高显示结构亮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偏光结构,所述偏光结构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上,所述偏光结构包括偏光片以及覆盖设于所述偏光片上的导光层;以及
光源,所述光源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上且位于所述偏光结构的一侧,所述光源发射出的光束经过所述导光层进入所述偏光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层包括背离所述偏光片设置的上表面,所述导光层的所述上表面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导光孔,若干所述导光孔的中心线与所述导光层的所述上表面均形成第一角度,所述导光孔用于使入射所述导光层的所述光束在通过所述导光孔时发生折射,以使所述光束进入所述偏光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层还包括与所述上表面相对设置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与所述偏光片连接;
所述导光孔的开口位于所述导光层的所述上表面,所述导光孔自所述上表面向所述下表面延伸设置,且所述导光孔在所述导光层内的延伸深度为所述偏光片厚度的千分之二到百分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孔为椭圆形孔,所述导光孔的长轴长度为所述导光孔的所述延伸深度的五分之二到五分之四,所述导光孔的短轴长度为所述导光孔的所述延伸深度的五分之一到五分之三。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结构还包括导光条,所述导光条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且位于所述光源与所述偏光结构之间,所述导光条用于引导光束进入所述导光层以及偏光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侧面和与第一显示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显示侧面,所述偏光片包括第一面,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侧面与所述偏光片的所述第一面齐平设置,所述光源包括发光面,所述发光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二显示侧面齐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还包括与所述发光面相对设置的透光面,所述偏光片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面相对设置的第二面,所述导光条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光面和第二导光面,所述第一导光面与所述光源的所述透光面贴合,所述第二导光面贴合于所述偏光片的所述第二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条设有斜面,所述斜面连接于所述光源的所述透光面及所述导光层的第一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条包括第一部分和与所述第一部分固接的第二部分,且所述第二部分设有所述斜面,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光源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偏光结构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偏光结构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光源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所述导光条还包括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上均设有反射层,所述反射层用于将进入所述导光条的所述光束反射至所述偏光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结构还包括保护膜,所述保护膜覆盖在所述导光层的所述上表面上,且所述保护膜完全覆盖所述导光孔并与所述导光孔之间形成具有填充介质的闭合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上设有亮度感应装置及开关,所述亮度感应装置与所述光源电连接,所述开关与所述亮度感应装置及所述光源电连接;
所述亮度感应装置用于感应环境亮度,所述开关用于根据所述亮度感应装置感应的所述环境亮度控制所述光源的开启或关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370966.4U CN208689322U (zh) | 2018-08-23 | 2018-08-23 | 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370966.4U CN208689322U (zh) | 2018-08-23 | 2018-08-23 | 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689322U true CN208689322U (zh) | 2019-04-02 |
Family
ID=65886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370966.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689322U (zh) | 2018-08-23 | 2018-08-23 | 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68932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61897A (zh) * | 2018-08-23 | 2018-11-06 |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
-
2018
- 2018-08-23 CN CN201821370966.4U patent/CN20868932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61897A (zh) * | 2018-08-23 | 2018-11-06 |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889105B (zh) | 一种补光模组、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终端 | |
CN101772670A (zh) | 发光装置以及具有该发光装置的照明装置 | |
US11307342B2 (en) | Optical collimation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07991811A (zh) | 前光源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9844614A (zh) | 显示装置 | |
CN208689322U (zh) | 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 | |
CN108761897A (zh) | 一种主动式反射显示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561628A (zh) | 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 |
CN110222618A (zh) | 一种屏幕指纹组件及终端设备 | |
CN205679890U (zh) | 一种曲面液晶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 |
CN108346683A (zh) | 发光结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控制方法 | |
CN110068948A (zh) | 一种可变视区的显示装置 | |
EP4336231A1 (en) | Front 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CN106764708B (zh) | 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02313999A (zh) | 一种减弱激光散斑的装置 | |
CN108089372A (zh) |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7544197A (zh) | 复合盖板、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 |
CN101750795A (zh) | 全透型液晶显示模组 | |
CN108375814A (zh) | 新型微结构导光板及其显示模组 | |
CN207601366U (zh) | 一种透镜及其光路反射透射式光引擎模块 | |
CN206960694U (zh) | 一种复合结构的导光板 | |
CN201007743Y (zh) | 反射片的结构改良 | |
CN203549599U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6772770A (zh) | 一种复合结构的导光板 | |
CN107957610A (zh) | 一种透镜及其光路反射透射式光引擎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