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87222U - 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87222U
CN208587222U CN201821213491.8U CN201821213491U CN208587222U CN 208587222 U CN208587222 U CN 208587222U CN 201821213491 U CN201821213491 U CN 201821213491U CN 208587222 U CN208587222 U CN 2085872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 inlet
engine
water outlet
conn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1349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文
黄英铭
陈良
占文锋
邵发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1349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872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872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872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包括水泵、缸体、缸盖、增压器和膨胀水壶,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缸体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缸体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增压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增压器的出水口与所述缸盖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所述缸盖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所述缸体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缸盖的第二进水口连接;所述缸盖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膨胀水壶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膨胀水壶的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第二进水口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可解决因发动机停机而导致的增压器温度过高问题,并简化溢汽管路布置。

Description

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品的普及,人们对汽车产品的舒适性、动力性、经济性等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国家排放法规要求日益严格,提升发动机效率已成为各汽车厂商研究的重点。目前,采用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动机成为主流发展方向,但增压发动机在停机时,增压器中间体水套内存留的冷却液,因增压器的热惯性将大量汽化,此时需要及时将汽化水蒸气排至膨胀水壶以形成自发的冷却循环来冷却增压器,并避免增压器中间体汽蚀。
为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通常在涡轮增压器出水口处设计三通接头,再通过一根增压器溢汽软管与膨胀水壶连接对增压器中间体进行溢汽。发动机正常工作时,水泵冷却液经缸体通道流入增压器中,增压器通过三通管一路回水泵,一路经增压器溢汽管连接到膨胀水壶;发动机停机时,增压器中间体水套中的冷却液蒸发形成水蒸气通过增压器溢汽管到达膨胀水壶然后回流至水泵,以保证增压器的冷却。但是,这种设计需要在管路系统中额外增加一个三通管及一根溢汽胶管,既增加了成本也增加了布置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增压器溢汽系统溢汽管路布置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水泵、缸体、缸盖、增压器和膨胀水壶,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缸体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缸体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增压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增压器的出水口与所述缸盖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所述缸盖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所述缸体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缸盖的第二进水口连接;所述缸盖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膨胀水壶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膨胀水壶的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第二进水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工作循环回路和溢汽循环回路,所述发动机工作循环回路包括依次相连的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所述增压器和所述缸盖,所述溢汽循环回路包括依次相连的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所述增压器、所述缸盖和所述膨胀水壶。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油冷器,所述缸体的第三出水口与所述油冷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油冷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第三进水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整车散热器,所述缸盖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整车散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整车散热器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所述整车散热器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膨胀水壶的进水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缸盖的第一出水口设有节温器并与所述节温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节温器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整车散热器的进水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空调散热器,所述缸盖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空调散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空调散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第一进水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缸盖的第一出水口设有节温器并与所述节温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节温器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空调散热器的进水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增压器的进水口与缸体相连,增压器的出水口与缸盖相连,使得增压器溢汽功能通过缸盖水套及缸盖与膨胀水壶之间的管路实现,解决了因发动机停机而导致的增压器温度过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可减少因溢汽需要增加的增压器溢气管路,简化了溢汽管路布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水泵;11、水泵的出水口;12、水泵的第一进水口;13、水泵的第二进水口;14、水泵的第三进水口;2、缸体;21、缸体的进水口;22、缸体的第一出水口;23、缸体的第二出水口;24、缸体的第三出水口;3、缸盖;31、缸盖的第一进水口;32、缸盖的第二进水口;33、缸盖的第一出水口;34、缸盖的第二出水口;35、缸盖溢汽管;36、发动机出水管;4、增压器;41、增压器的进水口;42、增压器的出水口;43、增压器进水管;44、增压器回水管;5、膨胀水壶;51、膨胀水壶进水口;52、膨胀水壶出水口;6、节温器;61、节温器的进水口;62、节温器的第一出水口;63、节温器的第二出水口;7、油冷器;71、油冷器的进水口;72、油冷器的出水口;8、整车散热器;81、整车散热器的进水口;82、整车散热器的第一出水口;83、整车散热器的第二出水口;9、空调散热器;91、空调散热器的进水口;92、空调散热器的出水口;100、发动机工作循环回路;200、溢汽循环回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水泵1、缸体2、缸盖3、增压器4和膨胀水壶5,所述水泵的出水口11与所述缸体的进水口21连接,所述缸体的第一出水口22与所述增压器的进水口41连接,所述增压器的出水口42与所述缸盖的第一进水口31连接,所述缸盖的第一出水口33与所述水泵的第一进水口12连接;所述缸体的第二出水口23与所述缸盖的第二进水口32连接;所述缸盖的第二出水口34与所述膨胀水壶的进水口51连接,所述膨胀水壶的出水口52与所述水泵的第二进水口13连接。缸体的第一出水口22与增压器的进水口41之间通过增压器进水管43连通,增压器的出水口42与缸盖的第一进水口31之间通过增压器回水管44连通,缸盖的第二出水口34与膨胀水壶的进水口51通过缸盖溢汽管35连接。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冷却系统通过将水泵1与缸体2相连、缸体2与增压器4相连,增压器4与缸盖3相连,缸盖3通过缸盖溢汽管35与膨胀水壶5相连,使增压器4所有的回水都回到缸盖3,从而增压器4的溢汽功能与缸盖3的溢汽功能合并。发动机正常运转时,从水泵1流出的冷却液流经缸体2,将缸体2的热量带出后流到缸盖3,再由缸盖3经由发动机出水管36冷却后流回水泵1,形成完整的强制冷却循环。而发动机停机时,增压器4的中间体水套内存留的冷却液汽化成水蒸气,通过管路进入缸盖3的水套,再通过缸盖溢汽管35进入到膨胀水壶5,形成自发的冷却循环。由于增压器4的溢汽功能与缸盖3的溢汽功能合并,使得增压器4的溢汽功能通过缸盖3的水套及缸盖溢汽管35实现,解决了因发动机停机而导致的增压器4温度过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可减少因溢汽需要增加的增压器溢气管路,简化了溢汽管路布置。
如图1所示,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工作循环回路100和溢汽循环回路200,所述发动机工作循环回路100包括依次相连的所述水泵1、所述缸体2、所述增压器4和所述缸盖3,所述溢汽循环回路200包括依次相连的所述水泵1、所述缸体2、所述增压器4、所述缸盖3和所述膨胀水壶5。发动机工作循环回路100用于发动机正常运转时,在该循环中,冷却液从水泵1流出至缸体2,再依次流经增压器4、缸盖5后流回水泵1,形成强制冷却循环,并可根据缸盖的第一出水口33处水温的高低,再进一步选择发动机工作大循环和发动机工作小循环。溢汽循环回路200用于发动机停机时,强制冷却循环停止工作,在该循环中,增压器4的中间体水套内存留的冷却液汽化成水蒸气,通过管路进入缸盖3的水套,再通过缸盖溢汽管35进入到膨胀水壶5,形成自发的冷却循环。
如图1所示,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油冷器7,所述缸体的第三出水口24与所述油冷器的进水口71连接,所述油冷器的出水口72与所述水泵的第三进水口14连接。冷却液借用缸体2通道流到油冷器7对油冷器7进行冷却,并将油冷器7热量带出后流回水泵1。对油冷器7的冷却液可借用缸体2通道流到油冷器7处,也可从水泵1单独接一个管路输出冷却液对油冷器7冷却,以实现整个系统的冷却循环。
如图1所示,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整车散热器8,所述缸盖的第一出水口33与所述整车散热器的进水口81连接,所述整车散热器的第一出水口82与所述水泵的第一进水口12连接,所述整车散热器的第二出水口83与所述膨胀水壶5的进水口连接。冷却液将缸盖3热量带出后,经由发动机出水管36流经整车散热器8,经过整车散热器8的冷却,温度降低后流回水泵1,此为发动机工作大循环路径。同时,冷却液经过整车散热器8时会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可通过单独的溢汽管流到膨胀水壶5。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空调散热器9,所述缸盖的第一出水口33与所述空调散热器的进水口91连接,所述空调散热器的出水口92与所述水泵的第一进水口12连接。冷却液将缸盖3热量带出后,经由发动机出水管35流经空调散热器9,经过空调散热器9的冷却,温度降低后流回水泵1,此为发动机工作小循环路径。通过发动机工作大循环和发动机工作小循环,可将冷却液冷却后输送回水泵1,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冷却循环。
如图1所示,所述缸盖的第一出水口33设有节温器6并与所述节温器的进水口61连接,所述节温器的第一出水口61与所述整车散热器的进水口81连接,所述节温器的第二出水口62与所述空调散热器的进水口91连接。节温器6可根据冷却液温度的高低自动调节进水量,改变水的循环范围,以调节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保证发动机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节温器6含有感温组件,通过热胀或冷缩来开启、关掉空气、气体或液体的流动,从而用于根据缸盖3处温度选择冷却循环路径,当缸盖3处温度较高,则选择从整车散热器8到水泵1的发动机工作大循环;当缸盖3处温度较低,则选择从空调散热器9到水泵1的发动机工作小循环。通过节温器10的冷却循环路径选择,可提升冷却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工作过程为:当发动机正常运转时,冷却液从水泵1经缸体2通过增压器进水管43流入增压器4的中间体水套,冷却完增压器4后经增压器回水管44流入缸盖3的水套,再经过发动机出水管36回到水泵1,形成强制冷却循环。当发动机停机时,强制冷却循环停止工作,此时增压器4因热惯性原因不能立刻冷却下来,增压器4的中间体水套内存留的冷却液将瞬间汽化形成水蒸气,通过增压器回水管44进入缸盖3的水套,再通过缸盖溢汽管35进入到膨胀水壶5,形成自发的冷却循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关于该汽车的其他技术特征,请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增压器的进水口41通过增压器进水管43与缸体2相连,增压器的出水口42通过增压器回水管44连接到缸盖3,使得增压器4的溢汽功能通过缸盖3的水套及缸盖溢汽管35实现,解决了因发动机停机而导致的增压器4温度过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可减少因溢汽需要增加的增压器溢气管路,简化了溢汽管路布置。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泵、缸体、缸盖、增压器和膨胀水壶,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缸体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缸体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增压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增压器的出水口与所述缸盖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所述缸盖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所述缸体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缸盖的第二进水口连接;所述缸盖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膨胀水壶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膨胀水壶的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第二进水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工作循环回路和溢汽循环回路,所述发动机工作循环回路包括依次相连的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所述增压器和所述缸盖,所述溢汽循环回路包括依次相连的所述水泵、所述缸体、所述增压器、所述缸盖和所述膨胀水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油冷器,所述缸体的第三出水口与所述油冷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油冷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第三进水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整车散热器,所述缸盖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整车散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整车散热器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所述整车散热器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膨胀水壶的进水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的第一出水口设有节温器并与所述节温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节温器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整车散热器的进水口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空调散热器,所述缸盖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空调散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空调散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第一进水口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的第一出水口设有节温器并与所述节温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节温器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空调散热器的进水口连接。
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01821213491.8U 2018-07-30 2018-07-30 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 Active CN2085872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13491.8U CN208587222U (zh) 2018-07-30 2018-07-30 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13491.8U CN208587222U (zh) 2018-07-30 2018-07-30 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87222U true CN208587222U (zh) 2019-03-08

Family

ID=65542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13491.8U Active CN208587222U (zh) 2018-07-30 2018-07-30 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8722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15249A (zh) * 2019-03-27 2019-06-21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828156A (zh) * 2019-04-16 2020-10-27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发动机的系统及方法、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15249A (zh) * 2019-03-27 2019-06-21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828156A (zh) * 2019-04-16 2020-10-27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发动机的系统及方法、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40318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396186B (zh) 一种发动机分体式冷却系统和方法
CN105179059A (zh) 一种包括有双膨胀水壶的冷却系统
CN105275570A (zh) 一种增压小型化发动机双冷却系统
CN208587222U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
CN108343500A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351069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257385A (zh) 一种包括有双膨胀水壶的冷却系统改进结构
CN105179066A (zh) 一种包括有辅助水泵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改进结构
CN109139223A (zh) 一种双循环发动机高低温冷却系统
CN105179067A (zh) 一种包括有辅助水泵的双循环冷却系统改进结构
CN109139224A (zh) 一种发动机双循环冷却系统
CN109139219A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201631A (zh) 一种包括有双膨胀水箱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7255046B (zh) 用于增压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N106762240A (zh) 一种废气及废热再利用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CN105179062A (zh) 一种带双膨胀水壶的双循环冷却系统改进结构
CN105909359A (zh) 一种包括双膨胀水壶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8547712A (zh) 天然气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9413982U (zh)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和车辆
CN105351068B (zh) 一种发动机双膨胀水箱冷却系统改进结构
CN105863806A (zh) 一种带低温散热器的双冷却循环系统
CN105888811A (zh) 一种双水泵发动机双冷却系统
CN207829982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管理系统
CN105927358A (zh) 一种带低温散热器的发动机双循环冷却系统改进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