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41104U - 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41104U
CN208641104U CN201820127961.2U CN201820127961U CN208641104U CN 208641104 U CN208641104 U CN 208641104U CN 201820127961 U CN201820127961 U CN 201820127961U CN 208641104 U CN208641104 U CN 2086411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late
air cushion
fixedly connected
bevel gear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2796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小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012796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411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411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4110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包括摇杆,所述摇杆的左侧面与第一转轴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外壁套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卡接在L型支撑板的右侧面,所述第一转轴的左端与第一锥齿轮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的下表面与第三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该重症护理翻身气垫,通过摇杆、第一转轴、螺纹柱、第二滑槽和第二支撑板的共同作用下,摇动摇杆,第一转轴转动使得第一锥齿轮转动,使得螺纹柱转动,螺纹柱转动使得螺纹帽上升,从而使得支撑杆顶端的滑轮顶起第二支撑板,从而实现了给重症患者调整坐卧角度,增加了患者舒适性,降低了给重症患者翻身引起的危害。

Description

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垫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
背景技术
重症病人是指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变化快,两个以上的器官系统功能不稳定,减退或衰竭病情发展可能会危及到病人生命。通常,由于重症病人不能自主动作,因此对重症病人的护理是很麻烦的事情。在对重症病人的护理中,如果没有进行科学的护理,常常会给重症病人带来新的伤痛。
重症病人长期卧床不翻身,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病人会产生褥疮等皮肤性疾病,所以要求护理人员经常的给病人进行翻身,这样操作十分麻烦、费时费力,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工作量,且防褥疮效果并不理想。同时,重症患者有时需要将头部抬高,通常采用被褥等作为物垫,不方便调整坐卧角度,普通病床容易对患者造成磕碰,不利于健康恢复。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解决了重症病人长期卧床不翻身,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病人会产生褥疮等皮肤性疾病,所以要求护理人员经常的给病人进行翻身,这样操作十分麻烦、费时费力,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工作量,且防褥疮效果并不理想。同时,重症患者有时需要将头部抬高,通常采用被褥等作为物垫,不方便调整坐卧角度,普通病床容易对患者造成磕碰,不利于健康恢复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包括摇杆,所述摇杆的左侧面与第一转轴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外壁套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卡接在L型支撑板的右侧面,所述第一转轴的左端与第一锥齿轮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的下表面与第三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轴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的底端与L型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的上表面与螺纹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柱的外壁螺纹连接有螺纹帽,所述螺纹帽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固定杆相对的一面固定连接,且右侧固定杆的右侧面与滑块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滑块的右侧面与L型支撑板左侧面开设的第一滑槽滑动连接,且两个固定杆的上表面均与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与支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滑轮,所述滑轮的顶端穿过车框架的下表面开设的孔口到达车框架的上方,所述滑轮的顶端滑动连接在第二支撑板下表面开设的滑槽内,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左侧面与U型杆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U型杆的内壁卡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外壁套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左侧面与固定块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的左侧面与第三支撑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下表面与车框架的上表面搭接,所述车框架的上表面与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搭接,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上表面与气垫的下表面搭接,所述气垫的下表面与与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搭接。
优选的,所述车框架的下表面设置有四个行动轮,且四个行动轮位于车框架下表面的四角处。
优选的,所述气垫内设置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的一端设置有充气口。
优选的,所述车框架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手部护栏,且两个手部护栏分别位于车框架的前方和后方。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的形状为矩形,且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的厚度为5cm。
优选的,所述气垫为可折叠气垫,且气垫的长度为220cm。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重症护理翻身气垫,通过摇杆、第一转轴、螺纹柱、第二滑槽和第二支撑板的共同作用下,摇动摇杆,第一转轴转动使得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转动使得第二锥齿轮转动,使得螺纹柱转动,螺纹柱转动使得螺纹帽上升,螺纹帽上升带动第一支撑板上升,从而使得支撑杆顶端的滑轮顶起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上升使得U型杆转动,第二支撑板做弧形上升,从而实现了给重症患者调整坐卧角度,增加了患者舒适性。
(2)、该重症护理翻身气垫,通过设置充气口和充气管,能够随时充气鼓起,且气垫的形状为波浪状,具有透气型,降低了重症患者患上褥疮的可能性,通过设置手部护栏和头部护栏,使得重症患者更加安全的躺在气垫上,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U型杆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摇杆、2第一转轴、3第一轴承、4第一锥齿轮、5第二锥齿轮、6螺纹柱、7螺纹帽、8固定杆、9第一支撑板、10L型支撑板、11滑块、12第一滑槽、13支撑杆、14滑轮、15第二滑槽、16车框架、17行动轮、18气垫、19充气管、20充气口、21U型杆、22固定块、23第二转轴、24第二轴承、25第二支撑板、26第三支撑板、27手部护栏、28头部护栏、29第三转轴、30第三轴承、31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包括摇杆1,通过设置摇杆1,摇动摇杆1,使得第一转轴2在第一轴承3内转动,第一转轴2转动使得第一锥齿轮4转动,第一锥齿轮4转动使得第二锥齿轮5转动,使得螺纹柱6转动,螺纹柱6转动使得螺纹帽7上升,螺纹帽7上升带动第一支撑板9上升,摇杆1的左侧面与第一转轴2的右端固定连接,第一转轴2的外壁套接有第一轴承3,第一轴承3卡接在L型支撑板10的右侧面,第一转轴2的左端与第一锥齿轮4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4与第二锥齿轮5啮合,第二锥齿轮5的下表面与第三转轴29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三转轴29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三轴承30,第三轴承30的底端与L型支撑板1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锥齿轮4和第二锥齿轮5,实现了摇杆1和螺纹柱6的转动,第二锥齿轮5的上表面与螺纹柱6的底端固定连接,螺纹柱6的外壁螺纹连接有螺纹帽7,螺纹帽7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固定杆8相对的一面固定连接,且右侧固定杆8的右侧面与滑块1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滑块11的右侧面与L型支撑板10左侧面开设的第一滑槽12滑动连接,通过设置第一滑槽12和滑块11,使得第一支撑板9稳定的上升和下降,从而实现了第二支撑板25的稳定上升和下降,且两个固定杆8的上表面均与第一支撑板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9的上表面与支撑杆13的底端固定连接,支撑杆1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滑轮14,通过设置支撑杆13和滑轮14,使得第二支撑板25能够稳定地作弧形运动,让病人稳定的达到合适的位置,滑轮14的顶端穿过车框架16的下表面开设的孔口31到达车框架16的上方,滑轮14的顶端滑动连接在第二支撑板25下表面开设的滑槽内,第二支撑板25和第三支撑板26的形状为矩形,且第二支撑板25和第三支撑板26的厚度为5cm,第二支撑板25的左侧面与U型杆2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U型杆21的内壁卡接有第二转轴23,第二转轴23的外壁套接有第二轴承24,第二轴承24的左侧面与固定块22的右侧面固定连接,固定块22的左侧面与第三支撑板26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第三支撑板26的下表面与车框架16的上表面搭接,车框架16的上表面与第二支撑板25的下表面搭接,车框架16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手部护栏27,通过设置手部护栏27,使得病人自己在做翻身运动的时候更加安全,能够在医护人员不在的时候,保障了病人的安全,且两个手部护栏27分别位于车框架16的前方和后方,车框架16的下表面设置有四个行动轮17,通过设置行动轮17,便于整个装置的移动,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检查、康复等护理,实现了病人能够快速的达到治疗的地点,且四个行动轮17位于车框架16下表面的四角处,第三支撑板26的上表面与气垫18的下表面搭接,气垫18为可折叠气垫,且气垫18的长度为220cm,气垫18的下表面与与第二支撑板25的上表面搭接,通过设置气垫18,降低了重症患者患上褥疮的可能性,能够让病人更加舒适,气垫18内设置有充气管19,充气管19的一端设置有充气口20,通过设置充气管19和充气口20,使得医务人员能够自由对气垫18进行充气和放气,从而使得气垫18能够满足病人的需求。
使用时,当病人需要抬头时,医护人员手动摇动摇杆1,使得第一转轴2在第一轴承3内转动,第一转轴2转动使得第一锥齿轮4转动,第一锥齿轮4转动使得第二锥齿轮5转动,第二锥齿轮5转动带动第三转轴29在第三轴承30内转动,使得螺纹柱6转动,螺纹柱6转动使得螺纹帽7上升,螺纹帽7上升带动第一支撑板9上升,从而使得支撑杆13顶端的滑轮14顶起第二支撑板25,滑轮14在第二滑槽15内运动,第二支撑板25上升使得U型杆21转动,U型杆21转动带动第二转轴23在第二轴承24内转动,使得第二支撑板25做弧形上升,在达到合适病人坐卧的角度的时候,医护人员停止转动摇杆1,第二支撑板25停止上升,当需要让病人再次躺回去的时候,医护人员反向转动摇杆1,第一转轴2在第一轴承3内转动,第一转轴2转动使得第一锥齿轮4转动,第一锥齿轮4转动使得第二锥齿轮5转动,第二锥齿轮5转动带动螺纹柱6转动,使得螺纹帽7下降,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板9下降,第一支撑板9带动支撑杆13下降,使得第二支撑板25下降,第二支撑板25下降使得U型杆21转动,U型杆21转动带动第二转轴23在第二轴承24内转动,当第二支撑板25接触到车框架16时,医护人员停止摇动摇杆1,让重症患者躺好。
综上可得,1、该重症护理翻身气垫,通过摇杆1、第一转轴2、螺纹柱6、第二滑槽15和第二支撑板25的共同作用下,摇动摇杆1,第一转轴2转动使得第一锥齿轮4转动,第一锥齿轮4转动使得第二锥齿轮5转动,使得螺纹柱6转动,螺纹柱6转动使得螺纹帽7上升,螺纹帽7上升带动第一支撑板9上升,从而使得支撑杆13顶端的滑轮14顶起第二支撑板25,第二支撑板25上升使得U型杆21转动,第二支撑板25做弧形上升,从而实现了给重症患者调整坐卧角度,增加了患者舒适性。
2、该重症护理翻身气垫,通过设置充气口20和充气管19,能够随时充气鼓起,且气垫18的形状为波浪状,具有透气型,降低了重症患者患上褥疮的可能性,通过设置手部护栏27和头部护栏28,使得重症患者更加安全的躺在气垫18上,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包括摇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摇杆(1)的左侧面与第一转轴(2)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2)的外壁套接有第一轴承(3),所述第一轴承(3)卡接在L型支撑板(10)的右侧面,所述第一转轴(2)的左端与第一锥齿轮(4)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4)与第二锥齿轮(5)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5)的下表面与第三转轴(29)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轴(29)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三轴承(30),所述第三轴承(30)的底端与L型支撑板(1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5)的上表面与螺纹柱(6)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柱(6)的外壁螺纹连接有螺纹帽(7),所述螺纹帽(7)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固定杆(8)相对的一面固定连接,且右侧固定杆(8)的右侧面与滑块(1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滑块(11)的右侧面与L型支撑板(10)左侧面开设的第一滑槽(12)滑动连接,且两个固定杆(8)的上表面均与第一支撑板(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9)的上表面与支撑杆(13)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1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滑轮(14),所述滑轮(14)的顶端穿过车框架(16)的下表面开设的孔口(31)到达车框架(16)的上方,所述滑轮(14)的顶端滑动连接在第二支撑板(25)下表面开设的滑槽内,所述第二支撑板(25)的左侧面与U型杆(2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U型杆(21)的内壁卡接有第二转轴(23),所述第二转轴(23)的外壁套接有第二轴承(24),所述第二轴承(24)的左侧面与固定块(22)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22)的左侧面与第三支撑板(26)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26)的下表面与车框架(16)的上表面搭接,所述车框架(16)的上表面与第二支撑板(25)的下表面搭接,所述第三支撑板(26)的上表面与气垫(18)的下表面搭接,所述气垫(18)的下表面与第二支撑板(25)的上表面搭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框架(16)的下表面设置有四个行动轮(17),且四个行动轮(17)位于车框架(16)下表面的四角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垫(18)内设置有充气管(19),所述充气管(19)的一端设置有充气口(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框架(16)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手部护栏(27),且两个手部护栏(27)分别位于车框架(16)的前方和后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5)和第三支撑板(26)的形状为矩形,且第二支撑板(25)和第三支撑板(26)的厚度为5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垫(18)为可折叠气垫,且气垫(18)的长度为220cm。
CN201820127961.2U 2018-01-25 2018-01-25 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6411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27961.2U CN208641104U (zh) 2018-01-25 2018-01-25 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27961.2U CN208641104U (zh) 2018-01-25 2018-01-25 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41104U true CN208641104U (zh) 2019-03-26

Family

ID=65771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27961.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641104U (zh) 2018-01-25 2018-01-25 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411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39004A (zh) * 2019-07-26 2019-10-18 江苏华铭工贸有限公司 防褥疮气床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39004A (zh) * 2019-07-26 2019-10-18 江苏华铭工贸有限公司 防褥疮气床垫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65312B (zh) 一种麻醉用辅助支架
CN207708105U (zh) 一种病人助力翻身病床
CN209575105U (zh) 一种多功能医疗保健护理床
CN212997116U (zh) 具有升降及辅助翻身功能的护理床
CN208641104U (zh) 一种重症护理翻身气垫
CN111437124A (zh) 多功能护理床
CN208741347U (zh) 一种用于护理床的床板旋转机构
CN213822165U (zh) 一种适用于久卧或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床体装置
CN215503881U (zh) 一种卧床病人用气垫床
CN212940256U (zh) 一种方便调节的医疗护理床
CN212547455U (zh) 一种妇科治疗休息两用病床
CN209059763U (zh) 一种用于护理床的床板支架
CN110946732A (zh) 肾病血液透析床
CN112690967A (zh) 一种重症监护室用的多功能护理床
CN216777411U (zh) 一种可调试多功能护理床
CN219230439U (zh) 一种治疗疼痛临床用腰椎治疗装置
CN212140776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眼科护理床
CN210250359U (zh) 一种医疗用的气垫床
CN214049578U (zh) 一种用于急危重症非创伤患者的肢体固定装置
CN216091128U (zh) 一种多功能护理床
CN213822160U (zh) 一种多功能的可用于急救的护理床
CN221084019U (zh) 一种可分解式多功能医用床
CN214806165U (zh) 一种可自动调节床头及护栏的护理床
CN215385484U (zh) 换药支撑架
CN219595065U (zh) 一种医疗用手动康复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3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1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