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07418U - 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07418U
CN208607418U CN201821228501.5U CN201821228501U CN208607418U CN 208607418 U CN208607418 U CN 208607418U CN 201821228501 U CN201821228501 U CN 201821228501U CN 208607418 U CN208607418 U CN 2086074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object side
imaging lens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2850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亚斌
冯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2850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074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074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074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成像镜头,该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在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之间均具有空气间隔。其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f1+f3)/f<2.5。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成像镜头,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五片透镜的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些年,随着可携带电子产品的轻薄化趋势,对于相配套的成像镜头的小型化要求也日益提高。此外,一般成像镜头的感光元件主要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两种,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进步,感光元件的像元数增加并且像元尺寸减小。像元尺寸的减小意味着在相同曝光时间内,镜头的通光量将会变小。这就对配套使用的成像镜头的光圈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镜头具有较大光圈数才能满足光线不足(如阴雨天、黄昏等)等情况下的成像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可至少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缺点的成像镜头。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成像镜头,该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凹面;在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之间均可具有空气间隔。其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0<(f1+f3)/f<2.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41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42可满足0.5<DT41/DT42<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与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1<R9/f<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可为凹面;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可满足0<|R1/R2|<0.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可满足0<R6/R4<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可满足0<CT4/CT1<0.4。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可满足0<T34/T12<0.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0.5≤|f/f1|≤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可满足f/EPD<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与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可满足TTL/ImgH<1.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分别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的总和∑CT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可满足0<∑CT/TTL<0.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AT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可满足0<∑AT/TTL<0.5。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成像镜头,该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凹面;在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之间均可具有空气间隔。其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0.5≤|f/f1|≤1.5。
又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成像镜头,该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凹面;在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之间均可具有空气间隔。其中,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41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42可满足0.5<DT41/DT42<1.5。
本申请采用了五片透镜,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使得上述成像镜头具有超薄、大孔径、优良成像品质等至少一个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A至图6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A至图8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至图10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至图12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至图14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6A至图16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9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8A至图18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9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最靠近物体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以下对本申请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包括例如五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这五片透镜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且各相邻透镜之间均可具有空气间隔。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可为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f/EPD<2,其中,f为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EPD为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更具体地,f和EPD进一步可满足1.88≤f/EPD≤1.90。成像系统的总有效焦距与入瞳直径的比值即为系统的像方光圈数Fno,满足条件式f/EPD<2,相当于保证系统具有较大光圈。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f1+f3)/f<2.5,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更具体地,f1、f3和f进一步可满足1.60≤(f1+f3)/f≤1.88。合理分配系统的光焦度并使得第一透镜和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来达到汇聚光线的作用,尽可能地避免光束通过大口径时容易产生的光线发散等问题。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R9/f<0,其中,f为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R9为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更具体地,f和R9进一步可满足-0.6≤R9/f≤-0.1,例如,-0.44≤R9/f≤-0.22。第五透镜可以起到承担系统部分光焦度并矫正光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合理控制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有利于使得该光学系统满足传感器芯片对主光线角度的要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TTL/ImgH<1.6,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更具体地,TTL和ImgH进一步可满足1.3≤TTL/ImgH≤1.5,例如,TTL/ImgH=1.40。满足条件式TTL/ImgH<1.6,有利于实现成像镜头的超薄特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R1/R2|<0.5,其中,R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更具体地,R1和R2进一步可满足0<|R1/R2|≤0.39。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的镜片形状,使其成型为弯向光阑(即,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的弯月形状,这样的布置有利于第一透镜在承担正光焦度的同时矫正子午方向的象散及轴上球差。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5<DT41/DT42<1.5,其中,DT41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42为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更具体地,DT41和DT42进一步可满足0.8≤DT41/DT42≤1.2,例如,0.92≤DT41/DT42≤0.95。合理控制第四透镜的面型,使得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相接近,有利于减小镜头组立过程中镜片两侧的承靠断差,提高组立稳定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R6/R4<1,其中,R4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更具体地,R4和R6进一步可满足0<R6/R4≤0.6,例如,0.11≤R6/R4≤0.42。合理控制第二透镜像侧面和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范围,使经该两面偶次反射所产生的鬼像位置移动到成像有效面之外,来降低鬼像产生风险。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CT4/CT1<0.4,其中,CT1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更具体地,CT1和CT4进一步可满足0.23≤CT4/CT1≤0.31。合理控制第一透镜和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有利于矫正匹兹伐场曲和弧失方向的象散。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T34/T12<0.5,其中,T12为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为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更具体地,T12和T34进一步可满足0.03≤T34/T12≤0.21。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需保证足够的空气间隔来放置光阑。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间的空气间隔可以在保证组立可行性上尽可能地小,以缩短成像镜头的光学总长。合理控制T12与T34的比值,有利于减小轴上球差。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CT/TTL<0.6,其中,∑CT为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分别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更具体地,∑CT和TTL进一步可满足0.3≤∑CT/TTL<0.6,例如,0.46≤∑CT/TTL≤0.52。在保证系统光学总长较小的前提下使五个透镜的中心厚度在合理加工范围内,并使各相邻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处于一定范围内,来调整矫正成像镜头的纵向色差。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5≤|f/f1|≤1.5,其中,f为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更具体地,f和f1进一步可满足0.8≤|f/f1|≤1.2,例如,0.98≤|f/f1|≤1.04。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以在矫正系统轴上球差的同时平衡三阶畸变大小与子午方向的三阶象散。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AT/TTL<0.5,其中,∑AT为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更具体地,∑AT和TTL进一步可满足0.25≤∑AT/TTL≤0.45,例如,0.35≤∑AT/TTL≤0.39。满足条件式0<∑AT/TTL<0.5,能有效缩小成像镜头尺寸,避免成像镜头的体积过大,同时降低镜片的组装难度并实现较高的空间利用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光阑,以提升镜头的成像质量。光阑可根据需要设置在任意位置处,例如,光阑可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
可选地,上述成像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文所述的五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可有效地缩小镜头的体积、降低镜头的敏感度并提高镜头的可加工性,使得成像镜头更有利于生产加工并且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通过上述配置的摄像镜头还可具有超薄、大口径、优良成像品质和低敏感性等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
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五个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该成像镜头不限于包括五个透镜。如果需要,该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其他数量的透镜。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至图2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片E6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滤光片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线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
由表1可知,第一透镜E1至第五透镜E5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在本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在表1中已给出);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0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2
表3给出了实施例1中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最大半视场角HFOV、光圈数Fno(即f/EPD)、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以及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5。
ImgH(mm) 3.28 f1(mm) 3.87
TTL(mm) 4.59 f2(mm) -15.58
HFOV(°) 39.29 f3(mm) 2.73
Fno 1.90 f4(mm) -13.46
f(mm) 3.96 f5(mm) -2.40
表3
实施例1中的成像镜头满足:
f/EPD=1.90,其中,f为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EPD为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
(f1+f3)/f=0.36,其中,f1为第一透镜E1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E3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
R9/f=-0.36,其中,f为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R9为第五透镜E5的物侧面S9的曲率半径;
TTL/ImgH=1.40,其中,TTL为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R1/R2|=0.35,其中,R1为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的曲率半径,R2为第一透镜E1的像侧面S2的曲率半径;
DT41/DT42=0.94,其中,DT41为第四透镜E4的物侧面S7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42为第四透镜E4的像侧面S8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R6/R4=0.36,其中,R4为第二透镜E2的像侧面S4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透镜E3的像侧面S6的曲率半径;
CT4/CT1=0.28,其中,CT1为第一透镜E1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E4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T34/T12=0.04,其中,T12为第一透镜E1和第二透镜E2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为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CT/TTL=0.48,其中,∑CT为第一透镜E1至第五透镜E5分别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
|f/f1|=1.02,其中,f为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为第一透镜E1的有效焦距;
∑AT/TTL=0.35,其中,∑AT为第一透镜E1至第五透镜E5中任意相邻两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TTL为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
图2A示出了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B示出了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C示出了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处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2D示出了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2A至图2D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3至图4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在本实施例及以下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片E6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滤光片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线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表4示出了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4
由表4可知,在实施例2中,第一透镜E1至第五透镜E5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5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5
表6给出了实施例2中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最大半视场角HFOV、光圈数Fno、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以及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5。
ImgH(mm) 3.28 f1(mm) 4.02
TTL(mm) 4.59 f2(mm) 217.12
HFOV(°) 39.10 f3(mm) 3.60
Fno 1.88 f4(mm) -12.51
f(mm) 4.06 f5(mm) -2.41
表6
图4A示出了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4B示出了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4C示出了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处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4D示出了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4A至图4D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5至图6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片E6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滤光片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线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表7示出了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7
由表7可知,在实施例3中,第一透镜E1至第五透镜E5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8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8
表9给出了实施例3中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最大半视场角HFOV、光圈数Fno、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以及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5。
ImgH(mm) 3.28 f1(mm) 4.06
TTL(mm) 4.59 f2(mm) -16.24
HFOV(°) 39.17 f3(mm) 3.46
Fno 1.89 f4(mm) 119.98
f(mm) 4.02 f5(mm) -2.28
表9
图6A示出了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6B示出了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6C示出了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处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6D示出了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6A至图6D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4
以下参照图7至图8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片E6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滤光片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线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表10示出了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0
由表10可知,在实施例4中,第一透镜E1至第五透镜E5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11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4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11
表12给出了实施例4中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最大半视场角HFOV、光圈数Fno、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以及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5。
ImgH(mm) 3.28 f1(mm) 3.92
TTL(mm) 4.59 f2(mm) -28.21
HFOV(°) 39.10 f3(mm) 3.20
Fno 1.90 f4(mm) -16.38
f(mm) 4.06 f5(mm) -2.41
表12
图8A示出了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8B示出了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8C示出了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处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8D示出了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8A至图8D可知,实施例4所给出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5
以下参照图9至图10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片E6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滤光片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线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表13示出了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3
由表13可知,在实施例5中,第一透镜E1至第五透镜E5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14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5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14
表15给出了实施例5中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最大半视场角HFOV、光圈数Fno、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以及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5。
ImgH(mm) 3.28 f1(mm) 4.00
TTL(mm) 4.59 f2(mm) -22.72
HFOV(°) 39.10 f3(mm) 3.18
Fno 1.89 f4(mm) -12.62
f(mm) 4.06 f5(mm) -2.48
表15
图10A示出了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0B示出了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0C示出了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处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0D示出了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0A至图10D可知,实施例5所给出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6
以下参照图11至图12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片E6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滤光片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线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表16示出了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6
由表16可知,在实施例6中,第一透镜E1至第五透镜E5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17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6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17
表18给出了实施例6中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最大半视场角HFOV、光圈数Fno、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以及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5。
ImgH(mm) 3.28 f1(mm) 3.93
TTL(mm) 4.59 f2(mm) -19.72
HFOV(°) 39.68 f3(mm) 2.82
Fno 1.90 f4(mm) -10.36
f(mm) 3.90 f5(mm) -2.56
表18
图12A示出了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2B示出了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2C示出了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处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2D示出了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2A至图12D可知,实施例6所给出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7
以下参照图13至图14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片E6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滤光片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线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表19示出了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9
由表19可知,在实施例7中,第一透镜E1至第五透镜E5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20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7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20
表21给出了实施例7中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最大半视场角HFOV、光圈数Fno、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以及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5。
ImgH(mm) 3.26 f1(mm) 3.89
TTL(mm) 4.58 f2(mm) -29.07
HFOV(°) 40.10 f3(mm) 3.08
Fno 1.90 f4(mm) -9.22
f(mm) 3.83 f5(mm) -2.33
表21
图14A示出了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4B示出了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4C示出了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处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4D示出了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4A至图14D可知,实施例7所给出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8
以下参照图15至图16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片E6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滤光片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线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表22示出了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22
由表22可知,在实施例8中,第一透镜E1至第五透镜E5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23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8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23
表24给出了实施例8中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最大半视场角HFOV、光圈数Fno、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以及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5。
ImgH(mm) 3.28 f1(mm) 3.98
TTL(mm) 4.59 f2(mm) -11.78
HFOV(°) 39.09 f3(mm) 3.29
Fno 1.89 f4(mm) -20.47
f(mm) 3.99 f5(mm) -2.56
表24
图16A示出了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6B示出了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6C示出了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处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6D示出了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6A至图16D可知,实施例8所给出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9
以下参照图17至图18D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9的成像镜头。图1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9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7所示,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片E6和成像面S13。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滤光片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线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表25示出了实施例9的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25
由表25可知,在实施例9中,第一透镜E1至第五透镜E5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26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9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26
表27给出了实施例9中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最大半视场角HFOV、光圈数Fno、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以及各透镜的有效焦距f1至f5。
ImgH(mm) 3.28 f1(mm) 3.86
TTL(mm) 4.58 f2(mm) -9.72
HFOV(°) 39.58 f3(mm) 2.35
Fno 1.90 f4(mm) -4.68
f(mm) 3.87 f5(mm) -85672.34
表27
图18A示出了实施例9的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8B示出了实施例9的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8C示出了实施例9的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处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8D示出了实施例9的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8A至图18D可知,实施例9所给出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综上,实施例1至实施例9分别满足表28中所示的关系。
条件式/实施例 1 2 3 4 5 6 7 8 9
f/EPD 1.90 1.88 1.89 1.90 1.89 1.90 1.90 1.89 1.90
R9/f -0.36 -0.36 -0.44 -0.36 -0.37 -0.35 -0.37 -0.39 -0.22
TTL/ImgH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R1/R2| 0.35 0.38 0.32 0.37 0.37 0.37 0.00 0.37 0.39
DT41/DT42 0.94 0.94 0.94 0.94 0.93 0.94 0.92 0.95 0.92
R6/R4 0.36 0.37 0.11 0.36 0.24 0.42 0.42 0.15 0.26
CT4/CT1 0.28 0.23 0.26 0.27 0.24 0.25 0.23 0.28 0.31
T34/T12 0.04 0.05 0.11 0.06 0.04 0.05 0.03 0.04 0.21
∑CT/TTL 0.48 0.50 0.46 0.48 0.48 0.49 0.48 0.48 0.52
(f1+f3)/f 1.67 1.88 1.87 1.76 1.77 1.73 1.82 1.82 1.60
|f/f1| 1.02 1.01 0.99 1.04 1.01 0.99 0.98 1.00 1.00
∑AT/TTL 0.35 0.36 0.37 0.36 0.37 0.36 0.39 0.39 0.39
表28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成像镜头。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24)

1.成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
所述第五透镜具有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
在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之间均具有空气间隔;以及
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所述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f1+f3)/f<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41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42满足0.5<DT41/DT42<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与所述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1<R9/f<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满足0<|R1/R2|<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0<R6/R4<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所述第四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满足0<CT4/CT1<0.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满足0<T34/T12<0.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5≤|f/f1|≤1.5。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所述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满足f/EPD<2。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TL与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TTL/ImgH<1.6。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分别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的总和∑CT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TL满足0<∑CT/TTL<0.6。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AT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TL满足0<∑AT/TTL<0.5。
13.成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
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
在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之间均具有空气间隔;以及
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5≤|f/f1|≤1.5。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满足0<|R1/R2|<0.5。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所述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f1+f3)/f<2.5。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0<R6/R4<1。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与所述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1<R9/f<0。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分别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的总和∑CT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TL满足0<∑CT/TTL<0.6。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所述第四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满足0<CT4/CT1<0.4。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41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42满足0.5<DT41/DT42<1.5。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AT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TL满足0<∑AT/TTL<0.5。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满足0<T34/T12<0.5。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TL与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TTL/ImgH<1.6。
2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所述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满足f/EPD<2。
CN201821228501.5U 2018-08-01 2018-08-01 成像镜头 Active CN2086074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28501.5U CN208607418U (zh) 2018-08-01 2018-08-01 成像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28501.5U CN208607418U (zh) 2018-08-01 2018-08-01 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07418U true CN208607418U (zh) 2019-03-15

Family

ID=65671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28501.5U Active CN208607418U (zh) 2018-08-01 2018-08-01 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074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56733A (zh) * 2020-09-21 2020-10-30 瑞泰光学(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56733A (zh) * 2020-09-21 2020-10-30 瑞泰光学(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856733B (zh) * 2020-09-21 2020-12-04 瑞泰光学(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31629A (zh) 摄像光学系统
CN108646394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9270662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09102995U (zh)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109283665A (zh) 成像镜头
CN209044159U (zh) 摄像光学系统
CN109491047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09215714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9239891A (zh)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109782418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9254385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9358416A (zh) 摄像镜头
CN109541785A (zh) 光学透镜组
CN209327660U (zh) 摄像镜头
CN108802972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9116520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08506348U (zh) 摄像镜头
CN208110147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196485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09215719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09044156U (zh) 光学成像镜片组
CN108398770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08607420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9239894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681039A (zh) 成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