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33354U - 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33354U
CN208433354U CN201820759729.0U CN201820759729U CN208433354U CN 208433354 U CN208433354 U CN 208433354U CN 201820759729 U CN201820759729 U CN 201820759729U CN 208433354 U CN208433354 U CN 2084333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ing
out terminal
junction block
shell
conducting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5972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学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EQING YIJIN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EQING YIJI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EQING YIJIN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EQING YIJI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75972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333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333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333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包括有壳体、继电器、第一出线端、第二出线端以及进线端,继电器安装于壳体内,第一出线端、第二出线端分别位于壳体的不同侧端上,所述进线端设置于第一出线端的同一侧。重新排布了进线端和出线端的位置,具有了两个输出用的出线端,且两个出线端分别在壳体的上侧端和下侧端,进线端则位于其中一个出线端同侧的位置上,使用时只需考虑外部电器件与进线端连接的接口安装在进线端同侧,而与出线端连接的接口可从任一其中一个出线端输出连接,无需再从非同侧的出线端接出,解决了导线长距离环绕造成线路繁杂的问题,降低了线路问题事故率,线路设计布局可以更加规范,线路连接更加简洁明了。

Description

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涉及电器领域,尤其是一种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背景技术
现如今,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是电器领域常用的电器器件,常与断路器配合使用在线路中,使用于家庭及商场配电线路中作为过电压、欠电压、断相、断零线的保护。现有技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包括有一个进线端和一个出线端,其输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下端进线上端出线,另外一种是上端进线下端出线,一般进线端和出线端分别位于壳体上下侧端,但将其安装在导轨上的过程中,导轨上的其他电器件与进线端连接的接口和进线端或者与出线端连接的接口和出线端并非同属于导轨同一侧的情况时,连接用的导线有时需要环绕整体一圈,从一侧方位缠绕连接到另一侧方位上,在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安装环境中,原本线路就比较繁多,这种较远距离的导线连接无疑加重了导线繁多的现象,容易对线路环境造成线路纠缠的情况发生。若更换合适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需要重新取下排列安装,非常麻烦不便,接线效率降低,不利于后期线路排查,远距离接线也会浪费导线成本,甚至留下了不小的安全隐患。此外,壳体的结构存在安装麻烦和束缚额定工作电流的问题,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困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解决远距离连接外部接口造成线路繁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有壳体和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安装于壳体内,还包括有第一出线端、第二出线端以及进线端,所述第一出线端、第二出线端分别位于壳体的不同侧端上,所述进线端设置于第一出线端的同一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摒弃原本进线端和出线端分别位于壳体上下侧端的设计,重新排布了进线端和出线端的位置,具有了两个输出用的出线端,且两个出线端分别在壳体的上侧端和下侧端,进线端则位于其中一个出线端同侧的位置上,使用时只需考虑外部电器件与进线端连接的接口安装在进线端同侧,而与出线端连接的接口可从任一其中一个出线端输出连接,无需再从非同侧的出线端接出,解决了导线长距离环绕造成线路繁杂的问题,降低了线路问题事故率,线路设计布局可以更加规范,线路连接更加简洁明了。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进线端设置于第一出线端的底部。
采用上述进一步设置,符合用户的连接习惯,也便于合理布局壳体内线路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设置:进线端具有进线导线,所述第一出线端、第二出线端分别具有第一接线座、第二接线座,所述进线导线自壳体内穿置延伸至壳体外。
采用上述再进一步设置,进线端自带进线导线,无需另寻导线与外部电器器件连接,同时省去了进线端连接时为固定导线而旋紧螺丝的操作步骤,提高了操作效率,省时省力,降低材料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继电器具有动触头接口和静触头接口,所述第一接线座包括第一火线接线座以及第一零线接线座,所述第二接线座包括第二火线接线座以及第二零线接线座,所述进线导线包括有火线进线导线和零线进线导线,所述火线进线导线以及第二火线接线座分别固定连接于静触头接口上,所述第一火线连接接线座与动触头接口导线连接,所述零线进线导线、第一零线连接接线座、第二零线接线座三者相互连接。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合理连接继电器,保证继电器具备原有功能,设计合理规范。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第一接线座、第二接线座分别连接有连接片,并且相应的导线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于对应的连接片上。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连接片便于与导线连接,易装拆,点焊的接合方式用时短,加工效率高,操作方便,固定牢靠。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壳体包括有主壳体、侧壳体以及两个安装座,所述主壳体内具有用于固定继电器的主容纳腔;所述侧壳体安装于主壳体的侧面,并且侧壳体盖合在主容纳腔的开口上;所述两个安装座分别安装于主壳体和侧壳体之间的第一出线端和第二出线端的位置上,所述安装座与主壳体、侧壳体之间均形成有用于容置第一接线座或者第二接线座的接线座容纳腔。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以主壳体为安装基础,将继电器安装在主容纳腔内,装入接线座、安装座并将侧壳体盖合在主壳体的侧面,从而形成左右组装式的结构,安装方式更简便,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宽度有所减小,缩小了体积空间,在同种体积规格的产品中,增大了额定工作电流,空间利用更加有效。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进线端的壳体上开设有供进线导线放置的通孔。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通孔提供进线导线安装位置,设计合理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形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其中,壳体1,继电器2,第一出线端3,第二出线端4,进线端5,进线导线51,第一接线座31,第二接线座41,动触头接口21,静触头接口22,第一火线接线座311,第一零线接线座312,第二火线接线座411,第二零线接线座412,火线进线导线511,零线进线导线512,连接片6,主壳体11,侧壳体12,安装座13,通孔14。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的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包括有壳体1、继电器2、第一出线端3、第二出线端4以及进线端5,所述继电器2安装于壳体1内,所述第一出线端3、第二出线端4分别位于壳体1的不同侧端上,所述进线端5设置于第一出线端4的同一侧。进线端5设置于第一出线端3的底部。进线端5具有进线导线51,所述第一出线端3、第二出线端4分别具有第一接线座31、第二接线座41,所述进线导线51自壳体1内穿置延伸至壳体1外。本实用新型与外部电器件配合使用安装时,与外部电器件普遍安装在同一导轨上,将进线端5和外部电器件与进线端5连接的接口安排在导轨的同一侧,将延伸至壳体1外的进线导线51直接固定连接至上述接口上,而与出线端连接的接口就可以选择连接第一出线端3、第二出线端4中其中一个靠近这个接口的出线端。进线端5自带进线导线51,提高了操作效率,省时省力。无论与出线端的接口在导轨上侧或者导轨下侧,本实用新型均适用,适用性非常强,连接用导线的长度需求较短,满足相邻器件接口连接用即可,线路繁杂情况得到有效解决。
继电器2具有动触头接口21和静触头接口22,所述第一接线座31包括第一火线接线座311以及第一零线接线座312,所述第二接线座41包括第二火线接线座411以及第二零线接线座412,所述进线导线51包括有火线进线导线511和零线进线导线512,所述火线进线导线511以及第二火线接线座411分别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连接于静触头接口22上,所述第一火线连接接线座311与动触头接口21导线连接,所述零线进线导线512、第一零线连接接线座312、第二零线接线座412三者相互连接。第一接线座31、第二接线座41分别连接有连接片6,并且相应的导线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于对应的连接片6上。对内部导线线路进行重新布局设计,整合导线连接,保证具备原有功能和作用,并且壳体1内的线路环境更加简洁清楚,导线连接井然有序。
壳体1包括有主壳体11、侧壳体12以及两个安装座13,所述主壳体11内具有用于固定继电器的主容纳腔;所述侧壳体12安装于主壳体的侧面,并且侧壳体12盖合在主容纳腔的开口上;所述两个安装座13分别安装于主壳体11和侧壳体12之间的第一出线端3和第二出线端4的位置上,所述安装座13与主壳体11、侧壳体12之间均形成有用于容置第一接线座31或者第二接线座41的接线座容纳腔。组装时,以主壳体11为底,将主壳体11平放,装入继电器2至主容纳腔内,再装入主壳体11一侧的接线座至相应的接线座容纳腔,而后装入侧部的安装座13,再装入侧壳体12一侧的接线座13至相应的接线座容纳腔,最后盖上侧壳体12完成组装。与现有的壳体设计相比,在同样的体积或宽度规格的情况,例如在27mm的宽度情况下,最高可以达到63A的额定工作电流,使额定工作电流最大化,适用范围更广。
壳体1内开设有供进线导线放置的通孔14,进线导线51自通孔14内延伸至壳体1外具有4~8cm的长度,可用于连接其他电器器件,例如断路器,直接连接断路器的接口上。

Claims (7)

1.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包括有壳体和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安装于壳体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一出线端、第二出线端以及进线端,所述第一出线端、第二出线端分别位于壳体的不同侧端上,所述进线端设置于第一出线端的同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端设置于第一出线端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端具有进线导线,所述第一出线端、第二出线端分别具有第一接线座、第二接线座,所述进线导线自壳体内穿出并延伸至壳体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具有动触头接口和静触头接口,所述第一接线座包括第一火线接线座以及第一零线接线座,所述第二接线座包括第二火线接线座以及第二零线接线座,所述进线导线包括有火线进线导线和零线进线导线,所述火线进线导线以及第二火线接线座分别固定连接于静触头接口上,所述第一火线连接接线座与动触头接口导线连接,所述零线进线导线、第一零线连接接线座、第二零线接线座三者相互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座、第二接线座分别连接有连接片,并且相应的导线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于对应的连接片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有主壳体、侧壳体以及两个安装座,所述主壳体内具有用于固定继电器的主容纳腔;所述侧壳体安装于主壳体的侧面,并且侧壳体盖合在主容纳腔的开口上;所述两个安装座分别安装于主壳体和侧壳体之间的第一出线端和第二出线端的位置上,所述安装座与主壳体、侧壳体之间均形成有用于容置第一接线座或者第二接线座的接线座容纳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端的壳体上开设有供进线导线放置的通孔。
CN201820759729.0U 2018-05-21 2018-05-21 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Active CN2084333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59729.0U CN208433354U (zh) 2018-05-21 2018-05-21 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59729.0U CN208433354U (zh) 2018-05-21 2018-05-21 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33354U true CN208433354U (zh) 2019-01-25

Family

ID=65103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59729.0U Active CN208433354U (zh) 2018-05-21 2018-05-21 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333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6180A (zh) * 2018-05-21 2018-10-16 乐清市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6180A (zh) * 2018-05-21 2018-10-16 乐清市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58031B2 (en) Electrical wiring device with high current USB charging capabilities
CN203433022U (zh) 电能表接线端套件
CN208433354U (zh) 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CN204012684U (zh) 具备自复位功能的多相过压/欠压故障保护装置
CN108666180A (zh) 一种双出线端的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CN204649805U (zh) 一种集成式电能表端子组件
CN103454469A (zh) 一种单相单表位电能表插件
CN208127867U (zh) 自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CN210430436U (zh) 一种电池包用bdu及其壳体
CN204588345U (zh) 一种小机房控制柜
CN205122813U (zh) 带有卡扣结构的接线端子
CN212542143U (zh) 一次端子电缆线外置式电流互感器
CN205789780U (zh) 智能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
CN201274379Y (zh) 塑壳断路器馈线标准化单元
CN205846694U (zh) 易于拆装的自恢复式过压欠压保护器
CN209894864U (zh) 一种电能表壳体
CN208622534U (zh) 变压器外置式电流互感器
CN202564646U (zh) 挂墙式插座箱
CN218214871U (zh) 一种室外变压器防护型导口
CN218849376U (zh) 可嵌入保护模块的接触器
CN201594742U (zh) 低压并联电容器快速放电器
CN203734085U (zh) 具有多个usb的充电墙壁插座
CN211047608U (zh) 一种具有防水效果的工业遥控接收机
CN208111381U (zh) 一种自恢复式过欠压保护器
CN208889582U (zh) 双主触点环氧封装直流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