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82353U -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382353U CN208382353U CN201821074990.3U CN201821074990U CN208382353U CN 208382353 U CN208382353 U CN 208382353U CN 201821074990 U CN201821074990 U CN 201821074990U CN 208382353 U CN208382353 U CN 2083823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ill unit
- unit
- dynamic
- sliding slot
- s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该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具有进风口;以及进风格栅,包括至少一定格栅单元和至少两个动格栅单元,定格栅单元的内侧和/或外侧形成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收容部与第二收容部;任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与其余动格栅单元以及定格栅单元配合以共同覆盖进风口的第一状态;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位于第一收容部以让位形成第一拆装窗口的第二状态,另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位于第二收容部以让位形成第二拆装窗口的第三状态;一动格栅单元在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之间可滑动切换,另一动格栅单元在第一状态及第三状态之间可滑动切换。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旨在有效提升滤网的拆洗便利性,有利于用户及时对滤网进行清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和应用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室内机的进风格栅内侧通常设置有滤网,以对进入机体内部的空气进行过滤净化,日积月累使得滤网积灰严重,若不及时清洗,会对空调出风产生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相关技术中,为了便于滤网的拆洗,通常将空调器室内机的进风格栅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固定于壳体背面,当要拆洗滤网时,需要先将进风格栅拆下。但在拆卸进风格栅时,需要先拆卡扣,而卡扣的拆装便利性较差,操作较为不便,且当空调器室内机靠近墙体时,卡扣的可视性更差,进一步增大了拆卸难度,从而导致滤网的拆洗极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旨在解决现有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滤网拆洗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
壳体,具有进风口;以及
进风格栅,包括至少一定格栅单元和至少两个动格栅单元,所述定格栅单元的内侧和/或外侧形成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收容部与第二收容部;任一所述动格栅单元具有与其余所述动格栅单元以及所述定格栅单元配合以共同覆盖所述进风口的第一状态;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以让位形成第一拆装窗口的第二状态,另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位于所述第二收容部以让位形成第二拆装窗口的第三状态;一动格栅单元在所述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之间可滑动切换,另一动格栅单元在所述第一状态及第三状态之间可滑动切换。
优选的,所述进风格栅包括第一动格栅单元和第二动格栅单元,所述壳体在所述进风口的相对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滑动配合的第一主滑槽,以及与所述第二动格栅单元滑动配合的第二主滑槽;
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设有与所述第一主滑槽对应的第一滑轴,所述第二动格栅单元设有与所述第二主滑槽对应的第二滑轴;
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部,且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定格栅单元叠合;
在所述第三状态,所述第二动格栅单元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部,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定格栅单元叠合;
所述第一主滑槽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主滑槽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优选的,所述第一主滑槽包括第一滑动段和第二滑动段,所述第二滑动段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内,所述第二滑动段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滑动段错开设置;
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与所述第一滑动段配合;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与所述第二滑动段配合。
优选的,所述壳体在所述进风口的相对两侧还设有与述第一动格栅单元滑动配合的第一副滑槽,所述第一副滑槽与所述第一滑动段并行设置,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设有与所述第一副滑槽对应的第三滑轴。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动段与第二滑动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呈圆弧状延伸,所述第一副滑槽与所述第一滑动段呈同心且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一副滑槽与所述第二滑动段位于同一圆周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主滑槽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段与第二滑动段的第一过渡段,所述壳体还设有与所述第一副滑槽相通的第一外延段,所述第一外延段位于所述第一副滑槽远离第二滑动段的一端,所述第一外延段与所述第一过渡段呈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主滑槽包括第三滑动段和第四滑动段,所述第四滑动段位于所述第二收容部内,所述第四滑动段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三滑动段错开设置;
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动格栅单元与所述第三滑动段配合,在所述第三状态,所述第二动格栅单元与所述第四滑动段配合。
优选的,所述壳体在所述进风口的相对两侧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动格栅单元滑动配合的第二副滑槽,所述第二副滑槽与所述第三滑动段并行设置,所述第二动格栅单元设有与所述第二副滑槽对应的第四滑轴。
优选的,所述第三滑动段与第四滑动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呈圆弧状延伸,所述第二副滑槽与所述第三滑动段呈同心且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二副滑槽与所述第四滑动段位于同一圆周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主滑槽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三滑动段与第四滑动段的第二过渡段,所述壳体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副滑槽相通的第二外延段,所述第二外延段位于所述第二副滑槽远离第四滑动段的一端,所述第二外延段与所述第二过渡段呈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背板及进风框,所述进风口形成于所述背板,所述进风框设于所述进风口的周缘并外凸于所述背板,所述进风框的相对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滑动配合的所述第一主滑槽,以及与所述第二动格栅单元滑动配合的所述第二主滑槽,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和第二动格栅单元滑动连接于所述进风框。
优选的,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和第二动格栅单元分别位于所述定格栅单元的相对两侧,并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定格栅单元相邻布置。
优选的,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和第二动格栅单元分别位于所述定格栅单元的左右两侧,所述进风框包括在上下方向相对的两个横框条,一所述横框条与另一所述横框条相向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一主滑槽和第二主滑槽。
优选的,所述两个动格栅单元分别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卡接结构,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两个动格栅单元通过所述卡接结构分别与所述壳体卡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包括:
壳体,具有进风口;以及
进风格栅,至少一定格栅单元和至少两个动格栅单元,所述定格栅单元的内侧和/或外侧形成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收容部与第二收容部;任一所述动格栅单元具有与其余所述动格栅单元以及所述定格栅单元配合以共同覆盖所述进风口的第一状态;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以让位形成第一拆装窗口的第二状态,另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位于所述第二收容部以让位形成第二拆装窗口的第三状态;一动格栅单元在所述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之间可滑动切换,另一动格栅单元在所述第一状态及第三状态之间可滑动切换。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进风格栅拆分为至少一定格栅单元和至少两个动格栅单元,其中,定格栅单元的内侧和/或外侧形成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收容部与第二收容部,任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与其余动格栅单元以及定格栅单元配合以共同覆盖进风口的第一状态;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位于第一收容部以让位形成第一拆装窗口的第二状态,另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位于第二收容部以让位形成第二拆装窗口的第三状态;一动格栅单元在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之间可滑动切换,另一动格栅单元在第一状态及第三状态之间可滑动切换。如此,在需要清洗滤网时,无需将进风格栅整体拆下,只需将一动格栅单元滑动至第一收容部的第二状态,让位出第一拆装窗口;和/或,另一动格栅单元滑动至第二收容部的第三状态,让位出第二拆装窗口;便可将滤网从第一拆装窗口和/或第二拆装窗口处取出进行清洗,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力,从而有效提升了滤网的拆洗便利性,有利于用户及时对滤网进行清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定格栅单元与第一动格栅单元和第二动格栅单元在第一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沿V-V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定格栅单元与第一动格栅单元在第二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7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第一动格栅单元和第二动格栅单元在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1中空调器室内机的拆除滤网和动格栅单元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11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图1中第二动格栅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动格栅单元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 | 壳体 | 14 | 第二主滑槽 | 221 | 第一滑轴 |
11 | 背板 | 141 | 第三滑动段 | 222 | 第三滑轴 |
11a | 进风口 | 142 | 第四滑动段 | 23 | 第二动格栅单元 |
11b | 第一拆装窗口 | 143 | 第二过渡段 | 231 | 第二滑轴 |
11c | 第二拆装窗口 | 15 | 第一副滑槽 | 232 | 第四滑轴 |
12 | 进风框 | 151 | 第一外延段 | 233 | 导向斜面 |
121 | 横框条 | 16 | 第二副滑槽 | 234 | 扣手部 |
13 | 第一主滑槽 | 161 | 第二外延段 | 31 | 卡扣 |
131 | 第一滑动段 | 2 | 进风格栅 | 32 | 扣槽 |
132 | 第二滑动段 | 21 | 定格栅单元 | 4 | 滤网 |
133 | 第一过渡段 | 22 | 第一动格栅单元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可包括圆形柜机、方形柜机或其他形状的柜机,在以下实施例中,主要以圆形柜机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15所示,该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1以及进风格栅2。其中,壳体1具有进风口11a;进风格栅2包括至少一定格栅单元21和至少两个动格栅单元。定格栅单元21的内侧和/或外侧形成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收容部(未标示)与第二收容部(未标示);任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与其余动格栅单元以及定格栅单元21配合以共同覆盖进风口11a的第一状态;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位于第一收容部以让位形成第一拆装窗口11b的第二状态,另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位于第二收容部以让位形成第二拆装窗口11c的第三状态;一动格栅单元在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之间可滑动切换,另一动格栅单元在第一状态及第三状态之间可滑动切换。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空调器室内机为圆形空调柜机,其中,壳体1大体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柱形。在其他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也可以为方形柜机,相应的其壳体1呈方形筒状设置。此外,壳体1亦可以呈椭圆形筒状设置,并没有具体限定,视实际需要安装位置或占用空间大小等不同而进行相应设计即可。
进风口11a设于壳体1的背部而呈与壳体1适配的弧形。相应地,进风格栅2呈与进风口11a相适配的弧形设置以较好地盖合进风口11a。滤网4设置于进风格栅2的内侧,以对自进风口11a进入的空气进行过滤,从而保证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质量。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可包括空气处理模块(如除PM2.5模块、除甲醛模块或电净化模块等)以对空气进行更深层次的净化,对应地,第一拆装窗口11b和/或第二拆装窗口11c还可以用于拆装空气处理模块。
为了便于滤网4的安装,壳体1的内部对应进风口11a处设有滤网支架(未标示),滤网4可通过卡扣连接、磁吸固定等方式可拆卸固定于滤网支架上;当然,滤网4也可不固定于滤网支架上,而是简单的夹置于进风格栅2与滤网支架之间,滤网支架可对滤网4起到支撑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格栅2拆分为至少一定格栅单元21和至少两个动格栅单元。可以理解的,进风格栅2可以包括一个定格栅单元21和两个动格栅单元;进风格栅2也可以包括多个定格栅单元21和多个动格栅单元,在此不做限定。在以下实施例中,主要以进风格栅2包括一个定格栅单元21和两个动格栅单元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定格栅单元21可一体成型于壳体1上,也可通过卡扣连接、螺钉连接等方式固定安装于壳体1上;两个动格栅单元均可滑动安装于进风口11a处。
在本实施例中,任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与其余动格栅单元以及定格栅单元21配合以共同覆盖进风口11a的第一状态。如此,在空调器室内机正常使用时,两个动格栅单元在第一状态,定格栅单元21固定安装于进风口11a处,两个动格栅单元分别与定格栅单元21相互拼合以共同覆盖进风口11a。
两个动格栅单元中,其中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位于第一收容部以让位形成第一拆装窗口11b的第二状态,另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位于第二收容部以让位形成第二拆装窗口11c的第三状态。两个动格栅单元中,其中一动格栅单元在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之间可滑动切换,另一动格栅单元在第一状态及第三状态之间可滑动切换。也即在第二状态,两个动格栅单元中的其中一动格栅单元与定格栅单元21相互叠合以让位形成第一拆装窗口11b;在第三状态,两个动格栅单元中的另一动格栅单元与定格栅单元21相互叠合以让位形成第二拆装窗口11c。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动格栅单元中其中一动格栅单元的第二状态与另一动格栅单元的第三状态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二者择其一存在。例如,仅其中一动格栅单元在第二状态时,此时该动格栅单元与定格栅单元21相互叠合以让位形成第一拆装窗口11b,另一动格栅单元则与定格栅单元21相互拼合覆盖在进风口11a处。或者,仅其中一动格栅单元在第三状态时,该动格栅单元与定格栅单元21相互叠合以让位形成第二拆装窗口11c,另一动格栅单元则与定格栅单元21相互拼合覆盖在进风口11a处。当两个动格栅单元中其中一动格栅单元的第二状态与另一动格栅单元的第三状态同时存在时,一动格栅单元收容于第一收容部内并与定格栅单元21相互叠合,另一动格栅单元收容于第二收容部内并与定格栅单元21相互叠合,此时,一动格栅单元和另一动格栅单元同时让位形成第一拆装窗口11b和第二拆装窗口11c。
如此,在需要清洗风道入口处的部件例如滤网4时,可以是一动格栅单元在第二状态,该动格栅单元收容于第一收容部内并与定格栅单元21相互叠合,让位形成第一拆装窗口11b,如此便可将滤网4自第一拆装窗口11b处取出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再自第一拆装窗口11b插入即可。也可以是另一动格栅单元在第三状态,该动格栅单元收容于第二收容部内并与定格栅单元21相互叠合,让位形成第二拆装窗口11c,如此便可将滤网4自第二拆装窗口11c处取出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再自第二拆装窗口11c插入即可。还可以是两个动格栅单元中其中一动格栅单元的第二状态与另一动格栅单元的第三状态同时存在,此时,一动格栅单元收容于第一收容部内,另一动格栅单元收容于第二收容部内,两个动格栅单元均与定格栅单元21相互叠合,同时让位形成第一拆装窗口11b和第二拆装窗口11c,如此便可将滤网4自第一拆装窗口11b和/或第二拆装窗口11c处取出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再自第一拆装窗口11b和/或第二拆装窗口11c插入即可,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力。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进风格栅2包括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第一动格栅单元22在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之间可移动切换,也即第一动格栅单元22在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之间可平动切换,也可滑动切换,也可以转动切换。当然,只要是实现上述第一动格栅单元22在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之间移动切换的方式均可。同样的,第二动格栅单元23在第一状态及第三状态之间可移动切换,也即第二动格栅单元23在第一状态及第三状态之间可平动切换,也可滑动切换,也可以转动切换。当然,只要是实现上述第二动格栅单元23在第一状态及第三状态之间移动切换的方式均可。
优选地,第一动格栅单元22在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之间可平动切换,第二动格栅单元23在第一状态及第三状态之间可平动切换。本文中,平动是指物体单独平移运动,或单独绕其本身之外的一个点转动,或者物体在移动时,平移运动和绕其本身之外的一个点转动中的两种运动在时序上依次进行,举例而言,可以是先平移运动再接着绕绕其本身之外的一个点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平动为平移,平动的一个特征是,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在平移过程中不发生自转。如此,有利于保护空调室内机,避免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移动时而损坏进风口11a或壳体1。
可以理解的,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可沿左右方向平动打开,也可沿上下方向平动打开,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参照图3、图4、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优选为,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可沿左右方向平动打开。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动格栅单元22位于第一收容部内时,第一动格栅单元22与定格栅单元21既可以是部分叠合,也可以是完全叠合,只要能让位出足以供滤网4拆出的第一拆装窗口11b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然,第二动格栅单元23位于第二收容部内时,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与定格栅单元21既可以是部分叠合,也可以是完全叠合,只要能让位出足以供滤网4拆出的第二拆装窗口11c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可同时设于定格栅单元21的内侧;也可以同时设于定格栅单元21的外侧;还可以是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中二者之一设于定格栅单元21的内侧,二者之另一设于定格栅单元21的外侧,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优选为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同时设于定格栅单元21的外侧。可以理解的,第一动格栅单元22/第二动格栅单元23既可以是平动至定格栅单元21的内侧的第一收容部/第二收容部,也可以是平动至定格栅单元21的外侧的第一收容部/第二收容部,还可以是第一动格栅单元22平动至定格栅单元21的外侧的第一收容部,第二动格栅单元23平动至定格栅单元21的内侧的第二收容部,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空调器室内机整体的使用便利性,优选为将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平动至定格栅单元21的外侧的第一收容部/第二收容部。
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传统的空调器室内机采用将进风格栅一体成型于壳体上,或者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固定于壳体上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内机的进风格栅2无需整体拆卸,只需通过将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或第二动格栅单元23平动至第一收容部和/或第二收容部,便可形成供滤网4拆装的第一拆装窗口11b和/或第二拆装窗口11c,极大地提升了滤网4的拆洗便利性。并且,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或第二动格栅单元23均采用平动打开的方式有效解决了传统的进风格栅2通过卡扣连接于壳体1背部,而使得卡扣的可视性差、拆装不方便的技术问题,使得空调器室内机的安装位置不受限制,可以靠墙、靠角安装,从而有效提升了空调器室内机的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进风格栅2拆分为定格栅单元21、第一动格栅单元22以及第二动格栅单元23,其中,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均可滑动安装于进风口11a处,如此,在需要清洗滤网时,无需将进风格栅2整体拆下,只需将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或第二动格栅单元23平动至第一收容部的第二状态和/或第二收容部的第三状态,让位出第一拆装窗口11b和/或第二拆装窗口11c,便可将滤网4从第一拆装窗口11b和/或第二拆装窗口11c处取出进行清洗,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力,从而有效提升了滤网4的拆洗便利性,有利于用户及时对滤网4进行清洗。
进一步地,参阅图1至图4、图6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在进风口11a的相对两侧设有与第一动格栅单元22滑动配合的第一主滑槽13,以及与第二动格栅单元23滑动配合的第二主滑槽14。第一动格栅单元22设有与第一主滑槽13对应的第一滑轴221,第二动格栅单元23设有与第二主滑槽14对应的第二滑轴231。在第二状态,第一动格栅单元22收容于第一收容部,且在第一方向上与定格栅单元21叠合,第一主滑槽13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如图7和图8所示)。在第三状态,第二动格栅单元23收容于第二收容部,且在第一方向上与定格栅单元21叠合,第二主滑槽14沿第二方向延伸(参照图7和图8所示)。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13所示,壳体1可以在进风口11a的上下两侧设有与第一动格栅单元22滑动配合的第一主滑槽13,以及与第二动格栅单元23滑动配合的第二主滑槽14。此时,第一方向为空调器室内机的前后方向,第二方向为空调器室内机的左右方向。在第二状态,第一动格栅单元22与定格栅单元21在前后方向上叠合,第一主滑槽13沿左右延伸。在第三状态,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与定格栅单元21在前后方向上叠合,第二主滑槽14沿左右延伸。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还可以在进风口11a的左右两侧设有与与第一动格栅单元22滑动配合的第一主滑槽13,以及与第二动格栅单元23滑动配合的第二主滑槽14。此时,第一方向仍为空调器室内机的前后方向,第二方向则为空调器室内机的上下方向。在第二状态,第一动格栅单元22与定格栅单元21在前后方向上叠合,第一主滑槽13沿上下延伸。在第三状态,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与定格栅单元21在前后方向上叠合,第二主滑槽14沿上下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13所示,壳体1包括背板11及进风框12,进风口11a形成于背板11,进风框12设于进风口11a的周缘并外凸于背板11,进风框12的相对两侧设有与第一动格栅单元22滑动配合的第一主滑槽13,以及与第二动格栅单元23滑动配合的第二主滑槽14,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滑动连接于进风框12。
壳体1用以提供支撑及防护空间,其既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多个分体的部件组装而成。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为多个分体的部件组装而成。参阅图1、图3、图7、图9、图11和图13所示,壳体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面板(未标示)、背板11及底盘(未标示),面板和背板11可通过螺纹或卡扣进行可拆卸连接,然后共同安装于底盘上,该结构使得该空调器室内机的安装和拆卸都较为方便,面板与背板11之间围合形成用以安装空调器室内机内部组件的安装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还包括进风框12,进风框12设置在进风口11a处而外凸于背板11。可以理解的是,背板11通常壁厚较薄,不便于安装进风格栅2,若进风格栅2设置于背板11内侧,将会挤占安装空调器室内机内部组件的安装空间,进而影响空调器室内机的性能。因而,通过设置进风框12,可使得进风格栅2的装配更为稳定可靠,且将进风格栅2设于背板11的外侧,便无需挤占背板11内侧的安装空间。
该壳体1内部安装有风道部件(未标示),该风道部件形成有气流风道(未标示),在壳体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面板及背板11的实施例中,壳体1开设有与该气流风道连通的进风口11a和出风口(未标示),为了使气流风道的设置更加合理,进风口11a与出风口分别设于壳体1相对的两侧。具体地,背板11设置有进风口11a,面板设置有出风口,且进风口11a和出风口沿上下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分别位于定格栅单元21的相对两侧,并沿第二方向与定格栅单元21相邻布置。可以理解的,定格栅单元21可以是固定在进风框12上,也可以是固定在背板11上。为了使得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与定格栅单元21相互拼合以共同覆盖进风口11a时,保持空调器室内机整体的美观性。也即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与定格栅单元21位于同一圆周上,定格栅单元21优选地固定在进风框12上。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案,定格栅单元21优选地固定在进风框12的中间,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分别位于定格栅单元21的相对两侧,且均与进风框12在第二方向上可滑动配合。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13所示,进风框12包括在上下方向相对的两个横框条121,一横框条121与另一横框条121相向的一侧设有第一主滑槽13和第二主滑槽14。在第一状态,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分别位于定格栅单元21的左右两侧。
可以理解的,当处于第一状态时(如图1至4所示),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与定格栅单元21在左右方向上相互拼合以共同覆盖进风口11a。当第一动格栅单元22处于第二状态时(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动格栅单元22从右朝向左靠近定格栅单元21的一侧,平动至第一收容部内而让位出第一拆装窗口11b,从而可以方便在第一拆装窗口11b进行滤网4的拆装。当第二动格栅单元23处于第三状态时(参照图7和图8所示),第二动格栅单元23从左朝向右靠近定格栅单元21的一侧,平动至第二收容部内而让位出第二拆装窗口11c,从而可以方便从第二拆装窗口11c进行滤网4的拆装。当第一动格栅单元22处于第二状态同时第二动格栅单元23处于第三状态时(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动格栅单元22从右朝向左靠近定格栅单元21的一侧,平动至第一收容部内而让位出第一拆装窗口11b,第二动格栅单元23从左朝向右靠近定格栅单元21的一侧,平动至第二收容部内而让位出第二拆装窗口11c,从而可以方便从第一拆装窗口11b和/或第二拆装窗口11c进行滤网4的拆装。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分别位于定格栅单元21的上下两侧,进风框12包括在左右方向相对的两个横框条121,一横框条121与另一横框条121相向的一侧设有第一主滑槽13和第二主滑槽14。此时,当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与定格栅单元21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拼合以共同覆盖进风口11a;当处于第二状态和/或第三状态时,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或第二动格栅单元23分别在上下方向上朝向靠近定格栅单元21的一侧平动而让位出第一拆装窗口11b和/或第二拆装窗口11c,从而可以方便滤网4的拆装。
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壳体1在进风口11a处设有多个进风框12,每个进风框12对应一进风格栅2。例如,如图1和图11所示,壳体1在进风口11a处设有呈上下并排设置的两个进风框12,两个进风框12内均安装有进风格栅2。具体地,上进风格栅2包括左上第一动格栅单元22、中上定格栅单元21、右上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下进风格栅2包括左下第一动格栅单元22、中下定格栅单元21及右下第二动格栅单元23。其中,左上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右上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与中上定格栅单元21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配合;左下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右下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与中下定格栅单元21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配合,从而有效提升了进风格栅2的打开灵活性。当然,进风格栅2的拆分方式还有很多,具体可根据进风口的形状及大小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参阅图2至图4、图6至图10、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滑槽13包括第一滑动段131和第二滑动段132,第二滑动段132位于第一收容部内,第二滑动段132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滑动段131错开设置。第二主滑槽14包括第三滑动段141和第四滑动段142,第四滑动段142位于第二收容部内,第四滑动段142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三滑动段141错开设置。在第一状态,第一动格栅单元22与第一滑动段131配合,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与第三滑动段141配合。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分别通过第一主滑槽13和第二主滑槽14与进风框12实现滑动配合。在第一状态时,第一动格栅单元22位于第一主滑槽13的第一滑动段131,第二动格栅单元23位于第二主滑槽14的第三滑动段141,此时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与定格栅单元21配合以共同覆盖进风口11a。在第一动格栅单元22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动格栅单元22朝向靠近定格栅单元21的一侧平动至第一收容部内而让位出第一拆装窗口11b。此时,第一动格栅单元22由第一滑动段131平动至第二滑动段132,第二动格栅单元23位于第三滑动段141。在第二动格栅单元23处于第三状态时,第二动格栅单元23朝向靠近定格栅单元21的一侧平动至第二收容部内而让位出第二拆装窗口11c。此时,第二动格栅单元23由第三滑动段141平动至第四滑动段142,第一动格栅单元22位于第一滑动段131。当第一动格栅单元22处于第二状态的同时,第二动格栅单元23处于第三状态,此时,第一动格栅单元22朝向靠近定格栅单元21的一侧平动至第一收容部内而让位出第一拆装窗口11b,第二动格栅单元23朝向靠近定格栅单元21的一侧平动至第二收容部内而让位出第二拆装窗口11c。如此,第一动格栅单元22由第一滑动段131平动至第二滑动段132,第二动格栅单元23由第三滑动段141平动至第四滑动段142,也即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均与定格栅单元21叠合。
为了使得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或第二动格栅单元23能够被收容,第二滑动段132和第四滑动段142可同时位于定格栅单元21的内侧;也可以同时位于定格栅单元21的外侧;还可以第二滑动段132位于定格栅单元21的内侧,第四滑动段142位于定格栅单元21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滑动段132和第四滑动段142优选位于定格栅单元21的外侧。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第一动格栅单元22实现自第一状态平动至第二状态,如图2至图4、图6至图13所示,壳体1在进风口11a的相对两侧还设有与述第一动格栅单元22滑动配合的第一副滑槽15,第一副滑槽15与第一滑动段131并行设置,第一动格栅单元22设有与第一副滑槽15对应的第三滑轴222。
可以理解的,第一动格栅单元22的上下侧边均设有第一滑轴221和第三滑轴222,第一滑轴221与第一主滑槽13滑动配合,第三滑轴222与第一副滑槽15滑动配合。为了更好的实现第一动格栅单元22自第一状态平动至第二状态,第一滑动段131与第二滑动段132在第二方向上呈圆弧状延伸,第一副滑槽15与第一滑动段131呈同心且并排设置,且第一副滑槽15与第二滑动段132位于同一圆周上,且第一副滑槽15与第一滑动段131的尺寸相当。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动格栅单元22与定格栅单元21相互拼合时,保持空调器室内机整体的美观性。参阅图1至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滑槽13还包括连接第一滑动段131与第二滑动段132的第一过渡段133,壳体1还设有与第一副滑槽15相通的第一外延段151,第一外延段151位于第一副滑槽15远离第二滑动段132的一端,第一外延段151与第一过渡段133呈平行设置。
可以理解的,第一过渡段133和第一外延段151的设置,不仅有利于第一动格栅单元22顺利自第一状态平动切换至第二状态,还有利于在第一状态时,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定格栅单元21处于同一圆周上,保证了空调器室内机整体的美观性。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呈圆弧状延伸,第一副滑槽15与第二滑动段132呈同圆周设置,第一滑动段131和定格栅单元21呈同圆周设置。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第二动格栅单元23实现自第一状态平动至第三状态,如图2至图4、图6至图13所示,壳体1在进风口11a的相对两侧还设有与第二动格栅单元23滑动配合的第二副滑槽16,第二副滑槽16与第三滑动段141并行设置,第二动格栅单元23设有与第二副滑槽16对应的第四滑轴232。
可以理解的,第二动格栅单元23的上下侧边均设有第二滑轴231和第四滑轴232,第二滑轴231与第二主滑槽14滑动配合,第四滑轴232与第二副滑槽16滑动配合。为了更好的实现第二动格栅单元23自第一状态平动至第二状态,第三滑动段141与第四滑动段142在第二方向上呈圆弧状延伸,第二副滑槽16与第三滑动段141呈同心且并排设置,且第二副滑槽16与第四滑动段142位于同一圆周上,且第二副滑槽16与第三滑动段141尺寸相当。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在第一状态下,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与定格栅单元21相互拼合时,保持空调器室内机整体的美观性。参阅图1至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主滑槽14还包括连接第三滑动段141与第四滑动段142的第二过渡段143,壳体1还设有与第二副滑槽16相通的第二外延段161,第二外延段161位于第二副滑槽16远离第四滑动段142的一端,第二外延段161与第二过渡段143呈平行设置。
可以理解的,第二过渡段143和第二外延段161的设置,不仅有利于第二动格栅单元23顺利自第一状态平动切换至第三状态,还有利于在第一状态时,第二动格栅单元23和定格栅单元21处于同一圆周上,保证了空调器室内机整体的美观性。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呈圆弧状延伸,第二副滑槽16与第四滑动段142呈同圆周设置,第三滑动段141和定格栅单元21呈同圆周设置。
由于空调器室内机的长期运行,日积月累,使得进风格栅2上的积尘也较为严重,因此,进风格栅2也需要定期拆下进行清洗,为了便于进风格栅2的拆装。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动格栅单元22上的两组第一滑轴221和第三滑轴222中,一组第一滑轴221和第三滑轴222的顶部与相对应的第一主滑槽13和第一副滑槽15的槽底之间形成有间隔H1,另一组第一滑轴221和第三滑轴222插入对应第一主滑槽13和第一副滑槽15内的深度为H2,其中,H1大于或等于H2。同样地,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上的两组第二滑轴231和第四滑轴232中,一组第二滑轴231和第四滑轴232的顶部与相对应的第二主滑槽14和第二副滑槽16的槽底之间形成有间隔H3,另一组第二滑轴231和第四滑轴232插入对应第二主滑槽14和第二副滑槽16内的深度为H4,其中,H3大于或等于H4。
参阅图4、图8、图10和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顺利实现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的平动,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均具有导向斜面233。第一动格栅单元22自第一状态滑动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导向斜面233用于第一动格栅单元22与定格栅单元21相应的一端面滑动抵接;第二动格栅单元23自第一状态滑动切换至第三状态的过程中,导向斜面233用于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与定格栅单元21相应的一端面滑动抵接。
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11和图15所示,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分别与壳体1之间设有卡接结构,在第一状态时,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通过卡接结构分别与壳体1卡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卡接结构以使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在第一状态时能够与壳体1卡接固定,从而保证空调器室内机的正常运转。
其中,卡接结构的具体形式有多种,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当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与壳体1在左右方向上滑动配合时,卡接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上的卡槽32,以及设置于壳体1上的卡扣31(结合图11和图15所示),从而使得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第二动格栅单元23能够通过卡扣31与卡槽32的配合锁附于壳体1上。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用户打开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或第二动格栅单元23,如图1和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或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上设有扣手部234。其中,扣手部234可为外凸于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或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上的把手,也可以是凹设于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或第二动格栅单元23上的凹槽,只要不对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或第二动格栅单元23的滑动产生干涉即可。通过设置扣手部234,从而使用户能够方便地打开第一动格栅单元22和/或第二动格栅单元23,进而对滤网4进行拆洗,从而有效提升用户的体验。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进风口;以及
进风格栅,包括至少一定格栅单元和至少两个动格栅单元,所述定格栅单元的内侧和/或外侧形成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收容部与第二收容部;任一所述动格栅单元具有与其余所述动格栅单元以及所述定格栅单元配合以共同覆盖所述进风口的第一状态;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以让位形成第一拆装窗口的第二状态,另一动格栅单元具有位于所述第二收容部以让位形成第二拆装窗口的第三状态;一动格栅单元在所述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之间可滑动切换,另一动格栅单元在所述第一状态及第三状态之间可滑动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格栅包括第一动格栅单元和第二动格栅单元,所述壳体在所述进风口的相对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滑动配合的第一主滑槽,以及与所述第二动格栅单元滑动配合的第二主滑槽;
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设有与所述第一主滑槽对应的第一滑轴,所述第二动格栅单元设有与所述第二主滑槽对应的第二滑轴;
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部,且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定格栅单元叠合;
在所述第三状态,所述第二动格栅单元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部,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定格栅单元叠合;
所述第一主滑槽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主滑槽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滑槽包括第一滑动段和第二滑动段,所述第二滑动段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内,所述第二滑动段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滑动段错开设置;
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与所述第一滑动段配合;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与所述第二滑动段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所述进风口的相对两侧还设有与述第一动格栅单元滑动配合的第一副滑槽,所述第一副滑槽与所述第一滑动段并行设置,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设有与所述第一副滑槽对应的第三滑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段与第二滑动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呈圆弧状延伸,所述第一副滑槽与所述第一滑动段呈同心且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一副滑槽与所述第二滑动段位于同一圆周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滑槽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段与第二滑动段的第一过渡段,所述壳体还设有与所述第一副滑槽相通的第一外延段,所述第一外延段位于所述第一副滑槽远离第二滑动段的一端,所述第一外延段与所述第一过渡段呈平行设置。
7.如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主滑槽包括第三滑动段和第四滑动段,所述第四滑动段位于所述第二收容部内,所述第四滑动段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三滑动段错开设置;
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动格栅单元与所述第三滑动段配合,在所述第三状态,所述第二动格栅单元与所述第四滑动段配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所述进风口的相对两侧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动格栅单元滑动配合的第二副滑槽,所述第二副滑槽与所述第三滑动段并行设置,所述第二动格栅单元设有与所述第二副滑槽对应的第四滑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滑动段与第四滑动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呈圆弧状延伸,所述第二副滑槽与所述第三滑动段呈同心且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二副滑槽与所述第四滑动段位于同一圆周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滑槽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三滑动段与第四滑动段的第二过渡段,所述壳体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副滑槽相通的第二外延段,所述第二外延段位于所述第二副滑槽远离第四滑动段的一端,所述第二外延段与所述第二过渡段呈平行设置。
11.如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背板及进风框,所述进风口形成于所述背板,所述进风框设于所述进风口的周缘并外凸于所述背板,所述进风框的相对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滑动配合的所述第一主滑槽,以及与所述第二动格栅单元滑动配合的所述第二主滑槽,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和第二动格栅单元滑动连接于所述进风框。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和第二动格栅单元分别位于所述定格栅单元的相对两侧,并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定格栅单元相邻布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动格栅单元和第二动格栅单元分别位于所述定格栅单元的左右两侧,所述进风框包括在上下方向相对的两个横框条,一所述横框条与另一所述横框条相向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一主滑槽和第二主滑槽。
14.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动格栅单元分别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卡接结构,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两个动格栅单元通过所述卡接结构分别与所述壳体卡接固定。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074990.3U CN208382353U (zh) | 2018-07-06 | 2018-07-06 |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074990.3U CN208382353U (zh) | 2018-07-06 | 2018-07-06 |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382353U true CN208382353U (zh) | 2019-01-15 |
Family
ID=64964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074990.3U Active CN208382353U (zh) | 2018-07-06 | 2018-07-06 |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382353U (zh) |
-
2018
- 2018-07-06 CN CN201821074990.3U patent/CN20838235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065926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4786776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8344139A (zh) |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口组件及壁挂式空调器 | |
EP2245378A2 (en) | Grill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reof | |
CN103673079A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8382353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9950806A (zh) | 一种除尘配电柜 | |
CN208382371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8382354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8382372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8382504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7962845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8709248A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2328707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过滤网装置及室内机 | |
CN208382373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8709247A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8382355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8382370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5717526U (zh) | 空调柜机 | |
CN207763092U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20893632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8075126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108709246A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8361830A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09877201U (zh) | 一种除湿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