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15810U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15810U
CN208315810U CN201821050129.3U CN201821050129U CN208315810U CN 208315810 U CN208315810 U CN 208315810U CN 201821050129 U CN201821050129 U CN 201821050129U CN 208315810 U CN208315810 U CN 208315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terminal
pair
signal terminal
project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5012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云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riority to CN20182105012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158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15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158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一种电连接器,包含绝缘座体及多列端子列。每一端子列包括多个接地端子及多对信号端子对。接地端子具有本体段及自本体段延伸的接触段,接触段形成有靠近末端的弹性接触部及与弹性接触部相间隔并呈长条形的接触凸起部。每对信号端子对的各信号端子具有本体段及自本体段延伸的接触段,接触段形成有靠近末端的弹性接触部及与弹性接触部相间隔的接触凸起部。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大于信号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且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与其弹性接触部的间隔距离小于信号端子的接触凸起部与其弹性接触部的间隔距离。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高速传输信号(讯号)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第US5167528号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可互相接合成一体的一对绝缘壳和多个分设于绝缘壳的端子(contactors)。在两个绝缘壳互相接合时,位于两绝缘壳上的端子以双点接触方式一对一相对接,且各端子通过倾斜部(sloped steps)使其具有高的弹性接触力。但是倾斜部的构造是通过弯折提高了端子倾斜部后面的整个部位高度。两绝缘壳上的端子对接时,因为所有的端子都是一起接触,当端子数量多时,特别是在与倾斜部(sloped steps)对接的过程中,两绝缘壳上的端子之间的对接力大幅增加。
美国专利第US5591054号公开一种公端子,在其公开的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在接头部分(tab portion)形成一个或多个突出部分(projected portion)以使接头部分具有特定的厚度,如此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制造更轻质的公端子并增加其强度。亦即,其突起部分主要是用来加强结构强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以在与对接的电连接器的对接过程中减少插接力且在对接后能保持端之间稳定接触的电连接器。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其中另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包含有两个具有相同结构且可互相对接的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于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是包含一绝缘座体,及多列(aplurality of rows)布设于该绝缘座体的端子列。每一端子列沿一第一方向排列并包括多个接地端子及多对信号端子对,其中接地端子与信号端子对为交替排列,且该等端子列沿一垂直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间隔地排列。其中,每一接地端子具有一本体段及至少一自该本体段在一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接触段,该接触段具有一接触面,且形成有一靠近末端的弹性接触部及一与该弹性接触部相间隔并在该延伸方向上延伸呈长条形凸出该接触面的接触凸起部。其中,每对信号端子对由两个信号端子组成,每对信号端子对的各信号端子具有一本体段及一自该本体段在该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接触段,该接触段具有一接触面,且形成有一靠近末端的弹性接触部及一与该弹性接触部相间隔并在该延伸方向上延伸呈长条形凸出该接触面的接触凸起部。其中,每一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大于每一信号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且每一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与其弹性接触部的间隔距离小于每一信号端子的接触凸起部与其弹性接触部的间隔距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接地端子具有两个所述接触段,且所述两接触段彼此相间隔地自该本体段在该延伸方向上延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本体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小于每一接地端子的本体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在相邻的端子列上,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本体段的总体宽度在该第二方向上位于对应接地端子的本体段的宽度涵盖范围内;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接触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小于每一接地端子的两接触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在相邻的端子列上,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接触段的总体宽度在该第二方向上位于对应接地端子的两接触段的总体宽度涵盖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接地端子还具有两个彼此相间隔地自其本体段延伸的尾段,且该两尾段与该两接触段分别自其本体段的相反两侧延伸,每对信号端子对的各信号端子还具有一自其本体段延伸的尾段,且各信号端子的尾段与接触段分别自其本体段的相反两侧延伸,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尾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小于每一接地端子的两尾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在相邻的端子列上,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尾段的总体宽度在该第二方向上位于对应接地端子的两尾段的总体宽度涵盖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等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与该等信号端子对的接触凸起部在该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且该等信号端子对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在该第一方向上位于该等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涵盖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绝缘座体具有一设有该等端子列的主体部及两个分别连接于该主体部的相反两侧的导引部,每一导引部具有并排的一导块及一导槽,且该导块的结构设计与该导槽的结构设计相配合,该两导引部适用于与另一相同结构的电连接器的两导引部分别相对接,且互相对接的两导引部其中之一的导块插入另一导引部的导槽。
于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是包含两个具有相同构造并可互相对接的电连接器,每一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座体,及多列布设于该绝缘座体的端子列。每一端子列沿一第一方向排列并包括多个接地端子及多对信号端子对,其中接地端子与信号端子对为交替排列,且该等端子列沿一垂直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间隔地排列。其中,每一接地端子具有一本体段及至少一自该本体段在一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接触段,该接触段具有一接触面,且形成有一靠近末端的弹性接触部及一与该弹性接触部相间隔并在该延伸方向上延伸呈长条形凸出该接触面的接触凸起部。其中,每对信号端子对由两个信号端子组成,每对信号端子对的各信号端子具有一本体段及一自该本体段在该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接触段,该接触段具有一接触面,且形成有一靠近末端的弹性接触部及一与该弹性接触部相间隔并在该延伸方向上延伸呈长条形凸出该接触面的接触凸起部。其中,每一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大于每一信号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且每一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与其弹性接触部的间隔距离小于每一信号端子的接触凸起部与其弹性接触部的间隔距离。其中,在该两电连接器互相对接的状态,每两互相对接的接地端子各自的弹性接触部与另一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相接触而在互相对接的两接地端子之间形成双点接触;每两互相对接的信号端子各自的弹性接触部与另一信号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相接触而在互相对接的两信号端子之间形成双点接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电连接器的每一接地端子具有两个所述接触段,且所述两接触段彼此相间隔地自该本体段在该延伸方向上延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电连接器的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本体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小于每一接地端子的本体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在相邻的端子列上,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本体段的总体宽度在该第二方向上位于对应接地端子的本体段的宽度涵盖范围内;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接触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小于每一接地端子的两接触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在相邻的端子列上,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接触段的总体宽度在该第二方向上位于对应接地端子的两接触段的总体宽度涵盖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电连接器的每一接地端子还具有两个彼此相间隔地自其本体段延伸的尾段,且该两尾段与该两接触段分别自其本体段的相反两侧延伸,每对信号端子对的各信号端子还具有一自其本体段延伸的尾段,且各信号端子的尾段与接触段分别自其本体段的相反两侧延伸,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尾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小于每一接地端子的两尾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在相邻的端子列上,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尾段的总体宽度在该第二方向上位于对应接地端子的两尾段的总体宽度涵盖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电连接器的该等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与该等信号端子对的接触凸起部在该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且该等信号端子对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在该第一方向上位于该等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涵盖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电连接器的该绝缘座体具有一设有该等端子列的主体部及两个分别连接于该主体部的相反两侧的导引部,每一导引部具有并排的一导块及一导槽,且该导块的结构设计与该导槽的结构设计相配合,在该两电连接器互相对接的状态,其中一电连接器的该两导引部与另一电连接器的两导引部分别相对接,且互相对接的两导引部其中之一的导块插入另一导引部的导槽。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通过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大于信号端子的接触凸起部且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较信号端子的接触凸起部靠近端子末端,如此在对接过程中能使两电连接器的接地端子与信号端子分段而非同时接触,能够减少两电连接器之间的对接力(mating force)。且两电连接器对接后通过接触凸起部能提高端子之间的接触正向力(normal force),保持端子之间的稳定接触。再者,通过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与信号端子对的接触凸起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且信号端子对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L2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L1涵盖范围内,使接地端子能对信号端子对之间提供更佳的屏蔽效果,提高信号传输的完整性及信号传输速度。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技术效果,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一实施例适用于安装在电路板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说明该实施例的两电连接器在未对接状态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该实施例的两电连接器在对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该实施例的其中一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局部区域的放大图;
图6是说明该实施例的其中一接地端子与信号端子对的立体图;
图7是对应图6的俯视图;
图8是说明该实施例的两电连接器在对接状态时相对接的端子形成双点接触的不完整的立体图;
图9是说明该实施例的两电连接器在对接状态时相对接的端子形成双点接触的不完整的侧视图;
图10是说明该实施立的其中一电连接器的端子列的排布关系的俯视图,其中绝缘座体未示出;及
图11是图10中的局部区域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电连接器
1 绝缘座体
11 主体部
111 凸条
112 插槽
113 凹陷避让部
12 导引部
121 导块
122 导槽
2 接地端子
21 本体段
22 接触段
221 接触面
222 弹性接触部
223 接触凸起部
23 尾段
3 信号端子对
4 信号端子
41 本体段
42 接触段
421 接触面
422 弹性接触部
423 接触凸起部
43 尾段
5 电路板
T 端子列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D3 延伸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一实施例,包含两个具有相同构造并可互相对接的电连接器100,每一电连接器100适用于安装至一电路板5,以在两电连接器100互相对接时将两电路板5电连接。
参阅图2与图3,每一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座体1及多列布设于该绝缘座体1的端子列T。每一端子列T沿一第一方向D1排列,且该等端子列T沿一垂直该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彼此相间隔地排列。该绝缘座体1具有一设有该等端子列T的主体部11及两个分别连接于该主体部11的相反两侧的导引部12。每一导引部12具有并排的一导块121及一导槽122,且该导块121的结构设计与该导槽122的结构设计相配合。在本实施例中,两导引部12分别位于该主体部11在该第一方向D1上的相反两侧,每一导引部12的导块121及导槽122在该第二方向D2上并排。通过导块121的结构设计与导槽122的结构设计相配合,在该两电连接器100互相对接的状态(如图3所示),其中一电连接器100的该两导引部12与另一电连接器100的两导引部12分别相对接,且互相对接的两导引部12其中之一的导块121插入另一导引部12的导槽122。通过导引部12的导引可防止两电连接器100对接时错插,且能使互相对接的端子准确对位。
参阅图4至图6,每一端子列T包括多个接地端子2及多对信号端子对3,其中接地端子2与信号端子对3为交替排列。每一接地端子2具有一本体段21及至少一自该本体段21在一延伸方向D3上延伸的接触段22,该接触段22具有一接触面221,且形成有一靠近末端的弹性接触部222及一与该弹性接触部222相间隔并在该延伸方向D3上延伸呈长条形凸出该接触面221的接触凸起部223。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接地端子2具有两个所述接触段22,且所述两接触段22彼此相间隔地自该本体段21在该延伸方向D3上延伸,而且每一接地端子2还具有两个彼此相间隔地自其本体段21延伸的尾段23,且该两尾段23与该两接触段22分别自其本体段21的相反两侧延伸。每对信号端子对3由两个信号端子4组成,每对信号端子对3的各信号端子4具有一本体段41及一自该本体段41在该延伸方向D3上延伸的接触段42。该接触段42具有一接触面421,且形成有一靠近末端的弹性接触部422及一与该弹性接触部422相间隔并在该延伸方向D3上延伸呈长条形凸出该接触面421的接触凸起部423。每对信号端子对3的各信号端子4还具有一自其本体段41延伸的尾段43,且各信号端子4的尾段43与接触段42分别自其本体段41的相反两侧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绝缘座体1的主体部11具有在该第一方向D1上延伸的多个凸条111及多个插槽112,且凸条111及插槽112在该第二方向D2上交错排列。在凸条111相邻插槽112的壁面设各设有一列端子列T,而使该等端子列T在第二方向D2上彼此相间隔地排列。各接地端子2的本体段21及各信号端子4的本体段41固定于绝缘座体1的主体部11,各接地端子2的接触段22及各信号端子4的接触段42露出对应的插槽112且各接地端子2的接触面221及各信号端子4的接触面421皆朝向相邻的插槽112设置,且凸条111上设有多个位置分别对应接触段22、42的凹陷避让部113以提供弹性接触部222、422位移的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接地端子2的尾段23是由自其本体段21的底端直角弯折延伸,并露出于绝缘座体1的底部外(见图3),以供焊接锡球(未图示),以焊接于电路板5(见图1)。同样地,信号端子4的尾段43是自其本体段41的底端直角弯折延伸,并露出于绝缘座体1的底部外,以供焊接锡球。在变化的实施例中,这些尾段可以是其他的构造,例如针眼式压接脚、通孔焊脚、表面焊接接脚。
另配合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接地端子2的接触凸起部223的长度L1大于每一信号端子4的接触凸起部423的长度L2,且每一接地端子2的接触凸起部223与其弹性接触部222的间隔距离L3小于每一信号端子4的接触凸起部423与其弹性接触部422的间隔距离L4,也就是接地端子2的接触凸起部223相较于信号端子4的接触凸起部423靠近端子末端。而且该等接地端子2的接触凸起部223与该等信号端子对3的接触凸起部423在该第一方向D1上的位置相对应,且该等信号端子对3的接触凸起部423的长度L2在该第一方向D1上位于该等接地端子2的接触凸起部223的长度L1涵盖范围内,也就是从第一方向D1观之,在同一端子列T中接触凸起部423的两端不超出接触凸起部223的两端,借此使接地端子2能对信号端子对3之间提供更佳的屏蔽效果,提高信号传输的完整性及信号传输速度。
参阅图8与图9,将两个电连接器100(见图2)对接以使两电连接器100的接地端子2互相对接且信号端子4互相对接以形成电连接,而在对接过程中,通过接地端子2的接触凸起部223的长度大于信号端子4的接触凸起部423且接地端子2的接触凸起部223较信号端子4的接触凸起部423靠近端子末端,使得互相对接的两接地端子2各自的弹性接触部222与另一接地端子2的接触凸起部223相接触的时间点会早于互相对接的两信号端子4各自的弹性接触部422与另一信号端子4的接触凸起部423相接触的时间点,如此两电连接器100的接地端子2与信号端子4分段而非同时接触,能够在对接过程中减少两电连接器100之间的对接力(mating force)。在两电连接器100互相对接的状态,每两互相对接的接地端子2各自的弹性接触部222与另一接地端子2的接触凸起部223相接触而在互相对接的两接地端子2之间形成双点接触,同样地,每两互相对接的信号端子4各自的弹性接触部422与另一信号端子4的接触凸起部423相接触而在互相对接的两信号端子4之间形成双点接触,且通过接触凸起部223、423能提高端子之间的接触正向力(normal force),保持端子之间的稳定接触。
参阅图10与图11,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电连接器100的每对信号端子对3的两本体段41在该第一方向D1上的总体宽度SW1小于每一接地端子2的本体段21在该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GW1,两本体段41的总体宽度SW1即是两本体段41相对外侧之间的距离,包含两本体段41之间的间距,在相邻的端子列T上,每对信号端子对3的两本体段41的总体宽度SW1在该第二方向D2上位于对应接地端子2的本体段21的宽度GW1涵盖范围内。每对信号端子对3的两接触段42在该第一方向D1上的总体宽度SW2小于每一接地端子2的两接触段22在该第一方向D1上的总体宽度GW2,同样地,两接触段42的总体宽度SW2即是两接触段42相对外侧之间的距离,包含两接触段42之间的间距,两接触段22的总体宽度GW2即是两接触段22相对外侧之间的距离,包含两接触段22之间的间距,在相邻的端子列T上,每对信号端子对3的两接触段42的总体宽度SW2在该第二方向D2上位于对应接地端子2的两接触段22的总体宽度GW2涵盖范围内。每对信号端子对3的两尾段43在该第一方向D1上的总体宽度SW3小于每一接地端子2的两尾段23在该第一方向D1上的总体宽度GW3,同样地,两尾段43的总体宽度SW3即是两尾段43相对外侧之间的距离,包含两尾段43之间的间距,两尾段23的总体宽度GW3即是两尾段23相对外侧之间的距离,包含两尾段23之间的间距,在相邻的端子列T上,每对信号端子对3的两尾段43的总体宽度SW3在该第二方向D2上位于对应接地端子2的两尾段23的总体宽度GW3涵盖范围内。如此使得每对信号端子对3的宽度在该第二方向D2上都位于对应接地端子2的宽度涵盖范围内。此外,每一端子列T的接地端子2的本体段21与其相邻端子列T的接地端子2的本体段21在该第二方向D2上有部分重叠。通过接地端子2的本体段21的宽度GW1较大,能够加大位于同一列中的每两对信号端子对3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加大相邻端子列T之间的信号端子对3在对角位置上的距离,借此能够抑制相邻端子列T之间的信号端子对3在对角方向上的串音干扰。通过接地端子2从两接触段22的总体宽度GW2、本体段21的宽度GW1及两尾段23的总体宽度GW3,都分别大于信号端子对3的两本体段41的总体宽度SW1、两接触段42的总体宽度SW2及两尾段43的总体宽度SW3,也就是说接地端子2整体的宽度大于信号端子对3整体的宽度,能够加强对于同一端子列T及相邻端子列T之间的各信号端子对3之间的虚拟屏蔽(virtual shield),以降低串音干扰。此外,大部分的信号端子对3被同列的接地端子2及相邻列的接地端子2所围绕,亦能加强虚拟屏蔽以降低串音干扰。因此,通过上述接地端子2及信号端子4结构的设计及各接地端子2与各信号端子对3的排布方式,能够对各信号端子对3形成更完整及全面的屏蔽作用,以降低串音干扰,并增加信号的传输速度。
综上所述,通过接地端子2的接触凸起部223的长度大于信号端子4的接触凸起部423且接地端子2的接触凸起部223较信号端子4的接触凸起部423靠近端子末端,如此在对接过程中能使两电连接器100的接地端子2与信号端子4分段而非同时接触,能够减少两电连接器100之间的对接力(mating force)。且两电连接器100对接后通过接触凸起部223、423能提高端子之间的接触正向力(normal force),保持端子之间的稳定接触。再者,通过接地端子2的接触凸起部223与信号端子对3的接触凸起部423在第一方向D1上的位置相对应,且信号端子对3的接触凸起部423的长度L2在第一方向D1上位于接地端子2的接触凸起部223的长度L1涵盖范围内,使接地端子2能对信号端子对3之间提供更佳的屏蔽效果,提高信号传输的完整性及信号传输速度。
而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专利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绝缘座体;及
多列端子列,布设于该绝缘座体,每一端子列沿一第一方向排列并包括多个接地端子及多对信号端子对,其中接地端子与信号端子对为交替排列,且该等端子列沿一垂直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间隔地排列;
其中,每一接地端子具有一本体段及至少一自该本体段在一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接触段,该接触段具有一接触面,且形成有一靠近末端的弹性接触部及一与该弹性接触部相间隔并在该延伸方向上延伸呈长条形凸出该接触面的接触凸起部;
其中,每对信号端子对由两个信号端子组成,每对信号端子对的各信号端子具有一本体段及一自该本体段在该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接触段,该接触段具有一接触面,且形成有一靠近末端的弹性接触部及一与该弹性接触部相间隔并在该延伸方向上延伸呈长条形凸出该接触面的接触凸起部;
其中,每一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大于每一信号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且每一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与其弹性接触部的间隔距离小于每一信号端子的接触凸起部与其弹性接触部的间隔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接地端子具有两个所述接触段,且两个所述接触段彼此相间隔地自该本体段在该延伸方向上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本体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小于每一接地端子的本体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在相邻的端子列上,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本体段的总体宽度在该第二方向上位于对应接地端子的本体段的宽度涵盖范围内;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个接触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小于每一接地端子的两个接触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在相邻的端子列上,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个接触段的总体宽度在该第二方向上位于对应接地端子的两个接触段的总体宽度涵盖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接地端子还具有两个彼此相间隔地自其本体段延伸的尾段,且两个所述尾段与两个所述接触段分别自其本体段的相反两侧延伸,每对信号端子对的各信号端子还具有一自其本体段延伸的尾段,且各信号端子的尾段与接触段分别自其本体段的相反两侧延伸,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个尾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小于每一接地端子的两个尾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在相邻的端子列上,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个尾段的总体宽度在该第二方向上位于对应接地端子的两个尾段的总体宽度涵盖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等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与该等信号端子对的接触凸起部在该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且该等信号端子对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在该第一方向上位于该等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涵盖范围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具有一设有该等端子列的主体部及两个分别连接于该主体部的相反两侧的导引部,每一导引部具有并排的一导块及一导槽,且该导块的结构设计与该导槽的结构设计相配合,两个所述导引部适用于与另一相同结构的电连接器的两个导引部分别相对接,且互相对接的两个导引部其中之一的导块插入另一导引部的导槽。
7.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含:两个具有相同构造并可互相对接的电连接器,每一电连接器包括
一绝缘座体;及
多列端子列,布设于该绝缘座体,每一端子列沿一第一方向排列并包括多个接地端子及多对信号端子对,其中接地端子与信号端子对为交替排列,且该等端子列沿一垂直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间隔地排列;
其中,每一接地端子具有一本体段及至少一自该本体段在一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接触段,该接触段具有一接触面,且形成有一靠近末端的弹性接触部及一与该弹性接触部相间隔并在该延伸方向上延伸呈长条形凸出该接触面的接触凸起部;
其中,每对信号端子对由两个信号端子组成,每对信号端子对的各信号端子具有一本体段及一自该本体段在该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接触段,该接触段具有一接触面,且形成有一靠近末端的弹性接触部及一与该弹性接触部相间隔并在该延伸方向上延伸呈长条形凸出该接触面的接触凸起部;
其中,每一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大于每一信号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且每一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与其弹性接触部的间隔距离小于每一信号端子的接触凸起部与其弹性接触部的间隔距离;
其中,在两个所述电连接器互相对接的状态,每两互相对接的接地端子各自的弹性接触部与另一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相接触而在互相对接的两接地端子之间形成双点接触;每两互相对接的信号端子各自的弹性接触部与另一信号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相接触而在互相对接的两信号端子之间形成双点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电连接器的每一接地端子具有两个所述接触段,且两个所述接触段彼此相间隔地自该本体段在该延伸方向上延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电连接器的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本体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小于每一接地端子的本体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在相邻的端子列上,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本体段的总体宽度在该第二方向上位于对应接地端子的本体段的宽度涵盖范围内;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个接触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小于每一接地端子的两个接触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在相邻的端子列上,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个接触段的总体宽度在该第二方向上位于对应接地端子的两个接触段的总体宽度涵盖范围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电连接器的每一接地端子还具有两个彼此相间隔地自其本体段延伸的尾段,且两个所述尾段与两个所述接触段分别自其本体段的相反两侧延伸,每对信号端子对的各信号端子还具有一自其本体段延伸的尾段,且各信号端子的尾段与接触段分别自其本体段的相反两侧延伸,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个尾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小于每一接地端子的两个尾段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总体宽度,在相邻的端子列上,每对信号端子对的两个尾段的总体宽度在该第二方向上位于对应接地端子的两个尾段的总体宽度涵盖范围内。
11.如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电连接器的该等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与该等信号端子对的接触凸起部在该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且该等信号端子对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在该第一方向上位于该等接地端子的接触凸起部的长度涵盖范围内。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电连接器的该绝缘座体具有一设有该等端子列的主体部及两个分别连接于该主体部的相反两侧的导引部,每一导引部具有并排的一导块及一导槽,且该导块的结构设计与该导槽的结构设计相配合,在两个所述电连接器互相对接的状态,其中一电连接器的两个所述导引部与另一电连接器的两个导引部分别相对接,且互相对接的两个导引部其中之一的导块插入另一导引部的导槽。
CN201821050129.3U 2018-07-03 2018-07-03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Active CN2083158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50129.3U CN208315810U (zh) 2018-07-03 2018-07-03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50129.3U CN208315810U (zh) 2018-07-03 2018-07-03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15810U true CN208315810U (zh) 2019-01-01

Family

ID=64717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50129.3U Active CN208315810U (zh) 2018-07-03 2018-07-03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158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69396A (zh) * 2020-07-24 2020-10-13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端子结构和电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69396A (zh) * 2020-07-24 2020-10-13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端子结构和电连接器
US11621525B2 (en) 2020-07-24 2023-04-04 Dongguan Luxshare Technologies Co., Ltd Terminal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31094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US979363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grounding bar connecting the terminals of a plurality of ground contact wafers and shielding braids of cables
US870245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rounding bars therein to reduce cross talking
US10069262B2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having insert molded lead-frame wafers each with upper contacts transversely offset from lower contacts
US854527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ouch-safety contact structures
US20180183172A1 (en) Electrical power connector
US894484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wo ground bars connecting each other
CN201397973Y (zh) 电连接器
US835372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rounding bars therein to reduce cross talking
US7467969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wire management member
US8956167B2 (en) Cable end connector with connecting bar
CN102195223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TWI601346B (zh) 電連接器及導電端子組件
JP2000502830A (ja) 電気的クロストークの減少に有用なモジュラジャック用インサート
CN104064909A (zh) 电连接器
CN102437482A (zh) 电连接器
CN105633660A (zh) 卡缘连接器
CN210489984U (zh) 高速背板连接器
CN110086018B (zh) 电连接器
CN106981748A (zh) 电连接器
CN105914503A (zh) 高速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
CN104810689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备方法
US926383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arrangement
US9300090B2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CN104979717A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