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56616U - 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 - Google Patents
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456616U CN208456616U CN201821118580.4U CN201821118580U CN208456616U CN 208456616 U CN208456616 U CN 208456616U CN 201821118580 U CN201821118580 U CN 201821118580U CN 208456616 U CN208456616 U CN 2084566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nnel
- arch
- hole body
- mid
- la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包括全断面支护体系和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位于隧道上部洞体内的左侧导洞与右侧导洞之间;隧道上部洞体的左右两侧底部分别设置有一道侧部下垫梁,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包括一道中部下垫梁、多个中隔墙和中隔墙纵向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施工简便且使用效果好,全断面支护体系和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均通过下垫梁进行支撑并连接为一体形成结构稳固的整体性支护体系,并且同时仅在隧道上部洞体内设置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能有效保证拱顶的稳定性,施工简便并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能避免初期支护拱架下沉并有效保证初期支护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
背景技术
随着公路运输量加大以及基建工程的发展,单洞双线多车道公路大断面隧道越来越常见。大断面隧道施工相较于单线小断面隧道施工,在开挖过程中更容易引起拱顶大面积下沉。尤其大断面隧道在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过程中,往往具有开挖后拱顶变形速率快,短时间内下沉量过大、边墙片帮、拱架扭曲变形侵限,严重情况下导致隧洞垮塌等特点,此种情况下,若采用常规施工方法及支护体系,如台阶法、三台阶法、双侧壁导坑法、CD法、CRD法等,一方面很控制变形,另一方面施工过程复杂,复杂的工法导致工序施工时间过长,围岩长期暴露,容易造成围岩大面积侵限、喷射混凝土剥落掉块、钢架扭曲变形等情形,进一步增加坍塌风险,安全质量无法保证得同时,也严重制约工期。断层破碎带是指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相互挤压,使附近的岩石破碎,形成与断层面大致平行的破碎带,简称断裂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结构设计合理、施工简便且使用效果好,全断面支护体系和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均通过下垫梁进行支撑并连接为一体形成结构稳固的整体性支护体系,并且同时仅在隧道上部洞体内设置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能有效保证拱顶的稳定性,施工简便并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能避免初期支护拱架下沉并有效保证初期支护的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进行全断面支护的全断面支护体系和布设在所述全断面支护体系内侧的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所述全断面支护体系和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均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进行布设;所述隧道洞分为隧道上部洞体和位于隧道上部洞体下方的隧道下部洞体,所述隧道上部洞体包括左侧导洞和位于左侧导洞右侧的右侧导洞,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位于隧道上部洞体内,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位于左侧导洞与右侧导洞之间;
所述全断面支护体系包括多榀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且对所述隧道洞进行全断面支护的全断面支撑结构和将多个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紧固连接为一体的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多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形状与所述隧道洞的横断面形状相同;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均包括一榀对所述隧道洞的拱墙进行支护的拱墙钢拱架和一个布设于所述隧道洞内侧底部的隧道仰拱支架,所述隧道仰拱支架位于所述拱墙钢拱架的正下方且二者均位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所述隧道仰拱支架的左端与所述拱墙钢拱架的左侧底部紧固连接,所述隧道仰拱支架的右端与所述拱墙钢拱架的右侧底部紧固连接,所述隧道仰拱支架与所述拱墙钢拱架形成一个封闭式全断面支架;所述拱墙钢拱架包括一榀位于隧道上部洞体内的上部钢拱架和两个对称布设于上部钢拱架左右两侧底部下方的侧部支架,两个所述侧部支架均位于所述隧道下部洞体内;
所述隧道上部洞体的左右两侧底部分别设置有一道侧部下垫梁,两道所述侧部下垫梁呈对称布设且二者均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中所述上部钢拱架的左右两侧底部分别支撑于两道所述侧部下垫梁上,两个所述侧部支架分别固定于两道所述侧部下垫梁底部;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中所述上部钢拱架与两个所述侧部支架之间均通过一道侧部下垫梁进行紧固连接;
所述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包括多道第一纵向连接件,多道所述第一纵向连接件均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且其均布设于隧道上部洞体内,多道所述第一纵向连接件沿隧道上部洞体的开挖轮廓线由左至右进行布设;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的上部钢拱架均与多道所述第一纵向连接件紧固连接;
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包括一道中部下垫梁、多个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的中隔墙和将多个所述中隔墙连接为一体的中隔墙纵向连接结构,每个所述中隔墙均位于左侧导洞与右侧导洞之间,所述中隔墙的形状与左侧导洞的右侧开挖轮廓线形状相同;所述中隔墙纵向连接结构包括多道由上至下布设的第二纵向连接件,多道所述第二纵向连接件均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且其均布设于隧道上部洞体内,每个所述中隔墙均与多道所述第二纵向连接件紧固连接;所述中隔墙的数量与所述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的数量相同,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内侧均设置有一个所述中隔墙,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均与其内侧所设置的中隔墙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所述中隔墙为顶部与上部钢拱架紧固连接的拱形支架,所述中部下垫梁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进行布设,多个所述中隔墙底部均支撑于中部下垫梁上,所述中部下垫梁位于隧道上部洞体底部;
两道所述侧部下垫梁分别为位于隧道上部洞体左右两侧底部的左侧下垫梁和右侧下垫梁,所述上部钢拱架由位于左侧导洞内的左侧拱架和位于右侧导洞内的右侧拱架连接而成,所述左侧拱架的底端支撑于所述左侧下垫梁上且其上端支撑于中隔墙上。
上述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是:每榀所述拱墙钢拱架的左右两侧底部均设置有一个下锁脚锚固件,两个所述下锁脚锚固件均位于所述隧道洞外侧岩体内且二者对称布设于所述隧道下部洞体底部左右两侧;
每榀所述上部钢拱架的左右两侧底部均设置有一个上锁脚锚固件,两个所述上锁脚锚固件均位于所述隧道洞外侧岩体内且二者对称布设于隧道上部洞体底部左右两侧;
每榀所述拱墙钢拱架均与其外侧所设置的两个所述下锁脚锚固件和两个所述上锁脚锚固件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
上述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是:还包括布设于隧道上部洞体底部的临时仰拱,所述临时仰拱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
所述临时仰拱包括多个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的临时仰拱支架和将多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紧固连接为一体的仰拱纵向连接结构,所述仰拱纵向连接结构包括多道沿临时仰拱支架的长度方向由左至右布设的第三纵向连接件,所述第三纵向连接件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每道所述第三纵向连接件均与多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紧固连接;所述临时仰拱支架为布设于隧道上部洞体内侧底部的拱形支架,每榀所述上部钢拱架的正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每榀所述上部钢拱架均与位于其正下方的临时仰拱支架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且二者组成一个封闭式支撑架,每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位于其正上方的上部钢拱架的左右两侧下部紧固连接;每个所述中隔墙底部均支撑于一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上。
上述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是:多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均支撑于位于隧道上部洞体下方的隧道下部未开挖岩体上;所述临时仰拱还包括在隧道下部未开挖岩体上浇筑成型的仰拱混凝土浇筑结构,所述临时仰拱支架和所述纵向连接结构均浇筑于仰拱混凝土浇筑结构内。
上述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是:还包括对所述隧道洞的拱墙进行初期支护的隧道锚网喷支护结构;
所述隧道锚网喷支护结构包括对隧道上部洞体进行初期支护的拱墙锚网喷支护结构和两个分别对所述隧道下部洞体的左右两侧边墙进行初期支护的边墙锚网喷支护结构,两个所述边墙锚网喷支护结构对称布设于所述拱墙锚网喷支护结构的左右两侧下方,两个所述边墙锚网喷支护结构均与所述拱墙锚网喷支护结构连接为一体;
所述左侧拱架和位于左侧导洞内的第一纵向连接件组成左侧刚性支护结构,所述右侧拱架和位于右侧导洞内的第一纵向连接件组成右侧刚性支护结构;
所述左侧刚性支护结构、所述右侧刚性支护结构与与所述隧道下部洞体内左右两侧所安装的侧部支架组成对所述隧道洞的拱墙进行支护的隧道拱墙刚性支护结构;所述隧道锚网喷支护结构与所述隧道拱墙刚性支护结构紧固连接为一体且二者组成所述隧道洞的拱墙初期支护结构。
上述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是:所述左侧刚性支护结构和所述右侧刚性支护结构组成对隧道上部洞体的拱墙进行支护的上部洞体拱墙刚性支护结构;所述拱墙锚网喷支护结构与所述上部洞体拱墙刚性支护结构组成隧道上部洞体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
上述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是:所述隧道下部洞体包括隧道下洞体和位于所述隧道下洞体下方的隧道底部洞体,所述隧道底部洞体的开挖宽度由上至下逐渐缩小且其上部开挖宽度小于所述隧道洞左右两侧边墙底部的间距;所述隧道下洞体由左至右分为左侧洞体、左中洞体、右中洞体和右侧洞体,所述左侧洞体和右侧洞体呈左右对称布设,所述左中洞体和右中洞体的横断面均为矩形且二者呈左右对称布设;两个所述侧部支架分别位于左侧洞体和右侧洞体内;
所述隧道仰拱支架的左端伸入至左侧洞体内,所述隧道仰拱支架的右端伸入至右侧洞体内。
上述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是:所述中隔墙顶部与上部钢拱架之间通过支架连接螺栓紧固连接;所述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中位于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左侧的第一纵向连接件和位于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右侧的第一纵向连接件的数量均不少于三道。
上述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是:所述中部下垫梁的顶部位于所述隧道洞的中心轴线左侧,所述中部下垫梁的底部位于所述隧道洞的中心轴线右侧;
所述侧部下垫梁和中部下垫梁均为一根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的工字钢。
上述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是:所述侧部下垫梁和中部下垫梁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均为纵向下垫梁,所述纵向下垫梁由多个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的下垫梁节段拼接而成,前后相邻两个所述下垫梁节段之间均通过纵向连接螺栓进行连接;所述下垫梁节段的长度与相邻两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之间的间距相同,前后相邻两个所述下垫梁节段之间的连接位置位于相邻两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之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及施工简便,投入施工成本较低。
2、所采用的全断面支护体系设计合理且使用效果好,多榀全断面支撑结构通过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紧固连接为一体,全断面支撑结构中拱墙钢拱架通过两道侧部下垫梁分为位于隧道上部洞体内的上部钢拱架和位于隧道下部洞体内的侧部支架,使隧道上部洞体的初期支护不受隧道下部洞体内初期支护施工的影响,并且隧道上部洞体的初期支护过程在隧道下部洞体开挖之前进行,此时隧道洞尚未全面开挖,因而隧道上部洞体内初期支护结构的支撑稳固性能进一步得到保证,并且隧道上部洞体的初期支护过程更易于进行,同时支护更有力,更有利于隧道施工安全。
3、只在上半断面施做中隔墙支撑,减少下半断面安装、拆除中隔墙的工作量;同时,隧道上半断面采用中隔壁法,通过中隔墙仅将上半断面分成两部分,使得左右侧导洞内有足够空间,便于施工。
4、上部钢拱架与中隔墙底部均支撑于纵向下垫梁上,隧道上部洞体开挖过程中同步布设纵向下垫梁,避免了在破碎围岩中由于基底软弱引起的拱架下沉,保证了初期支护的稳定性;同时,在隧道上下断面拱脚均打设锁脚锚管并注浆,能进一步减少由于基底软弱引起的拱架下沉。并且,纵向下垫梁本身也能增强隧道上部洞体基坑的抗变形能力。
5、所采用的临时仰拱结构设计合理、施工简便且能提供一个坚实、稳固的支撑基础,临时仰拱包括与上部钢拱架对应设置的临时仰拱支架、将所有临时仰拱支架连接为一体的第三纵向连接结构和支撑于隧道下部未开挖岩体上的仰拱混凝土浇筑结构,临时仰拱支架与上部钢拱架组成封闭式支护结构使隧道上部洞体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简便、快速封闭成环,第三纵向连接结构和临时仰拱支架均浇筑于仰拱混凝土浇筑结构内,结构整体性强,支撑牢靠。
6、全断面支护体系和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均通过纵向连接结构连接形成结构稳固的整体性支护体系,能有效保证钢架支撑纵向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了初期支护的整体稳固性。
7、施工简便且支护方便、支护效果好,有效避免了断层破碎带围岩松散堆积压力所造成的初期支护开裂下沉并侵入二次衬砌净空、钢架扭曲变形、喷射混凝土掉块等严重安全质量隐患,保障了施工安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施工简便且使用效果好,全断面支护体系和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均通过下垫梁进行支撑并连接为一体形成结构稳固的整体性支护体系,并且同时仅在隧道上部洞体内设置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能有效保证拱顶的稳定性,施工简便并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能避免初期支护拱架下沉并有效保证初期支护的稳定性。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护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部洞体拱墙刚性支护结构与临时仰拱的支护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全断面支护体系的支护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侧部下垫梁的纵向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临时仰拱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施工隧道的开挖断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隧道上部洞体; 1-1—左侧导洞; 1-2—右侧导洞;
2—隧道仰拱支架; 3—大断面隧道洞; 4—上部钢拱架;
5—侧部支架; 6—侧部下垫梁; 7—第一纵向连接件;
8—中隔墙; 9—第二纵向连接件; 10—中部下垫梁;
11—下垫梁节段; 12—纵向连接螺栓; 13—连接垫板;
14—上锁脚锚固件; 15—下锁脚锚固件; 16—隧道底部洞体;
17—左侧洞体; 18—左中洞体; 19—右中洞体;
20—右侧洞体; 21—隧道二次衬砌; 22—临时仰拱支架;
24—超前小导管; 28—隧道下部未开挖岩体;
30—仰拱混凝土浇筑结构; 31—隧道仰拱; 32—纵向连接型钢;
33—纵向连接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对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进行全断面支护的全断面支护体系和布设在所述全断面支护体系内侧的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所述全断面支护体系和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均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进行布设;所述隧道洞分为隧道上部洞体1和位于隧道上部洞体1下方的隧道下部洞体,所述隧道上部洞体1包括左侧导洞1-1和位于左侧导洞1-1右侧的右侧导洞1-2,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位于隧道上部洞体1内,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位于左侧导洞1-1与右侧导洞1-2之间;
所述全断面支护体系包括多榀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且对所述隧道洞进行全断面支护的全断面支撑结构和将多个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紧固连接为一体的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多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形状与所述隧道洞的横断面形状相同;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均包括一榀对所述隧道洞的拱墙进行支护的拱墙钢拱架和一个布设于所述隧道洞内侧底部的隧道仰拱支架2,所述隧道仰拱支架2位于所述拱墙钢拱架的正下方且二者均位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所述隧道仰拱支架2的左端与所述拱墙钢拱架的左侧底部紧固连接,所述隧道仰拱支架2的右端与所述拱墙钢拱架的右侧底部紧固连接,所述隧道仰拱支架2与所述拱墙钢拱架形成一个封闭式全断面支架;所述拱墙钢拱架包括一榀位于隧道上部洞体1内的上部钢拱架4和两个对称布设于上部钢拱架4左右两侧底部下方的侧部支架5,两个所述侧部支架5均位于所述隧道下部洞体内;
所述隧道上部洞体1的左右两侧底部分别设置有一道侧部下垫梁6,两道所述侧部下垫梁6呈对称布设且二者均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中所述上部钢拱架4的左右两侧底部分别支撑于两道所述侧部下垫梁6上,两个所述侧部支架5分别固定于两道所述侧部下垫梁6底部;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中所述上部钢拱架4与两个所述侧部支架5之间均通过一道侧部下垫梁6进行紧固连接;
所述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包括多道第一纵向连接件7,多道所述第一纵向连接件7均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且其均布设于隧道上部洞体1内,多道所述第一纵向连接件7沿隧道上部洞体1的开挖轮廓线由左至右进行布设;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的上部钢拱架4均与多道所述第一纵向连接件7紧固连接;
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包括一道中部下垫梁10、多个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的中隔墙8和将多个所述中隔墙8连接为一体的中隔墙纵向连接结构,每个所述中隔墙8均位于左侧导洞1-1与右侧导洞1-2之间,所述中隔墙8的形状与左侧导洞1-1的右侧开挖轮廓线形状相同;所述中隔墙纵向连接结构包括多道由上至下布设的第二纵向连接件9,多道所述第二纵向连接件9均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且其均布设于隧道上部洞体1内,每个所述中隔墙8均与多道所述第二纵向连接件9紧固连接;所述中隔墙8的数量与所述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的数量相同,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内侧均设置有一个所述中隔墙8,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均与其内侧所设置的中隔墙8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所述中隔墙8为顶部与上部钢拱架4紧固连接的拱形支架,所述中部下垫梁10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进行布设,多个所述中隔墙8底部均支撑于中部下垫梁10上,所述中部下垫梁10位于隧道上部洞体1底部;
两道所述侧部下垫梁6分别为位于隧道上部洞体1左右两侧底部的左侧下垫梁和右侧下垫梁,所述上部钢拱架4由位于左侧导洞1-1内的左侧拱架和位于右侧导洞1-2内的右侧拱架连接而成,所述左侧拱架的底端支撑于所述左侧下垫梁上且其上端支撑于中隔墙8上。
本实施例中,所施工隧道为大断面隧道,所述隧道洞为大断面隧道洞3。所施工大断面隧道的支护结构为复合式衬砌结构,所述复合式衬砌结构包括隧道初支结构和位于所述隧道初支结构内侧的隧道二次衬砌21。所施工隧道的围岩为Ⅳ级围岩或Ⅴ级围岩,围岩稳定性较差。本实施例中,
所述大断面隧道是指隧道横断面积>50m2的隧道。本实施例中,所述大断面隧道的开挖宽度不小于10m且其隧道高度不小于8m。其中,开挖宽度是指考虑了二次衬砌、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和预留变形量后开挖轮廓的最大开挖宽度,因而开挖宽度为隧道开挖轮廓线的最大宽度。隧道高度为隧道开挖轮廓线的最大高度,即隧道开挖轮廓线中部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每榀所述拱墙钢拱架的左右两侧底部均设置有一个下锁脚锚固件15,两个所述下锁脚锚固件15均位于所述隧道洞外侧岩体内且二者对称布设于所述隧道下部洞体底部左右两侧;
每榀所述上部钢拱架4的左右两侧底部均设置有一个上锁脚锚固件14,两个所述上锁脚锚固件14均位于所述隧道洞外侧岩体内且二者对称布设于隧道上部洞体1底部左右两侧。
对隧道上部洞体1进行开挖过程中,为避免在破碎围岩中由于隧道上部洞体1内的基底软弱引起的拱架(即上部钢拱架4)下沉,并保证隧道上部洞体1内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每榀所述上部钢拱架4的左右两侧底部均设置有一个上锁脚锚固件14,两个所述上锁脚锚固件14均位于所述隧道洞外侧岩体内且二者对称布设于隧道上部洞体1底部左右两侧。
相应地,对所述隧道下部洞体进行开挖过程中,为避免在破碎围岩中由于基底软弱引起的拱架(即拱墙钢拱架)下沉,每榀所述拱墙钢拱架的左右两侧底部均设置有一个下锁脚锚固件15,两个所述下锁脚锚固件15均位于所述隧道洞外侧岩体内且二者对称布设于所述隧道下部洞体底部左右两侧。
本实施例中,每榀所述拱墙钢拱架均与其外侧所设置的两个所述下锁脚锚固件15和两个所述上锁脚锚固件14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因而锚固更为直接、有力。
另外,由于所述上部钢拱架4的左右两端均支撑于侧部下垫梁6上,这样能进一步增强拱架的抗下沉能力,能有效避免在破碎围岩中由于基底软弱引起的上部钢拱架4下沉,能有效增强隧道上部洞体1内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隧道下部洞体包括隧道下洞体和位于所述隧道下洞体下方的隧道底部洞体16,所述隧道底部洞体16的开挖宽度由上至下逐渐缩小且其上部开挖宽度小于所述隧道洞左右两侧边墙底部的间距;所述隧道下洞体由左至右分为左侧洞体17、左中洞体18、右中洞体19和右侧洞体20,所述左侧洞体17和右侧洞体20呈左右对称布设,所述左中洞体18和右中洞体19的横断面均为矩形且二者呈左右对称布设;两个所述侧部支架5分别位于左侧洞体17和右侧洞体20内。
实际施工过程中,采用本实用新型对所施工大断面隧道进行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隧道上部洞体开挖:对隧道上部洞体1进行开挖,过程如下:
步骤101、左侧导洞开挖: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对左侧导洞1-1进行开挖;
所述左侧导洞1-1开挖过程中,由后向前在开挖成型的左侧导洞1-1内对所述左侧下垫梁、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和所述左侧刚性支护结构分别进行施工,并使所述左侧下垫梁、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和所述左侧刚性支护结构紧固连接为一体;
步骤102、右侧导洞开挖:步骤101中所述左侧导洞1-1开挖过程中,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同步由后向前对右侧导洞1-2进行开挖,获得开挖成型的隧道上部洞体1;
所述右侧导洞1-2开挖过程中,由后向前在开挖成型的右侧导洞1-2内对所述右侧下垫梁和所述右侧刚性支护结构分别进行施工,并使所述右侧刚性支护结构和所述右侧下垫梁均与步骤101中所述左侧刚性支护结构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右侧刚性支护结构中的所述右侧拱架与步骤101中所述左侧刚性支护结构中的所述左侧拱架连接组成上部钢拱架4,详见图4;
对右侧导洞1-2进行开挖时,所述右侧导洞1-2的掌子面位于左侧导洞1-1的掌子面后侧;
步骤二、隧道下部洞体开挖:对所述隧道下部洞体进行开挖,过程如下:
步骤201、左右侧洞体先行开挖: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对左侧洞体17和右侧洞体20分别进行开挖;开挖过程中,所述左侧洞体17和右侧洞体20的掌子面均位于步骤102中所述右侧导洞1-2的掌子面后侧;
所述左侧洞体17开挖过程中,由后向前在开挖成型的左侧洞体17内安装侧部支架5,并使所安装侧部支架5顶部固定在步骤101中所述左侧下垫梁底部;
所述右侧洞体20开挖过程中,由后向前在开挖成型的右侧洞体20内安装侧部支架5,并使所安装侧部支架5顶部固定在步骤102中所述右侧下垫梁底部;
本步骤中所述左侧洞体17和右侧洞体20内所安装的侧部支架5与步骤102中所述上部钢拱架4连接组成所述拱墙钢拱架;
步骤202、左右中洞体跟进开挖:对左中洞体18和右中洞体19分别进行开挖,获得开挖成型的所述隧道下部洞体;
所述左中洞体18和右中洞体19开挖过程中,由后向前对步骤101中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进行拆除;
步骤三、隧底开挖:步骤202中进行左右中洞体跟进开挖过程中,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对隧道底部洞体16进行开挖,获得开挖成型的所述隧道洞;开挖过程中,所述左侧洞体17和右侧洞体20的掌子面均位于隧道底部洞体16的掌子面前侧;
所述隧道底部洞体16开挖过程中,由后向前在开挖成型的隧道底部洞体16底部安装隧道仰拱支架2,并使所安装隧道仰拱支架2与步骤201中所述拱墙钢拱架连接形成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获得施工成型的所述全断面支护体系,详见图3。
本实施例中,步骤102中对右侧导洞1-2进行开挖过程中,还需由后向前在开挖成型的隧道上部洞体1的左右两侧底部分打设上锁脚锚固件14;
步骤201中进行左右侧洞体先行开挖过程中,还需由后向前在开挖成型的左侧洞体17左侧底部和右侧洞体20的右侧底部分别打设下锁脚锚固件15。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锁脚锚固件14和下锁脚锚固件15均为锁脚锚管,上锁脚锚固件14打设在隧道上部洞体1的拱脚上,下锁脚锚固件15打设在所述隧道洞的拱脚上。
所述隧道上部洞体1内上部钢拱架4的左右两端均支撑于侧部下垫梁6上,所述中隔墙8底部支撑于中部下垫梁10上,同时在隧道上下断面的拱脚上均采用打设锁脚锚管进行注浆加固的措施,因而能有效保证隧道初期支护的稳固性。本实施例中,所述锁脚锚管的直径为φ50mm且其长度5m。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锁脚锚管的尺寸进行相应调整。
为确保所述全断面支护体系纵向连接的稳固性,所述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中位于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左侧的第一纵向连接件7和位于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右侧的第一纵向连接件7的数量均不少于三道。并且,所述第二纵向连接件9的数量不小于两道。
为加强型钢钢架纵向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部钢拱架4拱顶靠近中隔墙8支点处的左右两侧环向至少设置3道所述第一纵向连接件7,所述第一纵向连接件7的环向间距为0.5m;支点下方所述中隔墙8上至少设置两道所述第二纵向连接件9,所述第二纵向连接件9的环向间距为1m。多榀所述上部钢拱架4的其余部位之间以及多个所述中隔墙8的其余部位之间也可以采用纵向钢筋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隧道仰拱支架2的左端伸入至左侧洞体17内,所述隧道仰拱支架2的右端伸入至右侧洞体20内;
所述隧道上部洞体1的开挖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隧道下洞体的开挖宽度由上至下逐渐缩小。因而,所述隧道上部洞体1底部为所述隧道洞的最大开挖宽度位置。
为确保开挖施工安全,有效减小左右侧洞体的开挖断面,所述左侧洞体17的上部开挖宽度不大于3m。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侧洞体17的上部开挖宽度为2.5m。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左侧洞体17的上部开挖宽度进行相应调整。
为增强支护稳固性,所述拱墙钢拱架、隧道仰拱支架2和中隔墙8均为型钢支架均为型钢支架。并且,所述拱墙钢拱架、隧道仰拱支架2和中隔墙8均由一根工字钢弯曲而成。
实际施工时,多道所述中隔墙8沿的开挖轮廓线由左至右进行布设。两个所述侧部支架5分别位于左侧洞体17和右侧洞体20内。
本实施例中,多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呈均匀布设。
实际施工时,相邻两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之间的间距为0.6m~1.2m。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之间的间距与所施工大断面隧道的开挖循坏进尺相同。相邻两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之间的间距为0.6m或1.2m。
如图2所示,所述中部下垫梁10的顶部位于所述隧道洞的中心轴线左侧,所述中部下垫梁10的底部位于所述隧道洞的中心轴线右侧;
所述侧部下垫梁6和中部下垫梁10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均为纵向下垫梁,所述纵向下垫梁由多个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的下垫梁节段11拼接而成,前后相邻两个所述下垫梁节段11之间均通过纵向连接螺栓12进行连接;所述下垫梁节段11的长度与相邻两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之间的间距相同,前后相邻两个所述下垫梁节段11之间的连接位置位于相邻两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拱墙钢拱架、隧道仰拱支架2和中隔墙8均由Ⅰ25型钢弯曲而成,因而能有效提高支撑强度。并且,所述上部钢拱架4和中隔墙8底部均支撑于所述纵向下垫梁上。
为提高支撑强度,所述侧部下垫梁6和中部下垫梁10均为一根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的工字钢。
本实施例中,所述侧部下垫梁6和中部下垫梁10均为一根Ⅰ20型钢。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拱墙钢拱架、隧道仰拱支架2和中隔墙8以及侧部下垫梁6和中部下垫梁10所采用的型钢类型和尺寸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前后相邻两个所述下垫梁节段11之间的连接位置位于相邻两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之间中部。
如图5所示,每个所述下垫梁节段11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垫板13,所述连接垫板13上开有多个供纵向连接螺栓12安装的螺栓安装孔,所述连接垫板13与下垫梁节段11呈垂直布设,所述纵向下垫梁中前后相邻两个所述下垫梁节段11之间的两个所述连接垫板13呈平行布设且二者通过纵向连接螺栓12紧固连接为一体,实际安装及拆除均非常简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垫板13为第一钢垫板。并且,所述第一钢垫板的厚度为16mm。
为便于后期工序拆除,对侧部下垫梁6中前后相邻两个所述下垫梁节段11进行连接的纵向连接螺栓12均位于侧部下垫梁6的内侧。因而,对侧部下垫梁6进行固定时,仅在连接垫板13内侧上下各设置纵向连接螺栓12。
而为增强连接可靠性,对中部下垫梁10中前后相邻两个所述下垫梁节段11进行连接的纵向连接螺栓12包括位于中部下垫梁10左侧的左侧连接螺栓和位于中部下垫梁10右侧的右侧连接螺栓。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隔墙8顶部与上部钢拱架4之间通过支架连接螺栓紧固连接,因而后期拆除非常简便。同时,为确保连接可靠性和支撑稳固性,所述中隔墙8顶部与上部钢拱架4之间垫装有第二钢垫板,所述第二钢垫板上开有供所述支架连接螺栓安装的螺栓安装孔。
为确保后期拆除简便,所述支架连接螺栓和纵向连接螺栓12外侧均通过土工布或编织布进行包裹。
同时,为确保连接可靠性,所述上部钢拱架4与第一纵向连接件7之间以及中隔墙8与第二纵向连接件9之间均采用焊接方式进行紧固连接,焊缝饱满,保证连接牢固。
由上述内容可知,所述隧道洞的上半断面采用中隔壁法,左侧导洞1-1和右侧导洞1-2均采用全断面开挖方法,左侧导洞1-1先行开挖,右侧导洞1-2滞后左侧导洞1-1开挖且滞后25m开挖,即左侧导洞1-1开挖25m后再对右侧导洞1-2进行开挖;所述隧道下部洞体由左至右分4部分进行开挖施工,最后开挖隧道底部洞体16,获得开挖成型的所述隧道洞。所述隧道洞开挖施工过程中,同步完成所述隧道洞的初期支护施工,获得所述隧道洞的初期支护结构,同时由后向前对隧道初支仰拱进行施工,并使隧道初支仰拱与所述隧道洞的初期支护结构及时闭合形成所述隧道初支结构;与此同时,由后向前对隧道二次衬砌21进行施工,这样能有效确保隧道洞身稳定,详见图4。
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对所述隧道洞的拱墙进行初期支护的隧道锚网喷支护结构。
所述左侧拱架和位于左侧导洞1-1内的第一纵向连接件7组成左侧刚性支护结构,所述右侧拱架和位于右侧导洞1-2内的第一纵向连接件7组成右侧刚性支护结构。
所述左侧刚性支护结构、所述右侧刚性支护结构与所述隧道下部洞体内左右两侧所安装的侧部支架5组成对所述隧道洞的拱墙进行支护的隧道拱墙刚性支护结构;所述隧道锚网喷支护结构与所述隧道拱墙刚性支护结构紧固连接为一体且二者组成所述隧道洞的拱墙初期支护结构。
步骤201中进行左右侧洞体先行开挖过程中,同步对已施工成型的所述拱墙初期支护结构进行变形监测。
步骤202中进行左右中洞体跟进开挖时,根据所述拱墙初期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结果,由后向前对位于已变形稳定的所述拱墙初期支护结构下方的左中洞体18和右中洞体19分别进行开挖。
因而,步骤202中对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进行拆除时,需根据所述拱墙初期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结果;待所述拱墙初期支护结构变形稳定后,在左中洞体18和右中洞体19开挖过程中,逐榀拆除临时钢架(即中隔墙8),同时由后向前对中部下垫梁10进行拆除,拆除过程中需避免循环进尺过大,导致一次拆除多榀中隔墙8。因此,步骤202中所述左中洞体18和右中洞体19开挖过程中,需加强所述拱墙初期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逐榀拆除中隔壁钢支撑(即中隔墙8),确保拆除安全。
本实施例中,对隧道底部洞体16进行开挖时,每次开挖不超过3m,开挖后及时闭合仰拱初支(即及时安装隧道仰拱支架2并使所安装隧道仰拱支架2与所述拱墙钢拱架连接形成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并灌注仰拱混凝土,保证隧道仰拱31施工紧跟,避免安全步距超标过大。
由上述内容可知,由于断层破碎带地质隧道开挖后基底软弱,承载力低,为抑制大跨度开挖引起拱顶下沉,本实用新型采用上半断面中隔壁法进行开挖,在隧道上部洞体1中部设置圆弧状的中隔墙8;并且,对隧道上部洞体1的左右侧导洞进行开挖过程中,在开挖基底两侧纵向敷设侧部下垫梁6,并在开挖基底中部纵向敷设中部下垫梁10,以将上部钢拱架4和中隔墙8均落在所述纵向下垫梁上,并且在隧道洞的上、下断面两侧拱脚处分别打设锁脚锚管并注浆;同时,隧道上部洞体1内的所有上部钢拱架4均纵向连接为一体,且隧道上部洞体1内的所有中隔墙8均纵向连接为一体,形成稳固支护体系,尤其适用于穿越地层断裂带的大断面隧道施工。
本实施例中,所述隧道锚网喷支护结构包括对隧道上部洞体1的拱墙进行初期支护的拱墙锚网喷支护结构和两个分别对所述隧道下部洞体的左右两侧边墙进行初期支护的边墙锚网喷支护结构,两个所述边墙锚网喷支护结构对称布设于所述拱墙锚网喷支护结构的左右两侧下方,两个所述边墙锚网喷支护结构均与所述拱墙锚网喷支护结构连接为一体。
所述左侧刚性支护结构和所述右侧刚性支护结构组成对隧道上部洞体1的拱墙进行支护的上部洞体拱墙刚性支护结构;所述拱墙锚网喷支护结构与所述上部洞体拱墙刚性支护结构组成隧道上部洞体1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所述隧道上部洞体1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为确保施工安全,待所述隧道上部洞体1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施工完成后,还需对隧道上部洞体1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进行变形监测,待隧道上部洞体1内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变形稳定后,再对所述隧道下部洞体进行开挖。
实际施工时,如地质差导致隧道上部洞体1内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变形量加大且未发生变形侵限时,需在隧道上部洞体1内侧底部设置临时仰拱;当隧道上部洞体1内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发生变形侵限时,则需要对隧道上部洞体1内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进行换拱。
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6所示,为安全起见,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布设于隧道上部洞体1底部的临时仰拱,所述临时仰拱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
所述临时仰拱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所述临时仰拱包括多个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的临时仰拱支架22和将多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紧固连接为一体的仰拱纵向连接结构,所述仰拱纵向连接结构包括多道沿临时仰拱支架22的长度方向由左至右布设的第三纵向连接件,所述第三纵向连接件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每道所述第三纵向连接件均与多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紧固连接;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为布设于隧道上部洞体1内侧底部的拱形支架,每榀所述上部钢拱架4的正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每榀所述上部钢拱架4均与位于其正下方的临时仰拱支架22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且二者组成一个封闭式支撑架,每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位于其正上方的上部钢拱架4的左右两侧下部紧固连接;每个所述中隔墙8底部均支撑于一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上。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均支撑于位于隧道上部洞体1下方的隧道下部未开挖岩体28上;所述临时仰拱还包括在隧道下部未开挖岩体28上浇筑成型的仰拱混凝土浇筑结构30,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和所述纵向连接结构均浇筑于仰拱混凝土浇筑结构30内。因而,所述临时仰拱的整体性强,结构稳固,能对临时仰拱支架22提供稳固基础,以对上部钢拱架4进行稳固支撑。
本实施例中,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为左右两侧逐渐向上弯曲的拱形支架。因而,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为反拱形。相比直线形支架,反拱形的临时仰拱支架22通过底部收拢与支撑能有效提高上部钢拱架4对外侧围岩的支护力,并能对上部钢拱架4进行稳固支撑,同时所形成的封闭式支撑架整体性更强,并且更便于与上部钢拱架4下部可靠连接。
为支撑牢靠,所述隧道上部洞体1的底部形状与临时仰拱支架22的形状相同,因而隧道上部洞体1的底部为反拱形,这样所成型隧道上部洞体1的结构更稳固。实际施工,所述隧道上部洞体1的底部也可以为平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仰拱混凝土浇筑结构30的横断面形状与临时仰拱支架22的形状相同。所述仰拱混凝土浇筑结构30的横断面为反拱形。
为加工简便及支撑牢靠,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为型钢支架。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增强临时仰拱支架22与仰拱混凝土浇筑结构30的连接可靠性,并且更便于临时仰拱支架22的简便、平稳安装,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由一根工字钢弯曲而成。
本实施例中,为确保临时仰拱支架22与上部钢拱架4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的两端与上部钢拱架4之间均塞填有钢垫板29,所述钢垫板29与临时仰拱支架22和上部钢拱架4均焊接固定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仰拱混凝土浇筑结构30的上表面与临时仰拱支架22的上表面相平齐,所述门式支撑架23底部与临时仰拱支架22焊接固定。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三纵向连接件为纵向连接型钢32。为进一步增强纵向连接型钢32与仰拱混凝土浇筑结构30的连接可靠性,进一步提高所述临时仰拱的整体性,并且更便于纵向连接型钢32的简便、平稳安装,所述纵向连接型钢32为槽钢且其槽口朝上。
为后期拆除简便,并且减少用钢量,节约施工成本,所述纵向连接结构还包括多组纵向连接钢筋33,相邻两道所述纵向连接型钢32之间均布设有一组所述纵向连接钢筋33,每组所述纵向连接钢筋33均包括多道由左至右布设的纵向连接钢筋33,所述纵向连接钢筋33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每道所述纵向连接钢筋33均与多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紧固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为I22型钢支架或I20型钢支架,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与上部钢拱架4对应设置,并且临时仰拱支架22与上部钢拱架4紧固连接为一体并形成封闭式支撑架,施工成型的临时仰拱使所述需换拱段的拱墙闭合成环,能有效减少隧道上部洞体1进行进一步收敛和下沉。
相邻两道所述纵向连接型钢32之间的间距为140cm~160cm,每组所述纵向连接钢筋33中相邻两道所述纵向连接钢筋33之间的间距为40cm~60cm。本实施例中,所述纵向连接型钢32为[100mm槽钢且其与临时仰拱支架22焊接为一体,纵向连接钢筋33为φ22mm钢筋,相邻两道所述纵向连接型钢32之间的间距为150cm,每组所述纵向连接钢筋33中相邻两道所述纵向连接钢筋33之间的间距为50cm。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纵向连接型钢32所采用槽钢的尺寸、纵向连接钢筋33的直径、相邻两道所述纵向连接型钢32之间的间距以及每组所述纵向连接钢筋33中相邻两道所述纵向连接钢筋33之间的间距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实际施工时,根据隧道横断面大小及围岩地质条件,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采用I22型钢或I20型钢钢架;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与上部钢拱架4之间采用钢垫板塞紧焊牢,塞钢垫板前,需将上部钢拱架4的表层混凝土凿除。
步骤102中对右侧导洞1-2进行开挖过程中,还需由后向前在开挖成型的隧道上部洞体1内侧底部施工临时仰拱;
本实施例中,对临时仰拱进行施工时,过程如下:
步骤A1、临时仰拱支架施工:在每榀所述上部钢拱架4的正下方均设置一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并使每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均与位于其正上方的上部钢拱架4紧固连接为一体;
步骤A2、第三纵向连接结构施工:待所述需换拱段所有上部钢拱架4的正下方均设置临时仰拱支架22后,对所述第三纵向连接结构进行施工,并通过所述第三纵向连接结构将多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紧固连接为一体;
步骤A3、仰拱混凝土浇筑:对仰拱混凝土浇筑结构30进行混凝土浇筑,所浇筑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高于C25。
为便于后期对所述临时仰拱进行拆除,所述仰拱混凝土浇筑结构30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5或C10,并且对仰拱混凝土浇筑结构30进行浇筑时,混凝土需灌满捣固密实。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对隧道上部洞体1拱部进行加固的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结构。
本实施例中,步骤101中进行左侧导洞开挖之前,先对左侧导洞1-1进行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
步骤102中进行右侧导洞开挖之前,先对右侧导洞1-2进行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
对所述左侧导洞1-1和右侧导洞1-2分别进行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后,形成对隧道上部洞体1拱部进行加固的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结构。
所述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结构沿所述隧道洞的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分为多个加固节段,前后相邻两个所述加固节段之间相互搭接,每个所述加固节段的长度均为3m;每个所述加固节段均包括多根由左至右布设在所述隧道上部洞体1拱部上方的超前小导管24,所述超前小导管24的长度为3m~5m且其直径为Φ40mm~Φ45mm。
本实施例中,多根所述超前小导管24呈均匀布设相邻两根所述超前小导管24的环向间距为0.5m,超前小导管24的外插角为10°~15°,所述超前小导管24的后端与上部钢拱架4焊接。
所述超前小导管24为热轧无缝钢管,外径为Φ42mm,壁厚4mm,长度为4m,管身设孔径Φ8mm且间距为15cm的梅花型钻孔,超前小导管24的尾部(即前端)50cm长度范围内不开设钻孔,超前小导管24的尾部制作成尖椎状。采用超前小导管24进行注浆加固时,注入水灰比为1:1的单液水泥浆。
实际进行超前小导管施工时,需预先在上部钢拱架4上环向开设多个供超前小导管24穿过的通孔,将上部钢拱架4作为导向架。
本实施例中,所述隧道锚网喷支护结构包括喷射在所述隧道洞的内壁上的初喷混凝土喷射层、一层挂装在所述隧道洞内壁上的钢筋网和喷射在所述初喷混凝土喷射层上的后喷混凝土喷射层,所述钢筋网位于所述全断面支护体系外侧,所述隧道拱墙刚性支护结构和所述钢筋网均固定于所述初喷混凝土喷射层与所述后喷混凝土喷射层之间。
本实施例中,步骤101中进行左侧导洞开挖时,由后向前对开挖成型的左侧导洞1-1进行初期支护;
对左侧导洞1-1进行初期支护时,先在开挖成型的左侧导洞1-1内壁上喷射混凝土形成左侧导洞1-1的初喷混凝土喷射层,并在所述初喷混凝土喷射层内侧挂装钢筋网,同时在左侧导洞1-1底部喷射一层混凝土并形成左侧混凝土封闭层;之后,对所述左侧下垫梁、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和所述左侧刚性支护结构分别进行施工,并在左侧导洞1-1的所述初喷混凝土喷射层上喷射混凝土形成后喷混凝土喷射层,完成左侧导洞1-1的初期支护过程;
步骤102中进行右侧导洞开挖时,由后向前对开挖成型的右侧导洞1-2进行初期支护;
对右侧导洞1-2进行初期支护时,先在开挖成型的右侧导洞1-2内壁上喷射混凝土形成右侧导洞1-2的所述初喷混凝土喷射层,并在所述初喷混凝土喷射层内侧挂装钢筋网,同时在右侧导洞1-2底部喷射一层混凝土并形成右侧混凝土封闭层;之后,对所述右侧下垫梁和所述右侧刚性支护结构分别进行施工,并在右侧导洞1-2的所述初喷混凝土喷射层上喷射混凝土形成后喷混凝土喷射层,完成右侧导洞1-2的初期支护过程;
步骤201中对左侧洞体17和右侧洞体20分别进行开挖时,由后向前对开挖成型的左侧洞体17和右侧洞体20分别进行初期支护;
对左侧洞体17进行初期支护时,先在开挖成型的左侧洞体17左侧内壁上喷射混凝土形成左侧洞体17的初喷混凝土喷射层,并在所述初喷混凝土喷射层内侧挂装钢筋网;之后,在所述左侧下垫梁底部安装侧部支架5,并在左侧洞体17的所述初喷混凝土喷射层上喷射混凝土形成后喷混凝土喷射层,完成左侧洞体17的初期支护过程;
对右侧洞体20进行初期支护时,先在开挖成型的右侧洞体20右侧内壁上喷射混凝土形成初喷混凝土喷射层,并在所述初喷混凝土喷射层内侧挂装钢筋网;之后,在所述右侧下垫梁底部安装侧部支架5,并在右侧洞体20的所述初喷混凝土喷射层上喷射混凝土形成后喷混凝土喷射层,完成右侧洞体20的初期支护过程。
在开挖成型的左侧导洞1-1内壁上喷射混凝土并形成左侧导洞1-1的初喷混凝土喷射层时,在左侧导洞1-1顶部和左右两侧内壁上均喷射混凝土,这样在开挖后能对左侧导洞1-1进行快速封闭,增大施工安全性和洞体稳定性;相应地,在开挖成型的右侧导洞1-2内壁上喷射混凝土并形成右侧导洞1-2的初喷混凝土喷射层时,在右侧导洞1-2顶部和左右两侧内壁上均喷射混凝土,这样在开挖后能对右侧导洞1-2进行快速封闭,增大施工安全性和洞体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侧混凝土封闭层和所述右侧混凝土封闭层的层厚均为10cm,因而能有效确保洞体基底的稳固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侧导洞1-1和右侧导洞1-2开挖过程中,所述隧道上部洞体周侧的主体结构随开挖同步施做。
本实施例中,所述隧道锚网喷支护结构还包括多个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的锚杆支护结构,每个所述锚杆支护结构均包括多个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布设在隧道上部洞体1拱墙上的初期支护锚杆,多个所述初期支护锚杆均布设在同一个隧道横断面上;前后相邻两个所述初期支护锚杆支护结构中的所述初期支护锚杆呈交错布设.
步骤102中对右侧导洞1-2进行开挖过程中,还需由后向前在开挖成型的隧道上部洞体1拱墙上施工所述锚杆支护结构。
本实施例中,待所述上部钢拱架4和中隔墙8均安装完成后,再由后向前在开挖成型的隧道上部洞体1拱墙上施工所述锚杆支护结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进行全断面支护的全断面支护体系和布设在所述全断面支护体系内侧的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所述全断面支护体系和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均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进行布设;所述隧道洞分为隧道上部洞体(1)和位于隧道上部洞体(1)下方的隧道下部洞体,所述隧道上部洞体(1)包括左侧导洞(1-1)和位于左侧导洞(1-1)右侧的右侧导洞(1-2),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位于隧道上部洞体(1)内,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位于左侧导洞(1-1)与右侧导洞(1-2)之间;
所述全断面支护体系包括多榀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且对所述隧道洞进行全断面支护的全断面支撑结构和将多个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紧固连接为一体的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多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形状与所述隧道洞的横断面形状相同;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均包括一榀对所述隧道洞的拱墙进行支护的拱墙钢拱架和一个布设于所述隧道洞内侧底部的隧道仰拱支架(2),所述隧道仰拱支架(2)位于所述拱墙钢拱架的正下方且二者均位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所述隧道仰拱支架(2)的左端与所述拱墙钢拱架的左侧底部紧固连接,所述隧道仰拱支架(2)的右端与所述拱墙钢拱架的右侧底部紧固连接,所述隧道仰拱支架(2)与所述拱墙钢拱架形成一个封闭式全断面支架;所述拱墙钢拱架包括一榀位于隧道上部洞体(1)内的上部钢拱架(4)和两个对称布设于上部钢拱架(4)左右两侧底部下方的侧部支架(5),两个所述侧部支架(5)均位于所述隧道下部洞体内;
所述隧道上部洞体(1)的左右两侧底部分别设置有一道侧部下垫梁(6),两道所述侧部下垫梁(6)呈对称布设且二者均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中所述上部钢拱架(4)的左右两侧底部分别支撑于两道所述侧部下垫梁(6)上,两个所述侧部支架(5)分别固定于两道所述侧部下垫梁(6)底部;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中所述上部钢拱架(4)与两个所述侧部支架(5)之间均通过一道侧部下垫梁(6)进行紧固连接;
所述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包括多道第一纵向连接件(7),多道所述第一纵向连接件(7)均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且其均布设于隧道上部洞体(1)内,多道所述第一纵向连接件(7)沿隧道上部洞体(1)的开挖轮廓线由左至右进行布设;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的上部钢拱架(4)均与多道所述第一纵向连接件(7)紧固连接;
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包括一道中部下垫梁(10)、多个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的中隔墙(8)和将多个所述中隔墙(8)连接为一体的中隔墙纵向连接结构,每个所述中隔墙(8)均位于左侧导洞(1-1)与右侧导洞(1-2)之间,所述中隔墙(8)的形状与左侧导洞(1-1)的右侧开挖轮廓线形状相同;所述中隔墙纵向连接结构包括多道由上至下布设的第二纵向连接件(9),多道所述第二纵向连接件(9)均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且其均布设于隧道上部洞体(1)内,每个所述中隔墙(8)均与多道所述第二纵向连接件(9)紧固连接;所述中隔墙(8)的数量与所述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的数量相同,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内侧均设置有一个所述中隔墙(8),每榀所述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均与其内侧所设置的中隔墙(8)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所述中隔墙(8)为顶部与上部钢拱架(4)紧固连接的拱形支架,所述中部下垫梁(10)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进行布设,多个所述中隔墙(8)底部均支撑于中部下垫梁(10)上,所述中部下垫梁(10)位于隧道上部洞体(1)底部;
两道所述侧部下垫梁(6)分别为位于隧道上部洞体(1)左右两侧底部的左侧下垫梁和右侧下垫梁,所述上部钢拱架(4)由位于左侧导洞(1-1)内的左侧拱架和位于右侧导洞(1-2)内的右侧拱架连接而成,所述左侧拱架的底端支撑于所述左侧下垫梁上且其上端支撑于中隔墙(8)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每榀所述拱墙钢拱架的左右两侧底部均设置有一个下锁脚锚固件(15),两个所述下锁脚锚固件(15)均位于所述隧道洞外侧岩体内且二者对称布设于所述隧道下部洞体底部左右两侧;
每榀所述上部钢拱架(4)的左右两侧底部均设置有一个上锁脚锚固件(14),两个所述上锁脚锚固件(14)均位于所述隧道洞外侧岩体内且二者对称布设于隧道上部洞体(1)底部左右两侧;
每榀所述拱墙钢拱架均与其外侧所设置的两个所述下锁脚锚固件(15)和两个所述上锁脚锚固件(14)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布设于隧道上部洞体(1)底部的临时仰拱,所述临时仰拱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
所述临时仰拱包括多个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的临时仰拱支架(22)和将多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紧固连接为一体的仰拱纵向连接结构,所述仰拱纵向连接结构包括多道沿临时仰拱支架(22)的长度方向由左至右布设的第三纵向连接件,所述第三纵向连接件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每道所述第三纵向连接件均与多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紧固连接;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为布设于隧道上部洞体(1)内侧底部的拱形支架,每榀所述上部钢拱架(4)的正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每榀所述上部钢拱架(4)均与位于其正下方的临时仰拱支架(22)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且二者组成一个封闭式支撑架,每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位于其正上方的上部钢拱架(4)的左右两侧下部紧固连接;每个所述中隔墙(8)底部均支撑于一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上。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均支撑于位于隧道上部洞体(1)下方的隧道下部未开挖岩体(28)上;所述临时仰拱还包括在隧道下部未开挖岩体(28)上浇筑成型的仰拱混凝土浇筑结构(30),所述临时仰拱支架(22)和所述纵向连接结构均浇筑于仰拱混凝土浇筑结构(30)内。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所述隧道洞的拱墙进行初期支护的隧道锚网喷支护结构;
所述隧道锚网喷支护结构包括对隧道上部洞体(1)进行初期支护的拱墙锚网喷支护结构和两个分别对所述隧道下部洞体的左右两侧边墙进行初期支护的边墙锚网喷支护结构,两个所述边墙锚网喷支护结构对称布设于所述拱墙锚网喷支护结构的左右两侧下方,两个所述边墙锚网喷支护结构均与所述拱墙锚网喷支护结构连接为一体;
所述左侧拱架和位于左侧导洞(1-1)内的第一纵向连接件(7)组成左侧刚性支护结构,所述右侧拱架和位于右侧导洞(1-2)内的第一纵向连接件(7)组成右侧刚性支护结构;
所述左侧刚性支护结构、所述右侧刚性支护结构与所述隧道下部洞体内左右两侧所安装的侧部支架(5)组成对所述隧道洞的拱墙进行支护的隧道拱墙刚性支护结构;所述隧道锚网喷支护结构与所述隧道拱墙刚性支护结构紧固连接为一体且二者组成所述隧道洞的拱墙初期支护结构。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刚性支护结构和所述右侧刚性支护结构组成对隧道上部洞体(1)的拱墙进行支护的上部洞体拱墙刚性支护结构;所述拱墙锚网喷支护结构与所述上部洞体拱墙刚性支护结构组成隧道上部洞体(1)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下部洞体包括隧道下洞体和位于所述隧道下洞体下方的隧道底部洞体(16),所述隧道底部洞体(16)的开挖宽度由上至下逐渐缩小且其上部开挖宽度小于所述隧道洞左右两侧边墙底部的间距;所述隧道下洞体由左至右分为左侧洞体(17)、左中洞体(18)、右中洞体(19)和右侧洞体(20),所述左侧洞体(17)和右侧洞体(20)呈左右对称布设,所述左中洞体(18)和右中洞体(19)的横断面均为矩形且二者呈左右对称布设;两个所述侧部支架(5)分别位于左侧洞体(17)和右侧洞体(20)内;
所述隧道仰拱支架(2)的左端伸入至左侧洞体(17)内,所述隧道仰拱支架(2)的右端伸入至右侧洞体(20)内。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墙(8)顶部与上部钢拱架(4)之间通过支架连接螺栓紧固连接;所述全断面支撑连接结构中位于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左侧的第一纵向连接件(7)和位于所述中隔墙临时支护结构右侧的第一纵向连接件(7)的数量均不少于三道。
9.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下垫梁(10)的顶部位于所述隧道洞的中心轴线左侧,所述中部下垫梁(10)的底部位于所述隧道洞的中心轴线右侧;
所述侧部下垫梁(6)和中部下垫梁(10)均为一根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布设的工字钢。
10.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下垫梁(6)和中部下垫梁(10)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均为纵向下垫梁,所述纵向下垫梁由多个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的下垫梁节段(11)拼接而成,前后相邻两个所述下垫梁节段(11)之间均通过纵向连接螺栓(12)进行连接;所述下垫梁节段(11)的长度与相邻两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之间的间距相同,前后相邻两个所述下垫梁节段(11)之间的连接位置位于相邻两榀所述全断面支撑结构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118580.4U CN208456616U (zh) | 2018-07-15 | 2018-07-15 | 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118580.4U CN208456616U (zh) | 2018-07-15 | 2018-07-15 | 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456616U true CN208456616U (zh) | 2019-02-01 |
Family
ID=65178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118580.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456616U (zh) | 2018-07-15 | 2018-07-15 | 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45661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78771A (zh) * | 2018-07-15 | 2018-10-19 | 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 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 |
CN110821502A (zh) * | 2019-11-29 | 2020-02-21 |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软弱围岩大跨山岭隧道进洞口段新型施工方法 |
-
2018
- 2018-07-15 CN CN201821118580.4U patent/CN208456616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78771A (zh) * | 2018-07-15 | 2018-10-19 | 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 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 |
CN110821502A (zh) * | 2019-11-29 | 2020-02-21 |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软弱围岩大跨山岭隧道进洞口段新型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915720B (zh) | 一种大断面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方法 | |
CN108843332B (zh) | 穿越断层破碎带大断面隧道开挖及支护方法 | |
CN108678771A (zh) | 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 | |
CN108979667B (zh) | 穿越地层破碎带隧道上台阶中隔壁施工方法 | |
JP7125550B2 (ja) | 逆アーチを備えた2段階高速閉鎖トンネルの支持構造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 |
CN106761810B (zh) | 一种软岩大变形隧道支护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8915728B (zh) | 基于门架式支撑的隧道拱墙初期支护侵限换拱施工方法 | |
CN109209398B (zh) | 穿越高角度逆冲富水富砂断层隧道开挖方法 | |
CN209179761U (zh) | 穿越高角度逆冲富水富砂断层隧道支护体系 | |
CN104329095B (zh) | 一种既有隧道拓宽施工方法 | |
CN208502796U (zh) | 隧道拱墙初期支护侵限换拱施工用门架式支撑结构 | |
CN110318772A (zh) | 黄土地区大跨小净距非对称断面隧道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08868834B (zh) | 隧道拱墙初期支护侵限换拱施工临时支护装置 | |
CN110159298A (zh) | 一种地铁暗挖车站初支扣拱施工方法 | |
CN107762529B (zh) | 基于临时支护体系的车行横洞与隧道正洞交叉处施工方法 | |
CN108561156A (zh) | 分离式隧道换拱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8456616U (zh) | 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及中隔壁加强支护体系 | |
CN107218062B (zh) | 一种逆作法处理隧洞塌方的施工方法 | |
CN108951647A (zh) | 明挖隧道的坑中坑挖掘支护施工方法 | |
CN110439582A (zh) | Tbm撑靴处不良地质处置方法、tbm撑靴处突发不良地质时掘进通过方法 | |
CN107387129A (zh) | 一种控制隧道挤压型变形的快速施工方法 | |
CN208578574U (zh) | 一种双侧壁导坑九部支护结构 | |
CN213898991U (zh) | 一种实现大跨、小净距隧道的联合支护结构体系 | |
CN208456614U (zh) | 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初期支护体系 | |
CN105840209B (zh) | 锚桩在隧道洞身段控制变形施工工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0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623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0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