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50884U - 一种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350884U CN208350884U CN201820640286.3U CN201820640286U CN208350884U CN 208350884 U CN208350884 U CN 208350884U CN 201820640286 U CN201820640286 U CN 201820640286U CN 208350884 U CN208350884 U CN 20835088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e
- dual
- port
- locking
-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化学方法检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中央控制单元,中央控制单元的电力输入端电联接有电源模组,中央控制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电联接有外接触片,外接触片固定于检测夹具上,壳体上对应检测夹具的外接部处设有外接插口;壳体上设有人机交互模组和电子显示屏;其还包括独立设置的双端口多引脚电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集成程度高,占用空间小,重量轻,既能有效确保液体阻抗检测的精度,便于携带又能提高检测效率,还能有效防错,减少检测原液的使用量,操作简单,有利于推广和应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仪器仪表、电化学领域等,具体是涉及一种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
背景技术
在电化学领域对原液反应程度、原液稳定情况分析时伏安分析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实验室中关于伏安分析法使用有过程中操作流程过于复杂、仪器设备门槛较高且需要专门的实验员才能完成检测等缺点,所以以伏安分析法为基础的简化方法——各类电子分析仪得以快速的发展,并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的液体检测分析中。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对快速健康检查需求也越来越多,其中血糖、尿酸浓度检测仪均能在几分钟内完成检测,可以快速的对患者进行诊断筛选和对患者病症程度的检测,在工业领域对食品添加剂、产品化学成分、合格率等检测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检测,也包括农业领域营养液、土质的分析等方面均对伏安分析法有广泛的使用。
现有技术电流测试仪均采用电极的形式进行滴液测量得到电流值,当前人们所电极体积较小不容易观察,很容易出现电极插反和插错头的情况,当电极插反或插错头后滴入测试原液是无法进行测量的,这样就造成了测试原液的浪费和使用者时间的浪费,而且测量设备尺寸较大不便于携带,各功能化部件集成度低,不仅占用空间,而且还会对测试结果造成干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集成程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测试结果准确,操作简单且能有效防错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中央控制单元,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的电力输入端电联接有电源模组,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电联接有外接触片,所述外接触片固定于检测夹具上,所述检测夹具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对应所述检测夹具的外接部处设有外接插口;
所述壳体上设有人机交互模组和电子显示屏,所述人机交互模组和所述电子显示屏均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电联接;
所述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还包括独立设置的双端口多引脚电极,所述双端口多引脚电极用于接受检测原液并与之发生化学反应,所述双端口多引脚电极可通过外接触片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电联接。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包括依次电联接的AD/DA集成芯片、主控单片机以及上位机通信模组:
所述AD/DA集成芯片的信号输入端电联接所述外接触片,所述AD/DA集成芯片的检测电路上设有保护电阻和分流器,用于接收所述主控单片机的过程控制信号,进行数模信号之间的相应转换以测试所述双端口多引脚电极传递的电信号;
所述人机交互模组的信号输出端以及所述电子显示屏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主控单片机电联接,所述主控单片机用于接收所述人机交互模组传递的控制信号以及所述上位机通信模组传递的外接信息,向所述AD/DA集成芯片传递过程控制信号、向所述电子显示屏传递过程显示信号以及向所述上位机通信模组传递检测结果信息;
所述上位机通信模组用于实现所述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与外接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双端口多引脚电极为丝网印刷电极,包括绝缘的电极基板,所述电极基板的中部设有吸水纸板,所述吸水纸板由亲水性的植物纤维制成,并贯穿所述电极基板的正反两面;
所述电极基板的正反两面对称设有具有双端口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均与所述吸水纸板相连通,并且其两个电极端口分别位于所述吸水纸板的两侧;
所述吸水纸板的两侧对应设有至少两对电极引脚,所述电极引脚均与反应试剂相连通,位于同一侧的电极引脚的插接端共同组成一个所述电极端口。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检测夹具包括夹具底座,所述夹具底座固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夹具底座上设有向左推入、向右回弹锁止的push-push锁止装置,所述push-push锁止装置的外力输入端设有限位卡座,所述夹具底座上对应设有限位卡台,所述限位卡座的右侧顶靠在所述限位卡台上;
所述夹具底座的右部设有两个上下对称设置的滑动压板,所述滑动压板的两侧均滑动设置于所述夹具底座上的倾斜滑道内,位于同一侧的上下两个所述倾斜滑道由右向左并向中间对称倾斜延伸,形成“V”形夹角,所述限位卡座上设有竖向设置的压板限位销,所述滑动压板的左端滑动套设于所述压板限位销上;
两个所述滑动压板相对的一侧均设有中间突起的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突起部上设有所述外接触片。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弹性片的突起部背面设有腰形限位销,所述滑动压板上对应开设有与之相适配的腰形孔,所述腰形限位销穿过所述腰形孔,并且其自由端上设有限位帽,所述限位帽的内侧顶靠在所述滑动压板的外侧壁上,所述弹性片的两端均为自由端,并在所述限位帽的锁止作用下顶靠在所述滑动压板的内侧壁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push-push锁止装置包括相对滑动联接的滑动锁止座和滑动锁止件,所述滑动锁止座沿所述夹具底座左右直线滑动联接,所述滑动锁止座与所述限位卡座固定连接,所述夹具底座上设有使所述滑动锁止座弹性复位的复位弹簧;
所述滑动锁止座上设有单向导向的环形滑道,所述滑动锁止件的锁止部沿所述环形滑道的导向相对单向滑动,所述环形滑道包括沿所述滑动锁止件的相对滑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第一极点槽、锁止引导滑道段、锁止槽、第二极点引导滑道段、第二极点槽及复位引导滑道段;
所述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用于将所述滑动锁止件的锁止部引导至所述第一极点槽,所述第一极点槽用于限制所述滑动锁止件的锁止部向右的相对位移,所述锁止引导滑道段用于将所述滑动锁止件的锁止部由所述第一极点槽引导至所述锁止槽,所述锁止槽用于对所述滑动锁止件的锁止部进行反向限位锁止,所述第二极点引导滑道段用于将所述滑动锁止件的锁止部引导至所述第二极点槽,所述第二极点槽用于限制所述滑动锁止件的锁止部向右的相对位移,所述复位引导滑道段用于将所述滑动锁止件的锁止部由所述第二极点槽引导至所述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的下游部分由左向右延伸至所述第一极点槽,其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动锁止座的滑动方向相交;
所述锁止引导滑道段的上游部分以所述第一极点槽为起点向左延伸,其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动锁止座的滑动方向平行,所述锁止引导滑道段的下游部分由右向左延伸至所述锁止槽,其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动锁止座的滑动方向相交;
所述第二极点引导滑道段的上游部分以所述锁止槽为起点向右延伸,其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动锁止座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极点引导滑道段的下游部分由左向右延伸至所述第二极点槽,其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动锁止座的延伸方向相交;
所述复位引导滑道段的上游以所述第二极点槽为起点向左延伸,其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动锁止座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复位引导滑道段的终点处设有止回凸台,所述止回凸台高出所述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的底部并沿所述滑动锁止件的相对滑动方向逆向向所述环形滑道的底部平滑过渡,所述止回凸台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的右侧壁相适配。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滑动锁止件为U形锁止杆,所述U形锁止杆的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夹具底座上,所述U形锁止杆的自由端滑动设置于所述环形滑道内。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亲水性的植物纤维为水不溶性多糖聚合物、亲水性层析树脂和大孔聚丙烯酸酯中的一种。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反应试剂为葡萄糖氧化酶或己糖激酶或尿酸氧化酶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人机交互模组为按键和触摸屏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电源模组为锂电池。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由于其壳体内设置了高度集成的中央控制单元,减少了各功能模组占用的空间,减少了各功能模组之间的干扰程度,确保信号传递的效率及精确性,并采用独立的电源模组集中供电,使得该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得以小型化轻量化设计,便于携带;
在中央控制单元内设置的AD/DA集成芯片可在主控单片机的控制下将控制信号转化成电压信号,对测试电路施加电压,并将分流器电压读取出来供主控单片机分析计算得出检测电流值,并由电子显示屏显示出来,提高了检测精确度;
在中央控制单元内设置上位机通信模组,使得该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可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递,便于将检测数据导出,进行更复杂的阻抗分析;
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检测夹具,并使用插接式的双端口多引脚电极对检测原液进行检验,使得检测过程简单化,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减少检测原液的使用量,确保检测效果;
而双面双端口多引脚设置的双端口多引脚电极,则可有效实现插接防错,无论工作人员将任何一个端口以正反插入检测夹具,都可得到准确的测试结果,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检测效果;
在壳体上设置人机交互模组和电子显示屏,则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检测操作和检测数据的观察及记录分析,确保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使用带有push-push锁止装置的检测夹具,进一步简化了操作流程,工作人员仅需将双端口多引脚电极插入检测夹具的外接部,并向里推送,在此过程中,上下两个弹性片随之向内移动的同时相互靠拢,最终在push-push锁止装置的作用下,使上下两个弹性片牢牢夹住双端口多引脚电极,以使外接触片对应地与双端口多引脚电极上的引脚或电极紧密贴合,确保信号传递效果;检测完毕后,再次向内推送双端口多引脚电极,push-push锁止装置则解除锁止,便于工作人员取出双端口多引脚电极;在上述过程中,双端口多引脚电极与外接触片始终不产生滑动摩擦,可有效减少外接触片的磨损,确保了外接触片的接触灵敏度,从而保证了该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的检测精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集成程度高,占用空间小,重量轻,既能有效确保液体阻抗检测的精度,便于携带又能提高检测效率,还能有效防错,减少检测原液的使用量,操作简单,有利于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的结构示意图(不含双端口多引脚电极)。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的电联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端口多引脚电极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4是图3种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夹具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6是图5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4中滑动锁止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外接插口,2-人机交互模组,3-电子显示屏,4-中央控制单元,41-AD/DA集成芯片,42-主控芯片,43-上位机通信模组,44-保护电阻, 45-分流器,5-电源模组,6-外接触片,7-检测夹具,71-夹具底座,711-限位卡台,712-倾斜滑道,72-push-push锁止装置,721-滑动锁止座,7211-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7212-第一极点槽,7213-锁止引导滑道段,7214-锁止槽,7215- 第二极点引导滑道段,7216-第二极点槽,7217-复位引导滑道段,7218-止回凸台,722-滑动锁止件,723-复位弹簧,73-限位卡座,731-压板限位销,74-滑动压板,75-弹性片,76-腰形限位销,77-限位帽,8-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1- 电极基板,82-吸水纸板,83-电极引脚,84-电极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中央控制单元,中央控制单元的电力输入端电联接有电源模组,中央控制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电联接有外接触片,外接触片固定于检测夹具上,检测夹具固定设置于壳体内,壳体上对应检测夹具的外接部处设有外接插口;壳体上设有人机交互模组和电子显示屏,人机交互模组和电子显示屏均与中央控制单元电联接;该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还包括独立设置的双端口多引脚电极,双端口多引脚电极可通过外接触片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电联接。
图1示出了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本图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结构部分。其中,以双端口多引脚电极的插入方向为左,以双端口多引脚电极的拔出方向为右;图7中的箭头指向为滑动锁止件的锁止部的相对运动方向。
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包括壳体1,壳体1上设有人机交互模组2 和电子显示屏3,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检测操作和检测数据的观察及记录分析,确保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便于操作可选用触摸屏或物理按键或者两者的结合作为人机交互模组2,为确保显示效果,可选用小尺寸高分辨率的OLED屏或者 TFT、TFD、UFB、STN或者AMOLED屏作为显示屏,壳体1内设有中央控制单元4,如图2所示,中央控制单元4的电力输入端电联接有电源模组5,采用内部供电的模式,可确保系统供电的稳定性,驱动电压可通过人机交互模组2进行设置,电压设置范围在“DC0V-DC4.096V”之间,设置精度为0.001V,因测试电路的连接方式固定,因此可忽略插接过程中接触电阻的存在,中央控制单元4的信号输入端电联接有外接触片6,人机交互模组2和电子显示屏3均与中央控制单元电联接,中央控制单元,4包括依次电联接的AD/DA集成芯片41、主控单片机42 以及上位机通信模组43:
AD/DA集成芯片41的信号输入端电联接外接触片6,并且其检测电路上设有保护电阻44和分流器45,用于接收主控单片机42的过程控制信号,进行数模信号之间的相应转换以测试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传递的电信号;
人机交互模组2的信号输出端以及电子显示屏3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主控单片机42电联接,为降低电力损耗,可选用STM32F1系列32位单片机作为主控单片机42,主控单片机42用于接收人机交互模组2传递的控制信号以及上位机通信模组43传递的外接信息,向AD/DA集成芯片41传递过程控制信号、向电子显示屏4传递过程显示信号以及向上位机通信模组43传递检测结果信息;
上位机通信模组43的设置实现了该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与外接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便于将检测数据导出,进行更复杂的阻抗分析;
采用上述结构后,有效减少了各功能模组占用的空间,而且减少了各功能模组之间的干扰程度,确保信号传递的效率及精确性,并采用独立的电源模组5 集中供电,使得该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得以小型化轻量化设计,而 AD/DA集成芯片41可在主控单片机42的控制下将控制信号转化成电压信号,对测试电路施加电压,并将分流器45的电压读取出来供主控单片机42分析计算得出检测电流值,并由电子显示屏3显示出来,提高了检测精确度;
外接触片6固定于检测夹具7上,检测夹具7固定设置于壳体1内,壳体1 上对应检测夹具7的外接部处设有外接插口11;
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还包括独立设置的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在该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为丝网印刷电极,通过外接触片6与中央控制单元4电联接,包括绝缘的电极基板81,电极基板81的中部设有吸水纸板82,吸水纸板82由亲水性的植物纤维制成,并贯穿电极基板 81的正反两面,在该实施例中,可选用水不溶性多糖聚合物、亲水性层析树脂和大孔聚丙烯酸酯中的一种作为亲水性的植物纤维,以提高其吸附力,不论在吸水纸板82的正面还是反面滴施检测原液,其都可浸入吸水纸板82,与反应试剂发生化学反应,其中,可选用葡萄糖氧化酶或己糖激酶或尿酸氧化酶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反应试剂,以提高检测的精确度;
在电极基板81的正反两面对称设有具有双端口的电极组件,该电极组件均与吸水纸板82相连通,并且其两个电极端口84分别位于吸水纸板82的两侧;吸水纸板82的两侧对应设有至少两对电极引脚83,电极引脚83均与反应试剂相连通,位于同一侧的电极引脚的插接端共同组成一个电极端口84,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单端口双电极引脚83的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或者单端口三电极引脚83的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
采用上述结构后,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即具备双端两面均可实现有效插接的能力,无论工作人员将任何一个端口以正反插入检测夹具,都可得到准确的测试结果,有效实现插接防错,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检测效果。
如图5和图6所示,检测夹具7包括夹具底座71,夹具底座71固定于壳体 1内,夹具底座71上设有向左推入、向右回弹锁止的push-push锁止装置72, push-push锁止装置72的外力输入端设有限位卡座73,夹具底座71上对应设有限位卡台711,限位卡座73的右侧顶靠在限位卡台711上;
夹具底座71的右部设有两个上下对称设置的滑动压板74,滑动压板74的两侧均滑动设置于夹具底座71上的倾斜滑道712内,位于同一侧的上下两个倾斜滑道712由右向左并向中间对称倾斜延伸,形成“V”形夹角,限位卡座73上设有竖向设置的压板限位销731,滑动压板74的左端滑动套设于压板限位销73 上;
两个滑动压板74相对的一侧均设有中间突起的弹性片75,弹性片75的突起部上设有外接触片6。
使用带有push-push锁止装置72的检测夹具7,进一步简化了操作流程,工作人员仅需将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插入检测夹具7的外接部,并向左推送,在此过程中,上下两个弹性片75随之向内移动的同时相互靠拢,最终在 push-push锁止装置72的作用下,使上下两个弹性片75牢牢夹住双端口多引脚电极,以使外接触片6对应地与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上的引脚或电极紧密贴合,确保信号传递效果;检测完毕后,再次向左推送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push-push 锁止装置72则解除锁止,便于工作人员取出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从而确保外接触片6与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之间的贴合紧密性,提高检测精度;
在该实施例中,弹性片75的突起部背面设有腰形限位销76,滑动压板74上对应开设有与之相适配的腰形孔(图中未标示),腰形限位销76穿过腰形孔,并且其自由端上设有限位帽77,限位帽77的内侧顶靠在滑动压板74的外侧壁上,弹性片75的两端均为自由端,并在限位帽77的锁止作用下顶靠在滑动压板74的内侧壁上,则可有效确保在两个弹性片75之间相互靠近挤压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的过程中,弹性片75在腰形限位销76的作用下沿腰形孔向滑动压板74挤压,在此过程中,弹性片75的两端分别向两侧伸出,并挤压滑动压板 74,而外接触片6和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之间则一直保持静摩擦状态,始终不产生滑动摩擦,在确保外接触片6的接触灵敏度的前提下,有效减少外接触片6 的磨损程度,从而确保了该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的检测精度。
在该实施例中,push-push锁止装置72包括相对滑动联接的滑动锁止座721 和滑动锁止件722,滑动锁止座721沿夹具底座71左右直线滑动联接,滑动锁止座721与限位卡座73固定连接,夹具底座71上设有使滑动锁止座弹性复位的复位弹簧723,在该实施例中,可选用压缩弹簧或者拉伸弹簧作为复位弹簧,具体选取,根据安装空间等需要进行确定;
如图7所示,滑动锁止座721上设有单向导向的环形滑道,滑动锁止件722 的锁止部沿该环形滑道的导向相对单向滑动,环形滑道包括沿滑动锁止件722 的相对滑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7211、第一极点槽7212、锁止引导滑道段7213、锁止槽7214、第二极点引导滑道段7215、第二极点槽7216 及复位引导滑道段7217;
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7211的下游部分由左向右延伸至第一极点槽7212,其延伸方向与滑动锁止座721的滑动方向相交,用于将滑动锁止件722的锁止部引导至第一极点槽7212,并通过第一极点槽7212限制滑动锁止件722的锁止部向右的相对位移;
锁止引导滑道段7213的上游部分以第一极点槽7212为起点向左延伸,其延伸方向与滑动锁止座721的滑动方向平行,锁止引导滑道段7213的下游部分由右向左延伸至锁止槽7214,其延伸方向与滑动锁止座721的滑动方向相交,锁止引导滑道段7213用于将滑动锁止件722的锁止部由第一极点槽7212引导至锁止槽7214,锁止槽7214用于对滑动锁止件722的锁止部进行反向限位锁止;
第二极点引导滑道段7215的上游部分以锁止槽7214为起点向右延伸,其延伸方向与滑动锁止座721的延伸方向平行,第二极点引导滑道段7215的下游部分由左向右延伸至第二极点槽7216,其延伸方向与滑动锁止座721的延伸方向相交,第二极点引导滑道段7215用于将滑动锁止件722的锁止部引导至第二极点槽7216,第二极点槽7216用于限制滑动锁止件722的锁止部向右的相对位移;
复位引导滑道段7217的上游以第二极点槽7216为起点向左延伸,其延伸方向与滑动锁止座721的延伸方向平行,复位引导滑道段7217用于将滑动锁止件 722的锁止部由第二极点槽7216引导至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7211,复位引导滑道段7217的终点处设有止回凸台7218,止回凸台7218高出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7211的底部并沿滑动锁止件722的相对滑动方向逆向向环形滑道的底部平滑过渡,止回凸台7218的端面与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7211的右侧壁相适配,采用此种结构后,滑动锁止件722只能由复位引导滑道段7217向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7211相对滑动,而无法逆向相对滑动,从而确保了该环形滑道的单项导向性。
在该实施例中,可选用U形锁止杆作为滑动锁止件722,其一端转动设置于夹具底座71上,其自由端滑动设置于环形滑道内,则可实现U形锁止杆自由端在环形滑道内的相对滑动。
采用上述结构后,将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插入到外接插口11后,向左推送,使得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的左端顶靠限位卡座73的右端并向左随之移动;此时,滑动锁止座721则向左直线滑动,U形锁止杆随环形滑道的导向摆动,使得U形锁止杆的自由端在环形滑道内滑动,并在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7211的引导下逐步接近第一极点槽7212,在此过程中,弹性片75在滑动压板74的带动下逐步压紧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当U形锁止杆的自由端顶靠在第一极点槽7212的底部后,停止推送,在复位弹簧723的带动下滑动锁止座721向右复位,U形锁止杆的自由端则相对沿锁止引导滑道段7213向锁止槽7214移动,并最终在锁止槽7214处锁止;当测试结束后,再次将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向左推送,滑动锁止座721则向左直线滑动,U行锁止杆的自由端则相对沿第二极点引导滑道段 7215向第二极点槽7216移动,当U形锁止杆的自由端顶靠在第二极点槽7216 的底部后,停止推送,在复位弹簧723的带动下滑动锁止座721向右复位,U形锁止杆的自由端则相对沿复位引导滑道段7217向左滑动直至从止回凸台7218 落入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7211内,在此过程中,弹性片75在滑动压板74的带动下逐步松开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工作人员即可将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抽出即可。在上述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的插入和拔出过程中,外接触片6和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之间则一直保持静摩擦状态,始终无滑动摩擦产生。
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的工作过程如下:
开机后,由电子显示屏3提示工作人员进行操作,首先提示是否设置参考电压(即驱动测试原液的驱动电压),如果设置则可根据提示逐步进行设置,若不设置,则直接读取内部储存的之前使用的设定值;
然后将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插入到外接插口11内,将测试原液取一滴,滴入到双端口多引脚电极8的反应试剂上;
然后主控单片机42控制AD/DA集成芯片41进行数模转换,对检测电路施加电压,而后AD/DA集成芯片41将分流器45两端的电压进行模数转换,并将转换信号传递至主控单片机42,并通过电子显示屏3显示出来;
而后,电子显示屏3提示工作人员“翻转插入电极或平行转动电极再次插入”完成上述操作后,再次得到测试结果,电子显示屏3将两次的测试结果均显示出来。
若需保存检测数据,则通过人机交互模组2操作,将检测数据和日期一并保存至中央控制单元4内的存储芯片中,便于后续调出使用及查看。
需要时,操作者可通过上位机通信模组43连接外接设备,并通过上位机通信模组43对该便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进行设置,设定测试的参考电压值,并能将测试的结果上传至外接设备,便于运算分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集成程度高,占用空间小,重量轻,既能有效确保液体阻抗检测的精度,便于携带又能提高检测效率,还能有效防错,减少检测原液的使用量,操作简单,有利于推广和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中央控制单元,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的电力输入端电联接有电源模组,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的信号输入端电联接有外接触片,所述外接触片固定于检测夹具上,所述检测夹具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对应所述检测夹具的外接部处设有外接插口;
所述壳体上设有人机交互模组和电子显示屏,所述人机交互模组和所述电子显示屏均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电联接;
所述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还包括独立设置的双端口多引脚电极,所述双端口多引脚电极用于接受检测原液并与之发生化学反应,所述双端口多引脚电极可通过外接触片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电联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包括依次电联接的AD/DA集成芯片、主控单片机以及上位机通信模组:
所述AD/DA集成芯片的信号输入端电联接所述外接触片,所述AD/DA集成芯片的检测电路上设有保护电阻和分流器,用于接收所述主控单片机的过程控制信号,进行数模信号之间的相应转换以测试所述双端口多引脚电极传递的电信号;
所述人机交互模组的信号输出端以及所述电子显示屏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主控单片机电联接,所述主控单片机用于接收所述人机交互模组传递的控制信号以及所述上位机通信模组传递的外接信息,向所述AD/DA集成芯片传递过程控制信号、向所述电子显示屏传递过程显示信号以及向所述上位机通信模组传递检测结果信息;
所述上位机通信模组用于实现所述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与外接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端口多引脚电极为丝网印刷电极,包括绝缘的电极基板,所述电极基板的中部设有吸水纸板,所述吸水纸板由亲水性的植物纤维制成,并贯穿所述电极基板的正反两面;
所述电极基板的正反两面对称设有具有双端口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均与所述吸水纸板相连通,并且其两个电极端口分别位于所述吸水纸板的两侧;
所述吸水纸板的两侧对应设有至少两对电极引脚,所述电极引脚均与反应试剂相连通,位于同一侧的电极引脚的插接端共同组成一个所述电极端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夹具包括夹具底座,所述夹具底座固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夹具底座上设有向左推入、向右回弹锁止的push-push锁止装置,所述push-push锁止装置的外力输入端设有限位卡座,所述夹具底座上对应设有限位卡台,所述限位卡座的右侧顶靠在所述限位卡台上;
所述夹具底座的右部设有两个上下对称设置的滑动压板,所述滑动压板的两侧均滑动设置于所述夹具底座上的倾斜滑道内,位于同一侧的上下两个所述倾斜滑道由右向左并向中间对称倾斜延伸,形成“V”形夹角,所述限位卡座上设有竖向设置的压板限位销,所述滑动压板的左端滑动套设于所述压板限位销上;
两个所述滑动压板相对的一侧均设有中间突起的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突起部上设有所述外接触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片的突起部背面设有腰形限位销,所述滑动压板上对应开设有与之相适配的腰形孔,所述腰形限位销穿过所述腰形孔,并且其自由端上设有限位帽,所述限位帽的内侧顶靠在所述滑动压板的外侧壁上,所述弹性片的两端均为自由端,并在所述限位帽的锁止作用下顶靠在所述滑动压板的内侧壁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push-push锁止装置包括相对滑动联接的滑动锁止座和滑动锁止件,所述滑动锁止座沿所述夹具底座左右直线滑动联接,所述滑动锁止座与所述限位卡座固定连接,所述夹具底座上设有使所述滑动锁止座弹性复位的复位弹簧;
所述滑动锁止座上设有单向导向的环形滑道,所述滑动锁止件的锁止部沿所述环形滑道的导向相对单向滑动,所述环形滑道包括沿所述滑动锁止件的相对滑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第一极点槽、锁止引导滑道段、锁止槽、第二极点引导滑道段、第二极点槽及复位引导滑道段;
所述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用于将所述滑动锁止件的锁止部引导至所述第一极点槽,所述第一极点槽用于限制所述滑动锁止件的锁止部向右的相对位移,所述锁止引导滑道段用于将所述滑动锁止件的锁止部由所述第一极点槽引导至所述锁止槽,所述锁止槽用于对所述滑动锁止件的锁止部进行反向限位锁止,所述第二极点引导滑道段用于将所述滑动锁止件的锁止部引导至所述第二极点槽,所述第二极点槽用于限制所述滑动锁止件的锁止部向右的相对位移,所述复位引导滑道段用于将所述滑动锁止件的锁止部由所述第二极点槽引导至所述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的下游部分由左向右延伸至所述第一极点槽,其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动锁止座的滑动方向相交;
所述锁止引导滑道段的上游部分以所述第一极点槽为起点向左延伸,其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动锁止座的滑动方向平行,所述锁止引导滑道段的下游部分由右向左延伸至所述锁止槽,其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动锁止座的滑动方向相交;
所述第二极点引导滑道段的上游部分以所述锁止槽为起点向右延伸,其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动锁止座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极点引导滑道段的下游部分由左向右延伸至所述第二极点槽,其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动锁止座的延伸方向相交;
所述复位引导滑道段的上游以所述第二极点槽为起点向左延伸,其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动锁止座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复位引导滑道段的终点处设有止回凸台,所述止回凸台高出所述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的底部并沿所述滑动锁止件的相对滑动方向逆向向所述环形滑道的底部平滑过渡,所述止回凸台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极点引导滑道段的右侧壁相适配。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锁止件为U形锁止杆,所述U形锁止杆的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夹具底座上,所述U形锁止杆的自由端滑动设置于所述环形滑道内。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性的植物纤维为水不溶性多糖聚合物、亲水性层析树脂和大孔聚丙烯酸酯中的一种。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人机交互模组为按键和触摸屏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640286.3U CN208350884U (zh) | 2018-04-29 | 2018-04-29 | 一种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640286.3U CN208350884U (zh) | 2018-04-29 | 2018-04-29 | 一种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350884U true CN208350884U (zh) | 2019-01-08 |
Family
ID=64887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640286.3U Active CN208350884U (zh) | 2018-04-29 | 2018-04-29 | 一种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35088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61182A (zh) * | 2018-04-29 | 2018-11-06 | 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一种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 |
-
2018
- 2018-04-29 CN CN201820640286.3U patent/CN20835088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61182A (zh) * | 2018-04-29 | 2018-11-06 | 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一种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Sediame et al. | Accuracy of the i-STAT bedside blood gas analyser | |
WO2004078233A3 (en) | Cartridge having an integrated collection element for point of care system | |
WO2004078232A3 (en) | Collection device adapted to accept cartridge for point of care system | |
WO2016145673A1 (zh) | 基于血糖管理的一体化连续式血糖仪 | |
CN208350884U (zh) | 一种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 | |
CN108761182A (zh) | 一种便携式双端口多电极电流测量仪 | |
US7488216B2 (en) | Connector to receive blood test chips for use with a blood-substance measuring device | |
CN107045068A (zh) | 基于微流控纸芯片的便携式生理指标检测仪及其检测方法 | |
CN206422805U (zh) | 一种带血糖检测功能的手机 | |
CN208076622U (zh) | 一种便携式液体阻抗测量仪 | |
CN111122870A (zh) | 一种手夹式自操作型血糖仪 | |
CN113116348A (zh) | 一种连续动脉血液检测装置 | |
CN209117582U (zh) | 一种手持式定量检测装置 | |
CN110514715A (zh) | 一种基于i2c通信的血指标检测系统 | |
CN201063036Y (zh) | 血糖水平的测量及显示装置 | |
CN209107364U (zh) | 一种血糖仪 | |
CN111781368B (zh) | 一种便携式血糖计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6422804U (zh) | 一种带血糖检测和室温检测功能的手机 | |
CN222014224U (zh) | 免调码检测试纸 | |
CN203950423U (zh) | 一种新型血糖分析仪 | |
CN206627533U (zh) | 基于微流控纸芯片的便携式生理指标检测仪 | |
CN213423203U (zh) | 一种用于内科护理的血糖仪 | |
CN218003437U (zh) | 一种血糖仪 | |
CN116473551B (zh) | 基于空心微针阵列的血液离子浓度传感芯片及检测装置 | |
CN204890009U (zh) | 一种血糖仪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