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73933U - 一种新型蜱虫诱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蜱虫诱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273933U CN208273933U CN201820088124.3U CN201820088124U CN208273933U CN 208273933 U CN208273933 U CN 208273933U CN 201820088124 U CN201820088124 U CN 201820088124U CN 208273933 U CN208273933 U CN 20827393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destal
- cover
- tick
- protective cover
- air leav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蜱虫诱捕装置,包括挂钩、顶盖、保护罩、二氧化碳发生器、诱饵胶囊、恒温发热片和底座;其中,所述保护罩安装在底座上,且保护罩与底座构成上部开口的盆状体;所述底座上设有恒温发热片和粘虫胶,粘虫胶上粘有所述诱饵胶囊。本实用新型采用手提式/挂钩式/静置式,利用鸟嘌呤、黄嘌呤和腺嘌呤(25∶1∶1)的混合物模拟蜱类脱落表皮或者排泄物散发的集合信息素,利用加热的二氧化碳来模拟宿主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提高蜱类兴奋性从而对其进行诱捕,最后再结合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和粘虫胶对诱捕的蜱类进行杀灭和固定;与现有装置相比,可操作性强,捕虫效率高,并且环境安全问题相对较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物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蜱虫诱捕装置。
背景技术
蜱虫,专性吸血吸血的体外寄生虫,是多种疫源性疫病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兼储存宿主。在分类系统中,蜱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满亚纲、寄螨总目、蜱目,包括3个科,即硬蜱科、软蜱科和纳蜱科。目前全世界已经描述定名900多种,计硬蜱科700多种,软蜱科约200多种,纳蜱科1种 (仅存于欧洲)。其中,中国已经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余种。蜱虫大多以吸食宿主血液为生,叮咬的同时还会造成刺伤处的发炎,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搔动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
蜱类有大量的感受器用以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最主要的是通过化学感受器从环境中探测到各种各样的化学信号,传达不同气味对行为调节的有用信息,例如寻找宿主和交配等。中枢神经系统则接收并整合这些信息,使它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蜱类利用化学物质沟通信息的现象称为化学通讯。这类携带信息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信息素。信息素是蜱类的化学语言,是蜱类化学通讯的主要工具。蜱类集合信息素,又名聚集信息素,能使自然界中大量蜱类彼此接触发生群集并保持不动。当接触到分泌集合信息素的同种个体或排泄物时,蜱类就会停止活动。宿主释放的CO2大大提高信息素对蜱类的吸引力,作用范围在5-10m。
目前,蜱虫采集常用的是牵拉白布采集法(布旗法),即采集者手拉白布,在采集的地面上行走,当蜱虫粘附在白布上进行收集。但是这种采集方法:第一,会将采集者暴露在蜱虫环境中,危险系数较高;第二,容易将白布弄脏,不利于蜱虫的收集,效率低下;第三,有的采集地点地势复杂,不利于牵拉白布收集,需要克服的外在影响因素较多。因此,研究出一种能够避免将采集者暴露在蜱虫叮咬环境中,并且显著提升蜱虫采集效率的装置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美国已经有利用蜱类排泄物或脱落表皮等发出集合信息素来引诱蜱虫进行捕杀。但是,这个方法存在的问题是蜱虫排泄物或者脱落皮肤的收集难度较大,不易操作。所以,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利用鸟嘌呤、黄嘌呤和腺嘌呤按照25:1:1的配比来模拟蜱虫脱落皮肤发出的集合信息素,再结合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和二氧化碳发生器模拟宿主释放的CO2对蜱虫进行有效诱捕。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蜱虫诱捕装置,具有可操作性强,捕虫效率高,并且对环境安全问题相对较小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蜱虫诱捕装置,包括挂钩、支架、顶盖、保护罩、出气罩、导气管、二氧化碳发生器、诱饵胶囊、恒温发热片和底座;其中,所述保护罩倾斜安装在底座上,且保护罩与底座构成上部开口的盆状体;所述底座上设有出气罩和粘虫胶,出气罩上部开有通气孔以逸出二氧化碳,出气罩外部罩有一层质地柔软的白布,出气罩下方的底座上设有恒温发热片,粘虫胶上粘有所述诱饵胶囊以容纳蜱虫模拟集合信息素,所述诱饵胶囊点状散布于底座上,所述诱饵胶囊表面设有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涂层;所述底座上方设置有顶盖,并刚好完全罩住保护罩与底座构成的盆状体,所述顶盖与底座之间通过支架支撑;所述二氧化碳发生器与出气罩通过导气管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利用蜱类信息素和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对蜱虫进行诱捕,显著提升了蜱虫的诱捕效率;
2.将装置有选择性地放置在一些高风险蜱虫环境中(如行人较多的林间小路旁,或者野生动物聚集较为密集的灌木丛等),有效减少对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的需求量;
3.采用挂钩式/放置式,可以有效避免采用传统布旗法收集蜱虫时将采集者暴露在蜱虫环境里;
4.利用鸟嘌呤、黄嘌呤和腺嘌呤(25:1:1)的混合物模拟蜱类排泄物和脱落表皮发出的集合信息素,大大提升捕虫效率;
5.在同一环境不同地点放置本实用新型装置,可以减少采集者工作量,并且避免利用布旗法在市区草地采集蜱虫时可能会引起的恐慌;
6.本实用新型顶盖完全遮住底座和保护罩构成的盆装体,可以放置露水对粘虫胶的破坏,提高装置实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中:1、挂钩;2、支架;3、顶盖;4、保护罩;5、出气罩;6、导气管;7、二氧化碳发生器;8、诱饵胶囊;9、恒温发热片;1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蜱虫诱捕装置,包括挂钩1,支架2,顶盖3,保护罩4,出气罩5,导气管6、二氧化碳发生器7、诱饵胶囊8、恒温发热片9和底座10;其中,所述保护罩4安装在底座 10上,且保护罩4与底座10构成上部开口的盆状体;所述底座10上设有出气罩5和粘虫胶,出气罩5底部设有恒温发热片9,粘虫胶上粘有所述诱饵胶囊8;所述底座10上方设置有顶盖3,所述顶盖3与底座10之间通过支架2 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时将鸟嘌呤、黄嘌呤和腺嘌呤(25:1:1)的混合物装入到诱饵胶囊8中,以模拟蜱类排泄物和脱落表皮发出的集合信息素迷惑蜱虫,当蜱虫依附到诱饵胶囊8上静止不动时,再利用诱饵胶囊8上涂抹的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杀灭接触蜱虫,诱饵胶囊外壳可利用带细小孔洞的密封纸进行代替,二氧化碳发生器7通过导气管6向出气罩5中通气,通过恒温发热片9加热模拟动物的体温和排出的二氧化碳提高蜱类对模拟集合信息素的兴奋性,出气罩5外部罩上一层质地柔软的白布,避免被引诱的蜱虫通过出气罩5上的通气孔进入出气罩内部,收集时给采集者带来威胁,被引诱的蜱虫通过保护罩4和顶盖3之间的空腔进入,被诱饵胶囊上的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杀灭/粘在粘虫胶上被捕获,可以利用顶盖3上方的挂钩1挂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也可以利用底座10放置在平缓的地上进行诱捕,顶盖3完全罩住底座10与保护罩4围围成的盆状体,可以防止露水对粘虫胶的破坏,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
1.一种新型蜱虫诱捕装置,包括挂钩(1)、支架(2)、顶盖(3)、保护罩(4)、出气罩(5)、导气管(6)、二氧化碳发生器(7)、诱饵胶囊(8)、恒温发热片(9)和底座(10);其中,所述保护罩(4)倾斜安装在底座(10)上,且保护罩(4)与底座(10)构成上部开口的盆状体;所述底座(10)上设有出气罩(5)和粘虫胶,出气罩(5)上部开有通气孔以逸出二氧化碳,出气罩(5)外部罩有一层质地柔软的白布,出气罩(5)下方的底座(10)上设有恒温发热片(9),粘虫胶上粘有所述诱饵胶囊(8)以容纳蜱虫模拟集合信息素,所述诱饵胶囊(8)点状散布于底座(10)上,所述诱饵胶囊(8)表面设有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涂层;所述底座(10)上方设置有顶盖(3),并刚好完全罩住保护罩(4)与底座(10)构成的盆状体,所述顶盖(3)与底座(10)之间通过支架(2)支撑;所述二氧化碳发生器(7)与出气罩(5)通过导气管(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蜱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发生器(7)为二氧化碳瓶或者加入可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物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088124.3U CN208273933U (zh) | 2018-01-18 | 2018-01-18 | 一种新型蜱虫诱捕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088124.3U CN208273933U (zh) | 2018-01-18 | 2018-01-18 | 一种新型蜱虫诱捕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273933U true CN208273933U (zh) | 2018-12-25 |
Family
ID=64747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088124.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273933U (zh) | 2018-01-18 | 2018-01-18 | 一种新型蜱虫诱捕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273933U (zh) |
-
2018
- 2018-01-18 CN CN201820088124.3U patent/CN20827393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350922U (zh) | 一种用于养鱼池捕蚊虫的工具 | |
CN108605912A (zh) | 一种环保高效灭蚊灯 | |
CN208273933U (zh) | 一种新型蜱虫诱捕装置 | |
CN208318027U (zh) | 一种多花黄精害虫诱杀装置 | |
CN203775976U (zh) | 一种多功能昆虫捕捉器 | |
CN209284080U (zh) | 一种捕蚊器 | |
CN203262080U (zh) | 绿色环保多功能智控杀虫分类垃圾果皮箱 | |
CN213463541U (zh) | 一种用于植物保护的灭害虫装置 | |
CN105284754B (zh) | 一种环保节能型害虫诱捕装置 | |
CN105123642B (zh) | 仿生诱捕器 | |
CN2648816Y (zh) | 小菜蛾封闭式性诱捕器 | |
CN103858842A (zh) | 一种多功能昆虫捕捉器 | |
CN106912460A (zh) | 一种户外杀虫装置 | |
CN208875183U (zh) | 一种一体式小蜂自动收集瓶 | |
CN101362549A (zh) | 灭蝇果皮箱(桶) | |
CN207201807U (zh) | 一种用于捕活螨的捕螨贴 | |
CN202232648U (zh) | 一种生物学诱捕蝇、蚊、蟑的装置 | |
CN205455525U (zh) | 一种杀虫装置 | |
CN204560717U (zh) | 带诱导照明装置的便捷式电蚊拍 | |
CN204762946U (zh) | 一种诱集韭蛆成虫的装置 | |
CN203290110U (zh) | 一种害虫诱捕装置 | |
CN210226648U (zh) | 一种环境治理用新型捕蚊装置 | |
CN210275619U (zh) | 一种昼夜色光诱虫捕虫器 | |
CN203709104U (zh) | 一种捕蝇装置 | |
CN209898053U (zh) | 一种园林除害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225 Termination date: 2022011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