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01698U - 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 - Google Patents

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01698U
CN208301698U CN201721100959.8U CN201721100959U CN208301698U CN 208301698 U CN208301698 U CN 208301698U CN 201721100959 U CN201721100959 U CN 201721100959U CN 208301698 U CN208301698 U CN 2083016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flation
inflation
inner lining
compression bladder
l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0095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涤非
高宏
张正正
董文艳
孙含哲
顾铮峰
杨勇刚
王桂龙
周縯
秦国伟
孙易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Peoples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Wuxi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Peoples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Wuxi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172110095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016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016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0169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迫装置,尤其是一种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包括用于佩戴于桡动脉对应手腕部的束带体,在所述束带体上设置压迫用的压迫气囊;所述压迫气囊上设置用于控制所述气囊中充放气状态的气囊充放气机构,在压迫气囊充气压迫后,通过气囊充放气机构能对所述压迫气囊进行定量放气。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能实现压迫过程的自主控制,穿戴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迫装置,尤其是一种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桡动脉压迫器,主要有气囊压迫器和旋钮压迫器两大类,前者通过向气囊内注入不同体积的空气来控制气囊对桡动脉穿刺点的压力来达到止血目的,后者则通过旋钮来控制对桡动脉穿刺点的压力来达到止血目的。上述两种类型的压迫器均具有诸多缺陷,例如:
1)、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性,无法提供最为恰当的止血压力,医务人员往往施加过大的压力,过长时间,可能导致部分患者压迫部位严重不适,疼痛,甚至桡动脉闭塞,手部供血不足。
2)、当需要调整压迫器压力变小时,压力调节幅度往往过大,导致压力下降过快,皮下出血血肿,不能满足精细调整的需求。一旦出血后,又难以重新补充最佳压力,常加压过大,重新导致压迫压力过大。
3)、不能为腕部非桡动脉穿刺点区域提供减压空间,导致环绕整个腕部区域受压,手掌区域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导致手部血液淤积肿胀,甚至形成血栓。
4)、介入检查或治疗的桡动脉穿刺后,由于使用抗凝药物,压迫时间需要较长。但伴随穿刺点修复,需间断对桡动脉穿刺点小幅度减小压力,临床缺乏可控减压的手段,且减压操作极为不便。
临床需要一种能在早期压迫穿刺点后方便的间断排放精准气体剂量,当排放气体剂量过多时,能精准充入定量气体;操作极为方便,能为手部血液回流提供一定的减压空间,便于手部血液回流,避免血液淤积的腕部压迫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其结构紧凑,能实现压迫过程的自主控制,穿戴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包括用于佩戴于桡动脉对应手腕部的束带体,在所述束带体上设置用于压迫穿刺点的压迫气囊;其特征是:所述压迫气囊连通设置用于控制所述压迫气囊中气体压力的气囊充放气机构;在压迫气囊充气并压迫在穿刺点部位后,通过气囊充放气机构能对所述压迫气囊内的气体进行定量放气。
所述束带体上设置佩戴后粘结固定用的佩戴粘结连接机构;所述佩戴粘结连接机构包括第一粘结体以及与第一粘结体适配的第二粘结体,第一粘结体与第二粘结体粘结后,束带体能佩戴于手腕部且压迫气囊能压紧在手腕部穿刺点上。
在所述束带体上设置若干能够给手腕部非穿刺点部位提供减压空间的减压块。
减压块设置在束带体对应手腕部皮肤一侧,所述减压块能在束带体上移动并临时固定。
束带体的第一端端部设置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内设有定位穿孔;第一粘结体、第二粘结体位于束带体的第二端;第一粘结体、第二粘结体位于束带体的同一侧,且第一粘结体、第二粘结体与压迫气囊分别位于束带体的两侧;束带体的第二端穿过固定块的定位穿孔后,第一粘结体能与第二粘结体粘结固定。
所述气囊充放气机构包括与压迫气囊连通的充气连管以及放气连管,所述充气连管与用于对压迫气囊充气的充气装置连接,放气连管与用于对压迫气囊内放气的放气装置连接;
所述放气装置包括放气外壳体以及位于所述放气外壳体内的放气内胆体,所述放气内胆体内具有收容气体的放气内胆气腔,放气内胆体上还设置与放气内胆气腔连通的气腔进气孔以及气腔出气孔,放气外壳体上设置放气外壳排气孔,放气内胆体能在放气外壳体内往复运动,通过放气内胆体在放气外壳体内运动往复运动,放气内胆气腔通过气腔进气孔与放气连管连通,或能通过气腔出气孔与放气外壳排气孔连通。
在所述放气外壳体内设置用于支持放气内胆体往复运动的放气内胆运动弹性体,所述放气内胆运动弹性体位于放气内胆体与放气外壳体的底壁间,且放气内胆运动弹性体与放气外壳体的底壁固定连接。
所述气囊充放气机构包括与压迫气囊连通的充放气连管,所述充放气连管上设置用于对压迫气囊进行充放气的充放气装置,所述充放气装置包括用于对压迫气囊进行充气的充气装置以及用于连接充放气连管与充气装置的充气连接放气装置;
所述充气连接放气装置包括充放连接外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充放连接外壳体内的充放气内胆体,充放气内胆体内设置用于收容气体的充放气内胆气腔,所述充放气内胆体上设置与充放气内胆气腔连通的连管连通管进气孔、充气连通进气孔以及内胆体出气孔,充放连接外壳体上还设有充放外壳体排气孔;
充放气内胆体能在充放连接外壳体内往复运动,通过充放气内胆体在充放连接外壳体内往复运动,充气装置通过充放气内胆气腔、连管连通管进气孔以及充放气连管对压迫气囊充气,或充放气内胆气腔通过内胆体出气孔与充放外壳体排气孔连通。
所述充放连接外壳体内设置用于支持充放气内胆体往复运动的充放气内胆体运动弹性体,所述充放气内胆体运动弹性体位于充放气内胆体与充放连接外壳体的底壁间,且充放气内胆体运动弹性体与充放连接外壳体的底壁固定连接。
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充气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束带体能佩戴于手腕部,利用气囊充放气机构对压迫气囊充气,在压迫气囊充气压迫后,通过气囊充放气机构能对所述压迫气囊进行定量放气,能实现压迫过程的自主控制,穿戴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结构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图2中的放气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气囊充气机构的一种实施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束带体、2-压迫气囊、3-第一粘结体、4-第二粘结体、5- 减压块、6-固定块、7-定位穿孔、8-充气连管、9-充气装置、10-第一充气单向阀、 11-第二充气单向阀、12-放气连管、13-放气装置、14-放气外壳体、15-放气内胆体、16-内胆凸块、17-气腔出气孔、18-放气外壳排气孔、19-放气内胆气腔、20- 气腔进气孔、21-放气内胆运动弹性体、22-手腕部、23-桡动脉、24-充放气连管、 25-充气连接放气装置、26-充放连接外壳体、27-充放气内胆体运动弹性体、28- 充放气内胆体、29-连管连通管进气孔、30-充放气内胆气腔、31-内胆按动块、32-内胆体出气孔、33-充放外壳体排气孔以及34-充气连通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4所示:为了能实现压迫过程的自主控制,穿戴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包括用于佩戴于桡动脉23对应手腕部22的束带体1,在所述束带体1上设置压迫用的压迫气囊2;所述压迫气囊2上设置用于控制所述气囊中充放气状态的气囊充放气机构,在压迫气囊2充气压迫后,通过气囊充放气机构能对所述压迫气囊2进行定量放气。
具体地,束带体1佩戴于手腕部22,利用束带体1上的压迫气囊2能实现对桡动脉23的压迫。在对桡动脉23压迫时,先通过气囊充放气机构对压迫气囊2进行充气,在压迫气囊2充气膨胀后,能实现对桡动脉23的压迫。由于不同患者或使用者利用压迫气囊2对桡动脉23的压迫不同,且为了能适应不同时间段的压迫要求,可以通过气囊充放气机构对压迫气囊2进行定量放气,对压迫气囊2定量放气后,减少对桡动脉23的压力,通过气囊充放气机构对压迫气囊2的定量放气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具体实施时,对压迫气囊2放气时,需要观察桡动脉23穿刺后的出血状态,对压迫气囊2的定量放气是指在设定时间对压迫气囊2定量放气,或每次手动操作对压迫气囊2进行定量放气,所述定量放气是指每次放掉压迫气囊2内的气体量相一致或近似一致,一般地,对压迫气囊2的定量放气量为0.5L,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患者或需求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压迫的使用需求。
具体实施时,与压迫气囊2对应位置的束带体1优选采用透明材料,压迫气囊2一般也采用高透明医用材料制成,在定量放气时,能方便观察穿刺的桡动脉23是否出血,当桡动脉23存在出血情况时,需停止定量放气的操作,并补充适量气体使出血停止。
进一步地,所述束带体1上设置佩戴后粘结固定用的佩戴粘结连接机构,所述佩戴粘结连接机构包括第一粘结体3以及与第一粘结体3适配的第二粘结体4,第一粘结体3、第二粘结体4位于束带体1的同一侧,且第一粘结体3、第二粘结体4与压迫气囊2分别位于束带体1的两侧,第一粘结体3与第二粘结体4粘结后,束带体1佩戴于手腕部22且压迫气囊2能压紧在手腕部22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粘结体3与第二粘结体4的粘结固定,能使得束带体1佩戴于手腕部22,而撕开第一粘结体3与第二粘结体4时,能将束带体1从佩戴的手腕部22移除。第一粘结体3、第二粘结体4可以采用常用的毛毡连接形式,方便粘结与撕裂,实现束带体1与手腕部22的有效佩戴与移除,使用方便。当然,第一粘结体3、第二粘结体4也可以采用其他现有常用的配合形式,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
束带体1呈带状或长条状,第一粘结体3与第二粘结体4位于束带体1的同一侧,且第一束带体3位于第二束带体4的外侧,第一粘结体3、第二粘结体 4以及压迫气囊2分别位于束带体1的两侧,第二束带体4位于第一粘结体3与压迫气囊2间。
此外,还包括固定块6,固定块6位于束带体1的第一端端部,所述固定块 6内设有定位穿孔7,第一粘结体3、第二粘结体4位于束带体1的第二端,束带体1的第二端能穿过固定块6的定位穿孔7,且束带体1的第二端穿过固定块 6后,第一粘结体3能与第二粘结体4粘结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块6位于束带体1的第一端端部,固定块6邻接压迫气囊2,固定块6上设置允许束带体1的第二端穿过的定位穿孔7,束带体1的第二端穿过定位穿孔7,能利用第一粘结体3与第二粘结体4粘结固定,利用固定块6对束带体1固定,确保佩戴于手腕部22的稳定性。
具体实施时,在所述束带体1上设有若干用于提供减压空间的减压块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束带体1上设置一个或多个减压块5,所述减压块5能在束带体1上移动。减压块5可以采用软胶块制成,减压块5的长度方向与与束带体1的宽度方向相一致,减压块5具有一定的厚度,当束带体1佩戴于手腕部22上,利用压迫气囊2对桡动脉23进行压迫时,利用减压块5的厚度,使得减压块5与减压块5之间,以及减压块5与压迫气囊2之间手腕部22不与束带体1接触,即能避免束带体1以及压迫气囊2对手腕部22的全区域进行压迫,而减压块5不会影响利用压迫气囊2对桡动脉23的压迫,提高压迫的舒适性与安全性。一般地,当仅有一个减压块5时,减压块5与压迫气囊2位于手腕部22相对应的区域,以避免影响压迫气囊2对桡动脉23的压迫。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气囊充放气机构包括与压迫气囊2连通的充气连管8以及放气连管12,所述充气连管8与用于对压迫气囊2充气的充气装置9连接,放气连管12与用于对压迫气囊2内放气的放气装置13连接;
所述放气装置13包括放气外壳体14以及位于所述放气外壳体14内的放气内胆体15,所述放气内胆体15内具有收容气体的放气内胆气腔19,放气内胆体15上还设置与放气内胆气腔19连通的气腔进气孔20以及气腔出气孔17,放气外壳体14上设置放气外壳排气孔18,放气内胆体15能在放气外壳体14内往复运动,通过放气内胆体15在放气外壳体14内运动往复运动,放气内胆气腔 19通过气腔进气孔20与放气连管12连通,或能通过气腔出气孔17与放气外壳排气孔18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充气装置9、放气装置13能各自相互独立,通过充气装置9对压迫气囊2进行充气,利用放气装置13对压迫气囊2进行放气,充气连管8与放气连管12相互独立,充气装置9可以采用充气囊或其他的充气结构,只要能实现对压迫气囊2进行充气即可。充气装置9上还设置有第一充气单向阀10以及第二充气单向阀11,通过第一单向阀10能使得充气装置9内的气体只能进入充气连管8内,充气连管8内的气体无法返回至充气装置9内,通过第二充气单向阀11使得外部气体能进入充气装置9内,充气装置9内的气体无法返回只外部,只能通过第一充气单向阀10进入充气连管8内,充气装置 9、第一充气单向阀10、第二充气单向阀11具体配合实现对压迫气囊2进行充气的过程与现有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放气外壳体14呈柱状或罐状,放气内胆体15位于放气外壳体14内的上部,放气内胆体15的顶端具有内胆凸块16,所述内胆凸块16凸出于放气外壳体14,放气内胆体15与放气外壳体14间呈同轴分布,放气内胆体15在放气外壳体14 内的往复运动,具体是指放气内胆体15在放气外壳体14内沿放气外壳体14的轴线运动。
放气内胆体15的内部呈中空状,以形成放气内胆气腔19,放气内胆气腔 19与气腔进气孔20、气腔出气孔17连通,放气外壳排气孔18与气腔出气孔17 间位于不同高度,放气连管12可以与放气外壳体14固定。一般情况下,当放气内胆体15在放气外壳体14处于平稳状态下,放气连管12与气腔进气孔20 处于同一高度上,放气连管12通过气腔进气孔20与放气内胆气腔19连通;而气腔出气孔17位于放气外壳排气孔18的上方,即一般情况下,放气内胆气腔 19内的气压与压迫气囊2内的压力相同,且均高于外部的大气压。
当下压放气内胆体15并运动到底部时,气腔进气孔20与放气连管12错位,而气腔出气孔17与放气外壳排气孔18相互接近,直至连通;气腔进气孔20与放气连管12错位时,放气内胆气腔19与压迫气囊2处于非连通状态,当气腔出气孔17与放气外壳排气孔18连通时,由于放气内胆气腔19内的压力大于外部的压力,放气内胆气腔19内的气体能通过气腔出气孔17以及放气外壳排气孔18排出。当松开放气内胆体15时,放气内胆体15恢复至初始状态,此时,放气内胆气腔19重新通过气腔进气孔20与放气连管12以及压迫气囊2连通,而气腔出气孔17与放气外壳排气孔18恢复错误状态,即气腔出气孔17与放气外壳排气孔18处于非连通状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放气内胆体15下压到底、松开放气内胆体15使得放气内胆体15恢复至初始状态的过程,即为一次放气的过程,此过程中,能将放气内胆气腔19内的气体排出,且排出的气体与放气内胆气腔19的体积相关,从而能实现每次定量排气的操作。
具体实施时,在气腔出气孔17、放气外壳排气孔18以及气腔进气孔20内可以设置常用的密封结构,避免气腔出气孔17、放气外壳排气孔18处于交错非连通时放气内胆气腔18内的气体也能通过气腔出气孔17、放气外壳排气孔18 间的间隙等排出,也能避免当放气内胆体15处于下压状态时,压迫气囊2内的气体通过放气连管12进入放气外壳体14内,确保整个放气操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所述放气外壳体14内设置用于支持放气内胆体15往复运动的放气内胆运动弹性体21,所述放气内胆运动弹性体21位于放气内胆体15与放气外壳体14的底壁间,且放气内胆运动弹性体21与放气外壳体14的底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放气内胆运动弹性体21可以采用弹簧,或其他弹性部件,只要能满足放气内胆体15在放气外壳体14内往复运动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气囊充放气机构包括与压迫气囊2连通的充放气连管24,所述充放气连管24上设置用于对压迫气囊2进行充放气的充放气装置,所述充放气装置包括用于对压迫气囊2进行充气的充气装置9以及用于连接充放气连管24与充气装置9的充气连接放气装置25;
所述充气连接放气装置25包括充放连接外壳体26以及位于所述充放连接外壳体26内的充放气内胆体28,充放气内胆体28内设置用于收容气体的充放气内胆气腔30,所述充放气内胆体28上设置与充放气内胆气腔30连通的连管连通管进气孔29、充气连通进气孔34以及内胆体出气孔32,充放连接外壳体 26上还设有充放外壳体排气孔33;
充放气内胆体28能在充放连接外壳体26内往复运动,通过充放气内胆体 28在充放连接外壳体26内往复运动,充气装置9通过充放气内胆气腔30、连管连通管进气孔29以及充放气连管24对压迫气囊2充气,或充放气内胆气腔 30通过内胆体出气孔32与充放外壳体排气孔33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利用充放气连管24既能对压迫气囊2进行充气,也能对压迫气囊2进行放气,其中,充气时,还需要采用充气装置9,但充气装置 9需要通过充气连接放气装置25与充放气连管24连接过渡,即充气装置9通过充气连接放气装置25、充放气连管24对压迫气囊2进行充气,通过充气连接放气装置25还能实现对压迫气囊2进行放气,当然,利用充气连接放气装置25 的充气、放气过程不在同一时间段完成,即充气时,无法利用充气连接放气装置25放气,而在放气时,充气装置9也无法通过充气连接放气装置25对压迫气囊2充气,充气装置9可以参考上述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充放气内胆体28的头端设置内胆按动块31,充放气内胆体28与充放连接外壳体26间的具体配合,可以参考上述放气内胆体15与放气外壳体14间的过程说明。不同的时,在充气内胆体28上还设置充气连通进气孔34,充气装置9 通过充气连通进气孔34能与充放气内胆气腔30连通。
一般地,当充放气内胆体28稳定在充放连接外壳体26内时,充放气内胆气腔30通过连管连通管进气孔29与充放气连管24连通,充气装置9通过充气连通进气孔24与充放气内胆进气腔30连通;但内胆体出气孔32与充放外壳体排气孔33间交错,而当将充放气内胆体28下压至充放连接外壳体26内的底部时,内胆体出气孔32与充放外壳体排气孔33连通,以将充放气内胆进气腔30 内的气体排出;此时,充放气内胆进气腔30与充放气连管24处于非连通状态,充气装置9也与充放气内胆进气腔30处于非连通状态,即在放气的同时,无法同时实现充气的操作。当充放气内胆体28恢复时,内胆体出气孔32与充放外壳体排气孔33间重新处于交错分布状态,而充气装置9通过充气连通进气孔34 能向充放气内胆进气腔30充气,进入充放气内胆进气腔30内的气体通过连管连通管进气孔29、充放气连管24对压迫气囊2进行充气。
所述充放连接外壳体26内设置用于支持充放气内胆体28往复运动的充放气内胆体运动弹性体27,所述充放气内胆体运动弹性体27位于充放气内胆体 28与充放连接外壳体26的底壁间,且充放气内胆体运动弹性体27与充放连接外壳体26的底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充放气内胆体运动弹性体27可以采用弹簧,或其他弹性部件,只要能满足充放气内胆体28在充放连接外壳体26内往复运动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束带体1能佩戴于手腕部22,利用气囊充放气机构对压迫气囊 2充气,在压迫气囊2充气压迫后,通过气囊充放气机构能对所述压迫气囊2进行定量放气,能实现压迫过程的自主控制,穿戴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Claims (9)

1.一种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包括用于佩戴于桡动脉(23)对应手腕部(22)的束带体(1),在所述束带体(1)上设置用于压迫穿刺点的压迫气囊(2);其特征是:所述压迫气囊(2)连通设置用于控制所述压迫气囊(2)中气体压力的气囊充放气机构;在压迫气囊(2)充气并压迫在穿刺点部位后,通过气囊充放气机构能对所述压迫气囊(2)内的气体进行定量放气;
在所述束带体(1)上设置若干能够给手腕部(22)非穿刺点部位提供减压空间的减压块(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束带体(1)上设置佩戴后粘结固定用的佩戴粘结连接机构;所述佩戴粘结连接机构包括第一粘结体(3)以及与第一粘结体(3)适配的第二粘结体(4),第一粘结体(3)与第二粘结体(4)粘结后,束带体(1)能佩戴于手腕部(22)且压迫气囊(2)能压紧在手腕部(22)穿刺点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其特征是:减压块(5)设置在束带体(1)对应手腕部皮肤一侧,所述减压块(5)能在束带体(1)上移动并临时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其特征是:束带体(1)的第一端端部设置固定块(6),所述固定块(6)内设有定位穿孔(7);第一粘结体(3)、第二粘结体(4)位于束带体(1)的第二端;第一粘结体(3)、第二粘结体(4)位于束带体(1)的同一侧,且第一粘结体(3)、第二粘结体(4)与压迫气囊(2)分别位于束带体(1)的两侧;束带体(1)的第二端穿过固定块(6)的定位穿孔(7)后,第一粘结体(3)能与第二粘结体(4)粘结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气囊充放气机构包括与压迫气囊(2)连通的充气连管(8)以及放气连管(12),所述充气连管(8)与用于对压迫气囊(2)充气的充气装置(9)连接,放气连管(12)与用于对压迫气囊(2)内放气的放气装置(13)连接;
所述放气装置(13)包括放气外壳体(14)以及位于所述放气外壳体(14)内的放气内胆体(15),所述放气内胆体(15)内具有收容气体的放气内胆气腔(19),放气内胆体(15)上还设置与放气内胆气腔(19)连通的气腔进气孔(20)以及气腔出气孔(17),放气外壳体(14)上设置放气外壳排气孔(18),放气内胆体(15)能在放气外壳体(14)内往复运动,通过放气内胆体(15)在放气外壳体(14)内运动往复运动,放气内胆气腔(19)通过气腔进气孔(20)与放气连管(12)连通,或能通过气腔出气孔(17)与放气外壳排气孔(18)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放气外壳体(14)内设置用于支持放气内胆体(15)往复运动的放气内胆运动弹性体(21),所述放气内胆运动弹性体(21)位于放气内胆体(15)与放气外壳体(14)的底壁间,且放气内胆运动弹性体(21)与放气外壳体(14)的底壁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气囊充放气机构包括与压迫气囊(2)连通的充放气连管(24),所述充放气连管(24)上设置用于对压迫气囊(2)进行充放气的充放气装置,所述充放气装置包括用于对压迫气囊(2)进行充气的充气装置(9)以及用于连接充放气连管(24)与充气装置(9)的充气连接放气装置(25);
所述充气连接放气装置(25)包括充放连接外壳体(26)以及位于所述充放连接外壳体(26)内的充放气内胆体(28),充放气内胆体(28)内设置用于收容气体的充放气内胆气腔(30),所述充放气内胆体(28)上设置与充放气内胆气腔(30)连通的连管连通管进气孔(29)、充气连通进气孔(34)以及内胆体出气孔(32),充放连接外壳体(26)上还设有充放外壳体排气孔(33);
充放气内胆体(28)能在充放连接外壳体(26)内往复运动,通过充放气内胆体(28)在充放连接外壳体(26)内往复运动,充气装置(9)通过充放气内胆气腔(30)、连管连通管进气孔(29)以及充放气连管(24)对压迫气囊(2)充气,或充放气内胆气腔(30)通过内胆体出气孔(32)与充放外壳体排气孔(33)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充放连接外壳体(26)内设置用于支持充放气内胆体(28)往复运动的充放气内胆体运动弹性体(27),所述充放气内胆体运动弹性体(27)位于充放气内胆体(28)与充放连接外壳体(26)的底壁间,且充放气内胆体运动弹性体(27)与充放连接外壳体(26)的底壁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充气装置(9)包括充气囊。
CN201721100959.8U 2017-08-30 2017-08-30 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3016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00959.8U CN208301698U (zh) 2017-08-30 2017-08-30 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00959.8U CN208301698U (zh) 2017-08-30 2017-08-30 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01698U true CN208301698U (zh) 2019-01-01

Family

ID=64731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00959.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301698U (zh) 2017-08-30 2017-08-30 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016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30741A (zh) * 2019-03-18 2019-05-10 王崇宝 间歇性空气压迫血管瘤治疗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30741A (zh) * 2019-03-18 2019-05-10 王崇宝 间歇性空气压迫血管瘤治疗器
CN109730741B (zh) * 2019-03-18 2023-04-25 王崇宝 间歇性空气压迫血管瘤治疗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520175U (zh) 股动脉止血压迫带
CN105361920B (zh) 止血带
CN201029906Y (zh) 桡动脉止血器
CN211094457U (zh) 一种甲状腺术后透明压迫止血器
CN206151527U (zh) 一种心血管造影术后止血装置
CN208301698U (zh) 桡动脉自主控制压迫装置
CN101843513B (zh) 压迫止血带
CN204863352U (zh) 止血带
CN110811737A (zh) 一种多功能肝胆外科临床用止血器
CN207445000U (zh) 一种新型充气式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加压止血装置
CN209734076U (zh) 动脉穿刺部位压力气囊止血绷带
CN203354596U (zh) 股动静脉止血装置
CN206080605U (zh) 检验科用抽血、止血加压装置
CN219921132U (zh) 一种加压止血装置
CN107616903B (zh) 一种新型呼吸耦联匹配抗四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设备
CN207506604U (zh) 一种甲状腺手术用加压止血装置
CN209153851U (zh) 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
CN208176573U (zh) 一种血管外科止血辅助器
CN201664322U (zh) 一种新型股动脉压迫器
CN209611239U (zh) 一种一次性股动脉压迫止血器
CN215274384U (zh) 动静脉内瘘锻炼器
CN203436364U (zh) 股动脉压迫止血器
CN214968744U (zh) 一种手部康复按摩仪
CN215191981U (zh) 止血带
CN211409663U (zh) 骨伤科冰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01

Termination date: 2019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