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23162U - 天线模块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天线模块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23162U
CN208423162U CN201820753254.4U CN201820753254U CN208423162U CN 208423162 U CN208423162 U CN 208423162U CN 201820753254 U CN201820753254 U CN 201820753254U CN 208423162 U CN208423162 U CN 2084231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ral shape
wiring
anneta module
insulating substrate
coil st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5325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熙胜
余淳正
张宰赫
元载善
卢永昇
严在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231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231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 H01Q7/06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with core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2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frequency wav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49Details of the mechan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housing parts or relating to the method of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2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battery compart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2017/0066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a magnetic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2017/007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a special conductive pattern, e.g. flat spi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02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2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frequency waves
    • H02J50/23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frequency wav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tting antennas, e.g. directional array antennas or Yagi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天线模块及电子设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天线模块包括:绝缘基板;以及通信布线,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两面且包括螺旋形布线,其中,所述螺旋形布线划分为第一螺旋形布线及第二螺旋形布线,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第一面,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第二面,所述螺旋形布线构成为具有相互隔开布置且在所述螺旋形布线内并未电连接的多个线圈股,所述通信布线包括在所述螺旋形布线的外部电连接所述多个线圈股的连接部。

Description

天线模块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天线模块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来,便携式终端附加有为了对电池进行充电而以无线方式传输电力的系统,或者无线标签(RFID)、近距离通信(NFC)、磁安全传输(MST)等功能。
并且,这些功能通常通过线圈形状的天线执行,因此在便携式终端搭载有多个天线。
进而,由于多个线圈搭载于薄型便携式终端,因此需要能够在使尺寸最小化的同时提供高效率的天线模块。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第2017-0022421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备于便携式终端的天线模块及电子设备。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供高效率的天线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天线模块包括:绝缘基板;以及通信布线,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两面且包括螺旋形布线,其中,所述螺旋形布线划分为第一螺旋形布线及第二螺旋形布线,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第一面,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第二面,所述螺旋形布线构成为具有相互隔开布置且在所述螺旋形布线内并未电连接的多个线圈股,所述通信布线包括在所述螺旋形布线的外部电连接所述多个线圈股的连接部。
所述通信布线可以包括:连接焊盘;以及引出布线,连接所述螺旋形布线的外侧端部与所述连接焊盘,其中,所述连接部布置于所述引出布线内。
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的线圈股与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的线圈股可以分别通过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内的层间连接导体相互连接。
所述天线模块还可以包括:磁性部,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一面,其中,所述连接部布置于不与所述磁性部相面对的位置。
在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与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中,至少一个匝可以以并联方式连接。
在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与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中,最内侧匝与最外侧匝可以以并联方式连接。
以并联方式连接的所述匝的所述线圈股可以形成为线宽小于其他匝的线宽。
构成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的所述线圈股与构成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的所述线圈股可以沿直径方向以相反顺序连接。
构成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的所述线圈股中的布置于最里侧的线圈股可以与构成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的所述线圈股中的布置于最外侧的线圈股连接。
在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及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的最内侧匝中,所述线圈股可以分散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第一面及第二面。
所述线圈股中至少一个在所述最内侧匝中可以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且以并联方式连接。
以并联方式连接的所述线圈股的线宽可以形成为小于其他线圈股的线宽。
第一螺旋形布线的整体线宽可以构成为与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的整体线宽相同。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布线部,在绝缘基板的两面布置有通信布线;以及磁性部,结合于所述布线部的一面,其中,所述通信布线包括:螺旋形布线,构成为具有隔开布置的多个线圈股;以及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线圈股,所述连接部布置于不与所述磁性部相面对的位置。
所述通信布线可以包括:第一螺旋形布线,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第一面;以及第二螺旋形布线,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第二面,其中,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与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在中心部通过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内的层间连接导体连接,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的外侧端部与第一连接导体连接,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的外侧端部与第二连接导体连接。
在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与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中,最内侧匝可以以并联方式连接。
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天线模块而言,由于将通信布线构成为具有多个股的布线,而并非一个布线,因此能够减小内部的电流不流动的区域,并且能够防止由于电流偏向布线的一侧流动而导致布线的电阻增加的情况。
并且,被分割的线圈股在螺旋形布线内并未电连接,而在从螺旋形布线延伸的引出布线上相互电连接。因此,在将根据本实施例的天线模块利用在无线充电的情况下,相比于以往能够提高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I-I'的剖面图。
图3是示意性地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天线模块的第一表面的平面图。
图4是示意性地图示图3所示的天线模块的第二表面的平面图。
图5是示意性地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天线模块的第一表面的平面图。
图6是示意性地图示图5所示的天线模块的第二表面的平面图。
图7是示意性地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天线模块的第一表面的平面图。
图8是示意性地图示图7所示的天线模块的第二表面的平面图。
图9是示意性地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天线模块的第一表面的平面图。
图10是示意性地图示图9所示的天线模块的第二表面的平面图。
图11是示意性地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天线模块的第一表面的平面图。
图12是示意性地图示图11所示的天线模块的第二表面的平面图。
图13是放大图示图11及图12的A、B部分的放大图。
图14是图示模拟螺旋形布线中电流密度的图表。
符号说明
100:天线模块 102:磁性部
110:布线部 111:绝缘基板
130:通信布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形态进行说明。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态可以变形为多种其他的形态,而且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以下说明的实施形态。此外,提供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态的目的在于,对在本技术领域中具有基本知识的人更为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且,为了进行更明确的说明,图中要素的形状及尺寸等可能被夸大。
本实施例中说明的电子设备包括便携式电话(或智能电话)。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包括全部诸如笔记本或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等可携带并可进行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
图1是示意性地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的I-I'的剖面图。
参照图1及图2,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作为无线充电装置,可以是以无线方式传输电力的充电设备20,或者是以无线方式接收电力,进而存储电力的便携式终端10。
便携式终端10包括终端主体15、盖11、电池12及天线模块100。
盖11作为结合于终端主体15而完成便携式终端10的后盖,可以是当更换电池时从终端主体15拆下的电池盖。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包括难以从终端主体15拆下的一体型盖。
电池12可以是可充电、放电的二次电池,并且可以构成为可安装到便携式终端10或者从便携式终端10拆卸,然而并不限定于此。
天线模块100布置于终端主体15与盖11之间,并且接收了从充电设备20传输的电力之后向电池12供应该电力,从而对电池12进行充电。因此,天线模块100可以直接贴附于盖11的内部表面,或者尽量邻近地布置。
充电设备20为了对便携式终端10的电池12进行充电而配备。为此,充电设备20可以在外壳21内部配备电压转换部22及电力发送装置200。
电压转换部22将从外部供应的家用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电源,并将直流电源再次转换为特定频率的交流电压,进而提供至电力发送装置200。
若电力发送装置200被施加所述交流电压,则电力发送装置200周围的磁场发生变化。因此,随着磁场的变化,与电力发送装置200邻近布置的便携式终端10的布线部110被施加电压,从而电池12得到充电。
电力发送装置200可以构成为与上述的天线模块100类似。因此,省略对电力发送装置200的详细说明。
以下,对天线模块100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3是示意性地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天线模块的第一表面的平面图,图4是示意性地图示图3所示的天线模块的第二表面的平面图。
参照图3及图4,根据本实施例的天线模块100包括布线部110及磁性部102。
磁性部102为扁平的板状(或片状),并且布置于布线部110的一面而结合于布线部110。磁性部102为了有效地形成通过布线部110的通信布线130产生的磁场的磁路径而配备。为此,磁性部102可以利用能够易于形成磁路径的材质形成,例如,可以利用铁氧体片(ferrite sheet)。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磁性部102与电池12之间还可以根据自动切断电磁波或漏磁通的需求而添加金属片。金属片可以利用铝(aluminum)等构成,然而并不限定于此。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的天线模块100可以在布线部110与磁性部102之间夹设粘合部104,以使布线部110与磁性部102彼此坚固地固定粘合。
粘合部104布置于布线部110与磁性部102之间,以使布线部110与磁性部102相互接合。粘合部104可以通过粘合片(sheet)或胶带形成,也可以在布线部110或磁性部102的表面涂覆粘合剂或具有粘合性的树脂而形成。
并且,粘合部104也可以构成为含有铁氧体粉末,进而使粘合部104与磁性部102一同具有磁性。
在磁性部102结合于布线部110的情况下,磁性部102布置成与布线部110的螺旋形布线131a、131b相面对。并且,磁性部102布置成与引出布线132a、132b局部相面对,但是不与后述的连接部133a、133b相面对。
布线部110构成为基板的形态。更具体而言,布线部110可以包括:绝缘基板111;以及通信布线130,形成于绝缘基板111的两面。
绝缘基板111是能够在一面或两面形成电路布线的基板,例如可以利用绝缘膜(例如,聚酰亚胺膜)。在这种情况下,布线部110可以构成为柔性基板(Flexible PCB)的形态。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在两面形成电路布线,则可以选择性地利用本领域已知的各种类型的基板(例如,印刷电路板、陶瓷基板、玻璃基板、环氧树脂基板、柔性基板等)。
通信布线130布置于绝缘基板111的两面。
通信布线130利用绝缘基板111的两面的形成,并且可以构成为以铜箔等形成的电路布线的形态。
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布线130可以通过将双面覆铜层压板(CCL:Copper CladLaminates)图案化(patterning)而制造。并且,通信布线130可以通过光刻(photolithography)方式形成于诸如膜等柔性的绝缘基板的两面,例如,可以使用具有双面结构的FPCB(Flexible PCB)制造。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布线部110可以形成为具有非常薄的厚度。然而,根据需要,布线部110可以被制造成多层基板,或者还可以制造成具有刚性的印刷电路板(PCB)的形态。
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布线130形成为薄膜的金属层,包括构成线圈形状的螺旋形布线131a、131b、引出布线132a、132b、连接部133a、133b及连接焊盘134。
连接焊盘134具有使通信布线130与其他构成要素电连接的接点的功能。因此,连接焊盘134通过引出布线132a、132b而与螺旋形布线131a、131b的两端部连接,并且以能够与外部构成要素物理接触的方式暴露于外部。
螺旋形布线131a、131b布置为在绝缘基板111的两面相互面对的形态,因此,被区分为形成于绝缘基板111的第一面的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及形成于绝缘基板111的第二面的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并且,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整体线宽(或者外径)可以构成为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整体线宽(或者外径)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沿相同的方向形成螺旋。因此,如图3所示,当从前表面观察布线部110时,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构成为沿相同的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形成螺旋。
在布线部110有电流流动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中电流沿相同的方向流动,因此在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产生的磁场与在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a产生的磁场相互增强,从而能够提高电力接收效率。
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在中心部通过层间连接导体137而以串联结构连接。
层间连接导体137以贯通绝缘基板111的形态布置于绝缘基板111内,并电连接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层间连接导体137布置为一列。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连接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则可以变形为多种形态。
层间连接导体137可以通过在绝缘基板111形成贯通孔之后向贯通孔内填充导电性物质而形成,然而并不限定于此。
引出布线132a、132b表示连接螺旋形布线131a、131b的外侧端部与连接焊盘134的布线。因此,引出布线132a、132b可以包括:第一引出布线132a,布置于绝缘基板111的第一面而连接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端部与第一连接焊盘134a;以及第二引出布线132b,连接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端部与第二连接焊盘134b。
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在中心部通过层间连接导体137相互电连接。因此,引出布线132a、132b从配备于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外侧的端部延伸。
因此,本实施例的通信布线130从第一连接焊盘134a依次以第一引出布线132a、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层间连接导体137、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第二引出布线132b及第二连接焊盘134b的顺序连接,进而完成一个线圈布线。
另外,虽然未图示,在通信布线130上可以形成有绝缘保护层。绝缘保护层为了从外部保护通信布线130并确保与外部绝缘而配备。另外,连接焊盘134与外部构成要素接触,并与外部构成要素电连接。因此,在连接焊盘134上局部地去除绝缘保护层140,从而连接焊盘134的至少一部分暴露于外部。
通信布线130可以形成为从绝缘基板111凸出的形态。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实现以使通信布线130的至少一部分埋入绝缘基板111的方式构成等多种变形。
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整体轮廓形成为环形(或圈形)。因此,在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中心配备有未形成通信布线130的区域(以下,称为中心区域)。以下,中心区域表示未形成通信布线130的螺旋形布线的内部区域。
另外,在导体有电流流动的情况下,电流并非通过导体的整个剖面而流动,而是沿着剖面中的一部分表面而流动,这被定义为所谓的“趋肤效应(skin effect)”。趋肤效应指的是当向诸如金属等导体施加高频电流时,电流仅在导体的表面附近流动的现象。产生趋肤效应的原因是由于沿着导体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快速变化,因此在导体内部产生反电动势,从而电流难以流向导体的中心部。
并且,由于邻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导致在导体中电流不均匀地流动而偏向导体的一侧地流动的现象。
图14是图示模拟螺旋形布线中电流密度的图表,(a)示出了单一布线的电流密度,(b)示出了分割布线的电流密度。
在此,X轴表示螺旋形布线的半径。因此,越向右侧表示布置于螺旋形布线的外径侧的布线。并且,Y轴表示电流密度。
参照图14的(a),可以得知在各匝(turn)t1~t11中电流密度并不恒定,而大部分偏向一侧。
在这种通常的螺旋形布线中,各匝中流动的电流沿着布线的表面不均匀地流动,并以向一侧偏流的形态流动。
由此导致产生电流无法流动的区域,因此流过导体(例如,通信布线)的电流量受到限制且电阻值增大,从而最终电力接收效率下降。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同上所述因素造成电力接收效率下降,如图14的(b)所示,将通信布线130的各匝t1~t11分割为多个线圈股S1、S2、S3。因此,在结构上,本实施例的通信布线130以利兹线(Litz Wire)形态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相比于图14的(a),可知电流密度整体上均匀地出现。
若同上所述将一个布线分割为多个股,则能够改善趋肤效应或电流的偏流现象。但是,随着分割后的线圈股数增加,线圈股之间的间距总合也增大,从而直流电阻也增加。因此,将布线过度地分割为大量的线圈股可能反而会降低效率。
因此,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信布线130构成为具有三个线圈股S1、S2、S3。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具有两个线圈股,或构成为具有四个以上线圈股。
另外,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理解,在图中用S1、S2、S3表示了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线圈股,并用P1、P2、P3表示了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线圈股。然而,由于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线圈股S1、S2、S3分别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线圈股P1、P2、P3连接,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单独地区分所述的线圈股,则“线圈股S1、S2、S3”表示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线圈股S1、S2、S3以及与其连接的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线圈股P1、P2、P3整体。
各线圈股S1、S2、S3相互之间可以以相同的间距隔开而布置,并且,可以具有彼此相同的线宽。
三个线圈股S1、S2、S3在与连接焊盘134连接的引出布线132a、132b的一端相互电连接。因此,第一引出布线132a与第二引出布线132b包括供多个线圈股相互电连接的连接部133a、133b。
通过连接部133a、133b,线圈股S1、S2、S3构成为并联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33a、133b布置于引出布线132a、132b与连接焊盘134连接的部分。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引出布线132a、132b中不与磁性部102相面对的位置,则可以配备于多种位置。
在连接部133a、133b布置于与磁性部102相面对的位置,或者布置于螺旋形布线131a、131b内的情况下,即使将通信布线130分割为多个线圈股S1、S2、S3,也可能降低其效果。
因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天线模块100中,连接部133a、133b布置于螺旋形布线131a、131b的外部,即,仅布置于引出布线132a、132b上。并且,布置于不与磁性部102相面对的位置。因此,在螺旋形布线131a、131b的内部以及与磁性部102相面对的区域内多个线圈股S1、S2、S3彼此并未电连接。
另外,在各个线圈股S1、S2、S3直接连接于连接焊盘134的情况下,各线圈股S1、S2、S3通过连接焊盘134相互电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连接部133a、133b。
同上所述地构成的根据本实施例的天线模块100提供分割为多股的通信布线130。同上所述,若通信布线构成为具有多个线圈股S1、S2、S3,而并非一个布线,则能够减小导体内部的不流动电流的区域,并且能够防止电流密度偏向布线的一侧的现象。
并且,分割后的线圈股S1、S2、S3在螺旋形布线131a、131b内并未电连接,而在从螺旋形布线131a、131b延伸的引出布线132a、132b上相互电连接。
因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天线模块100用于无线充电的情况下,相比于以往能够提高充电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天线模块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而可以实现多种变形。
图5是示意性地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天线模块的第一表面的平面图,图6是示意性地图示图5所示的天线模块的第二表面的平面图。
参照图5及图6,根据本实施例的天线模块的螺旋形布线131a、131b中至少一部分以并联方式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布置于螺旋形布线131a、131b最中心的一匝(以下,称为最内侧匝)以并联方式连接。为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天线模块配备有第一层间连接导体137a及第二层间连接导体137b。
第一层间连接导体137a连接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内侧一端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最内侧匝所开始的点。并且,第二层间连接导体137b连接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内侧一端与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最内侧匝所开始的点。
通过这样的构成,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最内侧匝以并联方式连接。因此,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以串联结构连接的通信布线130仅在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最内侧匝以并联方式连接。
由于通常螺旋形线圈磁通密度集中于中心区域,因此在靠近中心部分的布线(例如,最内侧匝)由于邻近效应导致的电流的偏流现象严重。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最内侧匝以并联方式连接,从而提供更多的电路径。因此,在最内侧匝电流分散至六个线圈股而流动,从而能够降低各线圈股的电流密度。因此能够最小化电流的偏流现象,进而能够提高电力传输效率。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由于本实施例的通信布线130的最内侧匝构成为并联结构,从而相比于其他匝包括两倍的线圈股,因此最内侧匝的线宽可以构成为小于其他匝的线宽。例如,最内侧匝的线宽可以形成为小至其他匝的线宽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防止电流偏向导体的一侧,并且能够扩大螺旋形布线131a、131b的内径。
图7是示意性地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天线模块的第一表面的平面图,图8是示意性地图示图7所示的天线模块的第二表面的平面图。
参照图7及图8,根据本实施例的天线模块构成为与图5及图6所示的天线模块相似,且螺旋形布线131a、131b中布置于最外侧的一匝(以下,称为最外侧匝)也以并联方式连接。
通常,由于邻近效应导致的电流的偏流现象在螺旋形线圈中心区域最大,其次是最外侧匝。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最外侧匝也以并联方式连接,从而提高更多的电路径。因此,与最内侧匝相同地,在最外侧匝电流也分散至六个线圈股而流动,从而能够降低各线圈股的电流密度。
为了将最外侧匝构成为并联结构,本实施例的通信布线130通过第三层间连接导体137c及第四层间连接导体137d将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最外侧匝两端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连接,从而构成并联结构。
为此,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可以额外地包括用于将最外侧匝形成为并联结构的扩展布线131b1。扩展布线131b1与其他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不直接连接,而仅用于构成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最外侧匝的并联结构。
在这样以并联方式构成螺旋形布线131a、131b的最外侧匝的情况下,由于线圈股S1、S2、S3的数量增加,因此能够防止电流密度集中于最外侧匝的特定区域。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由于本实施例的通信布线130的最外侧匝构成为并联结构,从而包括更多的线圈股(例如,六股)。因此线宽可以构成为小于其他匝的线宽。例如,最外侧匝的线宽可以小到其他匝的线宽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防止电流偏向导体的一侧,并且能够扩大螺旋形布线131a、131b的内径。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的天线模块的螺旋形布线131a、131b的外廓形成为四边形形状,内廓形成为圆形。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四边形的边角部分可以增加线宽。然而,本实用新型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实现将外廓及内廓均构成为四边形或者构成为椭圆形或其他多边形形状等多样的变形。
图9是示意性地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天线模块的第一表面的平面图,图10是示意性地图示图9所示的天线模块的第二表面的平面图。
参照图9及图10,根据本实施例的天线模块在从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向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过渡的过程中线圈股S1、S2、S3的布置顺序会变更。更详细的说明如下。
同上所述,螺旋形布线131a、131b的各匝全部构成为具有多个线圈股S1、S2、S3。因此,如图9所示,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各匝包括布置于中心区域侧的第一股S1、布置于最外侧的第三股S3以及布置于第一股S1与第三股S3之间的第二股S2。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股S1在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所有匝中始终布置于最里侧。并且,第三股S3始终布置于最外侧。因此,在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第一股S1连接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第一股P1,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第三股S3连接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第三股P3的情况下,各线圈股S1、S2、S3的总长度构成为互不相同,因此,阻抗(infidence)可能集中于特定的线圈股。
因此,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布线130将构成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线圈股S1、S2、S3与构成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线圈股P1、P2、P3沿直径方向以相反顺序连接,从而将各线圈股的总长度相同地构成。
具体而言,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中的布置于最里侧的第一股S1通过层间连接导体137a1而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中的布置于最外侧的第三股P3连接,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中的布置于最外侧的第三股S3通过层间连接导体137a3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中的布置于最里侧的第一股P1连接。
并且,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第二股S2通过层间连接导体137a2而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第二股P2连接。
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通信布线130,从螺旋形布线131a、131b的中心到各线圈股S1、S2、S3之间的平均距离布置为大致相同,因此能够防止阻抗集中于特定的线圈股。
在螺旋形布线131a、131b的全部匝数为偶数(例如,10匝)的情况下,可以在绝缘基板111的两面分别布置5匝,进而同本实施例,可以构成最内侧匝。
相反,在螺旋形布线131a、131b的全部匝数为奇数(例如,11匝)的情况下,在绝缘基板111的两面需要分别布置5.5匝,进而本实用新型可同后述实施例地实现变形。
图11是示意性地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天线模块的第一表面的平面图,图12是示意性地图示图11所示的天线模块的第二表面的平面图。并且,图13是放大图示图11及图12的A、B部分的放大图。
参照图11至图13,根据本实施例的天线模块构成为与上述天线模块相似,差异仅在于最内侧匝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通信布线130构成为奇数匝(例如,11匝)。因此,为了将螺旋形布线131a、131b在绝缘基板111的两面相同地布置,将1匝(最内侧匝)的线圈股分散布置在绝缘基板111的两面。
更具体而言,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没有第一股S1的最内侧匝,仅布置有第二股S2'的最内侧匝及第三股S3'的最内侧匝。并且,在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最内侧也没有第一股P1的最内侧匝,仅布置有第二股P2'的最内侧匝及第三股P3'的最内侧匝。
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第一股S1通过层间连接导体137a1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第三股P3'连接。因此,在最内侧匝中,第一股布置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
并且,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第三股S3'通过层间连接导体137a3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第一股P1连接。因此,在最内侧匝中,第三股布置于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
并且,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第二股S2'通过层间连接导体137a2、137a2'与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第二股P2'连接。
更详细地说,最内侧匝中第一股在绝缘基板111的第二面构成为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的第三股P3'。并且,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的第三股S3'布置于绝缘基板111的第一面。并且,最内侧匝中的第二股S2'、P2'以并联结构布置于绝缘基板111的两面。
为此,在最内侧匝的第二股S2'、P2'中,在匝的起点及终点分别布置有层间连接导体137a2、137a2',且布置于绝缘基板111的两面的第二股S2'、P2'以并联结构连接。由于第二股S2的并联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并联结构相似,因此省略对此的详细的说明。
另外,第二股S2'、P2'的线宽可以构成为小于其他线圈股S3'、P3'的线宽。例如,第二股S2的线宽可以形成为其他线圈股S3'、P3'的线宽的一半。然而,并不限定于此。
根据同上所述地构成的天线模块,即使螺旋形布线的全部匝数构成为奇数,也能够均匀地分散布置于绝缘基板的第一面及第二面。
另外,本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通信布线构成为具有三个线圈股S1、S2、S3的情况,因此第二股在最内侧匝布置为并联结构。然而,在线圈股构成为偶数(例如,4股)的情况下,最内侧匝的线圈股中一半(例如,第一股、第二股)布置为包含在第一螺旋形布线131a,剩余一半(例如,第三股、第四股)布置为包含在第二螺旋形布线131b。
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技术领域中具有基本知识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实现多样的修订及变形。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在绝缘基板仅配备有一个通信布线的情况,然而,本实用新型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配备有多个通信布线。例如,还可以包括执行无线标签(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近场通信(NFC:Near FieldCommunication)、磁安全传输(MST:Magnetic secure transmission)中至少一个功能的布线。
并且,各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而实施。例如,可以将适用于图7及图8所示的天线模块最外侧匝的并联结构适用于图9或图11所示的天线模块最外侧匝。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举例说明了仅将最内侧一匝(例如,图5)或最内侧一匝与最外侧一匝(例如,图7)构成为并联结构的情况,然而并不限定于此,根据需要,可以实现将两匝以上构成为并联结构等多种变形。

Claims (16)

1.一种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基板;以及
通信布线,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两面且包括螺旋形布线,
其中,所述螺旋形布线划分为第一螺旋形布线及第二螺旋形布线,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第一面,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第二面,
所述螺旋形布线构成为具有相互隔开布置且在所述螺旋形布线内并未电连接的多个线圈股,
所述通信布线包括在所述螺旋形布线的外部电连接所述多个线圈股的连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布线包括:
连接焊盘;以及
引出布线,连接所述螺旋形布线的外侧端部与所述连接焊盘,
其中,所述连接部布置于所述引出布线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的线圈股与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的线圈股分别通过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内的层间连接导体相互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磁性部,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一面,
其中,所述连接部布置于不与所述磁性部相面对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与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中,至少一个匝以并联方式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与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中,最内侧匝与最外侧匝以并联方式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以并联方式连接的所述匝的所述线圈股形成为线宽小于其他匝的线宽。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的所述线圈股与构成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的所述线圈股沿直径方向以相反顺序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的所述线圈股中的布置于最里侧的线圈股与构成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的所述线圈股中的布置于最外侧的线圈股连接。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及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的最内侧匝中,所述线圈股分散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第一面及第二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股中至少一个在所述最内侧匝中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且以并联方式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以并联方式连接的所述线圈股的线宽形成为小于其他线圈股的线宽。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第一螺旋形布线的整体线宽构成为与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的整体线宽相同。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布线部,在绝缘基板的两面布置有通信布线;以及
磁性部,结合于所述布线部的一面,
其中,所述通信布线包括:螺旋形布线,构成为具有隔开布置的多个线圈股;以及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线圈股,
所述连接部布置于不与所述磁性部相面对的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布线包括:
第一螺旋形布线,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第一面;以及
第二螺旋形布线,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的第二面,
其中,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与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在中心部通过布置于所述绝缘基板内的层间连接导体连接,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的外侧端部与第一连接导体连接,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的外侧端部与第二连接导体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螺旋形布线与所述第二螺旋形布线中,最内侧匝以并联方式连接。
CN201820753254.4U 2018-02-14 2018-05-21 天线模块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0842316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18720 2018-02-14
KR1020180018720A KR101901715B1 (ko) 2018-02-14 2018-02-14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23162U true CN208423162U (zh) 2019-01-22

Family

ID=6371935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53254.4U Active CN208423162U (zh) 2018-02-14 2018-05-21 天线模块及电子设备
CN201810485345.9A Pending CN110165392A (zh) 2018-02-14 2018-05-21 天线模块及配备有该天线模块的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85345.9A Pending CN110165392A (zh) 2018-02-14 2018-05-21 天线模块及配备有该天线模块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52768A1 (zh)
KR (1) KR101901715B1 (zh)
CN (2) CN20842316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7675A (zh) * 2019-02-27 2020-09-04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11668009A (zh) * 2019-03-05 2020-09-15 永德利硅橡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功能的平面复合板
CN112735727A (zh) * 2020-12-16 2021-04-30 华东师范大学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pcb线圈装置设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4086A (zh) * 2018-06-29 2018-10-1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KR102535466B1 (ko) * 2018-10-12 2023-05-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 코일 및 상기 무선 충전 코일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11303011B2 (en) 2019-11-27 2022-04-12 AQ Corporation Smartphone antenna in flexible PCB
KR20210075550A (ko) 2019-12-13 2021-06-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코일들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19815B1 (en) * 2010-12-07 2013-08-27 Tivo Inc. Multi-layered circuit structure
US20130214890A1 (en) * 2012-02-20 2013-08-2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High Current, Low 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 Printed Circuit Board Coil for Power Transfer Application
KR101339486B1 (ko) * 2012-03-29 2013-12-1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박막 코일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US9252482B2 (en) * 2012-10-24 2016-02-02 Intel Corporation Magnetic field pass through surfaces in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
US10263467B2 (en) * 2012-12-12 2019-04-16 Ls Cable & System Ltd. Antenna for wireless power, and dual mode antenna comprising same
KR101431983B1 (ko) * 2013-08-19 2014-08-2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용 코일형 유닛, 무선 전력 전송장치, 전자기기 및 무선전력 전송용 코일형 유닛의 제조방법
CN105576847B (zh) * 2014-11-01 2018-05-1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送电装置、搭载有送电装置的车辆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KR101594380B1 (ko) * 2015-03-04 2016-02-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코일 안테나 모듈
CN105048061B (zh) * 2015-07-27 2018-01-12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近场通讯天线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7675A (zh) * 2019-02-27 2020-09-04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11627675B (zh) * 2019-02-27 2023-09-12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11668009A (zh) * 2019-03-05 2020-09-15 永德利硅橡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功能的平面复合板
CN112735727A (zh) * 2020-12-16 2021-04-30 华东师范大学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pcb线圈装置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5392A (zh) 2019-08-23
KR101901715B1 (ko) 2018-09-27
US20190252768A1 (en) 2019-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423162U (zh) 天线模块及电子设备
US10886047B2 (en) Wireless charging coil
KR101339486B1 (ko) 박막 코일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US9711272B2 (en) Printed circui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208796795U (zh) 线圈组件
WO2016006508A1 (ja) プリント配線板、アンテナ及び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
EP2980949A1 (en) Thin-film coil component and char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component
US9472340B2 (en) Coil type uni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il type uni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CN104836022A (zh) 天线装置、非接触电力传输用天线单元及电子设备
CN106898474A (zh) 线圈组件
WO2017038797A1 (ja)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及び非接触充電システム
US10186875B2 (en) Coil type uni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il type uni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11228082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tenna structure for both heat dissipation and radiation
KR101983195B1 (ko)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US20200367360A1 (en) Flexible printed wiring board
FI126157B (fi) Langaton latausjärjestely
US9761371B2 (en) Coil type uni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il type unit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KR20190038972A (ko) 무선충전코일,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구비한 무선충전장치
KR101546720B1 (ko) 박막 코일, 케이스 어셈블리, 및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와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KR102014378B1 (ko)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CN209266128U (zh) 无线装置
KR102014387B1 (ko)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CN109148110B (zh) 一种降低交流电阻fpc结构
KR102532887B1 (ko) 안테나 모듈
KR20200104589A (ko) 무선충전코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012

Address after: Han Guo Jingjidao

Patentee after: Company WITS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Korea Suwon

Patentee before: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