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24232U - 一种五电平拓扑单元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五电平拓扑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24232U
CN208424232U CN201820702821.3U CN201820702821U CN208424232U CN 208424232 U CN208424232 U CN 208424232U CN 201820702821 U CN201820702821 U CN 201820702821U CN 208424232 U CN208424232 U CN 2084242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unit
unit
diode
switch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0282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仕君
高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s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as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s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East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70282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242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242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242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五电平拓扑单元,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连接在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之间,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单元、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第五开关单元、第六开关单元、第七开关单元、第八开关单元、第九开关单元、第十开关单元、第十一开关单元、第十二开关单元、第十三开关单元、第十四开关单元、反向并联于各开关单元两端的二极管、第十七二极管、第十八二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限流电感。上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在保持低损耗的情况下能提供更高的交流电压,同时能防止飞跨电容及部分开关管或二极管两端过电压,能够有效减少交直流变换器的交流侧成本及损耗,可靠性更高。

Description

一种五电平拓扑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五电平拓扑单元。
背景技术
双向交直流变换器是一种将直流电能转换成交流电能或者将交流电能转换成直流电能的变换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光伏、储能等新能源在能源比重占比也越来越大。作为其核心,光伏逆变器及储能变流器在近年的市场竞争中也越来越激烈。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多电平交直流变换器推入市场,例如五电平交直流变换器。
传统五电平交直流变换器中需要采用均压措施和较大的吸收电路来防止飞跨电容及部分开关管和二极管两端过电压,从而会带来成本增加、可靠性差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五电平交直流变换器中需要采用均压措施和较大的吸收电路来防止飞跨电容及部分开关管和二极管两端过电压,从而会带来成本增加、可靠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五电平拓扑单元。
一种五电平拓扑单元,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连接在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之间,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单元、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第五开关单元、第六开关单元、第七开关单元、第八开关单元、第九开关单元、第十开关单元、第十一开关单元、第十二开关单元、第十三开关单元、第十四开关单元、反向并联于各开关单元两端的二极管、第十七二极管、第十八二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限流电感,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第二端与所述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第二端与所述第七开关单元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七开关单元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开关单元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十开关单元第二端与所述第九开关单元第一端相连,连接点为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的交流端;
所述第九开关单元第二端与所述第八开关单元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八开关单元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四开关单元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十四开关单元第二端与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第二端相连;
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第一端与所述直流电源负极相连;
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和第五开关单元依次串联且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直流电源正极连接在一起,另一端与所述第六开关单元和所述直流电源负极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十七二极管和第十八二极管依次串联且所述第十八二极管阳极连接到所述第八开关单元和第九开关单元的公共端,所述第十七二极管阴极连接到所述第七开关单元和第十开关单元的公共端;
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依次串联且一端连接到所述直流电源正极,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直流电源负极;
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和第十二开关单元依次串联且所述第十二开关单元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十七二极管和第十八二极管的公共端,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的公共端;
所述第三电容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与第三开关单元的公共端,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第十三开关单元的公共端;
所述第四电容一端连接到所述第四开关单元与第五开关单元的公共端,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六开关单元和第十四开关单元的公共端;
所述限流电感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的公共端,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的公共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时存在五种工作模态,实现不同工作功率下的交流直流转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一模态下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第六开关单元、第九开关单元、第十开关单元、第十一开关单元、第十二开关单元导通,其它开关单元截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二模态下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第六开关单元、第七开关单元、第十开关单元、第十一开关单元、第十二开关单元、第十三开关单元导通,其它开关单元截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三模态下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第六开关单元、第七开关单元、第十开关单元、第十三开关单元导通,其它开关单元截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四模态下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第六开关单元、第八开关单元、第九开关单元、第十一开关单元、第十二开关单元、第十四开关单元导通,其它开关单元截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五模态下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五开关单元、第八开关单元、第九开关单元、第十四开关单元导通,其它开关单元截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十五二极管和第十六二极管依次串联,所述第十五二极管阳极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电容的公共端,阴极连接到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和第三开关单元的公共端,所述第十六二极管阳极连接到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和第五开关单元的公共端,阴极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电容的公共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第五开关单元及其反并联二极管和所述第十五二极管和第十六二极管组成I型三电平结构,并可使用I型三电平结构封装模块,所述第七开关单元、第八开关单元、第九开关单元、第十开关单元及其反并联二极管和所述第十七二极管和第十八二极管组成I型三电平结构,并可使用I型三电平结构封装模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第十三开关单元及其反并联二极管使用共集电极双管结构封装模块,所述第六开关单元和第十四开关单元及其反并联二极管使用共集电极双管结构封装模块,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和第十二开关单元及其反并联二极管使用共集电极双管结构封装模块。
上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在保持低损耗的情况下能提供更高的交流电压,同时能防止飞跨电容及部分开关管或二极管两端过电压,能够有效减少交直流变换器的交流侧成本及损耗,可靠性更高,同时上述五电平拓扑单元中所有的开关管的动态电压应力仅为母线电压的一半,因此可以使用更低电压等级的开关管来满足更高的交流电压,使功率器件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五电平拓扑单元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五电平拓扑单元的示意图;
图3(a)和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一模态下时的等效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二模态下时的等效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三模态下时的等效电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四模态下时的等效电路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五模态下时的等效电路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五电平拓扑单元中调制波正弦信号C、第一载波信号A、第二载波信号B、第一开关单元Q1、第二开关单元Q2、第三开关单元Q3、第四开关单元Q4、第五开关单元Q5、第六开关单元Q6、第七开关单元Q7、第八开关单元Q8、第九开关单元Q9、第十开关单元Q10、第十一开关单元Q11、第十二开关单元Q12、第十三开关单元Q13、第十四开关单元Q14和交流端AC波形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五电平拓扑单元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连接在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之间,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单元Q1、第二开关单元Q2、第三开关单元Q3、第四开关单元Q4、第五开关单元Q5、第六开关单元Q6、第七开关单元Q7、第八开关单元Q8、第九开关单元Q9、第十开关单元Q10、第十一开关单元Q11、第十二开关单元Q12、第十三开关单元Q13、第十四开关单元Q14,反向并联于各开关单元两端的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第十三二极管D13、第十四二极管D1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限流电感L1、第十七二极管D17和第十八二极管D18,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Q1第二端与所述直流电源正极DC+相连,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Q13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Q13第二端与所述第七开关单元Q7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七开关单元Q7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开关单元Q10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十开关单元Q10第二端与所述第九开关单元Q9第一端相连,连接点为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的交流端AC;
所述第九开关单元Q9第二端与所述第八开关单元Q8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八开关单元Q8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四开关单元Q14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十四开关单元Q14第二端与所述第六开关单元Q6第二端相连;
所述第六开关单元Q6第一端与所述直流电源负极DC-相连;
所述第二开关单元Q2、第三开关单元Q3、第四开关单元Q4和第五开关单元Q5依次串联且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Q1和所述直流电源正极DC+连接在一起,另一端与所述第六开关单元Q6与所述直流电源负极DC-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十七二极管D17和第十八二极管D18依次串联且所述第十八二极管D18阳极连接到所述第八开关单元Q8和第九开关单元Q9的公共端,所述第十七二极管D17阴极连接到所述第七开关单元Q7和第十开关单元Q10的公共端;
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依次串联且一端连接到所述直流电源正极DC+,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直流电源负极DC-;
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Q11和第十二开关单元Q12依次串联且所述第十二开关单元Q12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十七二极管D17和第十八二极管D18的公共端,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Q11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公共端;
所述第三电容C3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开关单元Q2与第三开关单元Q3的公共端,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开关单元Q1和第十三开关单元Q13的公共端;
所述第四电容C4一端连接到所述第四开关单元Q4与第五开关单元Q5的公共端,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六开关单元Q6和第十四开关单元Q14的公共端;
所述限流电感L1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三开关单元Q3和第四开关单元Q4的公共端,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公共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关单元为开关管。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开关单元可以为其它元件,只需起到开关作用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流电感L1用于限制所述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的充放电电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流电感L1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三开关单元Q3和第四开关单元Q4的公共端,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公共端。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限流电感可以为多个,可以连接在其它位置,只需起到限流作用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开关单元Q7、第八开关单元Q8、第九开关单元Q9、第十开关单元Q10及其反并联二极管和所述第十七二极管D17和第十八二极管D18组成I型三电平结构,并可使用I型三电平结构封装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单元Q1和第十三开关单元Q13及其反并联二极管可使用共集电极双管结构封装模块,所述第六开关单元Q6和第十四开关单元Q14及其反并联二极管可使用共集电极双管结构封装模块,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Q11和第十二开关单元Q12及其反并联二极管使用共集电极双管结构封装模块。
请参见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五电平拓扑单元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还包括第十五二极管D15和第十六二极管D16,所述第十五二极管D15和第十六二极管D16依次串联。具体地,所述第十五二极管D15阳极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C1与所述第二电容C2的公共端,阴极连接到所述第二开关单元Q2和第三开关单元Q3的公共端,所述第十六二极管D16阳极连接到所述第四开关单元Q4和第五开关单元Q5的公共端,阴极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C1与所述第二电容C2的公共端。本实施例中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其余部分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关单元Q2、第三开关单元Q3、第四开关单元Q4、第五开关单元Q5及其反并联二极管和所述第十五二极管D15和第十六二极管D16组成I型三电平结构,并可使用I型三电平结构封装模块。如果不使用I型三电平结构封装模块,所述第十五二极管D15和第十六二极管D16可以删除不用,这并不会影响系统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流电感L1、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公共连接端M1为直流电源中点,所述第一开关单元Q1、第九开关单元Q9和第三电容C3的公共连接端为M2,所述第六开关单元Q6、第十开关单元Q10和第四电容C4的公共连接端为M3,所述第四开关单元Q4、第五开关单元Q5和第十六二极管D16的公共连接端为M4,所述第二开关单元Q2、第三开关单元Q3和第十五二极管D15的公共连接端为M5。
请参见图3(a)-图7,图3(a)-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在实现直流交流转换时,工作在5种不同模态下时的等效电路图,图3(a)和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一模态H1下时的等效电路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二模态H2下时的等效电路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三模态H3下时的等效电路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四模态H4下时的等效电路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四模态H5下时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地,当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一模态H1下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Q1、第三开关单元Q3、第四开关单元Q4、第六开关单元Q6、第九开关单元Q9、第十开关单元Q10、第十一开关单元Q11、第十二开关单元Q12导通,其它开关单元截止。所述交流端AC通过所述第九开关单元Q9、第十开关单元Q10、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开关单元Q11、第十二开关单元Q12、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第十七二极管D17和第十八二极管D18与直流电源中点M1相连,处于续流模式。
具体地,当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二模态H2下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Q1、第三开关单元Q3、第四开关单元Q4、第六开关单元Q6、第七开关单元Q7、第十开关单元Q10、第十一开关单元Q11、第十二开关单元Q12、第十三开关单元Q13导通,其它开关单元截止。所述直流电源正极DC+通过所述第一二极管D1、第七开关单元Q7、第十开关单元Q10和第十三开关单元Q13给所述交流端AC提供电流;或者所述交流端AC通过所述第七二极管D7、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三二极管D13和第一开关单元Q1给所述直流电源正极DC+提供电流;同时所述直流电源正极DC+通过所述第一二极管D1、第三开关单元Q3和限流电感L1给所述第三电容C3充电;或者所述第三电容C3通过所述限流电感L1、第三二极管D3和第一开关单元Q1给直流侧提供电流。
具体地,当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三模态H3下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Q2、第四开关单元Q4、第六开关单元Q6、第七开关单元Q7、第十开关单元Q10、第十三开关单元Q13导通,其它开关单元截止。所述公共连接端M3的电位被抬高到所述直流电源正极DC+和第三电容C3两端电压之和。所述直流电源正极DC+和第三电容C3通过所述第二开关单元Q2、第七开关单元Q7、第十开关单元Q10和第十三开关单元Q13给所述交流端AC提供电流;或者所述交流端AC通过所述第七二极管D7、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三二极管D13和第二二极管D2给所述直流电源正极DC+和第三电容C3提供电流。
具体地,当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四模态H4下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Q1、第三开关单元Q3、第四开关单元Q4、第六开关单元Q6、第八开关单元Q8、第九开关单元Q9、第十一开关单元Q11、第十二开关单元Q12、第十四开关单元Q14导通,其它开关单元截止。所述交流端AC通过所述第六二极管D6、第八开关单元Q8、第九开关单元Q9和第十四开关单元Q14给所述直流电源负极DC-提供电流;或者所述直流电源负极DC-通过所述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十四二极管D14和第六开关单元Q6给所述交流端AC提供电流;同时所述直流电源负极DC-通过所述第六二极管D6、第四开关单元Q4和限流电感L1给所述第四电容C4充电;或者所述第四电容C4通过所述限流电感L1、第四二极管D4和第六开关单元Q6给直流侧提供电流。
具体地,当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五模态H5下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Q1、第三开关单元Q3、第五开关单元Q5、第八开关单元Q8、第九开关单元Q9、第十四开关单元Q14导通,其它开关单元截止。所述公共连接端M4的电位被拉低到所述直流电源负极DC-和第四电容C4两端反向电压之和。所述交流端AC通过所述第八开关单元Q8、第九开关单元Q9、第十四开关单元Q14和第五开关单元Q5给所述直流电源负极DC-和第四电容C4提供电流;或者所述直流电源负极DC-和第四电容C4通过所述第五二极管D5、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和第十四二极管D14给所述交流端AC提供电流。
通过上述五种模态的切换,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可以实现不同工作功率下的交直流转换,同时每个工作模态不需要所有开关单元同时工作,减小损耗,提高效率。
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的第一开关单元Q1、第二开关单元Q2、第三开关单元Q3、第四开关单元Q4、第五开关单元Q5、第六开关单元Q6、第七开关单元Q7、第八开关单元Q8、第九开关单元Q9、第十开关单元Q10、第十一开关单元Q11、第十二开关单元Q12、第十三开关单元Q13、第十四开关单元Q14的驱动信号是通过比较调制波正弦信号C与第一载波信号A或第二载波信号B来确定的。请参见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五电平拓扑单元中调制波正弦信号C、第一载波信号A、第二载波信号B、第一开关单元Q1、第二开关单元Q2、第三开关单元Q3、第四开关单元Q4、第五开关单元Q5、第六开关单元Q6、第七开关单元Q7、第八开关单元Q8、第九开关单元Q9、第十开关单元Q10、第十一开关单元Q11、第十二开关单元Q12、第十三开关单元Q13、第十四开关单元Q14和交流端AC波形的时序图。
具体地,所述第一开关单元Q1的驱动信号由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与所述第一载波信号A进行比较产生,当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小于所述第一载波信号A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Q1导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二开关单元Q2的驱动信号由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与所述第一载波信号A进行比较产生,当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大于所述第一载波信号A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Q2导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三开关单元Q3的驱动信号由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与所述第一载波信号A进行比较产生,当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小于所述第一载波信号A时所述第三开关单元Q3导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四开关单元Q4的驱动信号由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的反向波与所述第一载波信号A进行比较产生,当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的反向波小于所述第一载波信号A时所述第四开关单元Q4导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五开关单元Q5的驱动信号由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的反向波与所述第一载波信号A进行比较产生,当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的反向波大于所述第一载波信号A时所述第五开关单元Q5导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六开关单元Q6的驱动信号由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的反向波与所述第一载波信号A进行比较产生,当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的反向波小于所述第一载波信号A时所述第六开关单元Q6导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七开关单元Q7的驱动信号由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与所述第二载波信号B进行比较产生,当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大于所述第二载波信号B时所述第七开关单元Q7导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八开关单元Q8的驱动信号由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与所述第二载波信号B进行比较产生,当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小于所述第二载波信号B时所述第八开关单元Q8导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九开关单元Q9的驱动信号由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与所述第二载波信号B进行比较产生,当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小于所述第二载波信号B时所述第九开关单元Q9导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十开关单元Q10的驱动信号由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的反向波与所述第二载波信号B进行比较产生,当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的反向波小于所述第二载波信号B时所述第十开关单元Q10导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Q11的驱动信号由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与所述第二载波信号B进行比较产生,当处于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的正半周时,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小于所述第二载波信号B的峰值时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Q11导通,反之截止,当处于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的负半周时,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的反向波小于所述第二载波信号B的峰值时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Q11导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十二开关单元Q12的驱动信号由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与所述第二载波信号B进行比较产生,当处于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的正半周时,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小于所述第二载波信号B的峰值时所述第十二开关单元Q12导通,反之截止,当处于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的负半周时,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的反向波小于所述第二载波信号B的峰值时所述第十二开关单元Q12导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Q13的驱动信号取决于所述调制波的正负波形,在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的正半周时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Q13导通,反之截止;
所述第十四开关单元Q14的驱动信号取决于所述调制波的正负波形,在所述调制波正弦信号C的负半周时所述第十四开关单元Q14导通,反之截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载波信号A和所述第二载波信号B具有相同的幅值和频率。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载波信号A和所述第二载波信号B可以具有不同的幅值和频率。
图8中所述交流端AC的波形时序图上标注了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五个工作模态下时对应的时序。
上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在保持低损耗的情况下能提供更高的交流电压,能够有效减少交直流变换器的交流侧成本及损耗,同时开关管统一封装,可靠性更高。并且减少了重新做封装带来的成本压力,提高产品可靠性和通用性,同时具有较小的电流循环路径和较低的开关管应力。当本实用新型应用在光伏发电等系统中时在相同PV电压等级下由于其能满足更高交流电压,能进一步减少交流侧并网变压器及交流线缆的成本及损耗。另外本实用新型可解决传统五电平技术中需要采用均压措施和较大的吸收电路来防止飞跨电容和部分开关管或二极管两端过电压,从而导致整机的体积庞大、成本增加、损耗增大、效率降低等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可使用现有的成熟的三电平结构封装模块,解决了传统五电平没有统一封装并需要重新做封装导致的可靠性低、成本高、通用性差等问题。进一步地,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中所有的开关管的动态电压应力仅为母线电压的一半,带来的好处是能使用更低电压等级的开关单元来满足更高的交流电压,使功率器件成本降低,同时由于第一开关单元Q1、第六开关单元Q6、第十一开关单元Q11、第十二开关单元Q12、第十三开关单元Q13、第十四开关单元Q14没有开关损耗,第二开关单元Q2、第三开关单元Q3、第四开关单元Q4、第五开关单元Q5、第七开关单元Q7、第八开关单元Q8、第九开关单元Q9、第十开关单元Q10应力小,因此开关管损耗小,吸收及散热系统需求小,使得系统成本低,可靠性提高,效率提高。本实用新型还能满足更高的交流侧电压,特别是对于目前的光伏市场和储能市场,其交流侧都需要连接到10KVac或者35KVac的中压电网上,在相同直流电压等级和相同功率等级下,本实用新型可降低交流侧并网变压器和交流线缆的成本及损耗,从而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并提升系统效率,因为交流侧电压越高,相同功率下的交流电流越小,则交流侧的线径可以用的越小,同时变压器的匝比也越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五电平拓扑单元,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连接在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单元、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第五开关单元、第六开关单元、第七开关单元、第八开关单元、第九开关单元、第十开关单元、第十一开关单元、第十二开关单元、第十三开关单元、第十四开关单元、反向并联于各开关单元两端的二极管、第十七二极管、第十八二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限流电感,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第二端与所述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十三开关单元第二端与所述第七开关单元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七开关单元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开关单元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十开关单元第二端与所述第九开关单元第一端相连,连接点为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的交流端;
所述第九开关单元第二端与所述第八开关单元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八开关单元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四开关单元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十四开关单元第二端与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第二端相连;
所述第六开关单元第一端与所述直流电源负极相连;
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和第五开关单元依次串联且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直流电源正极连接在一起,另一端与所述第六开关单元和所述直流电源负极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十七二极管和第十八二极管依次串联且所述第十八二极管阳极连接到所述第八开关单元和第九开关单元的公共端,所述第十七二极管阴极连接到所述第七开关单元和第十开关单元的公共端;
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依次串联且一端连接到所述直流电源正极,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直流电源负极;
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和第十二开关单元依次串联且所述第十二开关单元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十七二极管和第十八二极管的公共端,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的公共端;
所述第三电容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与第三开关单元的公共端,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第十三开关单元的公共端;
所述第四电容一端连接到所述第四开关单元与第五开关单元的公共端,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六开关单元和第十四开关单元的公共端;
所述限流电感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的公共端,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的公共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时存在五种工作模态,实现不同工作功率下的交流直流转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一模态下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第六开关单元、第九开关单元、第十开关单元、第十一开关单元、第十二开关单元导通,其它开关单元截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二模态下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第六开关单元、第七开关单元、第十开关单元、第十一开关单元、第十二开关单元、第十三开关单元导通,其它开关单元截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三模态下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第六开关单元、第七开关单元、第十开关单元、第十三开关单元导通,其它开关单元截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四模态下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第六开关单元、第八开关单元、第九开关单元、第十一开关单元、第十二开关单元、第十四开关单元导通,其它开关单元截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工作在第五模态下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五开关单元、第八开关单元、第九开关单元、第十四开关单元导通,其它开关单元截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五电平拓扑单元还包括第十五二极管和第十六二极管,所述第十五二极管和第十六二极管依次串联,所述第十五二极管阳极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电容的公共端,阴极连接到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和第三开关单元的公共端,所述第十六二极管阳极连接到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和第五开关单元的公共端,阴极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电容的公共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第五开关单元及其反并联二极管和所述第十五二极管和第十六二极管组成I型三电平结构,并可使用I型三电平结构封装模块,所述第七开关单元、第八开关单元、第九开关单元、第十开关单元及其反并联二极管和所述第十七二极管和第十八二极管组成I型三电平结构,并可使用I型三电平结构封装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电平拓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第十三开关单元及其反并联二极管使用共集电极双管结构封装模块,所述第六开关单元和第十四开关单元及其反并联二极管使用共集电极双管结构封装模块,所述第十一开关单元和第十二开关单元及其反并联二极管使用共集电极双管结构封装模块。
CN201820702821.3U 2018-05-11 2018-05-11 一种五电平拓扑单元 Active CN2084242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02821.3U CN208424232U (zh) 2018-05-11 2018-05-11 一种五电平拓扑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02821.3U CN208424232U (zh) 2018-05-11 2018-05-11 一种五电平拓扑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24232U true CN208424232U (zh) 2019-01-22

Family

ID=65114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02821.3U Active CN208424232U (zh) 2018-05-11 2018-05-11 一种五电平拓扑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2423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64833A (zh) * 2022-12-09 2023-03-28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内嵌型多电平的可重构开关电容变换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64833A (zh) * 2022-12-09 2023-03-28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内嵌型多电平的可重构开关电容变换器
CN115864833B (zh) * 2022-12-09 2023-06-16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内嵌型多电平的可重构开关电容变换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01042B (zh) 一种七电平逆变器
CN208424231U (zh) 五电平拓扑单元及五电平交直流变换器
CN102005958B (zh) 一种光伏并网三电平逆变器
CN208571927U (zh) 一种三电平Boost电路及逆变系统
CN109194170A (zh) 一种采用开关电容电路的七电平逆变器
CN104578881A (zh) 一种新型z源并网变流器
CN102946209A (zh) 单级三相大升压比串联电压型准阻抗源逆变器
CN106169885B (zh) 一种级联式六开关多电平逆变器
CN106849728B (zh) 带续流开关的箝位型三相非隔离光伏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110138250A (zh) 一种开关电容n电平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
CN107134937A (zh) 一种三电平多脉冲输出无变压器型逆变电路
CN202495887U (zh) 用于光伏发电的逆变器
CN208767993U (zh) 一种采用开关电容电路的电平逆变器
CN208424232U (zh) 一种五电平拓扑单元
CN105553319B (zh) 一种单级非隔离Buck‑Boost三相光伏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208424233U (zh) 一种四电平拓扑单元及其应用电路
CN107017797B (zh) 蓄电池充放电单相高频链矩阵变换器分离式矢量调制方法
CN203193538U (zh) 新能源用三电平逆变器
CN105099248A (zh) 双输入单相逆变器
CN105262355A (zh) 一种多端口逆变器
CN108988672B (zh) 一种用于电力变换系统的六电平电路拓扑结构
CN207354075U (zh) 一种改进型双向串联z源三电平逆变器
CN107196547A (zh) 一种三相双buck并网逆变器的对称全周期调制方法
CN208489802U (zh) 五电平拓扑单元及五电平交直流变换器
CN208190528U (zh) 一种四电平拓扑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