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25620U - 电动载人飞行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载人飞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25620U
CN208325620U CN201821050725.1U CN201821050725U CN208325620U CN 208325620 U CN208325620 U CN 208325620U CN 201821050725 U CN201821050725 U CN 201821050725U CN 208325620 U CN208325620 U CN 2083256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cantilever
electronic
support frame
gir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5072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秋阳
胡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ang Nong Creative Technology Limited
Original Assignee
TIAN-XIANG AVI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XIANG AVI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XIANG AVI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5072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256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256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256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载人飞行系统。所述电动载人飞行系统包括电动多旋翼飞行器及载人装置,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与所述载人装置连接,其中,电机旋翼在升力组件四周对称分布。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主梁连接,连接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的中心区域连接,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连接面与水平面构成一预设锐角,第一支撑架与主梁邻近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架连接,第二支撑架的一端与主梁远离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主梁、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围成三角形,座位与该三角形外切。从而使所述载人装置整体的重心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的重心重合,更适于飞行员的操作。

Description

电动载人飞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动载人飞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病”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交通拥堵是每一个人都能切实体会到并深感无可奈何的。即使不断对道路进行扩宽,依然无法解决交通的拥堵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飞行器的不断发展,利用载人飞行器缓解城市交通的拥堵成为了一种新的可能。
但就目前而言,利用载人飞行器出行仅仅只是一种可能。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还是载人飞行器操控难,进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因此,研发解决上述问题的电动载人飞行系统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载人飞行系统,所述电动载人飞行系统包括电动多旋翼飞行器及载人装置,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与所述载人装置连接;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包括机架组件、升力组件及多个电机旋翼,所述升力组件与多个电机旋翼分别固定于所述机架组件,所述电机旋翼在所述升力组件四周对称分布;所述载人装置包括承重组件及座位,所述承重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的中心区域连接,所述承重组件包括连接部、主梁、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所述主梁相对水平面竖直,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主梁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的中心区域连接,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连接面与水平面构成一预设锐角,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主梁邻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主梁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主梁、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围成三角形,所述座位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所述座位与所述主梁、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围成三角形外切。
进一步地,所述载人装置还包括操作手柄及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的一端与操作手柄连接,所述联动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连接,以便通过所述操作手柄控制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机架组件包括:中心机架、第一悬臂、第二悬臂、第三悬臂及第四悬臂,所述第一悬臂、第二悬臂、第三悬臂及第四悬臂与所述中心机架连接,所述第一悬臂与第二悬臂相对于所述中心机架的第一中轴对称,所述第三悬臂与第四悬臂相对于所述第一中轴对称,所述第一悬臂与第四悬臂相对于所述中心机架的第二中轴对称,所述第三悬臂与第二悬臂相对于所述第二中轴对称;所述升力组件安装于所述中心机架,所述第一悬臂、第二悬臂、第三悬臂及第四悬臂上安装的所述电机旋翼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中轴与第二中轴垂直。
进一步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悬臂及第三悬臂上的所述电机旋翼均朝第一方向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悬臂及第四悬臂上的所述电机旋翼朝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电机旋翼包括第一旋翼、第二旋翼、第三旋翼、第四旋翼、第五旋翼、第六旋翼、第七旋翼及第八旋翼,所述第一旋翼及第二旋翼安装于所述第一悬臂,所述第三旋翼及第四旋翼安装于所述第二悬臂,所述第五旋翼及第六旋翼安装于所述第三悬臂,所述第七旋翼及第八旋翼安装于所述第四悬臂。
进一步地,所述升力组件包括第一升力旋翼、第二升力旋翼、第三升力旋翼及第四升力旋翼,所述第一升力旋翼、第二升力旋翼、第三升力旋翼及第四升力旋翼对称分布于与所述中心机架的中心区域四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升力旋翼、第三升力旋翼的安装于所述中心机架的第一中轴,所述第二升力旋翼、第四升力旋翼的安装于所述中心机架的第二中轴。
进一步地,所述载人装置还包括起落架,所述起落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连接,所述主梁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架的中点连接,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主梁连接,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主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起落架包括铝合金起落架。
进一步地,所述起落架还包括脚架,所述脚架与所述主梁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连接,所述脚架的自由端朝向远离所述座位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载人飞行系统。所述电机旋翼在所述升力组件四周对称分布。使所述电动载人飞行系统飞行过程中不受电机旋翼反扭力的影响,提高用户体验,更容易进行控制。所述承重组件包括连接部、主梁、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所述主梁相对水平面竖直,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主梁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的中心区域连接,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连接面与水平面构成一预设锐角,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主梁邻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主梁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主梁、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围成三角形,所述座位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所述座位与所述主梁、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围成三角形外切。从而使所述载人装置整体的重心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的重心重合,更适于飞行员的操作。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载人飞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电动多旋翼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载人飞行系统的另一部分。
图4示出了图1中载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联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起落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电动载人飞行系统;10-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1-机架组件;12-升力组件;13-电机旋翼;111-中心机架;112-第一悬臂;113-第二悬臂;114-第三悬臂;115-第四悬臂;20-载人装置;211-连接部;2111-第一端;2112-第二端;212-主梁;213-第一支撑架;214-第二支撑架;22-座位;23-操作手柄;24-联动组件;241-固定连杆;242-联动连杆;243-带动连杆;25-起落架;251-第一支架;252-第二支架;253-第三支架;254-脚架;30-控制器;40-脚踏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第一实施例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载人飞行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动载人飞行系统100包括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及载人装置20。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与所述载人装置20连接。
请参考图2,图2示出了图1中示出的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包括机架组件11、升力组件12及多个电机旋翼13。所述升力组件12与多个电机旋翼13分别固定于所述机架组件11,所述电机旋翼13在所述升力组件12四周对称分布。
所述机架组件11包括中心机架111、第一悬臂112、第二悬臂113、第三悬臂114及第四悬臂115。所述第一悬臂112、第二悬臂113、第三悬臂114及第四悬臂115与所述中心机架111连接,所述第一悬臂112与第二悬臂113相对于所述中心机架111的第一轴对称;所述第三悬臂114与第四悬臂115相对于所述第一中轴对称;所述第一悬臂112与第四悬臂115相对于所述中心机架111的第二中轴对称;所述第三悬臂114与第二悬臂113相对于所述第二中轴对称。具体地,所述机架组件11呈大写的X型。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中心机架111为轴对称机架,所述中心机架111包括互相垂直的所述第一中轴及第二中轴垂直。所述中心机架111的中心区域可以是囊括了所述机架组件11的重心的一个区域,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区域可以是以所述中心机架111的几何中心为中点的圆形区域。圆形区域的面积可以根据机架组件11的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在此并不做限定。
所述升力组件12安装于所述中心机架111。所述升力组件12包括第一升力旋翼(图未标)、第二升力旋翼(图未标)、第三升力旋翼(图未标)及第四升力旋翼(图未标)。所述第一升力旋翼、第二升力旋翼、第三升力旋翼及第四升力旋翼对称分布于与所述中心机架111的中心区域四周。具体地,所述第一升力旋翼、第三升力旋翼的安装于所述中心机架111的第一中轴上,所述第二升力旋翼、第四升力旋翼的安装于所述中心机架111的第二中轴。具体地,所述第一升力旋翼、第三升力旋翼之间的距离与第二升力旋翼、第四升力旋翼之间的距离相等。以平衡所述升力组件12运行过程中各个升力旋翼产生的反扭力,确保平稳上升。使其试用体验更好。
所述电机旋翼13均匀的分布于所述第一悬臂112、第二悬臂113、第三悬臂114及第四悬臂115。可选地,所述第一悬臂112、第二悬臂113、第三悬臂114及第四悬臂115上安装的所述电机旋翼13的数量相同。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一悬臂112及第三悬臂114上的所述电机旋翼13均朝顺时针方向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悬臂113及第四悬臂115上的所述电机旋翼13朝与所述逆时针方向转动。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多个电机旋翼13包括第一旋翼、第二旋翼、第三旋翼、第四旋翼、第五旋翼、第六旋翼、第七旋翼及第八旋翼,所述第一旋翼及第二旋翼安装于所述第一悬臂112,所述第三旋翼及第四旋翼安装于所述第二悬臂113,所述第五旋翼及第六旋翼安装于所述第三悬臂114,所述第七旋翼及第八旋翼安装于所述第四悬臂115。可选地,所述第一旋翼、第三旋翼、第五旋翼及第七旋翼距离中心机架111的距离均相等;第二旋翼、第四旋翼、第六旋翼及第八旋翼距离中心机架111的距离均相等。
如图3所示,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还包括脚踏传感器40及控制器30。所述脚踏传感器40及所述电机旋翼13分别与所述控制器30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30根据所述脚踏传感器40采集到的第一压力信息控制安装在第一悬臂112及第三悬臂114的电机旋翼13加速及控制安装在第二悬臂113及第四悬臂115的电机旋翼13减速,以使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朝航向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所述控制器30根据所述脚踏传感器40采集到的第二压力信息控制安装在第一悬臂112及第三悬臂114的电机旋翼13减速及控制安装在第二悬臂113及第四悬臂115的电机旋翼13加速,以使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朝所述航向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当安装于第一悬臂112、第二悬臂113、第三悬臂114及第四悬臂115上的电机旋翼13的旋转方向与本实施例中所举例相反时,即安装于所述第一悬臂112及第三悬臂114上的所述电机旋翼13均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悬臂113及第四悬臂115上的所述电机旋翼13朝与所述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则控制器30按照上述描述控制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后,以使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朝与上述描述中提及的相反的方向转动。
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还包括陀螺仪,所述陀螺仪设置于所述机架组件11上,所述陀螺仪与所述控制器30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30根据陀螺仪检测到的第一倾斜方向信息控制安装在所述在第一悬臂112及第二悬臂113的电机旋翼13减速及控制安装在第四悬臂115及第三悬臂114的电机旋翼13加速。第一倾斜方向信息可以包括朝机头一侧的方向倾斜。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悬臂112与第二悬臂113同时朝向的一侧为机头一侧。利用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由于本身倾斜会向倾斜一侧飞行的结构特性,结合对各个电机旋翼13的转速差控制而向队友一侧飞行的控制策略,使向倾斜一侧飞行更加的效率。
所述控制器30根据陀螺仪检测到的第二倾斜方向信息控制安装在所述在第一悬臂112及第二悬臂113的电机旋翼13加速及控制安装在第四悬臂115及第三悬臂114的电机旋翼13减速。第二倾斜方向信息可以包括朝机尾一侧的方向倾斜。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三悬臂114与第四悬臂115同时朝向的一侧为机尾一侧。利用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由于本身倾斜会向倾斜一侧飞行的结构特性,结合对各个电机旋翼13的转速差控制而向队友一侧飞行的控制策略,使向倾斜一侧飞行更加的效率。
所述控制器30根据陀螺仪检测到的第三倾斜方向信息控制安装在所述在第二悬臂113及第三悬臂114的电机旋翼13减速及控制安装在第一悬臂112及第四悬臂115的电机旋翼13加速。第三倾斜方向信息可以包括朝机身左侧的方向倾斜。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悬臂113及第三悬臂114同时朝向的一侧为机身左侧。利用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由于本身倾斜会向倾斜一侧飞行的结构特性,结合对各个电机旋翼13的转速差控制而向队友一侧飞行的控制策略,使向倾斜一侧飞行更加的效率。
所述控制器30根据陀螺仪检测到的第四倾斜方向信息控制安装在所述在第二悬臂113及第三悬臂114的电机旋翼13加速及控制安装在第一悬臂112及第四悬臂115的电机旋翼13减速。第三倾斜方向信息可以包括朝机身右侧的方向倾斜。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悬臂112及第四悬臂115同时朝向的一侧为机身左侧。
所述载人装置20还包括GPS单元(图未标),所述GPS单元与所述控制器30电性连接,所述GPS单元采集所述载人装置20的当前高度信息并反馈至所述载人装置20,所述载人装置20将所述当前高度信息与飞行员选中的高度信息进行比较,如果所述当前高度信息低于所述选中的高度信息,则控制所述升力组件12加速;如果所述当前高度信息与所述选中的高度信息相等,则控制所述升力组件12不再加速,以使保持恒定的高度。
请参考图4,所述载人装置20包括承重组件(图未标)及座位22,所述承重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的中心区域连接。所述座位22固定于所述承重组件,且所述座位22与所述承重组件外切。所述座位22的重心位置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的重心位置之间的方向向量与所述水平面垂直。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座位22的重心位置可以是作为重心为中心的区域的位置,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的重心位置同理。
所述承重组件包括连接部211、主梁212、第一支撑架213及第二支撑架214。所述连接部211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连接,具体地,所述连接部211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211包括第一端2111及第二端2112。所述第一端2111与所述主梁212连接,所述第二端2112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的中心区域连接,所述第一端2111与第二端2112之间的连接面与水平面构成一预设锐角。所述主梁212相对水平面竖直,所述主梁212的重心位置与载人装置20的重心位置稍微错开。所述第一支撑架213与所述主梁212邻近所述连接部21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21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架214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213与主梁212之间的夹角大于30度且不小于45度。所述第二支撑架214的一端与所述主梁212远离所述连接部211的一端,所述主梁212、第一支撑架213及第二支撑架214围成三角形,所述座位22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13,且座位22与第一支撑架213外切。这样的结构可以使承重组件与载人装置20实现在无外力的作用下的自平衡,使电动载人飞行系统100在空中时更为稳当、可靠。
所述第二支撑架214上邻近所述座位22处安装有脚踏传感器40,方便驾驶员操控。
所述载人装置20还包括操作手柄23及联动组件24。所述联动组件24的一端与操作手柄23连接,所述联动组件2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连接,以便通过所述操作手柄23控制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变化。
可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联动组件24包括固定连杆241、联动连杆242及带动连杆243。
所述固定连杆241设置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具体地,所述固定连杆241设置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10的中心区域。
所述联动连杆24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连杆241连接,所述联动连杆242远离所述固定连杆241的另一端与所述带动连杆243连接。
所述带动连杆243从所述座位22底部穿过且与所述操作手柄23连接。使所述操作手柄23位于所述座位22的正前方,方便飞行员的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操作手柄23的活动角度与机架组件11的活动角度同步但不同行程,并且为全机械式,安全,固障率低。升空时,通过活动手柄的角度行程调整而控制机架组件11角度的扯向力,整机重心受力改变,升力平台则会向载人装置20垂直重心的方向平衡,使电动载人飞行系统100改变姿态。
所述载人装置20还包括起落架25。如图6所示,所述起落架25包括第一支架251、第二支架252及第三支架253。所述第三支架25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251、第二支架252连接,所述主梁212远离所述连接部2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架253的中点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51远离所述第三支架253的一端与所述主梁212连接,所述第二支架252远离所述第三支架253的一端与所述主梁212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支架252与第一支架251长度相等,以使所述第一支架251、第二支架252及第三支架253围成等腰三角形,而所述主梁212与其围成的等腰三角形的中线重合,以使所述起落架25更为稳定、牢靠。可选地,所述起落架25包括铝合金起落架。进一步地,所述起落架25还包括脚架254,所述脚架254与所述主梁212远离所述连接部211的一侧连接,所述脚架254的自由端朝向远离所述座位22的一侧。所述第三支架253的两个端点、脚架254的自由端及第二支撑架214的自由端形成四个着陆基点,使所述电动载人飞行系统100着落更加稳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载人飞行系统。所述电动载人飞行系统包括电动多旋翼飞行器及载人装置,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与所述载人装置连接;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包括机架组件、升力组件及多个电机旋翼,所述升力组件与多个电机旋翼分别固定于所述机架组件,所述电机旋翼在所述升力组件四周对称分布;所述载人装置包括承重组件及座位,所述承重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的中心区域连接,所述承重组件包括连接部、主梁、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所述主梁相对水平面竖直,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主梁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的中心区域连接,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连接面与水平面构成一预设锐角,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主梁邻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主梁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主梁、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围成三角形,所述座位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所述座位与所述主梁、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围成三角形外切。从而使所述载人装置整体的重心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的重心重合,更适于飞行员的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动载人飞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载人飞行系统包括电动多旋翼飞行器及载人装置,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与所述载人装置连接;
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包括机架组件、升力组件及多个电机旋翼,所述升力组件与多个电机旋翼分别固定于所述机架组件,所述电机旋翼在所述升力组件四周对称分布;
所述载人装置包括承重组件及座位,所述承重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的中心区域连接,所述承重组件包括连接部、主梁、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所述主梁相对水平面竖直,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主梁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的中心区域连接,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连接面与水平面构成一预设锐角,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主梁邻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主梁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主梁、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围成三角形,所述座位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所述座位与所述主梁、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围成三角形外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载人飞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人装置还包括操作手柄及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的一端与操作手柄连接,所述联动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连接,以便通过所述操作手柄控制所述电动多旋翼飞行器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载人飞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组件包括:中心机架、第一悬臂、第二悬臂、第三悬臂及第四悬臂,所述第一悬臂、第二悬臂、第三悬臂及第四悬臂与所述中心机架连接,所述第一悬臂与第二悬臂相对于所述中心机架的第一中轴对称,所述第三悬臂与第四悬臂相对于所述第一中轴对称,所述第一悬臂与第四悬臂相对于所述中心机架的第二中轴对称,所述第三悬臂与第二悬臂相对于所述第二中轴对称;所述升力组件安装于所述中心机架,所述第一悬臂、第二悬臂、第三悬臂及第四悬臂上安装的所述电机旋翼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中轴与第二中轴垂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载人飞行系统,其特征在于,安装于所述第一悬臂及第三悬臂上的所述电机旋翼均朝第一方向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悬臂及第四悬臂上的所述电机旋翼朝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载人飞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机旋翼包括第一旋翼、第二旋翼、第三旋翼、第四旋翼、第五旋翼、第六旋翼、第七旋翼及第八旋翼,所述第一旋翼及第二旋翼安装于所述第一悬臂,所述第三旋翼及第四旋翼安装于所述第二悬臂,所述第五旋翼及第六旋翼安装于所述第三悬臂,所述第七旋翼及第八旋翼安装于所述第四悬臂。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载人飞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力组件包括第一升力旋翼、第二升力旋翼、第三升力旋翼及第四升力旋翼,所述第一升力旋翼、第二升力旋翼、第三升力旋翼及第四升力旋翼对称分布于与所述中心机架的中心区域四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载人飞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力旋翼、第三升力旋翼的安装于所述中心机架的第一中轴,所述第二升力旋翼、第四升力旋翼的安装于所述中心机架的第二中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载人飞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人装置还包括起落架,所述起落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连接,所述主梁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架的中点连接,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主梁连接,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主梁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载人飞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起落架包括铝合金起落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载人飞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起落架还包括脚架,所述脚架与所述主梁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连接,所述脚架的自由端朝向远离所述座位的一侧。
CN201821050725.1U 2018-07-02 2018-07-02 电动载人飞行系统 Active CN2083256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50725.1U CN208325620U (zh) 2018-07-02 2018-07-02 电动载人飞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50725.1U CN208325620U (zh) 2018-07-02 2018-07-02 电动载人飞行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25620U true CN208325620U (zh) 2019-01-04

Family

ID=64786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50725.1U Active CN208325620U (zh) 2018-07-02 2018-07-02 电动载人飞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256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73481A (zh) * 2018-07-02 2018-11-09 广州天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载人飞行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73481A (zh) * 2018-07-02 2018-11-09 广州天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载人飞行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010627A1 (en) Auto-gyro rotor flying electric generator (feg) with wing lift augmentation
CN106184739A (zh) 能垂直起飞的飞行设备
CN104590557B (zh) 一种多旋翼和固定翼复合飞行器的飞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CN206511122U (zh) 一种垂直起降固定翼飞行器
JP2007191144A (ja) ヘリコプタ
CN208325620U (zh) 电动载人飞行系统
CN107600403A (zh) 一种梯形布局串列式倾转机翼飞行器及其倾转机构
WO2019228235A1 (zh) 一种四螺旋桨水下航行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915459A (zh) 一种混合式倾转旋翼无人机
CN110466752A (zh) 一种倾转旋翼无人机的控制方法及倾转旋翼无人机
CN104407621B (zh) 电动陆空两用飞行器
CN106428598A (zh) 一种无人机云台和无人机
CN109250087A (zh) 一种复合翼飞机
CN108773481A (zh) 电动载人飞行系统
CN108622420A (zh) 电动多旋翼飞行器及控制方法
JP7012227B1 (ja) 飛行体
CN207917144U (zh) 一种倾转翼直升机
CN105667774A (zh) 多旋翼飞行器
CN207029549U (zh) 一种混合式倾转旋翼无人机
CN204203773U (zh) 电动陆空两用飞行器
CN106167068A (zh) 机动车后轮可正立跳动的独立悬架机构
CN205327403U (zh) 多旋翼飞行器
CN214647723U (zh) 一种基于imu的多连杆车辆座椅倾角补偿平台
CN101525049A (zh) 高速转体式直升机
CN115303479A (zh) 一种多旋翼复合式直升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1012, 1015 and 1017, 10th floor, No. 9 Software Building, Zhongxin Road,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Xiang Nong Creative Technology Limited

Address before: 510000 Guangdong Guangzhou Panyu District Panyu Avenue North 383 (3 buildings) 1202 rooms

Patentee before: TIAN-XIANG AVI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