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98041U - 感应温控电路 - Google Patents

感应温控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98041U
CN208298041U CN201820215050.5U CN201820215050U CN208298041U CN 208298041 U CN208298041 U CN 208298041U CN 201820215050 U CN201820215050 U CN 201820215050U CN 208298041 U CN208298041 U CN 2082980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pin
circuit
connect
temperatur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1505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贵
周先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grand intelligent electric (Huizhou)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Legrand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Legrand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Hui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Legrand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1505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980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980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980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感应温控电路,包括电源电路、感应电路、温控电路、处理模块以及背光电路,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所述感应电路、所述温控电路、所述处理模块以及所述背光电路连接,所述处理模块分别与所述感应电路、所述温控电路以及所述背光电路连接。采用上述感应温控电路,所述感应电路检测障碍物,当障碍物靠近时,所述感应电路将分析结果传输至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根据从所述感应电路获取的信号,将所述背光电路的设置为开启状态,实现了通过接近感应开启所述背光电路的方式,无需人工按键开启,降低了操作难度。

Description

感应温控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温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央空调的快速发展,其作为办公室、厂房以及大型工业场所必备的电子器材,由于自身具有较高的集成特性,使得中央空调在实现大范围的温度控制方面相当优秀。
传统的中央空调中采用温控器对工作区域的温度进行实时控制,但是其自身具有较多的功能的原因,需要配备说明书或者在具有长期使用该设备经验的人员下,通过温控器才能实现中央空调的准确调整,使得初次使用者的上手时间增长,而且,温控器的调整界面上按键较多,对于初次使用者来说,如何正确开启成为一个问题,操作不当会适得其反,增加了操作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通过接近感应方式开启温控界面并降低操作难度的感应温控电路。
一种感应温控电路,包括:电源电路、感应电路、温控电路、处理模块以及背光电路,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所述感应电路、所述温控电路、所述处理模块以及所述背光电路连接,所述处理模块分别与所述感应电路、所述温控电路以及所述背光电路连接;所述感应电路包括光控单元、感应芯片以及光电二极管,所述感应芯片具有输入管脚、输出管脚、控制管脚以及供电管脚,所述输入管脚与所述光电二极管连接,所述输出管脚与所述处理模块连接,所述控制管脚与所述光控单元连接,所述供电管脚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处理模块具有多个输入引脚以及多个输出引脚,所述输入引脚包括感应引脚以及温控引脚,所述感应引脚与所述感应芯片连接,所述温控引脚与所述温控电路,所述输出引脚与所述背光电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控单元包括红外二极管LED4以及滤波电路,所述滤波电路分别与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正极以及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负极与所述感应芯片的所述控制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波电路包括低通滤波电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低通滤波电路包括电阻R7、电容C12、电容C13 以及电容C14,所述感应芯片的控制管脚与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负极连接,所述红外二级管的正极与所述电容C1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4的另一端用于接地,所述红外二级管的正极还与通过所述电阻R7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感应芯片的供电管脚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路、所述电容C12的一端以及所述电容C1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用于接地,所述电容C13的另一端用于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芯片的所述控制管脚包括频闪管脚、门限管脚、调频管脚以及接地管脚,所述频闪管脚与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负极连接,所述门限管脚用于通过电阻R25接地,所述调频管脚用于通过电阻R26 接地,所述供电管脚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接地管脚用于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温控电路为内置测温电路,所述内置测温电路与所述处理模块的温控引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置测温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12、电阻 R23、电阻R24、电容C16以及电容C18,所述处理模块的温控引脚通过所述电阻R24分别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以及所述电阻R1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2 的另一端用于接地,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16的一端以及所述电阻R2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电容C16 的另一端用于接地,所述温控引脚还与所述电容C1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8 的另一端用于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阻R12包括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电路包括LED单元以及开关单元,所述LED 单元与所述开关单元连接,所述开关单元与所述处理模块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LED单元包括电阻R13、电阻R20、电阻R30、电阻R40、电阻R45、发光二极管LED1以及发光二极管LED2,所述开关单元包括三极管Q1以及电阻R13,所述处理模块的输出引脚通过所述电阻R13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用于接地,所述三极管Q1 的集电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以及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通过电阻R20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通过所述电阻R45与所述电阻R4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0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与所述电阻 R3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0的另一端用于接地。
上述感应温控电路,所述感应芯片检测障碍物,通过所述红外二极管发射的红外线,并根据返回的红外线强度判断是否有障碍物靠近,当障碍物靠近时,所述感应芯片将分析结果通过所述感应引脚传输至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根据从所述感应芯片获取的信号,将所述背光电路的设置为开启状态;通过所述温控引脚获取所述温控电路的温度信号,通过相应的输出引脚输送温控信号,用以调节温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感应温控电路的电路模块框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电源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控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感应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温控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一实施例的背光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例如,一种感应温控电路,包括:电源电路、感应电路、温控电路、处理模块以及背光电路,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所述感应电路、所述温控电路、所述处理模块以及所述背光电路连接,所述处理模块分别与所述感应电路、所述温控电路以及所述背光电路连接;所述感应电路包括光控单元、感应芯片以及光电二极管,所述感应芯片分别与所述光控单元以及所述处理模块连接,所述感应芯片具有输入管脚、输出管脚、控制管脚以及供电管脚,所述输入管脚与所述光电二极管连接,所述输出管脚与所述处理模块连接,所述控制管脚与所述光控单元连接,所述供电管脚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处理模块具有多个输入引脚以及多个输出引脚,所述输入引脚包括感应引脚以及温控引脚,所述感应引脚与所述感应芯片连接,所述温控引脚与所述温控电路,所述输出引脚与所述背光电路连接。
下面将介绍上述感应温控电路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一种感应温控电路10,包括:电源电路110、感应电路120、温控电路130、处理模块140以及背光电路150,所述电源电路110分别与所述感应电路120、所述温控电路130、所述处理模块140以及所述背光电路150连接,所述处理模块140分别与所述感应电路120、所述温控电路130以及所述背光电路150连接。
请参阅图4,所述感应电路120包括光控单元、感应芯片以及光电二极管,所述感应芯片分别与所述光控单元以及所述处理模块140连接,所述感应芯片具有输入管脚TXO、输出管脚PRX、控制管脚以及供电管脚VDD,所述输入管脚TXO与所述光电二极管连接,所述输出管脚PRX与所述处理模块140连接,所述控制管脚与所述光控单元连接,所述供电管脚与所述电源电路110连接。
请参阅图3,所述处理模块140具有多个输入引脚以及多个输出引脚,所述输入引脚包括感应引脚SEG30以及温控引脚RA3,所述感应引脚SEG30与所述感应芯片连接,所述温控引脚RA3与所述温控电路130,所述输出引脚与所述背光电路150连接。
通过所述光控单元发射红外信号,当红外信号遇到障碍物时,部分红外信号返回并由所述光电二极管接收,所述感应芯片将分析结果通过所述感应引脚 SEG30传输至处理模块,处理模块通过逻辑运算,将控制信号输送至相应的输出引脚,例如,所述输出引脚与所述背光电路150连接,即所述处理模块根据从所述感应芯片获取的信号,将所述背光电路150的设置为开启状态。所述控制芯片还具有温控引脚RA3,通过所述温控引脚RA3获取所述温控电路130的温度信号,通过相应的输出引脚输送温控信号,用以调节温度。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电源电路110包括稳压电源SPX2954AM3-5、电容C1、电容C2、电容C3以及电容C4,所述电源电路110的输入端提供+12V 的电压,所述电源电路110的输出端提供+5V的电压,所述电容C1的一端以及 C2的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11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一端以及C4的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11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容C1、所述电容C2、所述电容 C3以及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用于接地。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以及图4,所述光控单元包括红外二极管LED4 以及滤波电路,所述滤波电路分别与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正极以及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负极与所述感应芯片的所述控制端连接。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负极用于接收所述感应芯片的控制信号,所述感应芯片的所述控制端用于向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传输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为频闪信号,所述频闪信号控制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发射的红外光线的频闪频率,即所述频闪信号控制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在一个周期内发射的红外光线的次数。其中,在所述感应芯片的一个工作周期内,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频闪周期为工作周期的0.2倍~0.6倍,使得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在一个工作周期的频闪次数增多,即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发射的红外光线的次数增多。当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发射的红外光线遇到障碍物时,红外光线经过障碍物的反射,从而增加了所述感应芯片获得足够强度的反射回来的红外光线,即增加了反射回来的红外光线的强度,反射回来的红外光线被所述光电二极管接收,以便所述感应芯片传输相应的控制信号至所述处理模块。
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正极与所述滤波电路连接,所述滤波电路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滤波电路将所述电源电路的电流进行滤波处理,使得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获得所需要的电流,在直流电的供电下,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 正常工作,使得所述滤波电路传输至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电流为直流电,其中,根据所述电源电路的不同,选用不同工作功率的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例如,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正向电压为1.1~1.5V,电流为20mA,适用于小发射功率的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即适用于实验教学;又如,所述红外二极管 LED4的正向电压为1.4~1.65V,电流为50~100mA,适用于中发射功率的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即适用于小型电子器件上的发射电磁波的装置;又如,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正向电压为1.5~1.9V,电流200~350mA,适用于大发射功率的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即适用于红外监控装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正向电压为1.8V,电流280mA。发射距离与发射功率成正比,由于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发射的红外线强度较强,即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 的发射功率较大,从而使得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具有发射距离长的特点,便于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远距离的发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滤波电路包括低通滤波电路,所述低通滤波电路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电源电路提供的电流包括直流电以及交流电,为了使得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获得直流电,对所述电源电路进行两次滤波处理。在一次滤波中,将高频率的交流电屏蔽,之后通过二次滤波将其他频率的交流电屏蔽,这样,使得所述低通滤波电路向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正极传输直流电,使得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处于直流工作环境下,即使得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 稳定工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低通滤波电路包括电阻R7、电容C12、电容C13以及电容C14,所述感应芯片的控制管脚与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负极连接,所述红外二级管的正极与所述电容C1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4的另一端用于接地,所述红外二级管的正极还与通过所述电阻R7与所述电源电路110连接,所述感应芯片的供电管脚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路、所述电容C12的一端以及所述电容C1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用于接地,所述电容C13的另一端用于接地。所述低通滤波电路将所述电源电路的电流进行滤波处理,为了起到将所述电源电路提供的电流中的高频信号滤除,所述电容C12的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以及所述感应芯片的供电管脚VDD连接,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2的电容值为0.1UF,使得所述电源电路提供的电流中的高频部分通过所述电容C12导向地面,从而使得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正极与直流电源连接,即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处于直流电的工作状态下,也即为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提供了正常的工作电流。而且,所述电容C12具有储能的作用,即所述电容C12的两端有电压,使得所述电容C12与所述感应芯片的连接端具有部分电压值,从而为所述感应芯片提供工作电压,确保了所述感应芯片的正常工作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获得更加平稳的直流信号,所述低通滤波电路的所述电容C13以及所述电容C14为电解电容,所述电容C13的正极与所述电源电路以及所述供电管脚VDD连接,当所述电源电路的电流流入所述低通滤波电路时,首先经过所述电容C12以及所述电容C13的滤波,所述电容C12将高频信号过滤,所述电容C13将低频信号过滤,使得流经所述电阻R7以及所述供电管脚 VDD的电流为一次滤波后的电流,主要为直流电流。为了使得所述红外二极管 LED4具有平稳的电流信号,所述低通滤波电路采用二次滤波的方式,即将一次滤波后的电流信号再进行一次滤波处理。由于所述电容C14为电解电容,所述电容C14的正极与所述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红外二级管的正极连接,当流经所述电阻R7的电流通过所述电容C14的滤波处理,使得流入所述红外二级管的电流为平稳的电流信号,即流入所述红外二级管的电流为直流信号。其中,二次滤波采用的是RC滤波电路,即利用所述电阻R7以及所述电容C14的容抗与阻抗的特性,根据理论与实验结合,适用于本实施例的所述电阻R7的阻值为47 欧姆,所述电容C14的容值为10UF,为了避免所述电容C14被击穿,所述电容 C14的电压上线为10伏特,所述电容C13与所述电容C14的参数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芯片的所述控制管脚包括频闪管脚、门限管脚、调频管脚以及接地管脚,所述频闪管脚与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负极连接,所述门限管脚用于通过电阻R25接地,所述调频管脚用于通过电阻R26接地,所述供电管脚VDD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接地管脚用于接地。所述频闪管脚输出控制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闪烁的频率信号,即所述频闪管脚控制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发射红外线的次数,也即所述频闪管脚控制一个周期内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发射红外线的频率。所述频闪管脚的控制信号主要根据所述门限管脚以及所述调频管脚的调节情况决定的,所述门限管脚与所述电阻R25 连接,所述电阻R25的阻值决定了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发射的红外线的检测距离,例如,所述电阻R25为电阻器/变阻箱,其阻值(单位:欧姆)范围为0~100K,当所述电阻R25的阻值调节为最小时,即所述电阻R25的阻值0欧姆,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发射的红外线的有效检测距离最远;当所述电阻R25调节为最大时,即所述电阻R25的阻值100千欧姆,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发射的红外线的有效检测距离为10厘米,当障碍物接近所述感应芯片时,使得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发射的红外线返回并及时被所述光电二极管接收。例如,当障碍物与所述感应温控电路的距离大于10厘米时,红外线不会反返回,所述感应芯片的光电二极管的反向电流微弱,使得所述感应芯片的输出管脚PRX处于高电平,即所述处理模块的感应引脚SEG30处于高电位,此时所述处理模块不进行感应处理;又如,当障碍物与所述感应温控电路的距离小于10厘米时,红外线遇到障碍物后经反射返回,反射回来的红外线被所述光电二极管接收,所述感应芯片的光电二极管的反向电流迅速增大至几十毫安,使得所述感应芯片的输出管脚PRX处于低电平,即所述处理模块的感应引脚SEG30处于低电位,所述处理模块接收来自于所述感应引脚SEG30的控制信号,从而便于后续所述处理模块调节所述背光电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频管脚与所述电阻R26连接,所述电阻R26的阻值根据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发射的红外线决定,所述电阻R26的阻值决定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发射的红外线的检测频率,即所述电阻R26控制红外线的发射频率,所述电阻R26的阻值决定了红外线的检测频率,例如,所述电阻R26 的阻值为0欧姆时,检测频率为2赫兹;又如,所述电阻R26的阻值为100千欧姆时,检测频率为5赫兹;又如,所述电阻R26的阻值为39千欧姆时,所述检测频率为3赫兹。根据实际检测的需要,选用不同阻值的所述电阻R26,使得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检测频率不同,当需要检测的次数多时,相应的增加所述电阻R26的阻值。所述电阻R26还接地,这样,在保证检测频率的同时,所述电阻R26还可以起到限流的作用,即避免所述调频管脚由于电流过大而烧坏的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以及图5,所述温控电路为内置测温电路,所述内置测温电路与所述处理模块的温控引脚RA3连接。下面进一步说明所述内置测温电路,所述内置测温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23、电阻R24、电容C16以及电容C18,所述处理模块的温控引脚RA3通过所述电阻R24分别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以及所述电阻R1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用于接地,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16的一端以及所述电阻R2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电容C16的另一端用于接地,所述温控引脚RA3还与所述电容C1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8 的另一端用于接地。所述电源电路为所述内置测温电路供电,为了将所述电源电路提供的电流中的高频信号过滤,在所述电阻R23与所述电阻R11的连接端处引接出一端,这一端与所述电容C16连接,使得流经所述电阻R11电流为低频电流信号,所述电阻R23与所述电容C16组成RC滤波电路,而且,所述电阻R23为上拉电阻,为所述电阻R11提供一定的电压值。当电流流经所述电阻 R12和所述电阻R24后,所述处理模块的温控引脚RA3将获得一个电压值,所述处理模块根据上述电压值判断当前的温度,由于所述温控引脚RA3获取的电压信号为模拟信号,为了使得所述温控引脚RA3获取的电压信号易于识别,所述温控引脚RA3连接有一所述电容C18,所述电容C18进行滤波处理,将传输至所述温控引脚RA3的交流信号过滤,使得所述温控引脚RA3的电压信号为直流信号,从而便于所述温控引脚RA3的识别。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准确获取温度信号,所述电阻R12包括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即NTC(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热敏电阻,随温度上升电阻呈指数关系减小,具有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现象的材料,不同于其他线性热敏电阻。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材料是利用锰、铜、硅、钴、铁、镍、锌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氧化物进行充分混合、成型、烧结等工艺而成的半导体陶瓷,其测量范围一般为-10~+300℃,也可做到-200~+10℃,甚至可用于 +300~+1200℃环境中作测温用。由于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具有测温范围大的特性,使得其优于其他的热敏电阻,因为大部分的热敏电阻在低温或高温的环境下是无法使用的,甚至自身材质都会损坏,然而,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适用于零下200℃的低温环境以及1200℃的高温环境,使得所述电阻R12对低温以及高温的测试更加有效且准确。所述电阻R12将电压信号传输至所述温控引脚 RA3,将所述电阻R12获得的温度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上述电压与所述处理模块设置的预设电压比较分析并获得调节信号,所述预设电压对应于一个预设温度,最后将调节信号通过所述处理模块上的输出引脚输出至对应的部件,所述输出引脚包括冷阀引脚、热阀引脚以及风扇引脚。当电压信号低于预设电压时,即检测温度低于预设温度,调节信号通过热阀引脚传输至热阀阀门以提升温度;当电压信号高于预设电压时,即检测温度高于预设温度,调节信号通过冷阀引脚传输至冷阀阀门以降低温度,其中,风扇引脚根据所述处理模块的调节信号,配合热/冷阀阀门调节温度,这样,使得所述感应温控电路10的温度调节可以实现对环境温度的精确恒温控制。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背光电路提供照明,请参阅图图3以及图6,所述背光电路包括LED单元以及开关单元,所述LED单元与所述开关单元连接,所述开关单元与所述处理模块140连接,所述LED单元为多个LED灯体,多个 LED灯体对应于LCD面板以及LCD面板上的按键,即多个LED灯体用于点亮LCD面板,使得LCD面板以及LCD面板上的按键及时点亮。所述开关单元用于控制所述LED单元,即所述开关单元控制多个LED灯体的开关状态,也即所述开关单元控制多个LED灯体的点亮与熄灭。
所述LED单元包括电阻R13、电阻R20、电阻R30、电阻R40、电阻R45、发光二极管LED1以及发光二极管LED2,所述开关单元包括三极管Q1以及电阻R13,所述处理模块的输出引脚通过所述电阻R13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用于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以及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 LED1的正极通过电阻R20与所述电源电路110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通过所述电阻R45与所述电阻R4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0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与所述电阻R3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0的另一端用于接地。所述感应温控还包括LCD背板,所述背光电路设置于所述LCD背板上。所述处理模块的输出引脚为所述三极管Q1提供控制电压,例如,当所述感应温控电路没有感应到有障碍物时,所述处理模块的输出引脚维持低电平,即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处于低电位,也即所述三极管Q1处于截止状态,流经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以及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的电流通过所述电阻R30导向地表面,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以及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 处于暗亮状态,即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以及所述发光二极管LED的亮度极低,只在夜间可以看到;当所述感应温控电路感应到有障碍物时,所述感应芯片的输出管脚PRX输送感应信号至所述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的输出引脚输出高电平信号,即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处于高电位,也即所述三极管Q1处于导通状态,由于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流经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以及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的电流通过所述三极管Q1并导向地表面,使得电流不再经过所述电阻R30,从而使得流经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以及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 的电流增大,即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以及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的亮度增加,实现了感应温控电路的LCD背板的点亮。由于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以及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分别作为LCD背板上的背光灯以及按键灯,当所述感应温控电路检测到障碍物时,所述LCD背板用于照亮显示屏,其中,显示屏为触控屏,触控屏的显示区域包括温度调节区域以及按键区域,这样,无需人工去按键点亮屏幕,而是直接进入温度调节界面,方便使用者操作。
采用上述感应温控电路,所述感应芯片检测障碍物,通过所述红外二极管发射的红外线,并根据返回的红外线强度判断是否有障碍物靠近,当障碍物靠近时,所述感应芯片将分析结果通过所述感应引脚SEG30传输至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根据从所述感应芯片获取的信号,将所述背光电路150的设置为开启状态,即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以及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为明亮状态,也即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以及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从暗亮状态转变为明亮状态,从而实现了所述背光板的点亮,即无需人工去按键即可点亮屏幕;通过所述温控引脚RA3获取所述温控电路的温度信号,通过相应的输出引脚输送温控信号,用以调节温度,通过冷/热阀引脚调节冷/热阀门以调节温度,还可以通过所述风扇引脚调节风扇的风速以辅助调节温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感应温控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电路、感应电路、温控电路、处理模块以及背光电路,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所述感应电路、所述温控电路、所述处理模块以及所述背光电路连接,所述处理模块分别与所述感应电路、所述温控电路以及所述背光电路连接;
所述感应电路包括光控单元、感应芯片以及光电二极管,所述感应芯片具有输入管脚、输出管脚、控制管脚以及供电管脚,所述输入管脚与所述光电二极管连接,所述输出管脚与所述处理模块连接,所述控制管脚与所述光控单元连接,所述供电管脚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
所述处理模块具有多个输入引脚以及多个输出引脚,所述输入引脚包括感应引脚以及温控引脚,所述感应引脚与所述感应芯片连接,所述温控引脚与所述温控电路,所述输出引脚与所述背光电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感应温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控单元包括红外二极管LED4以及滤波电路,所述滤波电路分别与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正极以及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负极与所述感应芯片的控制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感应温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电路包括低通滤波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感应温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低通滤波电路包括电阻R7、电容C12、电容C13以及电容C14,所述感应芯片的控制管脚与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负极连接,所述红外二级管的正极与所述电容C1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4的另一端用于接地,所述红外二级管的正极还与通过所述电阻R7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感应芯片的供电管脚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路、所述电容C12的一端以及所述电容C1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用于接地,所述电容C13的另一端用于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感应温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芯片的所述控制管脚包括频闪管脚、门限管脚、调频管脚以及接地管脚,所述频闪管脚与所述红外二极管LED4的负极连接,所述门限管脚用于通过电阻R25接地,所述调频管脚用于通过电阻R26接地,所述供电管脚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接地管脚用于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感应温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电路为内置测温电路,所述内置测温电路与所述处理模块的温控引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感应温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测温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23、电阻R24、电容C16以及电容C18,所述处理模块的温控引脚通过所述电阻R24分别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以及所述电阻R1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用于接地,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16的一端以及所述电阻R2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电容C16的另一端用于接地,所述温控引脚还与所述电容C1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8的另一端用于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感应温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12包括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感应温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电路包括LED单元以及开关单元,所述LED单元与所述开关单元连接,所述开关单元与所述处理模块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感应温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单元包括电阻R13、电阻R20、电阻R30、电阻R40、电阻R45、发光二极管LED1以及发光二极管LED2,所述开关单元包括三极管Q1以及电阻R13,所述处理模块的输出引脚通过所述电阻R13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用于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以及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通过电阻R20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通过所述电阻R45与所述电阻R4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0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与所述电阻R3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0的另一端用于接地。
CN201820215050.5U 2018-02-07 2018-02-07 感应温控电路 Active CN2082980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15050.5U CN208298041U (zh) 2018-02-07 2018-02-07 感应温控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15050.5U CN208298041U (zh) 2018-02-07 2018-02-07 感应温控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98041U true CN208298041U (zh) 2018-12-28

Family

ID=64697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15050.5U Active CN208298041U (zh) 2018-02-07 2018-02-07 感应温控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9804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07082A (zh) * 2021-07-14 2021-10-15 四川大学 一种用于耐张塔的单相无源防冰融冰电阻型控制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07082A (zh) * 2021-07-14 2021-10-15 四川大学 一种用于耐张塔的单相无源防冰融冰电阻型控制设备
CN113507082B (zh) * 2021-07-14 2022-05-13 四川大学 一种用于耐张塔的单相无源防冰融冰电阻型控制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83844A (zh) 用于控制电器的系统和方法
CN202065732U (zh) Led照明装置
CN108784430A (zh) 料理机和料理机的界面显示控制方法
CN106455238A (zh) 一种儿童睡眠守护灯及调节方法
CN107529246A (zh) 一种用于led照明控制的自动感应系统及自动感应控制方法
CN103634968B (zh) 一种控制背光的方法及装置
CN206449607U (zh) 一种可配置型智能开关
CN208298041U (zh) 感应温控电路
CN205179443U (zh) 一种可检测自然光的led驱动电源
CN103307641A (zh) 节能厨具
CN205566715U (zh) 具有自动调节亮度功能的指示灯及包含其的电子装置
CN205596391U (zh)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教室智能led灯
CN207793692U (zh) 电动晾衣机控制电路、电动晾衣机及电动晾衣机系统
CN206212351U (zh) 一种儿童睡眠守护灯
CN100542033C (zh) 一种感应亮度变化的控制电路与方法
CN206166742U (zh) 一种多功能食品加工机
CN204350387U (zh) 智能节能灯控制装置
CN209608906U (zh) 智能照明控制器及照明系统
CN203015202U (zh) 自动控制照明设备的节能装置
CN207298454U (zh) 感应式灯泡
CN105877368A (zh) 数据处理方法、液体盛放装置及智能杯
CN207492668U (zh) 料理机
CN206585812U (zh) 一种智能台灯
CN107461622A (zh) 感应式灯泡
CN109355859A (zh) 壁挂式洗衣机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6007 b1-b3 workshop, No.39 Hechang 6th Road East, Zhongkai high tech Zone,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egrand intelligent electric (Hui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007 b1-b3 workshop, No.39 Hechang 6th Road East, Zhongkai high tech Zone,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CL-LEGRAND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HUIZHOU)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