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40345U - 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340345U CN208340345U CN201820353094.4U CN201820353094U CN208340345U CN 208340345 U CN208340345 U CN 208340345U CN 201820353094 U CN201820353094 U CN 201820353094U CN 208340345 U CN208340345 U CN 2083403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ade
- dust
- wind
- lays
- dro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由支撑框架、降风滞尘叶片墙和柔性去尘网组成,降风滞尘叶片墙安装在支撑框架的前后两侧,柔性去尘网安装在支撑框架的中间;降风滞尘叶片墙由若干降风滞尘叶片束竖直并排组成,降风滞尘叶片束由叶片连接支柱和降风滞尘叶片组成,降风滞尘叶片自上而下地成对地在叶片连接支柱两侧叠加排列形成羽状复叶,叶片连接支柱竖直固定在支撑框架的上下框之间;降风滞尘叶片和编制柔性去尘网的高密度聚乙烯线的表面均具有山桃稠李叶片表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当地风速自动调节开孔率,能对各粒径级颗粒物有效去除,装置中间柔性去尘网可自动清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大气环保防护实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空气污染问题越发引起关注。农民对秸秆的随意焚烧、冬季北方地区的燃煤供暖、城市工地施工及建材的运输和化工生产、金属冶炼等活动都会产生灰尘颗粒物,造成空气污染。空气颗粒物的扩散会影响人体健康和植物的正常生长,吸附有害物质产生腐蚀性,对建筑和室外雕塑造成损伤,小颗粒物可以和水汽结合折射或散射阳光,引起雾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因此,不仅需要从源头控制各种引发大气污染的活动,还需防风抑尘装置对已扩散的灰尘颗粒物进行去除。
现有的防风抑尘装置,主要是通过阻挡气流,降低风速来沉降空气颗粒物,但装置上的颗粒物在风速过大时仍会重新扩散,造成二次污染;尽管少部分的柔性去尘网能够拦截滞留空气污染物,但其有一定饱和性,需要定期拆开清洗;此外,一般的防风抑尘装置无法根据风的强度改变开孔率,稳定性差,对各粒径级的颗粒物无法有效去除。
通过对自然界的植物叶片表面进行研究,研究者们发现一些特殊植物叶片表面具有较强的吸附功能,能够有效清除空气中的颗粒物,这对设计防风抑尘装置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通常来说,植物叶片通过停着、附着、粘附和吸收等方式将颗粒物从大气中脱离而沉降下来。其中,停着方式是通过对气流的阻挡降低风速使空气颗粒物下沉落到叶片表面;附着方式是通过植物叶片粗糙表皮与角质层特征截取和固定空气颗粒物;粘附是靠植物叶表面特殊的分泌物来粘附空气颗粒物;而吸收是部分微细空气颗粒物可以迁移至枝叶外表皮或进入细胞中。在东北地区常见的乔木绿化树种中,山桃稠李的滞尘能力较好,因其叶片表面的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会提高其滞尘能力,使得更多的灰尘颗粒物以附着方式截取并固定在叶片表面。同时,在降水量充足的情况下,叶片表皮截取的灰尘颗粒物能够被雨水冲洗,重复对颗粒物吸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可根据当地风速自动调节开孔率,能对各粒径级颗粒物有效去除,装置中间柔性去尘网可自动清洁。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所述防风抑尘装置由支撑框架2、降风滞尘叶片墙和柔性去尘网6组成,所述降风滞尘叶片墙安装在支撑框架2的前后两侧,柔性去尘网6安装在支撑框架2的中间;
所述降风滞尘叶片墙由若干降风滞尘叶片束竖直并排组成,所述降风滞尘叶片束由叶片连接支柱8和降风滞尘叶片5组成,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自上而下地成对地在叶片连接支柱8两侧叠加排列形成羽状复叶,所述叶片连接支柱8竖直固定在支撑框架2的上下框之间;
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为塑料材质,其表面具有山桃稠李叶片表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
所述柔性去尘网6由高密度聚乙烯线编制而成,且高密度聚乙烯线的表面也具有山桃稠李叶片表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
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表面的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凹槽宽度为10μm~15μm;编制柔性去尘网6的高密度聚乙烯线表面的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凹槽宽度为2μm~3μm。
所述降风滞尘叶片束中,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通过叶片连接件11安装在叶片连接支柱8上,所述叶片连接件11水平地固定在叶片连接支柱8上,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成对地设置在叶片连接支柱8前后两侧,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的下方铰接在两侧的叶片连接件11上,降风滞尘叶片5的中部通过弹簧与叶片连接支柱8连接,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在竖直方向上前后摆动。
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的摆动角度为60°~90°。
所述支撑框架2的顶部还固定安装有集水顶盖1;
所述集水顶盖1上集水表面的前后两侧高而中间低,其横截面成“M形”,在集水表面的下方中间位置开有一条线形的排水口,在所述排水口处安装有线形的流水塞子7,所述流水塞子7的流水口与所述柔性去尘网6的上沿相接。
在所述集水顶盖1的上集水表面沿左右方向平行地设有条状凸起,相邻的条状凸起之间形成条状形凹槽,所述条状凸起表面涂有亲水材料,以吸附空气中的水分,所述条状凹槽表面涂有超疏水材料,以作为流水通道。
所述支撑框架2的底部还固定安装有一个支撑底座4,所述支撑底座4通过地脚螺钉固定于混凝土上,支撑底座4的前后侧表面呈斜坡状。
所述柔性去尘网6通过两侧的挂刺10固定在支撑框架2内侧。
所述防风抑尘装置通过上下或左右组装形成防风抑尘墙结构,位于上方的防风抑尘装置与位于下方的防风抑尘装置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左右并排设置的防风抑尘装置通过支撑框架2侧面的工字连接钢3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所述防风抑尘装置中的降风滞尘叶片排布方式为羽状复叶,增加了装置附近的湍流,空气颗粒物的撞击变多,有效提高了对空气颗粒物的拦截,同时叶片可以随风在一定角度转动,以适应风速变化,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叶片与竖直方向成60°~90°,宽度为10μm~15μm的山桃稠李井字形凹槽特性的表面可以更多的滞留大颗粒物。
2.本实用新型所述防风抑尘装置中的柔性去尘网上方装有集水顶盖,在雨水小或无降雨时,聚集的少量水会增加柔性去尘网润湿性,提高对空气颗粒物的吸附效果,雨水大时,不用拆开装置,可直接对柔性去尘网进行清洗,雨水混着颗粒物从底座流出,人工清理,避免了颗粒物再次扩散。
3.本实用新型所述防风抑尘装置先后两次对空气颗粒物进行去除,降风滞尘叶片可以固定大粒径颗粒物,柔性去尘网可以吸附小粒径颗粒物,可实现对各粒径级的颗粒物都能有效去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防风抑尘装置整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防风抑尘装置中,集水顶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防风抑尘装置中,流水塞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B向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防风抑尘装置中,安装降风滞尘叶片和柔性去尘网的支撑框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C向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述防风抑尘装置中,单对降风滞尘叶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述防风抑尘装置中,降风滞尘叶片与叶片连接支柱装配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述防风抑尘装置中,工字连接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述防风抑尘装置中,柔性去尘网与支撑框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述防风抑尘装置中,仿山桃稠李井字形凹槽结构表面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述防风抑尘装置中,支撑底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D向剖视图;
图中:
1、集水顶盖; 2、支撑框架; 3、工字连接钢; 4、支撑底座;
5、降风滞尘叶片; 6、柔性去尘网; 7、流水塞子; 8、叶片连接支柱;
9、井字形凹槽; 10、挂刺; 11、叶片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所带来的有益效果,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如图1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所述防风抑尘装置由支撑框架2、降风滞尘叶片墙、工字连接钢3、柔性去尘网6、集水顶盖1以及支撑底座4组成,其中所述支撑底座4位于装置底部,支撑框架2固定安装在支撑底座4上,集水顶盖1固定安装在支撑框架2顶部,降风滞尘叶片墙固定安装在支撑框架2的前后两侧,柔性去尘网6装挂在支撑框架2的中间,并与前后两侧的降风滞尘叶片墙平行,所述工字连接钢3固定安装在支撑框架2左右两侧的支撑板上。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集水顶盖1的四周为长方体框架,且沿着长方体框架的上下端面均设有矩形外沿,在所述矩形外沿上开有连接孔,所述集水顶盖1上集水表面的前后两侧高而中间低,其横截面成“M形”,在集水顶盖1上集水表面沿左右方向平行地设有条状凸起,相邻的条状凸起之间形成条状形凹槽,所述条状凸起表面涂有亲水材料,以吸附空气中的水分,所述条状凹槽表面涂有超疏水材料,以作为流水通道,在集水表面的下方中间位置开有一条线形的排水口,在所述排水口处安装有线形的流水塞子7,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流水塞子7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倒梯形”,沿流水塞子7的长度方向,开有两排竖直的流水口。所述集水顶盖1由镀铝锌钢板制成。
如图1和图11所示,所述支撑框架2上端设有矩形外沿,且在矩形外沿上开有连接孔,所述支撑框架2上端外沿与集水顶盖1下端外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框架2下端设有矩形外沿,且在矩形外沿上也开有连接孔,所述支撑框架2下端外沿与支撑底座4上端外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框架2前后两侧框体的上下端还开有安装凹槽,用于安装固定降风滞尘叶片墙。所述支撑框架2左右两侧竖直设有支撑板,且所述支撑板有上下两块分板拼接组成,使得支撑框架2可拆分成上下两部分,以方便降风滞尘叶片墙的安装。所述支撑框架2由镀铝锌钢板制成。
如图6-图9所示,所述降风滞尘叶片墙由若干降风滞尘叶片束竖直并排组成,所述降风滞尘叶片束由叶片连接支柱8、叶片连接件11和降风滞尘叶片5组成,且在所述降风滞尘叶片束竖上,降风滞尘叶片5在叶片连接支柱8的前后两侧自上而下依次叠加排列形成羽状复叶,以使降风滞尘叶片束周围湍流增加,提高空气颗粒物的撞击和拦截水平。具体地,所述叶片连接支柱8的上下两端固定在支撑框架2前后两侧框体的凹槽内,所述叶片连接件11有若干个,均沿叶片连接支柱8均匀分布,所述叶片连接件11水平地焊接固定在叶片连接支柱8上,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为圆角矩形板,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成对地对称设置在叶片连接支柱8前后两侧,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的下方铰接在两侧的叶片连接件11上,降风滞尘叶片5的中部通过弹簧与叶片连接支柱8连接,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在与叶片连接支柱8之间的夹角为60°~90°的范围内前后摆动,以滞留因重力沉降的大空气颗粒物,且通过降风滞尘叶片5的摆动,所述降风滞尘叶片墙能根据风速来改变本实用新型所述防风抑尘装置的开孔率,提高本装置的抗风能力。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采用塑料材质,降风滞尘叶片5的两侧表面均经激光刻印处理,形成具有山桃稠李叶片表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表面,如图12所示,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表面井字形凹槽的宽度为10μm~15μm,主要吸附空气中的大颗粒物。
如图11所示,所述支撑框架2左右两侧的支撑板的内侧的中间位置,沿竖直方向设有一排挂刺10,所述柔性去尘网6通过两侧的挂刺10固定在支撑框架2的中间,且柔性去尘网6的上沿与流水塞子7流水口相接。所述柔性去尘网6由高密度聚乙烯线编制而成,所述高密度聚乙烯线的表面经激光刻印处理,具有山桃稠李叶片表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如图12所示,所述高密度聚乙烯线表面井字形凹槽的宽度为2μm~3μm,主要滞留空气中的小颗粒物,以实现对含尘空气的第二次吸附。集水顶盖1上表面的雨水经流水塞子7流下,增加柔性去尘网6的润湿性,以吸附更多空气颗粒物,当雨水比较多时,还可以直接洗去柔性去尘网6表面的灰尘。
上述编制柔性去尘网6的高密度聚乙烯线表面的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凹槽宽度为2μm~3μm,降风滞尘叶片5表面的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凹槽宽度为10μm~15μm,两种尺寸规格的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相结合使用,能够有效截取和固定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实现对空气颗粒物的去除,同时,在降水量充足的情况下,具有山桃稠李叶片表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表面所截取的灰尘颗粒物能够被雨水冲洗,重复对颗粒物吸附。
如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支撑底座4的上部四周设有矩形外沿,且在矩形外沿上开有连接孔,所述支撑底座4上端外沿与支撑框架2下端外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支撑底座4的下端前后开有多个地脚螺钉孔,用于将整个装置通过地脚螺钉固定于混凝土上,且所述支撑底座4的前后侧表面为斜坡状,混合着灰尘颗粒物的污水可以经斜坡流出,再通过人工进行清理。所述支撑底座4采用镀铝锌钢板制成。
所述防风抑尘装置还可以通过上下或左右方向上的组装来形成防风抑尘墙结构,位于上方的防风抑尘装置的支撑底座4与位于下方的防风抑尘装置的集水顶盖1通过外沿上的连接孔进行组装,左右并排设置的防风抑尘装置可通过支撑框架2侧面的工字连接钢3进行安装连接,所述工字连接钢3采用Q345钢制成,且表面刷漆处理。
本实用新型所述防风抑尘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如下:
固定本装置于需要除尘的地方,不同粒径的空气颗粒物在风和重力的作用下进入本装置,首先接触的是降风滞尘叶片墙,降风滞尘叶片可以随风在与竖直方向成60°~90°之间摆动,根据风速改变装置开孔率,提高了装置抵抗风的能力,降风滞尘叶片的材质为塑料,并用激光在其表面刻印出具有山桃稠李叶片表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表面,沟槽宽度为10μm~15μm,且降风滞尘叶片排列方式为羽状复叶,使其周围湍流增加,提高空气颗粒物的撞击和拦截水平,主要吸附因重力降沉的大空气颗粒物;接下来接触的是柔性去尘网,柔性去尘网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线编制,同样采用激光刻印处理其表面,使其具有山桃稠李叶片表面的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凹槽宽度为2μm~3μm,提高了对小粒径颗粒物的捕获,同时集水顶盖收集的水通过流水塞子流向柔性去尘网,增加了网的润湿性,从而提高了对空气颗粒物的吸附能力,当雨水大时,会冲洗干净柔性去尘网,雨水混着颗粒物从底座流出,进一步通过人工清理,不会造成灰尘再次扩散,拦截的主要是经降风滞尘叶片吸附后剩下的小空气颗粒物;最后经过前两步处理后的空气颗粒物在通过另一侧的降风滞尘叶片墙再次吸附后排出装置。
Claims (9)
1.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风抑尘装置由支撑框架(2)、降风滞尘叶片墙和柔性去尘网(6)组成,所述降风滞尘叶片墙安装在支撑框架(2)的前后两侧,柔性去尘网(6)安装在支撑框架(2)的中间;
所述降风滞尘叶片墙由若干降风滞尘叶片束竖直并排组成,所述降风滞尘叶片束由叶片连接支柱(8)和降风滞尘叶片(5)组成,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自上而下地成对地在叶片连接支柱(8)两侧叠加排列形成羽状复叶,所述叶片连接支柱(8)竖直固定在支撑框架(2)的上下框之间;
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为塑料材质,其表面具有山桃稠李叶片表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
所述柔性去尘网(6)由高密度聚乙烯线编制而成,且高密度聚乙烯线的表面也具有山桃稠李叶片表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表面的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凹槽宽度为10μm~15μm;编制柔性去尘网(6)的高密度聚乙烯线表面的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凹槽宽度为2μm~3μ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降风滞尘叶片束中,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通过叶片连接件(11)安装在叶片连接支柱(8)上,所述叶片连接件(11)水平地固定在叶片连接支柱(8)上,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成对地设置在叶片连接支柱(8)前后两侧,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的下方铰接在两侧的叶片连接件(11)上,降风滞尘叶片(5)的中部通过弹簧与叶片连接支柱(8)连接,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在竖直方向上前后摆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降风滞尘叶片(5)的摆动角度为60°~9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框架(2)的顶部还固定安装有集水顶盖(1);
所述集水顶盖(1)上集水表面的前后两侧高而中间低,其横截面成“M形”,在集水表面的下方中间位置开有一条线形的排水口,在所述排水口处安装有线形的流水塞子(7),所述流水塞子(7)的流水口与所述柔性去尘网(6)的上沿相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集水顶盖(1)的上集水表面沿左右方向平行地设有条状凸起,相邻的条状凸起之间形成条状凹槽,所述条状凸起表面涂有亲水材料,以吸附空气中的水分,所述条状凹槽表面涂有超疏水材料,以作为流水通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框架(2)的底部还固定安装有一个支撑底座(4),所述支撑底座(4)通过地脚螺钉固定于混凝土上,支撑底座(4)的前后侧表面呈斜坡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去尘网(6)通过两侧的挂刺(10)固定在支撑框架(2)内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风抑尘装置通过上下或左右组装形成防风抑尘墙结构,位于上方的防风抑尘装置与位于下方的防风抑尘装置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左右并排设置的防风抑尘装置通过支撑框架(2)侧面的工字连接钢(3)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353094.4U CN208340345U (zh) | 2018-03-15 | 2018-03-15 | 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353094.4U CN208340345U (zh) | 2018-03-15 | 2018-03-15 | 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340345U true CN208340345U (zh) | 2019-01-08 |
Family
ID=64885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353094.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340345U (zh) | 2018-03-15 | 2018-03-15 | 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340345U (zh) |
-
2018
- 2018-03-15 CN CN201820353094.4U patent/CN20834034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422619A (zh) | 一种便于移动的建筑施工场地除尘装置 | |
DE3439838C2 (zh) | ||
CN208340345U (zh) | 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 | |
CN108579252A (zh) | 一种仿山桃稠李叶面井字形凹槽微观结构的防风抑尘装置 | |
KR102466022B1 (ko) | 미세먼지 저감 기능을 갖는 공기 와류형 식물 녹화 트레이와 이를 이용한 모듈형 식물 펜스 시스템 | |
KR102466021B1 (ko) | 도시 미세먼지를 저감시킬 수 있는 공기 순환 및 와류형 식물 트레이 및 그의 스마트 플랜터 펜스 장치 | |
CN206517865U (zh) | 一种具有遮阳效果的节水型垂直绿化装置 | |
CN206635911U (zh) | 具有排出路基路面内部积水功能的雨水口结构 | |
CN109441026A (zh) | 一种建筑屋檐防水节水结构 | |
CN214070781U (zh) | 一种环保型绿色建筑 | |
CN205597552U (zh) | 一种多功能景观园林椅 | |
CN106193182A (zh) | 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沙地雨水收集装置 | |
CN208844651U (zh) | 一种建筑用雨水回收装置 | |
CN103877850B (zh) | 利用雨水立管环建筑物墙脚设置的pm10颗粒物吸收设施 | |
CN209234394U (zh) | 一种蔬菜种植箱 | |
CN111649780A (zh) | 一种泥石流监测装置 | |
CN207553263U (zh) | 一种高排水率防堵雨水口结构 | |
CN206752615U (zh) | 一种景区用雨水过滤收集装置 | |
CN209927544U (zh) | 空气综合采样器的防雨系统 | |
CN205392027U (zh) | 一种用于建筑工地室内搅拌的喷雾式除尘装置 | |
CN205233051U (zh) | 一种具有灌溉渠的层状屋顶绿化草毯 | |
CN209568331U (zh) |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植草沟系统 | |
CN214532143U (zh) | 一种用于景观园林的节水绿化观景台 | |
CN214709290U (zh) | 一种园林工程坡面阶梯式绿化结构 | |
CN216973580U (zh) | 一种土木工程用雨水收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