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78310U - 一种约束部及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约束部及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578310U CN208578310U CN201821242431.9U CN201821242431U CN208578310U CN 208578310 U CN208578310 U CN 208578310U CN 201821242431 U CN201821242431 U CN 201821242431U CN 208578310 U CN208578310 U CN 2085783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ock
- shaft
- scotch
- trunnion
- run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ad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约束部及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所述约束部包括翻转块、止动块及触发块,所述止动块与触发块均固定于翻转块上;所述止动块可转动连接于翻转块上或可滑动连接于翻转块上,且止动块在受到由防坠器上支耳施加的推力时,止动块可在所述推力下发生转动或滑动。所述防坠器包括所述约束部。本约束部和防坠器结构简单,用于实现脚手架坠落最大速度可控,同时以上约束部和防坠器的结构设计可优化防坠器在实现防坠锁止时防坠器的受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用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约束部及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
背景技术
升降脚手架设备是本世纪初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脚手架,对我国施工技术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升降脚手架是指搭设一定高度并附着于工程结构上,依靠自身的升降设备和装置,可随工程结构逐层爬升或下降,具有防倾覆、防坠落装置的外脚手架,其中,防坠落装置或防坠器是升降式脚手架上的重要安全附件,其在脚手架发生非正常下落时,可对脚手架进行约束,达到避免发生事故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如申请号为201020668449.2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具体的用于建筑施工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防坠落装置,其在发挥防止脚手架异常坠落的基础上,还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可靠、防坠落距离短的特点。
对现有用于脚手架防坠落的防坠器作进一步的结构优化,以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水平,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提出的对现有用于脚手架防坠落的防坠器作进一步的结构优化,以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水平,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约束部及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本约束部和防坠器结构简单,用于实现脚手架坠落最大速度可控,同时以上约束部和防坠器的结构设计可优化防坠器在实现防坠锁止时防坠器的受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约束部及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一种约束部,包括翻转块、止动块及触发块,所述止动块与触发块均固定于翻转块上;
所述止动块可转动连接于翻转块上或可滑动连接于翻转块上,且止动块在受到由防坠器上支耳施加的推力时,止动块可在所述推力下发生转动或滑动。
具体的,本方案在使用时装配于其上设置有转轮、转轮上设置有支耳,支耳用于与脚手架的横杆相作用,在横杆随着脚手架导轨升、降过程中,转轮在横杆的作用下向不同方向转动的防坠器上:由于防坠器与导轨在沿着导轨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运动,在以上相对运动过程中,导轨上横杆与转轮上的支耳发生相互作用时,横杆驱动转轮以第一转轴为转轴转动,即升降脚手架升降速度越快,转轮绕第一转轴转动越快。本方案在具体使用时在防坠器上的装配方式为:翻转块通过第二转轴与防坠器的机架相连,且翻转块可绕第二转轴转动,止动块与触发块位于第二转轴的不同侧,且翻转块、止动块、触发块、转轮满足如下关系:
在约束部与转轮之间无接触状态下,翻转块在止动块与触发块两者重力所产生的转矩作用下,以第二转轴为转轴,向以下状态回复:触发块位于支耳的运动轨迹内,止动块位于支耳的运动轨迹以外;
在脚手架下落驱动转轮转动过程中,在触发块受到任意支耳约束时,触发块在对应支耳的作用力下驱动翻转块绕第二转轴转动,止动块随着翻转块转动至支耳的运动轨迹内;
还包括设置于防坠器机架上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止动块的侧面,在止动块受到支耳的推力时,止动块通过转动或滑动使得止动块局部或全部在转轮的周向方向发生位移,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位移轨迹上,所述支撑部用于限定所述位移止点的位置。
本方案在运用时的工作原理为:约束部上翻转块以第二转轴为旋转中心,止动块与触发块相当于为所述旋转中心一对相对侧上处于不同侧的配重块,以上约束部与转轮脱离状态下即为转轮与约束部无接触,翻转块仅在两侧配重块重力产生的转矩作用的状态下。这样,当转轮在脚手架下降过程的随动转动过程中,任意支耳划过触发块所在位置时,对应支耳向触发块施加推力,触发块向翻转块传递促使翻转块以第二转轴为转动中心,止动块向进入转轮转动轨迹所在侧翻转的力;在对应支耳与触发块的约束关系移除后,翻转块在两侧配重块的作用下,绕第二转轴旋转以恢复状态。而由于支耳划过的轨迹固定,这样,各支耳依次与触发块作用时,每次触发块与止动块能够运动到的支点位置较为固定,翻转块的回复时间较为固定,这样,在下一个支耳转动至止动块位置处时,止动块是否已经由支耳的运动轨迹内脱出,决定止动块能否实现对转轮的锁定,而下一个支耳转动至止动块位置时止动块是否由支耳的运动轨迹内脱出由转轮的转动速度决定,以上转轮的转动速度由导轨的下降速度决定,这样,在转轮的转速超出一定转速时,由于止动块来不及由支耳的运动轨迹内脱出即与支耳发生作用,这样,通过在转轮的径向方向设置用于为与支耳处于接触状态的止动块提供支撑的支撑部,或直接通过翻转块、第二转轴传递用于锁定转轮的力,即可实现对转轮转动的锁定,以上转轮被锁定后,通过转轮上的支耳,可实现对导轨上横杆的锁定,从而达到防坠目的。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为止动块可转动连接于翻转块上或可滑动连接于翻转块上,且止动块在受到由防坠器上支耳施加的推力时,止动块可在所述推力下发生转动或滑动,这样,本约束部在运用时,如止动块随翻转块在触发块的作用下绕第二转轴转动,止动块由转轮的外侧进入支耳的转动轨迹时,止动块在对应支耳的作用下发生转动或滑动时,由于对应支耳的运动方向为沿着转轮的周向方向,这样,对应支耳驱使止动块局部向沿着对应支耳的运动方向转动或滑动,这样,止动块在转轮的周向方向上发生位移。这样,通过在防坠器的机架上设置支撑部,以上支撑部为止动块在转轮的周向方向上发生位移起约束作用,即支撑部用于提供支撑止动块的支撑面,这样,可实现通过止动块直接在转轮与机架之间传递锁定转轮的力,而本身翻转块、约束部与机架之间的转轴的力学性能只需要使得翻转块在对应防坠器工作时,使得翻转块能够多次往复摆动即可,这样,通过设计为特定的止动块与翻转块的连接关系,可以通过止动块直接在转轮与机架之间传递力,从而达到优化对应防坠器受力、提高对应防坠器可靠性的目的。
同时,包括以上约束部的防坠器结构简单,脚手架坠落最大速度可控;同时,相较于现有技术,如申请号为:CN201020668449.2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所提供的方案,直接利用到现有转轮上本身用于与横杆相作用的支耳作为与约束部相作用的部件,这样,可简化防坠器本身的结构设计,同时,由于不需要设计防坠卡轮等结构,故可使得转轮能够整体成型或实现转轮锁定的力的传递路线上连接件或连接面更少,这样利于防坠器力学性能的可靠性;同时,相较于现有技术,约束部在机架上的安装采用安装于转轮径向方向的外侧即可,这样,针对对防坠器整体的结构设计,不仅转轮可利用现有满足与脚手架随动的转轮结构设计即可,同时方便对防坠器上第一转轴的两端均通过机架进行约束,以提升第一转轴的抗弯能力,以使得防坠器性能更为可靠。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如转轮在脚手架下坠过程中跟随主动时,在转轮的周向方向,定义止动块用于与支耳接触的一侧为前段,在止动块的后端设置支撑部即可,但需要考虑支撑部不能直接与支耳发生相互作用,具体设置时,可设置为支撑部位于支耳的侧面或支耳上具有用于越过支撑部的空隙,止动块的设置方向或形态满足止动块在与支耳接触时,止动块作为支耳与支撑部之间的力传递部件。
作为以上所述的一种约束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第四转轴,所述止动块通过第四转轴与翻转块相连,且止动块通过第四转轴与翻转块形成可转动连接关系;
还包括第三转轴,所述触发块通过第三转轴与翻转块相连,且触发块可以第三转轴为转轴转动;
还包括挡块,所述挡块用于限定触发块绕第三转轴转动时,转动止点的位置,所述转动止点为:挡块为触发块或第三转轴施加约束避免触发块进一步转动,触发块所停留的点。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止动块与翻转块转动连接的具体方案,即止动块与翻转块通过第四转轴可转动连接,以上可转动连接可通过铰接连接、轴承连接的实现方式加以实现。
同时本方案在运用于防坠器上时,在脚手架下落驱动转轮转动过程中,在触发块受到任意支耳约束时,触发块在对应支耳的作用力下与挡块相作用,并通过挡块传递力以驱动翻转块绕第二转轴转动,止动块随着翻转块转动至支耳的运动轨迹内,此时,由于触发块与翻转块之间通过挡块传递力,故此时触发块在支耳的作用下,迫使翻转块转动,以使得止动块落入支耳的转动轨迹内;
在脚手架上升驱动转轮转动过程中,在触发块受到任意支耳约束时,触发块在对应支耳的作用力下绕第三转轴转动,以使得对应支耳与触发块相互错开,此时,由于触发块通过绕第三转轴转动实现触发块与支耳相对位置的错开,故此时触发块并不通过挡块向翻转块上传递迫使翻转块转动,以使得止动块与支耳相作用的力。具体运用时,设置为第三转轴、第四转轴、翻转块与机架之间的转轴、转轮与机架之间的转轴四者轴线平行。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过程中触发块与翻转块之间力的传递依赖于挡块对触发块绕第三转轴转动的锁定,同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由于触发块在工作时需要以第三转轴为转轴转动,而现有技术中,实现触发块与翻转块通过第三转轴可转动连接的具体实现方案可采用触发块转动时第三转轴本身不绕自身轴线转动:如第三转轴的一端与翻转块焊接连接,触发块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三转轴间隙配合的孔;亦可设置为:触发块以第三转轴为轴线转动时第三转轴本身绕自身轴线转动:如第三转轴的一端与触发块固定连接或触发块与第三转轴为一体式结构,翻转块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三转轴间隙配合的孔。那么,挡块在具体实现对触发块转动约束时,若第三转轴与触发块同时转动,则可设置为挡块固定于机架上,在第三转轴转到设定位置时挡块直接约束触发块或第三转轴,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采用约束第三转轴的实现方式时,可通过在第三转轴的端面设置与挡块相作用的阻挡部或在第三转轴的侧面设置阻挡部,以上阻挡部可为相对于所述端面或侧面突出的凸块,即挡块实现触发块转动锁定时,凸块与挡块接触避免凸块进一步转动;第三转轴在触发块转动过程中本身不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挡块约束第三转轴的实现形式通过挡块直接阻碍触发块进一步绕第三转轴转动即可。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方案在实现时,实际上触发块在挡块的作用下不能绕第三转轴做360°旋转即可,而本方案在完成与防坠器的装配后,需满足:转轮在脚手架下降过程中转动时,支耳可触发触发块直接或间接受到挡块约束;转轮在脚手架上升过程中转动时,在支耳与触发块相作用的整个过程中,触发块并未直接或间接受到挡块约束即可。
以上设定的触发块通过第三转轴与翻转块相连,同时通过设计挡块,使得本方案在满足脚手架下降锁定功能的前提下,脚手架上提过程中约束部不影响转轮转动的最大速度,故采用本方案的防坠器在脚手架任意速度提升时均不会造成脚手架上提被防坠器锁止,利于提高提升脚手架时的效率,同时由于脚手架在被上提时,各支耳依次与触发块作用时,约束部上仅触发块绕第三转轴转动,故相较于翻转块在支耳作用下发生翻转的情况,本方案可使得由防坠器带给脚手架上提的阻力更小。
本方案还公开了一种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包括机架,通过第一转轴安装于机架上的转轮,所述转轮可绕第一转轴的轴线转动,转轮的外缘上设置有多个支耳,所述支耳相互之间呈环状均布分布关系,还包括以上所述的约束部,还包括第二转轴,所述翻转块通过第二转轴与机架相连,翻转块可绕第二转轴的轴线转动,第二转轴在翻转块上的配合位置位于止动块与触发块之间;
在约束部与转轮脱离状态下,翻转块在止动块与触发块两者重力所产生的转矩作用下,以第二转轴为转轴,向以下状态回复:触发块位于支耳的运动轨迹内,止动块位于支耳的运动轨迹以外;
在脚手架下落驱动转轮转动过程中,在触发块受到任意支耳约束时,触发块在对应支耳的作用力下驱动翻转块绕第二转轴转动,止动块随着翻转块转动至支耳的运动轨迹内;
还包括设置于机架上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止动块的侧面,在止动块受到支耳的推力时,止动块通过转动或滑动使得止动块局部或全部在转轮的周向方向发生位移,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位移轨迹上,所述支撑部用于限定所述位移止点的位置。该方案不仅防坠性能可靠,同时防坠器结构设计结构简单;以上防坠器方案包括如上所述的约束部方案,采用以上约束部,由于止动块在对应支耳的作用力下可转动或可滑动,在止动块与支撑部相作用后,止动块作为机架与转轮之间的力的传递部件,这样,可有效优化防坠器的受力。
优选的,如止动块与翻转块通过第四转轴转动连接时,设置为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的轴线方向相互平行,这样,止动块由转轴的径向方向进、出支耳的运动轨迹,支耳可非常便捷的触发触发块以驱动翻转块转动。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亦可设置为止动块由转轴的轴线方向进、出支耳的运动轨迹,但采用此形式相应的结构设计更为复杂。
作为以上所述的一种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作为约束部的具体安装和设置形式,设置为: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支耳转动轨迹的上方,翻转块呈条状,止动块与触发块位于翻转块的不同端。采用本方案,尽可能利用翻转块的长度来充当重力产生转矩的力臂。
为方便改变约束部在自由状态下,即无转轮约束状态下,止动块由支耳运动轨迹内脱出的时间,以控制本防坠器实现转轮锁止转轮转动的触发速度,设置为:止动块与触发块两者中,至少有一者与翻转块的连接关系为可拆卸连接关系。这样,调节可与翻转块可拆卸连接的配重块的质量,即可实现上述目的。
为方便改变约束部在自由状态下,即无转轮约束状态下,止动块由支耳运动轨迹内脱出的时间,以控制本防坠器实现转轮锁止转轮转动的触发速度,设置为:所述第二转轴在翻转块上的连接位置在翻转块的长度方向上可调,且所述长度方向为止动块与触发块的连线方向。采用本方案,即通过调节力臂长度的手段,实现上述目的。
作为调节力臂长度的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翻转块上设置有多个铰接孔,多个铰接孔沿着所述长度方向排布,第二转轴与机架固定连接,翻转块通过任意铰接孔与第二转轴相连。
为避免因为翻转块在第二转轴轴线上位置改变影响支耳触发触动块或影响止动块与支耳相互作用导致本方案的防坠性能不可靠,设置为: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用于限定翻转块在第二转轴轴线上的位置;所述第二转轴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限位装置为螺纹连接于第二转轴上的两颗螺帽。本限位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
作为转轮的具体实现方式,所述转轮包括筒体部分及端板部分,所述筒体部分呈筒状,所述端板部分数量为两块,且筒体部分各端均固定有一块端板部分,端板部分均呈平板状;
各端板部分上均设置有N个耳块,且各端板部分上的支耳相互之间呈环状均布;
两端板部分上的支耳沿着转轮的轴线方向一一正对,且呈正对关系的两耳块组成一个支耳。采用本方案,可使得各支耳覆盖区域不仅可更宽,同时,转轮用材少,重量轻。
作为一种连接易于实现,同时可避免如引入焊接热影响材料力学性能、使得各组成部分可拆分以方便维护和更换、减小维护或使用成本的技术方案,各端板部分与筒体部分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为止动块可转动连接于翻转块上或可滑动连接于翻转块上,且止动块在受到由防坠器上支耳施加的推力时,止动块可在所述推力下发生转动或滑动,这样,本约束部在运用时,如止动块随翻转块在触发块的作用下绕第二转轴转动,止动块由转轮的外侧进入支耳的转动轨迹时,止动块在对应支耳的作用下发生转动或滑动时,由于对应支耳的运动方向为沿着转轮的周向方向,这样,对应支耳驱使止动块局部向沿着对应支耳的运动方向转动或滑动,这样,止动块在转轮的周向方向上发生位移。这样,通过在防坠器的机架上设置支撑部,以上支撑部为止动块在转轮的周向方向上发生位移起约束作用,即支撑部用于提供支撑止动块的支撑面,这样,可实现通过止动块直接在转轮与机架之间传递锁定转轮的力,而本身翻转块、约束部与机架之间的转轴的力学性能只需要使得翻转块在对应防坠器工作时,使得翻转块能够多次往复摆动即可,这样,通过设计为特定的止动块与翻转块的连接关系,可以通过止动块直接在转轮与机架之间传递力,从而达到优化对应防坠器受力、提高对应防坠器可靠性的目的。
同时,包括以上约束部的防坠器结构简单,脚手架坠落最大速度可控;同时,相较于现有技术,如申请号为:CN201020668449.2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所提供的方案,直接利用到现有转轮上本身用于与横杆相作用的支耳作为与约束部相作用的部件,这样,可简化防坠器本身的结构设计,同时,由于不需要设计防坠卡轮等结构,故可使得转轮能够整体成型或实现转轮锁定的力的传递路线上连接件或连接面更少,这样利于防坠器力学性能的可靠性;同时,相较于现有技术,约束部在机架上的安装采用安装于转轮径向方向的外侧即可,这样,针对对防坠器整体的结构设计,不仅转轮可利用现有满足与脚手架随动的转轮结构设计即可,同时方便对防坠器上第一转轴的两端均通过机架进行约束,以提升第一转轴的抗弯能力,以使得防坠器性能更为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在使用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示意图局部剖视;
图2是图1所示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所示B部在与转轮及机架相作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编号依次为:1、机架,2、翻转块,3、止动块,4、触发块,5、转轮,51、支耳,6、导轨,7、第一转轴,8、第二转轴,9、横杆,10、挡块,11、第三转轴,12、第四转轴,13、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一种约束部,包括翻转块2、止动块3及触发块4,所述止动块3与触发块4均固定于翻转块2上;
所述止动块3可转动连接于翻转块2上或可滑动连接于翻转块2上,且止动块3在受到由防坠器上支耳51施加的推力时,止动块3可在所述推力下发生转动或滑动。
具体的,本方案在使用时装配于其上设置有转轮5、转轮5上设置有支耳51,支耳51用于与脚手架的横杆9相作用,在横杆9随着脚手架导轨6升、降过程中,转轮5在横杆9的作用下向不同方向转动的防坠器上:由于防坠器与导轨6在沿着导轨6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运动,在以上相对运动过程中,导轨6上横杆9与转轮5上的支耳51发生相互作用时,横杆9驱动转轮5以第一转轴7为转轴转动,即升降脚手架升降速度越快,转轮5绕第一转轴7转动越快。本方案在具体使用时在防坠器上的装配方式为:翻转块2通过第二转轴8与防坠器的机架1相连,且翻转块2可绕第二转轴8转动,止动块3与触发块4位于第二转轴8的不同侧,且翻转块2、止动块3、触发块4、转轮5满足如下关系:
在约束部与转轮5之间无接触状态下,翻转块2在止动块3与触发块4两者重力所产生的转矩作用下,以第二转轴8为转轴,向以下状态回复:触发块4位于支耳51的运动轨迹内,止动块3位于支耳51的运动轨迹以外;
在脚手架下落驱动转轮5转动过程中,在触发块4受到任意支耳51约束时,触发块4在对应支耳51的作用力下驱动翻转块2绕第二转轴8转动,止动块3随着翻转块2转动至支耳51的运动轨迹内;
还包括设置于防坠器机架1上的支撑部13,所述支撑部13位于止动块3的侧面,在止动块3受到支耳51的推力时,止动块3通过转动或滑动使得止动块3局部或全部在转轮5的周向方向发生位移,所述支撑部13位于所述位移轨迹上,所述支撑部13用于限定所述位移止点的位置。
本方案在运用时的工作原理为:约束部上翻转块2以第二转轴8为旋转中心,止动块3与触发块4相当于为所述旋转中心一对相对侧上处于不同侧的配重块,以上约束部与转轮5脱离状态下即为转轮5与约束部无接触,翻转块2仅在两侧配重块重力产生的转矩作用的状态下。这样,当转轮5在脚手架下降过程的随动转动过程中,任意支耳51划过触发块4所在位置时,对应支耳51向触发块4施加推力,触发块4向翻转块2传递促使翻转块2以第二转轴8为转动中心,止动块3向进入转轮5转动轨迹所在侧翻转的力;在对应支耳51与触发块4的约束关系移除后,翻转块2在两侧配重块的作用下,绕第二转轴8旋转以恢复状态。而由于支耳51划过的轨迹固定,这样,各支耳51依次与触发块4作用时,每次触发块4与止动块3能够运动到的支点位置较为固定,翻转块2的回复时间较为固定,这样,在下一个支耳51转动至止动块3位置处时,止动块3是否已经由支耳51的运动轨迹内脱出,决定止动块3能否实现对转轮5的锁定,而下一个支耳51转动至止动块3位置时止动块3是否由支耳51的运动轨迹内脱出由转轮5的转动速度决定,以上转轮5的转动速度由导轨6的下降速度决定,这样,在转轮5的转速超出一定转速时,由于止动块3来不及由支耳51的运动轨迹内脱出即与支耳51发生作用,这样,通过在转轮5的径向方向设置用于为与支耳51处于接触状态的止动块3提供支撑的支撑部13,或直接通过翻转块2、第二转轴8传递用于锁定转轮5的力,即可实现对转轮5转动的锁定,以上转轮5被锁定后,通过转轮5上的支耳51,可实现对导轨6上横杆9的锁定,从而达到防坠目的。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为止动块3可转动连接于翻转块2上或可滑动连接于翻转块2上,且止动块3在受到由防坠器上支耳51施加的推力时,止动块3可在所述推力下发生转动或滑动,这样,本约束部在运用时,如止动块3随翻转块2在触发块4的作用下绕第二转轴8转动,止动块3由转轮5的外侧进入支耳51的转动轨迹时,止动块3在对应支耳51的作用下发生转动或滑动时,由于对应支耳51的运动方向为沿着转轮5的周向方向,这样,对应支耳51驱使止动块3局部向沿着对应支耳51的运动方向转动或滑动,这样,止动块3在转轮5的周向方向上发生位移。这样,通过在防坠器的机架1上设置支撑部13,以上支撑部13为止动块3在转轮5的周向方向上发生位移起约束作用,即支撑部13用于提供支撑止动块3的支撑面,这样,可实现通过止动块3直接在转轮5与机架1之间传递锁定转轮5的力,而本身翻转块2、约束部与机架1之间的转轴的力学性能只需要使得翻转块2在对应防坠器工作时,使得翻转块2能够多次往复摆动即可,这样,通过设计为特定的止动块3与翻转块2的连接关系,可以通过止动块3直接在转轮5与机架1之间传递力,从而达到优化对应防坠器受力、提高对应防坠器可靠性的目的。
同时,包括以上约束部的防坠器结构简单,脚手架坠落最大速度可控;同时,相较于现有技术,如申请号为:CN201020668449.2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所提供的方案,直接利用到现有转轮5上本身用于与横杆9相作用的支耳51作为与约束部相作用的部件,这样,可简化防坠器本身的结构设计,同时,由于不需要设计防坠卡轮等结构,故可使得转轮5能够整体成型或实现转轮5锁定的力的传递路线上连接件或连接面更少,这样利于防坠器力学性能的可靠性;同时,相较于现有技术,约束部在机架1上的安装采用安装于转轮5径向方向的外侧即可,这样,针对对防坠器整体的结构设计,不仅转轮5可利用现有满足与脚手架随动的转轮5结构设计即可,同时方便对防坠器上第一转轴7的两端均通过机架1进行约束,以提升第一转轴7的抗弯能力,以使得防坠器性能更为可靠。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如转轮5在脚手架下坠过程中跟随主动时,在转轮5的周向方向,定义止动块3用于与支耳51接触的一侧为前段,在止动块3的后端设置支撑部13即可,但需要考虑支撑部13不能直接与支耳51发生相互作用,具体设置时,可设置为支撑部13位于支耳51的侧面或支耳51上具有用于越过支撑部13的空隙,止动块3的设置方向或形态满足止动块3在与支耳51接触时,止动块3作为支耳51与支撑部13之间的力传递部件。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限定:作为以上所述的一种约束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第四转轴12,所述止动块3通过第四转轴12与翻转块2相连,且止动块3通过第四转轴12与翻转块2形成可转动连接关系;
还包括第三转轴11,所述触发块4通过第三转轴11与翻转块2相连,且触发块4可以第三转轴11为转轴转动;
还包括挡块10,所述挡块10用于限定触发块4绕第三转轴11转动时,转动止点的位置,所述转动止点为:挡块10为触发块4或第三转轴11施加约束避免触发块4进一步转动,触发块4所停留的点。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止动块3与翻转块2转动连接的具体方案,即止动块3与翻转块2通过第四转轴12可转动连接,以上可转动连接可通过铰接连接、轴承连接的实现方式加以实现。
同时本方案在运用于防坠器上时,在脚手架下落驱动转轮5转动过程中,在触发块4受到任意支耳51约束时,触发块4在对应支耳51的作用力下与挡块10相作用,并通过挡块10传递力以驱动翻转块2绕第二转轴8转动,止动块3随着翻转块2转动至支耳51的运动轨迹内,此时,由于触发块4与翻转块2之间通过挡块10传递力,故此时触发块4在支耳51的作用下,迫使翻转块2转动,以使得止动块3落入支耳51的转动轨迹内;
在脚手架上升驱动转轮5转动过程中,在触发块4受到任意支耳51约束时,触发块4在对应支耳51的作用力下绕第三转轴11转动,以使得对应支耳51与触发块4相互错开,此时,由于触发块4通过绕第三转轴11转动实现触发块4与支耳51相对位置的错开,故此时触发块4并不通过挡块10向翻转块2上传递迫使翻转块2转动,以使得止动块3与支耳51相作用的力。具体运用时,设置为第三转轴11、第四转轴12、翻转块2与机架1之间的转轴、转轮5与机架1之间的转轴四者轴线平行。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过程中触发块4与翻转块2之间力的传递依赖于挡块10对触发块4绕第三转轴11转动的锁定,同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由于触发块4在工作时需要以第三转轴11为转轴转动,而现有技术中,实现触发块4与翻转块2通过第三转轴11可转动连接的具体实现方案可采用触发块4转动时第三转轴11本身不绕自身轴线转动:如第三转轴11的一端与翻转块2焊接连接,触发块4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三转轴11间隙配合的孔;亦可设置为:触发块4以第三转轴11为轴线转动时第三转轴11本身绕自身轴线转动:如第三转轴11的一端与触发块4固定连接或触发块4与第三转轴11为一体式结构,翻转块2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三转轴11间隙配合的孔。那么,挡块10在具体实现对触发块4转动约束时,若第三转轴11与触发块4同时转动,则可设置为挡块10固定于机架1上,在第三转轴11转到设定位置时挡块10直接约束触发块4或第三转轴11,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采用约束第三转轴11的实现方式时,可通过在第三转轴11的端面设置与挡块10相作用的阻挡部或在第三转轴11的侧面设置阻挡部,以上阻挡部可为相对于所述端面或侧面突出的凸块,即挡块10实现触发块4转动锁定时,凸块与挡块10接触避免凸块进一步转动;第三转轴11在触发块4转动过程中本身不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挡块10约束第三转轴11的实现形式通过挡块10直接阻碍触发块4进一步绕第三转轴11转动即可。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方案在实现时,实际上触发块4在挡块10的作用下不能绕第三转轴11做360°旋转即可,而本方案在完成与防坠器的装配后,需满足:转轮5在脚手架下降过程中转动时,支耳51可触发触发块4直接或间接受到挡块10约束;转轮5在脚手架上升过程中转动时,在支耳51与触发块4相作用的整个过程中,触发块4并未直接或间接受到挡块10约束即可。
以上设定的触发块4通过第三转轴11与翻转块2相连,同时通过设计挡块10,使得本方案在满足脚手架下降锁定功能的前提下,脚手架上提过程中约束部不影响转轮5转动的最大速度,故采用本方案的防坠器在脚手架任意速度提升时均不会造成脚手架上提被防坠器锁止,利于提高提升脚手架时的效率,同时由于脚手架在被上提时,各支耳51依次与触发块4作用时,约束部上仅触发块4绕第三转轴11转动,故相较于翻转块2在支耳51作用下发生翻转的情况,本方案可使得由防坠器带给脚手架上提的阻力更小。
实施例3: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包括机架1,通过第一转轴7安装于机架1上的转轮5,所述转轮5可绕第一转轴7的轴线转动,转轮5的外缘上设置有多个支耳51,所述支耳51相互之间呈环状均布分布关系,还包括以上实施例1所述的约束部,还包括第二转轴8,所述翻转块2通过第二转轴8与机架1相连,翻转块2可绕第二转轴8的轴线转动,第二转轴8在翻转块2上的配合位置位于止动块3与触发块4之间;
在约束部与转轮5脱离状态下,翻转块2在止动块3与触发块4两者重力所产生的转矩作用下,以第二转轴8为转轴,向以下状态回复:触发块4位于支耳51的运动轨迹内,止动块3位于支耳51的运动轨迹以外;
在脚手架下落驱动转轮5转动过程中,在触发块4受到任意支耳51约束时,触发块4在对应支耳51的作用力下驱动翻转块2绕第二转轴8转动,止动块3随着翻转块2转动至支耳51的运动轨迹内;
还包括设置于机架1上的支撑部13,所述支撑部13位于止动块3的侧面,在止动块3受到支耳51的推力时,止动块3通过转动或滑动使得止动块3局部或全部在转轮5的周向方向发生位移,所述支撑部13位于所述位移轨迹上,所述支撑部13用于限定所述位移止点的位置。该方案不仅防坠性能可靠,同时防坠器结构设计结构简单;以上防坠器方案包括如上所述的约束部方案,采用以上约束部,由于止动块3在对应支耳51的作用力下可转动或可滑动,在止动块3与支撑部13相作用后,止动块3作为机架1与转轮5之间的力的传递部件,这样,可有效优化防坠器的受力。
优选的,如止动块3与翻转块2通过第四转轴12转动连接时,设置为第一转轴7、第二转轴8和第四转轴12的轴线方向相互平行,这样,止动块3由转轴的径向方向进、出支耳51的运动轨迹,支耳51可非常便捷的触发触发块4以驱动翻转块2转动。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亦可设置为止动块3由转轴的轴线方向进、出支耳51的运动轨迹,但采用此形式相应的结构设计更为复杂。
实施例4: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限定:作为约束部的具体安装和设置形式,设置为:所述第二转轴8位于支耳51转动轨迹的上方,翻转块2呈条状,止动块3与触发块4位于翻转块2的不同端。采用本方案,尽可能利用翻转块2的长度来充当重力产生转矩的力臂。
为方便改变约束部在自由状态下,即无转轮5约束状态下,止动块3由支耳51运动轨迹内脱出的时间,以控制本防坠器实现转轮5锁止转轮5转动的触发速度,设置为:止动块3与触发块4两者中,至少有一者与翻转块2的连接关系为可拆卸连接关系。这样,调节可与翻转块2可拆卸连接的配重块的质量,即可实现上述目的。
为方便改变约束部在自由状态下,即无转轮5约束状态下,止动块3由支耳51运动轨迹内脱出的时间,以控制本防坠器实现转轮5锁止转轮5转动的触发速度,设置为:所述第二转轴8在翻转块2上的连接位置在翻转块2的长度方向上可调,且所述长度方向为止动块3与触发块4的连线方向。采用本方案,即通过调节力臂长度的手段,实现上述目的。
作为调节力臂长度的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翻转块2上设置有多个铰接孔,多个铰接孔沿着所述长度方向排布,第二转轴8与机架1固定连接,翻转块2通过任意铰接孔与第二转轴8相连。
为避免因为翻转块2在第二转轴8轴线上位置改变影响支耳51触发触动块或影响止动块3与支耳51相互作用导致本方案的防坠性能不可靠,设置为: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用于限定翻转块2在第二转轴8轴线上的位置;所述第二转轴8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限位装置为螺纹连接于第二转轴8上的两颗螺帽。本限位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
作为转轮5的具体实现方式,所述转轮5包括筒体部分及端板部分,所述筒体部分呈筒状,所述端板部分数量为两块,且筒体部分各端均固定有一块端板部分,端板部分均呈平板状;
各端板部分上均设置有N个耳块,且各端板部分上的支耳51相互之间呈环状均布;
两端板部分上的支耳51沿着转轮5的轴线方向一一正对,且呈正对关系的两耳块组成一个支耳51。采用本方案,可使得各支耳51覆盖区域不仅可更宽,同时,转轮5用材少,重量轻。
作为一种连接易于实现,同时可避免如引入焊接热影响材料力学性能、使得各组成部分可拆分以方便维护和更换、减小维护或使用成本的技术方案,各端板部分与筒体部分均螺栓连接。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约束部,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转块(2)、止动块(3)及触发块(4),所述止动块(3)与触发块(4)均固定于翻转块(2)上;
所述止动块(3)可转动连接于翻转块(2)上或可滑动连接于翻转块(2)上,且止动块(3)在受到由防坠器上支耳(51)施加的推力时,止动块(3)可在所述推力下发生转动或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约束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转轴(12),所述止动块(3)通过第四转轴(12)与翻转块(2)相连,且止动块(3)通过第四转轴(12)与翻转块(2)形成可转动连接关系;
还包括第三转轴(11),所述触发块(4)通过第三转轴(11)与翻转块(2)相连,且触发块(4)可以第三转轴(11)为转轴转动;
还包括挡块(10),所述挡块(10)用于限定触发块(4)绕第三转轴(11)转动时,转动止点的位置,所述转动止点为:挡块(10)为触发块(4)或第三转轴(11)施加约束避免触发块(4)进一步转动,触发块(4)所停留的点。
3.一种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包括机架(1),通过第一转轴(7)安装于机架(1)上的转轮(5),所述转轮(5)可绕第一转轴(7)的轴线转动,转轮(5)的外缘上设置有多个支耳(51),所述支耳(51)相互之间呈环状均布分布关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约束部,还包括第二转轴(8),所述翻转块(2)通过第二转轴(8)与机架(1)相连,翻转块(2)可绕第二转轴(8)的轴线转动,第二转轴(8)在翻转块(2)上的配合位置位于止动块(3)与触发块(4)之间;
在约束部与转轮(5)脱离状态下,翻转块(2)在止动块(3)与触发块(4)两者重力所产生的转矩作用下,以第二转轴(8)为转轴,向以下状态回复:触发块(4)位于支耳(51)的运动轨迹内,止动块(3)位于支耳(51)的运动轨迹以外;
在脚手架下落驱动转轮(5)转动过程中,在触发块(4)受到任意支耳(51)约束时,触发块(4)在对应支耳(51)的作用力下驱动翻转块(2)绕第二转轴(8)转动,止动块(3)随着翻转块(2)转动至支耳(51)的运动轨迹内;
还包括设置于机架(1)上的支撑部(13),所述支撑部(13)位于止动块(3)的侧面,在止动块(3)受到支耳(51)的推力时,止动块(3)通过转动或滑动使得止动块(3)局部或全部在转轮(5)的周向方向发生位移,所述支撑部(13)位于所述位移轨迹上,所述支撑部(13)用于限定所述位移止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轴(8)位于支耳(51)转动轨迹的上方,翻转块(2)呈条状,止动块(3)与触发块(4)位于翻转块(2)的不同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其特征在于,止动块(3)与触发块(4)两者中,至少有一者与翻转块(2)的连接关系为可拆卸连接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轴(8)在翻转块(2)上的连接位置在翻转块(2)的长度方向上可调,且所述长度方向为止动块(3)与触发块(4)的连线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块(2)上设置有多个铰接孔,多个铰接孔沿着所述长度方向排布,第二转轴(8)与机架(1)固定连接,翻转块(2)通过任意铰接孔与第二转轴(8)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用于限定翻转块(2)在第二转轴(8)轴线上的位置;所述第二转轴(8)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限位装置为螺纹连接于第二转轴(8)上的两颗螺帽。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5)包括筒体部分及端板部分,所述筒体部分呈筒状,所述端板部分数量为两块,且筒体部分各端均固定有一块端板部分,端板部分均呈平板状;
各端板部分上均设置有N个耳块,且各端板部分上的支耳相互之间呈环状均布;
两端板部分上的支耳沿着转轮(5)的轴线方向一一正对,且呈正对关系的两耳块组成一个支耳(5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其特征在于,各端板部分与筒体部分均螺栓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242431.9U CN208578310U (zh) | 2018-08-02 | 2018-08-02 | 一种约束部及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242431.9U CN208578310U (zh) | 2018-08-02 | 2018-08-02 | 一种约束部及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578310U true CN208578310U (zh) | 2019-03-05 |
Family
ID=65511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242431.9U Active CN208578310U (zh) | 2018-08-02 | 2018-08-02 | 一种约束部及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57831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90156A (zh) * | 2018-08-02 | 2018-09-28 | 四川省第六建筑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防坠器的约束部及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 |
-
2018
- 2018-08-02 CN CN201821242431.9U patent/CN20857831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90156A (zh) * | 2018-08-02 | 2018-09-28 | 四川省第六建筑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防坠器的约束部及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578310U (zh) | 一种约束部及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 | |
CN102381549B (zh) | 一种带式输送机断带抓捕装置 | |
CN112623997B (zh) | 一种防坠式升降机 | |
CN208578311U (zh) | 一种约束部及不影响脚手架上提的防坠器 | |
CN207174661U (zh) | 自动回位外斜式胶带纠偏装置 | |
CN208578309U (zh) | 一种可优化防坠可靠性的防坠器 | |
CN205675878U (zh) | 一种胶管钢丝放线限位装置 | |
CN204639519U (zh) | 一种钢板翻板机 | |
CN108590156A (zh) | 一种用于防坠器的约束部及可优化结构受力的防坠器 | |
CN205496300U (zh) | 一种用于拉弯矫直机组矫直辊系的翻转装置 | |
CN110562875A (zh) | 一种便于节段梁转移的运输机械 | |
CN108643549A (zh) | 附着升降脚手架防坠器 | |
CN108661305A (zh) | 一种防坠性能可靠的防坠器 | |
CN108590157A (zh) | 一种用于防坠器的约束部及不影响脚手架上提的防坠器 | |
CN208578312U (zh) | 建筑施工用防坠器 | |
CN104763601A (zh) |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 |
CN108861507A (zh) | 轮对工序间移动系统以及轮对工序间移动方法 | |
CN208650495U (zh) | 一种建筑用防坠转轮 | |
CN207983277U (zh) | 一种矿用汽车差速器检修翻转架 | |
CN103836966B (zh) | 万向悬挂旋转溜槽式布料装置 | |
CN207328645U (zh) | 建筑机器人底盘 | |
CN114243554B (zh) | 一种导线飞车 | |
CN215167864U (zh) | 一种摆动装置 | |
CN216583648U (zh) | 电子触发式安全钳提拉机构 | |
CN212654958U (zh) | 一种可调心的托辊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