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12116U - 一种两栖无人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两栖无人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12116U
CN208412116U CN201820526482.8U CN201820526482U CN208412116U CN 208412116 U CN208412116 U CN 208412116U CN 201820526482 U CN201820526482 U CN 201820526482U CN 208412116 U CN208412116 U CN 2084121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mounting base
unmanned plane
buoyancy piece
control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2648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鹏
张生德
阚博才
李凤辉
裴智惠
葛向奎
程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o Shu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f Beijing Zhongke
Original Assignee
Yao Shu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f Beijing Zhongk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o Shu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f Beijing Zhongke filed Critical Yao Shu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f Beijing Zhongke
Priority to CN20182052648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121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121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121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两栖无人机,包括机身本体、第一动力机构、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和通讯模块,所述机身本体包括浮力件、安装座和旋转机构,所述浮力件为椭圆环状结构,其内部中空,所述安装座为条形,且其内部中空;所述安装座沿所述浮力件的长径方向或短径方向置于其环内,且其两端分别反向延伸并分别通过一个旋转机构与所述浮力件内环的对应处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动力机构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通过控制模块控制两个旋转机构旋转可使得第一动力机构的驱动端朝上带动无人机飞行并给无人机提供向上的飞行动力,而当无人机漂浮在水面上时,可通过控制模块控制两个旋转机构旋转使得第一动力机构旋转至一侧并倾斜朝下,且其驱动端伸入到水中。

Description

一种两栖无人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人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两栖无人机,能在水中和空中移动的无人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无人机通常只能在空中进行飞行,而两栖类无人机虽然也有,但多半无法在水面上进行快速行动,且难以控制其在水上移动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续航能力强,能在水面上进行快速移动和调整方向,且水面移动时阻力小的两期无人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两栖无人机,包括机身本体、第一动力机构、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和通讯模块,所述机身本体包括浮力件、安装座和旋转机构,所述浮力件为椭圆环状结构,其内部中空,所述安装座为条形,且其内部中空;所述安装座沿所述浮力件的长径方向或短径方向置于其环内,且其两端分别通过旋转机构与所述浮力件内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动力机构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和通讯模块均置于所述浮力件和/或安装座内,所述电源模块、通讯模块、第一动力机构和两个旋转机构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浮力件用以为无人机提供浮力并使得其在无动力状态下能浮在水面,两个所述旋转机构同步带动所述安装座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动力机构移动至所述安装座的上方或两侧,使所述第一动力机构对所述机身本体提供向上方或向其两侧移动的动力。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将机身本体设置浮力件、安装座和旋转机构,其中第一动力机构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通过控制模块控制两个旋转机构旋转可使得第一动力机构的驱动端朝上带动无人机飞行并给无人机提供向上的飞行动力,而当无人机漂浮在水面上时,可通过控制模块控制两个旋转机构旋转使得第一动力机构旋转至一侧并倾斜朝下,且其驱动端伸入到水中,给无人机提供前进的动力。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动力机构为多个,并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且分别沿所述安装座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的排成一列。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多个第一动力机构,使得无人机的动力更强劲,同时在水上航行时,可通过控制安装座上位于两端的第一动力机构的旋转速度不一致,还可以实现无人机在水面上转向,当需要直行时,则使得多个第一动力机构旋转速度保持一致。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多个第二动力机构,多个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周向间隔均匀的安装在所述浮力件的上端端部,且多个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动力机构用以向所述机身本体提供向上移动的动力。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多个第二动力机构,使得无人机上升的动力更加强劲。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旋转机构为旋转汽缸,两个所述旋转汽缸分别密封嵌装在所述浮力件内环的对应处,且其驱动端相对设置,所述安装座两端的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旋转汽缸驱动端的端部连接,两个所述旋转汽缸同步且同向旋转并带动安装座同步同向旋转以调整第一动力机构的动力方向。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控制方便。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源模块置于所述浮力件内,所述控制模块和通讯模块均置于所述安装座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浮力件内空间大,可增大电源模块的电能储量,使得其续航能力更强。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源模块包括蓄电池以及无线充电单元和/或设置于所述浮力件外表面的充电接口,所述蓄电池为多个且相互并联并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多个所述蓄电池周向间隔均匀的置于所述浮力件内,所述无线充电单元和/或充电接口与所述蓄电池连接,且所述充电接口处设有可将其封堵或打开的密封塞。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无线充电单元可使得其充电更加方便,而且可增加其密封性,而采用充电接口配备密封塞,同样可使得其充电方便,在水上航行时则可利用密封塞将其塞住。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无线充电单元包括无线供电装置和无线受电装置,所述无线供电装置与市电连接,所述无线受电装置与多个所述蓄电池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结构简单,充电方便。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浮力件内部中空,其纵截面的形状为椭圆形或圆形。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水面上航行时阻力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两栖无人机空中航行时的结构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两栖无人机水上航行时的结构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述两栖无人机空中航行时的结构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述两栖无人机水上航行时的结构简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述两栖无人机水上航行时的结构简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两栖无人机的模块连接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述的两栖无人机的模块连接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所述的两栖无人机的模块连接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所述的两栖无人机的另一模块连接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所述的两栖无人机的模块连接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所述的两栖无人机的浮力件与密封罩的纵截面图。
图中:1机身本体、101浮力件、102安装座、103旋转机构、2第一动力机构、3第二动力机构、4密封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两栖无人机,包括机身本体1、第一动力机构2、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和通讯模块,所述机身本体1包括浮力件101、安装座102和旋转机构103,所述浮力件101为椭圆环状结构,其内部中空,所述安装座102为条形,且其内部中空;所述安装座102沿所述浮力件101的长径方向或短径方向置于其环内,且其两端分别通过旋转机构103与所述浮力件101内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动力机构2安装在所述安装座102上,所述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和通讯模块均置于所述浮力件101和/或安装座102内,所述电源模块、通讯模块、第一动力机构2和两个旋转机构103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浮力件101用以为无人机提供浮力并使得其在无动力状态下能浮在水面,两个所述旋转机构103同步带动所述安装座102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动力机构2移动至所述安装座102的上方或两侧,使所述第一动力机构2对所述机身本体1提供向上方或向其两侧移动的动力,所述通讯模块用以与遥控终端电连接以接受其遥控指令并控制无人机飞行状态。将机身本体设置浮力件、安装座和旋转机构,其中第一动力机构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通过控制模块控制两个旋转机构旋转可使得第一动力机构的驱动端朝上带动无人机飞行并给无人机提供向上的飞行动力,而当无人机漂浮在水面上时,可通过控制模块控制两个旋转机构旋转使得第一动力机构旋转至一侧并倾斜朝下,且其驱动端伸入到水中,给无人机提供前进的动力。
如图3所示,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动力机构2为多个,并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且分别沿所述安装座102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的排成一列。设置多个第一动力机构,使得无人机的动力更强劲,同时在水上航行时,可通过控制安装座上位于两端的第一动力机构的旋转速度不一致,还可以实现无人机在水面上转向,当需要直行时,则使得多个第一动力机构旋转速度保持一致。
如图4、图5和图7所示,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多个第二动力机构3,多个所述第二动力机构3周向间隔均匀的安装在所述浮力件101的上端端部,且多个所述第二动力机构3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动力机构3用以向所述机身本体1提供向上移动的动力。设置多个第二动力机构,使得无人机上升的动力更加强劲。
具体的,上述各技术方案中所述旋转机构103为旋转汽缸,两个所述旋转汽缸分别密封嵌装在所述浮力件101内环的对应处,且其驱动端相对设置,所述安装座102两端的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旋转汽缸驱动端的端部连接,两个所述旋转汽缸同步且同向旋转并带动安装座102同步同向旋转以调整第一动力机构2的动力方向。结构简单,控制方便。
上述各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源模块置于所述浮力件101内,所述控制模块和通讯模块均置于所述安装座内。浮力件内空间大,可增大电源模块的电能储量,使得其续航能力更强。
如图8所示,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源模块包括蓄电池以及无线充电单元和/或设置于所述浮力件101外表面的充电接口,所述蓄电池为多个且相互并联并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多个所述蓄电池周向间隔均匀的置于所述浮力件101内,所述无线充电单元和/或充电接口与所述蓄电池连接,且所述充电接口处设有可将其封堵或打开的密封塞。采用无线充电单元可使得其充电更加方便,而且可增加其密封性,而采用充电接口配备密封塞,同样可使得其充电方便,在水上航行时则可利用密封塞将其塞住。
如图9所示,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无线充电单元包括无线供电装置和无线受电装置,所述无线供电装置与市电连接,所述无线受电装置与多个所述蓄电池电连接。其结构简单,充电方便。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浮力件101内部中空,其纵截面的形状为椭圆形或圆形。在水面上航行时阻力小。
其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中第一动力机构包括具备防水功能的伺服电机和螺旋桨,其中螺旋桨安装在对应的伺服电机的驱动端,且伺服电机呈直线密封嵌装在安装座上。由于第一动力机构需要控制其转向,如无人机在飞行时,其可以朝上,向下吹风,提供向上的动力,也可以由第二动力机构提供向上的飞行动力,安装座旋转至水平,第一动力机构此时可正向旋转提供水平的推力或反向旋转提供水平的拉力,使得无人机前进或后退,在需要进行水平180°转向时,则可直接改变第一动力机构的旋转方向将拉力改为推力或是推力改为拉力使其转向,而需小范围改向时,则可以改变位于安装座两端的第一动力机构的动力不一致,则可实现水平转向。
其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中第二动力机构包括具备防水功能的电机和螺旋桨,其中螺旋桨安装在对应的电机的驱动端,且伺服电机呈直线密封嵌装在安装座上。
其中,旋转汽缸为具备防水功能的旋转汽缸。
如图10所示,优选的,所述浮力件101内位于每个蓄电池的对应处以及无线充电单元分别设置有一个密封罩4,所述蓄电池和无线受电装置分别密封安装在对应的密封罩4内,但但密封罩4不影响浮力件101内的底壁的连通,多个密封罩4周向间隔均匀的安装在浮力件101内,浮力件101的下端设置有两个贯通其内部的小孔,两个小孔处设有一个电磁阀,其中一个为第一电磁阀,另一个为第二电磁阀,两个所述电磁阀分别用以控制该小孔与其内部连通或密闭,所述浮力件101内底壁还设有一个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浮力件101内底壁连通,其出水口与任第二电磁阀位于浮力件内的接口连通,两个所述电磁阀和水泵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其中,第一电磁阀导通时,可向浮力件101内加水,以减小其浮力,使其逐渐沉入水中,当需要排出浮力件101内的水时,则关闭第一电磁阀,导通第二电磁阀,并启动水泵,将浮力件101内的水经水泵排出,排完后,则可以关闭第二电磁阀和水泵,如此还可使得其具备潜航的能力,当然还可在浮力件101内底壁设置液位感应器,所述液位感应器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如图11所示,或密封罩4为水平设置的长方体,其内部中空,每个蓄电池和无线受电装置均密封置于对应的密封罩4内,多个所述密封罩4间隔均匀的置于浮力件101内,其中密封罩4的下方和上方均与该密封罩相邻的空间连通,以不影响浮力件101内的流体流动以便于浮力件101内填满或排空流体。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各电路模块均需要进行防水处理,此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规技术手段,在此不作赘述。
其中控制模块可采用STA3X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还可采用北京博鹰通航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Paladin无人机飞控系统或ARM系列的单片机,当然还可以是其他性能更加强大的芯片处理器,在此不作赘述;而通讯模块可选用ads-b信号接收机或3G/4G通信模块,当然并不仅限于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本体(1)、第一动力机构(2)、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和通讯模块,所述机身本体(1)包括浮力件(101)、安装座(102)和旋转机构(103),所述浮力件(101)为椭圆环状结构,其内部中空,所述安装座(102)为条形,且其内部中空;所述安装座(102)沿所述浮力件(101)的长径方向或短径方向置于其环内,且其两端分别通过旋转机构(103)与所述浮力件(101)内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动力机构(2)安装在所述安装座(102)上,所述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和通讯模块均置于所述浮力件(101)和/或安装座(102)内,所述电源模块、通讯模块、第一动力机构(2)和两个旋转机构(103)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浮力件(101)用以为无人机提供浮力并使得其在无动力状态下能浮在水面,两个所述旋转机构(103)同步带动所述安装座(102)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动力机构(2)移动至所述安装座(102)的上方或两侧,使所述第一动力机构(2)对所述机身本体(1)提供向上或向其两侧移动的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机构(2)为多个,并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且分别沿所述安装座(102)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的排成一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二动力机构(3),多个所述第二动力机构(3)周向间隔均匀的安装在所述浮力件(101)的上端端部,且多个所述第二动力机构(3)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动力机构(3)用以向所述机身本体(1)提供向上移动的动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103)为旋转汽缸,两个所述旋转汽缸分别密封嵌装在所述浮力件(101)内环的对应处,且其驱动端相对设置,所述安装座(102)两端的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旋转汽缸驱动端的端部连接,两个所述旋转汽缸同步且同向旋转并带动安装座(102)同步同向旋转以调整第一动力机构(2)的动力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置于所述浮力件(101)内,所述控制模块和通讯模块均置于所述安装座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蓄电池以及无线充电单元和/或设置于所述浮力件(101)外表面的充电接口,所述蓄电池为多个且相互并联并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多个所述蓄电池周向间隔均匀的置于所述浮力件(101)内,所述无线充电单元和/或充电接口与所述蓄电池连接,且所述充电接口处设有可将其封堵或打开的密封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单元包括无线供电装置和无线受电装置,所述无线供电装置与市电连接,所述无线受电装置与多个所述蓄电池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件(101)内部中空,其纵截面的形状为椭圆形或圆形。
CN201820526482.8U 2018-04-13 2018-04-13 一种两栖无人机 Active CN2084121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26482.8U CN208412116U (zh) 2018-04-13 2018-04-13 一种两栖无人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26482.8U CN208412116U (zh) 2018-04-13 2018-04-13 一种两栖无人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12116U true CN208412116U (zh) 2019-01-22

Family

ID=65119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26482.8U Active CN208412116U (zh) 2018-04-13 2018-04-13 一种两栖无人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1211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7382A (zh) * 2020-05-27 2020-09-29 西南科技大学 一种水空两栖跨介质多旋翼飞行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7382A (zh) * 2020-05-27 2020-09-29 西南科技大学 一种水空两栖跨介质多旋翼飞行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39712B (zh) 一种水空两栖跨介质仿生机器飞鱼
CN108216532B (zh) 固定翼海空多栖航行器与控制方法
CN104589939B (zh) 一种仿旗鱼可变构型跨介质飞行器
CN104589938B (zh) 一种仿飞鱼可变构型跨介质飞行器
CN207208415U (zh) 水下滑翔机
CN106628076B (zh) 旋转翼水下滑翔机
CN105151301B (zh) 空潜两栖机器人及方法
CN109018271A (zh) 一种新型大翼展混合驱动无人水下航行器
CN106564349A (zh) 一种三栖无人机
CN108583875B (zh) 一种潜空通用飞行器布局
CN105966617B (zh) 水面、水下、空中三栖无人飞行器
CN109204812A (zh) 一种固定翼与滑翔机结合的海空两栖航行器
CN105922831A (zh) 水空两栖航行器的仿生变形机翼及其入水控制方法
CN108974287A (zh) 一种波动翼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
CN111186572B (zh) 一种变体跨介质航行器
CN105856995B (zh) 涵道式低潜飞行器
Yao et al. Submersible unmanned flying boat: Design and experiment
CN208412116U (zh) 一种两栖无人机
CN110775265A (zh) 油电混合驱动两栖航行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0065606A (zh) 一种矢量推进的流线型四旋翼水下航行器
CN110871877B (zh) 碟型水下滑翔器
CN115140279B (zh) 一种新型水下滑翔机器人
CN208149580U (zh) 一种矢量推进的四旋翼水下航行器
CN207045646U (zh) 近矢量式水下机器人用推进器
CN105584608A (zh) 一种水下双扑翼推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