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69426U - 热水供应系统及余热利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水供应系统及余热利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69426U
CN208269426U CN201820811927.7U CN201820811927U CN208269426U CN 208269426 U CN208269426 U CN 208269426U CN 201820811927 U CN201820811927 U CN 201820811927U CN 208269426 U CN208269426 U CN 2082694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t water
pipe
valve
water inlet
in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81192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宇飞
何志毅
周甦
陈晓阳
张志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82081192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694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694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694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余热利用装置及热水供应系统,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热水输出总管、回水总管、补水管,第一热水贮罐、第二热水贮罐、热水供应管及热水循环泵。所述第一进水管与所述热水输出总管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与所述热水供应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进水管与所述热水供应管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热水供应管用于与热水管网相连。所述第二热水贮罐连接有第三出水管与第三进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与所述第三进水管相连,所述第三出水管与所述回水总管相连。所述热水循环泵设置在所述热水供应管上。上述的余热利用装置,用水初期时,用户用水量较小,如此无需将高温热水通入到第二热水贮罐内,仅仅是通过第一热水贮罐给热水管网供水,从而能够节省能源。

Description

热水供应系统及余热利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供应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水供应系统及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热水供应系统是包括并联设置的多个热水贮罐,用于给用户提供热水的热水管网,以及空调余热供应机构。热水贮罐与热水管网通过水管相连形成热水供应回路,用于将热水循环输送至热水管网。热水贮罐还通过换热器与空调余热供应机构相连,用于借助空调余热供应机构的热量将热水贮罐中的水不断加热升温。一般地,无论热水管网的热水供应需求量多少,并联设置的多个热水贮罐均同步工作。然而,当热水管网的热水供应需求量较小时,多个热水贮罐仍同步工作给热水管网供应热水,这样空调余热供应机构需要将各个热水贮罐中的热水均加热到预设温度,导致出现能源浪费现象。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热水供应系统及余热利用装置,它能够节省能源。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热水输出总管、回水总管、补水管,所述热水输出总管用于与换热器的热水出口相连通,所述回水总管一端用于与所述换热器的冷水进口相连通,所述补水管用于与所述冷水进口相连通;第一热水贮罐、第二热水贮罐、热水供应管,所述第一热水贮罐连接有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第一出水管及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与所述热水输出总管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与所述热水供应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进水管与所述热水供应管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热水供应管用于与热水管网相连,所述第二热水贮罐连接有第三出水管、第三进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与所述第三进水管相连,所述第三出水管与所述回水总管相连;及热水循环泵,所述热水循环泵设置在所述热水供应管上。
一种热水供应系统,包括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还包括余热供应机构、换热器及热水管网,所述换热器与所述余热供应机构换热配合,所述热水输出总管与换热器的热水出口相连通,所述回水总管与所述换热器的冷水进口相连通,所述补水管与所述冷水进口相连通;所述热水管网与所述热水供应管相连。
上述的热水供应系统及余热利用装置,用水初期时,用户用水量较小,换热器与余热供应机构换热配合将由补水管送入换热器中的冷水加热到第一预设温度例如59℃,并通过热水输出总管送入到第一热水贮罐内,第一热水贮罐将高温热水输送到热水供应管中,由热水供应管输送给热水管网将高温热水供应给用户,如此无需将高温热水通入到第二热水贮罐内,仅仅是通过第一热水贮罐给热水管网供水,从而能够节省能源;用水量提升期,用水量逐步增大,热水管网的回水温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例如50℃时,热水循环泵启动,热水管网的回水通过第一热水贮罐、第二热水贮罐进入到回水总管内,与补水管中的冷水送入到换热器中换热,能使得第一热水贮罐与第二热水贮罐中的热水温度都达到第一预设温度,当第一热水贮罐与第二热水贮罐中的热水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热水循环泵停止工作,此时第二热水贮罐中的热水能作为备用热水;当用水高峰期时,用户用水量较大,热水循环泵持续工作,第一热水贮罐、第二热水贮罐均进行工作,能满足用户的用水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补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1;所述回水总管上设置有阀门F2。
进一步地,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出水管与所述回水总管之间的第三热水贮罐,所述第三热水贮罐连接有第四进水管与第四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与所述第四进水管相连,所述第四出水管与所述回水总管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水贮罐还连接有第五进水管,所述第二热水贮罐还连接有第六进水管、第七进水管与第五出水管,所述第三热水贮罐还连接有第八进水管与第六出水管,所述第五进水管、所述第七进水管均与所述回水总管相连;所述第五出水管、所述第六出水管均与所述热水供应管相连;所述第六进水管、所述第八进水管均与所述热水输出总管相连;所述回水总管另一端与所述热水供应管的另一端相连,且所述回水总管另一端设有阀门F3;所述第二进水管上设有阀门F4,所述第二出水管上或所述第三进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5,所述第五进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6;所述第五出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7,所述第六进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8,所述第三出水管或第四进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9,所述第七进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10,所述第六出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11,所述第八进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1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13,所述第一出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14,所述第四出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15。
进一步地,所述阀门F3、所述阀门4、阀门F5、阀门F6、阀门F7、阀门F8、阀门F9、阀门F10、阀门F11、阀门F12、阀门F13、阀门F14、所述阀门F15均为电动阀,所述热水循环泵为电动泵。
进一步地,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还包括温度感应器与控制器,所述温度感应器用于获取所述热水供应管中的热水温度,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感应器、所述热水循环泵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热水供应管中的热水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启动所述热水循环泵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水贮罐、所述第二热水贮罐均为容积式换热器。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所述余热供应机构为空调余热供应机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串联运行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并联运行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热水输出总管,20、回水总管,30、补水管,40、第一热水贮罐,41、第一进水管,42、第二进水管,43、第一出水管,44、第二出水管,45、第五进水管,50、第二热水贮罐,51、第三出水管,52、第三进水管,53、第六进水管,54、第七进水管,55、第五出水管,60、热水供应管,70、热水循环泵,80、第三热水贮罐,81、第四进水管,82、第四出水管,83、第八进水管,84、第六出水管,100、换热器,200、热水管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一种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热水输出总管10、回水总管20、补水管30,第一热水贮罐40、第二热水贮罐50、热水供应管60及热水循环泵70。
所述热水输出总管10用于与换热器100的热水出口相连通。所述回水总管20一端用于与所述换热器100的冷水进口相连通。所述补水管30用于与所述冷水进口相连通。所述第一热水贮罐40连接有第一进水管41、第二进水管42、第一出水管43及第二出水管44。所述第一进水管41与所述热水输出总管10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43与所述热水供应管60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进水管42与所述热水供应管60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热水供应管60用于与热水管网200相连。所述第二热水贮罐50连接有第三出水管51与第三进水管52。所述第二出水管44与所述第三进水管52相连,所述第三出水管51与所述回水总管20相连。所述热水循环泵70设置在所述热水供应管60上。
上述的余热利用装置,用水初期时,用户用水量较小,换热器100与余热供应机构换热配合将由补水管30送入换热器100中的冷水加热到第一预设温度例如59℃,并通过热水输出总管10送入到第一热水贮罐40内,第一热水贮罐40将高温热水输送到热水供应管60中,由热水供应管60输送给热水管网200将高温热水供应给用户,如此无需将高温热水通入到第二热水贮罐50内,仅仅是通过第一热水贮罐40给热水管网200供水,从而能够节省能源;用水量提升期,用水量逐步增大,热水管网200的回水温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例如50℃时,热水循环泵70启动,热水管网200的回水通过第一热水贮罐40、第二热水贮罐50进入到回水总管20内,与补水管30中的冷水送入到换热器100中换热,能使得第一热水贮罐40与第二热水贮罐50中的热水温度都达到第一预设温度,当第一热水贮罐40与第二热水贮罐50中的热水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热水循环泵70停止工作,此时第二热水贮罐50中的热水能作为备用热水;当用水高峰期时,用户用水量较大,热水循环泵70持续工作,第一热水贮罐40、第二热水贮罐50均进行工作,能满足用户的用水需求。
此外,进一步地,所述补水管30上设置有阀门F1。所述回水总管20上设置有阀门F2。如此,当给用户供热水时,阀门F1、阀门F2为打开状态,补水管30通过回水总管20向换热器100中补入冷水;当停止给用户供热水时,阀门F1、阀门F2为关闭状态。具体地,阀门F1、阀门F2为电动阀。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并参阅图2,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出水管51与所述回水总管20之间的第三热水贮罐80。所述第三热水贮罐80连接有第四进水管81与第四出水管82。所述第三出水管51与所述第四进水管81相连,所述第四出水管82与所述回水总管20相连。如此,可以将热水备用到第三热水贮罐80中,在用水高峰期时,第一热水贮罐40、第二热水贮罐50、第三热水贮罐80同时工作,从而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增加热水备用量,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还可以增加第四热水贮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水贮罐40还连接有第五进水管45。所述第二热水贮罐50还连接有第六进水管53、第七进水管54与第五出水管55。所述第三热水贮罐80还连接有第八进水管83与第六出水管84。所述第五进水管45、所述第七进水管54均与所述回水总管20相连。所述第五出水管55、所述第六出水管84均与所述热水供应管60相连。所述第六进水管53、所述第八进水管83均与所述热水输出总管10相连。所述回水总管20另一端与所述热水供应管60的另一端相连,且所述回水总管20另一端设有阀门F3。所述第二进水管42上设有阀门F4,所述第二出水管44上或所述第三进水管52上设置有阀门F5,所述第五进水管45上设置有阀门F6。所述第五出水管55上设置有阀门F7,所述第六进水管53上设置有阀门F8,所述第三出水管51或第四进水管81上设置有阀门F9,所述第七进水管54上设置有阀门F10,所述第六出水管84上设置有阀门F11,所述第八进水管83上设置有阀门F12。
如此,请参阅图1与图2,当控制阀门F1、阀门F2、阀门F4、阀门F5及阀门F9开启,其余阀门均关闭时,第一热水贮罐40、第二热水贮罐50、第三热水贮罐80串联运行;请参阅图2与图3,当控制阀门F1、阀门F2、阀门F6、阀门F7、阀门F8、阀门F10、阀门F11、阀门F12均开启,其余阀门均关闭时,第一热水贮罐40、第二热水贮罐50、第三热水贮罐80并联运行。这样余热利用装置具有串联与并联运行两种工作状态,通过控制阀门的开启关闭来相应控制。其中,余热利用装置并联运行状态下,若需要对第一热水贮罐40进行清理维修时,则相应打开阀门F3,关闭阀门F4。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水管41上设置有阀门F13,所述第一出水管43上设置有阀门F14,所述第四出水管82上设置有阀门F15。如此,当关闭阀门F3至阀门F15时,便可以对第一热水贮罐40、第二热水贮罐50、第三热水贮罐80分别进行清理维修。
具体地,所述阀门F3、所述阀门4、阀门F5、阀门F6、阀门F7、阀门F8、阀门F9、阀门F10、阀门F11、阀门F12、阀门F13、阀门F14、所述阀门F15均为电动阀,所述热水循环泵70为电动泵。如此,能够便于控制余热利用装置的运行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还包括温度感应器与控制器。所述温度感应器用于获取所述热水供应管60中的热水温度,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感应器、所述热水循环泵70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热水供应管60中的热水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启动所述热水循环泵70工作。如此,能够保证热水管网200的热水温度满足用户需求,自动化程度高。此外,热水输出总管10、回水总管20、补水管30、第一热水贮罐40、第二热水贮罐50、热水供应管60上还可以设置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如此,能够获取热水输出总管10、回水总管20、补水管30、第一热水贮罐40、第二热水贮罐50、热水供应管60的压力信息。
具体地,所述第一热水贮罐40、所述第二热水贮罐50均为容积式换热器100。如此,当余热供应机构的热量供应充分时,容积式换热器100作为热水贮罐来使用;当余热供应机构的热量供应不够时,容积式换热器100可独立与热源进行热交换,无需另外设置换热器100,节省管路,而且控制简单。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热水供应系统,包括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还包括余热供应机构、换热器100及热水管网200。所述换热器100与所述余热供应机构换热配合。所述热水输出总管10与换热器100的热水出口相连通,所述回水总管20与所述换热器100的冷水进口相连通,所述补水管30与所述冷水进口相连通。所述热水管网200与所述热水供应管60相连。
具体地,所述换热器100为板式换热器100;所述余热供应机构为空调余热供应机构。此外,余热供应机构还可以为锅炉蒸汽余热机构、发动机废气余热机构等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水输出总管、回水总管、补水管,所述热水输出总管用于与换热器的热水出口相连通,所述回水总管一端用于与所述换热器的冷水进口相连通,所述补水管用于与所述冷水进口相连通;
第一热水贮罐、第二热水贮罐、热水供应管,所述第一热水贮罐连接有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第一出水管及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与所述热水输出总管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与所述热水供应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进水管与所述热水供应管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热水供应管用于与热水管网相连,所述第二热水贮罐连接有第三出水管、第三进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与所述第三进水管相连,所述第三出水管与所述回水总管相连;及
热水循环泵,所述热水循环泵设置在所述热水供应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1;所述回水总管上设置有阀门F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出水管与所述回水总管之间的第三热水贮罐,所述第三热水贮罐连接有第四进水管与第四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与所述第四进水管相连,所述第四出水管与所述回水总管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水贮罐还连接有第五进水管,所述第二热水贮罐还连接有第六进水管、第七进水管与第五出水管,所述第三热水贮罐还连接有第八进水管与第六出水管,所述第五进水管、所述第七进水管均与所述回水总管相连;所述第五出水管、所述第六出水管均与所述热水供应管相连;所述第六进水管、所述第八进水管均与所述热水输出总管相连;
所述回水总管另一端与所述热水供应管的另一端相连,且所述回水总管另一端设有阀门F3;所述第二进水管上设有阀门F4,所述第二出水管上或所述第三进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5,所述第五进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6;
所述第五出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7,所述第六进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8,所述第三出水管或第四进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9,所述第七进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10,所述第六出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11,所述第八进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13,所述第一出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14,所述第四出水管上设置有阀门F1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F3、所述阀门F4、阀门F5、阀门F6、阀门F7、阀门F8、阀门F9、阀门F10、阀门F11、阀门F12、阀门F13、阀门F14、所述阀门F15均为电动阀,所述热水循环泵为电动泵。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感应器与控制器,所述温度感应器用于获取所述热水供应管中的热水温度,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感应器、所述热水循环泵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热水供应管中的热水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启动所述热水循环泵工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水贮罐、所述第二热水贮罐均为容积式换热器。
9.一种热水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余热利用装置,还包括余热供应机构、换热器及热水管网,所述换热器与所述余热供应机构换热配合,所述热水输出总管与换热器的热水出口相连通,所述回水总管与所述换热器的冷水进口相连通,所述补水管与所述冷水进口相连通;所述热水管网与所述热水供应管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水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所述余热供应机构为空调余热供应机构。
CN201820811927.7U 2018-05-29 2018-05-29 热水供应系统及余热利用装置 Active CN2082694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11927.7U CN208269426U (zh) 2018-05-29 2018-05-29 热水供应系统及余热利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11927.7U CN208269426U (zh) 2018-05-29 2018-05-29 热水供应系统及余热利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69426U true CN208269426U (zh) 2018-12-21

Family

ID=64685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11927.7U Active CN208269426U (zh) 2018-05-29 2018-05-29 热水供应系统及余热利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694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1345707B2 (en) Domestic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system
CN204438291U (zh) 一级管网、二级管网直接连接的混水直连供热系统
CN107143390A (zh) 一种无冷源损失的热电解耦火电机组深度调峰系统及方法
CN208269426U (zh) 热水供应系统及余热利用装置
CN109341064A (zh) 一种带分层蓄热水箱的一体式电锅炉
CN203163206U (zh) 一种利用工业余热作为热源的热水系统
CN209263107U (zh) 气电混合采暖热水炉
CN201368525Y (zh) 生活热水及采暖用水共用热源的蓄热装置
CN115435309A (zh) 采暖背压式汽轮机的热电解耦系统
CN211146923U (zh) 一种可持续大容量热水器
CN209857154U (zh) 一种基于蒸汽换热的热水及供暖一体化装置
CN109099745B (zh) 一种利用医院蒸汽回收加热的热水供水系统
CN203533672U (zh) 一种地热采暖补充系统
CN208652669U (zh) 一种热电联产机组厂级热网循环水混水装置
CN206973665U (zh) 一种循环水自动排放及自动补水的采暖系统
CN206361794U (zh) 多功能型系统联机的智能热水机组
CN207865698U (zh) 一种可持续性供热水的空气能热水装置
CN205119192U (zh) 一种集中供暖与卫浴双用的分户控制装置
CN216244561U (zh) 一种热泵蓄能平衡混水机组
CN220911538U (zh) 一种新能源炕开闭环供热设备
CN104728897A (zh) 一种用于楼宇单元集中供暖的分户控制装置及采暖系统
CN204535154U (zh) 太阳能集成优化热水系统
CN109357302A (zh) 气电混合采暖热水炉
CN205227469U (zh) 一种用于楼宇单元集中供暖的分户控制装置及采暖系统
CN211233382U (zh) 壁挂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3-5103 TIYU East Road,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3-5103 TIYU East Road,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